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样看待“二舅”这个人?

你怎样看待“二舅”这个人?,第1张

《消失的二舅》(节选)

二舅走红之时,文章我没有写。而如今大家不关注他了,我却写了。

总有那么点马后炮的意思做自媒体的,不就为了流量么?偏偏拾人牙慧,什么也捞不到。但作为本月最有代表性的事件,我依然认为,值得做一下总结。

“消失”的二舅

之前不写,主要是不敢。不敢说真话,不敢有意见,不敢有想法,怕有些人不高兴。既然二舅“消失”了,又有人披露故事虚构,我也就没有了顾虑,再来炒个冷饭。

二舅走红后,有无数媒体想采访他,但没有找到。“外甥”说为了让他继续“这么酷”,给他搬家了。按照正常剧本走,二舅大概率成为一名“江湖传说”,为这个故事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对于二舅归隐,我朋友觉得不对:“奇怪呀,做自媒体的不是应该走红之后变现吗?怎么现在拒绝采访,不合逻辑。”

不过我知道,总会有人把逻辑圆回来。他们会说:“二舅不在乎那点钱。”这听起来也挺有道理,因为对于信众来说,所有的神不需要吃饭,他们活着只需要一口气吊着就行。

打假

二舅走红之后,质疑的声音渐渐多了起来。

他们一点也不可爱,纷纷出来打假、质疑,令人讨厌。打个比方,一些人睡得可香了,你却要告诉他们灾难来了,这一点也不可爱,甚至可恨。

有人发现“县城房子”视频部分,和一部重庆纪录片画面高度相似。不过我当时不以为意,因为影视行业引用普通素材不违背伦理,不构成故事“是假的”充分条件,只要表达“县城房子”的形象就够了。也有可能是拍摄者的计划不严谨,在前往县城拍摄时遗漏了素材,于是紧急找来网上素材应急。(不过这可能属于法律范畴)

也有人网上搜索到湖南教师吴标华发表的《二舅》一文,主人公二舅也是擅长于木工的能人,故有人怀疑二舅视频故事涉嫌造假,但被“外甥”否认。“外甥”对媒体斩钉截铁地说道,“每一句话都是真的”。

在媒体面前说话,得特别小心。当有一句话是假,那么其本人的公信力大打折扣。后来又有人发现,二舅并非是作者的“二舅”,而是另有他人。二舅视频全程以男性旁白的方式述说“我二舅”的故事,充分暗示了二舅就是“我二舅”。这说明作者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的”这句话并不真。

既然造神,人们就不允许有人利用神。既然推出了精神偶像,就不允许偶像被他者利用。有网友批评“外甥”赚了几百万平台打赏利益,只分了二舅几千块,人们纷纷指责他利用二舅。我当时想,有没有一种可能,那几千块钱算是二舅的出场费?而视频策划、剧本、拍摄和剪辑营销都是作者的完全版权,怎么分配还不是作者的事吗?理性来说没错,但人们感情上不允许。

最终让二舅“消失”的,则是各大平台撤销了视频推荐。没有流量后,二舅才是真正“消失”,多年后,只留下一个传说,还有屏幕前满满的尴尬。

“有什么是真的呢?”人们迷惑不解。是啊,还有什么是真的。

影视伦理

二舅走红也就一晚上的事情。但他的消失,却好像也是一晚上。

他走红的原因,我曾分析过视频的剧本。从我个人角度,对这类文风表达不感兴趣,听来听去仿佛是作者在自我催眠,由于“精神内耗”久了,人就有自我催眠的需要,如果不是“我的二舅”,恐怕不会有人对一个陌生人带入这么多的感情,并用如此精美的文字描绘。

十五分钟,很多人看起来很爽,但我觉无感。十五分钟,可以表达一个人的真实人生么?我比较怀疑。对于学心理的我来说,完美人设不可能存在,看似信息不够,要么人格独特,而视频中,作者对二舅采用了大量的文学描绘,如果是故事片的生动形象塑造是必要的,但放在纪实片里显然不太合适,应该符合事实。事实就是时间、地点和人物的客观。

二舅视频虽然没有标签纪实片,但无论是作者在采访中,还是视频不断“暗示”都说明它是纪实片性质。如果二舅的故事不真实,那么算违背“影视伦理”。我认为真正的道德,是要让观众知道它是剧本,或者真实故事改编,但不能说它就是纪实片。

作者:郭不怂  2013-1-12

恭重号来源:郭不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整个视频给我的感觉就是二舅在条件艰苦的农村乐观向上的活着。散发着伟大的人性光辉,除了“爱情”那一段我不太理解也不太赞同,(和别人的老婆在一起)可能有时代因素吧,就不多做评价了。

没人想要二舅那种生活,也没人说那种生活是好的,但是我们的出生地点,出生家庭是没办法选择的,二舅就是出生在那样一个时代了,就是出生在那样一个乡村了,他只能接受这样的环境去生活,去乐观面对,二舅也有属于自己的奋斗,给妹妹置办嫁妆,给领养的宁宁付了十几万买房子,我相信这都不是在歌颂苦难,愚弄底层人民。我相信这是在说,底层人民通过努力奋斗也可以照顾好周围的人,也会有自己的价值。二舅通过自己的奋斗让妹妹风光的出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领养的孩子住上了县城的房子,这怎么会是在歌颂苦难呢?这是在告诉我们,让我们不停的奋斗向上,才能有美好的生活。

如今的互联网风向真的说变就变,从二舅刚出来被热捧,到被人质疑歌颂苦难,愚弄底层人民,每种观点都看起来很有道理。但是,事实摆在那里,每个地方都有不富裕的底层人民,二舅的故事,就是熠熠生辉,不放弃不抛弃,让周围的人越过越好的奋斗史。

没有歌颂苦难,也没有愚弄底层人民,只是告诉我们,无论环境多么艰苦,既然我们改变不了环境,改不了命运和时代的不公,那我们只能奋斗。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哪怕在今天如此发达的中国,依然有这些生活在艰苦环境里的留守老人,中国农民肯吃苦,能包容,他们值得更好的条件,福利,和人生。记得有人说过,一个地方的好坏看的不是有钱人的生活,而是底层人的生存。

要说整个视频我觉得最不舒服的地方,那就是二舅并没有治疗好我的精神内耗,反而我们要更有压力,更应该学习二舅那种努力让周围的人获得更好的生活的精神。二舅无私的让家人战友国家变得更好,那又有谁来让二舅这样的人生活条件变得更好呢?

《阿甘正传》和最近的二舅故事感动人的方面有什么区别呢?

阿甘正传里的阿甘,首先是个极低智力的人,针对极低智力的人,能不能意识到自己有多智障还是是个问题,极端地如同一个植物人不会伤心于自己是植物人,我们很难与之产生共情;其次阿甘其实太幸运了,变成橄榄球巨星、受到了肯尼迪总统的接见、做为英雄受到了约翰逊总统的接见、结识了很多美国的名人、推动中美建交、猫王和约翰·列侬与他的相处、最终开了捕虾公司,几个平常人能有这类故事中的一个?谁能跟这样的阿甘共情?

二舅最先心智正常,甚至应当还很聪慧,因此他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苦难中,我们有跟他产生共情的基础;其次,中国8千多万的残疾,重度残疾2千多万人,我们为什么对二舅这么感动?不但是因为他的苦难,不但是因为他的进取,而是他针对生命的开朗,这类开朗不是针对苦难的坚毅、不是针对苦难的咬牙坚持,而是一种姿态更高的从容。

且这类从容不是刻意的,这类从容是看过视频后,大家想起大家身边有很多这样的老一辈都有这样的从容,很多观众从二舅身上看到自己爷爷奶奶、自己大舅二舅或某位叔叔阿姨的影子。例如:本来没读什么书,却家中、村内什么活都能做;本来做着拿着很微薄的收入,儿女长大后却突然掏出很多钱;明明自己年龄很大生活不便,却还义无反顾地照顾着上一代……谁的身旁没有几个那样的人?

不沉湎于苦难、或是至少不惬意的生活中,不为自己的不幸整日悲伤,从容地向前走,往前生活,我们发现其实很多中国人都有这种质量,这可能是一种在中华民族身上一直就有的品质,这类质量让这个民族碰到苦难、穿越苦难时,能一直往前走下来,让这个民族从1840年一直走到了1949年。自然二舅自己无意将自己提高到什么高度,我们身边有这些品质的老一辈也无意提高自己,看B站的大多是年轻一代,我看视频感动于我们在向世界学习各种知识的同时,有种本民族更宝贵的东西好像被遗忘了,现在我们再次看见了,虽然它一直都在。这是二舅与阿甘很大的不同。

个人见解:

ps1:开始看视频,我不懂标题的治好了“精神内耗”是否文不对题,对结尾的二舅“胜利”有点一头雾水,一个普通生活的人,有什么好胜利的?后来觉得这两处很合理,我们的精神内耗,很大程度是我们一直向外求,寻找一手更好的牌,却求之不得,因此整日煎熬,但二舅教会了我们向内求,接纳手上这副牌,自己该如何做好。胜利,是对待自己生命的胜利,一种成为自己生命主人的从容的胜利。

ps2:其他回答套入戴锦华教师的话我觉得不妥,一方面如以上分析,两个故事差异很大,另一方面强制套入,我觉得你手里拿到了一个锤子,看啥都像钢钉。追问二舅为何不幸、为何农村的生活这么艰难?二舅的艰难你看不到吗?大家都看到了随后引发了大家的思考,怎么就成了你口中的空缺呢?此外B站那么多视频里,能不能有一个视频,就仅仅展现二舅怎样生活的视频?假如你很想听见如何改善现况,给政府提建议的话,可以去看半月谈。

二舅出生在乡村,十几岁时,因为一次发高烧,被打了四针,就落下了残废——脚不会再利落,行走要拐棍。他一辈子没有结婚,靠自学的木匠手艺维持生计。有一个义女,已经长大结婚。他拿出十几万给义女在城里购房,但是自己却仍旧住着乡村。

“在当下的社会环境和工作节奏下,很多人都会有精神内耗,尤其是在都市生活的中青年人。”胡少华从社会心理学视角回答了什么叫所谓的精神内耗:这是身心健康领域的许多消极情绪,包含抑郁症、焦虑情绪、来源于岗位方面的疑惑、家庭成员关系、亲子沟通等。对个人来说,心理状态窝里斗最终的结局便是,导致人心理上的痛楚。从深度和广度角度观察,精神内耗事实上体现了一个人和社会、和自然的关系,它是由很多因素引发的,包含本人的性格、对事物的看法、人达到水平、环境适应能力等。

在胡少华来看,每一个人多少都会遭受精神内耗,因为人在压力下都会有担心、焦虑等,例如前不久,高考冲刺,学生和家长都会有焦虑情绪或是焦虑不安,“适度的精神内耗并不是难题,并不是心理问题,甚至可以说,它是有推动作用的,推动你发展和向前。仅有它越来越不科学的情况下,那就需要当心和干涉。”

在门诊中,胡少华问诊过不少由于精神内耗最后造成心理健康问题的患者。“许多创业人员、精锐、高端人才等反而容易精神内耗,因为我们对自己有过高的规定。比如有人为自己列举时刻表,在两年以内做到什么样的成就,一旦没有实现,就很难接受自身。”胡少华说,生活需要总体目标,但能设置小一点的总体目标,此外需有自我排解的能力,其实就是一旦实现不了,能自身安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本人要寻找自己的人生轨迹换句话说适合自己的的人生道路。人会遇到很多挫败,但挫败的时候能看清自己,由于高仅是一瞬间。也提醒让我们,在接受的同时少抱怨和抨击。许多精神内耗实际上来源于埋怨,埋怨领导干部的不公、抱怨孩子的不勤奋好学、埋怨伴侣的不行等。而很多埋怨的源头是以自身考虑,实际上个人是需要更多情感能力的,例如宽容,那样人批判性思考会比较低,自我满足水平才可以升高。

那么关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发表你的看法和想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187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