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一生是否幸福?她的结局是怎样的?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一生是否幸福?她的结局是怎样的?,第1张

作为历代第一才子,李清照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

纵观她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从无忧无虑的思念干金,到失魂落魄变成颠沛流离的中年妇女,让人同情让人敬佩的,都是她不屈的性格和才华横溢的诗词体现。

她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诗词歌赋的影响,成为一位才华横溢、风度翩翩的词人。18岁时,她与21岁的赵明诚结婚。贤妻良母,相得益彰。两人志同道合,同心致力于书画石。她现在应该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

好景不长,官场形势的变化,迫使她随丈夫离开汴京,迁回青州老家。后来,金兵入侵中原,他们夫妻俩收藏的文物书宝已经装了15辆。在无休止的逃亡中,丈夫的离世,使才女病重。

屋漏偏逢连夜雨,被骗的张汝舟的婚姻更加不堪一击。为了告别张家,毫不犹豫地忍受着牢狱之苦。他的性格是坚决的。

获得自由后,他继续校对赵明诚的遗作 "金石录"。李清照,一生诗词,广为流传。她童年的歌词充满了纯真,她婚姻的杰作透露着幸福和温暖。在逃亡的路上,失去了石器文物,丈夫去世,字里行间充满了孤独和悲哀。但她所有的诗都是爱国的。尤其是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的豪迈诗句令世人歆羡不已。

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李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业。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情感,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幻影。多年流落异乡,心爱弃之而去,使她心已残碎。她的改嫁风波,更是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秽渲染,造成更严重的心灵残害。她孤苦伶仃,呼号无处,贫苦忧思,流徙飘泊,以至在孤独寂寞中客死他乡。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婉约词宗李清照连用14个叠字勾勒出自己晚年凄凉孤苦的生活。相比于李清照久负盛名的词文,她的晚年生活却极少被史料收录,因而显得异常神秘。她是孑然一身还是改嫁他人?她是如何度过国仇家恨与情感悲剧交织的岁月?

沉醉不知归路

在中国文学史上,李清照堪称最有成就的女性,也是人生际遇最为坎坷的女性。从名门闺秀到漂泊无依,从琴瑟相和到孤独终老,她的前半生与后半生可谓“天上人间”。提及李清照的晚年生活,便不得不从她的身世说起。

北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李清照出生于济南府章丘(今山东章丘)明水镇。她的父亲李格非是进士出身,在朝中任礼部员外郎,平日爱好文学,曾拜于大文学家苏东坡门下。母亲王氏能诗善文,是远近闻名的才女。成长在这样一个书香门第,李清照自幼便受到诗书文化的熏陶,接受了良好的传统教育。她博览群书,尤其喜爱诗词书画。少年时代,李清照便能吟诗作词,且常有惊人之句。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流传甚广的《如梦令》真实描绘了李清照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少女年华。“沉醉不知归路”、“惊起一滩鸥鹭”,既写出了少女轻松活泼的心情,也映衬出李清照“学诗漫有惊人句”的才情。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18岁的李清照嫁给了同样出身士大夫家庭的赵明诚。两人志同道合,情趣相投,婚后生活非常甜蜜。赵明诚当时21岁,正在太学读书,因此与新婚妻子聚少离多。

独守家中的李清照不免心生闲愁,常常写词寄给赵明诚,诉说相思之情。《一剪梅》、《醉花阴》等婉约柔美的佳作,就是在这段时间创作的。

赵明诚酷爱金石研究,为了收集字画、书帖、古器等不惜倾其所有。李清照对赵明诚的这一嗜好非常理解和支持。她平日荆钗布裙,千方百计地缩减支出,将省下的家财用来支持赵明诚的金石考据事业。久而久之,李清照也对金石考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与赵明诚一道搜求古文奇字,共同鉴赏、校勘,倒也乐在其中。

夫妻俩对诗词书画也有共同的志趣,常常一起谈论诗文写作,品评词家得失。据此,李清照创作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词学评论《词论》。

然而,伉俪情深的幸福生活不久就遭到了残酷现实的打击。在新旧党争(围绕王安石变法的执行引发的党争)中,李清照与赵明诚两家遭遇了政治上的不幸,二人的父亲先后死去。继而,建炎元年(1127),“靖康之变”突发,金兵入主中原,李清照与赵明诚被迫南迁。建炎三年(1129),赵明诚出任湖州太守,却不幸在赴任途中病死。

失去了故国和家园,李清照原本美好的生活迅速转向暗淡。“沉醉不知归路”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陪伴她的只余下无限的愁苦。

物是人非事事休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为他营葬,后因身体不支,一病不起。重病之中,支撑她活下去的信念就是达成赵明诚未竟的心愿,写完一本会聚夫妇二人考据成果的《金石录》。

据史料记载,李清照在病中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在颠沛流离之中又遗失了许多收藏珍品,生活得极其窘困。这时,有媒人给她介绍了一位名叫张汝舟的书生。作为一个柔弱的女子,李清照在动荡的时局中很难生存。在饱尝了人生的艰辛后,她渴望有所依靠,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

于是,她在媒人的安排下见到了张汝舟,感觉他是个举止得体的君子,便嫁给了他。这一年,李清照49岁。谁知,张汝舟本是个贪婪自私的小人,他迎娶李清照,并不是为了与她相互扶持、安度晚年,而是为了霸占她手中的珍贵文物。这些由李清照与赵明诚共同收集的字画、古器等珍品,可谓价值连城、举世难求。张汝舟为了得到这些宝物,先是对李清照甜言蜜语,遭到拒绝后就凶相毕露,对李清照百般虐待折磨。忍无可忍的李清照毅然决定结束这段婚姻。

在古代,只有男子休妻,女子是不能随意提出解除婚姻关系的。无奈的李清照不得不向官府提出诉讼,检举了张汝舟“妄增举数入官”(虚报考试次数以求得官职)的行为,并要求与张汝舟解除婚姻关系。依照宋代法律规定,妇女起诉丈夫,即使罪状属实,也要坐牢两年。而李清照仍然告到了官府,可见决心之坚、勇气之足。官府最终判决张汝舟罪名属实,发配到柳州,李清照也随后入狱。后来,李清照的亲戚翰林学士綦崇礼得知此事,出面帮她疏通,李清照才得以于入狱九天后被释放。出狱后,李清照特意写作《上内翰綦公启》,以感谢綦崇礼。

尽管改嫁、婚变在今天看来是无可厚非的,但对于古代女性而言难免遭受非议。因此,后世一些学者对李清照改嫁一事难以接受,不断有质疑的观点提出,李清照的改嫁也成为一个争论不休的疑案。

“改嫁说”与“辩诬说”

关于李清照晚年的婚嫁情况,学界存在“改嫁说”和“辩诬说”两种针锋相对的说法。

“改嫁说”是宋代正史记载的说法,主要依据的史料是南宋史学家李心传撰写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和李清照写给綦崇礼的信《上内翰綦公启》(收录于南宋学者赵彦卫的著作《云麓漫钞》)等。两本著作均明确记载了李清照改嫁的前因后果。除此之外,还有五本宋代著作也曾提及李清照改嫁一事。由于正史有明文记录,宋元两朝的学者对李清照改嫁一事都确信不疑。

到了明代,开始有学者提出对立于“改嫁说”的“辩诬说”。明代学者徐勃认为,李清照出身官宦之家,且丧夫时已年近五十,改嫁之事不可信。沿着这一思路,清朝及以后的学者从史料记载中找出了一些疑点。清代学者俞正燮首次全面地论证了“辩诬说”。首先,他指出《上内翰綦公启》中有多处自相矛盾的地方,比如叙述了李清照改嫁的过程,却又称此事为“无根之谤”;对于朝廷不应过问的婚嫁之事,却写道“持官书文字来辄信”等。而且《上内翰綦公启》文笔干涩,行文不通,应判定为篡改版本,而非李清照所作。其次,俞正燮细细考证史学编年,提出宋代史学著作记载的年份不可靠,若按真实的年份推算,李清照没有改嫁的可能;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的作者李心传在李清照去世后40年才出生,又与李清照相隔万里,其关于改嫁的记载恐怕是误传,不足采信。

后来,又有不少学者在此基础上,丰富和完善了“辩诬说”的依据。首先,赵彦卫的著作《云麓漫钞》广泛收录了天文、地理、民间故事等题材的内容,记载难免有失实之处;其次,《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关于李清照改嫁张汝舟一事的记载,前文只称“李氏”,写到她去官府状告张汝舟时,才插了一句“李氏,格非女,能为歌辞,自号易安居士”,很可能是有人故意陷害李清照而改;此外,綦崇礼是赵明诚的姑表兄弟,如果李清照真的改嫁并入狱,有何颜面接受他的帮助?在“辩诬说”振振有词时,“改嫁说”也不断提出新的论证观点。现代学者黄盛璋认为,提及李清照改嫁的著作均为严肃题材,作者也都是与李清照同时代人,史料记载的可信度较强。其中有些著作成书时,李清照还健在,作者不可能公然造谣李清照改嫁。此外,宋代妇女改嫁现象比较普遍,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宋史》中就记载了“诏许宗女改嫁”的事情。而明清以后的学者以妇女守节的标准来衡量当时的李清照是不合适的。

目前,“改嫁说”是较为主流的观点。“辩诬说”的质疑虽有一些论据,但力度不强,多为常理推断或猜测;即便指出史料记载中的一些不足,但仍未发现真正的“硬伤”。而且可以肯定的是,“辩诬说”始终脱离不开改嫁失节的成见。

无论真相如何,李清照的德行、才名、人品不会因改嫁与否而受到影响。她的成就永远令后人景仰,她的遭遇永远令后人慨叹。

欲将血泪寄山河

如果说改嫁之痛是李清照晚年的第一个悲剧,那么国仇家恨则是伴随她后半生的另一块心病。在南方漂泊的日子里,李清照一刻也没有忘记故土,没有停息忧国忧民之心。作为一个闺阁女性,作为一位婉约词人,李清照有此爱国之心是难能可贵的。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与赵明诚沿长江往江西方向迁移。当到达乌江镇时,李清照得知这是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心生感慨,写下了名垂千古的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赵明诚死后,朝廷传出赵明诚曾送给金人一把玉壶的谣言,使李清照大为惊恐。原来,在赵明诚病重期间,友人张飞卿曾带一把玉壶来看望他,此事不知为何被误传成“通金”。为表明丈夫的清白,李清照决定将夫妇二人收藏的所有珍品都进献给朝廷。于是她追随宋高宗赵构逃亡的路线南渡,经越州、明州辗转至奉化、台州,后来又从温州返回越州。流亡途中,李清照所携文物珍品被金兵、盗贼甚至官兵盗走大半。建炎四年(1130),宋徽宗看到人多不易逃跑,下令遣散百官。李清照看到一国之主只顾自己保命,心中无限失望。她最终没能追上皇帝,进献朝廷的愿望终究没有达成。

绍兴三年(1133),宋高宗突发奇想,提出派人赴金看望宋徽宗、宋钦宗,并与金谈论议和事宜。满朝文武听后没有一人敢去,这时,韩肖胄自告奋勇向宋高宗请命。关心国事的李清照了解到此事后,心潮澎湃,满怀豪情,提笔写下一首长诗赞颂韩肖胄的义举。其中,“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一句尤为感人肺腑。第二年,金兵南犯,宋高宗再次弃都而逃,李清照流亡到金华避难。皇帝的软弱、朝廷的无能使她心灰意冷,愁容满面。当有人请她去双溪泛舟时,她惆怅地写下了千古传唱的《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后世鲜有人知道,李清照与宋朝的权臣秦桧有亲戚关系,她与秦桧的夫人是表姐妹。然而,李清照与他们从不往来,即使是生活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踏进秦家半步。

怎一个愁字了得

风烛残年的李清照孑然一身,心灵的凄苦“怎一个愁字了得”!她平日里做的无非两件事情,写词和完成《金石录》。李清照的词风以南渡为界,前期与后期有很大差别。前期词风以轻快明丽为主,多表现闺中少女的闲情乐趣或**的相思闲愁;后期则变得深沉悲苦,多描写人生愁苦与忧国情怀。

李清照有一位姓孙的朋友,生有一个女孩,天资聪慧。李清照十分喜欢,便对这个女孩说,愿意将自己毕生所学传给她。谁知这个女孩不假思索地回答:“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听后,不由得凄凉万分。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她的满腹才学得不到价值的体现,甚至得不到承认。这让李清照在形影孤独之外,更添一份心灵的寂寞。

不久,李清照终于完成了倾注毕生心血的《金石录》。此时,丈夫的心愿终了,离愁别绪涌上心头,李清照吟出了那首催人泪下的《声声慢》,勾勒出一个“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晚年。

约73岁时(卒年不详),李清照走完了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后人将李清照的词结集为《漱玉词》,尊她为一代词宗,并在她的家乡建起了李清照纪念堂

http://gaokaoxdfcn/201308/9631767html

  婚后,他们过着美满而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尽管其间由于政局变化使他们两家长辈经历了一些变故,但他们自己的生活大体上是安宁的。  但作为一个才华出众、情感丰富的女子,难免对人生抱有更多的理想主义态度,所以尽管生活是满足的,李清照也常常会感到一种惆怅。这惆怅是来自社会对女子的压抑,还是由于她对生活理想的更高追求不能实现,她也未必清楚,只是这种惆怅常常出现在她前期的词中,与温馨、喜悦相互交织。她的两首《如梦令》似乎正好反映出这种复杂情感: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前一首表现了无忧无虑、开朗活泼的性格,后一首则流露了她对年华变迁的怅惘,似乎青春也在这暮春的风雨中被摧残而消失。  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是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相思之情的感受,属于词的传统题材。但过去大多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来写这一类词,即使不带有狎玩欣赏的心理,也未免隔着一层。而李清照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因此她的词就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她从女性的心理出发,挑选女性怅惘悲愁时所容易联想到的事物,以女性细腻的笔法加以组织,因而别有风致,如: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那一种轻盈;“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一种缠绵;“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那一种相思之苦和对青春易逝的尖锐感受,并不是男性作者容易体验到的。  在封建时代,尽管有不少男性作者以女子的口吻写爱情,但这种出于女性之手的创作,在反映了她们的感情需求上,具有不同的意义。也正因为这一点,当男性作者借女子口吻写出的作品被反复吟咏的时候,李清照的同类作品却受到了极不公正的诋毁。王灼《碧鸡漫志》便攻击她“闾巷荒*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这种见解既迂腐又荒谬。  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汴京失守,南宋建立之初,赵明诚任江宁知府,李清照也“载书十五车”于建炎二年(1128)南下江宁。第二年赵明诚去世,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处流亡,并曾被人诬陷“颁金”即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在她那篇著名的《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以情真意切的笔调回忆了她与赵明诚烹茶赌胜、赏玩金石的欢乐,叙述了南渡后辗转流离、坎坷不尽的经历,抒发了心中郁积的哀恸。由于一连串的变故,李清照的性格由开朗变得忧郁,《永遇乐》的下阕曾写到今昔不同的心境:

李清照的一生都是酒后作词,词中带酒。在这些诗词当中体会出了李清照坎坷的一生,由盛而衰,从一开始的天真烂漫,到后来的对生活绝望的那种无奈情怀。

李清照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位非常传奇的女子,人称“千古第一才女”,而她的一生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她既有女子一般的婉约可人,又有男子般的大丈夫之气概。她的一生所有的情感都包含在了她的诗词当中。她虽然是一介女流,但她是一个豁达之人,而她爱酒的程度不亚于李白和苏轼等大诗人,酒对于李清照来说就像是她人生中的调味剂,不同的情感下,体现出的是不同的滋味。

李清照出生在一个优越的家庭里,从小就非常的聪明,在少女时代的时候,就展露出了她在文学方面的才华,那个时候的李清照,每一天都是快乐的。就像《如梦令》中“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里边的每一个字都透露出了李清照的少女情怀。直到后来李清照认识了于她有着共同志向的赵明诚,两个人过了一段神仙眷侣般的生活,后来两个人被迫分开。从那以后,李清照开始饱受相思之苦,而那个时候的李清照,为了缓解思念,每日以酒为伴,身形逐渐消瘦。

后来赵明诚病逝,对于李清照来说,造成了很大的打击,那个时候国家也沦陷了,李清照过了一段郁郁寡欢的日子,后来认识了她的第二任丈夫张汝舟,他是一个奸诈小人,他是奔着李清照的财产去的,但是后来发现李清照并不是很有钱,于是就整日里对李清照拳脚相踢,为了摆脱这种地狱一般的生活,李清照勇敢的去官府,揭发了张汝舟,最后两个人都被判入狱,后来李清照被友人救出。那个时候的李清照,已经绝望“正所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李清照的一生,就像是大宋王朝的写照,由盛而衰,因为李清照爱酒,所以她的很多诗词都和酒有着很多的关联。

李清照三个时期的情感特点以及形成原因

1、第一个时期

1)特点:

词作风格缠绵清丽且纯真质朴,写景抒情投射出**的淡淡哀愁,流露出对爱情生活的向往,风格以明快活泼为主偶有愁绪;

2)原因:由于社会安定,家庭生活富足,加之个人 心情舒畅,词作内容和格调都是欢快无忧的,其词境也充满着乐趣。

2、第二个时期

1)特点:词作风格率真凝重且飘逸婉约,在别离相思的痛苦中仍有等待的希望;

2)原因:李清照与岁的赵明诚结为伉俪开始了人生旅途上最美好、最值得回味的一段岁月。爱情是人生最美好的一章,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更难得的是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甜美的爱情使得新婚燕尔的李清照文思泉涌一首首佳作纷至沓来她在词作中大胆表露自己的情感表达了一个新婚女子特有的真挚缠绵的柔情。

3、第三个时期

特点:李清照的词意境开阔、格调低沉而凄苦,感情沉郁顿挫充满着忧国忧民的情怀,蕴含了深广的社会意义。

原因:汴京沦陷,词人颠沛流离、国破夫死,生活孤寂凄苦、彻底绝望,促使其词风转变,在婉约中又增添了几分豪迈奔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30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