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关于体育的 九个问题:(期末考试复习题、请大神仔细回答、万分感谢!) 1.社会阶级和阶级关系在体

提关于体育的 九个问题:(期末考试复习题、请大神仔细回答、万分感谢!) 1.社会阶级和阶级关系在体,第1张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体育运动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一方面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行为、社会活动介入社会生活;另一方面体育作为社会的“缩影”和“焦点”,浓缩和反映了社会变迁、社会关系、社会心理等状态,能动的对社会变革起到促进作用。本文从体育运动的功能方面来具体阐述体育对和谐社会的作用。

1 和谐社会理念的内涵

和谐思想古已有之。《说文解字》对和谐是分开解释的,对“和”的解释是“和,相应也”,“谐”的意思是“配合得当”。把“和”与“谐”联系起来,主要是指事物之间协调、均衡、有序的存在状态和发展状态。用这种状态形容、说明社会,就构成和谐社会这一概念。和谐社会不是一个简单的规定,它作为许多要素的结合包含着多种规定。从和谐社会的内涵看,和谐是关系范畴。广义的和谐与和谐社会作为关系体系包含着多种关系,但最基本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其协调,这两方面的关系及其协调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建立的前提;从具体过程看,人际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乃至人之身心的和谐又使人与自然的和谐得以实现。

2 体育功能阐述

体育功能分为两种:一种是本质功能。强身健体,身心愉悦,在运动中实现完满的健康状态。另一种是衍生功能。例如:体育与经济、体育与文化、体育与军事等等。前者是基础、是源泉。后者是派生功能,是应用、是发展。这种派生功能也是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也是体育价值日趋完善的重要补充。

21 培养身心健康和谐的个体

人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体育有利于自我和谐。体育本质功能就在于促进个体的自我和谐。人的和谐包括生理和谐、心理和谐、身心和谐等。[KH2D]

211 体育运动作用——强身健体,休闲娱乐

运动需要消耗体内能量,能量靠体内的蛋白质、脂肪、糖等营养物质经过氧化而转换,故释放的能量越多,人体内所需要的氧和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就越多,从而就需要呼吸系统加大工作量;为了体内物质交换的加速运转,血液循环也随之加快,要求心脏做出加大力度和加快频率的收缩。因此,体育运动使心肺更健康,还可预防心血管疾病等等。同时体育运动能够增强[LM]体能,改善体形体态,改善大脑的机能,为神经系统的工作创造适宜的兴奋状态。充分满足学生的生理需要,进一步促进学生身体正常发育和功能发展。

欣赏体育比赛是一种积极性的休闲文化,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可以消除疲劳,缓解紧张,可以抵制不良的社会习俗。体育运动本身就是一种技能性的表现形式,是运动美和人体美的展现,是竞技美和攻防美的创造。欣赏体育比赛是一种远离劳动的视听享受,内心产生愉快和快感。心理学家分析出:观众欣赏体育比赛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心理刺激,反映在大脑皮层中,与比赛相关的这种兴奋灶强化,影响到相邻的区域,加深劳动区域神经系统的抑制,使其获得更好的休息。

212 体育运动是快速生活节奏心理调节器

作为社会的存在物,运动实践行为不仅始终影响、改变着自身机体,而且随时影响着人们的情绪和心理感受。体育运动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的锻炼,可以提高克服人们对快速节奏生活的应变能力和耐受能力。可以克服人们对快速生活节奏的抵触、恐惧、焦虑等心理障碍,可以稳定身心紧张,控制侵犯他人的“A”型反映,以增加人们在快速节奏生活的自信心。

体育运动过程是不断面对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反复体验挫折和困难,从而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能力,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超越昨天、超越自我的过程中,体验到进步和成功的喜悦,从形成客观评价自我的习惯和能力,增强自尊和自信,形成积极向上、乐观的人生态度。22 体育对维护社会安定的作用

体育运动可以成为促进社会稳定的安全阀。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人生来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攻击性,与一切动物的攻击性一样,是一种自我存在的必要条件。现实社会之所以经常出现不安宁的状态,与人的这种时时可能释放出来的天然攻击性有关。”[2]行为学家研究表明:“对于人类攻击性的原因和表现的特征,光靠压抑、控制人类这种攻击性,只能收到暂时的效果,这种压抑和控制,如果长期找不到一条发泄的途径,容易爆发出难以预料的恶性事件。”[3]因此,社会学家提出了“小乱是福”的观点,即在设定限制的人类攻击性的各种藩篱时,打开一个小小缺口,即建立一种社会安全阀系统,让各种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在一个可控制的范围内发泄。体育运动变成了这种疏导人类攻击性的唯一途径。体育运动是一种“仪式化”战争。体育运动具有竞争性,他的发展完整的保留、记录、展现了人类各个时期攻击性表现。在体育运动中人们有意识、带责任感的在种种规范的控制下发泄自己的攻击性和侵略行为。体育运动的最大功能是代替那些最不可或缺、但又最危险的攻击类型,为人们的战斗狂热安上一个保险而又灵活的阀门。人们发泄了狂热,而且不会因此而增长仇恨。公安部调查显示:“凡是城市里有重大比赛或电视里转播重大国际赛事,街上的行人、公共交通工具上乘客就大大减少,成事犯罪率就明显下降。”[4]一些国家为了给社会提供发泄场所,在球场上专门设置了没有座椅的座位,比赛中观众可以跺脚、呐喊、鼓噪,把心中的郁闷痛快的发泄出来。

当然,也不能过高的估计体育运动的社会安全阀的功能。对于他的运用主要是在于控制,把体育运动作为控制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工具,又将管理社会的方法手段用来控制体育的运转,让社会享受体育运动的恩惠,又让体育运动成为健康社会的组成部分,最终实现和谐体育与和谐社会的良性运行。

23 体育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首先,体育运动可以增强劳动者素质,提高企业效益。体育对于社会生产建设的推动是十分明显的。据调查,社会体育开展较好的企业,职工出勤率,要比一般单位提高23%左右。某单位在大力开展社会体育后,传染病发病率2004年比2003年下降了135%,2006年又下降了126%133名长期患者经过长期锻炼后,又789%的人痊愈或好转,在调查坚持训练的1560名职工中,有75%的人认为自己的体质“明显增强”或“有所增强”。963%的认为体育锻炼体育促进了生产,提高了经济效益。其次,体育作为新兴产业,对物质财富的再分配,使社会财富分配和谐、消费比例结构和谐。我国现阶段发展现状:“在财富高速发展的同时,不同阶级和不同群众享受改革的成果的机会不公平,由此产生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也日益突出。”[5]收入差距拉大,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和稳定。因此,调整财富分配势在必行。体育产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体育主体产业不创造财富,但是它参与了物质财富在社会中的交换作用,对物质财富的2次、3次再分配起着重要作用。体育**是比较典型的财富再分配产业。通过体育**社会财富流向了社会公益事业和社会贫困阶层,有利于缓解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的矛盾。体育消费是用于改善健康状况、优化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消费。体育消费的增加和发展,促进了消费结构的优化和合理化。体育消费在消费结构中的地位和比重,常常可以反映出个人、家庭和社会文明程度,体现社会消费比例结构的和谐程度。最后,体育运动消除健康隐患,减少社会疾病发生,节约医疗开支,促进经济发展。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必将面临着许多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隐患。例如环境破坏引起的健康丧失、饮食结构变化引起的营养过剩、运动不足引起的机能退化等等。“据2002年卫生部统计,目前我国劳动力人口累计患病天数为202亿天,全国城乡居民因疾病、损伤和早死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GDP的82%,而疾病和损伤引起的医疗资源消耗,相当于GDP的64%,且均有增长趋势。”[6]体育作为生活方式进入人们的现实生活,必将大大的减少各种社会疾病的发生。体育运动是贯穿整个生活方式的之中,它调节并改善着人们由于饮食、营养、体重、作息等方面长期不合理的积习所造成的生活方面的健康效应。

24 体育促进人的社会化作用

241 体育运动与生活技术、技能传授

体育运动的基本手段时身体练习,各种身体练习都是人类生活技术、劳动技术、军事技术的提炼和综合,它们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因此人们掌握体育的身体练习,对他们适应社会的需要及其重要,甚至能影响他们的一生。首先,在婴儿期,家长用体育练习的方式向他传授坐、爬、站、走、跑等基本身体活动技能。在儿童少年期,游戏扩展孩子们的跑、跳、投、负重、支撑、攀岩等技能。在青少年期,他们参加各种运动,发展了身体素质,培养了运动技术和技能,形成了他们对于自身有机体健康的良好态度。在青壮年时期,身体锻炼保持他们的身体活动能力。在老年期,健身活动可以推迟身体衰老,保持肢体活动能力。

242 体育运动与社会规范教育

体育运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强烈的身体参与,激烈的对抗竞争和平凡的人际交往,以及各种形式的群体活动,都必须确立明确而细致的各种行为规范,如体育道德、比赛规则、竞赛规程等等。体育运动具有强制性,但毕竟是在运动中表现出来的,在体育运动中,人们深知这些规范是体育活动得以延续的必要条件,因此对遵守这些规范有着共同的要求。规范培养是少年儿童进入社会前必不可少的社会化过程。体育规范训练是一种可以经常重复和加以控制的。“在幼儿期孩子们只有自己的规则,只是在游戏中散漫地玩耍。4-6岁以后,他们视集体游戏中的规则为神圣不可侵犯,拒绝变更规则。10岁以后,他们不再视规则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他们了解乐规则的真正意义,并开始重视尊重与合作的价值,并经常协商变更规则,是游戏和比赛更为平等。”[7]这种相互尊重权利的合作将有利于他们理解社会规范的意义和重要性。有利于形成“尊重权利”的观念。这种社会化效果,受到相当高的评价。

243 体育运动与社会角色的习得

一个人要符合社会的要求,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就必须学习适当的社会角色。而体育运动场合,恰好能为人们学习社会角色提供优越的环境和事宜的条件。比如:一场篮球赛,两队的中锋、后卫、前锋等角色,都是在自己所处的位置上,各自通过与该地位相适应的角色产生社会关系。后卫在自己的位置上要发挥后卫的作用,如果被临时调到前锋的位置,那么你也需要立即改变自己的角色,进入相应的位置,担任相应的责任和义务,遵守相应的规则。在体育运动中经常出现一个人担任多种角色的现象,如担任后卫,又担任队长,也许还是主力队员,我们处理这种复式角色的方法方式,对于我们进入社会担当多种角色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体育的学习,使人们懂得了社会角色要求人们的某种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有利于学生懂得“做什么像什么”的社会意识,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时“干一行爱一行”,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打下一定的思想基础。244 体育培养现代人的竞争意识、开放视野、丰富现代人的情感生活

体育运动与保守是誓不两立的,强烈的竞争性督促着每一个参与者不断的去创新和变革。在体育运动中,部将门第,不排世袭,不序尊卑。在竞赛中不承认除身体、心理以外的任何不平等。体育运动最讲法制,不恂人情;最讲现实,不论资历。这就要求每个人都要尽最大努力去竞争,从而增强了参加者的竞争意识。

体育运动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若失去对外联系就会丧失生命力。体育运动接受开放的思想,是极其敏感,极少障碍的。恰恰这些可贵的品质应该是现代人需要具备的品质。

体育运动是一种极富感情色彩的高尚活动。它给人们提供的情感体验是复杂多样的,顺应了现代人对情感的多方面要求。在大众体育中,可以得到对集体、社团的信赖感、依托感;在家庭体育中,成员感受到和睦欢乐的气氛,享受到了归属感、稳定感;在竞技体育中,在成功与失败、荣誉与耻辱、竞争与退让中,享受着各种复杂的情感磨练。符合了现代人情感需要的多层次性需求。

3 小结

通过分析体育的本质功能和派生功能以及对构建我国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体育对和谐社会中要求的人自身和谐、人与人关系和谐、人与社会和谐等发挥着重要作用

体育是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进行的,它要求人体直接参与活动。这是体育最本质的特点之一。这个特点就决定了体育有健康功能。随着社会的进步,余暇时间的增多,如何善度余暇时间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丰富多彩,健康文明的余暇生活不仅可以使人们在繁忙的劳动之后获得积极性休息,而且还可以陶冶情操,愉快身心,培养高尚的品格。体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正是要教会人们去合理,有效地利用,保护和促进身体健康,它是一种利用身体而又去完善身体的活动过程。人体的发展遵循着“用进废退”的生物学规律,合理而科学的身体锻炼,是保障人体发挥其极限效能的有效途径。身体锻炼引起神经肌肉的活动,而神经肌肉的有效活动,既可保证人体的运动器官和其他有关器官的良好功能,又会引起多重反应。健康快乐的一生,除了求助于身体锻炼以外,还需热心于身体活动的兴趣和情绪。文明社会在时间,财力和营养方面,为人类的身体活动提供越来越富裕的条件。文明社会的人类需要体育,如同原始社会的人类需要饮水和食物一样。适度的身体活动,既健身又悦心。

从上可见,体育是健康促进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工作,它着重于增强体质,建立健康的信心,并要求最终落实到建立健康达到行为上;而健康促进已超越了“教育“的范围,不仅是对个体的要求,更强调全社会力量的参加,更为重视政治和国家行政机构所起的作用。在“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历程中,健康促进显然具有更积极,更广泛的意义。

.体育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21.体育可利于培养"四有"公民,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一个民族的集体素质不仅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还应包括身体、心理素质,人的身体、心理素质是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载体和物质基础。

122.体育可以培养人的优良道德品质。如坚毅、勇敢、吃苦耐劳、承受挫折、磨难的能力以及集体观念、纪律观念等。

123.体育可以起到振奋精神,凝聚人心的作用。体育政治色彩淡,政治功能强,运动员取得金牌,升国旗,奏国歌,对整个中华民族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124.体育可以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帮助人们建立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125.体育可以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体育的最大特点就是按规则行事,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可以培养人们的法制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126.体育可以弘扬优秀的体育精神。例如,为国争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顽强拼搏精神等。(摘自伍绍祖同志在1997年全国体委主任会议上的讲话,略有增减)

体育精神是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宝贵财富,学校体育是弘扬体育精神的重要阵地,这种精神也正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 体育产业的外延是一个范围比较广泛的领域。但本文所论述的体育产业外延主要是指体育产业(体育本体产业)、体育派生产业和体育相关产业等三方面。

体育产业(体育本体产业)主要是指各类高水平的体育竞赛表演、各类体育健身健美服务、各类经营性的运动训练培训、各类体育休闲和娱乐服务以及体育所创造的无形资产、体育电视转播开发等等。体育产业的主要特点是具有明显的体育属性,以各类体育服务和产品满足不同体育需求和消费。体育产业实际上就是运用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中的一些基本内容,为社会提供的体育服务和体育产品。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凡是进入体育市场为满足社会不同人群的体育需求的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中的各种体育服务和体育相关产品,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可以称之为体育产业。

体育派生产业主要是指各类体育器材和一部分特殊的体育运动装备、体育出版物、体育报刊、体育文物、一部分体育科学研究等等。这些产业的特点是因为体育而产生,没有体育它们就不可能出现,离开了体育运动它们就毫无用处,根本不可能形成一种产业。随着社会发展和体育运动本身的进步,体育派生产业所包含的内容也会不断丰富和发展变化。

体育相关产业主要是指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运动服装和一部分体育装备的生产等产业。这些相关产业的特点是与体育和体育运动密切相关,但又不仅仅是从事体育运动时才需要(运动服装平时也可以当作时装用,体育场馆设施也可以用作其他多种用途),而是除体育运动以外还可以有其他多种用途。

关于体育产业的基本特征。相对于发展公益性的体育事业运行方式,体育产业所具有的经营性是其运作的基本特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产业的经营者享有法律规定的产业经营者才有的权利,获得应有的利润,按照法律规定交纳赋税,承担相应的义务;根据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进入市场,进行体育服务和相关产品的经营。把体育中的一些内容当作一项产业进行经营,必须以市场为基础,而市场是以需求为基本前提的。体育产业的经营者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配置体育资源,根据市场需求的不同进行投资、成本核算、提供各类体育服务和相应的体育产品,才有可能在体育市场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因此,经营性是体育产业的基本特征。

关于体育产业的产业属性。一般认为,根据体育产业的基本属性和产业区分的标准,它应该划归于第三产业。但是从上述体育产业的外延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体育派生产业中的体育用品和体育器材等制造业属于第二产业,并由此而产生了对体育产业在产业属性定性上的争论和认识上的分歧。本文认为,体育产业属于第三产业。主要理由是体育产业的主体部分是为不同的体育消费人群提供各类体育服务和体育产品,这些服务和产品属于第三产业。至于体育用品、器材、装备和服装等制造产业,虽然属于第二产业,但它们是体育主体产业的派生或延伸产业,这些并不能从根本上影响对体育产业在产业属性上的定性。正如百货超市属于第三产业一样,如果对在超市中所卖的各种商品进行深究的话,可以发现在这些商品的延伸产业中不仅有第二产业,还有第一产业,但这并不影响百货超市定位于第三产业的产业属性。因此,关于体育产业的产业属性,还是应该明确为第三产业。

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价值体现

(一)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结构中已经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同时,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速度已经远远超过各地GDP 的平均增长速度。北京市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 的比例已经超过17%;浙江省、云南省、辽宁省、广东省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各自省份 GDP 的比例,分别达到092%、086%、078% 和057%。特别是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及体育强省的体育产业发展的总体水平,已接近一些西方中等发达国家20世纪90 年代初的发展水平。

(二)有效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体育产业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主要原因在于:首先,体育产业是一种“注意力经济”,它能够引发良好的投资与消费倾向。其次,体育产业具有独特的社会辐射力和穿透力,还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发扬团队精神,提高企业的整体实力。它是企业无形资产的组成部分。第三,体育赛事尤其是重大体育赛事,其投资注入产业范围较大,经济影响的范围往往超过了单一产业投资的影响。根据2000年浙江省体育产业的统计研究,浙江省每增加1元体育产业总产值,可以带动浙江省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总产值增加271 元。依据列昂诺夫投入——产出模型对广东、浙江、北京、辽宁、安徽、四川、云南等省(市)体育产业的关联性进行估算,则上述省(市)体育产业对这些省(市)国民经济总产值的带动约为215908亿元,对GDP的带动约为60717亿元。可见,我国体育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能够有力地促进国民经济增长。

(三)为社会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

就业是民生之本,增加就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促进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我国体育产业在吸纳就业人口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体育产业就业人口的增长速度,不仅远远超过我国就业人口的平均增长速度,同时,在第三产业中名列前茅。2004 年我国体育产业吸纳就业人数为4215 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的05%。

(四)有利于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

体育产业中除部分体育用品业属第二产业的制造业外,相当一部分属于第三产业。我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将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各个行业,到2010年,我国第三产业的产值将达到3万亿元,比1998年将增加2000亿元。作为第三产业的体育产业,在我国未来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中必定要占据重要的份额,体育产业的发展将有效地促进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在我国体育与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将会为体育产业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

(五)适时地刺激和拉动内需

在过剩经济时代,国家经济发展必须刺激消费、鼓励消费、开拓新的消费热点来扩大内需,以消费拉动国民经济增长,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这是可持续发展的、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决策。据有关资料介绍:我国在过去的20年中,居民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一直在60% 左右,居民消费每增加1%,可带动GDP 增长约05%。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于消遣娱乐的认识发生了许多变化。体育消费市场是一个庞大的市场。

(六)有效地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并吸收社会游资

职工体育对于生产建设的推动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据统计,在美国由于职工患病或过早死亡,给生产造成的损失平均每年高达250 亿美元,相当于13 亿个工作日,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3%。据我国的调查,群众体育开展较好的企业,职工的出勤率要比一般单位高212%。在现代企业中,企业文化建设越来越为人们重视。企业文化的优劣,关系到企业的形象、职工的素质、工作效率和企业的利润。在企业文化中职工体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职工的健康,还可以提高出勤率,减少发病率。

体育产业中的体育**业、体育赞助业对于吸收社会闲散资金、繁荣经济、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是极有价值的。

结论

从总体上看,体育产业在我国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甚至可以说很多方面和领域还没有涉及,国际上很多行之有效和成熟的做法,对我们来说,仍然还很陌生。我们应充分认识到体育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价值和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积极培育体育市场,为扩大内需、促进就业、拉动经济增长、实现现

1c2c3c4b5a

1把鱼跃前滚翻放再第一项,刚教学完学生还处于泛化期还是初步掌握技术动作,放再第一项有利巩固。

2再体育锻炼的项目上选择对场地器材要求低的项目,再时间上调控,采取分组轮换,组织多样形式,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又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的培养以及运动习惯与参与意识的形成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为根本宗旨的今天,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21世纪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所以,学校体育和教师必然要主动地适应社会变化的这种要求。因此,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更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是我们体育教师共同探讨的一个问题。如何在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笔者

进行过许多有益的尝试,提供给大家共同探讨。

一、学生对运动参与的满足

学生能否快乐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先行设计。如:高部学生都有不同程度地受到来自文化学科的压力,相比之下,体育课的压力就小得多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何设计能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中获得快乐,使学生有更大的优势从中得到乐趣,同时,也获得参与的满足感,学生就将在文化课的压力能在体育课中得到释放,这就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在设计这环节更有必要加强的一方面,才能产生更积极的作用。又如:每次观看体育比赛时能让众多体育爱好者欣喜若狂,彻夜不眠,参与到比赛之中所感受到的乐趣,一切均发自肺腑之言,不需要规定,更不需要强制,情感与运动的交融,参与的满足就足够了。如果体育教师能使学生在多年的体育学习中找到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不管现在学生有没有意识到体育对他个人成长的真正意义,就已经不知不觉地接受体育。那么,体育课的教学设计就应该让体育课成为学生们渴望参与其中的空间,成为孩子们运动的乐园,多增设一些体育比赛氛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这样,学生们亲身感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满足,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逐渐把教师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运动习惯。

二、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自我锻炼能力如何与常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呢?本人在多年体育教学中认为应注意全面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将自我锻炼能力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技术教学外,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培养学生能在独立锻炼过程中,对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的自我纠正等有较好的自我调控能力,主动积极的锻炼,从而使学生自我锻炼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这对以后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这也符合现阶段"体育与健康"所提倡的:学生能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体验锻炼身体的乐趣,从而提高对体育的关心、意欲、态度和兴趣,拥有健康的体魄。

三、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体育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采用的教学活动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在体育教学中,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有很多。如:发现法、探究法、范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自主学习教学法等。但随着现代化多媒体教学逐渐渗透到各学科里,多媒体也引进到体育教学的课堂,体育方法的改革也随着教学教育现代发展而紧跟时代不断推陈出新,它的科技含金量不断增加。如:教师在一节课中交替使用讲解示范,预先录制好的示范动作切到多媒体平台进行讲评,容易出现的错误的演示,甚至可以用录像的方法把学生练习的动作录下来进行讲评。这样,体育教学方法的合理交叉使用结合,呈现出多样性。又如:现代多媒体的体育教学方法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它是用光、声、音像等多种手段取代传统的言传身教的教学方法,作为体育科目,特别在室内课、理论课上,教师可将更多最近发生的体育事情更直观搬上讲台。如申奥、奥运知识、我国足球出线等体育信息、知识及时传播给学生,充分体现现代技术教学的应用,发挥其整体功能。因此,丰富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培养、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所采取的手段,使学生为被动锻炼变为主动锻炼,从而获取更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全过程,使他们从小喜欢体育,乐于体育。

四、教师素质的自我提高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无论其身体素质怎么好,技术有多么全面。他都不可能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必然有其自己的专长。本人在多年的体育教学中,就经常遇到这样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各有各的兴趣和爱好,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是多种多样地。所以,学生不懂体育方面的知识自然而然地找体育老师来帮助。如:有的学生喜欢篮球;有的学生喜欢乒乓球;有的学生喜欢踢毽子;有的学生喜欢看各种体育比赛项目,但又看不懂等等一系列问题。这样,作为体育老师的素质高低就很关键,虽然有些运动项目是自己的专长,就很容易。有些项目是自己的弱项,就很难做到。因此,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作为体育教师,必须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我的知识面,才不会出现尴尬的场面,教学过程也得心应手,也赢得学生们的信任、欢迎。体育教师还要跟随时代的不断发展,随着多媒体、网络信息化进入课堂,体育教师应不断地自我进修,开拓信息方面的知识,才能不落后于时代。要有创新能力,对自己的创造有清醒的认识,并加以开发,在体育教学中应表现出创造的天赋和好奇心,使体育教学常教常新,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能把最新的体育信息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体育的氛围、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样,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将起到潜移默化地作用。

总之,培养和发展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学习的主体积极性,是让学生在学生时代学会有"一技之长",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体育,体育给他们带来无穷的乐趣。所以,学校体育教育是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关键,是潜移默化地,它不仅是为学生终生体育打好体质基础,更重要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1、体育评价的功能:①导向功能②监督检查功能③激励功能④筛选择优功能⑤诊断改进功能

2、测量:是根据法则给事物赋予数量

3、体育测量:是指依照一定的法则,对体育领域中事物的属性或特征赋予数量的过程

4、测量的要素: 待测属性或特征; 法则; 数字符号 P15

5、测量误差:是指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变因产生效应,所引起的观测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异

6、体育测验编制的基本原则: 科学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 适用性原则; 相关、独立性原则;P42

7、体育测验编制的基本程序:确定测验目的;分析拟测属性和选择测验指标;预备测验;科学性检验;编写测验实施细则(测验的目的,对象的年龄与性别,方法和要求,有效性、可靠性和客观性……);实施正式测验。

8、成套测验:由多项指标来测定某一同一机能领域的测验,又称组合测验或系列测验,主要用于测量体育范畴中某一方面或某些行为的综合属性,并同样具有诊断、评价和预测等功能。

9、编制成套测验应注意的问题:①必须遵循前面所谈到的测验编制基本原则和程序,并着重对成套测验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客观性进行分析和研究②成套测验以3~5个项目组合为宜③必须要考虑综合评价的问题,如各子测验的权重、观测值转换以及综合评价的方法等。

10、体育测验的实施:⑴测验前的准备工作I组建测试队伍 II组织测试者认真学习测试计划、细则,明确分工 III测试实习 IV准备测试场地、设备和仪器V准备成绩记录表格或测试卡片及其用具⑵测试工作的进行:I向受试者说明有关事项 II准备活动 III测试前的练习 IV必要的提示 V思想鼓动⑶测试后的工作I放松活动 II整理测验场地、设备及仪器 III检查所记录的测验成绩 IV按原计划及时分析处理测量资料

11、评价:是指评定事物的属性或特征的价值。目的在于正确的解释事物现状的基础上,为改善现状和现实理想的目标而制定的决策提供判断依据。

12、体育测量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判断体育测量结果并赋予其价值和意义的过程。

13、身体形态:是指身体的概观性特征,包括器官的外形结构、体格、体型和姿势。

14、身体形态测量时应注意的事项:⑴受试者须知:①身体测量时除头部及坐高取坐姿外,其他测量一律取直立姿势,并注意保持耳眼水平位(即左右耳屏点与眼眶下点在同一水平面);②受试者男性着装为上身裸露、下着短裤、赤足;女性为上着背心、下着短裤、赤足;③测试前受试者应排便排尿;⑵测试者须知:①在未提出特殊测量要求时,一般测试受试者的右侧肢体;②测试仪器保持清洁,测量前必须检验校正测量仪器;③掌握测量方法,熟悉测量点,身高体重等易受时间因素影响的指标一般在上午10:00左右测量为宜;④测量仪器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测量仪器上的标度部分;⑤测量长宽围度时以厘米为单位,皮质厚度毫米为单位;体重以千克为单位,取小数点后一位;⑥应注意尽量减少测量误差。

15、体格测量:是指对人体整体及各部分的长度、宽度、围度、量度所进行的测量,是研究

人体外部结构、生长发育水平等必不可少的方法手段。

16、体型:是对人体某个阶段相态结构及组成成分的描述,肌肉和骨骼的发达程度与脂肪积蓄程度是判定体型的主要依据。

17、身体姿势:是指身体各部分在空间的相对位置。姿势是指人的四肢、头、躯干的相对关系,它反映了人体骨骼、肌肉、内脏器官、神经系统等各组织器官的力学关系。

18、心率(脉搏)的测量与评价 P113

安静时的心率测量与评价:⑴测量:脉搏触摸法;部位:桡动脉(颈动脉、颞动脉)仪器:秒表⑵评价:基础心率均线、波动差值;立位、卧位姿势脉搏差(差值越小表明心脏机能越好)

运动中:⑴测量:简易心率遥测法;polar表心率遥测⑵评价:一般情况下运动时心率与运动强度的增加成正比在定量负荷中,运动中心率较安静时心率增加不多,机能较好。递增负荷试验中同一心率水平负荷强度越高、负荷量越大,则心血管机能越好。

运动后:⑴运动后即刻心率的测量:运动后即刻心率=1800/运动后即刻30次心率所用时间。评价方式:心率潜力=220-(年龄+运动后即刻心率),查表做出评价⑵运动后恢复期心率的测量:运动后第2分钟开始,每次测量前30秒的心率换算成一分钟的心率,观察心率的恢复直到运动前水平。评价:持续运动时间与运动后几次心率测试之和的比值越大,心血管机能越好。

19、心血管机能指数测量与评价

一布兰奇心功指数:安静,取坐位,测一分钟心率,测量血压,将数据代入公式布兰奇心功指数=心率(收缩压+舒张压)/100,110~160范围内为心血管机能正常。

二体位平均血压指数测量与评价:

卧位血压差=(收缩压-舒张压)/3+舒张压;

立位血压差=(收缩压-舒张压)/3+舒张压;

体位平均血压指数=(立位血压差-卧位血压差)/立位血压差100%。评价:00以上为上等,00~ -18为中等,-18一下为下等。

三耐力系数(克瓦斯公式)=心率10/脉压差,心脏功能越好,指数越小,正常值为16,系数增加表示心血管机能下降,若系数减少,表明心血管机能得到改善。

四克兰普顿测量:令受试者仰卧休息3~5分钟,测一分钟脉搏(P1)、收缩压(B1),受试者起立,测量立位安静状态下一分钟脉搏(P2)、收缩压(B2),计算立位与卧位的脉搏与收缩压的差值,P=P2-P1,B=B2-B1。一般p越小而B越大,心血管机能越好,正常范围60~100。

20、肺活量的测量与评价

⑴安静时肺活量的测量与评价:单浮筒式肺活量计,受试者取站立姿势,手握吹起嘴,做最大吸气,对准呼气嘴做每人测量三次,间隔15秒,取最佳,误差不得超过200ml。

⑵五次肺活量实验(洛金塔里试验),用以测定呼吸机的耐力。每15秒测量一次肺活量,共

5次,5次测量结果基本接近或逐次增加为机能良好,反之,逐次下降,尤其最后两次显著下降为机能不良。

⑶定量负荷后五次肺活量试验:先测量安静时肺活量,然后做定量运动,运动后立即测量1~5分钟的每分钟肺活量,共测5次。负荷后的每分钟肺活量逐次增加,或保持安静时的水平,为机能良好或正常,反之,负荷后的肺活量逐次下降,经5分钟仍不能恢复至安静时的水平为机能不良。

21、身体素质:也称身体适应性,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灵敏性协调性及平衡性等机能的总称,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

22、速度素质的分类:①反应速度是指人体对各种刺激作出应答的快慢,如扑球、起跑;②动作速度是指人体完成某一单一动作或成套动作的快慢,如跳远运动员的踏跳速度或花样滑冰运动员的旋转速度‘③位移速度是指人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或移动单位距离的最短时间,如10s快速跑或50m跑。

23、速度素质的测量内容和方法:⑴位移速度测量:50m跑、4s快跑:主要反映受试者的快速跑动能力;⑵动作速度测量:①两手快速敲击:主要反映受试者的两手快速交替重复特定动作的能力;②坐姿快速踏足:主要反映受试者的两脚快速交替重复特定动作的能力;⑶反应速度测量:①简单反应时:主要反映受试者对特定光信号反应的速度;②选择反应时:主要反映受试者神经与肌肉系统的协调性和快速反应能力。

24、力量素质:是指人体或人体的某一部分肌肉在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

25、力量素质的分类:⑴根据肌肉收缩的性质分为:静力性力量是肌肉做等长收缩时产生的力量,也称等长收缩;动力性力量是肌肉做等张收缩时产生的力量,也称等张收缩。⑵从力量的训练特征分为:①最大力量:是指人体或人体的某一部分肌肉在工作时克服最大阻力的能力;②相对力量:是指人体单位体重所具有的最大力量;③速度力量:指快速克服阻力的能力。④力量耐力:是指肌肉长时间克服阻力的能力。

26、力量素质的测量内容与方法:⑴肌肉力量的测量:①握力:测量上肢静力性力量,反映受试者前臂及手部肌肉的抓握能力。②背力:主要反映背部肌肉的力量;③1min仰卧起坐:反映腹肌力和腹肌耐力。⑵爆发力的测量:①立定跳远:主要反映受试者向前跳跃时下肢肌肉的力量和爆发力;②原地纵跳摸高、纵跳:反映垂直向上跳跃时下肢肌肉快速收缩的能力。P151

27、耐力素质:是指人体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特定强度负荷或动作质量的能力。

28、耐力素质的测量内容与方法:⑴一般耐力的测量:①800m跑(女)或1000m跑(男)、12min跑:反映受试者心肺长时间工作的能力;②50m8往返跑:反映受试者的耐力素质(适于7~12岁儿童);⑵速度耐力的测量:400m跑:主要反映受试者速度耐力水平;⑶动力性力量耐力的测量:①俯卧撑(跪卧撑):主要反映受试者肩臂肌肉的力量和肌肉耐力;②引体向

上:主要反映受试者相对于自身体重的上肢肌群和肩带肌群的力量及动力性力量耐力;③斜身引体:主要反映受试者上肢肌群和肩带肌群的力量及动力性力量耐力(女生及12岁以下的男生);④双杠双臂屈伸:主要反映受试者上肢肌群和肩带肌群的力量及动力性力量耐力。⑷静力性力量耐力的测量:①屈臂悬垂(10岁以上女和不能引体向上男):主要反映受试者上肢肌群和肩带肌群的力量及静力性力量耐力;②仰卧举腿:主要反映受试者腹部和大腿肌群的静力性力量耐力(幼儿小学生)。

29、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里不相矛盾,并将个人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的状态。

30、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具有健康心理的人,人格是完整的;自我感觉是良好的;情绪是稳定的,且积极情绪多与消极情绪;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保持心理平衡;能自尊、自爱、自信,有自知之明;一个人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且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能受到他人的欢迎和信任;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并能切合实际的不断进取,有理想和事业上的追求。

31、心理健康测量的种类:发展性心理健康测量、教育性心理健康测量、治疗性心理健康测量。P205

32、心理测量常用方法:⑴自然观察评估法⑵作业量表法⑶心理投射法:①墨渍测验:主要用作性格测验,临床上可用于诊断病人的内心冲突;②主题统觉测验:看图讲故事= =⑷自陈量表法⑸心理实验法:主要有仪器测量法和情境控制法;⑹自省法。

33、编制心理健康测验的操作流程:确定测验的目的:对象和用途→确定测验的性质:常模参照或标准参照→确定测验的内容→确定测验的指标体系→编写和筛选题目→对测验的标准化处理→对测验的技术分析和鉴定→编写测验指导书。

34、体质:是人体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心理品质和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相对稳定的特征。

35、体质的范畴:⑴身体形态发育水平:体格、体型、姿势、营养、身体成分等;⑵生理功能水平:机体新陈代谢水平及各器官系统效能;⑶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发展水平: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性、协调性、柔韧性和走跑跳投、攀爬;⑷心理发育水平:本体的感知能力及个性、意志、情感等;⑸适应能力: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稳定的特征。

36、运动技术:是指能充分发挥运动员身体能力,合理、有效地完成动作的方法。 合理:表现在遵循人体运动的规律,符合生物力学的原理与方法;有效表现在能充分发挥人体的潜能,并能使之转化到运动成绩上去。

37、运动技术测量的结构体系:⑴技术质量:包括技术动作的合理性、稳定性、全面性。⑵技术容量:指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所准确完成的各种技术动作的总数量;⑶技术效果:指个人技术动作与该技术规范动作的接近程度;⑷技术学习能力:指学习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

38、运动技术测量与评价内容:⑴技术容量的测量⑵技术全面性的测量⑶技术效果的测量。 P270

39、社会体育评价目标的分类:⑴效能目标:①效果目标:是指从工作效果的角度确定的评价目标;②效率目标:从工作效率的角度确定的评价目标;⑵职责目标:指对评价对象所应承担的责任进行评价;⑶素质目标:指从人才构成的最基本物质的角度确定评价目标。

40、指标体系:是对社会体育目标具体化、系统化后而形成的关于社会体育评价活动的一种有重点、有序列、有结构的量标系统。

41、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⑴形式结构:是多指标、多层次的树状结构。⑵内容结构:①按指标体系的形式进行划分:一般分为两级或三级,分解成下一指标数不超过6个;②按指标体系的内容划分:由条件指标、过程指标和成果指标构成。(成果指标是社会体育评价体系的核心部分)。P315

42、社会体育评价指标体系的程序:明确评价对象→确定评价目标→提出初拟指标→筛选初拟指标→分配指标权重→标志评价标准→构成指标体系→进行试评价→修改完善形成体系。

43、构成评价标准的要素:⑴强度和频率⑵标度:分为定性标度(描述性语言)和定量标度(数字)。⑶标号:如汉字甲乙丙丁或优良中及格或字母标记。

考题的重点在课程设计这一节。

理解上需要同学们在掌握了细节的知识点的基础之上能够形成一个整体的框架,从宏观上进行把握。当我们在之前的学习中了解了课程是什么之后就要进入到具体的实践操作层面,具体的去设计这个课程。在课程设计这个章节最重点的内容是课程设计的模式以及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以下是关于体育新课程标准的相关介绍: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是纯粹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人们对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作的主观反应。

因此,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不仅决定了一定社会中的教育是否要进行改革,而且也从根本上决定了改革的方向、目标乃至规模。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充分地说明了上述论断。

以上资料参考——体育新课程标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75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