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阶段
婴儿期(出生到1岁,又称乳儿期)
感知觉的发展 婴儿出生后两、三周内常可看到双眼不协调地运动,约在出生一个月前后,双眼不协调活动消失,视觉集中现象出现。据中国有人调查,有75%的被试儿童在出生 17个月时出现视线随物转动现象;在出生 1个月时,出现听觉集中;在 3个半月时,能听见声音找声源;在 9个半月,出现眼动作的协调现象。其他,如味觉、嗅觉、皮肤觉的发展更早,一般在一个月后已逐步完成。据瑞士心理学家J皮亚杰的研究指出,出生后 6个月的婴儿出现对物体大小常恒性的知觉,约到9 个月时,才出现物体形状常恒性知觉;约在一岁时才出现对客体永恒性的知觉。据国外的研究,婴儿的感知能力比以前所设想的要大得多。但还须进一步证实。
动作的发展 婴儿期是动作发展最迅速时期。儿童动作的发展常遵循一定顺序和规律:一般先从整体不分化的动作向分化的动作发展;从头部的抬抑动作向躯体下面各部分直至脚的直立和行走动作的发展;从腿、臂等大肌肉向手及手指的小肌肉的发展。手的抓握动作也有一定的发展顺序:婴儿约在出生后 3个月,出现手的不随意性的抚摸动作;约在 5个月左右,由于手的抚摸动作的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学会了的抚摸动作。儿童这时开始把手作为认识事物的器官;约在半岁以后,手的动作有了进一步发展,婴儿能使自己的拇指与其余四指对立地抓握物体。
情绪、情感的发生和发展 新生儿和一、二个月内的婴儿的情绪决定于生理上的满足和健康状况。一般在吃饱睡足时,就出现安适的情绪;婴儿由于饥饿和身体不安适,就会哭闹,受到突然的刺激,就会产生恐惧感。据中国有人调查,大约 2个月的婴儿会注视着接触的人,大约在3~4个月的婴儿,看见妈妈会显出高兴表情,并能微笑迎人。婴儿还会产生对成人情绪的模仿和感染,出现最简单的“同情感”,他会因别人的哭而哭,别人的笑而笑。这些与人交往的需要和情感共鸣的产生,是婴儿出现的社会情感的萌芽。
前幼儿期(1~3岁,或称先学前期,相当于托儿所阶段)
思维的发展 这时期儿童的思维和出声言语相联系,思维的主要特点是直觉行动性。就是说这时儿童的思维总是离不开具体事物、行动和言语的。他们常在玩弄物体中,用出声的言语进行思考,离开了具体事物和自己的操弄或操作活动,思维就停止。他们谈不上有行动的预见性和计划性。
言语的发展 经过婴儿期言语的一年准备,就到了这个可称为儿童“最初掌握言语的时期”。据研究,约在15 岁前是儿童掌握单词句的阶段,15~3岁是儿童掌握多词句时期,到3岁末已能掌握本民族的基本言语。
情感、意志和自我意识的发展 这时期儿童已基本具备各种形式的情绪、情感;儿童在成人对人对事的评价和教育下,开始运用“好”、“不好”、“好人”、“坏人”等词来评价人和事,这说明他们形成了最初步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这时儿童由于动作的迅速发展,他们开始有了料理自己生活(如吃饭、穿衣等)的能力,开始表现出独立行动的愿望,常要求“我自己来”,不要别人的帮助,这是意志自觉能动性的萌芽表现。
自我意识是组成个性的重要部分,在这阶段开始形成。约在生活的第一年前半年,儿童还不知道自己的存在,他吸吮自己的手像吸吮别的东西一样,在第一年末,儿童才开始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约在第二年,儿童开始能够叫自己的名字,这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飞跃;约在2~3岁时,儿童才开始掌握“我”这个代名词,说明儿童能把自己由一个客体转变为主体来认识,这是自我意识形成的又一个新阶段的表现。
幼儿期(2~6岁,或称学前期,相当于幼儿园阶段)
思维发展 幼儿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性为主要特征。这时儿童的思维可以逐渐摆脱对动作的依赖,而主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来进行。儿童这种具体形象思维常常只能揭露事物的表面特点,不能理解事物的内部关系和本质特点。皮亚杰把幼儿阶段的思维称为“前运算阶段”或“前逻辑思维阶段”。他认为这阶段儿童没有物体的守恒概念并缺乏可逆推理。例如儿童明明知道形状大小相等的两杯等量的水,当其中一杯倒入不同形状的玻璃杯中,由于倒后两杯水面的高度不一样,就认为这两杯水变得不一样多了。这现象和中国一些心理学家说的具体形象的特点相一致。但是儿童的具体形象思维,对他所熟悉的事物亦有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在幼儿末期,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开始逐渐发展。
情感、意志和自我意识的发展 幼儿的情感特点仍保留有前阶段的一些特征,如易感性、不稳定、易兴奋、激动。但和上阶段差别较大的是幼儿的社会情感开始发展。例如,幼儿的道德感在成人对自己或别人的行为进行评价和教育下开始形成。儿童初步知道了一些行为规范。例如,“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不说谎话"等等。并且对违反这些行为规范的儿童产生反感的情绪。幼儿还对未见过的事物,常会表现出好奇和好问的求知欲望。这是幼儿理智感的开始出现。他们还对颜色鲜艳的玩具和衣物表示喜爱,对音乐、诗歌等表现出愉快心情,这是美感的出现。
童年期(7~12岁,又称学龄初期, 相当于小学阶段)
情感、意志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般说来童年的情感比幼年和少年期的情感都要稳定,他们能经常处于比较平静、持久和稳定的愉快的情绪状态。他们的情感无论在质上和量上都较幼年期有所发展,尤其是社会情感的不断扩大,丰富。儿童能从对具体个人的情感扩大到对整个集体的情感,他们不仅对物质生活中的事物产生情感,还会对精神生活中的事件产生情感。如由爱父母扩大到爱班级集体,由得到糖果而喜悦的情感扩大到为集体争光、做了好事而高兴的情感。此时,儿童的意志品质亦有提高。低年级儿童都在教师和父母的督导下完成一些作业,随着年级年龄的增长,意志的主动性、独立性以及自持能力都比前有提高。
少年期(11、12岁~14、15岁,或称学龄中期,相当于初中阶段)
思维的发展 这时期思维发展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渐占主要地位,但是思维中的表象成分仍起着较大作用,这就是说少年的逻辑思维常需要感性经验作支持,思维的形式还处于经验的阶段。
青年时期(14、15岁~17、18岁,或称青春期,相当于高中阶段)
思维的发展 青年初期学生的思维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逻辑思维由少年期的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的思维过渡。他们能从一般原则出发,进行判断、推理,作出论证;他们还能对各种经验材料作出规律的说明。青年初期学生刚刚开始形成辩证的思维,在教学和生活实践中,他们认识到特殊和一般,理论和实践的对立统一关系。皮亚杰所谓的“形式运算”阶段类似这时期理论型的思维形式。
分手过渡期意味着在断裂前给彼此一个冷却期。如果两个人在冷却期过后仍然情绪激动,他们就不分手。然而,如果在冷却期过后,两个人仍然没有任何感情,他们将面临分手的情况。这段时间也被称为分手的过渡期,这是许多男性和女性常见的分手方式。
客观看到对方。
当你们恋爱的时候,他在你眼里是完美的,你感觉他周围的一切都是生动美丽的,你的眼睛里充满了美好的感觉。但进入磨合期后,你开始频繁地打破矛盾,甚至争吵。现在,你的眼睛里看着他充满了厌恶。但事实上,他还是他,你还是你。你们的本质并没有太大改变,但你们对彼此的看法已经改变了。
尊重对方,接纳对方缺点。
事实上,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人格特征和相应的生活方式,这些都是长期积累并根深蒂固的。任何人都无权要求别人做任何适合自己的事情,更不用说强迫别人改变,甚至强迫他们的伴侣改变。此外,两个人的加入是一个相互适应的过程,不是一方迫使一方改变,另一方失败。因此,在磨合期间,最好不要试图改变你的伴侣,这不仅会伤害对方的感情,还会消耗你的感情。你应该做的更多的是尝试接受它,理解它,并与之和解。
解决你们遇到的问题。
你在磨合期出现问题的原因一定是你在某些方面不能达到一致,并且你感觉中存在的问题无法解决。例如,你的沟通方式有问题。你想改善这种情况,但你不知道如何正确地表达给你的伴侣。你说的都是指控和抱怨。沟通方式会出错,原因往往可以从你的感受中找到。例如,他不善于表达自己,性格内向,或者他总是为小事争吵,所以他选择减少与你的沟通;找出问题背后的原因,从根本上改变现状,你在磨合期间遇到的困难就会得到改善。
警觉反应、阻抗和衰竭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于刺激的突然出现而产生情绪的紧张和注意力的提高,此时体温与血压下降、肾上腺分泌增加,进入应激状态。
第二阶段,机体充分动员潜能以应付环境,因而产生大量调节身体的激素。
第三阶段,压力存在太久,应付压力的资源耗尽,机体被其自身的防御力量所损害,导致机体疾病。长时间地处于应激状态,对身体健康是很不利的,有时甚至是危险的。
情绪情感的组成分类
情绪和情感由三种成分组成: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即表情)和生理唤醒。主观体验是指个体对不同情绪和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
不同情绪有不同的主观体验,这就构成了情绪与情感的心理内容。外部表现也被称为表情,是在情绪和情感状态下,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形式,包括面部表情、动作表情、语调表情。生理唤醒是指情绪和情感引起的生理反应,涉及广泛的神经系统。不同情绪与情感的生理反应模式是不一样的。
早期的主要体验到愉悦和不悦。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情绪情感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从早期的主要体验到愉悦和不悦,到幼儿期逐渐意识到不同的情绪并学会处理情绪,再到大儿童具备更好的情绪认识与表达能力,最后到青少年期情绪更加复杂,包括自我意识的增强等。这一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入、逐渐丰富的过程,与人的身体、智力、语言等方面的发展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情绪和情感出现的先后顺序不同:
1、情绪:是受外界干扰而产生的心理活动,情感:是内心自发引起的心理活动。
2、情绪出现较早,多与人的生理性需要相联系。情感出现较晚,多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3、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情感则具有深刻性和稳定性。
4、情绪具有冲动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
每个人都会经历恋爱、失恋,失恋不可怕,怕的是你调整不好心态,耽误其他事情。
失恋了,心情极度低落,我们可以找一些事情让自己忙碌起来。不要一味的让自己待在那个低沉的环境种。可以试着报个课程或者健身班,让自己走出去,了解更多的事情,开阔眼界,同时运动起来让自己出出汗发泄一下心里郁闷的情绪。
可以试着找一些音乐,缓解自己的情绪,千万记得不要找那些苦情的歌曲,找点欢快的,这样从心态上先调整,毕竟心爱对一个人很重要。我们要做的是让这些积极的东西打消我们心中消极的念头,让我们从那段痛苦的回忆里走出来。
可以走出去多参加一些朋友的聚会和活动,让自己生活充实起来,多认识点人,这些新鲜的人和事会让你的生活轴上新鲜的道路,同hi他们会分享你没听过的事情,带你走路你不了解的领域,这些东西新鲜的让你无暇顾及以前的旧东西。
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让工作麻痹你的神经,加班,项目,给自己的工作安排的满满的,让自己无暇顾及那些有的没的。想着办法把自己的业绩提高自己的收入。什么都有可能背叛你,只有钱不会,所以,想着自己怎么能转到更多的钱,有更多的人脉,自己的能力能经一部提升,这比什么都重要。
在现实生活中,尤其在与情绪心理学密切相关的实际业务部门中,情绪问题是十分突出的。“情绪究竟是怎样产生的?”是应用学科和心理学理论都十分关注的事情。早在19世纪末,詹姆士于1884年就第一个提出了系统的情绪心理学的理论。自詹姆士之后,现代情绪理论有了很大进展,人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生理学理论、行为学理论、精神分析学理论、认知、动机、唤醒和生理理论以及现象学、信息控制理论等等。这些理论不一而足,总之使人感到情绪理论包容广阔,情绪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整合过程,人格特征、知觉方式、认知评估、行为、生理唤醒及反馈、意识水平都与情绪产生以及产生什么情绪有关。从情绪研究的发展方向来看,伊扎德、曼德勒等人的理论代表了这个方向。
伊扎德的情绪理论发表于1972年,简述如下:
一、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和继发性情绪
基本情绪具有三个特点:
1基本情绪:包括兴趣、愉快、惊奇、悲伤、厌恶、愤怒、羞愧、恐惧和轻蔑。这些情绪是各自分立的,是原始的或遗传获得的。这些基本情绪的神经活动或电化学活动是与生俱来的。
2情绪活动的输出冲动支配着固定的面部 ── 姿势模式的横纹肌模式,即情绪表情忠实于原始的神经信息。这个模式为主体自身和观察提供线索和信息。
3主体依赖于这些线索和信息在大脑皮层联合区域的反馈,获得最初的主观体验。
二、情绪激活模式
情绪的激活发生于大脑皮层。来自于多系统的活动进行整合,这些系统包括:
1内脏活动的神经信息。
2机体:尤其是面部 ── 姿势活动的信息。
3记忆:个体主动获得的、情境中提示的和经验性的信息。
4知觉:对刺激源性质或环境与社会事件中值得注意的信息。
三、意识在情绪产生中起重要作用
情绪一旦被激活,立即被自我知觉意识到,并产生情绪感受和体验。如果提供的信号或反馈的信息有变化,或者被歪曲、不真实,也会立即被意识到,并迅速作出反应,予以调节。
四、情绪与人格的关系
情绪是人格的一个子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情绪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通过一定先天影响并按不同的等级而构成的,所有的情绪都能相互影响,并形成人格特质。因此,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认识方式,不同的感受和体验,不同的表情和行为表达。如:面临威胁和某种阻碍,具备焦虑性人格的人易产生紧张不安、恐惧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而另外的人则会精神振奋,以自信和能力去克服,或产生愤怒,以排除威胁和阻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