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羲之《兰亭诗》 赏析

王 羲之《兰亭诗》 赏析,第1张

王   羲之《兰亭诗》  赏析

http://blogtianyacn/post-277958-4636941-1shtml

(导读诗:

大象悠悠,轮转无停。陶化去来,即顺自泰。

有心未悟,任遇逍遥。寄畅三春,仰望俯瞰。

群籁参差,适我即新。造真探玄,虚室我宅。

鉴明去垢,矜伐自平。玄言清声,咏言余馨。

散怀山水,萧然忘羁。一情独往,万象俱开。)

                         王羲之《兰亭诗》

悠悠大象运,轮转无停际。陶化非吾因,去来非吾制。宗统竟安在?即顺理自泰。有心未能悟,适足缠利害。未若任所遇,逍遥良辰会。

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寥朗无厓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猗与二三子,莫非齐所托。造真探玄根,涉世若过客。前识非所期,虚室是我宅。远想千载外,何必谢曩昔?相与无相与,形骸自脱落。

鉴明去尘垢,止则鄙吝生。体之固未易,三觞解天刑。方寸无停主,矜伐将自平。虽无丝与竹,玄泉有清声。虽无啸与歌,咏言有余馨。取乐在一朝,寄之齐千龄。

合散固其常,修短定无始。造新不暂停,一往不再起。于今为神奇,信宿同尘滓。谁能无此慨?散之在推理。言立同不朽,河清非所俟。

赏析    东晋永和九年(353)的上巳节(农历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从西晋时起,固定为三月初三日),王羲之等42人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今浙江省绍兴市西南兰渚山下),按照古老的风俗临水洗濯,以祛除不祥。他们在集会中即席赋诗,并结之为《兰亭集》。这些诗歌流传至今有三十七首,我们把它们都称为《兰亭诗》。王羲之《兰亭诗》共有两首,这里所选的,是其中五言的一首(或许应该称组诗,这里沿用前人的分类法)。  这是一首玄言春日诗。春日万物复苏,天地清朗,易让人产生天然的愉悦之情。骀荡和风,徜徉着人与自然天生的和谐。从《诗经》的时代起,人们就相约在上巳这天来到水边“祓禊”:或洗手,或濯足,或沐浴,涤去一冬的郁抑与尘垢,祛除不祥;或者如《郑风·溱洧》展示的那样,男女自由相会。这是一个全民狂欢的日子。沐浴一新后,从皮肤到毛孔,从身体到精神,人们无不感受到风日之和煦,族类之和睦,物象之更新,心灵之洁净。难怪曾皙会向往“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境界,孔夫子也喟然长叹:“吾与点也!”(《论语•先进》)  有着这样悠久传统的上巳节,一直流风溢韵,历代相承。汉代以来,文士们聚在一起诗酒唱和,又为上巳之游增添了新的内容。东晋永和九年的兰亭雅集,便是历史上文人上巳集会中最著名的一次。当时作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请了谢安、谢万、孙绰、孙统等老少名士四十二人,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临水祓禊。据王羲之《兰亭集序》记载,那一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一应具备。和西晋士人追逐丝竹管弦的声色之乐来,兰亭诗人们风雅了许多。与会者列坐曲水之畔,放一只盛满酒的酒杯入水漂流。酒杯漂到某人面前,他就饮酒一杯,赋诗一首,否则罚酒三杯。东晋士人,鄙夷事功,好尚玄想,在上巳佳节,融融日光下,与佳朋相聚,陶然于美景之中,他们采取了“以玄对山水”的态度,在山水中体会有无之际的玄理,感受着人与自然的天然接近,以玄言诗的写作,代替口头上的清谈。这次聚会,留下了一本玄言诗集——《兰亭集》,王羲之为它作前序,孙绰作后序,都成为传世名篇。尤其是王羲之的前序,以深情的笔墨,简淡的风格,和精妙的书法艺术,成为不朽的精品。可惜的是,抱着对玄言诗先入为主的轻视态度,人们欣赏《兰亭集》的序文却忽略其诗作,致使千年以来,序文成名而诗歌寂寞,买椟还珠,可为叹息!其实《兰亭诗》的艺术价值并不在《兰亭序》之下,王羲之的这首五言诗,尤其如此。

   (悠悠大象运,轮转无停际。陶化非吾因,去来非吾制。宗统竟安在?    ------即顺理自泰。有心未能悟,适足缠利害。未若任所遇,逍遥良辰会。)

 该诗分五章。第一章讲聚会缘起。宇宙悠悠运行的法则,永无停歇,人并不能主宰自身,来非吾因,去非吾制,乃自然陶化耳。这是人类不得不面临的困境。人所珍宝的宗统在哪儿呢?如或未悟此理,则仍然会陷入是非利害的圈子,只有顺应事理,才能获得安泰。不如安于所遇吧,既逢良辰美景,让我们逍遥容与!这一章最重要的玄学思想,是“宗统竟安在?即顺理自泰”,即持哲学反思态度,超越日常狭小的功利世界。因为参与集会的多是达官贵人,首先需要摆脱名利的纠缠。

(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仰望碧天际,俯磐(瞰)绿水滨。寥朗无厓观,            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第二章,从狭小的功利世界超脱后,大美的自然呈现,心情无往而不畅于三春开启的群品。蓝天、绿水,仰望、俯视,清寂旷朗的景象无有边际,即目所见,无非自然之理。伟哉,造化之功!万物无不沐浴着自然的恩泽,均分了世界的和谐。各种声响虽有差异,对我们这些久居尘世,久为俗务奔忙的人来说,每一种的谛听,无不是新鲜如斯,激动如斯。古老的节日在春天苏醒,再次唤醒了人们莫名的愉悦,以玄学的态度反思这种愉悦,则天地之大美,自然呈现,“适我无非新”,而回到自然,享受大乐,又成为体玄悟道的一种方式。

(猗与二三子,莫非齐所托。造真探玄根,涉世若过客。前识非所期,           虚室是我宅。远想千载外,何必谢曩昔?相与无相与,形骸自脱落。)

第三章,承接上章,因为人人如此,故人人是吾知己。我们这些世间的过客啊!偶然相聚,且相互勉励,共同探求大道的本源;亦不妨与古人为友,徜徉于道德之境。我们究竟是相与还是不相与呢?不必管它,反正志同道合,脱略形骸。可见兰亭诗人的友谊,是建立在共同的玄学热情之上的。既有这样的热情,他们聚集在一起进行玄言诗创作,就在情理之中。

(鉴明去尘垢,止则鄙吝生。体之固未易,三觞解天刑。方寸无停主,           矜伐将自平。虽无丝与竹,玄泉有清声。虽无啸与歌,咏言有余馨。取乐在一朝,寄之齐千龄。)

 第四章,讲悟道对人之气格的影响。山川明丽,不反映尘世的污垢,我们应时时与它相对,如对镜拂尘,否则就会生出鄙吝之气。体悟自然与人生之道本不容易,醉意朦胧间也可解除天之刑戳。微醺里,心灵不再为俗世主宰,矜伐之心也会自动平息。现在虽无俗世管弦之乐,山间却有清音、灵泉,无须俗间啸与歌,而咏叹玄言又多么惬意。这样的乐境虽只一朝,一旦拥有却可等于千年!玄言诗人“以玄对山水”,竟也领悟了上巳佳节的精髓:用身体的感觉,体验无法言说的春日的真谛。

(合散固其常,修短定无始。造新不暂停,一往不再起。于今为神奇,          信宿同尘滓。谁能无此慨?散之在推理。言立同不朽,河清非所俟。)

 第五章,回应首章,讲集会将散。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静观万物,“造新不暂停,一往不再起”,乐往哀来,良会不再。越是用新的目光发现了境界的神奇,就越是为它的“信宿同尘滓”而感到悲慨。这种生命的悲慨,作为禀天地之性灵而生的人,谁又能躲避得开呢?然而这种生命情怀,玄学仍视之为有待中的执著之病,需要推演本无或齐物的玄理消释它。作诗立言也是一种不朽的伟事,我们今天且秉意于此;至于令河清海晏的立功之举,则不是作为诗人的我们所要过问的事了。这一章讲聚散无常,良会难再,快乐终究会带来悲哀,仍需要理性消释。并提出创作活动也有其独立价值,不必总联系事功。不管北方失地,只要玄言作诗,东晋人的心理颇让人寻味。  这首诗长期默默无闻,终于在千载之下,受到当代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的激赏。他说:“王羲之的《兰亭诗》……真能代表晋人这纯净的胸襟和深厚的感觉所启示的宇宙观。‘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两句尤能写出晋人以新鲜活泼自由自在的心灵领悟这世界,使触着的一切呈露新的灵魂、新的生命。于是‘寓目理自陈’,这理不是机械的陈腐的理,乃是活泼泼的宇宙生机中所含至深的理。”(《美学散步•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的确,在春日诗中,玄言诗人体会着宇宙的盎然生机,使哲学思辨化为心灵领悟,甚至身体感觉,获得了新鲜的审美体验,使这首诗充满了理趣。兰亭诗人不是没有悲慨的,王羲之《兰亭集序》说:“死生亦大矣!”有生死之痛的情感底蕴,才有静观山水,“寄畅在所因”的玄言诗创作。正如孙绰在《兰亭后序》中所说:“为复于暧昧之中,思萦拂之道,屡借山水,以化其郁结。” 借自然山水消释、化解俗居生活失却本心的苦恼,从而寄寓人之回归大自然而感悟的无待、本然的愉悦。玄言春日诗,因此建构了某种审美超逸的空间,满足了人的感性慰藉需要。有悲哀,需要排遣;有快乐,应当体会。又倏忽之间乐往悲来,又扬眉瞬目挥去哀愁。——悲欣交间,乃是此诗盎然生机下沉郁的情感底蕴,令人无限低回感慨。  在中国文化史上,兰亭雅集已成为一个审美符号。它承传着上巳之游的古老精神,启发了流连山水的审美情趣,同舞雩歌咏一样,成为后人思慕的对象。直到今天,春回大地的时候,当我们登山临水,触目茂林修竹的美景,回想曲水流觞的韵事,亦“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兰亭集序》)。 真可谓“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同上)啊。然而又何必伤感呢?且静观水流花落,鸢飞鱼跃吧!“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天地之理,岂不是千载犹新吗?

三春启群品⑴,寄畅在所因⑵。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寥朗⑶无厓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群籁⑷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注释⑴群品:即指万象。⑵寄:即寄托。畅:畅快的心情。因:即依、顺之意。⑶寥朗:空阔明朗。⑷群籁:指诗人耳闻的大自然中种种音响,亦喻群品、万物。

赏析  首四句即给了我们不同于纯粹 玄言诗 的新鲜印象。“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敏锐感觉,其中“寄畅”二字更将全诗旨意表露无遗:以 兰亭山水 来“畅情”,摆脱世务俗趣、化解生命悲感,获得身心的轻松愉悦。而当诗人对碧天绿水投去深情一瞥,玄思就随之联翩而生。“寓目理自陈”是全诗的关键之句,“寓目”的皆是景物,陈示的却是玄理。这种“目击道存”式的观察和感受大自然的方式,注定了玄理必将与山水相结合,玄言诗中便一定会出现山水的成分。“大矣造化功”以下四句便是诗人所悟之理。《庄子·齐物论》以山林群籁为喻,说明万物虽千差万别,但都自然而然,“道通为一”;在“道”的面前它们都是齐同、平等的。“万殊莫不均”之说就是受此种观点影响。深受老庄思想的诗人,看着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等等都沐浴在灿烂的春阳之下,平等地享受着造物的恩惠,那么生动繁复,又那么和谐统一,自然很容易涌起一种万物均齐的情愫;而且感到自己也作为平等的一员回归到这无限和谐之中,与万物相亲,“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故曰:“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亲。(新)”诗人融入忘怀物我的 无差别 境界之中,这境界是哲理的,也是审美的。“万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已不再是对“理”的空泛感悟,简直就是对大自然生命律动的切实感受了。《兰亭诗》中更具代表性的是玄言、山水对半的作品。其中既有对山水的具体描摹,又有诗人体道后愉快心情的表露,真正达到了“散怀山水,萧然忘羁”的境界。

看了《大话西游》,观众们入戏很深,认为紫霞仙子和至尊宝天生是一对,然而他们并没有在一起。观众就把心中的念想寄托了现实版的周星驰和朱茵身上。

他们两个人也确实因戏生情,也谈了一段恋爱,当时全国观众们都看好他们,觉得他们结婚那么紫霞仙子和至尊宝就在一起了。

但是,这段恋情无果而终,有人说是周星驰劈腿在先,感情的事,究竟谁对谁错,我们外人也不得而知。

现在的朱茵已经结了婚,黄贯中非常宠爱她。而周星驰已经满头白发,沧桑不已,依旧是单身一枚。他们两个就这样一辈子错过了,真的让人惋惜不已。

到目前为止,明朝1566的知名度还没有华的知名度高。《明朝1566》的拍摄虽然剧本和演员同样优秀,但为什么两者差距这么大?明朝1566禁止网络广播。这是谁,这是什么?违反国家相关规定的电视剧被禁是什么原因?明朝1566年不存在这个问题。发生了什么事?也可以点一下剧本,调侃一下人家。

大明王朝1566为什么被封杀?通常电视剧被禁是因为剧本涉及政治或者剧情有太多大尺度的问题。明朝1566这是一部历史剧。剧本本着尊重史实的原则,没有篡改明朝的轨迹。既然这是事实,我们就不能攻击现代政治。同样,该剧试图还原历史事件的细节。所以很多角色的感情就够了,以情感开始,以理性结束。不存在大规模的情况。

由于明朝1566不是非法拍摄,制作质量是否不合格?因为细节过于粗糙的作品不容易被电视评论家放出来。既然禁止播出,那就必须先播后禁。所以看过明朝1566的朋友一定很秦楚。这部电视剧的复杂程度可以和央视相比。可能有朋友想问,既然大明王朝1566各方面都不错,为什么就火不起来呢?不仅没有火,还像被封杀了一样。

其实早在十几年前就播出了,只不过当时这部作品是被某线上产品站买走的。本来是希望观众出于对节目的喜爱,在自己的平台上做个记号,但不曾想《明朝1566》播出后不仅没有火,而且在产品平台上收视率再创新低。老板一看,也不管用,就把雪藏起来了。造成这个结果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个平台的观众多以言情剧为主。他们突然看到这么严肃的历史故事,就直接跳过了。

明朝1566年,因为买家无视观众的喜好,这件作品被放了火。多年以后,当我们细细品味这部作品时,会惊讶地发现它是如此的优秀。可惜明珠被埋没了这么多年,现在还能找到明朝1566的正常播出平台。只是因为版权限制,很多朋友无法在网上免费播放。这个时候不要忘记每个段落的正确位置。只要进入网页版所在的视频应用,就能轻松看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606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