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语文试卷分析600字
一、试卷评价 试题以教材为载体,立足基础、适当增加难度、增大容量、体现出灵活性、综合性。
侧重考查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经过必要的字、词、句、段的理解和体会,去理解、去感受、去运用。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基本技能。
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本试卷评价导向功能的作用很明显。这次语文学科的试卷成绩基本反映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现实状况。
学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积累运用的量不足,阅读习惯的养成和独立阅读能力欠功夫,年级习作水平总体不错。下面就各年级情况做具体分析: 二、试题分析 从整个卷面来看,基础知识学生掌握较好。
学生在拓展阅读的能力这方面知识欠缺太多,教师平时拓展还不够。学生成语积累与运用能力失分率原因为:一是积累的量少,虽有一定的积累量,但错别字太多。
可见学生平时的积累习惯没养成;在积累方法上只注重背,忽略写;语文课外阅读量不够。学生对句子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训练力度不够。
缩句、拟人句、比喻句、反问句的,只局限于教材上的,没有充分利用身边、课外资源,缺少实践运用的过程。修改病句,学生对病句类型掌握不全(词语搭配不当、前后矛盾、语序颠倒、句子不完整等)。
以上内容,教师在指导上要讲究方法,使学生掌握要领,训练的广度上和灵活性上要加强,不能只做教材上的练习,浅尝辄止。 课内部分主要考查学生的课内阅读能力,反映出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欠功夫。
最集中的表现是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句子的能力薄弱,一是对词语体会不准确,意义完全不对;二是体会句子的意思还停留在表层意义上;三是根本不做答。语文阅读重在过程,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是在过程中培养起来的,而老师忽略了过程中读、悟、用、说、写、等方法的指导;学生阅读态度不认真,文章浏览一遍即开始作答,对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不去认真揣摩,体会,感悟。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在积累方面的吸收与内化,逐步形成能力。课外部分主要考查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给文章加题目、画中心句、加标点符号、解释词语这几道题答的还算可以。
而对句子的理解虽然做答了,但答案不贴切;有的学生根本不答。反映出教师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欠功夫。
阅读部分学生在分析、概括、语言表达能力三方面失分率高,明显地反映出学生缺乏举一反三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习作部分主要考查学生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从自己经历过的生活中选材,自拟题目,写起来有话可说,也能写出真情实感。但是有的学生还没有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在分段、错别字、标点符号等问题上而被分也不少。
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有待加强和提高。 三、整改意见 1、建议语文教师要严格执行本学段的语文课程标准,三维设计教学过程,特别是在过程与方法上要指导学生,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2、按照语文教材的使用说明,不仅要抓好主体课文教学,更要完成“语文天地”中的内容;要充分利用好导读和预习提示。平时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节阅读课和习作课,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3、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强烈的责任感,深入钻研、开发、使用教材;要有灵性、悟性和耐性,形成独特的教学特色。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语文教学在重视范文语言的感悟、积累和内化的同时,要积极向课外阅读拓展,并充分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增加学生积累的广度;教师应该向学生推荐好书,帮助学生拓宽积累的途径。
4、素质成于习惯中。没有培养过程,就没有教育结果。
教师一定要重视给学生创设各种语文实践的机会,在某些环节上要给予具体的指导,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读书,发现语言的规律,培养审美的情趣,从而提高语文独立阅读和自能作文的能力。 四、反思与前瞻 纵观语文试卷,我们感到:教学中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教师没有站在系统性的教学高度来审视。
在阅读教学中就文解文,教师重“教”不重“导”(教材选学内容中带“”或“△”的训练,大部分教师采取的是走过场态度,视而不见,见而不问),学生所学知识不整合,缺乏促进继续学习的能力。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的教师一定要变学生“接受式学习”为“吸收式学习”,做到:引学生“悟”、教学生“法”、导学生“理解”、重学生“运用”、求学生“发展”。
2 语文试卷分析100字一、试卷结构
本卷参照中考题型,由三部分组成(满分150分)。第一部分是选择题,第二部分是积累与运用(字词检测、古诗文阅读与记忆、名著阅读、综合实践、口语交际及仿写)第三部分是阅读理解(古诗鉴赏、文言文阅读、两篇现代文阅读)第四部分是写作
综合整套试卷,试题以新课标和中考考纲为要求,以教材为依据,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和实际能力运用,并进行恰当迁移,对初一学生在前半学期内语文素养的形成作阶段性诊断,难度系数在07左右。综合语言运用和现代文学作品阅读难度较大,其它题目难度适中,作文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不会从深度去审题。综上所述,本次考试的命题思路:以教材为蓝本,以阅读为重点,强调双基,注重运用,突出考查能力。
二、考情分析
本次考试,参考人数280人,平均分999分,及格人数227人,不及格人数53人,及格率811﹪,年级最高分128分,最低分22分,120分以上10人,60--20分5人。整体看,初一(5)班1033分最高,初一(8)班954分最低,各班语文成绩有一定差距。
三、试卷得失分分析:
这次测试中各个大项的得失分情况如下:
具体考情分析:
本次考试,从初一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做得好一点的是“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部分,下设计四个小题,总分为15分。第1题为根据拼音写汉字,,满分率90%,失分最多的是“镌”字形较难,记忆不牢固。第2题为古诗默写,所选为课内常见名句,满分率较高为90%,只有几个学生平时不太认真出现了错误,出现错误。第3题为考查课文名著阅读,考查形式为读书文摘卡,此题有60%的学生由于对文段内容掌握不牢,不知如何答题。第4题为对联仿写,学生理解运用能力欠缺,满分率只有10%。第五题为口语交际,学生注意到称谓,但不会结合语境,委婉说话,得分率只有35%,第六题为仿照句,学生受限于语言积累及理解力,得分率为28%左右。
第二部分是阅读理解
第一项是“古诗文阅读与记忆”,这部分中的第一题是描述景象,学生能找出六种具体意向,但不会描述,得分偏低,只有15%,第二题为词语“落”的赏析,与书中答案有联系,学生答得较好。
第二项是“文言文阅读”,由于所考查的知识来源于书本,故得分较高,大约为75%。
错误主要集中在第一项“句子的朗读停顿”与文言句子的翻译,学生未能抓住关键词来翻译。
第三、四项是《感恩》与《父爱重于山》两篇现代文阅读,学生通过诵读能直接找到文章中的句子,但不会用自己的话抓住问题的关键去回答问题。得分率大约为55%。
第四部分是写作,属于话题作文,题目为<<;童年>>;要求具体、明确,属于记叙类的作文。但本次作文整体情况不好,能得到优分的学生比较少。从写作实情分析,大部分学生写作能力较差,不能认真审题,没有写自己理想的幼时生活或环境。大部分学生书写不太工整,语言表达空流畅,结构思路不很清晰。中心立意比较浅显,平均得分在40--44分。
四、存在问题
综合本次考试,也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理解、运用和表达能力存在差异。
2“现代文阅读” 失分原因:
①学生整体阅读意识薄弱,缺乏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②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能力较差;
③有些学生虽然答题方向正确,但语言组织能力差,表达不简洁,不明确。
④开放性试题答题内容空洞,谈感受、看法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泛泛而谈,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
3作文存在问题:
①个别学生字数不足,书写潦草,涂改较多;
②审题不到位,有的学生没有重在写“童年”,要么立意不深,内容分散。
③有的学生开头废话一大堆,切题太慢。
④不能根据中心有效地选择相对典型的材料,有的学生材料陈旧。
⑤内容不够具体,记流水账的文章较多。
⑥内容虚假,有拼凑之嫌。
4课内文言文阅读失分原因:
①缺乏语感,造成断句错误。
②文言基础掌握不牢,缺乏文言文翻译的正确方法,出现句子翻译不完整、不准确。
3 文言文的分析综合文言文的分析综合 一、考纲在线 《2012湖南卷考试说明》语文科“考试内容”部分有关“古代诗文阅读”的考试范围包括“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前者具体包括三点:(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C级。后者具体包括两点:(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D级。 二、简要解读 一、“筛选文中的信息” “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准确把握文中的重要信息。
这些重要信息包括:一是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认识,二是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释,三是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还有一些语句能有力地表现作者的观点,集中反映文章的主旨,它们也是重要信息。
筛选文中的信息,其考查范围一般是文中所写的人物、时间、地点、议论、事情、道理、情感等,考查的重点是对人物言行主张、品德形象的概括能力。 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要点,概括中心,考查学生对选文整体或某关键环节的理解。
这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是考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的综合能力,其难度比正确把握文意又高了一层。如果单纯理解语言方面的内容,则只能讲通字句,无法对阅读材料的主旨有进一步的深入领会,更无法对之进行鉴赏评价。
因而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对文意的归纳概括就显得十分重要。 近年来,这种归纳概括往往是通过对文章的理解来进行的。
对内容要点的归纳,考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内容的概述,或符合原文或不符合原文,需要考生准确地分析文章的内容,仔细体会,反复推敲,作出正确的判断。 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这也是对阅读材料内容理解方面的分析综合,它要求学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
作者写文章,在材料的选择、叙述的角度、句子语气上及直接抒情议论中,都可能表现出自己的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显明,有时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因而这类试题的难度也往往会相应增大。
例如2011年高考湖南卷第8题、2011年高考天津卷第12题,就是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概括分析。 三、命题导向 近年来,高考试卷均把对文意总体把握的考查作为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头戏,一般有两题,题型为选择题和主观题。
考查的内容集中在以下三点:一是考查对信息的筛选,最常见的是定向考查的方式,即挑选若干文句分别编为四组,要求找出全都说明某个问题(人物言行主张或品德形象等)的一组。二是考查对总体文意的叙述是否符合原文意思的判断能力。
三是用主观题形式考查信息分析和整合能力。 综合前边的分析,高考对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将不会有大的变化,但每年仍有小的变化,考生只要读懂了原文,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四、高考文言文分析综合题错项陷阱设置揭秘 高考文言文阅读测试往往有一道题是分析综合题。这是考查考生全面 望楼主采纳!谢谢。
4 语文阅读理解题的命题与解题技巧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走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
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
往往行之有效。 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
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 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
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
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牢记:欲速则不达。
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
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
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
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牢记: 1、弄清题干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 遇到的题干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遇到的题干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2、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
题干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义由哪些方面构成,分析结构可以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 3、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 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
4、变含蓄为直接,变分说为概括。 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材料多为散文,语言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很讲究艺术技巧。
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动细腻,有的形象具体。具有这些特点的语句在高考中历来成为考查的重点。
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5、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
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但并不是直接摘抄,有时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有时要求综观全文,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
这类题在高考中出现最多。 另外,要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
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写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 彩的特点。
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感悟,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
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5 对文言文的认识从内容情感分析“作者在文言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的思想主张,以及作者对文中人、事、理的看法评价,是作者的感情态度在文中的反映,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言文中的观点态度”,就是把作者在文中或直露、或含蓄、或集中、或分散的观点态度分析、推理、概括出来。高中文言文主要考查传记类文章,因此必须了解所写人物的品质和功德,注意文中作者的简评性文字,如“孝甚”“刚直”等,注意记叙文中议论性的句子以及议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等。
作者在文章中表述自己的观点态度一般有以下两种形式: 间接表达――可能借叙述人物、事件时选用的有褒贬色彩的词语来表现作者的情感倾向,也可能借助文中的一个人物说出来,还可能借转述别人的评论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直接表达――通过议论性文字中的中心论点、分论点,记叙性文字中的议论抒情句,说明性文字中的评述性语言来表现。
如《史记》中的文章结尾常有“太史公曰”等评价性语言。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言文中的观点态度”常见的命题角度主要有两种:(1)依据文章有关材料,分析作者的基本观点态度。
(2)分析文章的有关内容,推理、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考查时多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合并在一起,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二、答题方法 做这类题一定要整体阅读原文,根据具体语境分析文章中心和观点态度。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方法: 1借“题”解“文”。
文言文中用来命题的句子,往往是文中的关键语句,试题中对文章分析概括的文字,一般也涉及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借“题”解“文”是了解文章大意的一个重要技巧,通过“倒读法”,可以巧妙寻找到解题的钥匙。
2筛选法。弄清选项中的“观点态度”所指的具体对象、文句范围,就是要看选项中列举的作者观点态度是针对哪一个人物、哪一件事的,议论性文字体现在哪里。
再将选项列出的“观点态度”与文中筛选出的相应的“观点态度”加以比较,得出正确选项。 3概括评价法。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是通过对人物、事件的记叙、议论评价来表现的,因此就要从人物的言行、事件的叙述中,概括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将这种评价与选项中的评价比较辨析,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4抓题眼法。
认真审视题干,抓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明确要求,仔细比对,综合分析,从而找出正确答案。
6 对文言文的认识从内容情感分析“作者在文言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的思想主张,以及作者对文中人、事、理的看法评价,是作者的感情态度在文中的反映,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言文中的观点态度”,就是把作者在文中或直露、或含蓄、或集中、或分散的观点态度分析、推理、概括出来。高中文言文主要考查传记类文章,因此必须了解所写人物的品质和功德,注意文中作者的简评性文字,如“孝甚”“刚直”等,注意记叙文中议论性的句子以及议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等。
作者在文章中表述自己的观点态度一般有以下两种形式: 间接表达――可能借叙述人物、事件时选用的有褒贬色彩的词语来表现作者的情感倾向,也可能借助文中的一个人物说出来,还可能借转述别人的评论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直接表达――通过议论性文字中的中心论点、分论点,记叙性文字中的议论抒情句,说明性文字中的评述性语言来表现。
如《史记》中的文章结尾常有“太史公曰”等评价性语言。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言文中的观点态度”常见的命题角度主要有两种:(1)依据文章有关材料,分析作者的基本观点态度。
(2)分析文章的有关内容,推理、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考查时多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合并在一起,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二、答题方法 做这类题一定要整体阅读原文,根据具体语境分析文章中心和观点态度。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方法: 1借“题”解“文”。
文言文中用来命题的句子,往往是文中的关键语句,试题中对文章分析概括的文字,一般也涉及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借“题”解“文”是了解文章大意的一个重要技巧,通过“倒读法”,可以巧妙寻找到解题的钥匙。
2筛选法。弄清选项中的“观点态度”所指的具体对象、文句范围,就是要看选项中列举的作者观点态度是针对哪一个人物、哪一件事的,议论性文字体现在哪里。
再将选项列出的“观点态度”与文中筛选出的相应的“观点态度”加以比较,得出正确选项。 3概括评价法。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是通过对人物、事件的记叙、议论评价来表现的,因此就要从人物的言行、事件的叙述中,概括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将这种评价与选项中的评价比较辨析,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4抓题眼法。
认真审视题干,抓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明确要求,仔细比对,综合分析,从而找出正确答案。
1.对语文教学的理解
(1)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其核心是:“理解别人思想、情感的能力”和“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能力”。
(2)语言总是“思想与形式”的统一。
(3)诵读、感悟、规范与实践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形式。
(4)教师的作用在于:经验的扩展;实践情境的创设;平等的对话;思维的激发……
2.基本方法
(1)整体把握,突出重点
整体把握是指把整册教材放在整个小学阶段中去研究它的位置和主要任务。从课程目标分类来讲,一般依据知识、技能——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顺序逐步增强,即从工具性为主逐步向人文性为主发展。从语言知识能力学习目标而言,则是沿着字、词、句、段、篇的知识和方法序列,在理解和运用两条道路上循序渐进。但语文学习始终都是一种综合性、整体性的学习,三维目标是一体的,其中,语言的工具习得是核心目标。
(2)削枝强干,明确目标
语文教学的难点在于目标的确定。因为语文教材内容并不等同于教学内容。
筛选教学内容和明确教学目标的方法是:
A.预习和课后练习要求;
B.文体特点和内容特点;
C.班级学生实际;
D.教师个人的能力和特点。
(3)研究规律,精选方法
语言学习是有方法规律的。例如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形成、情感的激发,“以读为本”就是很好的方法。但是语言的内化和运用,就必须通过大量的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对于语言的个性理解、创新个性的培养来说,讨论、辩论就是很好的方法。而关系到一些语文知识、方法或是一些学生所不能经验的内容,教师的讲解、启发、归纳就很有必要。
在具体的内容学习上,文体内容特点是必须去研究的。不同的文体特点和内容特点,意味着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去学习,这样,才能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让学生学会学习。
当然,在学习方法的选择上,还应该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平时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训练。
3.本册主要目标
(1)学习“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巩固和发展已有的语文能力和方法
(3)做好中小衔接的准备
参考:分类目标(第三学段)
(1)独立识字;(2)默读,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4)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5)细节与描述;(6)个性理解:(7)浏览与搜集信息;(8)记实作文与想像作文;(9)倾听与表达;(10)问题解决。
4.教材的总体处理思路
(1)尽快提供“目标一”的方法,并以此作为主要的学习方法完成大部分课文的学习,在学习进程中不断熟练、巩固。
(2)在此基础上,根据每个单元的重点安排训练和学习,不断提高和巩固各种语文能力。
(3)具体方法上,应依据文体特点和学生语言经验特征组织教学过程,务求发挥学生主体性,真正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建议
第一组
主题词:景语与情语想象与联想
(一)桂林山水
此为经典课文。曾经作为中年级“总—分—总”分段和写作的典型例子,值得商榷。关键是对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理解。这涉及到对桂林山水特点的理解,也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桂林是中国三大山水景致之一(其他为三峡、武夷九曲溪)。桂林的山美,桂林的水也美。但单凭其中一项,都不能“甲天下”。“甲天下”的是山景与水景的完美结合。这也是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本意。文章作法,由“山”而“水”,进而“山水交融”,正是作者从游览过程逐步深刻体会到的。
古今中外,文人墨客众多的描写,无不围绕山水之美。
韩愈诗:“江作青罗带,峰如碧玉簪。”
贺敬之《桂林山水歌》:
“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呵,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呵,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
本文手法虽有辞藻堆砌之嫌,但其对比手法、比喻手法均值得学习。
教学建议:
(1)课前着学生自己搜集桂林山水的资料,进行欣赏和展示;
(2)引导:从“桂林”一词,能想到什么?
(3)以主题“‘桂林山水甲天下’体现在什么地方”引入,让学生概括“山”和“水”的特点,然后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桂林山水的真正特点是什么?
(4)反复诵读、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赞美)和表达手法(对比、比喻)。
(5)语言实践:(1)说几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2)小导游情景或战士介绍。
(6)读写结合:强调特点。最好有课文语言的模仿运用。
(7)教师引导小结景物文章:一切景语皆情语。
(8)课外扩展:朗读背诵〈桂林山水歌〉;研究桂林山水的成因;通过网络学习,对桂林山水作进一步的了解。
(二)林海
此文为老舍先生到东北采风所作,讴歌大自然,更是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拥护和赞颂。
文章的文眼为“亲切、舒服”,一是因为山岭的可爱、美丽;二是因为“良材与社会建设的联想”,三是因为感受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
传统教法多按教参,拘泥于“岭、林、花”的景致描写上。这是值得商榷的。事实上,文章的视角一直都在“岭”上,只不过随着观察的深入,是从远到近,从粗到细,精妙地写出了“大兴安岭的美景”。顺序应该是:线条(最远)——颜色(远)——青松与白桦(中景)——山脚(近景)——总体的比喻
教学建议:
(1)方法回顾:景物描写中的感情;表达方法。
(2)熟读课文;把作者眼中的林海的不同景色画成几幅图画;图文对照学习,反复诵读体会;领悟作者的观察视角的变化。
(3)对比阅读辨析:林海的美与桂林的美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发的感情又有什么不同?引出“亲切、舒服”的话题——景语与情语
(4)作者的表达方法中,哪些地方值得你去学习?
(三)古诗三首
共同点是:由物之特点,联想人之精神。但事实上一、三首要学生自悟理解并不容易。《墨梅》可与陆游《咏梅》对照理解。《石灰吟》涉及时代背景,“清白”者,但求为国为民,问心无悔。
诗歌学习应更自主些,建议程序为:
(1)熟读成诵;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3)质疑交流,解决疑难;
(4)尝试表达,翻译诗句;
(5)讨论交流,思想感情。
(6)搜集资料,课外阅读
(四)积累运用一
1.读读背背:默写。
2.复述概括能力的训练;知识扩展:保险
3.习作:教师节主题;观察与联想。
4.实践活动:国庆小报,综合能力的体现,建议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利用板报,进行展示和评比。
第二组
主题词:情感体会重点语句
本单元的主要学习方法是:整体上体会思想感情;方法上品味细节和重点语句、段落。
(一)开国大典
本文以一个记者的视角记录了开国大典的盛况。两条线索交织:(1)事件;(2)群众。
教学建议:
(1)梗概的说和写。
(2)引导:全文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是什么?从哪些地方看出?找出反复朗读体会,并讨论。(重点词句与细节的品味)
(3)展示照片,配上文字说明;或进行解说。
(二)狱中联欢
选自《红岩》。表达了革命者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对革命胜利无限渴望和信心。
教学建议:
(1)概括“联欢”的过程:唱歌——交换礼物——贴对联——秧歌——叠罗汉——女同志扭秧歌。
(2)感受最深刻的地方的交流、讨论
(3)讨论与深入体会“欢乐”的感情。
(4)体会文中对联的含义。(选修)
(三)荔枝
文章借荔枝而写母亲。写出了一个儿子对母亲的深切怀念,怀念母亲的品格和对儿孙的爱。写法上以物为线索,串联几件事,通过细节的描写表达人物的特点和感情。
教学建议:
(1)问题:作者以荔枝为题,实质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2)研读:哪里看出?讨论文中细节。
(3)扩展与实践:补充结尾
(4)写作实践:观察母亲。(《背影》的启示)
(四)梅花魂
为《荔枝》同类内容。
教学建议:
(1)存疑:“梅花魂”指什么?
(2)概括与朗读:文章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
(3)另外写的事是什么?
(4)自由讨论:梅花魂?(复习《梅花》,扩展《咏梅》。梅花魂代表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梅花,寄寓了一个老人眷恋故土的心。)
(五)积累运用二
1.读读背背:对联。可适当讲授一些对联常识,并收集一些对联的趣谈,让学生去找一些生活中的常见对联。《声律启蒙》
2.感情体会与朗读。《七子之歌——澳门》的歌词提供给学生朗读和歌唱。
3.口语交际是上一单元综合活动的延续。学习评价中的语言得体的表述。从交际的角度来说,可安排一种答辩的形式。
4.习作:建议放在《荔枝》一课的学习之后,充分学习该文的优点。
第三组
主题词:科技信息
(一)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
本文是科普作品。特点是通俗易懂,特别是比较注意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说,理解文章内容,获得关于计算机的知识不是最主要的目标。主要的目标应该是语言方法和说明逻辑的运用。
教学建议:
1.弄清楚每一个自然段的意思,体会作者的说明的逻辑。
2.设计两大任务:
(1)以自己的话,用举例子的方法说清楚电脑与多媒体的关系;
(2)想象表达:未来的计算机。
另外,可鼓励学生自由地介绍自己所知道的有关计算机的知识;通过搜集资料介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
(二)只有一个地球
本文先以诗意的语言介绍了我们生活的地球的美丽,然后以凝重的笔触说明了地球的脆弱,对人类的短视破坏和不懂珍惜提出了含蓄的批评
教学建议:
(1)为什么文章以“只有一个地球”为题,从题目中,你感受到作者要表达一些怎样的感情吗?。
(2)验证: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地球的概况?
(3)作者在语言上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4)如何理解“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句话。
(5)资料收集活动。收集资料的活动要让学生充分合作探究,通过各种途径查阅资料。
(三)宇宙生命之谜
略读课文。通过阅读,让学生先搞清楚文章的内容和结构顺序,然后对不明白或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质疑讨论。另一种方法是:本文主要内容是对火星是否存在生命的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自读课文,概述科学家对生命条件和火星生命问题的研究。
(四)积累运用三
1.读读背背
格言,主题是珍惜。《增广贤文》
2.阅读
同样是关于地球的文章,却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启发人们要去珍惜。
另外,可考虑增加选读课文《21世纪社会集锦》。
3.口语交际
讨论与倡议。学习倾听和表达,并概括归纳不同的意见,形成决议。
4.习作:想象未来
标准:合理与新奇;有条理,逻辑清晰。
第四组
主题词:领袖与英雄精神人物
(一)长征
此诗是毛泽东在长征胜利后所作的七律,意气风发,慷慨激昂,表现了红军大无谓的革命气概和革命的乐观精神。
教学建议:
(1)朗读背诵诗歌
(2)欣赏合唱《长征》;有条件的话,欣赏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万水千山》一场;欣赏《长征组歌》;或欣赏**《万水千山》。
(3)问题: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中心句是哪一句?诗歌如何围绕它来表达的?
(4)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的意思表达出来。
(5)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座谈:我所知道的长征。
(案例:对题目的感想:很长很长。时间长,路程长)
(二)争画
略读课文。趣闻逸事而已。语言学习上可以考虑完成以下内容:(1)概述故事;(2)谈谈感受;(3)体会文中比较生动的词句描写,积累语言。其中,语言、神态、动作的详细描写是非常值得学习模仿的。
(三)一夜的工作
文章的特点是通过细节去表达人物特点和思想感情。具体的说:(1)简单的陈设;(2)一尺来高的文件;(3)工作的专注;(4)茶与花生;(4)扶正转椅。总理的工作是繁重的,可以说是日理万机。同时总理的生活是非常简朴的。总理的工作是极其认真专注和细致的,举轻若重(邓小平是举重若轻),事必躬亲。文章表达了作者也是全国人民对总理的无限敬佩和爱戴之情。
教学建议:让学生通过研读文章的细节,体会人物的形象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引导的方法:文章就像一出**,一个个的镜头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表现了人物的特点。找出这些镜头去朗读、体会。
(四)我的战友邱少云
略读课文。特点是通过自己的眼睛和心理活动去表达人物形象。
教学建议:(1)回顾《一夜的工作》,明白作者是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细节来表达人物形象;(2)熟读课文,思考本文是通过什么来表达?(心理活动)(3)找出所有的心理活动朗读体会思想感情
(五)补充习作:写一件事或一个人,注意通过细节和心理活动去表达思想感情。
建议《荔枝》一课可放在本单元。
(六)积累运用四
1.读读背背
有趣的词组。可让学生思考词组的特点,然后模仿,增加积累。
2.阅读
目标是词语积累和语言表达。
3.口语交际
即席演讲是一种需要从小培养和锻炼的能力。建议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就开始训练,并指导方法。在此处,则可以变成一次即席演讲比赛,题目可以抽签决定。
演讲重要的是:(1)中心明确:(2)逻辑清晰:(3)举例恰当;(4)语言通俗,有个性;(4)场合语言得体。
课文的编写没有分清普通演讲与即席演讲的区别。练习的两个题目并不恰当。但如果学生没有演讲的实践基础,则可以先学习有准备的演讲,再学习即席演讲。
4.习作
读后感或观后感其实并不好写。一方面需要较强的内容概括能力,另外还要真正有所感有所想,最好是有不同的见解。并不赞成有一点感想,然后写一件事的写法。应该鼓励学生的思维跳跃些和多样性一些。
第五组
主题词:童年
(一)古诗二首
目标:(1)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体会古诗的“炼字”特点;(3)把《游子吟》改写为一篇现代文(创作)。
(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小品文的特点是通过详细地记述一件小事,揭示作者的一点生活感悟。写法上,通常是在头尾有一些精辟的、警句式的议论,中间是引发这番道理的事情经过。修改教材比较大量地引入了这类外国小品文,目的是加强语文课程的人文特征。
教学建议:
(1)题目入手:发现了一些什么?(双引号的含义,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或评语)
(2)熟读课文,复述故事;
(3)故事所表达的生活感悟是什么?
(4)你自己的看法?谈谈自己的感受。
(5)模仿写一篇小品文。(把积累运用习作提前)
(三)童年的发现
略读课文。比较而言,更为文学化一些,其幽默和思想的智慧需要反复阅读,慢慢地体会。每个人在童年时,总是充满了幻想,充满了无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但是,世俗和教育往往是这种创造力的扼杀者。
阅读后,可让学生说说作者的童年发现的过程。谈谈文中感到有趣、幽默的地方。最后让学生自己也说说童年的发现。
(四)积累运用五
1.读读背背
让学生简单认识“词”这样的文学形式。建议可让学生在课余多读背一些词作。
2.阅读
本文意在让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
3.口语交际
采访是一种重要的实践能力。采访者的问题应明确围绕中心,态度要谦逊、平和,特别要注意做好记录。被采访者应尽量有问必答,言简意赅。采访后应做好整理。
4.在前面已进行。
第六组
主题词:风景与自然表达方法
(一)鸟的天堂
原名《小鸟天堂》。文章写了作者两次经过“小鸟天堂”看到的不同景象。第一次重点描写榕树之美,视角由远到近,由形态到颜色,由疑问到解疑。对根的描写用的是白描手法,对叶的描写用上了感受和比喻。第二次写鸟的多和热闹,笔调朴实而简练,有群体的描写,也有个别的描写,令人觉得亲切,印象深刻。
从语言目标的角度来说,静态的部分,发展的是“阅读理解概括的能力”,可让学生在概括的基础上,朗读自己喜爱的句子。动态的部分是值得模仿的表达方式,可以读写结合,进行语言实践。
教学建议:
(1)根据预习提示,思考讨论:鸟的天堂指什么?作者去了几次?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象?
(2)讨论:大榕树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些特点的?
(3)自己找出值得学习、写得精彩的句子段落朗读。
(4)朗读“小鸟”部分,想想作者的写作方法中值得我们学习是什么?
(5)语言实践:收集小鸟天堂的等资料,写解说词,模拟小导游。
(二)第一场雪
经典课文。重点依然在表达方法和思想感情。大雪的特点通过时间顺序,在下雪前、“听雪”、雪景、积雪等描写中精彩地表达出来。最后还进行一些科普教育,表达了“瑞雪兆丰年”的喜悦。
教学建议:
(1)熟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第一场雪”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小组研读:怎样写出雪的“大”?怎样表达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3)搜集,欣赏“雪景”。
(4)课外扩展:收集资料,写说明文。
(三)索溪峪的“野”
略读课文。基本上按阅读提示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就可以了。文章在不同的方面表达索溪峪的“野”的时候,都分别运用不同的表达方法。例如:写山的野,先用对比的手法,然后对山的美,进行了排比式的概括。写水的野,则主要用的拟人的手法。写动物和人,则是用素描的手法。
(四)鹿和狼的故事
略读课文。这是一篇进行生态教育的好文章。人工并不一定胜自然。大自然有自己的规律,任何外来的干预都可能导致适得其反的后果。(德国的树林和三八线的启示)
教学建议:概述这个故事;思考道理和表达阅读体会;试讲类似的故事。
(五)积累运用六
1.读读背背
积累成语。建议进行成语接龙比赛。
2.阅读
同样是关于雪的故事,关于雪的情感。建议在《第一场雪》的教学后就马上阅读。
3.辩论
辩论是口语交际的一种新形式。其实平常的语文课或其他活动就可以多进行辩论活动。辩论讲究有理有据,要以理服人,同时又要针锋相对,讲究技巧。建议教师让学生看看正规辩论赛的录象,让学生对什么是辩论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辩论不是吵架,而是讲究以理服人,讲究辩论技巧。辩论时要学会尊重对手,彬彬有礼。辩论赛的组织方法有很多,常用而较简单的是“新加坡式”:即正、反方一、二、三辩轮流发言,然后自由辩论,最后反、正方四辩总结发言。
4.习作
注意写出发现的快乐和兴奋,更要写出发现的事实和过程。
第七组
主题词:人性生活命运
(一)凡卡
本文让学生从一个同龄人的命运身上体会到什么叫做苦难。但人总是向往美好的生活,希望摆脱苦难的生活的。但更为悲惨的是,凡卡并不知道自己的诉求永远都不能得到实现。“悲剧总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语)。
教学建议:
(1)按预习要求,熟读课文
(2)讨论:从课文中,了解到一些什么?
(3)
思考:凡卡希望在爷爷身边过一种怎样的幸福生活?凡卡的生活的悲惨体现在什么地方?他的悲惨命运能得到改变吗?为什么?
(4)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5)想象说话(课后练习)
(二)小抄写员
本文选自《爱的教育》。最早的译本是夏丏尊老先生所译。书中的故事充满了爱和人性的光辉,是人文教育的良好教材。从本文,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到人性最美好的一面,为之感动。
复述故事固然是一种语言学习的常规。但是,对于这样的文章,最好的方法就是默默地读,细细地品味,静静地感受。
感性之后,才是理性的学习:体会叙利奥的心理活动;分角色表演。
建议:引导学生回顾本学期所学的《开国大典》《狱中联欢》《荔枝》《梅花魂》《一夜的工作》《“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等文章,总结:人的感情的表达方式有许多,或外显,或含蓄;或严格,或宽容。正因为如此,人性才显得那样美好。
(三)向命运挑战
略读课文。这是著名理论物理学家霍金的小传。去年霍金在中国掀起了一股热潮。读后尝试向别人介绍这位伟大的人物,并谈谈自己得到的启示。案例:《命运》导入;与霍金对话。
(四)积累运用七
1.读读背背
歇后语是汉语言特有的形式,极为形象生动。前半截像谜面,后半截像谜底。建议组织一次歇后语大赛,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出题。
2.阅读:同样是人文教育的好教材
3.口语交际
讨论和建议。目标是学会在计划讨论中,尊重别人的意见,互相补充吸收长处,形成共识,合理分工。
4.习作:缩写。直接在《小抄写员》一课学习后进行。在此时再补充缩写练习。
第八组
主题词:文言文民间故事
(一)《学弈》和《两小儿辩日》
在小学的最后一年,增加古文的学习,是为中学语文的学习打基础。事实上,有多年学习古诗的基础,通过注释,学生学习简单古文并不难。一个基本的方法就是:翻译,写基本通顺明白的现代文。
(二)牛郎织女
按阅读提示学习即可。建议学习后,组织一次民间故事会,比赛说故事,选出班上的故事大王。另外,可考虑进行故事缩写训练。
(三)积累运用八
1.读读背背
对联。增加了横批的认识。
2.阅读
成语故事。另外,本故事也是成语“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和“非复吴下阿蒙”的出处。建议让学生课外阅读更多的成语故事,利用专门的时间交流。
3.习作:自由作文。但学生能习惯没有拐杖的写作吗?
4.实践活动:春联搜集和书法练习。
选读课文:
1.诗歌。表现对生活的感受和追求。
2.科普。第三单元的补充阅读。
3.小说。选自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第五单元的补充阅读。建议看**。
4.哲理故事,对生活、生长的理解。但理解的内容可以超越作者。第七单元的补充阅读。
语文学科和 其它 学科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只凭课内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可谓杯水车薪,要想提高语文成绩,必须重视课外阅读。一起来看看 语文教材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及套路,欢迎查阅!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一〉整体感知类题型及答题要点。
1用 短语 或 句子 概括情节,写在空格内。
2局部内容的理解
〈二〉人物形象分析的题型及答题要点
1你认为主要人物是一个怎样的人
2结合内容具体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类题的答题步骤:
①答出描写人物的 方法 。(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描写)
②答出这些方法的具体内容(找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③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要分析全面,具体,不可泛泛而谈。
3发挥想象,补写人物心理活动。
①心理活动的作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
出现问题:
①缺要素
②心理活动不符合人物性格。
原因分析:
①答题时随意,说的话不符合人物性格。
②不注意联系上下文,忽略了文中人物的潜台词。
这类题的答题方法: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分析人物的心理过程。
4体会人物感情的变化。
〈三〉环境描写的题型及答题要点
(节气、天气、气候、风物、景色)
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背景。2推动情节。3渲染气氛。4刻画人物形象,衬托人物的性格、情绪。5使 故事 情节更为生动、真实。6使主题更为突出、深刻。7要表现一定的新鲜感受或微妙情绪,做到情景交融,能够给人以感染、启发和美的享受。
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一、小说阅读备考要求:强化两个意识
1、强化文本意识:读懂文本(泛读)、结合文本答题(精读)
2、强化规范意识:审题规范(认真审题,熟悉考点和题型);答题规范(方向明确,思路清晰,格式正确,语言简练、准确);书写规范;问答连读。
二、小说阅读考查要点——围绕着四个关键词(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命题
1、环境
“一景三考” ,分析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的特点、写法和作用。有时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与深刻寓意。
2情节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的阶段(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概括故事情节;分析情节安排的特点及作用;探究情节安排的作用。
3人物
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探究人物性格的典型意义,对人物形象的评价。分析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能分析直接(正面)描写,间接(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4主题
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评价小说主题,探究小说主题的现实意义,探究情感取向。
5构思:分析小说构思的特色
文章 构件的一般作用
1题目:①写作对象;②文章体裁;③其它重要内容。
2开头:⑴开篇点题;⑵总领全文;⑶引出下文;⑷烘托渲染
3主体部分:⑴过渡段:承上启下(过渡)作用;⑵段落总括句: 总结 上文;引出下文;表明观点态度
4结尾:⑴卒章显志(点明……的中心),画龙点睛;⑵总结全文,深化(强调、升华)中心;⑶首尾呼应(照应开头,呼应题目)。
语文 散文 阅读的高分套路
一、散文的特点
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 经验 ,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
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 想象力 ;(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综合以上两点: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二、散文分类
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是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抒情散文 :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
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它同一般 议论文 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但是,它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 随笔 、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叙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
三、散文的线索
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为线索;以行为为线索;以文眼为线索。有的文章不但有明线,还有暗线,线索的特征有:在结构上贯穿全文,时隐时现,有明显的标志(或是标题本身,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四、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感情色彩浓厚,委婉含蓄,声调和谐,表现力强。在分析时,要特别注意它在语言环境中的特定含义,要结合上下文,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文章的语言风格,甚至修辞,才能既理解词语的表层意义,又理解其深层含义。
五、散文的意境
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情感相熔铸的产物,具有含蓄深邃的美。优美的散文可谓“无韵之诗”,其意境可以与诗相媲美。阅读散文时,就要善于通过自身的感受,进入散文所描绘的意境中去。不能忽略了语言的揣摩,要调动丰富的想象,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情感,获得主观体验,才能达到思想的共鸣与升华。
六、散文的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托物言志、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寓情于景、借物喻人、联想想象、设置悬念、借景抒情、渲染、修辞等。
实用类文本阅读满分答题套路
命题特点
1词语理解
解释词语在语境中被临时赋予的含义是常见的命题形式。一般来说,散文试题考查词语的含义,特别关注词语的语境义,而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义。该题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根据文意写出某词语的含义。这就要重点把握以下几种类型的词语:
(1)体现作用思想观点的词语;
(2)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
(3)运用比喻、借代、拟人、夸张及移用或移情、反语等修辞手法的词语;
(4)体现文章主旨及作者意图的“文眼”及“居要”的“片言”;
(5)展示文章脉络及过渡衔接的词语;
(6)表示指代性的词语。
2 句子理解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是散文阅读主要的命题形式。
所谓重要的句子通常是指以下几种语句:
①结构比较复杂、意思难懂的句子;
②使用了修辞、内涵丰富的句子;
③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
④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是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该题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有: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及解题规律
一、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 的技巧
(1)浏览标题,领悟基本内容:标题有时暗示主旨、有启迪文章思路的作用、提供答题的方向等。
(2)辨识文体( 记叙文 、议论文、 说明文 、散文),分析重点文意。
(3)精读首尾,揣摩主题思想:首尾往往发现作者所表达的中心。
二、答案来源
A采摘材料中的原文、关键词语或语句(诸如抓住议论句、抒情句和特殊修辞句、文段中的关键形容词和动词)。
B提炼筛选主要的,剔除次要的。即先用自己的话或材料中的语句来概括归纳,再加以合并浓缩,留下重点语句。
三、友情提示:
1注意审题,领会出题者意图,围绕题目要求作答,防止答非所问。
2辨识文体,根据文体知识作答;答题应有条理、书写规范。
3遇到开放性或谈看法感受的题目必须结合文章的中心意旨(中心论点)来发散,可适当摘录文中重点语句回答,并尽量结合实际感受、引用的相关 名言 警句或美文精练概括。
四、文体知识备忘录
说明文阅读
1明确说明对象
辨析说明对象可以:a看文章题目;b根据说明语段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2概括说明内容
事理说明文说明内容一般可概括为:本文主要说明(说明对象)的构造、形态、性质、特点、变化、成因、工作原理、功用等方面。(视具体说明对象的哪些内容而定)。
3明确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事理说明文一般都采用逻辑顺序的说明顺序。
4、明确说明方法:
(1)说明方法
(2)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a、先指明所用的说明方法;b、再联系说明内容分析该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的哪方面的特征。
5、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答题规范
答:不能删去,“__”表示……,去掉后就变成了……影响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不符合实际情况或过于绝对化)
6、明确说明文的结构(作为划分层次的依据)
常用的结构模式: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议论文阅读
1、找准论点
标题、开头、篇末、不明显需精练概括。还可以通过分析论据来找论点。因为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或者分析题目,有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证话题,作者对论题的看法就是中心论点。
2、分析论据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考点:补充一个论据。(要紧扣论点,选取真实典型的事例)
3、明确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一般指引用了 名人名言 做论据的,比喻论证指论证的语句采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对比论证一般须找出正反两方面的论述。
考点:分析论证的作用
1指明所用的论证方法;
2分析该论证方法证明了作者的哪个观点。(一般是本段的中心句(段首)或所采用论证方法的前一句)
3论证结构:
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沦--结论)。
4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准确性、概括性)。
5议论文一般开头由某件事、一则名言、 寓言故事 等生发议论。
所以它们的作用是:作为引子,引出论证的话题。
6议论文常用设问句作过渡,反问句式以示强调。
(1)设问(手法)句的作用:吸引读者注意,启发读者去思考,发人深思。(2)反问(手法)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强调作者的观点,发人深思。
记叙文阅读
文体知识:
1、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
倒叙作用:倒叙一般是为了突出中心、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使叙述有波澜、或为了造成结构悬念,引人入胜。
2、记叙的线索以时间为线索、以事件(某物、地点的转换、感情的变化、“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3、记叙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展开叙述)写法的作用: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使故事显得真实(作为故事的见证人)、自然、有亲切感。
(2)第三人称写法不受任何限制,写起来开阔充分。
(3)第二人称记叙,最贴近读者,使人感到特别亲切。
4、表达方式:记叙、抒情、描写、说明、议论
5、描写方法:
分两类: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细节描写
(2)环境描写的作用
(3)侧面描写:用他人的反应、与其他人物对比表现人物。
6、以写景抒情为主的记叙文,要理清写景的顺序,找出观察点(定点观察或移步换景)。
(1)观察角度:平视(远视)、仰视、俯视。
(2)观察的手段: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
(3)感受的形式:形、色、声、香、味、光、感。
7、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一般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8、品味艺术特色
一般指品味文章(包括品位小说)的构思、布局、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回答时看它的构思是否新颖巧妙;情节是否跌宕起伏;是否运用对比、讽刺、夸张、烘托、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象征、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
9、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形指结构,神指中心意旨。
写作手段: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10、当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有何作用时可从三个方面考虑
(1)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
(2)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
(3)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11、标点符号的作用:
引号:(1)表引用(2)反语,表讽刺否定(3)表强调(4)特指
破折号:(1)表解释说明(2)表意思的递进或转折(3)表声音延长(4)表插说或中断。
省略号:(1)表内容的省略(2)表静默或思考(3)表语言的中断(4)表说话断断续续(5)表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12、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
小说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13、常见写作方法;
14、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15、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16、语言特点评价用词:准确、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富有感染力等。
17、围绕短文谈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或感受
答题模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2-3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讲道理、若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结合亲身经历。
阅读理解题虽然看起来比较繁杂,但是也不是凌乱无章,而是有规律可寻,下面我们从词语、句子、段落等方面为大家进行详细分析。
第一部分:词语
一、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 注:有些是可以换的,不要一律写不能换,要根据题目看看具体能不能哦!)
二、动词理解
__生动表现了人(事)物__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三、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 注:有些是可以的,不要一律写不能,要根据题目看看具体能不能哦!)
第二部分:句子
一、句子分析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了。
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修辞的分析: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
(3)答题格式:修辞+结合上下文,修辞的作用
A、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把__比作(把__拟人化)__,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
B、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应用排比句能使句式更整齐,更有气势,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C、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D、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E、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F、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答题格式: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
G、借代:用__代__,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H、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引用故事,神话 传说 ,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二、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三、仿写句子
公式:
①数清例句的字数。
②弄清例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没有修辞手法的除外)。
③读懂例句与所要仿写的句子在概念和现象上的联系。
第三部分:段落篇章词语
一、标题作用
(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
(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
二、某段起什么作用
1、开头
A、开篇点题(照应文章标题)
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
C、引起下文
D、渲染气氛
E、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F、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2、此段在文中
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总结上文,总领下文。
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3、结尾
A、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C、照应题目
D、照应开头
E、照应全文
F、引人深思
三、归纳文章的中心
公式:
①写人为主:这篇文章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②记事为主:这篇文章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
③写景状物:这篇文章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 ④游记:这篇文章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⑤议论文:这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第四部分:写作方法
一、记叙的要素的作用
公式:
①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②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③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④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二、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
例题:请问这题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读文章有何好处(意义)
(1)对比,作用:__和__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__的特点
(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
(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__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
(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
三、文中画线句、段运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1)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神态、正面、侧面描写
作用:表现人物__的特点,突出人物__的性格(品质、思想)
(2)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作用:烘托一中__的气氛,表达一种__的思想感情
四、描写手法的作用
1、读出描写手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
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
③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
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3、公式:
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
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
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
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
五、环境描写的作用
1、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
2、公式:
①……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②……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③……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六、文章开头写景语段的作用
公式:
1、分析所写景物的特色。
2、……描写了……,为下文写……打下了伏笔。
七、巧设悬念
公式:
1、在文章开头找出作者所设的悬念(关键词)。
2、……,使文章情节曲折、跌宕起伏。
八、本文(某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九、插叙的作用
1、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2、公式: ……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十、称谓变化
公式:
1、找出人物称谓的变化词语。
2、采用第一人称,亲切、真实。
3、称谓变化也反映了情感的变化。
语文教材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及套路相关文章:
★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套路有哪些
★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套路”
★ 小学语文阅读题答题方法和技巧
★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及方法步骤汇编
★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整理
★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与方法
★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大全
★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篇一
一、总体分析
1、试卷分析
本次期中测试卷基本上把握住了教材的内容,难易适中,没有多大难度。既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察,又注重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试题活,体现在第七、八题,既检查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又对课文内容的拓展延伸,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在理解基础上的写作能力。试题六设计了句式训练。
2、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共有学生37人,从整体上来看,本次学生的学习成绩良好。32个优秀,良好四个,一个及格,优秀率864%,及格率100%这五个没达优的学生中,其中3名学生主要表现在接受能力差,平时学习不够积极主动,有时有不按时完成作业的现象,其中有2名学生很难得优,这就要求在后半学期的教育教学中,因材施教,狠抓这两名学生,争取学困生转化,提高整体成绩。
二取得的成绩
1、重视字词教学,字词掌握比较扎实。如第一、二、三题,学生失分较少。有一个词语“友善”,在教学时,我没有想到组这样的一个词,所以十几个学生都错了。
2、能联系实际,指定学习成绩优秀且责任心强的五名学生分别负责每天早读,带领学生进行有目标,有任务的学习,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因此,按课文内容填空的1、2两题,学生失分不多。
3、通过设计各种题型的练习,巩固并深化所学知识,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学生学习方法较死板,对所学知识不能举一反三,不能灵活运用。如第五题选填动作的词。
2、有的学生想象力不够丰富,写话只会一两句。如第八题。
3部分学生不会审题,不理解题意。如第六题。
4有些题型训练不到位,学生失误多。如第六题的句式训练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我只在平时的课堂中讲了一下,而很少设计此类题目,所以学生错误率较高。
四、改进措施:
1、注重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识字。
2、继续加大听说读写教学的力度,使字词句训练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对学生书写能力的培养,必须进行强化训练。
3、多与家长联系,密切配合,抓好中下学生的学习。
4、狠抓后进生,采用多种方法帮辅,给予更多的关心,做到课堂上多提问,课下多关心,对他们的作业争取做到面批面改。使他们进一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全班教学质量的提高。
5、充分把多媒体教育资源引进课堂为教学服务,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6、教师不断改进教法,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篇二
一、检测情况统计:
本次二年级参测14人,总分983分,平均分702,及格人数12人,及格率为86%,,优秀3人,优秀率21%。
二、得失情况简析:
从卷面和得分情况看,学生能读懂题,多数学生能按要求答题。1~6题得分率很高。80%能得满分,说明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扎实。平时注重了写字和读书的训练。失分主要是7,8两题阅读和写话。阅读主要丢失在这首诗告诉了什么?写话有的学生没有看懂图意。今后要加强对学生阅读和写话进行训练,阅读后要求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教学看图学文时,先让学生看图,用自己的话写出图意并加一些合理的联想。
三、自我问题分析-小学语文质量分析_二年级语文期中检测质量分析
1、业务素质不高。平时对业务钻研不深,总是认为新的教学理念、方法是年轻人的事,忽视了对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导致学生成绩的裹足不前。
2、依赖思想较重。总认为自己教的是“复式班”时间、教学、辅导等发生冲突,能干好多就干好多,对学生的知识点把关不严,导致成绩不理想。
以上是我对这次检测的浅显分析,还望领导、同行指正,今后在工作中我将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习,改进工作方法,争取在期末有新的收获,让每个学生都能考好。
篇三
这次小学语文二年级期中试卷共八大题,总分为100分。分为听短文回答问题,词语和拼音连线,根据拼音写汉字,查字典,古诗和课文段落填空,根据课文内容把话写完整,课外阅读,写话。
1听短文回答问题:有个别学生理解能力不大好,对完成这样的题目有点困难。
2词语和拼音连线:完成得较好,得满分的很多。
3根据拼音写汉字:完成得较好,得满分的很多。
4查字典:有个别学生对查字典还不能很好的掌握。
5古诗和课文段落填空:“飘荡”大多都写成“漂荡”了
6根据课文内容把话写完整:大部分同学完成的较好。
7课外阅读:有个别学生阅读能力差,理解能力不大好,对完成这样的题目有点困难。
8写话:有个别学生不按要求写。
学生试卷成绩如下:优秀人数:22人,优秀率:957%;及格人数:22人,及格率:957%。
反思:
1继续重视识字和积累。本次考试基础积累部分得分率,说明掌握的。对此我们不能有所松懈,而且必须继续重视识字和积累。在以后的教学和复习中要采用分散和集中的方法,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程度,要鼓励学生背大段的课文,整篇的课文。
2立足于课堂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部分历来失分严重,本次考试也不例外,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立足于课堂,立足于课本,而不是靠课外的大量的阅读短文的练习。精读课的教学,教师要根据课的特点指导学习的方法;略读课的教学,教师要放手,让学生根据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自主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一是整体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的能力;二是体会重视词句含义的能力;三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方法;四是自己提问题自己回答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对这次试卷的分析,一定有很多的不到之处,但还是希望通过这次的分析,给以后的教学工作有一点促进的作用。
新课程的实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它给我们的课堂吹来了春风,课堂变了,学生活了。可更多的是,我们的教师茫然了,从传统教育走过来的教师似乎早就知道课该怎么上,可现在却不知道了。经过了许多次的培训,听了许多次的讲座,隐隐约约中似乎对新课程有了一些理解。可这时代变化太快,还没等教师们反应过来,有些专家又开始否定这个,肯定那个,在教师面前又出现了那么多的岔路,分不清楚哪一条是真正通往新课程的路。我自己是工作在第一线的一名普通的班主任,对此,我是深有体会的,新课程给我带来快乐的同时,也有许多的痛苦。在教学中,我不断肯定自己,又不断否定自己。我想成为一名有思想的语文教师,可感觉又是那么难,路是那么遥远,但我是不能放弃的。自从听了辽宁省数学教研室李晓梅主任的报告,我深深懂得,作为一线教师,更需要思考的是我们的教学。经过一些浅薄的思考,我试图和大家一起来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以供大家参考,其中的观点也未免有些可笑,还望各位专家给予指正。
一、 制定适切的教学目标
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目标和要求,参照教材所规定的目标和要求,联系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制订集中、明确、适切的,有针对性、层次性的课堂教学目标。“集中”是指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要重点呈现一堂课的主要任务,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表述时应尽可能地将三者加以整合。“明确”是指所制订的目标指向清晰,表述具体得当,要陈述可以观察到的学生的具体行为,说明产生这些行为的条件,以及指出评定行为的标准,以便操作和评价,例如字词学习,应具体到能认读识记哪些字,在什么条件下积累哪些词语并达到怎样的程度等;又如了解课文内容,应具体到了解什么内容,在怎样的条件下完成,完成到怎样的程度。“适切”是指所制订的教学目标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不随意拔高或降低教学要求,并有一定的针对性:在制订重点精读课文的目标时,要注意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在整合的基础上进行细化。对要求学生独立阅读的略读课文,则不必各方面逐条罗列,选一、二方面作重点表述即可;在制订写作课目标时,可以从“观察”、“选材”、“表达”等方面加以具体表述,如提出“观察”的具体内容,从哪方面进行选材等。
情意目标的制订,应注意结合阅读内容和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过程中认识并认同相关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逐步地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自主体验,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在教学目标中使其显性化,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无痕化,发挥“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能。
每一堂课的目标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学生的学习水平也是循环反复、螺旋上升的。教师备课时应从学生的知识积淀、心理期待、文化准备等诸方面做全面地分析,结合单元目标、学期目标和年段目标作整体思考,使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具体目标和一般目标有机结合。
二、 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
(一) 分析学生情况。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但是,究竟该怎样以学生为主体?如何了解学生的需求?这些问题都没有现成的答案。要找到答案,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进行学情调查。我们都知道,科学的学情调查是新课程下优化教学的一种手段。可现实情况是,一方面,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有意识地作过学情调查和预测,很难真正了解学生的情况。另一方面,目前关于学情调查的相关研究很少,可供参考的书目和资料也很欠缺。因此,要想优化教学、渐渐读懂学生,还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作好学情调查。“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和特点的具体情况。因此,学情调查不仅要调查学生的学习起点,还要调查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速度、自主行为能力、能力倾向、兴趣点、学习动机、情感态度的性格表现、情绪的性格表现、意志的性格表现,等等。新时期以来,我们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自主权,但这并不是让教师袖手旁观或是任其自然。相反,这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毋庸置疑,学情是客观的,只要有教学、有学生,就有学情问题。与此同时,学情又是不断变化的。在教学活动中,时间过了,内容换了,难度改了,甚至天气变了,都会对学情产生影响。因此,每一个教学内容,每一个教学环节,学生的每一次学习活动,教师都应做到心中有数。关注了学情,掌握了学情,教师才有“引”的方向,才有“导”的重点。另一方面,学情的多样和多变,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了解和把握学情。教师可以走到学生中间,去倾听、观察、访问,可以察言观色,可以举一反三,可以旁敲侧击,还可以检视他们的学习效果。总之,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而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去改变学情,使之调整到最为适宜教学活动展开的状态。
(二) 组织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努力使学生保持持久的、稳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一是要重视设置问题情境,把教材知识内容巧妙地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二是要遵循思维规律,抓好感悟、理解、实践三个环节,精心创设突破难点、激活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思维能力的学习情景;三是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利用教学课件、网络资源等,使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四是鼓励学生对文本质疑,向教师提问,为学生提高问题意识创设问题情境。要指导学生提问的技能,培养学生由提出疏通性的问题到提出深究性、延伸性的问题,再到提出鉴赏性、评价性的问题。
具体从拼音方面来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识字与学习汉语拼音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引导学生既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识汉字,也能借助汉字的发音来学习汉语拼音的拼读,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与形之间的联系;加强汉语拼音的拼读训练,在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识字、阅读以及运用音序查字法查阅工具书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独立拼读的能力;认识到汉语拼音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渐学渐熟的过程,可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不同阶段的教学重点,适时地进行渗透、强化和巩固;不进行汉语拼音字母的抄默训练。
(三)选择教学方法。
1、质疑。
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质疑是思维的火花,质疑是进步的阶梯,质疑是成功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质疑是至关重要的。这决不是形式主义,也不是为了热闹而装点花瓶。读书有疑源于思,这是思维的结晶,也是智慧的明灯。小学语文课上,学生面对《海底世界》这一课的插图向老师提出疑问:“章鱼不是10条腿吗怎么书上只画了6条”这难道不令人吃惊吗我们都吃过章鱼,但从来没注意到它有几只触手,更不注重科学界对章鱼的分类还有分歧。虽然学生的理解有失偏颇,但他能向教材挑战,这就难能可贵了。教师要注重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留足时间,激励表扬,让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我们要真正解放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观,淡化语文教师的表演欲,从兴趣、情感的激活入手,培养学生的表现欲。
2、实行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既然“语文学习”是一种生活,学生便是学习的主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探究式学习,简言之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探究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而语文教学活动长期以来主要以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强调记忆性成为语文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较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这种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单一、被动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这一状况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而且严重影响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运用多媒体。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艺术的光亮是注意力。有了注意力,学习的人才能保持心里不跑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可见注意力是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前提。现代教育技术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方面有着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显现在显示屏上的课件不仅将学生从单调的“黑白世界”带入了绚丽的彩色世界,而且图文声像并茂,直观动态,富有表现力,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多角度的感官刺激,极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我在教学《要下雨了》这篇课文时,就利用了多媒体为孩子播放了动画片,动画片的形式锁住了孩子的视线,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的教师要努力走在时代的前列,做信息技术的有力“推销员”,让学生轻轻松松的进行学习。
三、改进评价方式。
教师应始终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既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要考虑每一个学生的起点,使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
检测要注意体现日常性、选择性和开放性。注重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尊重学生个体读文的独特体验,重在激励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汉语拼音能力的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借助拼音认读汉字、查阅工具书的能力,不从默写音节,为汉字注音等角度去考查、评价学生。二年级时进行相关的汉语拼音的验收。一二年级识字能力的评价,应将平时的学习与阶段性检测结合起来,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能认读所学汉字的60%为合格,达到80%即为优秀。写字能力的评价,重在写字态度和习惯,以及书写的规范。阅读能力的评价,重在检测学生基础积累,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结合课文的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句义能力,依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进行比较流畅表达的能力等。口语表达能力的评价,重在鼓励学生说话的自信心,以及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清晰性,不重表达技巧。写作能力的评价,二三年级从能根据图画内容、阅读内容写清楚几句话逐步做到能根据图画内容、所提供的话题、情景、相关词语写清楚一段话,做到句子连贯,意思清楚;四五年级从能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能记录自己感兴趣的、受感动的生活内容,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逐步做到能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能将自己感兴趣的、受感动的生活内容生动地描写出来,能反映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想法。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以上我所谈到的仅是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不成熟的观点。相信只要我们每个教师精心专研,细化教学环节,不断地自我否定和超越,课堂教学一定是有效的,一定会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坚实的阵地!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v6a4hSYUrBA_Jk1Ww7KErg
提取码: tj8i阅读理解过程体现了读者与书面语言材料之间双向的思想交流。那么阅读有哪些技巧和 方法 呢下面我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阅读题解题技巧与方法,供大家参考。
1小学语文阅读题解题技巧与方法
一、解题步骤
1通读 文章 ,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二、主要题型解题方法
一、题型:段意、主要内容的归纳
1 记叙文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 说明文 :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 议论文 :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二、选择或概括文章的中心(有很多的问答题都是根据中心解答的)
例如:谈谈你的收获;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有什么启发
有些文章可以直接在文中找到中心句。
写人的,主要是赞美主人公的某些出色品质;
写景主要赞美景的美丽可爱。
写物比较复杂一点,单纯写物,就是表达对物的喜欢;
借物喻人和借物喻理的文章,在此类文章的结尾部分,仔细地揣摩,看它那些带有议论性的话,如果有写人的成分,那就是借物喻人;如果有说理的意思,那么一定就是借物喻理。
三、理解 句子 的含义
所谓的含义就是蕴含在文章里面的意思,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要通过我们仔细的揣摩,采取一找二写的方法来完成。句子的意思有明暗两种。明的就是在文章结束那些议论性的话,你把它拿过来,稍加整理,也能回答。暗的难度大一点,必须在通晓全文的基础之上,把文章中一些重要的事件所反映的思想感情等的关键词摘录出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四、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总起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 总结 上文;引起下文
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篇末点题;照应开头
五、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作用: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三、答题技巧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 ,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
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 神话故事 、民间 传说 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 说说 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 名言 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7、比较阅读理解。
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以上是有关记叙文的常规问题回答,下面我们来看看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8、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就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
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
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
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2小学语文阅读题解题技巧与方法
一、经常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1 畏难情绪,乱了方寸,稀里糊涂答题,做题不完整,答题无中心
2 如果掌握了阅读理解的解题要求和做题思路,就会消除畏难情绪,所谓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要静下心来,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 思维方式 ,先从容易的入手,逐渐的打开思路。在审题的时候,要像对待数学试题中的数字一样,认真看清每一个字、词、句、甚至每一个标点,要看清题目的要求,分析问题的提问要点。粗心是一部分同学在该题项中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做题的时候要仔细认真。
二、仔细研读语段,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阅读理解试题的文字材料主要用来测试同学们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内容广泛,题材各异。
三、解答这类题的中心步骤就是阅读,既要阅读短文,又要阅读题目。
n 通常阅读一篇文章,第一遍需要速读,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n 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
n 有的同学采用“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有的同学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时间。
四、根据不同类型的题目,选择不同的方法来解答。现举4例:
1、上下联系。将问题放在上下文中思考。此方法适用于理解词义;理解含义深刻句子;找 近义词 、 反义词 等。
2、换位思考。就是让我们与作者进行角色互换,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并做出回答。此方法适用于问答以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3、联系生活。即从文本中跳出来,把思维的范围再扩大,想想与此有联系的东西:如学过的课文、知识的积累、生活 经验 是否可帮助自己解题。此方法特别适用于谈自自己的感想、体会或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类题目。
4、立足中心。这是解答阅读题最不能忽视的一种方法。从文章中心出发来思考每一个问题,答案就有了落脚点。
五、合理控制答题时间,先易后难。
不要边看阅读理解的问题边从阅读理解的文中查找答案,用这种方法难以提高阅读理解的效果,尤其是对于深层理解阅读理解的文章。
首先应浏览阅读理解的全文,了解阅读理解全文的概貌。看完后,应记住阅读理解文章的要点,阅读理解重要的结论以及阅读理解中的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文章中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
同时我们一定要掌握好阅读理解的解题速度,有效地控制阅读理解的答题时间,先易后难是做阅读理解题目时的一般方法。碰到阅读理解的难题时,千万不要钻牛角尖,耽误太多时间。一时做不出的,要果断舍弃,以免影响其他较有把握的题目。待全部阅读理解题解完后,如有剩余时间再回来做放弃的题目。
例:诗歌赏析题解题技巧
其实做多了诗歌赏析题就会发现:诗歌题的答案来来回回就套用那几个词,比如说“化静为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等。因为诗歌赏析题无外乎问你诗歌的意思,诗句的修辞,特殊词语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所以只要想象一下诗中的意象想象,身临其境的去感受那种感觉和状态,再把与自己的感受最接近的词往上一套,答案就出来了。当然串联的好自然分数就高了。
例: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
这一块包括科技文和文艺文的阅读。两种类型的文章都要注意重点句。所谓重点句就是题干(题支)内容相关的句子。科技文是要在与题目相关的重点句子上从微观角度“扣字眼”;文艺文则是要在对文章有宏观把握的基础上挖掘句子的深层含义。
当然,还需要通过训练找语感。训练最好找真题来训练,做到一套坏题目比不做更加害人。答题时不要贪多,要做到“废话不说,说则不错”。
例:古文阅读
很多孩子都很怕古文阅读题,其实这并不难,古文阅读考的就是理解能力。所以备考古文阅读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读,读的同时要注意文章的停顿之处,等你能够顺利的读出一篇没有标点的古文的时候,那么没有注释你也能理解个大概,应对小升初古文阅读应该是没问题了。
3小学语文阅读题解题技巧与方法
一、平心静气审题,切忌粗心。
在解答阅读题时,千万不要慌,要静下心来,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先从容易的入手,逐渐的打开思路。粗心是学习的大忌,对于语文的阅读理解也不例外。在审题的时候,要像对待数学试题中的数字一样,认真看清每一个字、词、句、甚至每一个标点,要看清题目的要求,分析问题的提问要点。
粗心的同学往往会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例如要求在正确的句子后面打"√",有的同学在正确的句子后面打"√"后,又多此一举地在错误的句子后打上了"×"。类似的情况,在考试时常常能见到,粗心是一部分同学在该题项中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做题的时候要仔细认真。
二、仔细研读语段,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阅读理解试题的文字材料主要用来测试同学们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内容广泛,题材各异。
通常阅读一篇文章,第一遍需要速读,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
有的同学采用"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有的同学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时间。
因此,解答这类题的中心步骤就是阅读,既要阅读短文,又要阅读题目。阅读时要注意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基础上,就可以对文章后面所给的问题,分别用"一次判断"、"逐个分析"以及"排除法"等方式来进行判断解答了。
三、巧妙借助"原话",确定解题空间。
有些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直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有时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直接用原话来回答问题。
如若它指定要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回答的话,就要将文中的原话加以理解,体会原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题目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语文试题的开放性要求试题答案能自圆其说,答案最佳。
因此在阅读的时候,要仔细认真、深入分析,回答问题时,要仔细揣摩、根据体裁的特点,不同的语境,要准确的使用词语作答。
四、选择适当方法,答题力求言之有理。
所谓"言之有理"就是让我们根据问题能够说一个所以然来,或谓之"自圆其说"。只要我们言之有据,持之有理,就可以酌情得分了。同时我们要注意组织规范语言答题,认真书写。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重复罗嗦,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在答题之后,如果时间允许,要重读全文内容,充满信心地进行复查。
所有答案全部做完后,携带阅读理解的成果回归原文,检查答题有无疏漏,研究其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对照各题目推测判断,确保无误。
在做阅读理解题时还是有一定方法可寻的,我们可根据不同类型的题目,选择不同的方法来解答。现举4例:
1、上下联系。将问题放在上下文中思考。此方法适用于理解词义;理解含义深刻句子;找近义词、反义词等。
2、换位思考。就是让我们与作者进行角色互换,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并做出回答。此方法适用于问答以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3、联系生活。即从文本中跳出来,把思维的范围再扩大,想想与此有联系的东西:如学过的课文、知识的积累、生活经验是否可帮助自己解题。此方法特别适用于谈自自己的感想、体会或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类题目。
4、立足中心。这是解答阅读题最不能忽视的一种方法。从文章中心出发来思考每一个问题,答案就有了落脚点。
五、合理控制答题时间,先易后难。
解题时不要边看阅读理解的问题边从阅读理解的文中查找答案,因为用这种方法难以提高阅读理解的效果,尤其是对于深层理解阅读理解的文章。
首先应浏览阅读理解的全文,了解阅读理解全文的概貌。看完后,应记住阅读理解文章的要点,阅读理解重要的结论以及阅读理解中的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文章中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
同时我们一定要掌握好阅读理解的解题速度,有效地控制阅读理解的答题时间,先易后难是做阅读理解题目时的一般方法。碰到阅读理解的难题时,千万不要钻牛角尖,耽误太多时间。一时做不出的,要果断舍弃,以免影响其他较有把握的题目。待全部阅读理解题解完后,如有剩余时间再回来做放弃的题目。
4小学语文阅读题解题技巧与方法
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一——读材料
所谓“读材料”,就是要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粗读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理清材料的层次和段落。在浏览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之后,应记住文章的要点,重要的结论以及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
阅读理解试题的文字材料主要用来测试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
内容广泛,题材各异。以题目的难易程度分析,人们常常把它们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所谓表层理解就是对文中的客观事实的感知和记忆;所谓深层理解是根据文中的客观事实, 在认真思考后进行逻辑推理、总结或概括,得出结论。
通常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第一遍需要速读,首先要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试卷上的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它在要求概括段落大意一类的阅读理解的解题中,往往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
有的要用“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有的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四个选项不读)后读短文, 最后寻找答案。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 是带着问题阅读, 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 时间。
“倒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地点、原因等)效果最好,对深层理解的题目,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提供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因此,解答这类题的中心步骤就是阅读,既要阅读短文,又要阅读题目。阅读时要注意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基础上,就可以对文章后面所给的问题,分别用“一次判断”、“逐个分析”以及 “排除法”等方式来进行判断解答了。
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二——找原话
所谓“找原话”,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当然找原话的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和范围。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将要回答的问题放到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中来,再去浏览所要回答的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对短文进行理解,然后分析句子结构,确定该词的词性和在句子中的成分。
同时利用句子提供的信息,这样我们可以从文章中或文字材料中直接的提取有效信息。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如若它指定必需要使用学生自己的话来回答的话,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翻译,再换言之。力求挖掘原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试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三——看要求
所谓“看要求”,就是要求再审视语文阅读理解所要求回答的问题要求,关键的关键字、词或句子也要让学生用笔圈下来,作为扣题作答的要点,也是回答问题的可能的得分点。要做到细读文章的内容,机智从容答题。第二遍读文章要求带着问题细读全文。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一般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要认准关键词句,把握其基本意义,认清它们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根据上下文琢磨它们的升华意义,学生特别是要学会在阅读文字材料中发现有效信息,即是对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的提问题的文字和内容。
二要排除生词的障碍,遇到生词要通过上下文,大胆地对阅读文字材料中的个别词义、语义和句义进行推测、推理和推断,还可以通过构词常识大胆猜测。
三是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要善于利用阅读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果断作答。对于一般不影响句子或全文理解的生词,可以放过去,不必务求理解。遇到重要生词时,不要着急,也不要轻易放弃,我们可以采取根据上下文来猜词或根据构词法来猜词等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
解题时不要边看阅读理解的问题边从阅读理解的文中查找答案,因为用这种方法难以提高阅读理解的效果,尤其是对于深层理解阅读理解的文章。首先应浏览阅读理解的全文,了解阅读理解全文的概貌。
看完后,应记住阅读理解文章的要点,阅读理解重要的结论以及阅读理解中的一些关键性的人名、 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
同时我们一定要掌握好阅读理解的解题速度,有效地控制阅读理解的考试时间,先易后难是阅读理解的考试时答题的一般方法。碰到阅读理解的难题时,千万不要钻牛角尖,耽误太多时间。一时做不出的阅读理解的题,要果断舍弃,以免影响解别的较有把握的阅读理解题。待全部阅读理解题解完 后,如有剩余时间再回来做放弃的阅读理解题。
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四——答问题
所谓“答问题”,就是要根据语文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相应的问题,回答问题力求做到以下诸点:
1、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只有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的提问题,才能得分,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
2、不乱答;乱答也不得分。不联系语文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我们称之为乱答题,乱答本质上是与学生不答题一样,没有成绩。我们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中要答满线格,但并不是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线格胡说和乱说,因为乱答也不得分。
3、言之有据,持之有理。所谓“言之有据”就是要在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上找原话,找依据,不能凭空瞎说。语文阅读理解的答案也是人定的参考答案,不要害怕,任何问题的回答都不可能与教师的参考答案一模一样。语文阅读理解得分的主动权在我们手中,关键是在于你有没有“言之有据”地来作答。
所谓“持之有理”就是根据问题能够说一个所以然来,能说一个道道来,或谓之“自圆其说”。只要言之有据,持之有理,就可以酌情得分了。同时要注意组织规范语言答题,认真书写。
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重复罗嗦,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
在答题之后,如果时间允许,要重读全文内容,充满信心地进行复查。所有答案全部做完后,携带阅读理解的成果回归原文,检查答题有无疏漏,研究其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对照各题目推测判断,确保无误。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问题分析论文
摘要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朗读教学是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至关重要。在语文教学中,现阶段朗读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小学生对朗读的理解以及朗读能力的提升。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优化策略。
关键词 朗读教学;小学语文;问题;优化策略
在小学阶段加强学生的朗读教育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同时对其语言的发展也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1]。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够陶冶自身情操,不断改善语文能力。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高质量的朗读下,学生的语文成绩也可随之提升[2]。本文以小学朗读教学为主线,研究了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
一、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方式问题
现阶段多数教师都已经认识到了朗读对学生语文成绩提升的意义,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阅读评价并没有明显提升,多数教师采用鼓励方式,鼓励学生的朗读技巧的提升或是阅读水平的提升[3]。虽然这种做法在阅读前期能够提升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自信心,但久而久之随着学生在朗读方面的深入,对朗读的'兴趣与热情会逐渐减淡。对于教师而言,在评价上多采用抽象性语言,例如你真不错、你真棒等,虽然能够对学生起到短时间的鼓励作用,但针对性不足,没有让学生切实发现自身能力的提升。
(二)教学指导问题
随着新课标应用的逐渐深入,绝大多数语文教师都认识到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在日常教学中也更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会将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作为朗读教学,但在指导上有所欠缺。具体而言,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若学生占用了大量时间用于自主朗读,这样虽然可提升其对朗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但由于课堂时间的占用,教师在对学生的讲解上会有所缺乏,久而久之无法让学生从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对于语文学习弊大于利[4]。
(三)认识程度问题
对朗读认识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对于小学生而言,更愿意读一些故事书或漫画书,在文字的阅读上相对兴趣较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没有首先让学生了解到朗读的重要性与意义,学生只能够被动地接受朗读教学,而无法从机械、重复的朗读中提升语文能力。
二、朗读教学优化策略
(一)创设朗读情境
若教师单纯依靠朗读教材为学生讲解朗读内容,势必会对学生的兴趣有所影响。教师可通过学生的日常生活、流行元素等创设轻松的朗读环境,营造民主、和谐的朗读氛围。例如在讲解钱塘江大潮这一课程时,教师可通过视频方式让学生了解到钱塘江涨潮时的精彩场景,让学生在观看视频之后了解到潮水的壮阔景象。在观看视频之后,潮水的景象能够在学生脑海中印刻,从而在朗读的过程中帮助其更深层次的理解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种创设情境的方式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通过文字结合画面,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写作意图。
(二)注重示范教学
提升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之一在于提升学生的朗读感情,这需要建立在对文章的理解之上。在课堂中教师不应将大部分时间作为学生自主阅读,而应该首先让学生了解到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与中心思想,之后可采用示范阅读方式让学生通过教师情感上的发挥更进一步掌握文章思想。在这一要求下,首先教师应提升自身的普通话水平,其次需将有限的文字转化为丰富的思想,让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示范性郎读把握语调、语速,读出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
(三)分角色朗读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较长的文字会造成其对朗读学习兴趣的下滑。因此在遇到故事类教材时,教师可采用分角色方式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提升其对朗读的兴趣以及其在朗读思想感情上的表达能力。具体而言,例如在小壁虎借尾巴这一课程的教学时,可以让几位学生扮演小壁虎,将小壁虎最开始的天真可爱、尾巴断了时候的悲伤、借到新尾巴时的兴奋、愉快表达出来。也可选取几位学生扮演小壁虎的妈妈、小燕子、老黄牛、小鱼等其他角色,让故事更丰富,让课堂氛围轻松活跃。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认识到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其次通过教学内容的改进让学生逐渐热爱朗读,愿意主动提升自身朗读能力。教师需在教学中不断汲取经验,改进现阶段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提升朗读教学课堂质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