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有哪些规律?

网络谣言有哪些规律?,第1张

网络谣言往往有这些规律:

一是有意编造,别有用心。造谣者罔顾事实,凭空捏造所谓真相,甚至自导自演,炮制视频等“证据”,以谋取不正当利益。

二是偷换概念,混淆视听。造谣者利用夸张、歪曲的加工手段,模糊事实本原和全貌,频繁使用“有毒”、“致癌”、“致死”等刺激性语言,愚弄公众认知。

三是旧闻翻炒,刻意抹黑。造谣者以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为背景,将过去发生的事情掐头掐尾改头换面;改变日期新瓶装旧酒;将日期模糊或者删除乔装改扮,误导百姓。

四是戏虐嘲讽,负面传播。造谣者对影视片段进行配音配文,利用互联网以年轻群体为主、低龄受众猎奇心理重的特点,形成裂变式传播。

特别是食品安全领域已成为网络谣言的重灾区,有数据显示,网络谣言中食品安全信息占45%。

一些谣言还会假借“国外研究”之口造谣,断章取义、内容仅部分属实,整体结论与原研究背道而驰,牛奶和维生素A纷纷“躺枪”。混淆行业专有名词、误导农兽药残留话题,也都是造谣者的常见手段。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应急处主任科员赵华军表示,“比如说天热了西瓜马上要上市了,大家能想到的西瓜的谣言就有……西瓜大了说是膨大剂,西瓜水多了说是注水,西瓜没籽了说是避孕药……改头换面,年年炒。就一个西瓜我们拨拉拨拉就有四五个谣言。”

还有一种最简单、科学信息含量最低的谣言,就是利用“食物有害”、“食物相克”等说法造谣。这类谣言利用民众恐惧诉求和道德绑架,常常加上“紧急”、“震惊”等字样。苏婧介绍,“这个在现在微信传播里面特别典型,疫苗也有过这样的(情况),比如你关心你的孩子你就得转、你是中国人你就得转、你关心爸妈你就得管……比如传播也是一种美德、也能救人一命,这种道德绑架煽动性比较强,也会迅速营造恐惧心理并且迅速传播。”

如何辨别互联网上的真相与谣言?

在数字时代,人们随时能够通过互联网获取大量信息。然而,这也意味着虚假信息、假新闻和谣言也在互联网上流传。了解如何区分真相和谣言在保护自己和他人免受虚假信息的影响上至关重要。下面是一些区分互联网上真相和谣言的有效方式。

1查找权威来源

了解信息和发布者对判断其真实性非常重要。权威来源可以包括:

政府机构

学术研究

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

受过训练的新闻记者

这些来源的信息可以在官方网站上找到,这能够为您提供可以确信的信息。

2检查故事的来源

拥有独家报道并不意味着它是真实的。如果没有其他媒体也报道同样的事件,那么这个消息就需要被质疑。另外,也要查看发布信息的网站是否具有可信度,是否有历史可考等等。

3多角度斟酌

相信只来自单一消息来源的信息是有风险的。从多个不同的新闻机构、专家、政府机构以及其他权威来源获得的信息可以提高对现实情况的了解和对真相的判断。同时也

要仔细观察信息中记载的注脚或者出处,来辨别是否真实。

4识别典型治愈故事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或家人能免受疾病困扰,所以他们愿意相信其它人分享的一些药物或治疗方法可解决问题。然而,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治疗方法确实是不可靠的或骗人的。如果治疗故事或治疗方式看起来过于神奇,那么就需要谨慎考虑了。

5领会学问的精髓

有一件事情大家需要注意,就是互联网上的“谣言”和广义的“传言”/“民间传说”不是同一回事。一些谣言主要以低级趣味、抓住人们的情感反应为噱头而被人们共享,而传言(大多数情况下指民间传说)则是清代纪谱体文学的一种形式,有广泛的流传和读者基础,其中部分流传的内容可能反映出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社会现象和文化价值观。所以在对待互联网上信息时,应尽量区别这两种不同形式的知识,保持一定的文化积淀和认知水平,这样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区分真相和谣言。

总结起来,要提高分辨谣言和真相的能力,我们需要对权威信息来源保持警觉,并对从多个新闻机构获得的信息进行独立深入的研究。最后,正确领会学问体系中关于“传言”和“民间传说”的定义和性质也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加强谨慎判断及斟酌,我们可以更较为客观地看待互联网上的信息,以便做出更好的决策。

第一,谣言具有似真性。

第二,谣言的产生与社会的某些敏感时期有紧密关联。

第三,谣言通常比较容易出现在信息公开程度很低、媒体受到严格控制的社会。

第四,谣言一旦开始很难停止。

第五,谣言在传播中会不断被加工。最初的谣言到最后会面目全非。

近年来我国频繁出现的网络谣言大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治谣言。主要涉及国内外政府的政策动向、政府行为等,这些谣言多因媒体记者或公众对政府行动的动机和取向的无端猜测而引发,谣言针对的对象直接指向政府。比如石家庄抵押大楼为三鹿筹款事件、河南内乡300官员被抓的谣言等等。政治谣言不仅直接影响我国政府在国内外的威信和百姓对政府的信任,还会间接影响我国的外交策略和经济政策。第二,商业谣言。主要包括食品安全问题的谣言、有关企业发展决策取向的谣言以及股市谣言等。随着问题食品的增多和民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与食品有关的谣言也日渐趋多,而由于股市监管力度的不足,股市谣言也一直横行网络。比如四川蛆橘谣言事件、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事件等。此类谣言一方面造成民众社会安全感的流失,另一方面会对企业和生产商未来的发展造成巨大的冲击。第三,与灾难有关的谣言。这一类型的谣言多是在某一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发生之后,由此引发的有关其他相关灾难及应对偏方的谣言,它们极具杀伤力,甚至会直接造成社会大范围的恐慌,进一步引发对某种特殊商品的抢购,造成物资浪费。比如汶川大地震之后的各种地震谣言、非典卷土重来的谣言以及影响期较长的有关2012世界末日的谣言等。第四,与社会伤害有关的谣言。在社会矛盾或问题增多的背景下,各种非正常死亡、恶势力团伙犯罪事件不断增多,由此引发的谣言也增多。比如新疆针刺谣言、天门挖肾谣言等,这些都直接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社会恐慌。第五,有关公众人物的谣言。此类谣言,主要是伤害了被针对的公众人物的名誉,影响范围相对较小。

谣言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谣言具有似真性。我们说谣言是不准确的消息,但如果它们是完全虚假的或被过于歪曲的信息,就难以流传开来。第二,谣言的产生与社会的某种临界状态或某些敏感事情有紧密的关联。在平常时期,在日常事务中少有谣言。第三,谣言与信息的透明度有直接的关联。凡是信息公开程度很低、新闻媒体受到严格控制的社会,都是谣言的多发这地。第四,谣言开始容易停止。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尽管谣言并不一定都是坏消息,但它们的确多负面消息相关。第五,谣言在传播中会被不断加工。也就是说,谣言既是某些缺乏根据的信息的传播过程,同时又是这一过程的产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74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