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失败感:正视工作、情感与生活中的失望情绪》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告别失败感:正视工作、情感与生活中的失望情绪》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第1张

《告别失败感:正视工作、情感与生活中的失望情绪》([美]克里斯汀·海勒)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lkgog_gYrNNCkEaM71Qw6A

密码:1698

书名:告别失败感:正视工作、情感与生活中的失望情绪

作者:[美]克里斯汀·海勒

译者:丁庆玲

豆瓣评分:70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6-1

页数:300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解析了当生活未能如期所愿,出现挫败感时,该如何从"期望——失望”的情绪中自我恢复的复杂过程,从情感、心理、身体、精神四个层面探讨了如何快速减轻痛苦的方式。全书语言亲切,感染力强,是一本优秀的心理健康读物。作者Christine Hassler一度为全美最受欢迎博客作者,著有畅销书《二十几岁的人生宣言》,销量近10万册。

作者简介:

本科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国语言文学专业,硕士毕业于北京外交学院英文翻译专业,现任北京市大兴区公安局干事,英文基础好,翻译功底扎实。

虽然没看过 但是可以给点个人看法 首先从这个作者的背景入手 他的个人经历 他所在领域 他作品是谈什么的 以往和现在的变化 从表达形式上考虑 他为什么选择山歌 而不是诗词 这跟重要 提炼其核心思想 他所站的角度 通过对其以往的作品可以推测其要歌颂什么 批评什么 什么样的矛盾导致怎么样的表达 最好对比同领域的其他人 能更好的把问题说明白

考这么多分,还不如去死。

我这都是为你好。

你不嫌丢人,我还嫌丢人呢!

你就是个吃软饭的。

……

这些看不见的暴力往往以“我是为你好”为由紧紧“锁住”对方的心,他们自以为做的都是好事,其实却在以残暴的方式控制对方。每一种暴力关系,本质上都是控制与反控制双方的博弈,然而情感的世界,本不应该有任何博弈。

本书是对广泛存在的情感暴力的深度揭示,作者结合具体的案例,为我们讲述了情感暴力的特征和隐藏在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等,提出了实际的解决办法,从而帮助我们摆脱看不见的暴力,找到爱与幸福。

加藤谛三

(ホームページ,1938-)

1938年出生于日本东京,毕业于东京大学教养系、社会研究科硕士。日本知名心理学家、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哈佛大学赖肖尔研究所研究员、日本精神卫生学会顾问,同时还担任过日本电台“人生问题咨询”栏目的主持人,2016年被授予“瑞宝中绶章”大赏(瑞宝绶章是日本勋章的一种,始于1888年,分为上中下三等,获奖者均为政、商、学等各界名流)。

著有《我们为何如此不安》《做个真正自信的人:现代人透视自我的宝典》《不服输的心理学》《自觉心理学》《“温柔”与“冷漠”的心理》《自我定位心理学》《不高兴的生活艺术》等数十部心理作品,其中,《我们为何如此不安》一书迄今销量近十万册。

★比真实的武器更伤人的,是那些看不见的暴力。只有摆脱它,才会有拥有爱和幸福

你是猪脑子吗?

我这都是为你好。

你就是个吃软饭的。

只要是人,都比你强。

……

比真实的武器更伤人的,是这些看不见的暴力。每一种暴力关系,本质上都是控制与反控制双方的博弈。要从这场博弈中“全身而退”,找到爱和幸福,就要从关注自身的心理和情感状态开始,转变引发内疚、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学会用温和的方式化解冲突。

★学会恰当表达你的情绪情感,拒绝以爱之名带来的伤害

人是情感动物,但却不是天生会表达。很多时候,我们明明心怀善意,却给对方带来了坏的后果。如何避免“以爱之名”带来的伤害,如何跨越情感暴力的雷区?本书将给你答案。

★哈佛大学资深心理导师数十年研究心得

加藤谛三是日本知名心理学家、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哈佛大学赖肖尔研究所研究员、日本精神卫生学会顾问,同时还担任过日本电台“人生问题咨询”栏目的主持人,2016年被授予“瑞宝中绶章”大赏。多年来,他潜心研究心理学,擅长用心理学的理论解析现代人普遍关心的问题,本书正是他多年的心得。

★写给深受情感威胁折磨却又无力做出改变的人们最贴心的自愈指南

如果你有一对动辄对你打打骂骂的父母,

如果你生活于一个没有任何“温情”的家庭,

如果你不得不忍受恋人朋友的冷暴力,

如果你遭受过键盘侠的暴击,

那这本书就是你自愈的开始、改变的开始。

★日本亚马逊网站五颗星推荐

序 章 我们都是情感冲突的局中人

什么是“善意的操控” /002

渐渐无法理解自己的感受 /004

为什么人际关系变得这样复杂? /006

深藏在“人生倦怠”背后的因果 /007

自卑到底从何来? /009

情感暴力的受害者会失去求生欲 /010

需要注意亲子职能反转 /012

不是争吵的争吵 /013

让对方怀有负罪感的人 /015

情感暴力的受害者最需要的东西 /017

施虐者的无意识和执着 /018

第一章 有一种病叫“情感习惯”

虚有其表的爱最可怕 /022

“情感习惯病”对心伤害最大 /024

有过度依赖心理的父母 /026

用道德绑架对方 /028

因为情感暴力丧失享受生活的能力 /030

憎恨最善于伪装 /031

学会用心去看 /033

情感暴力引起的深刻绝望 /035

无法理解的事件背后隐藏的秘密 /037

“巨婴”这种悲剧 /038

无法意识到伪装的爱必定会陷入圈套 /040

为了治愈自己的心病而需要对方 /042

虚有其表的善意实际是憎恨 /044

患有彼得·潘综合征的母亲 /045

无论如何理解不了孩子受到的挫折 /047

向孩子兜售自己的父母最恶劣 /049

把过去的事拿出来讲会形成双重威胁 /051

第二章 看不见的伪装:情感暴力的N种表现

以他人的不幸为乐的人 /054

披着伪善的外衣绑架别人 /056

情感暴力为何如此难以分辨? /058

用负面情绪控制他人 /059

不要将强烈的依赖心理误当成爱 /062

心理处于溺水状态的父母 /063

有情感暴力倾向的父母不会夸奖孩子 /064

只是想从不安中逃脱出来 /067

对自己绝望的情感暴力加害者 /069

可怕的“我都是为你好” /071

贩卖善意的人 /074

如何区分情感暴力的加害者与被害者 /076

心的世界中有很多“冤案” /077

双重束缚丈夫的妻子 /078

连自己的意志都被剥夺的情感暴力受害者们 /081

加害者也是心理弱者 /083

“严厉的家教都是为你好”是一种骗局 /085

总是责骂孩子的父母更容易有精神压力 /087

如何辨别真正的家教与虚假的家教 /088

被道德绑架的人的心理 /089

正义并不能解决烦恼 /091

有情感暴力倾向的人会提出矛盾的要求 /093

意识到自己生活在错觉里才是新开始 /095

第三章 无意识的欺骗:情感暴力的心理机制

情感威胁 /098

明白受骗了的时候已经晚了 /100

狡猾的人善于说好听的话 /102

以爱之名榨取对方 /104

一定要小心戴着善意假面的坏人 /106

突然间,甜言蜜语变成破口大骂 /109

施虐者无法察觉自己的真实愿望 /111

用美德去伤害身边的人 /113

生而为人,我们其实不一样 /114

为什么强迫别人牺牲的一方喜欢拿良识说事? /117

为什么会被骗呢? /119

加害者需要受害者,是一种怎样的心理? /120

善意,不应该是被别人要求的 /122

心怀不安的人的攻击性不容易分辨 /124

反过来攻击委托人的辩护人 /125

直接表现敌意的人还有救 /126

扮演好人的坏处 /128

狡猾的人对弱小的人非常敏感 /130

情感暴力的受害者心理上满目疮痍 /131

总是不安、没有心灵的人最容易遭遇悲剧 /133

“向死而生”的危险性 /134

情感暴力的加害者意识不到自己的暴力行为 /136

第四章 无法自立的灵魂:受害者的内心世界

为什么没法对情感暴力提起抗议? /140

不讲理地夺走你生存的能量 /142

无法发泄的愤怒,让你的灵魂越来越小 /144

我明明是受害者,却得不到理解 /146

纠缠不休的伤害,绝对不会放过对方 /148

以恩人自居,是一种强行付出爱的行为 /150

榨取和被榨取的关系不会简单地被破坏 /151

让对方感到不安并趁机而入 /153

心怀憎恨却只能沉默的心理 /154

面对有毒的人,你该怎么做? /156

为了受到感谢而煽动不安的情绪 /158

欺负别人来治愈自己的心理问题 /160

“都是我不好”是一种受害者心理 /161

身在地狱也是自己的错? /164

为了掩盖真实而说的话 /165

“和睦相处”只存在于对等的关系中 /167

亲切和善并不总是好事 /169

在对方的心里上一把“道德”的枷锁 /172

顺从的伙伴没有责任感 /173

除了伤害,就不会与人相处 /176

情感暴力的加害者是“孤独的自我陶醉者” /179

为什么要维护嗜赌的丈夫? /180

第五章 与情感暴力做斗争的方法

认真又软弱的受害者们 /184

不会反抗,是因为没有自己的喜恶 /185

没有信赖关系,就无法拿出真感情 /187

明明是最能赚钱的人,却没有话语权 /189

人因为战斗而改变 /190

和否定的过去说再见 /192

最恐怖的是“恐惧依赖症” /193

要明白,加害者没有爱的能力 /196

受害者也会紧紧抓住加害者不放 /197

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 /199

后记 万千烦恼都有它的心理根源 / 201

  在《挪威的森林》中,村上构造了一个现代寓言:一个个人如何在自我与现世间达成一个平衡。

  直子在信中对渡边说:“……你不像我,你不可能轻易地钻入自己的壳中,你总能随便做些什么来使自己解脱。”

  永泽对渡边说:“……需要的不是理想,而是行为规范。”

  直子在矛盾的这一端:彻底地把自己封闭在自我中;永泽在矛盾的另一端:彻底地掌握在现世中游戏的规则。自我与现世的规则在他们两个人身上完全分裂,水火不容。

  §§§§§§§§

  玲子的女学生、直子的姐姐也在永泽的一端。

  玲子的女学生是现世规则的化身。她的自我已经完全异化到现世的规则里。她自如地运用这些规则,将周围的人玩弄在指掌之上。她只为掌握别人而来,但她在掌握别人的同时也彻底丧失了自我。

  直子的姐姐一样也把握住现世的规则。但她的自我并没有异化到规则里,她仅仅是主动忽视了自我——即便在她最抑郁的时候,她仍能给直子最细致的关怀。自我与现世的规则在她身上分别是两个独立的成分,她能自如地运用规则,可她的自我又微弱又封闭……

  永泽既彻底掌握了现世的规则,也拥有内向的力量。不过,只要两者稍微冲突,他会毫不犹豫地践踏自我,勿论是别人的还是自己的。但不让人讨厌的是,他从来不会因为规则而出卖自我。

  §§§§§§§§

  木月、初美则在直子的一端。

  木月拥有最可珍贵的自我——“没有一点坏心和恶意”,但在意识里却最在乎对现世规则的掌握——“那个也要干,这个也要改”。他不能珍视那最可珍贵的自我,却无限鄙视不能最好地掌握现世规则的自己。

  初美一样拥有令人心颤的自我,但与木月不同的是,她一直珍视自己的自我,而并不在意永泽在规则上的潇洒。但最后,她发现自己单纯的自我无法与现世相容。“拯救”初美也许不应该是一个特别难的事情——只要有一个人能像渡边在乎直子的纯粹的自我一样在乎她的单纯的自我。

  直子完美的“黑暗中的裸体”是纯粹的自我的象征。但她只能在彻底摆脱现世的一种特别的意识状态里才完全接受它,并把它自然地展现在渡边的眼前。一旦到了现世中,她就会延续木月的努力。这种努力也没有什么,可悲的是直子不能珍视自己的自我。

  勿论永泽、直子的姐姐,还是直子、木月,他们都将现世的规则尊为意识中最重要的东西,同时或者忽视自我,或者践踏自我。所以,他们的活着都恰似在地狱中。

  §§§§§§§§

  普通的芸芸众生则存在于这两端间某一个位置片断。

  绿子的父亲既不知道规则,又不理会自我。他只是战战兢兢地活着。

  绿子的民谣俱乐部的同学也将规则奉为至高无上的存在,为了规则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出卖自我——这是他们令人生厌的地方。他们的自我因以服务于规则为目的而势必将越来越虚假。

  敢死队的让人好笑的地方是,他将自我异化到一个简单的世俗的规则中,并且就像初美珍视她的“童年憧憬”一样珍视这个异化进自我的规则,以为这就是地道的生命了。

  大多数人也将重视规则,但总还能胆战心惊地为自我留下一点可怜的地盘。他们虽然不相信,但能感觉到这点可怜的地盘相当重要,只是非到特殊时候根本不知道珍惜——这是我们多数人的可怜的生存境地。

  §§§§§§§§

  绿子、玲子是两个特殊的人,也许不能简单地把她们放到自我与现世间的某一个位置片断。

  与直子相反,玲子恰恰是在阿美寮中获得了自我——“我从四岁就开始弹钢琴,但想起来,却连一次都没有为自己弹过”。她的风尘味儿,她的善为人师都表明她还是掌握了必要的现世规则,但她的自我一直都太弱了。通过阿美寮的8年生涯,尤其是直子和渡边,她最终在现世和自我间达成了一个微弱而和谐的平衡。在《挪威的森林》中,只有玲子一人达成了这样的一个平衡。

  玲子的信应是解读《挪威的森林》之寓言的关键:“纵令听其自然,世事的长河还是要流向其应流的方向,而即使再竭尽人力,该受伤害的人也无由幸免。所谓人生便是如此。……有时候你太急于将人生纳入自己的轨道。假如你不想进精神病院,就要心胸豁达地委身于生活的河流。”

  绿子的最特别的地方是,她直接从现世中寻找滋养她的自我的养分——这在《挪威的森林》中也是一个绝无仅有的例子。她是现世中唯一的亮色。每当渡边因直子鄙弃她的纯粹的自我而沉溺在泥潭时,绿子可以拉她出来;每当渡边对噪杂的现世感到厌烦时,绿子又让他感到现世的珍贵。

  《挪威的森林》的结尾应当是一个破绽:因为直子,在自我和现世间走钢丝的渡边已经彻底到过井底;因为玲子,渡边似乎能够找到一个微弱的平衡;而真正的平衡就应当在他和绿子的关系里。但村上却给出一个忽然茫然起来的结尾:“我是在哪里也不是的处所连连呼唤绿子。”——好像一个倾向是,渡边可能要再次往自我的方向走一走,所以要非常有距离感地呼唤忽然远去的绿子。

  ……我可能是在无谓的解析与思考吧,但村上讲述的绝对是一个寓言故事,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

  《子衿》表达的是男男情感。

  《子衿》男男情感解析:

  1、子衿的“子”,是第二个称。

  子常用作尊称,比如孔子、老子。

  子用作第二人称时,通用于男性地位相等、平辈之间的称呼,也可用于称呼地位较低的男子。

  即男性可以称呼另一个男性为“子”,女性则不能如此称呼。

  同样的称呼,《诗经》中经常出现,比如“邶风”里的《击鼓》篇名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战士之间的生死约定。

  2、青青子衿,是一种服装,是周朝(多为官员子弟)的制服,是读书人的装束。

  这此说明“子”的身份是地位较高的读书人。

  称其为“子”说明自已“我”是与之地位相当、平辈的男性。

  3、“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中“我”是会意字,指手持金弋的人(男性)。

  “我”是男性第一人称,用于在平辈之间。

  当时,女性的第一人称是“卬”,这个词近代演变成“奴”、“奴家”。

  详见。

  4、“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挑”是挠头的意思,“达”通“踏”, “挑兮达兮”意思是挠着头原地踏步(踱步),用于形容男子焦急等待的样子。

  “在城阙兮”,即在城门楼上。

  “城阙”即城门楼,城门是城市的入口,城门楼常有卫兵驻守,一般平民都难以上去,女性更是禁止入内,就像古代军队禁止女性一样。

  因此,“我”是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男子。

  5、从诗歌可以分析出,平常都是“我”去找“子”的,所以才有“纵我不往”的说法。

  如果“我”是女子,那不符合当时礼法,太主动了。

  如果“我”是女子,那肯定是地位较高的贵族子女(要与青衿相当),那对她的礼法要求更是严格,不可能出现在城门楼那种周围基本纯男性,又是大家都能看得到的公众场合。

  如果是平民女子,上得去城门楼,又主动追求身份高贵的“青衿”,更是只有现代小说才有的内容。

  综上所述,《子衿》不是表达男女情感的,而是表达男男深情的诗歌。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说明双方有个约会,这是一首描述一个男子因为有事爽约,在城门楼上焦急等待,心里又对另一个男子略有埋怨的情景。

  《子衿》是一首男男情感之歌。

1书籍版式的情感表达

作为书籍与读者之间重要的信息中转站,版式设计凭借着文字、色彩与插图等基本造型语言进行有机的排列组合,以美观的形态满足了读者多样化的情感需求。这一点并不是毫无根据的。事实上,在书籍设计的发展史上,版式设计一直被广泛重视,成为设计者进行情感表现的重要方式。曾经的线装书在版式设计上就一直在贯彻“天人合一”的理念,不仅在文字的排列和空白的配合上相得益彰,还与文人雅士的着装特点相符合,传达着一种优雅从容、悠闲自得的情感特质。及至当前,自由版式的设计作为一种创新型版式设计形式,凭借自身自由、随性的特点以及文字与图画一体的风格,较之传统的版式设计更具优势,因此在书籍设计的情感表现方面应用颇广。

2书籍材质的情感表达

材质的情感表达也是值得肯定的。从书籍设计对材质的选择看,不同的材质所具备的不同特征成为书籍内容的有效载体,具备一定的情感传达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说那些正确选用材质的书籍总是能够赋予书籍更强的生命力。

3书籍色彩的情感表达

色彩一直是书籍设计中最引人注目的艺术元素,其与各种元素一起共同构成了极具视觉冲击力的书籍形式,不仅起到了良好的美化书籍的效果,还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读者的色彩爱好和习惯,满足了读者的多样化需求。在众多借助色彩进行情感表达的书籍设计中,儿童书籍设计最具代表性,其对色彩的恰当选用不仅提高了儿童的艺术欣赏,更引发了更高层面的精神体验,帮助他们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

一方面,设计者要从市场实际出发,了解同类图书的设计特点,结合这一现实进行更加具备针对性的设计定位,选择更符合儿童特点,更能够引发其情感波动的理想色彩。比如,针对儿童好奇心强的特点,设计者可以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读者群体进行区分,大胆选择色彩明快的艺术设计风格,让书籍的情感指引更加鲜明和确切。

另一方面,儿童书籍设计中的色彩还应在封面设计中进行艺术化创新,让整体提升书籍的文化意境,让儿童从书籍的外观便沉浸其中,然后更好地进入书籍的内部世界,促成情感的指引与升华。比如,设计者可以将色彩感进行轻重倒置,将明度较高的颜色作为底色,并在其中插入其他色彩,营造跳跃的动感,达到可爱的效果;放大三原色对比色,挣脱生活中固定的颜色框架与束缚,让整个书籍设计的色彩更加鲜明、绚丽。

奥斯丁对当时的妇女问题进行了高度现实主义的探讨。她把笔下的那些女主人公放在当时的父权制社会中来考察。在那个社会中,人的价值建立在财产所有权上。由于一代代的财产都为男继承人所得,她们一开始就处于不利的地位,只能从属于男人。因此,奥斯丁笔下一再出现下列这些类型的人物:“独断独行的父亲;念念不忘社会身分、千方百计想把闺女嫁出去的母亲;条件齐备的青年男子,他们玩世不恭,正反映出他们的优越的社会地位;以及待嫁的女儿,从优雅的没头脑的姑娘到好事多磨的富有理智或情感的青年女子。”

处身在这样一个严峻、要求苛刻而往往带有敌意的世界上,女主人公该怎样通过婚姻来获得个人幸福呢奥斯丁的告诫是应该用理智来控制情感。在交男友的过程中,应审慎从事,不能轻易动情,任性行事。她认为情感往往是女性行为的危险的向导。如果逢到一个条件优越而用情不专的男子来追求就以身相许,其后果常常是灾难性的。男方不是由于个人喜新厌旧,就是由于家长的反对而另择条件更好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女方感情用事,就将受到极大的精神创伤,难以自拔。

奥斯丁的这些看法,最鲜明地表现在这第一部长篇小说中。英国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伦纳德·伍尔夫在“简·奥斯丁文中的经济决定论”一文中说得好:“情节和人物在多大的程度上取决于金钱问题,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理智与情感》的整个开头部分环绕着达什伍德遗嘱中的财产问题以及年收入一万镑的约翰·达什伍德太太的贪心不足而展开。”就在分遗产的过程中,奥斯丁开门见山地交代了达什伍德家两姐妹相反的性格特征:姐姐埃莉诺“非常有见识,遇事冷静,虽然只有十九岁,却能当好母亲的顾问……她心地极好……富于情感,但是她懂得怎样克制情感;这是她母亲有待学习而她的一位妹妹执意拒绝学习的一门学问”。妹妹玛丽安的“才能在许多方面都不比姐姐差。……她伤心或者欢乐都毫无节制。……一切都好,就是不谨慎 ”。这就是说,玛丽安放任情感去支配行为,而埃莉诺则不愿被这种冲动所摆布。

奥斯丁的创作意图是非常明确的。她干脆把原来的书名《埃莉诺与玛丽安》改为《理智与情感》,以强调她这个主题。

奥斯丁在本书中展示了主人公两姐妹性格的对比,从姐姐的人生观、伦理和社交观念出发,叙述大部分故事,从而塑造了一个“明事理的凡人”。这是她心目中的“理想女性”。等她们得悉威洛比充分利用他的优越的社会地位,玩弄了玛丽安真挚的爱情,遗弃了那苦命的姑娘埃莉莎,最后和有钱的格雷**成亲,玛丽安才彻底认识到自己的愚蠢,她母亲也承认当初十分赞赏威洛比,未免做事冒失。这都反衬出埃莉诺一贯对事对人的态度是多么明智。玛丽安清醒了过来,认为早该拿姐姐做榜样,慎重处理恋爱和婚姻的问题,这时才考虑到早就爱上她的布兰顿上校。上校和她们姐妹刚结识时,已过了三十五岁,在当时十七岁的玛丽安眼里,“已是个地地道道的老单身汉”,“老得能够做我的爸爸”,而且“三十五岁总是谈不上结婚的了”。上校却是一开始就爱上了她,由于知道威洛比诱奸并遗弃单凭热情行事的小姑娘埃莉莎的全部经过,担心这性格相同的玛丽安也会遭到同样的厄运。他始终关怀着玛丽安的幸福。经过长期的接触,埃莉诺和她母亲都深深认识到上校心地善良、品格高尚。在玛丽安病倒后,他去接达什伍德太太时,终于向她透露了对玛丽安的爱意。玛丽安精神上成长了,吸取了教训,只隔了两年,就克服了十七岁时的天真的恋爱观,情愿嫁给上校,开始担负起做主妇的职责。

理智就这样在两姐妹心中都占了上风。奥斯丁给她们安排了幸福的归宿。全书从喜剧开始,中间发生了风波,玛丽安险些酿成悲剧,结果以喜剧告终。 奥斯丁在十六岁时写作的未完成的中篇小说《凯瑟琳》中,就第一次试图把女主人公全面地放在完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探讨她对传统道德和社会习俗的复杂而往往相互冲突的要求所作出的种种反应。作者在这里显出对女人在男人世界中所处的地位有成熟的认识。她强烈批判使她笔下的女主人公遭到不幸的社会习俗,痛惜青年男女在求爱方面的双重标准:男方可以用种种计谋来俘获女方,而女方不得不委曲求全,以天生的美色来换取经济上的稳妥地位。

作者洞察了问题的症结,但是这一点并没有使她像后来的大部分严肃作家如雪莱等那样,成为时代的叛逆。她在作品中揭示了这社会制度的弊端,但基本上相信这制度是健康而能自我完善的,所以至多用犀利的笔触对个人的行为作温和的讽刺,并不流露出深恶痛绝的情绪。这正是她创作中的一大特色:用白描手法,通过人物的道白和动作,客观地勾勒出那些拥有财产和特权、贪婪自私的老爷太太们的嘴脸。作者在第一章中这样交代了两姐妹的兄嫂的性格:“他不是个品质恶劣的年轻人,要是心肠有点冷,有点自私不算坏的话。……如果他娶的是个厚道些的妇人……他自己也可能变得厚道起来。可惜他结婚时年纪很小,又非常爱他的妻子;而约翰·达什伍德太太正是他本人的惊人写照,心地更加狭窄、更加自私。”紧接着在第二章中就让这对夫妻登场现身说法,煞有介事地讨论该如何履行老庄主临终时要他好好照顾他后母和她的女儿们的嘱咐,结果男的在女的那些“更加自私”的建议的进攻下,节节败退,终于决定什么钱也不用给,只消帮助她们做些找找房子、搬搬家等一般邻里相助的事,就可以心安理得了。这种绝妙的讽刺文章,在奥斯丁其他作品中是屡见不鲜的。

奥斯丁还让书中那些热衷于支配青年男女的命运的闲得发慌的老爷太太们一一在读者面前亮相。例如那“一心只想成全天下人男婚女嫁”的富孀詹宁斯太太深信上校深深地爱上了玛丽安时,认为“这倒是一桩美满姻缘,因为他有钱而她长得俊”。两姐妹的哥哥约翰曾误以为上校对埃莉诺钟情,竟开导她说:“也许因为你财产少使他畏缩不前……但是只要稍微献献殷勤,鼓励鼓励,你就能抓住他……这是姑娘们很容易办到的呀。”他看到玛丽安害了病,姿色差了,便说:“我说不准玛丽安现在能否嫁上一个年收入在五六百镑以上的男人。”这些人满脑子的唯利主义的价值观和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的庸俗观点就暴露无遗了。

但是,对那个道德败坏的花花公子威洛比,作者却并没有加以丑化。他第一次出场时,正当玛丽安在别墅附近爬山不慎失足扭伤了脚,他打猎路过,便把她抱起送回别墅。他的容貌和风度立刻征服了她们母女。此后他每次出现,作者总是通过别人的眼光,对他赞美。奥斯丁没有正面描写他犯下的罪行的经过,而是通过上校首先讲出来的,最后还让他本人来表白一番,说他后悔莫及,对玛丽安从未变过心。这一番话竟然博得了埃莉诺的同情,心想“这个人外表和才能样样出众……却因过早的独立生活而养成懒散、放荡和奢侈的习惯,他的心灵、品格和幸福都受到了无可挽救的伤害”。这样看来,作者分明把威洛比也当作那个制度的受害者来看待,并把爱德华跟他作对比。两人都依赖富孀过着游手好闲的生活,为了继承财产不得不听命于她们,但爱德华始终为人正直,富有原则性,在个人幸福问题上终于违反母命,而威洛比则屈服于环境所加的几乎毁灭性的影响,为了金钱牺牲了对玛丽安的爱情,和格雷**结婚,后来悔恨已来不及了。在本书中,奥斯丁强调了这一点:对当时的男男女女来说,制度比他们个人和别人是更大的敌人,人人都是这制度的牺牲品或潜在的牺牲品。

在《理智与情感》中,反讽的笔墨随处可见。这一手法,不仅见诸于对情节的喜剧处理,而且融汇在故事的整体结构中。玛丽安最早断定,布兰登上校,年老体弱,根本“没资格考虑婚姻”,可后来的事实却恰恰自己做了布兰登太太。再看露西,先前是那样讨厌罗伯特,可她最后却心甘情愿地嫁给了他。在简·奥斯丁的笔下,现实就是这么恶作剧,喜欢对世人的判断、愿望和行动进行嘲讽。

简·奥斯丁写小说,她最大的乐趣或许是创造人物。她塑造的人物形象,一不靠抽象的外貌描写,二不靠精细的内心刻画,她只是借助生动的对话和有趣的情节,就能将人物写的栩栩如生。因此,英国的著名作家E·M·福斯特称简·奥斯丁的人物是“圆的”立体,而不是“扁的”平面。《理智与情感》里塑造了近二十个有闲阶级的先生、夫人和**,且不说前面提到的主要人物,一个个莫不是精雕细琢,活灵活现,即使着墨不多的次要人物,也写得有血有肉。露西的姐姐斯蒂尔,长到二十九岁还没找到婆家,于是只好从别人的玩笑中寻求点精神安慰。有一次,人们拿戴维博士开她的玩笑,她一时得意志形,“装出认真的样子,求丹宁斯太太替她辟谣,而丹宁斯太太完全理解她的意图。当时向她保证说,她当然不会辟谣。斯蒂尔**听了心里简直乐开了花。”寥寥数语,展现出一个单相思**的形象。 作者的外甥詹-爱·奥斯丁-利在他的《简·奥斯丁回忆录》中写道:“在简·奥斯丁笔下那些最可人心意的人物的迷人之处,简直没有一个不是她本人那可爱的气质和热情的心胸的真实反映。”埃莉诺·达什伍德就是一个这样的人物,完全体现作者的理想。因此,本书理所当然地主要从埃莉诺的视角来叙述。但是,随着近年来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勃兴,不但有些作家用女权主义的观点来指导创作,评论家们也试图在过去的文学作品中寻找这种思想的表现。在英国文学中,他们特别热衷于以勃朗特姐妹、奥斯丁等著名女作家的作品为研究对象。在本书中,他们特别赞美玛丽安,因为她敢说敢为,是个不遵守传统规范的大胆女子,敢于反对伪善的社会习俗。例如,当她的表亲约翰·米德尔顿爵士说她在挑逗威洛比时,玛丽安毫不留情地说:“你这种说法我特别讨厌。什么庸俗的话都当做俏皮话来说,真恨死人,什么挑逗男人呀,征服男人呀,尤其不堪入耳。”当她那势利的嫂嫂范妮说埃莉诺在小屏风上画的画“有点莫顿**的绘画风格”时,玛丽安断然不顾莫顿**的贵族身分,激动地说:“这种夸奖真新鲜!莫顿**关我们什么事……谁管她画得好坏我们考虑的和说的,是埃莉诺。”所以,相形之下,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埃莉诺所选择的做法显得倾向于更好地维护那既定的社会秩序,旨在如何好歹在其中生存下去,而玛丽安的言行倒能有时对这秩序造成威胁,因而是更可取的。 

在简·奥斯丁的《理智与情感》中,姐姐埃莉诺是一位理性的女性代表。她的处世和待人冷静而又理智,在感情的问题上道憾,不冲动,以极大助理性来克制自己的情感。埃莉诺是个感情强烈而又头脑冷静的年轻姑娘。她在选择对象时,不讲仪表,而讲人品,爱上了为人坦率热诚的爱德华。

与姐姐相反,妹妹玛丽安是一个热情奔放、情感外露的女性。她聪明灵耀,对爱情抱有太多有浪漫色彩的幻想,一心想有一个富有、人品出众、风流倜傥的如意郎君。她择偶的标准更多的是注重仪表和财富,而非人品。她的这种择偶的出发点也是当时社会的一种普遍的现象。

感情是个复杂的东西,很难处理。

对于您说叙述的感情问题,我的建议是:

感情的事情,勉强不来,既然小明和小红分手肯定证明了双方直接按存在了某种不可能的因素,所以不要强求,让他们随心而去。

小芳如果喜欢小明,那她可以去追求、发展,因为爱情不是某个人的私有。如果不喜欢,而是为了帮朋友,那我劝她进到朋友的基本义务就可以了,千万别陷入别人的感情纠纷,因为如果他们和好了,你会有功;没和好,过全在她。所以,感情的事,适度干预是可以的,一旦过了就会适得其反。

小芳的正确做法是:应该分别问问小红和小明对他们之间爱情的真实想法,然后适度帮忙。帮不了,要学会知难而退。你并不是上帝,不是万能的,不能什么事情都尽善尽美。

祝好运 望采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578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