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问,当代中国人物肖像画所面临的问题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如何认识和继承中国人物画的优秀遗产并使其发扬光大。第二是如何对待外来的,尤其是西方肖像画艺术现象以及他们的影响。第三是艺术家如何直面现实、自然进行探索与创作。由于人们对这三个问题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取舍不一,也就出现了不同的艺术形态和面貌。
2问,就其风格流派而言,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派系:一是注重线条的钩勒,主要是靠骨法用笔为主,而敷色仅是为了烘染和丰富人物形象,我们称之为墨线淡彩派。该派既为文人仕大夫所喜又能为贩夫走卒所接受。如明代的曾鲸,清代的禹之鼎、徐璋都可以归入此派;另一派是重敷色,在墨线钩勒之后,主要是靠颜色的反复渲染,以期再现对象肌肤、衣着的真实感和自然属性。这种用淡墨定型着意于颜色烘染的肖像人物画创作方法起源于元代。元代王绎在《写真秘诀》中提出“淡墨霸定”、“逐旋积起”的方法来进行肖像画的创作。清代绘画理论家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中说,“写真有两派,一重墨骨,墨骨既成,然后傅彩,以取气色之老少,其精神早传于墨骨中矣,此闽中曾波臣之学也;一略用淡墨,钩出五官部位之大意,全用色彩渲染,此江南画家之传法,而曾氏善矣”。张庚对这两种画法的描摹极其准确,明清两代人物肖像画的基本面貌尽在此中。同当时的山水画有南北两宗一样,人物肖像画的这两个派系彼此补充互有长短。我院所藏的肖像画作也基本上体现了这两个派系的特征。
3问,肖像画按其不同的创作要求和表现手法,又分为头像、胸像、全身像、半身像和群像等种类。它要求画家对人物的容貌、体形、情态、服饰及背景等作真实生动的描绘,表现其精神特征、身份地位、民族属性、时代风尚和反映出画家本人的思想感情。肖像画追求形神兼备,重视对传达人物神情的五官刻画。中国东晋画家顾恺之曾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西班牙画家D委拉斯贵支所作肖像,通过人物冷峻的眼神,成功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
什么是肖像?
肖像是通过影像、雕塑、绘画等方式在一定载体上所反映的特定自然人可以被识别的外部形象。
肖像的特征
1人格属性:自然人外部形象;没有限定于面部形象,保护范围扩张。
2可识别性:外部形象具有可识别性,而且主要是通过外部形象进行识别;
3可再现性:再现的造型艺术或视觉方式;再现的方式具有开放性;
4可固定性:脱离自然人外貌,固定于物质载体,具备了支配与交易的前提。
常见的肖像类型
个人肖像与集体肖像;写实肖像与漫画肖像;人体肖像与着衣肖像;新闻肖像与其他肖像。
谢努塞尔特三世肖像(现藏开罗埃及博物馆)高29厘米,灰色花岗岩雕刻。仅存一个有些残缺的头部。这件雕刻没有对法老的面容进行美化。而是用写实性的手法再现了法老的真实容貌。这位法老的脸上阴云密布,他的眼睛有些肿胀,沉重的眼睑低垂着,透露出疲倦和忧郁情绪。在以往的埃及雕刻中,从没有如此大胆地将法老表现为这样一个饱经忧患。充满厌世思想的形象的先例。法老谢努塞尔特三世的其他一些肖像,如现藏华盛顿的另外一件残缺的头像和一件庄严的坐像等,都具有这种复杂的情感表现和鲜明的个性特征。
你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作品:用光、构图、影调、景别、主题内涵
用光:这幅作品中采用的是什么光,自然光还是灯光,顺光,逆光,顶光,底光还是侧光,侧逆光;作者这样用光的目的是什么,效果是什么
构图:根据作品构图具体分析,一般不用说的太深,明白把被摄主体放在九宫格的那个位置上大致能有什么作用就行
影调:也就是整张照片的色调,冷色还是暖色,传达了怎样的感情和气氛
景别:特写—近景—中景—全景—远景,作者采取的是那种景别拍摄
主题内涵:这是最重要的,这张照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或是艺术理念,甚至它的社会意义在没有接触到人像摄影以前,我也拍过不少人像照片。在每次拍摄之前总要警惕的告诉自己,一定要注意构图,别把照片拍歪了。一定要把脸上的曝光过一点,这样显的好看等等。一些模式化的提示,似乎这样就能拍出好照片。慢慢的我也习惯了这种传统的拍摄方式,甚至有些喜欢上了它。通过四周课程认真细致的研究,我对摄影又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在人像摄影方面,当我把我的理解在电脑屏幕上打出来的时候却遇到了一个叫我头痛的难题,那就是如果把自己的想法直接打出来,并不能准确的表达自己的理解,必须找到一个平台,或是一个载体。我在一堆又一堆的人像摄影中苦苦的寻找着,最终邓伟拍摄的世界名人的照片打动了我。我决定用他的摄影作品作为我最后一周分析作业载体。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以色列总理伊扎克·拉宾。为了拍摄以色列总理拉宾,邓伟前后联系了三年。1994年底,他接到了拉宾总理办公室发来的传真“如果您的时间合适,拉宾总理也有时间,我们希望能安排一次在特拉维夫的愉快会面。”拉宾总理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和平奖,他是在去领奖前的忙碌当中,特意留给邓伟十几分钟的拍摄时间。 当邓伟如约来到拉宾的办公室,他正在会议室开会。邓伟选好了一个靠窗的角度,支起了相机。背景的选择是肖像摄影的造型元素之一。在布置背景时,邓伟有意搬开了影响主体形象视线表达的许多小纪念品。他注意到一旁有一个阿拉伯人送给拉宾总理的礼物、是落在橄榄枝上的和平鸽。他把它放在了画面的背景处,认为它是人们共同渴望和平的精神实质的外化。 瞬间抓拍的成功在于激发拍摄对象的兴奋感。在为以色列总理拉宾拍照时,可能是连续工作的缘故,他显得精神有些疲惫。因为邓伟知道他是一位有着28年军旅生涯的老兵,于是大声提醒道:“您昔日驰骋疆场的军人风采哪里去了”拉宾被问话刺激得亢奋起来,他脸上的倦意一扫而光,肌肉收紧,目光深远。在拍摄的过程中,他就那么挺直了身子、一动未动。(摘自--<<我眼中的世界名人—邓伟看世界>>) 在邓伟写的说明中,我明白了在人物摄影中两大要素。一是策划,二是控制。所谓策划就是在拍摄前一定要计划好,要揣测人物的心理,性格,从各个渠道了解他,然后做出一个自己对拍摄对象独特的判断。我认为策划这一步,是人物摄影中最自由的一步。因为它几乎不受限制。你可以用所学到的全部的美学知识和摄影理论来完成你眼中这个人物的塑造。控制是服从于计划的,计划好后的一系列工作是非常烦琐和多变的,如果摄影师不能有效的控制的话,那么再好的计划也是白费。我在观看邓伟的作品时还发现邓伟对作品中的细节刻画十分注重。通过细节来突出人物神态最终拍出一张带有灵魂的作品。这张照片在细节刻画上可算是精彩至极。那一行行模糊的公式,抛物线,衬托着大物理学家杨振宁那祈祷式的姿势。仿佛从艺术角度阐释了这位大物理学家一生的追求。现在回想起我以前拍摄的人像照片,可以说没有任何细节刻画。至多是摆了几个哗众取宠的样子,现在怎么看都觉得空洞无聊。我认为摄影与美术十分相似,它们都是对事物进行再创造的艺术。在评价标准上我想抛去风格和不同的审美见解,剩下的就是看谁的作品表达的更充分了。作品的充分与否在于对作品主题的刻画是否深入。细节的刻画决定着深入的程度,细节越精致,主题就越充分。对细节的创作和把握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讲清楚的,它需要摄影师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除此之外还要有敏锐的,对生活的观察力。我坚信一个没有生活的摄影师永远只是一台死板的摄影机。关于生活实在是太深奥了,确实需要我们踏踏实实的坐下来好好的钻研它。在这四周的研究课中,我们对摄影有了越来越深刻的理解,我想在今后的摄影道路中还需要我们更好的去摸索,去发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