【读书笔记3】Thinking, Fast and Slow

【读书笔记3】Thinking, Fast and Slow,第1张

诺贝尔得主Daniel Kahneman的网红作品。Daniel Kaneman和Amos Tversky的基友情可以看另外一本《橡皮擦计划》。高智商的神仙友情好像不是我等肉身凡胎可以get到了,精神上每天都在看不见的世界里下棋。

notes:

1 THE CHARACTERS OF THE STORY

快思慢想说的是我们脑中两个system的运作。system 1 是直觉世界,无法自控,反应快速。system 2 是需要专注思考的世界,依靠经验、技能,不专注就不能work out。我们所熟悉的Muller-Lyer illusion(两条一样长度的线但是看起来不一样长)解释了这两个系统的运作,system1告诉我们不一样长,但是system2告诉我们其实是一样的。但是illusion不仅仅是可见的,还有cognitive illusion。心理治疗里有一个好玩的cognitive illusion就是会有来访者初次拜访你的时候会说过去的治疗师都不行,他们都不懂我,但是你好懂我,你绝对可以帮到我。这是幻觉:) 但是此类幻觉很难被克服。

2 ATTENTION AND EFFORT

丹叔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取四个数字,比如5294,然后让被实验者加上1,再报出数字,6305,这个实验叫ADD-1。高阶版本叫ADD-3,就是加3。实验观察被实验者的瞳孔,发现难度越高,瞳孔扩大的越厉害,但是当被实验者放弃的时候,瞳孔就一下子缩小了。所以ADD-3是一个倒V型。当非常专注的时候,瞳孔放大,我们对该任务以外的其他事物视而不见,近乎于blind。(这其实就是心流吧)这就是mental effort,为了降低这种effort,我们会选择分解复杂的任务或延长任务的时间。

3 THE LAZY CONTROLLER

SYSTEM 2 有一定负荷。当一个人在一段经历中耗费过多的认知能力,过多的"理性”和“自控”,那在接下来新一轮认知挑战来临的时候就容易经历ego depletion(自我损耗)。这种depletion在生活中表现于一些例子:疯狂购物、暴饮暴食、做出非理性的决策 ego depletion和cognitive busyness是不同的。更多使用SYSTEM 1的人会比较尊重直觉,比较冲动,更多使用SYSTEM 2的人会更为理性。

4 THE ASSOCIATIVE MACHINE

ASSOCIATIVE ACTIVATION 指的是脑中的想法引爆一连串连锁反应。我们说PRIMING EFFECT即启动效应,有时候我们自己都没意识到原来我们的行为受到了一些“神秘力量”的指引,即SYSTEM 1在发挥作用。比如潜意识里爱财的人更不倾向于帮助他人,在志愿投放钱的盒子前贴上带有眼睛的海报会让人投入更多的钱,保持微笑真的可以让人更快乐(而不仅仅是快乐才微笑)。SYSTEM 1就好像是我们的信仰一样难以被挣脱。(这个似乎在市场营销里运用的好普遍)

5 COGNITIVE EASE

COGNITIVE EASE代表游刃有余的认知状态,轻松、无负担、无威胁、不需要太多精力的投入、自然而然。而COGNITIVE STRAIN则代表处于并不是很舒服的认知状态,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会犯比较少的逻辑错误但是不那么有创造力和直觉敏锐度。

什么能够创造COGNITIVE EASE呢?容易辨识的内容、重复出现的内容、好的心情。重复出现在生活中的内容更容易被人相信是真的,即便这种重复甚至都不被人主观上觉察。COGNITIVE EASE时SYSTEM1会比较强,而SYSTEM2会很弱。

用于测试创造力的Remote Association Test (RAT)很好玩。

cottage/swiss/cake

dive/light/rocket

sleep/mail/switch

salt/deep/foam

这些词是否互相关联,如果是,那么与三者都相关的词是什么?

感觉自己逐步恢复到COGNITIVE EASE的状态中,很快能发现:)

6 NORMS, SURPRISES, AND CAUSES

SYSTEM 1对我们来说就是用于维持和更新日常“正常”的世界。

假使说我们在饭店里吃饭,看到旁边有人在喝汤时露出“觉得汤很难喝"的表情。那我们自己喝汤时如果觉得难喝就不会那么意外了。我们的SYSTEM 1自动调整了我们对“正常世界“的认知。SYSTEM 1就好像是我们的一个代理人,他有一定的偏好和习性,能激发一系列”套路式“的连锁反应。

7 A MACHINE FOR JUMPING TO CONCLUTIONS

SYSTEM 1促使我们去相信,SYSTEM 2促使我们去怀疑、去深究。SYSTEM 1强大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就会去相信一些事情,甚至完全没有意识到别的可能性。而SYSTEM 2却常常犯懒,在我们疲惫的时候,SYSTEM 2很不想工作,我们就很容易去相信广告。

HALO EFFECT - 当我们喜欢(不喜欢)一个人的时候,我们会相信他的所有都是自己喜欢(不喜欢)的。(comments:这个现象在追星、恋爱初期里很常见)这也印证了第一印象很重要。我们对人和事的判断来自于许多因素,而这些因素需要彼此独立,才能得出最客观的判断,而不是初始印象影响后面的判断。开会时先被表达的意见也会严重影响后面的意见。

当信息很少的时候,SYSTEM 1很容易就使我们轻易得出了结论,所有已知都被我们可以地归入了某种规律中。甚至是知道的越少,越”有自信“得出结论。

8 HOW JUDGMENTS HAPPEN

人类为了生存具备一些基础的快速判断,运用SYSTEM 1来完成,比如瞬间分辨敌友。这些快速的判断是无意识的,自己也无法”克服“,比如通过外形就判断对方是不是具备领导能力。我们脑中有一个mental shortgun,会做出过多的运算和判断,无法自控地完成额外的认知。比如我们在被询问苹果的运营能力时,会无法自控地想到它的产品设计。

9 ANSWERING AN EASIER QUESTION

人们总是情不自禁地将目标问题(较难)替换成更容易回答的启发式问题。比如把“你会花多少钱来挽救濒危动物?”自动替换成“如果这个动物灭绝了你觉得有多难过” 这是我们脑海中的散弹枪。

情感启发法(affect heuristic) - 人们内心的“喜恶”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观点。比如如果你不喜欢一个政策,会生成许多针对这个针对的负面意见。如果喜欢喝酒,脑中关于喝酒的美妙之处会笼罩你;若不喜欢喝酒,则想到的都是饮酒的坏处。

10 THE LAW OF SMALL NUMBERS

当样本量不够大的时候,得出的结论往往很容易出错,但是人们往往很难意识到这种错误。一些看似的结论只是巧合而已!

11 ANCHORS

锚效应 - 我们很难不被“锚”所影响。例如询问“一个地区的犯罪率是多少?”和“你觉得这个地区的犯罪率比10%高吗?你觉得会是多少?“这两个的答案往往差别非常大。

”锚“的使用在生活中很常见。比如销售时限制大家只能购买一定数量的产品,往往反而会刺激销售。锚是由SYSTEM2来完成的,但是确实由SYSTEM1来自动提取的经验与记忆导致的。有时候那些”锚“甚至是完全不合逻辑的信息,但实验证明人们被影响的程度很大。

THINKING, FAST AND SLOW读书笔记持续更新中

如今社会,“内卷”和“内耗”已然成为时代的风潮。

内卷,顾名思义,就是以强化竞争关系而形成的社会结构。例如各个行业的内部竞争,相同企业的竞争,企业内部门的竞争。

内耗,即事物内部所形成的自我损耗。当然,大多数的内耗其实没有意义的,只不过都是自我在时间及精力上的虚无浪费。

所以这两个问题,如今也成了社会的焦点,令人心生烦恼。

无论是正在学堂读书的声声学子,还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又或是步履蹒跚的耄耋老人,各个阶层,卷的结果,无外乎让所有人都陷入困境。

而内耗,从而产生情感上的空虚与无助。这一切,都是人们感到不幸福的源头。

就说现在退休的老年人,他们过得怎么样?如果过得不幸福,那源头又是什么呢?

其实,在当今形势下,“耗”与“卷”的双重结合,已然成为中年或晚年新的危机。所以可能存在的问题,都将接踵而来。

晚年陷入内耗,可能是不幸的开始。

如今社会越来越严重的一个问题,就是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不久的将来,我们将面临诸多突如其来的老年方面的问题。而其中最为紧要的,莫过于养老。

以前有过一项调查,如果是你的话,会选择怎样的养老方式?

第一,就是跟随中华传统,坚持“老有所依、养儿防老”的观点。一辈子付出那么多心血培养子女,为的就是老来能有个依靠和寄托。

第二,就是新时代越来越盛行的“养老院”,养老院的出现确实解决了一部分年轻人因为“上班忙、没时间”,没办法伺候老人的问题。但深居匣笼,老年人真的活得幸福吗?

养老这件事,不仅需要老人自身,也需要儿女的担当。而如今感觉到如此巨大压力的,莫过于当代的——70后和80后。

他们为了父母的生活,可能需要比其他年龄段的人耗费更多的心力,钱财,甚至是时间。或许到最后,连自己的子女都无暇顾及。

如今的养老费用,一线城市至少也得三四百万。而在二三线,要是想照顾周到,每年也得五六十万的开销。这还不算其他,要是平日再生病啥的,后果不敢想象。

那么,由此产生的“中年内耗”有哪些呢?主要集中在这三点。

首先,在人口上,夫妻双方就是家庭,就是四口人。这就形成了很大的消耗;再者,矛盾的形成也是对家庭关系极大的内损。

对于家庭“未来”的影响。

通常一个家庭需要承担“两份”的养老压力。

在如今经济不景气,消费居高不下的社会环境下,家庭收入已经很难弥补经济花销。首当其冲的房贷、车贷,再来子女上学,日常花销,哪一样少得了?

一旦家庭中某一位经历来源者出现变故,都可能把这个家庭压垮,走向衰落。

家庭关系上,父母与子女之间因为长此以往的紧张关系,也可能终究会压垮一个家庭。

比较明显的一个现象是,“断层亲戚”越来越多的出现。比如农村吃酒席,坐在一起都互不相识,叫不出个辈分。

年轻的孩子不愿意养活父母,老一辈又特别愤懑,关系也就急剧下滑。

直到最后,养老的矛盾就会多点触发,对每个人产生影响。

再者说,年青一代也终会步入退休,如此循环往复,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说,中年人的内耗,老年人的内耗,都可能成为如今社会不平衡的根源。

若是有钱人,可能活得自在些;而普通人,也只能“默默无闻”,犯而不校了。

想重新在一起,就不要纠结这些事情

1、纠缠行为投射负面情绪

分手后不要纠缠不要纠缠,还是那么多痴男怨女前仆后继,乐此不疲。何为纠缠词典释义是:搅扰不休,怎么也甩不掉;纠缠再进一步就是死缠烂打,不死不罢休的纠缠。

你说你纠缠那么努力那么辛苦,比如天天打电话、信息轰炸,或者跑到对方的公司和家里闹,再被拒绝、再被讨厌也不放弃。相信对方总会感觉到你做的这一切是因为爱,你什么都做过了什么都可以不要了,为什么对方都无动于衷呢

面对违背自己主观意愿的行为,人人都会避之不及,换做是你也一样。人是利己的生物,所以正常情况下是不会做这种事的。人的纠缠大多也是因为怨气和不甘心。你的怨再多,那也只是怨,不是爱。你以为你是在以爱换爱,其实是在以怨索爱。

2、不要困在纠结困境

重新追求最大的禁忌就是纠缠。你纠缠的越辛苦,对方躲得越远,有人问:我纠缠得对方很烦了,ta会不会讨厌我会。但是这和对方对你有感情不冲突。

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人的感情不止喜欢和讨厌两种。对于前任应是爱恨交织的感情,即使对方曾经给自己伤害再深,也不会只剩下恨。其实没有了爱和在意,真的也不会恨了,很多人想和对方重新在一起又过于爱惜自己的羽毛,觉得如果对方不够爱就算了。

不要纠结对方爱不爱你了,将心比心,Ta对你的爱是不是被你自己一点点消磨没的不要把爱情里的一切非常态视为理所当然,不是得到过就永远不会失去。不失去比得到更难。想失而复得,终归还是要你自己有资本。

3、最大的资本是自身价值

前任的身份是你的资本,因为它背后的价值有许多,你们的感情基础、共同回忆、相互了解程度、对方曾经在你身上的投资等。最大的资本是你自身是有魅力价值的人,能为对方带来幸福感而不是威胁、负累。

尤其不要把尊严作为资本,你的尊严在别人那里不值钱,在自己身上才珍贵。补偿心理的本能行为,其实很多人说分手后都纠缠过,会把TA之前方向错误的努力直接推翻,但是也会理解TA的无助,TA的情有可原。

失恋之后很多人感觉到了自我价值被毁灭,陷在分离焦虑和自我否定里,急于想被喜欢被认可,陷入痛苦迷茫,本身是很容易忽视自身的所有资本和价值。你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了,于是,纠缠和讨好,成了自身价值的一种补偿。

4、负面的投射性认同

你把自己放在很低的位置,以为自己被分手是因为配不上对方。只好放弃自己认为最珍贵的东西:尊严,来个最后一搏。死本能(death instinct)又被称为毁坏冲动、攻击本能或侵犯本能,由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

纠缠是生本能缺失后,混沌意识状态下对自我的毁灭和ta人的侵犯,纠缠背后还有一种行为模式叫威胁。分手后以抑郁症、自杀的方式纠缠威胁的也有不少,这是一种要么跟我好,要么你一辈子也别想好的毁灭性思维模式。

我们很多人在亲密关系里,还隐藏着一种模式:投射性认同,投射性认同: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出去,诱导对方按照自己的想法作出反应,如果对方没做到,就会产生负面的判断。翻译一下就是:我如此无助,你不能不爱我,不能离开我否则我的人生就完了。

5、被威胁到基本安全需求

你个人觉得你是牺牲自我尊严在乞求施舍,实则“你必须如此,否则就”是一种威胁语言。你以情感甚至人性良知为绑架,想要换得你想要的东西,你自身可能无意识,但ta作为被投射的一方,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种威胁。

拒绝你不是不爱了,这是因为你已经威胁到ta基本的安全需求了。当自身安全已经被威胁时,他们无暇谈及更高层次的爱和尊重需求了(你也没给到),抗拒只是自我保护。但对失去的恐惧使你们严重陷在投射性认同中,执着地使用自己那一套逻辑。

纠缠、威胁·不是什么方法都用了,而是极端的心理使你直接用了最极端的方式。本来刚分手一般还是有挽救余地的,你去纠缠,对方告诉你说“你再这样我就拉黑你了”时,ta的意思是“你不要再这样了”,但你主要接收到的却是“ta要永远离开我了”。

6、抛开自己的执念

跳出对关系有害的依赖模式,依赖是最初在原生家庭中形成的获得父母亲近的方式。当你们想和别人靠近时,就会本能启动这套逻辑。于是你会对自己固有的那一套方式更为执着,加强自己的依赖希望对方回到你身边。

越依赖父母的孩子得到的糖就越多,与父母的关系就越亲密。越独立的孩子越容易与父母疏离。可在成人的感情世界里,行不通。你说原生家庭的影响深入骨髓、无法改变,但人之所以能进化成长是因为不断认识到本能的局限再去突破。

这很难,却并非不可能。你首先要意识到这是对你的最初目的,重新和对方在一起有害的,跳出自己这个思维模式的怪圈,抛开自己的执念,才能触碰到真实的对方。

7、停止极端的自我损耗

不是说人生来是为了赎罪,但在这诺大的世界里,受伤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人若活着,必然会有痛苦存在。一旦因为痛苦陷在纠缠的怪圈里,更容易给人捏住七寸,人家轻轻一敲,你再动弹不得无计可施。

更会在与别人纠缠里迷失了自己,也会因为ta的冷漠而感到孤寒无助。问题无法被解决,伤痛也无法被治愈。结果就是,满目苍凉,生无可欢。疯狂和纠缠是人性的残破,不要在自我沦陷里借助一种欺世的态度来支撑颜面,在无从突破的挣扎里变得面目狰狞。

不纠缠不是只能抽身而退,放弃所有可能性,而是不极端地自我损耗才有力量继续前行。最好的感情修复,其实就在痛苦里夯实自己的高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466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