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晚年经历

李清照的晚年经历,第1张

李清照晚年时金国南侵,宋王朝一路南逃,李清照随着王室南迁到杭州,一直生活在颠沛流离中。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文风清丽婉转,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出生在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礼部员外郎,才华很好。李清照从小聪慧好学,加上家庭环境的熏陶,养成了良好的文化修养。

少年时期的李清照就写出了《如梦令》这样让人拍手称赞的词,成为了京城里著名的才女。李清照后来嫁给了太学生赵明诚,夫妻两人才华满满,婚后生活非常美满。可惜的是赵明诚在李清照中年的时候去世了,当时正是北宋灭亡之际,李清照只能随着宋朝皇室一路南逃,在混乱中丢失了夫妻两人多年来收藏的古玩字画。

南迁之后李清照无所依靠,家产也全部丢失,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能另嫁。却没想到所嫁非人,婚后丈夫对李清照非打即骂,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李清照与这个丈夫解除了婚姻关系,但也给自己招来了牢狱之灾。

庆幸的是有朋友相救,李清照得以出狱。此后李清照虽然依旧生活贫苦,但创作了很多怀念故土的著名诗词。约在绍兴二十五年,李清照在极度的孤苦中悄然辞世,享年约73岁。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由于家庭的影响,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她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如擅朋友之胜”。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赵父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婚后,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作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公元1127年,北方金族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第二年赵明诚病死于建康(今南京),更给她增添了难以忍受的悲痛。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赵明诚胸怀满腔热血,可却出师未捷身先死。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情感,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幻影。李清照在南渡初期,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痛快淋漓。多年的背井离乡,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戕害。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还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还有着"千古第一才女"的称号,就是这样一个人,为什么晚年过得如此糟糕?

李清照晚年极为悲惨,一个人流落到江南,从而使得她内心是很痛苦,所以这一时期的作品往往充满了忧愁,毕竟一个人孤零零地生活在世上,无论是对于故乡的思念之情,还是漂泊异乡的那份孤独,那都成为了她痛苦的来源。再加上她又是北方人,生活上也不习惯,这种种的一切,都让她在生活中陷入了困境。

纵观李清照的一生也是起起落落,虽然早年间生活悠然自得,可是晚年的生活又令她悲痛不已,这种大起大落的人生,着实是令她悲痛不已。

所以晚年大部分的作品都充满了一种感伤之怀,写得也更加凄美,也是公认成就最高。尽管她早年的作品也不错,但是很显然那一时期的作品无论是文学性,还是思想性,也都无法与晚年相比。

一个女子独自生活在异地他乡,无法回到故乡,这都是一种折磨,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李清照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但如果只是这两点,还不算最伤最痛,最孤最寒。本来生活中婚变情离者,时时难免;

忠臣遭弃,也是代代不绝。更何况她一柔弱女子又生于乱世呢?问题在于她除了遭遇国难、情愁,就连想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竟也是这样的难。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

在这个社会上有才有情的女子是真正多余啊。而她却一直还奢想什么关心国事、著书立说、传道授业。她收集的文物汗牛充栋,她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到头来却落得个报国无门,情无所托,学无所专,别人看她如同怪异。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她的心。

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

因为古代的封建制度,对女子是真的不好,她就像是背着一个十字架一样,没有地方排解,也无人倾述。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嫁给了张汝舟。结婚前,张汝舟还算是个文质彬彬的君子,然而他是为了李清照的金文等文物才愿意娶李清照的。而李清照拼命维护她与赵明诚难得收集来的文物,不肯给张汝舟。张汝舟便对李清照又打又骂。

李清照最后报官说出张汝舟当年作弊之事。按宋朝的法律,妻子告丈夫,无论妻子有没有罪都要坐牢两年。由于李清照的好友相帮,李清照坐了几天牢就放了出来,从此与张汝舟一刀两断,但李清照的身心严重受到伤害……

扩展资料:

创作风格

李清照工诗善文,更擅长词。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录。其词流传至今的,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另存疑10余首。她的《漱玉词》既男性亦为之惊叹。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人物影响

李清照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女作家,其作品中所体现的爱国思想,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历史的角度李清照的爱国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广大妇女追求男女平等、关心国事、热爱祖国的一个侧面,让后人从中看到了中国古代女性情感世界的另一面。

而且,她还在众多爱国作家中为女性争得了一席之地。不仅如此,李清照还开创了女作家爱国主义创作的先河,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女性爱国的光辉典范,特别是现代女性文学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李清照

 横亘在北宋和南宋之间的“靖康之变”改变了整个国家的命运,也改变了无数个人的命运。“靖康之变”发生后,难以计数的北方人背井离乡,辗转逃难到东南丘陵地带。颠沛流离、风餐露宿的人群中就有日后被推崇为宋朝第一女词人的李清照和她的丈夫、金石学家赵明诚。

 

 李清照的前半生是锦衣玉食、吟诗颂词的安逸人生。她的许多闺房诗词以感情细腻、辞藻清丽而闻名一时。这一方面得自家传。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就是当时齐、鲁一带知名学者,官至礼部员外郎。李清照自幼聪慧,在父亲的培养熏陶之下,工诗词,能文章,善画墨竹,字也写得非常好;另外一方面,美满的爱情和家庭为李清照的创作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建中元年(公元 1101 年), 18 岁的李清照嫁给了赵明诚。婚后,夫妻恩爱,伉俪情深,一起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和整理,共同见证了东京汴梁的繁华岁月。金兵入据中原,繁华顷刻破碎。李清照与赵明诚美好而宁静的家庭生活也随之破灭,开始了流寓南方的孤苦后半生。

 

 建炎三年(公元 1129 年), 49 岁的赵明诚在流浪途中不幸病逝,只给 46 岁的李清照留下 15 车古籍文物和半部没有完成的《金石录》。之后李清照孤独一身,颠沛流离于江浙皖赣一带。她的悲苦心情很自然地表现在了当时的作品中。比如《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侯,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忽寒忽暖的不适气候,淡薄寡味的清酒,窗外呼啸的秋风,似曾相识的北方过雁,满地的黄花,庭院的梧桐和黄昏的细雨向我们描述了李清照清静的日常生活。词中透露的愁情远远超过了她前半生词中那种轻淡的春愁、离愁,绝非《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的名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可以相比。年近半百的李清照整日被孀居之苦、沦落之痛和经济的窘迫所围绕,挣扎在巨大的心理落差和理想与现实的残酷对比之间。

 

 家中没有了当家的男人,麻烦事接连而来。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学家,家境殷实,生前收藏了很多古籍文物。他死后,李清照立志要保存丈夫遗物,并完成《金石录》作为对丈夫最好的怀念。但很快就有人盯上了这些财富。宋高宗宠信的御医王继先登门,提出用三百两黄金来收买李清照保存的古籍文物。李清照没有答应。后来,社会上又流传起来李清照“颁金通敌”的传闻来。原来有人指责李清照的作品中有对金国的赞颂之意,宣称李清照通敌。当时金兵压境,朝廷本身流离不定。李清照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携带古籍文物追赶朝廷,希望通过向朝廷献宝既为自己洗刷罪名,也保住文物不致流散。

 

 李清照跨出越海,跟随朝廷的踪迹。公元 1132 年,南宋局势略趋稳定。李清照决定将 15 车藏品中的绝大部分寄存到随皇室逃难到洪州的弟弟、敕局删定官李那里。然而,当年年底,金兵攻陷了洪州,藏品化为灰烬。

 

 再次受到沉重打击的李清照带着随身的最后一点藏品辗转到了绍兴,决定在绍兴住下来。她租赁了一位钟姓的读书人的房子,把所剩的几箱书画古玩置于卧榻之下,闲时开箱把玩。不料,一天夜里,窃贼挖墙而入,盗走了其中的五个箱子。李清照伤心欲绝,为了重获藏品,不得不公开悬赏寻物。没几天,那钟姓房东拿着十八轴画卷领赏来了。原来这一切都是姓钟的读书人主导的。他变卖了多数藏品,拿着剩下的画卷来领赏。李清照虽然知道真相,但自己是流落异乡的寡妇,无力抗争,只好花钱赎回画卷。为此,李清照还大病一场。

 

 在李清照最为无助、最为愁苦的时间里,一个自称是赵明诚同学、时任右承奉郎监诸军审计司张汝舟来拜访李清照了。张汝舟对李清照嘘寒问暖,关怀备至。李清照孤身一人飘零异乡,也希望为自己的晚年寻找一个稳定的依靠,于是就被媒人“如簧之说”和“似锦之言”所打动,决定改嫁张汝舟。

 

 李清照的改嫁决定酿成了更大的人生悲剧。原来张汝舟的出现是一场精心安排的阴谋。那个御医王继先廉价收买藏品不成,贼心不死,便串通张汝舟,要他去娶李清照,名正言顺地得到赵明诚遗留下来的古玩书画以及其他珍宝。那么张汝舟为什么同意帮助王继先呢?因为张汝舟之前虚报军员、侵吞军饷军粮,被王继先抓住了把柄。王继先答应得到藏品宝物后,帮助张汝州打通关节,消除罪行。所以张汝舟欺骗李清照,上演了求婚的丑剧。

 

 婚后不久,张汝舟就暴露了本来面目。他向李清照索要宝物,遭到断然拒绝。张汝舟发现李清照还保存在手中的宝物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丰富,也颇为后悔。他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便对李清照横加虐待,希望将李清照折磨致死再轻易拿到宝物。李清照认清了张汝舟的丑恶面目,决定与他离异。当时李清照与张汝舟结婚仅有三个月,为了顺利离婚,李清照同时检举张汝舟“妄增举数入官”的违法行为。按照宋代《刑统》规定,妻告夫,虽属实,亦应徒刑两年。李清照为了早日摆脱噩梦,宁愿坐牢,也坚持去朝廷告发了张汝州。结果张汝舟与李清照离婚成功。张汝舟被免职,贬为柳州编管;李清照被收监关押。

 

 李清照的改嫁和迅速离婚事件迅速成为南宋朝野的头号新闻,几乎传遍街头巷尾。赵明诚的姻亲、翰林学士兼兵部侍郎綦崇礼非常同情李清照的命运,仗义执言,毅然觐见宋高宗,代李清照陈述了冤屈。在最高层的直接干预下,李清照入狱九天后,即被无罪释放。李清照出狱后,特意写了一篇《上内翰綦公启》,向他表示感谢。

 

 李清照的晚年生活怎么样呢?因为缺乏资料记载,我们很难清楚地整理出她的生活轨迹。我们只知道李清照晚年写了《打马图经》及自序,还曾携米芾墨迹拜访米芾的儿子米友仁求题跋。据说李清照还完成了赵明诚未尽的著作《金石录》,呈送给了朝廷。同时,李清照没有停止词的创作,在逆境中写出了许多作品。比如《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首《武陵春》写作于绍兴四年(公元 1134 年)李清照避难金华期间。当时李清照的金石文物散失殆尽,孑然一身,而长江北岸金军正联合伪政权齐军再次南侵。漂泊流寓的李清照历尽崎岖坎坷,发出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叹。她有意泛舟双溪,舒缓一下情绪,但总放不下那江水也载不动的愁苦。可见,李清照的最后岁月是极为悲苦的。

 

 可能有许多人对我书写的李清照的后半生表示反对。因为有关“李清照晚年改嫁”事件是一个悬案,并没有一致的看法。有关李清照“改嫁”说与“辩诬”说的分歧一直存在。认定李清照改嫁的人主要以《上内翰綦公启》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的记载为根据,认为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孤苦伶仃,颠沛流离,为了晚年有所依靠改嫁过张汝舟。反对的一派则从否定两这个作品的真实性上入手,认为李清照没有改嫁。他们的论点主要有:第一,《上内翰纂公启》是李清照去世多年后才在市面上出现的,摘录在赵彦卫的《云麓漫钞》中。但是《云麓漫钞》这本书是无所不包、上自天文地理、下到民间故事的笔记类著作,真实性很让人怀疑。而据《上内翰綦公启》所述的内容、情节分析,很难判定它是李清照所为,至少不完全是李清照的行为。第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是距离李清照死后近半个世纪的李心传的作品。《要录》的确记载了张汝舟的违法行为,但只是说张汝舟的妻子李氏因检举丈夫而入官定罪。后人认定这个“李氏”就是李清照是因为文中的一个注释“李氏,格非女,能为歌辞,自号易安居士。”反对者认为这里的“李氏”只是与李清照同姓的人,而注释不符合行文规范,是攻击李清照的人后加的。李心传在写书的时候没有辨别真伪,照搬了原材料。这样看起来,正反双方的说法都有所道理。

 

 我为什么认定李清照有过改嫁的呢?因为宋代对李清照改嫁张汝舟一事并没有人提出疑问。对李清照改嫁史实的质疑声音是明清时期提出的。明清两代文人一再否定李清照改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和当时的社会观念有关。《宋史》中治平、熙宁年间都有许多诏许宗女改嫁的记载,可见改嫁在宋代是被社会接受的。因此宋人对李清照改嫁一事也没有人提出怀疑,大家更多的是纠结于李清照改嫁和迅速离婚的缘由和细节。而到了明朝以后,妇女守节成为社会普遍观念,社会对妇女婚姻的控制也越来越紧。因此,当时的人更多的是从明清朝的社会观念出发,去考证,甚至是要求宋朝的李清照了。站在李清照的时代和她孤苦无助的立场上去考察,李清照晚年改嫁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当然,“改嫁”说与“辩诬”说的争论肯定还会继续下去。李清照到底有没有改嫁,还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不管李清照改嫁成为定论也好,还是笔墨官司一直打下去也好,这都丝毫不会有损于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声誉。我们从李清照晚年的风波中可以看出,正是时代的苦难与个人命运的不幸让一个北宋时期的闺房词人冲破了花间闺怨词的樊篱,在逆境中写出了绝大多数代表作,成为宋朝第一女词人。

 

摘自 《把脉之疑难杂案》,张程著,中国画报出版社

北宋南宋之间的“靖康之变”,改变了整个国家和无数个人的命运。“靖康之变”后,无数北方人背井离乡,逃往东南丘陵地区。将被誉为宋代第一女词人的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词人赵明诚就在流离失所者之列。

李清照的前半生是一种安逸的生活,在这种生活中,她奢侈浪费,吟诗作赋。她的许多闺阁诗都以感情细腻、文字优美而著称。一方面是要家里传下来的。李清照的父亲李,是当时齐国和鲁国的著名学者,在礼部做官。李清照自幼聪慧。在父亲的影响下,他作诗,会写文章,擅长画水墨竹简,文笔很好。另一方面,幸福的爱情和家庭为李清照的创作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建中元年,18岁的李清照嫁给了赵明诚。婚后夫妻恩爱,致力于金石学和书法的收集整理,见证了东京汴梁的繁华岁月。金兵入主中原,盛世顿时被打破。李清照和赵明诚美好宁静的家庭生活也随之破灭,他们开始在南方度过余生。

简言三年,49岁的赵明诚在流浪时病死,留给46岁的李清照15车古代文物和一半未完成的《金石录》。之后,李清照只身一人,在江浙、安徽、江西等地流浪。她的辛酸自然在当时的作品中有所体现。例如《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的时候,最难休息。三两杯淡酒,怎么可能打败他?悲伤的叶言是一个老相识。黄花堆积满地,憔悴残损。现在谁能挑他们?守着窗户,怎么能一个人摸黑!梧桐在黄昏下着毛毛雨,点点滴滴。这一次,多么悲伤的一句话!

乍寒乍暖的气候,淡而无味的清酒,窗外瑟瑟的秋风,熟悉的北方大雁,满地的黄花,庭院里的梧桐,黄昏的细雨,向我们描绘着李清照宁静的日常生活。词中透露出的忧伤,远远超过了她前半生的那丝丝春愁和别离愁,绝不是那句名句“你知道吗?”在《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知道什么?应该是青、胖、红、瘦”可以比较。年近半百的李清照,终日被寡居、贫困、经济窘迫所包围,挣扎在巨大的心理落差和理想与现实的残酷反差之间。

家里没有男人管,烦恼接踵而至。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是著名的词人,家境殷实,生前收藏了许多古籍和文物。他死后,李清照决心保存丈夫的遗物,完成了《金石录》,作为对丈夫最好的回忆。但很快有人盯上了这笔财富。宋高宗最喜欢的医生王济宪来过,提出用320金购买李清照保存的古籍和文物。李清照没有答应。后来社会上流传李清照“赠金通敌”的谣言。最初有人指责李清照在作品中歌颂徐金国,声称李清照通敌。当时游牧民族压力很大,朝廷本身也是流离失所。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李清照拿着古代文物追到了朝廷,希望通过向朝廷献宝,不仅还自己一个清白,还能让文物不被流散。

李清照漂洋过海,循着宫廷的足迹。公元1132年,南宋局势稍显稳定。李清照决定将十五车藏品的绝大部分,寄存于随皇族逃往洪州的弟弟、该局御史李。然而,当年年底,金兵攻陷洪州,藏品化为灰烬。

再次受到重创的李清照带着最后一批藏品搬到绍兴,决定在绍兴生活。她租了一个叫钟的书生的房子,把剩下的几箱书画古董放在长沙发下,闲暇时就把它们拆开。没想到,一天晚上,小偷挖到墙里,偷走了五个箱子。李清照伤心欲绝,为了夺回藏品,不得不公开悬赏东西。过了几天,地主钟拿着十八轴来领赏。原来,这一切都是由那个叫钟的书生主导的。他卖掉了大部分藏品,拿走了剩余的卷轴来领取奖励。李清照虽然知道真相,但她是个生活在异乡的寡妇,无力抗争,只好花钱赎回画卷。为此,李清照依然病重。

在李清照最无助、最痛苦的时候,自称赵明诚同学、时任右乘风郎剑军稽查司的张汝舟来看望李清照。张汝舟对李清照嘘寒问暖。李清照一个人在异乡,希望能找到一个稳定的养老依托,于是被媒人的“如春”、“如锦”所感动,决定与张汝舟复婚。

李清照再婚的决定导致了她人生中更大的悲剧。原来张汝舟的出现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御医王济宪未能廉价买通藏品,贼得神仙,于是勾结张汝舟,要他嫁给李清照,以得到赵明诚留下的古董、名画等珍宝。那么,张汝舟为什么会同意帮助王济宪呢?张汝州因虚报士兵和贪污军饷被王济宪抓住。王济宪答应得到藏品中的宝物后,帮助张汝舟打通关节,消除罪恶。于是张汝舟欺骗了李清照,上演了一出求婚的丑剧。

婚后不久,张汝洲就露出了真面目。他向李清照要宝物,却被拒绝了。张汝舟发现李清照手里还保存着的珍宝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丰富,他后悔了。他未能制定计划,又生了一个,于是辱骂李清照,希望把李清照折磨死,然后轻松得到宝藏。李清照认出了张汝舟的丑脸,决定和他离婚。当时李清照和张汝舟结婚才三个月。为了顺利离婚,李清照还举报了张汝州“擅自增加官员数量”的违法行为。按照宋朝《刑统》的规定,妻子控告丈夫,虽然属实,也要判两年有期徒刑。为了早日摆脱噩梦,李清照宁愿坐牢,也要坚持去法院告发张汝舟。结果张汝舟和李清照离婚成功。张汝洲被免职,降职到柳州任总编辑;李清照被关进了监狱。

李清照再婚并迅速离婚,迅速成为南宋的头条新闻,几乎传遍大街小巷。翰林学士、兵部侍郎赵明诚的姻亲齐崇礼,同情李清照的命运,仗义执言,毅然面见宋高宗,替李清照陈情。在最高层的直接干预下,李清照入狱9天后被判无罪。李清照出狱后,专门写了一篇文章《上内翰綦公启》感谢他。

李清照的晚年生活怎么样?由于缺乏资料记录,我们很难清晰地梳理出她的人生轨迹。我们只知道李清照晚年写了《打马图经》和他的序,曾经用米芾墨水拜访米芾的儿子米友仁,要求题词。据说李清照还完成了赵明诚的未完书《金石录》,呈献给朝廷。同时,李清照在没有歇后语创作的情况下,在逆境中创作了许多作品。比如《武陵春》:“风停尘香花,夜梳头倦。是人不是什么都要歇着,而是要先倾诉,先哭。文双喜说,春天还是不错的,还打算划独木舟。我怕双溪的船动不了,我担心。”这首《武陵春》,写于绍兴四年李清照避难金华期间。当时,李清照的金石文物丢失,无人问津,而长江北岸的金军正联合伪政权齐军再次南侵。游子李清照经历了种种风风雨雨,感叹“一切都不是一切”。她打算去双溪划船缓解心情,却放不下河水承载不了的悲伤。可见李清照的最后几年是极其悲惨的。

可能有很多人反对我写的李清照后半生。因为“李清照晚年再婚”事件是一个悬案,没有共识。李清照“再嫁”论与“诬告”论的分歧一直存在。根据《上内翰綦公启》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的记载,认定李清照再婚的人认为,赵明诚死后,李清照一个人生活漂泊,为了晚年有所依靠而与张汝舟再婚。反对者从否定这部作品的真实性入手,认为李清照没有再婚。他们的论据主要有:第一,《上内翰纂公启》是李清照去世多年后市面上出现的,摘自赵彦伟的《云麓漫钞》。但《云麓漫钞》这本书包罗万象,从天文地理到民间故事,真实性存疑。根据《上内翰綦公启》的内容和情节分析,很难判断是李清照所为,至少不完全是李清照所为。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是李新川的作品,在李清照去世近半个世纪之后。确实记录了张汝州的违法行为,但只是说张汝州的妻子李因控告丈夫入官被判有罪。后人认定此“李”为李清照,是因为文中有一注,“李,葛妃女,可作词,名易安居士。”反对者认为,这里的“李”只是一个与李清照同姓的人,注释不符合书写规范,是在攻击李清照的人之后加上的。李新川写书的时候没有说实话,只是抄袭了原材料。这样看来,双方的说法似乎都有道理。

为什么我觉得李清照已经再婚了?因为没有人质疑李清照在宋代与张汝舟的复婚。质疑李清照再婚史的声音是明清时期提出的。明清学者多次否定李清照再婚。为什么会这样?这和当时的社会观念有关。755年至79000年治平、熙宁年间,

当然,“再婚”和“诬告”的争论肯定还会继续。李清照是否再婚,将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无论李清照再婚成为定论,还是笔墨官司继续,都不会损害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声誉。从李清照晚年的动荡不安可以看出,正是时代的苦难和个人命运的不幸,才使得北宋一位闺阁诗人在花丛中冲破了永远在我心中的诗的藩篱,在逆境中写出了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成为宋代第一位女词人。

摘自《要录》,作者张成,中国画报出版社。

1 关于李清照每个时期的诗句

关于李清照每个时期的诗句 1求李清照不同三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词各一首

一、李清照在婚前和新婚期的情感与心境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译文:荡完秋千,慵倦地起来整理一下纤纤素手。瘦瘦的花枝上挂着晶莹的露珠,花儿含苞待放,因荡过秋千涔涔香汗渗透着薄薄的罗衣。

忽见有客人来到,慌得顾不上穿鞋,只穿着袜子抽身就走,连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下来。含羞跑开,倚靠门回头看,明明看的是客人却要嗅嗅门前的青梅以此掩盖

二、李清照在婚后第二年至南渡前的情感与心境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有?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三、李清照在晚年的情感与心境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译文:我到处寻找,寻到的只有冷清,十分凄惨。 乍暖还寒的季节,最难养息。

三两杯淡酒,怎能压住心头的悲伤? 大雁飞过,我正伤心,却发现它正是我在故乡认识的那只。

满地黄花堆积,十分憔悴,有谁忍心摘?

我守着窗,独自一人,一个人怎么才能熬到天黑。 细雨敲打着梧桐,正是黄昏,一点一滴。诶,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包括得尽呢。

扩展资料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

2李清照在四个不同时期时写花的诗词

少女时期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时期

《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怨妇时期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嫠妇时期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3李清照在哪个时期写的什么诗

宋代(两宋之交)的女词人。

李清照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4用几句话分别概括李清照人生的每个阶段,最好是分别用李清照的诗来

宋朝时年,李清照出身官宦人家。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在朝为官,地位并不算低,是学者兼文学家,又是苏东坡的学生。母亲也是名门闺秀,善文学。这样的出身,在当时对一个女子来说是很可贵的。

待字闺中的少女。天真无邪,秀发香腮,面如花玉,情窦初开,春心萌动,难以按捺。以词为证。

[浣溪沙]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浣溪沙]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结婚了,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赵明诚的父亲也在朝为官,两家门当户对。真是天赐良缘,百里挑一了。爱的甜美,溢于词表。

《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赵明诚在外地时,李清照寄给他的一首相思词。

《醉花阴?重阳》: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一声霹雳,金人入侵,宋主南逃。李清照,国恨家愁,逃至乌江,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心潮起伏,面对浩浩江面,吟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国已不国,君已不君,她这个无处立身的亡国之民,如此才气,如此傲骨,如此多情,如此敏感怎么能不犯大愁呢?李清照的身心在历史的油锅里忍受着痛苦的煎熬。悲悲泣泣,愁苦如山。

《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双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晚年的李清照,报国无门,情无所托,学无所传,贫病交加、身心憔悴、国破家亡,独身寡居。别人看她如同怪异。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时时向她袭来,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她的心。落叶西风,身陷绝境。词的意境。如泣如诉,今天读来,犹然寒澈心骨!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

李清照这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5李清照早期诗句

前期,她的词爽朗明快,善于描写自然景物,反映爱情生活,歌唱离情别意。南渡以后,她备尝国破家亡与颠沛流离之苦,生活视野有所扩大,词的内容多为思旧怀乡或反映个人身世的今昔之感,对国家前途与民族命运的关怀也时有流露。其过于凄苦哀伤之情调,是那个时代与家国苦难在歌词中艺术地体现。

根据这个分,自己就能找到了,我也是自己分的- -#如果你要写作业的话有几首代表的不会错,我写给你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点绛唇》(蹴罢秋千)

本回答由文化艺术分类达人 曹爱雅推荐

评论

6 2

其他回答

李清照(1084-1155),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生于书香门第,在家庭熏陶下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对诗词散文书画音乐无不通晓,以词的成就最高。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且以北宋南宋生活变化呈现不同特点。前期反映闺中生活感情自然风光别思离愁,清丽明快。后来因为丈夫去世再加亡国伤痛,诗词变为凄凉悲痛,抒发怀乡悼亡情感也寄托强烈亡国之思。有《易安居士文集》等传世。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等。其文学创作具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称为“易安体”。

6李清照在不同时期写下的三首诗

1,《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

和羞走,依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是她小时候写的,也就是还没嫁人的时候,那时候她家境好

2,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是她嫁给赵明诚之后写的 表达思念之情

3,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她晚年流落江南为抒发家国身世之愁而作

7李清照早期诗词全集

1、《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初中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2、《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重阳节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

3、《声声慢·寻寻觅觅》闺怨诗 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 4、《永遇乐·落日熔金》元宵节 宋·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

5、《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婉约诗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

6、《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描写梅花 宋·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 7、《点绛唇·蹴[1]罢秋千》 宋·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

8、《点绛唇·寂寞深闺》闺怨诗 宋·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

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只是无。

9、《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婉约诗 宋·李清照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

人道山长水又断。萧萧微雨闻。

10、《蝶恋花 离情》描写春天 宋·李清照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

11、《浣溪沙》寒食节 宋·李清照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

12、《浣溪沙》 宋·李清照 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玉鸭薰炉闲瑞脑,。

8李清照晚期诗词及时间顺序

没有什么具体时间,但从诗词中可以推测出来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浣溪沙 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亲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怨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 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 说不劲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 青露洗、苹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 似也恨、人归早。

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 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 五坊供奉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

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 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尘土埃。

何为出战辄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 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纪文字。 著碑铭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

子仪光弼不自猜,天心悔祸人心开。 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

君不见,当时张说最多时,虽生已被姚崇卖。 君不见,惊人废兴传天宝,中兴碑上今生草。

不知负国有好雄,但说成功尊国老。 谁令妃子天上来,虢、秦、韩国皆天才。

花桑羯鼓玉方响,春风不敢生尘埃。 姓名谁复知安史,健儿猛将安眠死。

去天尺五抱瓮峰,蜂头凿出开元字。 时移势去真可哀,奸人心丑深如崖。

西蜀万里尚能反,南内一闭何时开。 可怜孝德如天大,反使将军称好在。

呜呼,奴辈乃不能道:“辅国用事张后专。” 乃能念:“春荠长安作斤卖。”

以上都是易安出阁前写下的,没有具体顺序。有的抒尽少女的天真烂漫及少女怀春的羞涩,有的表达出她卓绝的政治远见,还有的抒发闺中的寂寞。

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叫郎比并看。

这是易安新婚后不久的情景 鹧鸪天 枝上流莺和泪闻,新啼痕间旧啼痕。一春鱼雁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

无一语,对芳尊,安排肠断到黄昏。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

这是易安屏居青州时的闺怨诗,思夫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重阳节思夫 感怀 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至此。 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

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 静中吾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以上都是易安在与赵明诚结婚后两地相隔时,写下的思夫的诗 鹧鸪天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南渡后的作品 乌江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南渡后,赵明诚被罢江宁府知府后,两夫妇备办舟船上芜湖。至池阳,途径项羽庙,李清照触景生情,作《乌江》诗,凭吊英雄项羽: 此诗既是对项羽英雄气概的赞颂,诗中歌颂了项羽这位失败的英雄,同时也隐讽赵构的昏庸和南宋政权苟且偷安。

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摊破浣溪沙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

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清平乐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挪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忺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春残 春残何事苦思乡?病里梳头恨更长。

梁燕语多终日在,蔷薇风细一帘香。

9李清照早期诗句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人们在研究其词时多偏重后期创作,而忽略了前期前期,她的词爽朗明快,善于描写自然景物,反映爱情生活,歌唱离情别意。

南渡以后,她备尝国破家亡与颠沛流离之苦,生活视野有所扩大,词的内容多为思旧怀乡或反映个人身世的今昔之感,对国家前途与民族命运的关怀也时有流露。其过于凄苦哀伤之情调,是那个时代与家国苦难在歌词中艺术地体现。

根据这个分,自己就能找到了,我也是自己分的- -#如果你要写作业的话有几首代表的不会错,我写给你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点绛唇》(蹴罢秋千)。

《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是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李清照,女,自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善诗文,尤以词著称,是婉约派的代表。她早年的词,多写闺情相思,南渡以后,丈夫逝世,乱离、贫困、孤单的生活和境遇,使她的创作风格变得忧郁、凄戚、憔愁)声声慢是词牌名,又名《胜胜慢》。为双调(九十六字或九十九字),属仄韵体。 这首词是她南渡后独处异境,因为背井离乡,饱尝忧患,国破家亡有感而作。全词以冷清凄戚为基调,围绕一个“愁”展开。上半阙用冷冷清清的秋景来衬托自已的孤单和凄凉,下半阙词人看到落地的菊花,触景生情,联想到南渡后的不幸,才学不能施展,理想成为泡影。社会动乱,山河破碎,丈夫又离她而去,以至令她憔悴不堪,词中叙写寒冷的天气,淡薄的酒味,入夜的秋风,天上的过雁,满地的黄花,窗外的梧桐,黄昏的细雨,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凄凉图,一个愁的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可感可触的冷凝的诗意。或许这是她晚年生活的一幅缩影,我以为凄然寡欢、惨淡抑郁的心情已跃然于纸,最后又归结在一个“愁”字上,集中鲜明地点明了题旨。 这首词不但情真意深,而且语新言赅,有大量奇字佳句,警笔妙语,风格顿挫凄婉,堪称一代绝唱!尤其是词中所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叠字,字字珠玑,字字传神,字字蓄情,字字生动,手法独特,铿锵有力!字字反映出词人的孤单与凄清、沉痛与心酸、忧郁与愁闷。 当然,词人并不是无端地写“愁”,之所以“愁”,一是国破家亡;二是年迈多病;三是孤身一人;四是流落异乡。这首词伊始的十四个叠字表达的多半就是这种复杂伤感的情感。恍惚中疑是丈夫在身边,而“寻寻觅觅”终未见,环顾四周,顿觉空寂孤独,便生“冷冷”又“清清”之感。回首往事,颠沛流离历尽沧桑,缘何不会有“凄凄惨惨”之叹?愁肠百结,悲从心起,无人诉说,唯有独自一人“戚戚”泪下!这种出神入化地运用叠字,不但使声情并茂,一泻而下,而且又富于音乐美,同时也增强了情感的渲染力,可谓一举皆妙。 此外,在寥寥几语中,竟连用四个反问句式,由“怎敌他晚来风急”,到“如今有谁堪摘”,再到“怎生得黑”,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收尾,层层深入,句句点睛,有力地表现了词人寻觅故国、傲世不屈的品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6254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