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歌曲创作中的情感表达

音乐歌曲创作中的情感表达,第1张

这个属于作曲范畴中的歌曲做法 想表达作者内心感情 从音符到节奏都要更改 ~比如 命运 对命运的抗争 前面用了3连音 向命运大门叩响

还有表达忧伤的感情用小三度和弦起事 坚毅果敢用大三度和弦起式 这你起码要看看些歌曲写作手法

  [摘 要] 本文主要描述了钢琴音乐在**《一曲难忘》中的情感体验,从主人公肖邦悲情的一生中,描绘出这位波兰伟大的钢琴音乐家的情感人生,把他对祖国的爱和对国家命运的悲痛全部倾注于其钢琴音乐作品之中,用浪漫主义音乐语言喊出了深受压迫奴役的波兰民族的愤懑的声音。肖邦在音乐中所表现的“个人主观情感”,以爱国主义思想为核心,密切地与波兰民族解放运动的严峻现实联系在一起。肖邦富于诗意的情绪精华构成其钢琴音乐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肖邦;钢琴音乐;情感体验

音乐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是用有组织的乐音创造艺术形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听觉艺术。它不仅能表现作者的审美体验,同时,欣赏者通过聆听乐曲,对音乐作品产生再体验,从而激起美感,也能获得审美感受。

一部优秀的**作品,其中的音乐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它可以鼓舞斗志,振奋精神,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培养人们的高尚情操,同时还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正如古人所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以它特殊的功能成为**、电视艺术中的一种必不可少的表现手段。

影片《一曲难忘》描写了波兰钢琴家肖邦的一生,肖邦是极度爱国的作曲家、钢琴家。他的音乐如歌,旋律接近说话的表情。他喊出了深受压迫奴役的波兰民族的愤懑的声音。因为音乐是通过听觉而直接作用于心灵的语言,那么,再配以视觉感观,所以使得影片更加感人至深,震撼心灵。

在肖邦短暂的一生中,分两个时期。

华沙时期

这个时期的肖邦充满青春活力,表现出一代青年无所忧虑的欢乐情绪,并富于浪漫主义幻想。在他的创作中,采用最富于民族性格的波兰乡民喜爱的舞曲,如创作了玛祖卡舞曲音乐,旋律优美,吸收民间舞曲精髓,创造性地运用它的特性节奏,仿佛我们马上要跟着节奏翩翩起舞,伴随民间调式和声,能感受到具有鲜明的民调色彩和波兰民族气质。

但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的波兰,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但也是可歌可泣的民族,面对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个强国对弱小的波兰的摧残,波兰人民始终坚持着不屈不挠的爱国斗争。这一切,给肖邦的思想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肖邦有着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鲜明的民族风格,在他的作品中,普遍强调主观的个人感情,密切地与波兰民族解放运动的严峻现实联系在一起,他常把抑郁的情绪和反抗的情绪交织在一起,展现在他各种作品中。起义失败,民族悲剧,使肖邦感到极大的悲痛,从此他的创作意识产生根本性变化,充满悲愤和对破碎山河寄予希望的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构成他创作的主题。如C小调《革命练习曲》OP10NO12乐曲采用复三部曲式。引子从右手弹奏的不和谐的九和弦强奏开始,左手引出一连串的上下翻滚流动的十六分音符,左手奏出失望与愤怒的上下行音阶的狂浪波涛上,犹如热血在沸腾,来表现作者悲愤的情绪。右手奏出由果断有力的和弦构成的号角性音调,坚强刚毅,使乐曲由悲愤转为激昂,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反抗精神和英雄气概。然后左右手同时并进,两道音流奔腾不羁,犹如千军万马、浩浩荡荡。紧接着在上下起伏的琶音式的伴奏音型衬托上,呈现了情绪悲壮的主题。强弱交替的乐句,仿佛激奋的呐喊和动荡的回声。主题后半部分具有较明显的喧叙调特点,犹如倾诉着内心的痛苦。中间部分,附点节奏级进上行的呐喊式的音调,在急骤起伏的伴奏声中一再重现,使乐曲情绪越来越激昂。接着,以开头的引子作为过渡,使主题在原来的主旋律上加装饰音变化后再现。尾声中出现了蕴含着悲愁哀痛的曲调,寄托了深沉的忧虑和哀思。但乐曲的结尾又回复到自豪、刚毅的形象,充满英雄气概的激情,使乐曲情绪再一次兴奋起来。音乐在很强的力度下,从高音向低音冲击,并且左、右手八度同奏,气势逼人。最后,又用引子开始下行的旋律线坚强有力地奏出了大调的4个和弦结束,象征了肖邦对胜利的坚定信念。

这是一个漂流他乡的游子为家乡革命胜利而呼喊的心声,让我们通过音乐来认识肖邦,也通过他本人来理解他的音乐。

影片中的一段情节让人很难忘。在一次演奏时。由于肖邦拒绝为“俄国的走狗”演奏,在众人面前愤然离席而去,激怒了俄国人。之后,他不得不背井离乡,踏上了法国的土地。临行时,家乡好友赠他一杯家乡的泥土,希望他无论身处何地,都不要忘了祖国。看到此处,笔者第一次感受了波兰人民对家乡的挚爱。

巴黎时期

肖邦在巴黎结识了李斯特、乔治•桑等有才之士,渐渐他的才华也充分地展露出来。他做出一首首惊世名作,成为当时文艺界一颗璀璨的明星。

肖邦有着浓厚的抒情气质,为了感谢乔治•桑的帮助,肖邦给她弹奏了E大调练习曲OP10NO3,是一首以歌唱性旋律为核心的、既忧伤、又温存、深沉的哀歌,在柔和、温存的旋律里,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它蒙上了一层浓厚的忧伤、悲哀的情调,又似乎沉浸在对祖国、故乡往昔生活的亲切美好的回忆之中。这部乐曲的整体结构,显然是同作曲家思绪情感发展的脉络和过程息息相关的。一种既忧伤又温存的情感,逐渐难以控制终于发展成似乎是暴发性的情感宣泄,之后逐渐平静下来,回到原来的情感状态。这个情感的发展过程被对应地转化为一个动态性的、充满矛盾和内在张力的声音过程。这个看似带有一定即兴性的作品,其结构却极其精致,它既具有在富于对比性中展开,波澜起伏却又一气呵成,因而又具有扩展的二部性结构的性质。

人的情感体验是复杂的,转化为音乐之后同样是复杂的。这首练习曲的音乐主题既忧郁、感伤,但又似乎蕴含着某种对往昔幸福的模糊回忆,二者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体验。在与女文学家乔治•桑的爱情生活期间,曾一度为他带来人生的幸福,他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肖邦有着诗人的气质,他的钢琴音乐艺术本身充满着诗意,其音乐底蕴有着发自心灵深处的自我血肉的部分,成为激动人心的力量源泉。

由于工作劳累过度和环境不适,肖邦身患重病,更为不幸的是,波兰人民也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的老师埃尔斯纳找到他,希望他能以开演奏会的方式筹款,拯救家乡的人民。老师留下一袋东西后离去。

肖邦打开了小包,倒出里面的东西――那是家乡的泥土。此时,掌中祖国的泥土,引起肖邦对往事的回忆,想到阔别已久的家乡,想到正受尽苦难的家乡人民,想到自己的老师、亲友……他无法抑制住感情,手不由自主地伸向了琴键……面对极力劝阻的乔治•桑,他没有开口,而是用自己昔日慷慨激昂的乐声,做了最有力、最坚定的回答。之后,在法国、德国、荷兰、瑞典……召开了一场场的演奏会。弹出了一系列著名的音乐。肖邦那花丛中的大炮,炸响了整个欧洲大陆。他弹奏的a小调练习曲作品25之11,是一首气氛阴沉、情感严峻,而又气势磅礴的音诗。作曲家愤懑的情感波澜犹如打开闸门的巨流,排山倒海般地倾泻而来,不可抑制。可以说它是作曲家内心中掀起的情感“风暴”。

乐曲是从一个悠远、宁静的单音形式的音乐动机开始的,它好似远方传来的号角声,当它以四声部织体的形式再一次出现时,它更加微弱了,似乎是山谷中隐约可闻的回声。然而,骤然间,狂暴的音流好似从天而降,猛烈地倾泻而来,造成了一种势不可挡的磅礴气势。营造了肖邦的钢琴音乐中所独有的那种强烈的悲剧―戏剧性品格。

然而,此时肖邦的身体状况,禁不起如此重负。在他灵动的十指弹奏的同时,汗珠,一颗颗从额上渗出,又一滴滴滚落下来。可他却只擦一擦,继续忘我地演奏。他的病情也日益沉重。可他却依然不知疲倦地奔波于一个又一个大城市。在一次演奏会上,拖着病体的他,手指按键也愈发吃力。凝视着键盘,眼前浮现的是亲友、老师那熟悉的身影与话语。泥土、家乡、天才、奋斗、战火、祖国……任凭热汗从额上滚落,不顾鲜血从口中咳出。场下的观众们,已是热泪盈眶,笔者被深深地震撼了,一瞬的精彩,胜于一生的平庸。

影片中始终贯穿着那优美而激昂的乐曲。影片中给人最深刻、最强烈震撼的钢琴音乐作品是降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OP53,人们把它称为《英雄舞曲》,全曲充满战斗性和史诗性。在暴风骤雨式的引子以后出现的主题,它的旋律动机具有斩钉截铁般的节奏,体现了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作曲家以最通俗的方式满足了政治的要求,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内容,在艺术性上发挥了钢琴的乐队性、交响性和宏大气式。摆出一幅盛气凌人的炫耀姿态,而且在三重奏中它得到一个军乐主题的支持。他为他的同胞的荣耀、胜利和失败而歌,歌唱悲哀和幸福。盛气凌人的傲慢、战斗的气概、满怀感伤语调回忆的思考,生之欢乐的昂扬姿态,衰亡中淡然忍受的尊严――这些都表现在作品中,但是它们构成了一个空间,一个保存失去国家的人民的民族身份的空间。充满了强烈对比与反差,证实了舒曼的话:“在花丛中隐藏着大炮。”

波兰舞曲,仍回响在广阔的大厅里。在这英雄的舞曲、壮丽的乐章的衬托下,凸显出一位真正的英雄。世界的一颗巨星,此时正在乐坛之上,散发着格外耀眼的光芒。

掌声、喝彩声连续不绝。然而,肖邦却已筋疲力尽,面对走来的老师,他倒下了。

在病榻上,他合上了双眼。在悲怆的《圣母颂》中,这位天才,落幕了。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就能够说:“我已把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肖邦正是这样,为了自己伟大的祖国与深爱的人民,奉献出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人已远去,然而这颗璀璨的明星,即使事隔百年,也是光芒依旧,闪耀在乐坛之上。伟大的人,必定会从世上消失,然而即使这样,也一定会有人传承他那高尚的品质。爱国、无私……肖邦身上那些闪光点,一直影响着后人。有多少文学家、艺术家,怀着爱国的热情,创作出了无数瑰宝;有多少战士,带着这种品质,为自己的祖国,为大地上的和平奉献着自己的一切;又有多少平凡的人,在向这位伟大的英雄学习,昨天如此,今天如此,未来,亦如此。

[参考文献]

[1] 于润洋悲情肖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2] 万木外国音乐简史[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9

[3] 吴国翥,高晓光,吴琼钢琴艺术博览[M]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 张宇(1971― ),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育;高昂(1982― ),男,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多媒体音乐教学。

音乐的元素是音,作曲家不能像文字般明确表达感情,只能用声音的表现来引起人们的情绪。音乐的四个基本要素是节奏、旋律、和声及音色。节奏使人们联想起形体动作,旋律使人们联想起精神情绪。音乐以旋律的差别,节奏的快慢,声音的高低强弱,和声的变化,以及音色的不同等方法来表现其情感。比如以大调表示愉快、雄壮,小调表示悲哀、忧郁;紧张而短促的节奏表现奋发激怒,和缓而悠长的节奏表现婉转柔和,音高且强为热情,音低而弱为沉静;不协和音表示奋斗争执,协和音表示和平宁静;小号表现战争,双簧管表现田园等等。 怎样欣赏音乐? 每个人都根据自己不同的欣赏能力和爱好来倾听音乐。为便于分析,我们把对音乐的欣赏分成3个方面。 (1)美感 听音乐纯粹是对音乐的乐趣,只求悦耳,仅是知觉的欣赏,不需要任何形式的思考,任由音乐的感染力将自己带进一个幻想的境界。如干某件事时,将音响打开,心不在焉地沉浸在音乐中。这时单凭音乐的感染力就把人带到一种无意识然而又有魅力的心境中去。 美感在音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但不应让它占过多位置。即使在这个聆听音乐的初级阶段,也应采用更有意义的聆听方式。 (2)表达 所有音乐都有表达能力,音符后面总具有某种涵义,这种涵义构成作品的内容,能唤起情感,这是情感的欣赏。 (3)纯音乐 音乐除了令人愉快的音响和所表达的感情外,还存在于音符和对音符的处理之中。为了追随作曲家的思路,有意识地探求乐曲的结构、主题的变化及作曲家技巧的运用,这是理智的欣赏,也是欣赏音乐的高级阶段。

课题名称: 浅论音乐表演中的情感体验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音乐表演是音乐存在的活化机制,无论在任何音乐行为方式中,音乐表演都使整个音乐活动处于激活状态。表演可使作品得到介绍、传播、完善、获得长久的生命力。音乐表演的目的不是引起有声调声觉的声波运动,而是通过内在的情感动态形式的注入,引起深层心理体验,赋予无生命的形式以生命的活力,给人以人性的体验。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主要内容:

音乐是一种表演艺术,在表现方式上与非表演艺术很不相同。而音乐表演艺术则不同,他必须通过表演这个环节,才能把艺术作品传达给欣赏者,实现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

主要问题:

1、什么是音乐表演艺术及意义。

2、音乐的表现与精神性内涵。

3、音乐表演的二度创造本质——情感体验。

4、音乐表演的情感体验——投情。

5、音乐表演—赋予情感以生命。

6、音乐表演中审美情感的体验。

7、对于音乐表演者的技巧与表现统一的要求。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步骤:

1﹑大量阅读古筝方面的文献和著作;

2﹑找出有价值的课题;

3﹑依据论题精确寻找相关资料;

4﹑论文撰写;

5﹑在老师的知道下进行修改;

6﹑定稿并准备论文答辩。

措施:

1﹑在图书馆和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文献;

2﹑真理原有资料;

3﹑请教知道老师,与同学交流探讨本论题。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王次沼著:《音乐美学通论》人民音乐出版社

[2] 修海平 罗小平著:《音乐美学基础》上海音乐出版社

[3] 苏珊•郎格:《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出版社

以上就是音乐表演方面的一个优秀的开题答辩范文,小伙伴们可以仔细研究其中的内容,为自己的毕业论文寻找一些灵感,更多论文相关内容,请关注本平台,小编会做及时的整理与发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66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