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教案,第1张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教案

 教学目标

 一、通过衣、食、住、行、娱乐和传统节日等方面了解宋朝社会生活的概貌。

 二、通过了解宋代社会生活的风貌来分析当时的时代特色,认识宋代万千气象的社会生活是宋代高度发达的社会文明的具体表现,培养分析能力和知识联系能力。

 三、通过对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对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宋朝的服饰特点和“瓦子”

 教学难点:

 “瓦子”是当时商业繁荣的产物。

 教学过程

 教学实施:

 课前循环播放视频:我们的生活

 导入新课:

 出示:英国史学家汤因比:“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中国当代学者余秋雨:“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

 为什么这些学者文人愿意生活在宋代呢今天就让我们来体验宋代万千气象的社会风貌吧。(课题)

 第一篇章:衣食住行观变化

 1、 衣:服饰等级明

 看图识变化第一组:宋代前后期统治者服饰的变化,引导学生得出变化之1、统治者的服饰由节俭到奢侈;并分析变化原因;

 通过官服与官位及官员与劳动者服装的颜色得出服装的等级制;

 “以‘衣’取人”:让学生知道从服装可以他们所从事的行业;(达成目标一、目标二)

 看图识变化第二组:劳动者的服饰:通过劳动者的服饰与少数民族服装的对比,引导学生得出:2、劳动者的服装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设问:为什么朱熹:“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 (运用资料重点讲述),让学生知道这是民族融合的结果和表现,民族间的交往,既能丰富人们的物质,而且影响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达成目标一、目标二)

 出示女子缠足的:让学生讲出其危害,并引导学生分析女子的缠足说明了什么

 2、 食:舌尖上的宋朝

 书中“食”:让学生感知宋代食品的丰富多样;

 上菜啦:学生体验:如果你是宋代的一位餐馆老板,你会为南北方顾客各准备哪些食品引导学生得出南北在饮食上的差别;由八宝粥又可以让学生知道它们是相通的。(达成目标一、目标二)

 学一手:通过东坡肉的制作,引起学生兴趣,并在兴趣中体验宋代美食。

 3、 住:贫富样式各不同

 图中“屋”: 观察以下几幅民居,结合课本猜一猜分别是什么人住的什么房子

 诗中“房”:让学生尝试从古诗中获取信息,提高分析能力。

 4、 行:水陆往来频

 图中“行”:《清明上河图》局部:有哪些交通工具(交通工具放大),结合课本,这些交通工具分别是哪些阶层的人使用(达成目标一)

 由“船”,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宋代的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先进(指南针),得出宋代的交通是“水陆往来频”。

 邸店:除了交通工具发达外,宋代便利人们出门旅行的条件还有哪些得出“邸店如云屯”。

 合作探究:所学结合知识,你认为宋代衣食住行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达成目标二)

 第二篇章:娱乐节庆看发展

 1、 娱乐:

 设问2:什么叫瓦子什么叫勾栏(学生)

 展示:瓦子里的节目,引导学生得出瓦子是娱乐场所;

 展示:东京相国寺中材料:引导学生得出:瓦子又是商业场所。 (设计意图:体现瓦子的热闹,达成目标一)

 议一议:瓦子繁荣热闹的原因是什么(达成目标二)

 2、 节庆:

 宋代的节日有哪些

 诗中“节”:通过学生读王安石的《元日》,思考:这是宋代在过哪个节日有哪些习俗 快乐分享:你是怎样过春节的(通过学生的回答,尝试 让学生对比与宋朝春节的异同点)

 我们的传统节日:让生体验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

 教师:我们传承传统节日,为的是汇聚民族凝聚力, 为的是长中国人的根、聚中国人的心、铸中国人的魂。(升华感情,达成目标三)

 第三篇章:万千气象谈体验

 我的体验:

 根据所学知识,谈一谈你认为他们愿意生活在宋代的理由是什么

 出示:英国史学家汤因比:“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中国当代学者余秋雨:“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

 出示图一:画中看宋朝:《清明上河图》局部;绘画中透出繁华

 图二:数字看宋朝;数字中显示富足

 师生总结点题:(略)

 课后习题

 课后作业: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请同学们课下收集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诗词、文字等),办一期怎样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黑板报。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讨论宋代社会风貌呈现出万千气象的原因,使学生明白丰富多彩的宋代社会生活,是宋代发达的社会经济的体现,也是民族交往民族融合的影响,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传承性,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以及亲和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代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服饰、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交通工具,文化娱乐活动以及节庆风俗等。理解宋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3、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品味、判断、讨论、交流中享受学习过程,同时也将观察、比较、探究等方法运用贯穿其中。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宋代的服饰;瓦子

 教学难点:

 瓦子与城市繁荣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这是著名论坛“西祠胡同”上的一片帖子,大家在热烈地讨论“如果你要穿越,你愿意穿越到哪个朝代”根据网友讨论,大多数网友愿意穿越到宋代。请大家看材料,为什么大多数网友愿意穿越到宋代

 生:因为宋代经济发达。

 师:对。宋代经济生活非常发达,带动了精神生活的发展。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穿越到宋代,看看当时的物质生活有多么富裕,精神生活有多么丰富多彩。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过渡:要想穿越到宋代,我们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装扮问题,我们得在穿着上像一个宋代人,所以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宋代的服饰。

 一、宋代的服饰

 师:1、穿越后,有的是普通百姓,有的是各级官员,请问你们分别会穿怎样的衣服(展示官员级别与服饰颜色对应图和普通劳动者服饰颜色图)

 生:宋官服颜色与官位: 紫——三品以上 朱——五品以上

 绿——七品以上 青——九品以上

 宋代对各级官员的服色有严格规定

 普通百姓只穿黑白两色的衣服。

 师:这体现宋代服饰有什么特点

 生:等级森严

 师:2、穿越后,有的同学到了北宋初年,有的到了北宋后期,请问穿衣风格有何不同(展示宋代初年和后期女子服饰)

 生:北宋初年,崇尚节俭;北宋后期,奢侈之风盛行。

 师:3、穿越后成为劳动者的同学们,你们的衣服样式是怎样的(展示女真人服饰和劳动者服饰)

 生:“今世之服,大抵胡服。”说明着装受北方少数民族影响。

 师:4、穿越后的女同学,在买鞋方面遇到什么烦恼

 生:买不到合适大小的鞋子。

 师:为什么买不到大小合适的鞋子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展示“三寸金莲”)

 缠足:缠足,又称裹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对女子自幼儿期时以布紧缠双足,使足骨变形足形尖小,行路只能以足跟勉强行走的做法。古时以女子小脚为美女孩子在5-8岁左右,便要开始缠足。缠足的工作,多由母亲或熟习缠足方式的女性仆人实行。缠足时,除拇指外,其余四指下屈,并用长布包裹,用针线缝住。

 生:因为宋代盛行妇女缠足。说明了妇女地位低下,统治阶级价值观念腐朽,受封建束缚越来越严重。

 师:5、请一位同学总结一下宋代穿衣习俗有哪些特点

 生:等级森严;崇尚节俭到奢侈之风盛行;受北方少数民族影响;妇女地位低下,收到封建束缚越来越严重。

 过渡:走了这么久,肚子饿了,我们可以吃些什么呢(主食、肉食)

 二、宋代的饮食

 师:1、同学们在宋代北方、南方分别吃到了怎样的主食和肉食

 生:北方:面食、羊肉

 南方:稻米、鱼肉

 师:2、除此之外,同学们有没有吃到什么可口的美食

 生:东坡肉、腊八粥、包子

 师:(展示)火锅、爆米花、炸元宵、冰酪等美食,在宋代也都可以品尝到啦。

 师:同学们解决了吃的问题,那么喝写什么呢

 生:茶。

 师:对。宋代饮茶风气盛行。民间还流行“斗茶”。

 过渡:有点累了,想找个地方休息,可以住哪呢

 三、宋代的住宿

 师:1、穿越后成为农民、城市平民、贵族官僚的同学们,你们分别住在怎样的房子里(展示住宅)

 生:农民:茅屋

 城市平民:瓦房、四合院

 贵族官僚:私家园林

 师:2、出远门的同学们,请问你们沿途需要休息时,住在哪里呢

 生:邸店。

 师:3、(展示邸店)书上说此时“邸店如云屯”,这从侧面说明了什么呢

 生:商品经济发达、旅店业兴旺、旅游业兴旺。

 过渡:好不容易穿越到了宋代,所以我们打算去全国各地旅游,我们可以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呢

 四、宋代的交通

 师:(展示)1、图中展示了宋代的哪些交通工具呢

 生:牛车、驴车、骑驴、骑骡、乘轿

 师:2、你们可以根据交通工具的不同判断出上人物的身份吗

 生:普通百姓多用牛车、驴车

 士大夫骑驴、骑骡

 达官贵人乘轿

 师:3、大家可能发现了,所有的交通工具里,始终没有大家所熟悉的马,因为宋代缺马。为什么宋代缺马呢

 生(讨论后):宋代本身不产马;与辽、西夏、金等产马区对峙;长期战乱军用马匹量上升。

 过渡:穿越到达了东京,请问哪里最热闹好玩呢

 五、宋代的娱乐

 师:1、(展示瓦子)东京哪里最热闹好玩有什么好玩的节目

 生:瓦子

 节目有:卖艺的(说书、唱曲、杂居、杂技、踢球)

 经商(卖饮食、药材,卖古玩、字画,剃头、相面、算卦)

 师:2、所以瓦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所

 生:瓦子是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师:3、瓦子里面专供演出的场地叫做什么

 生:勾栏。

 师:4、宋代为什么会出现瓦子呢

 生: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过渡:穿越过去的那几天,大家发现街上格外热闹,家家户户都在贴桃符、放鞭炮,请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呢、

 生:过春节

 师:除了春节还有哪些节日呢

 六、宋代的节日

 师:(展示)1、宋代的春节叫做什么有哪些习俗

 生:元旦。放鞭炮、守岁、贴“桃符”、换新衣等。

 师:2、宋代的元旦与现在的春节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生:现在不贴“桃符“,贴春联。以前守岁是一家人一起聊天唱歌跳舞,现在是看春晚。

 师:(展示材料)3、除了元旦,宋代还有哪些节日呢你是根据材料中的那些话判断出来的

 生:中秋节 判断依据:丹桂香飘、团围子女

 端午节 判断依据:汨罗江、人们纷纷把食物投入江中、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

 元宵节 判断依据:正月十五

 七、合作探究 情感升华

 师:为什么宋代社会风貌如此气象万千

 生:社会经济高度发达

 师:这说明了物质生活的进步会带动精神生活提高

 师:宋代有些社会风貌被保留至今,有些被取缔,请一位同学举例说明

 生:春节、中秋节等节日习俗,食物习惯等被保留至今。

 缠足的陋习被废除。

 师: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呢

 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课后习题

 1下列叙述不符合北宋初期服饰特点的是 ( )

 A崇尚节俭,衣帽不得缀饰珠玉 B普通百姓只能穿黑白两色衣服

 C对各级官员衣服颜色都有严格规定 D奢侈之风盛行,统治者衣饰相当华丽

 2穿越时光隧道,假如你是宋代的一名市民,下面哪些社会风貌是可以看到的( )

 ① 在当时商业都市里你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其中就有精美的景德镇瓷器

 ② 夏天,在夜市上、瓦子里你可以喝到冷饮 ③ 四川地区的人们可使用“交子”

 ④ 城市平民都住在四合院里,客商住宿可到邸店去 ⑤ 士大夫出行一般都骑马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3关于 “瓦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给城市生活增添了生机 B出现在宋朝时期

 C是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D散布于广大农村

 4“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这首诗描述了宋代哪一节日的气氛 ( )

 A元宵节 B端午节 C中秋节 D元旦

教案素质目标围绕知识和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这三个方面来写。

1、知识和技能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即学生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又叫结果性目标。这种目标一般有三个层次的要求:学懂、学会、能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如何获取知识和技能的程序和具体做法,是过程中的目标,又叫程序性目标。这种目标强调三个过程:做中学、学中做、反思。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学生对过程或结果的体验后的倾向和感受,是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主观经验,又叫体验性目标。他的层次有认同、体会、内化三个层次。

素质教育目标:

素质教育的第一目标:就是身体发育的健壮性。

素质教育的第二目标:就是促进心理成熟化。

素质教育的第三目标:就是造就了平等的公民或国民。

素质教育的第四目标:是提供个体适宜的生存能力、基本品质的训练,使个体在基础教育结束之时,具有初步的进入市场经济而独立生存的本领和品质,尤其是适应多样环境生存所需的本领和品质。

素质教育的第五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协助、团队互助等意识。

素质教育的第六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

素质教育的第七大目标:就是培养学生依法规范自己行为的意识和习惯。

素质教育的第八大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这是我们基础教育尤其要着重变革的一个方面。

与课程标准对话:全面理解课程标准精神、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对课标的独特理解(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小学科学教学的基本要求)

设计应体现课标中的基本理念

1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应表现在教学的各个阶段

2、学生是学习科学的主体

教师勇敢地退下来,适时地走进去

3、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尽量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从而实现一箭多雕。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wc-ipibir1qrmtkn560iiQ

pwd=pkg8 提取码: pkg8  

教资面试备课时应该用10分钟时间写教案足矣。

教师资格证面试进入考场前,有20分钟准备试讲稿,最好能写成简稿。备课教案上交情况,需要根据考试时候要求定。试讲前要提前准备好教材,熟练好方法,到考试的时候就不会觉得时间紧张。试讲的时候最好是能脱稿,脱稿试讲会影响考试评审老师的评分。

从以下几方面表述:

1、知识与技能。本节课大纲建议的需要学生学会的知识点和相关技能。

2、过程与方法。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考虑使用的教和学的方法。例如:讨论法、直观演示法等。

3、情感与价值观。除了知识、技能的学习,每节课还需要领悟、培养的情感价值观。例如:培养学生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4、不同的课程和章节教学目标都不尽相同,一要熟悉教学大纲,二要了解课程内容,就是教材分析。三要根据学生实际,就是学习者特征分析

如何分配

思考和审题(第1~2分钟)

很多考生抽到题目之后,会有短暂的懵逼,这个时候千万打起精神,仔细审题,看一下答题纸的具体要求一般除了“试讲在十分钟内完成”之外,试讲题目还有其他要求,比如:“有适当的板书设计”,“提问设计要有启发性”,“设计互动环节”,“要详细讲解XX知识点”等要求。这些要求是试讲阶段必须完成的内容。所以在设计教案之前,需要对于这些要求进行思考,以便试讲的时候完成这些要求。

撰写教案(第3~10分钟)

教案内容并不作为面试考核依据,所以在写教案的时候,可以适当简略书写,自己理解就好。如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可以简写为“1、2、3”。

教案撰写的具体步骤:

1教学目标+重难点(第2~3min)

三维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渗透于整个试讲过程中。一般来讲,知识与技能目标就是教学重点,过程与方法目标一般是教学难点。

同时,在答辩环节也经常出现和三维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相关的提问。在写教案的时候多思考有利于答辩环节的问题解答。

2导入(第3~35min)

找到合适的导入方法,然后把自己所设想的导入过程中的话语挑重点写出。

3讲授新课(第35~7min)

讲授新课的过程,是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讲解。同时也是完成试题要求的过程。所以在这个环节,要把试题要求和教学重难点结合起来。比如: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讲解教学重点、通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方法来完成教学难点。

4巩固提高(第7~75min)

根据试题要求确定巩固提高的内容,以及和学生互动的内容。

5小结+作业布置(第75~85min)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确定作业布置内容。作业布置最好是开放性作业,如思考问题、实验、观察实践等等。

6板书设计(第85~10min)

结合教案的内容,详细设计板书,最好把黑板上具体的板书内容一并写到教案中,这样在试讲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板书的逻辑顺序进行讲解。如果有时间的话,还可以把板书设计的图文并茂。

在专家集体备课中赵冬梅老师提到:“我深刻反思了以往的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总是以导师的身份把政治课上成说教课,而忽略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忽略了本应该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兴趣爱好。”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知识目标为本位的,特别是在选修课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目标的达成,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培养。反思传统的课堂教学,我们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变革,即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以人为本、注重情感与实践,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特点有以下科学认识: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具有习得性和渗透性。情感态度与价值领域的内容标准常常用“体验、意识”等词语来描述、表示这些标准的习得性和渗透性,即教师不能把这些内容标准像知识技能领域的内容标准一样,通过讲解、演示、作业、考试等方式直接“教”给学生,而必须通过创设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中,产生体验,获得感悟,养成态度,内化成价值观。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具有积累性和渐进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内容标准达成过程是一个积累和渐进过程,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对活动中的体现和感悟,有些学生当场感受到,并有所表示。也有些学生当场并没有马上感受到,也没有什么明显的表示,而是作为一种潜在的体验和感悟,暂时积存在他们心中;随着学习的进程,这种积存不断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从量变到质变,产生顿悟并表示出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具有整体性和完整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标准的体现应该是整体的、完整的。不能苟求每一个教学过程、每一个学习单元都有完整的体现,应在整个教材实施和教学过程中渗透性,渐进性地体现内容标准。

在专家集体备课中赵冬梅老师提到:“新课标主张三贴近原则,除了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还有贴近实际,这个实际其中就有学生的实际。”因此,在选修课教学中要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就要做到:

1、尊重学生主体、理论联系实际。高中生的独立自主意识与逆反心理明显加强,他们反感生硬的比喻、强加的结论和纯粹的道德说教。因此,选修课的教学必须尊重学生主体,关注现实社会生活,关注家庭生活,关注校园生活,教给学生有血有肉的知识,不仅引起他们情感的共鸣,并在此基础上实现 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同化。适时的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走向课本知识,又从课本知识反馈向社会;身在课堂而心怀天下。例如:赵冬梅老师让学生们在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去体验、去增强关心国际事务,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作用的意识,培养国家观念,拓展国际视野,通过探究体验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作用,深刻感知中国的发展,增强爱国主义信念。因此我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去设计知识的处理方法。努力通过备课把学生、教材和社会实际统一起来;把备学生、备教材和备方法统一起来。尊重学生主体,使教材和方法都为学生服务。如我在“政府的服务与管理”的知识点的备课中,就搜集了关于四川灾区的一些感人的事例,然后巧妙地将案例和政府的服务与管理结合,通过“演讲、讨论”等形式,归纳出知识点,从而为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打下了基础。

2、创设情境,增强艺术性和感染力。这里的“情境”是指语言环境,是把言、形、情融为一体、具体生动、形象感人的语言表达场境。创设这样的情境是为了增强艺术性和感染力,促使学生能主动表达思想、积极抒发情感的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属于隐性知识,不能靠教师单纯的传授说教,它强对学生的调潜移默化、个体觉悟和行为实践。因此教师要特别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实现学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如运用多媒体演示情境、借助录像再现情境、播放背景音乐渲染情境、扮演相关舞台剧体会情境等等。如在“坚持中国***的领导”知识点的处理中,我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现了在四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是怎样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通过一系列历史情节的回放,紧紧扣住三维目标对学生进行引导,最后落实目标。

3.合作教学,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与创新的能力与精神,成为时代的需要。⑴我在分析每一个知识点,处理每一个问题时,都尊重学生的观点。学生能解决的,让学生自己表现;合作能解决的,叫学生合作解决。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与创新。⑵尊重学生,赏识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⑶建立自主、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机制。首先,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分成若干小组,由教师向学生讲清操作方法,并在具体实践中耐心地指导。按照自学、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顺序,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自主感悟到共同探讨,再到走进生活,努力实现创新。在这种小组自学中合作,合作中探讨,探讨中走进生活实践,在实践中努力创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⑷实践开放式教学,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行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学生的思维可以插上自由的翅膀飞翔。只有这样,才有共同探讨的必要,才有开拓创新的可能。因此,我们做到,尊重学生发表的观点,见解,不放过学生任何一点细微的创新光点,激励学生开放性思维,多元化解决问题。

4、问题设计给学生留出思考和辨析的空间。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争议的历史或现实社会事件为导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分析和辩论,培养学生自主判断、决策反思的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如:关于利比亚问题在联合国的表决,中国为什么投弃权票关于南苏丹独立,中国为什么支持其加入联合国我国对南海问题的态度和处理方法对亚太经合组织乃至整个世界会带来怎样的影响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努力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学会辨证地去认识世界的政治风云,激发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5.阳光评价,呵护希望与成长。阳光寓意温暖、生长、闪光、照亮、透明、成熟与快乐等多种意义。构建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不单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状况的评价,更要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目标达到的程度进行综合性评价。在选修课教学中进行阳光评价,就是要赋予课堂这些新的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内在潜力,给学生一个深情的学习催化剂,让课堂迸发生命活力。情趣性评价、多元性评价等都是阳光评价。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在新课程改革的有利背景下,选修课的教学必须探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实现,让学生在选修课程中学会思考、学会感恩,做一个有责任感,爱国心的人。因此我们在选修课教学中一定要注重以人为本、注重情感与实践,努力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

附:课堂结构流程图: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短片欣赏、自主感悟 学生谈感受 教师总结、引出课题

二、新课讲授:

第一阶段:小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生生合作、师生合作)

第二阶段:共同探讨(方法:观看短片、共同讨论、教师点拨总结)

三、课堂总结:

使学生把握整体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以及与其他政体之间的关系

四、走进国家和国际组织:

1、说说你熟悉的国家和国际组织?

2、用你学到的知识谈谈对它们的认识?

五、课堂延伸,情感升华:

观看短片,听歌曲或者相关视频,由学生谈收获,教师表达结束语,实现学生思想感情上的升华。

  摘 要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老师说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自己感悟出来的。但是,作为语文教师要讲究方法,适时相机引导。可以相信,语文课程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精神滋养,语文教师只要对学生进行正确而有效的感发,他们就会在成长中不断地感知、充实人文关怀,就会产生伟大的情感和价值理念。

关键词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感发 精神滋养 人文关怀

新课改提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着力强调了培养学生情感等方面的重要性,所以,每一位语文教师有责任做好这项工作。可是要将目标具体落实于课堂上并没有统一、规范、明确的指导,这里,笔者试图针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情感感发,就笔者所听或所上的几节语文课谈几点看法。

一、不必牵强附会,要真实流露

听一位初中老师讲授《幼时记趣》,在分析“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时,教师提问:“在这里,鞭打蛤蟆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啊”学生们积极讨论回答,课堂精彩纷呈。有的说:“打蛤蟆很好玩。”有的回答:“破坏了他观之正浓的雅兴。”还有更深一层的:“这也是一趣。”所有的听课教师也听得兴趣盎然。

偏偏在这时候,老师再次激励大家:“同学们,再想一想,还有没有了”学生们抓耳挠腮,实在“挤”不出来。教师不得已,自己公布“答案”:鞭打蛤蟆体现了作者惩罚强暴、保护弱小的童心童趣。学生们点头“哦”,似乎大家都明白了。但是很明显,学生们“被”情感感发了,他们根本就没有体会出来。课后,据这位教师讲,这是教参上的说法,他只有照搬过来,于是他也“被”感发了。

其实学生的回答就很好了,当时“我”正在津津有味地看二虫争斗,蛤蟆搅了“我”的雅兴,于是鞭打它,故而这又成了“一趣”。如果蛤蟆恃强凌弱、欺负弱小,作者是“惩罚强暴、保护弱小”,那么,他鞭打蛤蟆呢不也是恃强凌弱了吗学生的回答是如此的合情合理,作为教师就没有必要过于轻信教参了。

“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这是苏轼对文章的妙论。我想,对于引导学生进行情感感发也是一样。千万不能牵强附会,迷信书本,照搬照套,还想着去自圆其说,最后适得其反。

二、不能非黑即白,要多元感知

很多中国人的思想受传统文化影响较深,“二元论”深入人心。从《易经》开始,阴和阳,天和地,一一对应。于是很多人,尤其是孩子对文学影视等作品开口就是“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在他们的思想深处,不是黑就是白。

学习《渔父》时,我先提问学生:“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学生们略微讨论思考就得出答案:“屈原是一个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他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但是接下来就出问题了。“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他具有怎样的处世态度”学生们答案基本一致:“渔父是一个随波逐流、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反面形象,没有高尚的人格,用他来反衬屈原的高大。”同学们的思路很明显,屈原是高尚的,那么渔夫就是不高尚的,是品格低下、卑劣的。

我故意不置可否,只淡淡地说:“大家再来找找文章是如何写渔父的把写他的文字找出来读一读,看看作者对他的态度如何”在我的启发下,学生们纷纷开始寻找,于是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文章最后一部分:“渔父莞尔而笑,鼓�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渔父很潇洒嘛!”有个学生讲。“很淡定!”另一个声音又起。

学生的眼睛里有些异样的目光开始闪现。

“为什么”我抓住时机发问。

“他劝说屈原不成,无所谓,很坦然淡定地离开。”

“那么,他为什么不继续劝说呢”

“因为他知道他劝不了屈原吧。”学生不大敢肯定了。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所倡导的。那么,你们看渔父的行为――不可做就不做。他的思想和哪一家的思想比较接近”

“他是道家的,他是道家的。”

“道家讲求什么”

“无为而治!”学生们异口同声。

“补充一下,”我笑着说,“无为而治,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讲究适应自然,符合规律。大家读过《庖丁解牛》,是不是这样”

学生中有人开始思考着。

“那么,渔父是什么形象”

答案于是慢慢出来了:“渔父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作者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他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

下课后,我在教学后记中写道:“学生在确立了一个人物形象之后,于是对另一个人物就非黑即白,而不能深入文本,进行客观的分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破除这种非黑即白的简单二元思维心理定势,引导学生学会多元评价。”

三、不可厚此薄彼,要全面分析

在《史记(选修)》中,项羽和刘邦是两个重要的人物。在对两人有一定的了解后,让学生对他们进行评价。学生的答案惊人的一致:项羽是英雄,刘邦是小人。他们觉得项羽虽然失败了,但他光明磊落,不像刘邦,父亲被项羽抓了,却笑嘻嘻地说:“你我是兄弟,我的老子就是你的老子,你要煮了吃,分我一杯羹。”学生对项羽真是倾慕之至。尤其时下的影视作品、学生作文莫不如是,把项羽描绘得英雄神武,而刘邦几乎就成痞子流氓了。甚至有的学生就拿《神话》来举例子。看来这些对学生的影响极大。一个学生说:“他英雄气概,力能扛鼎,气吞山河;他至情至性,一曲《霸王别姬》传唱千古。刘邦油腔滑调,让人讨厌。”另一个学生说:“项羽如果在鸿门宴上听从谋士范增的话,杀掉刘邦,就会夺得天下。天下就姓项了,历史就会改写。”他的发言引来一片附和之声。可我觉得出了问题了。

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项羽本纪》最后一段,然后问学生:“这里面说了几层意思分别是什么”学生总结出两层,一是他的伟大功绩,二是他失败的原因。我顺势引导:“那么,在鸿门宴,如果项羽杀了刘邦,你以为结果会如何”学生们开始思考了。讨论开始,争辩也开始了,有的认为项羽会成功,有的说不会。契机来了。我问学生:“为何不会请说说理由。”学生的思路开始打开,不再仅仅局限于个人的好恶,而是开始进行理性的思考。

与此同时,我给学生展示了一些材料。(材料略)

就在这时,有学生站起来说:“项羽有英雄的一面,骁勇善战,所向披靡,但他还有巨大的缺点。我想起了一句话,叫性格决定命运。他在性格上有缺陷,他目光短浅,贪图一时之利;他爱慕虚荣,就像个暴发户;他有勇无谋,有个大谋士却不能好好利用,只会迷信武功,用武力开路;他又很残忍,不懂得体恤百姓。总的来说,他非英雄的一面远远超过英雄的一面。”

话音刚落,同学们纷纷鼓掌。我乘热打铁进行总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至死将失败的原因归之为‘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是大错特错。太史公也已经明确说明了,这是很荒谬的借口。项羽最大的失误不在于鸿门宴上不杀刘,关键在于他的性格。就算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日后照样会有李邦、张邦、王邦将他打败。”

我转而再问:“那么,刘邦真有你们刚才说的那样不堪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开始了百家争鸣。

最后总结时,我说:“今天的讨论很有意义,既教会我们要全面客观地看待、评价一个人,不要一开始就有心理暗示,厚此薄彼,同时也有利于让我们深深思考,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怎样的经验教训,启迪我们要做一个怎样的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通州市西亭高级中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62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