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视野下积极师幼互动关系的建立

情感视野下积极师幼互动关系的建立,第1张

幼儿园的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贯穿着整个活动过程。新《纲要》中已明确提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观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1]。”可见,良好自然的师幼互动关系维系着幼儿活动的进程和拓展。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师幼互动本身不是单纯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互动,而具有明显的情感特征 。在某种程度上,幼儿对教师的依恋与他们对父母的依恋一样也是以感情为纽带的。

情感视野下师幼互动关系因不同的年龄班、不同的活动背景和不同的主导者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不同年龄班的师幼互动有不同特点。 根据研究发现,小班的师幼互动中教师占绝对支配地位。研究发现,由于幼儿年龄较小,小班幼儿的情感理解技能尚不成熟,要他意识到他人积极情感从而主动做出回应是困难的。因此 积极情感型师幼互动成为了小班教师与幼儿的主导互动。 如在学习小班音乐活动《我的好妈妈》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幼儿知道要关心、喜爱妈妈。通过主动和孩子 抱一抱、亲一亲、摸一摸 等方式,让幼儿感知喜爱是可以通过亲昵动作传递的。所有的积极情感互动,激起了幼儿主动参与学习歌曲的兴趣。达到了更有效地学习效果。有研究显示:幼儿喜欢教师抚摸幼儿时把手放在幼儿腰的位置;喜欢教师抱着自己。

中班的幼儿在师幼互动中最具主动性, 生活活动和教学活动在师幼互动中并驾齐驱。如在学习中班体育活动《好玩的气球》时,孩子们会自发的用身体探索气球的各种玩法,并且会和老师探讨自己尝试的成效。孩子会说:“我觉得气球可以当毽子踢。”“气球和皮球一样可以拍。”通过多次主动互动来实现教学价值。而 大班中由于孩子的自控能力较强,教学活动日益成为师幼互动的重心。

第二,不同的活动背景中师幼互动存在不同。 据调查,在游戏活动背景中师幼互动发生频率最低,生活活动中更易发生消极情感型的师幼互动。而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教学活动日益成为师幼互动最重要的场所。

第三,不同的开启者下师幼互动各有特点。 在幼儿主动开启的师幼互动中,由于幼儿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因此消极情感型师幼互动最多。情感的主题包括了表达兴趣、发泄不满、倾诉思念、渴求关注、请求或询问等。而在教师主动开启的师幼互动中, 消极情感型师幼互动 为主要部分,其中约束纪律是其中最重要的主题,然后是抚慰情绪,接下来依次是激发情感、情感流露和娱乐。

情感视野下积极师幼互动的构建需要坚持一定的方向,经研究我们发现, 爱是师幼互动的核心、公正是是师幼互动的保障、从相处到相依则是师幼互动的关键。

(一)爱是构建积极师幼互动的核心

爱作为一种美妙的情感,千百年来,被诗人歌颂,被思想家解读,被人们追求。教育家捷尔任斯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对这点,我深有体会。特别是带小班的时候,孩子自理能力较差,经常会听到孩子求助的话语。“老师,我的鞋带掉了。”我帮孩子系上鞋带。“老师,我流鼻涕。”我拿纸巾帮孩子擦干净。“老师,我的水壶盖子太紧了,我打不开。”我帮孩子打开水壶。“老师,她尿床了。”“老师,我要喝水。”当我习惯了为孩子做事情的时候,突然有一天,有孩子对我说:“老师,我来给你捶捶腿吧。”这样纯真的话语,比任何赞美都来的无价。可见,爱是连接教师和孩子们情感的桥梁,

无论是在教育教学,还是生活中,教师对幼儿的爱应该是“一种无私又崇高的事业爱、理想爱、奉献爱,它凝结着教师对理想的憧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自身价值的尊重[2]”。这种爱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坚定性、持久性和稳定性,是一种充满社会责任感的爱。在这种爱的指引下,我欣赏孩子们每一次的恶作剧,欣赏孩子们每一次的不成功,欣赏孩子们失败以后每一次的不懈努力。他们的爱是单纯的,是一视同仁的,是天真活泼的。

(二)从相处到相依是构建积极师幼互动的关键

相处是现代教育师生关系的特征[3] ,它是建立在现代性的基础之上的,是理性保障的状态。这种关系注重可控性和可预知性,是经过严密选定的、规范即时性的关系。相依是后现代性教育师生关系的特征,是一种情感保障的状态,它建立在感性基础之上,不是相处的产物,而是相处的超越。它是一种情感的约定,情感的约定使得他者成为一项出于自我的责任,使我必须对他尽责做些什么。

相依是积极情感型师幼互动建构的契机,从相处到相依是情感的胜利,尽管它仍是一项未竟的任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它永远是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

(三)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幼儿是构建积极师幼互动的保障

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幼儿,是幼儿的权利也是成长的需要,是任何优秀的幼儿教师应有的品质[4] ,是构建积极情感型师幼互动的保障。公平主要体现在 对幼儿主体性的尊重上 。幼儿虽小,发展也不成熟,但他们同样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尊严。教师必须树立科学正确的儿童观,尊重幼儿的主体性。教师只有把幼儿看作一个和自己一样拥有独立人格和尊严的人,才会懂得怎样正确控制自己的情绪,形成积极情感型师幼互动。同时,教师要与每一位幼儿进行情感互动。不但要关注“好幼儿”,更要关爱那些易被忽视的幼儿和调皮好动的幼儿。在此引用一个例子与教师共勉:当一名记者夸奖美国总统的母亲有一个伟大的儿子时,这位母亲回答道:“我还有一个种地的儿子,他也同样伟大。”

(一)规范教师的教学语言

在观察中,我们发现教师的 语言是师幼互动的桥梁 ,是师幼互动的媒介。语言从广义上讲包括言语性语言和体态语言。言语性语言主要借助声音符号传递信息,体态语言则主要借助触觉和视觉符号传递信息。在构建积极师幼互动时,也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选择合理的言语性语言。

教师在与幼儿沟通时,从所站的立场来讲,不外乎两种:一种是站在自我立场即教师的角度来传递信息,评价幼儿。如“我觉得你的做法是不对的。”“我希望你以后不要这样做。”另一种则是站在幼儿的立场来思考问题、发布信息,即教师传达给幼儿的信息是他对幼儿行为的感觉,以及幼儿行为对他的实际影响等。

站在幼儿角度的语言表达方式多为 “当你(幼儿)……的时候,我……(对教师的影响)” 。这种表述方式表达的是幼儿的不良行为对教师产生的影响,是为了使幼儿明白自己的行为可能会给教师带来麻烦,这容易为幼儿接受。相反,如果站在自我立场即教师的角度来传递信息,如“你要……”、“你不能……”,则违背了沟通的初衷和交流的本意,师幼互动的双方都处于消极的情感之中,不利于积极情感型师幼互动的建立。

另一方面,要重视体态语言。

体态语言是非语词性的身体符号,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姿势与装饰、身体间的空间距离等[5]。教师在与幼儿的互动中也可借助体态语传情达意,这更有助于教师与幼儿积极情感关系的建立。

例如在大班表演活动《猴子学样》时,表演者在加入一些词语(如表示天气情况的感叹词“好热啊”,表示疑问的疑问词“咦”)的同时,还加入了较大幅度的肢体动作(如模仿小猴子拿到帽子后爬上树又跳又笑;模仿老爷爷气急了,用手指着猴子大骂的样子)。通过这样的体态语言,帮助孩子们更容易的理解故事内容。

(二)提高教师的情绪智力

在观察中我们发现,教师拥有师幼互动的主动权,教师的情绪对师幼互动有很重要的影响。教师情绪好时,可能与幼儿游戏、互动、情感交流;情绪不好时,即使幼儿犯点小错误,教师也易产生消极情绪,批评幼儿,形成消极情感型师幼互动。因此,构建积极师幼互动关系,必须提高教师的情绪智力。

首先,教师要 了解自己的情绪。

在扮演教师这个角色时,教师在任何时候对自己的情绪都应有自知之明。教师只有准确地察觉到自己的情绪变化,才能把握控制好它,使它符合教师专业的需要,随时随地的监控自己的言语行为,避免受到它的摆布,产生消极情感的师幼互动。一般情况下,幼儿教师面对的大多是 3-6 岁的幼儿,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 生理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充满好奇心、易模仿,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可能成为幼儿学习的对象。因此教师的情绪表达是否科学、艺术,直接关系幼儿的健康成长。

其次,要 学会控制消极情绪。

在师幼互动中,教师的不良情绪,如果毫无节制地发泄在幼儿身上,就会使幼儿对教师产生恐惧、排斥甚至厌恶的心理,对教师组织的活动也会采取抑制的态度,师幼之间平等对话的关系也会被打破,造成师幼关系的紧张、师幼关系的不和谐,从而阻碍教育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教师应适时、适地、适度地调控自己的情绪,努力摆脱与为人师表不符的情绪,如紧张、焦虑、沮丧、易怒、狂喜等。理智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及时提醒自己并避免负性情绪蔓延。

最后,要学会积极移情,理解幼儿的情绪。

很多时候教师的坏情绪,是由于不理解幼儿造成的。因此,只有童心未泯,换位思考,放下教师的架子,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待问题,乐于体会幼儿的感受,才不会因为某些孩子不听教师的指令,或是挑战了教师的权威而借题发挥、乱发脾气。只有加深对幼儿的理解,让自己也变成一个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将心比心”, 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与孩子一起悲、一起欢,才能有效地控制教师由于不理解幼儿而产生的不良情绪,才能真正形成积极情感型的师幼互动关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师爱之本质的理论探讨--《世纪桥》[J]2010,(23)4—6

[3] 弓箭构建积极情感型师幼互动刍议[\D]

[4]郭雄伟近十年来我国学前教育公平研究述评[J]学前教育2010(10):8—10

[5] 童广礼体语沟通[\D]

关注和重视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学生,对其提供充足的情感、生活和学业支持,开展有效心理辅导,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应对、及时上报。特别关注在疫情前就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追踪评估,结合以往辅导记录,提供预防性心理辅导,协助其维持心理健康水平。

特别关注来自重点疫区或身边有亲人感染新冠病毒并对此感受到焦虑和压力的学生,提供支持性心理辅导,积极改善其周边人际环境,减少可能的排斥和歧视。

特别关注在疫情期间出现明显情绪问题、沉迷电子产品或行为偏差等情况的学生,提供干预性心理辅导,开展行为矫正,协助其回归正常学习生活。特别关注情绪波动较大的学生,提供陪伴性心理辅导,建立同伴互助小组,协助其接纳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促进其转变认知、优化心态。

扩展资料

教育活动中,教师作为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承担起了一定的教育任务,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教育资源,对学生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教师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是毋庸置疑的。

在教育活动中,学生虽然是教育活动的对象——客体,但是学生作为有一定认知与实践能力的人,也是作为主体在活动着。针对教师作为主体所开展的教育活动,学生也在这种活动中主动地认识着、实践着。学生也把教师及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所运用的一切教育资源作为认识与实践的对象。

鉴于教师与学生互为主客体的关系,在现代教育思想中,人们一般认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主导的作用,而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挥着主体的作用。

-教师

中新网-教育部:对因疫情产生严重心理问题师生提供长期心理干预

  摘 要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某些教师工作拖沓、态度消极、缺乏热情,出现了职业倦怠现象,并呈现滋生蔓延的情势,阻碍了教育教学工作,弱化了教育教学工作成效。如何认识这些问题?是校长需要关心、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也是开展师德修养教育活动的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积极关注、帮助教师克服职业倦怠,正面激励、激活教师的工作热情”,可以说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克服 教师 职业倦怠 激活 工作热情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3-0183-02

一 对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基本估计

我们做校长的,要做到积极关注教师职业倦怠,激活教师工作热情,首先应当对教师中的职业倦怠状况有一个正确认识和基本的估计。实事求是地说,就我校来说,大多数教师对于教学工作是积极勤奋、任劳任怨的,但也不可否认,某些教师的工作拖沓、态度消极、缺乏热情等职业倦怠的现象,颇有滋生蔓延之势。这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它会像流感病毒,侵染学校整个机体,弱化学校集体力量,严重时会使学校工作受到严重干扰与损失,须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二 克服教师职业倦怠需转化消极情绪

教师出现职业倦怠,往往会伴生对自身和学校工作不利的消极情绪,主要表现为:恐惧、愤怒、压抑、嫉妒、怨恨等。存在即为合理,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情绪,都是教师情感世界合理而又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积极的情绪对于教师做好本职工作是有利的,而对于消极的情绪,我们应当采取的态度是:不是回避它,而是转化它,让它化消极为积极,最终产生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转化消极情绪,需要让教师把消极情绪显示出来,这就需要我们营造“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戒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宽松氛围,让教师能够把消极情绪显示出来。有研究者说:如果教师不能宣泄不良情绪,不仅会影响自身的身心健康,还会影响到他在教育、教学活动时的思维和表达,影响教育教学,影响对学生的正确评价,影响教师在学校的人际关系等。

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消极情绪并不只是具有一定的破坏性,有时它可能会是一种推动事物进步发展的动力。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转化、运用它,就有可能从教师的消极情绪的显示中发现隐藏在工作中的不足或弊端,使我们能够有机会改进工作。另外,教师的消极情绪宣泄出来了,那么,积极的情绪就会充实他们的心灵,这也可以说是一种转化。

有这样的一个实例,某校新上任的校长准备借鉴外校成功的“校园文化”,于是他组织教师讨论这种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如何借鉴运用于本校。但有些老师们并不热衷这种讨论,反而是将讨论的焦点放在对学校管理的不满上。校长耐心地听取他们的意见,并借势引导对学校管理的现实问题进行探讨。这样,校长和教师的情绪都协调起来,后来,大家把关注的重点放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并提出各自有价值的建设性意见。

面对教师职业倦怠的消极情绪,首先要做的是找到消极情绪的发源。教师职业倦怠的消极情绪的发源主要有:来自工作压力、自信心、急躁、对学生期望值过高、同事之间的矛盾冲突、相互怨恨等。这些潜在的职业倦怠的消极情绪,我们要善于观察、发现苗头,然后,通过谈心交流,积极进行宣泄疏导。要根据教师职业倦怠的消极情绪的特点,进行合理、有效的宣泄疏导,以避免教师职业倦怠的消极情绪的扩展,尤其是避免带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同时,还要注意避免把教师职业倦怠的消极情绪列入对他们的考核与评价之中,因为那样对于疏导、消除他们职业倦怠的消极情绪没有任何益处,反之,易激化矛盾,对学校、个人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在进行职业倦怠的消极情绪的宣泄疏导时,我们要保持平静的心态,专心倾听,让他们宣泄。我们还应换位思考,同情和理解,这样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对症下药,才能化解职业倦怠带来的消极情绪。

沟通是提高教师情商的重要方式。我们可以借助多种途径、平台转化教师职业倦怠的消极情绪,如例会、校园网、非正式接触等优化沟通,消除误会与隔阂。使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校之间信息共享、充分沟通、消除矛盾、统一思想、增强团结。我们还要做好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要善于通过交流沟通来了解教师的内心世界;要注重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体现人文关怀,尊重教师并尊重他们的意见;我们要善于运用表扬与批评,有成绩及时认可表扬,有错误也要及时给予批评帮助。

妥善转化教师职业倦怠的消极情绪,能够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加强教师与学校、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信任,提高学校的亲和力、凝聚力和“人气”。

三 克服职业倦怠需激励积极情绪

如何克服教师职业倦怠,激活和强化教师日渐削弱的工作热情,是我们需要关注和着力解决的学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我认为,激励教师的积极情绪、情感,是克服教师职业倦怠、激活教师日渐削弱的工作热情的重要方法。

学校是体现教师人生价值的平台,是展示才华的舞台,还是一个有感情、有魅力的有机体。在教师的内心世界里,有利于学校创新和发展的积极情绪主要有:执著、挑战、激情、决心、喜悦、爱心、自豪、信任等。我们仔细研究了名校的经验,发现在其校园文化中,充满了教师的积极情绪。

激励教师的积极情绪,我们首先要充分了解本校教师的需要,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引导和促进教师向着个人成长目标发展,满足教师成长的需要,就会产生积极情绪。否则,就会滋生职业倦怠的消极情绪。因此,我们应根据教师的个体实际:不同学科、不同岗位、不同个性,引导他们确立具有自我挑战的个人成长目标,同时,主动搭建结构合理的教师成长发展通道,使教师明确自己短期的奋斗目标和长期的预定目标,进而把教师个人成长目标与学校深化发展目标统一起来,则优化了教师个人成长环境,对于激励教师积极情绪更有利。

当一个教师的长处得不到发挥时,他可能很平凡甚至很平庸。反之,当他的优势与他的工作相吻合时,他可能出类拔萃并很优秀。了解教师并让他们扬长避短,做他最擅长的事,是当今校长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要激发正面情绪,需要学校管理者厘清学校的使命、愿景或核心价值,帮助教师找出他们的价值观与学校价值观之间的联系。有些教师热衷竞争,有些教师认同服务学生的重要性,有些教师则重视教学技能和工作能力。校长的责任是:了解每位教师的价值观,使教师扮演的角色和学校的目标相关联。崇高的学校目标,如“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等价值观,是点燃教师工作激情的催化剂。

学校领导若想让激励方式达到激发教师激情的最大效果,须掌握即时、明确与量身定做等要领,并赋予教师工作的使命感和充分的自主权,才能在公平原则下满足不同贡献者的需求。

在教师有良好的表现时,就应及时给予奖励。等待的时间越长,奖励的效果越可能打折扣。激励要明确。模糊的称赞如“你做得不错!”对教师的激励意义较小,校长应该明确指出,教师哪些工作做得很好,好在哪里,让他们知道,学校希望他们能继续做出良好的表现。激励要公开,激励措施要让教师完全了解。校长必须事先让所有教师清楚知道,将提供的奖励是什么、评估的标准是什么,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教师。

〔责任编辑:高照〕

身为教师,教育学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保持专业和客观的态度,尽量不带个人情绪。然而,人类是情感生物,难免会被情绪所影响。因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个人情绪和教育有什么关系?教师是否可以做到不带个人情绪教育学生?如何减少个人情绪对教育的影响?

一、个人情绪和教育的关系

个人情绪和教育有密切的关系。教师的情绪状态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心态。教师的情绪如果过于激动或消极,会影响课堂秩序,使学生的学习效果下降。而且,教师的情绪也会影响学生的情绪。如果教师的情绪稳定,积极向上,会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和关爱,从而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反之则会让学生感到压抑和沮丧。

二、教师是否可以做到不带个人情绪教育学生?

教师是人,也有自己的情绪,因此很难完全做到不带个人情绪教育学生。但是,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减少个人情绪对教育的影响。首先,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情绪进行管理和调节,保持精神状态的平衡。其次,教师应该尽量客观地看待学生的问题和行为,不要陷入个人情绪的波动中。最后,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理解学生的情绪和需要,以更好地指导学生。

三、如何减少个人情绪对教育的影响?

为了减少个人情绪对教育的影响,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教师应该进行情绪管理,保持精神状态的平衡,并尽量避免个人情绪的波动。其次,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理解学生的情绪和需要,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同时,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商和心理素质,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更好地应对教育过程中的挑战。

综上所述,身为教师,尽管不可能完全做到不带个人情绪教育学生,但是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减少个人情绪对教育的影响。为此,教师需要进行情绪管理,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商和心理素质,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教育过程中的情绪挑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标,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作为教育者,是否能够完全不带个人情绪去教育学生这一问题,运用正确的方法来回答,并且能够系统地阐述其中的原因和解决方案,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个人情绪对学生的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观点:教育本身是情感性活动。因此,任何人都无法完全不带个人情绪去教育学生。个人情绪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过多的消极情绪、压抑或愤怒等情绪,则可能使得学生产生疲惫、无法积极参与学习等不良后果。但是如果表现出过多的积极情绪、兴奋或激动等情绪,则可能会使得部分学生变得分心或者异常活跃,也会对教育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作为一个优秀的老师,我们应该明智地控制自己情感的波动,并且合理地运用一些方法来调节自己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二、如何避免个人情绪对教育产生不良影响?

要想避免个人情绪对教育产生不良影响,我们应该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1自我管理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我们的情绪波动并学会进行自我管理。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改变自己的情绪状态,如呼吸深呼吸、参加体育锻炼、听音乐等等。而且,我们还应该时刻关注自己的情感状态,并对其做出相应的调整。

2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

其次,我们应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如果教师表现出友善、亲切,让学生感到安全和信任,那么学生就会更容易地接受教师教育的信息,并且尝试将这些信息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如果教师缺乏亲和力或者表现出不好的态度,则可能使得部分学生对这些信息抵触或无法接受。

3运用正确方法

最后,我们需要选择正确的方法来进行教育。采取适当的方法可以帮助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克服他们个人特点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如果老师可以运用更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并结合他们自己的经验,相信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积极影响。

三、结语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优秀的老师,我们需要时刻关注自身情绪状态,并通过合理的方法进行调节。另外在和学生们之间建立良好关系,采取恰当方法等方面加强努力,才能使得个人情绪以及其他因素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612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