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的认知情感发展理论1——内容、功能和结构

皮亚杰的认知情感发展理论1——内容、功能和结构,第1张

皮亚杰认为,智力是由内容、功能和结构这三者构成的。内容指的是儿童所知道的东西,它与可观察到的、体现智力活动的(感知——运动的和概念式的)行为相关。就其本质而言,智力的内容在不同的年龄段和不同的儿童身上会有显著的差异。功能指的是智力活动的稳定持久的特征——同化和顺应,它贯穿于认知的全过程。结构指的是能够说明特定行为出现的、可以推知的智力组织方面的特性(图式)。譬如,让儿童比较两列棋子,其中一列有9粒棋子,另一列只有8粒,但排得更长些。如果儿童在他数了每一列的棋子之后仍说有8粒棋子的那一列更多,那么我们便可由此推知,这个儿童的数量概念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这意味着,他的数量图式尚未获得充分发展。因为,在面临着感知与推理冲突的问题时,他是基于感知做出回答的。当然,推理最终会占优势,但这只有在那起决定作用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之后才有可能。结构上的此类变化便是智力的发展。

尽管皮亚杰对认知的功能和内容都有所研究,但他所关注的主要还是智力结构问题。他的工作涉及的是,对认知结构(图式),在其发展中的质的变化,做出严谨的描述和分析,可以说,认知功能中的结构性质变化,就是智力功能(即通常所说的智力)的最为显著的变化。

人类的认知,行为以及社会组织的任何一个方面几乎都受到情感驱动。在人际互动和群体中,情感是隐藏在对他人的社会承诺背后的力量。不仅如此,情感也是决定社会结构形成的力量,但同时,情感有时也是摧毁社会结构和变革社会文化的集体活动的动力来源。[1]

因为情感在人类事件中拥有如此核心的位置,我们应该可以发展出一套通行的理论,用以解释为什么在个体中和群体中会产生特定的情感,并且特别关注在社会关系以及更大范围内的社会文化模式中情感导致的后果。作为通行的理论,应该能够解释情感力量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例如,情感使得人们与他人建立友谊,对社会结构做出承诺,或者参与导致集体恐惧的恐怖行为。因此,在建构理论时应找到一组可以理论他的共同基点,并由此来解释情感在人类事务中的所有维度。

社会感情是指伴随整个社会心理过程产生的心理体验和心理感受,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过程在对认知人的领域,感情是认知的向导,人之喜怒哀乐无不露之于表,形之于色,在感情背后是感情世界从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相统一的本质

人的情感复杂多样,可以从不同的观察角度进行分类由于情感的核心内容是价值,人的情感主要应该根据它所反映的价值关系的运动与变化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类 1、根据价值的正负变化方向的不同,情感可分为正向情感与负向情感正向情

人的情感复杂多样

高级的社会情感,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每一个层次都属于金字塔形状,对于每一个层次上的情感上的人,归属是不一样的,但是每一个人的情感层次,精力都是一级一级递增

情感的产生与运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情感计算必须建立在科学的情感理论的基础之上,才是现实的,没有一个全新的科学的情感理论作指导,要研发真正意义上的情感机器人是不可能的。这种全新的情感理论必须突破心理学的局限,也必须突破社会科学的局限,成为一门独立的、横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性科学理论,其根本目的在于:情感数字化。这种全新的情感理论就是“数理情感学”,它以“统一价值论”为理论前提,采用数理逻辑方法分析情感现象与情感规律的科学。

归纳起来,“统一价值论”与“数理情感学”主要通过如下步骤共同完成情感机器人的理论框架。 ①建立各种情感模式与价值变化的对应关系,并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与调控各种情感模式;②推导出“情感强度第一定律”(即情感强度与事物的价值率高差的对数成正比,μ=Kmlog(1+ΔP)),并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与调控情感的强度系数;③对情感“八大动力特性”(强度性、稳定性、细致性、层次性、效能性、周期性、时序性与差异性)进行精确定义,并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与调控情感的动力特性;④对意志的“八大动力特性”进行精确定义,并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与调控意志的动力特性。情感调控的客观目的就是为了使情感的动力特性与主体所处的价值关系的变化特性相适应。意志调控的客观目的就是为了使意志的动力特性与主体各种行为价值关系的变化特性相适应。

自我中心化”

在两岁到七岁之间是前运算阶段或前逻辑阶段,它是超越了感知运动性智力的一种进步,但还没有达到下一个阶段的逻辑运算的水平。认知行为仍然受感知活动的影响。活动通过表征性功能而内化,但思维仍为感知所束缚。

皮亚杰用“自我中心化”来概括前运算时期儿童的行为和思维的特征。这个阶段上的儿童不能够从他人的角度去看问题,也不能够理解他人的观点。他相信每个人都按与他相同的方式去思考,每个人所想的都与他一样。结果,儿童从来不会对自己的思想发生疑问,因为他以为自己的思想,在他所涉及的范围内,是唯一可能而且必定正确的思想。

前运算阶段上的儿童不会反省自己的思想,因而对自己的思想从不提出疑问,即使面对与他的思想相矛盾的证据,他也总是如此。在矛盾出现的时候,处于自我中心化状态的儿童,总是得出错误在证据,而自己的思想是正确的这一结论。因此,儿童的思想在他自己看来,总是正确的、合乎逻辑的。

思维的这种自我中心话状态并不是有意造成的。儿童一直没有意识到自己处于自我中心化的状态,结果从不寻求这种状态的解除。自我中心化处于前运算时期的所有行为中。

儿童在两岁到七岁期间的语言和社会性行为具有严重的自我中心化倾向。儿童于他人在场时自言自语(集体独白),对他人所言常常是充耳不闻,其言语行为几乎不包含信息的交流,大多缺乏社会性。

自我中心化渗透在前运算阶段的一切行为之中,但我们不可因此便认为在儿童发展的其他阶段上不会发生这种情况。在后面,我们会看到,罗辑思维(形式运算)已完全形成的青年,在运用新获得的结构时,也会有严重的自我中心化。与认知的其他特征一样,自我中心化的程度在整个前运算阶段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二至四岁的儿童,其自我中心化的程度要比六至七岁时严重得多。随着儿童的成长,自我中心化缓缓的减弱。但在新的认知结构获得时,他又以一种不同的形式出现。可见,自我中心化这一特征总是以某种形式渗透在发展的各个时期的思维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566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