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城市社区治理中存在哪些问题?

当前城市社区治理中存在哪些问题?,第1张

社区建设是我国城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这是一个由政府推动的社会体制的改革,又是政府由权力、责任、利益中心脱离出来,通过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形成政府与社区组织共同服务和管理社区的过程。由于长期以来城市街居体制孱弱,民间组织不发达,政府把社会稳定置于首要目标,因此将权力和责任向街居体制转移并实现服务到位,保持社会稳定并不是容易的事。社会的急剧变化也使社区建设面临着众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求有强有力的推动,一方面又要实现政府权力的下放甚至过渡,这对政府是一个考验。

促进青年群体参与社区治理是打造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必要途径,也是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格局的基本前提

青年群体参与社区治理面临服务供给不足、社区认同感缺乏、利益关联性较低三重困境

物业服务能有效破解社区治理中青年群体参与缺失的问题

促进青年群体参与社区治理是打造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必要途径,也是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格局的基本前提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社区治理共同体是基层治理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治理共同体的打造离不开青年群体的参与,青年群体具备的多元职业优势和思维活力也有利于推动社区治理发展。因此,我们认为促进青年群体参与社区治理是打造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必要途径,也有助于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

青年群体参与社区治理面临服务供给不足、缺乏社区认同感、利益关联性较低三重困境

目前,老年群体是我国社区治理中的主力军,青年群体参与度非常低。老年人为主、青年群体缺失的社区治理结构失衡状况长期存在,导致我国社区治理活力不足,以及社区治理共同体整体性和多样性缺失。

社区治理中的青年群体缺失问题引起我国社会各界参与研究。学者张网成、陈锋等人通过调研数据分析发现,青年缺位本社区志愿服务并非因为缺乏志愿服务意识,而是社区的志愿服务供给能力不足,所提供的志愿服务不符合青年参与期望导致;邓蕾在《社区治理中青年的认知、行动及影响因素—基于上海的调查》一文中指出,社区认同感是影响青年群体参与社区治理的核心因素,青年群体不会受“租房”、“流动”等因素影响显著降低参与意愿;冯敏良则提出缺乏必要的利益关联性是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意愿薄弱、参与率低、效果差的深层社会原因。因此,我们认为青年群体参与社区治理面临服务供给不足、缺乏社区认同感、利益关联性较低三重困境

物业服务解决青年群体参与社区治理困境的路径优势

物业服务解决青年群体参与社区治理中服务供给不足问题的路径优势

解决青年参与社区治理中服务供给不足问题的关键是实现社区治理服务精准供给。在社区治理中,社区居委会缺乏智慧化治理技术和资源,难以实现服务与需求的精准对接。物业服务企业具备技术和地缘优势,社区智慧化管理平台开发可以为搜集青年群体的服务需求提供技术支持,物业管家式服务凭借地缘优势不仅能与青年业主建立直接联系,而且能利用业主群有效引导业主通过社区智慧化管理平台选择性地参与社区治理服务,达到解决服务供给不足,实现精准服务供给的目标。

物业服务解决青年群体参与社区治理中社区认同感缺失问题的路径优势

随着商品房的发展和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物业服务与住宅小区捆绑在一起,小区居民,特别是青年群体与物业服务在日常生活中联系更加密切。基于上海市15-34 周岁的常住居民(非上海户籍者必须在上海连续居住6个月以上)的抽样调查数据,学者邓蕾在研究中发现青年要以利益表达的方式介入社区事务时,使用物业管理公司的比例最高。这表明物业服务对于小区青年群体来说不仅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而且是表达、参与社区事务时可信赖的渠道之一。

分享、使用公共资源的过程有利于小区居民相互交流、熟识,逐步发展成邻里关系,进而为社区认同感的形成奠定基础。邓蕾在数据分析中发现子女托育、医疗保健、日常维修、继续教育、公共信息咨询是青年群体最需要的公共资源,而这些服务都属于物业服务社区增值服务范畴。因此,物业服务不仅与青年群体生活联系密切,成为表达、参与社区事务可信赖的渠道,而且通过社区增值服务的提供能为小区青年群体形成社区认同感奠定基础。

物业服务解决青年群体参与社区治理中利益关联性较低问题的路径优势

冯敏良基于参与-回报理论提出了增加居民利益与社区治理之间利益关联性的措施,即提升居民心理预期、培育居民意识、扩大居民参与收益,以及降低社区参与成本。基于此,物业服务一方面可以通过智慧化管理平台实现居民公共需求与社区治理服务的精准对接,以及畅通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事务的线上渠道,达到提升居民对社区治理服务成效的心理预期和降低社区参与成本的目标;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服务积分兑换、最美社区人评选、社区治理成效展示等方式扩大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服务的精神和物质收益。

物业服务破解社区治理中青年群体参与缺失问题的服务路径

基于对物业服务解决青年群体参与社区治理困境的路径分析,我们认为物业服务可以通过以下四种途径有效破解社区治理中青年群体参与缺失问题:

平台开发

将社区治理融入社区智慧管理平台,降低青年群体参与社区治理的成本,搜集青年群体所关心的社区治理需求,发展成为青年群体亲睐的社区治理工具;

服务匹配

分析青年群体社区治理需求,形成安居乐业美好小区生活视角下的社区治理参与框架(见表1),实现青年需求与物业服务匹配;

资源供给

提供社区增值服务满足青年群体的公共资源需求,例如托育、维修、社区团购、继续教育、就业培训、信息咨询等等;

机制建立

建立青年群体参与社区治理的长效激励机制,扩大居民参与收益,例如积分兑换、服务置换、最美社区人评选、社区治理成效展示等等。

发布于 10 月前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从目前社区管理服务状况看,存在以下问题:

  主要表现在社区功能定位尚不明确。目前社区不仅要履行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治安、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劳动就业、文化体育、法制宣传、人民调解、社区矫正、社区教育以及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和流动人口权益保障等工作,同时还要承担名目繁多的临时性的统计、调查、检查、考核等任务,造成社区超职能、超权限、超负荷运作,疲于应付,而社区的自治功能和服务功能不能够很好的体现。一是硬性指派任务多。政府部门把社区当作基层行政单位,经常向社区安排布置工作,把本应自己部门承担的工作转嫁给社区,使原本已十分繁重的社区工作又增加了很多负担,社区实际成了职能部门不可缺少的“腿”和“脚”。二是各类台账资料多。目前各职能部门工作管理较细,基本上都有一个台账,社区现有的民政、计生、劳动就业、党建、居民医保、养老保险等本职工作均建立台账,但对于其他临时由政府职能单位下派的工作也要建立临时台账、档案、月报表、季报表等,社区难以应付。三是会议考核多。各职能部门都在讲工作“进社区”,从而导致社区成了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上面有什么精神,都要通知社区开会,使他们陷入了文山会海中,此外,各部门的检查考核活动也使社区无暇顾及本职工作,应付于视察、座谈、考核、活动等。

  另外,社区办公服务场所和群众的需求仍有较大的距离,只有办公地点,没有足够的空间设置居民娱乐活动场所,居民群众意见较大;社区运转经费有待提高,由于承担较多政府职能单位下派的临时工作,下派工作单位又不拨付工作经费,各类办公经费和活动费用开支给社区本就紧缺的资金造成负担,但受资金限制,影响了社区工作和各类活动的组织开展;社区服务形式单一,主要依托于政府职能部门,如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部门开展工作,服务内容以政府部门安排的工作内容为主,在居民大量需要的养老、托幼、保健、娱乐、家政、文艺等方面的服务很欠缺,社区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缺乏吸引力,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共驻共建意识不强,社区居民和共驻共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意识淡薄,并不积极支持参与社区建设工作,不能自觉地融入到社区共建之中;社区干部队伍力量薄弱,社区干部要承担党建、综治、计生、低保、养老、医疗、纠纷调解、劳动保障、文化宣传等繁重的工作任务,加之社区内离退休党员、下岗失业党员、流动党员和学生党员的逐年增加,进一步加大了社区管理的难度,社区干部力量严重不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79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