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派别

豫剧派别,第1张

大家公认的是
一、旦角是六大名旦:常(香玉)派、陈(素真)派、崔(兰田)派、马(金凤)派、阎(立品)、桑(振君)派(这是大家公认的,尤其是桑派当时未参加流派汇演,但是绝对算一派),另外还有一个在台湾的张(岫云)派(常被人忘记但也应算一派)
其余的有待时间验证。
二、非旦角的有:唐,王,牛,高。其余有待时间考验。
唐派有二:一是由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唐喜成创建的“唐派”,二是由豫东“红脸王”唐玉成创建的“唐派”。前者龙吟虎啸,金玉铿锵,张驰得体;后者苍凉悲壮,气势幽远,板正腔平。

唐派弟子有:贾廷聚、李秀花、杨志礼、叶华、张富成、颜永江、袁国营、杨少龙、周建谊、索景池、赵怀信、李素琴、任家波、郭来喜、尚廷红、王东宣、张保国、赵秀峰、冯振庭、孙英杰、王东堂、杨少龙、刘小军等。

9、王派由著名豫剧小生王素君创建的,在音声、旋法及韵味等方面具有个人鲜明特色的唱腔流派。评者谓其风流倜傥,潇洒飘逸,腔柔韵甜。

高派由著名豫剧丑角高兴旺创建的,在音声、旋法及板式调整等方面具有其鲜明特色的唱腔流派。评者谓其上抑下拔,心机通透,天赋灵气。

10、牛派由著名豫剧“官丑”牛得草创建的,在音声、旋法及板式调整等方面具有其鲜明特色的唱腔流派。评者谓其传神写意,寓庄于谐,趣味盎然。

已有二百余年历史的豫剧,经过无数前辈艺人,艺术家的丰富与革新,在各流派的竞争与融合中,相信会得到更加繁荣的发展。

1陈派
陈素真,1918 年出生。本姓王,从小跟随义父陈玉庭先生学戏,也因而改名陈素真,踏进了豫剧表演世界。豫剧界提到流派一定先想到陈派。陈素真以干练简洁、端庄大方的表演风格、质朴娟秀的声腔,征服了观众与戏剧评论家。她心思细腻,擅长刻划剧人物性格并做适当的表达,唱作并茂而不过度夸张,又积极向其它剧种看齐,为豫剧表演截长补短,开启「陈派」的表演风范,所以豫剧界推崇她为「河南梅兰芳」、「豫剧皇后」。陈素真的代表剧作有「宇宙锋」、「三上轿」、「 鹿马记」、「春秋配」…等。

2常派
常香玉,1922 年出生於河南巩县董沟村。由於她的父亲张福仙先生悉心栽培,十三岁就以文武双全的本事(唱得好、武功也好)风靡整个开封城。常香玉的表演特色不仅在於嗓音宽厚宏亮、武打俐落,在调合豫剧唱腔方面曾经致力兼并豫西调与豫东调的特点,勇於创新的精神造就她开创了「常派」的表演艺术。常老师代表剧作有「红娘」、「白蛇传」、「花木兰」…等多出。

3马派
马金凤,1924 年出生在山东省曹县。六岁开始向父亲学唱河北梆子,后来改学豫剧。马金凤的身段、作表都很精彩,尤其在声腔方面以小嗓为主、并混合大嗓、小嗓的发音模式,音质柔韧;特别要求咬字清楚、唱词易懂、唱腔要有「腔头」28。马金凤在处理「二八板」唱腔常用大段并连、垛唱的方式来强调节奏,这些都成为马派的主要表演风格。因为找到了能够发挥自己特点的表演方法,所
以创造出「马派」表演艺术,马金凤的成功在於用心了解自己。她的代表剧作有「穆桂英挂帅」、「花打朝」、「对花枪」……等等。

4崔派
崔兰田,1926 年出生於山东省曹县。十一岁进入周海水科班学戏,一开始学的是老生,后来改学旦角,努力的结果使她成为豫西调著名演员「十八兰」的代表。崔兰田特长在悲剧,悲剧的人物性格比较复杂,因此唱腔、念白与身段作表必须更细腻而真切,才能充分表现悲剧的哀怨深沉、感人肺腑!「崔派」的表演风格就在悲剧的表演基础上发展起来。她的代表剧作有「桃花庵」、「三上轿」、
「秦香莲」……等等。

5阎派
阎立品,1920 年生。九岁学戏,主要学习目标是旦行中的「闺门旦」,长年辛苦练习带来的成就是:以能将闺门旦的优美发挥得淋漓尽致而成名。阎立品对於表达闺门旦的含蓄娟秀有极深的领悟,由内而外展现婉约清丽的身段风范、不愠不火的甜润唱腔更美化了剧中人物形象。为求技艺更上层楼,1954 年拜梅兰芳先生为师钻研表演艺术,在融合京剧与豫剧的旦行表演程式之后,阎派艺术趋向成熟。阎老师的代表名剧有「秦雪梅」、「蝴蝶杯」、「玉虎坠」……等等。

6张派
张岫云,民国十八年(1929)出生於河南省临颍县岗张村。启蒙於高保太(艺名玻璃脆),受教於杨金玉、马双枝(传授青衣、闺门旦)、王金玉(艺名筱火鞭,传授彩旦)。十五岁已经学会了三十多出戏;十六岁那年在郑州演出「桃花庵」,大受戏迷们赞赏,名声越来越响亮!原本学戏时以青衣、闺门旦为主,但是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她快速地扩充表演领域,而博得「全才旦角」的美誉,也就是她能演优雅的青衣、俏皮的花旦、武功高强的刀马旦……等等。

张岫云被豫剧界公认为具有独特表演风格的一派,主要是因为她融合前辈们的特色、苦心研究其它剧种的唱腔,经过细心整理后创出别致的声腔、身段作表而重新塑造角色性格,丰富了表演内涵。代表戏码非常多,例如「杨金花夺印」、「秦香莲」、「平辽东」、「秦雪梅」、「 桃花庵」、「鸳鸯盟」……等等。扮相俊美、表演细腻、能文能武的张岫云,来到台湾之后兼顾表演与教学,培育出许多优秀的台湾豫剧演员,延续梆子戏在台湾的生命,而被推崇为「台湾豫剧皇后」、「台湾豫剧皇太后」。民国七十四年(1985)获颁教育部第一届「民族艺术薪传奖」,成为当代国宝级艺术大师;民国八十三年(1994)在纽约林肯艺术中心获颁美华艺术协会「亚洲终身艺术成就奖」。
7、桑振君,豫剧表演艺术家,生于1929年,卒于2004年7月9日,祖籍开封县仇楼乡东马庄。她6岁随母学唱坠子,9岁进杞县戏班,宗“祥符调”,工小旦,兼学青衣。14岁领衔。解放后加盟许昌豫剧团,1964年受邯郸东风豫剧团的邀请,前去河北任教,共在邯郸教了4批学生,其弟子胡小凤、牛淑贤、苗文华等均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桑派代表剧目有《对绣鞋》、《桃花庵》、《秦雪梅观文》、《打金枝》、《下陈州》、《八件衣》、《白莲花》、《黛玉葬花》、《英雄山》等。
2000年,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文联主办,河南省艺术研究所、河南省戏剧家协会、邯郸市文化局承办的“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桑振君从艺66周年暨桑派艺术研讨会”在郑州隆重召开,有关领导和专家对她给予了高度评价:桑振君是一位久负盛名、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老一代豫剧表演艺术家,和常香玉、陈素真、马金凤等齐名于观众心中。她在长期的舞台艺术实践中,勤于学习、勤于探索、不断创新、独辟蹊径,形成了自己特色鲜明的艺术风格,她的表演艺术被戏剧界和人民群众誉为“桑派”艺术,为豫剧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以下不是所有人都认可的流派)
8、宋派
宋桂玲(1933-1999),豫剧表演艺术家,河南开封人,国家一级演员。
她8岁进开封快乐戏院学戏,专攻刀马、花旦。曾从师豫剧老艺人赵清和,后又随京剧老艺人金丝猴学练武功。10岁唱红开封,12岁担任主演。在《闹书馆》中饰秦雪梅、《大狼山》中饰九花娘、《大破天门阵》中饰穆桂英、《刀劈杨藩》中饰樊梨花等,文武双全,很受欢迎,轰动一时。建国后,主演过《穆桂英下山》、《抬花轿》、《三哭殿》、《蝴蝶杯》、《陈妙常》等传统剧目及《李双双》、《铁流战士》等现代戏。1952年获中南区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演员一等奖。1953年赴朝鲜慰问演出,被评为人民功臣。1954年起先后担任开封民乐剧团和安阳地区豫剧团团长,开封市戏曲学校校长等职。1956年参加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会演,获演员一等奖。她主演的豫剧《黄金蝉》、《茶瓶记》等灌制了唱片。1985年任河南省豫剧一团艺术指导。生前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剧协理事。
尤其是《抬花轿》(原名《香囊记》)一剧,她在50年代初已把“疯丫头”周凤莲唱红后,又不断揣摩,不断改进,为使周凤莲的性格更丰满,于20世纪70年代末第一次在新娘子坐花轿时加上了一节欢快活泼的唱段。韵味醇厚的祥符调[二八板]把这个戏唱得欢,唱得活,唱得热闹腾天。宋桂玲又根据自己嘴皮子快、吐字清晰的特点,还在该剧中加进了难度很大的两段唱——夸香囊和夸妹妹,听来如珠落玉盘。后学者则因难度过大,对此两段唱腔很少问津,令人抱憾。
9、王派

王秀兰 女 民权县人。著名的表演艺术家,早年主要活动在豫西和陕西,曾跟常香玉合作演出, 与小生之帝著名艺术家王素君及豫剧名旦王敬先长期合作近20年,被誉为“汴京三王”。骄傲的开封人从不买谁的帐 但是把她列为三王(王秀兰 、王素君、王敬先)之首。可见王秀兰的演唱水平非同一般。早年 ,王秀兰曾创一场戏60大洋的戏价记录。王秀兰给剧团,给家庭(当时的)带来很大财富。 解放后,王秀兰老师淡泊名利与世无争除了演戏外,很少参加社会活动,以至于八十年代 出磁带的热潮兴起时,王秀兰仍然没想到自己要留名于这个社会,所以世面上很少见她的音像资料,她的名字也很生疏,尽管她也有大师级的水平。 因为身体发福,王秀兰解放后以青衣为主,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陈妙常》的妙常《借粮》中的嫂子,《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对花枪》中的姜桂芝,《红灯记》中的奶奶,《李双双》中的双双,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她的一些唱段,听起来朗朗上口,不愧为是艺术名家。 老年的王秀兰,因为手术不成功,说话演戏都困难 ,更少外出了,我想每一个听过王秀兰优美唱腔的人,都不会忘记这样一个杰出的艺术家。 主要代表剧目有《王金豆借粮》《风雪配》《刘金定下南唐》关于王秀兰的情况知道只有这些了。

作者:1234181 2008-3-17 21:26 回复此发言

--------------------------------------------------------------------------------

3 豫剧流派
10、徐派

徐艳琴(1920- )原名杨玉枝。旦行女演员。河南夏邑人。9岁随父母讨饭到新密市后,拜师学戏。12岁登台演出,受到观众欢迎,被誉为“十二岁红”。14岁在巩义市搭周银聚戏班演唱,先后主演了《玉虎坠》、《红月娥背刀》、《老征东》、《樊梨花征西》等。30年代到开封搭班永安舞台,与著名演员马双枝、王润枝等曾一度同台演出,主演了《二龙山》、《兴汉图》、《春秋配》、《杭州打擂》等多出戏。1937年她与著名武生徐文德结婚,改名为徐艳琴。抗日战争爆发后,她与徐文德在豫声剧院合演蒋文质新编古代戏《守湖州》,歌颂抗敌殉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受到观众的欢迎和好评。由于日寇飞机不断袭击开封,后即到漯河参加了由王福臣、徐文德为掌班的景乐班。不久又随景乐班到安徽界首,首演打炮戏《守湖州》,引起轰动。张介陶看戏之后,深受感动,到后台表示愿为徐艳琴编几出新戏。在界首的几年里,张介陶和蒋文质先后编写了《一门忠烈》、《韩世忠抗敌》、《陈圆圆》、《庚娘》等戏,都由徐艳琴主演。在界首,徐艳琴先后与马金凤、毛兰花、闫立品同台演出,并称为界首豫剧“四大名旦”。徐艳琴还与常香玉同台演出爱国剧目《守湖州》、《克敌荣归》。他们谦恭互让,争演配角,配合默契,使演出水平大为提高,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好评。抗日战争胜利后,与1946年徐艳琴与徐文德等又回到开封,演出了《一门忠烈》、《陈圆圆》、《守湖州》等戏,又一次受到开封观众的好评。新中国成立后,徐艳琴落户徐州,先后为丰县大众剧团、徐州专区实验剧团、江苏省梆子剧团的主要演员、副团长。

徐艳琴扮相俊美,文武兼工。其唱腔优雅,高低自如,刚柔相济,缓急有致,刻画人物声情并茂,扣人心弦,喜、怒、哀、乐,声声入耳,唱出人物性格恰到好处。她基本功扎实,武打精湛,身姿矫健敏捷,跌扑摔打,舞枪弄刀,样样身手不凡。她表演眉目传神,神形兼备,一招一式皆能从人物性格出发,表现出人物的不同心理状态。无论是刀马旦、帅旦,还是青衣、花旦,都得心应手,演的惟妙惟肖。她在《守湖州》中扮演的柳长青、《洪月娥背刀》中扮演的洪月娥、《花打朝》中扮演的七奶奶、《破洪州》中扮演的穆桂英、《陈圆圆》中扮演的陈圆圆、《胭脂》中扮演的胭脂等人物,运用唱做念打,把这些人物刻画的各有个性,形象鲜明,风采动人。1957年,她在江苏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演出《胭脂》,获演员一等奖。1958年背江苏省评为“三八”红旗手。她主演的《战洪州》主要唱段,与1959年被中国唱片公司灌制成唱片。她为豫剧在江苏一带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11、李派

李景萼(1926—— )河南封丘人。原名李玉枝,自幼家贫,8岁时在开封拜祥符名艺人史宝生,张金发为师学艺。11岁登台演出便以纯净柔美的童声得到了观众的喜爱。抗战爆发后随父逃往西安, 遇樊粹庭先生,由此入狮吼剧团学艺,因属“景”字辈,便更名为李景萼。在狮吼期间先后主演了《西厢记》《秦雪梅》《钟芜焉》等剧目。不久因嗓子“倒仓”开始攻刀马旦 ,同时苦练本嗓和学习豫西调。经过磨练,终于练出一副纯厚洪亮的大本嗓1946年她和徐凤云等一批名艺人返回河南。先后与汤兰香,王秀兰等合演一批“樊戏”《凌云志》《霄壤恨》《三拂袖》《女贞花》等,以唱念俱佳深得观众欢迎,在河南的影响逐渐扩大。新中国成立后,李景萼南下武汉,加入武汉市群众豫剧团,并出任团长。从上世纪50年起,李景萼常年率团深入矿山,农村演出,使豫剧在武汉及湖北都有较大的影响。李景萼获得多次湖北省戏曲会演一等奖。文革期间受到残酷迫害,身心遭到极大摧残。文革后,重返舞台,她的复出在武汉三镇引起巨大轰动,从此老艺术家又开始了艺术的第二次青春。她在完善自己的唱腔的同时,广泛学习“京昆”的表演手法,完善了她的做工和表演。演出之外,她开始收徒传艺。其弟子任秀霞,杨素兰在湖北戏剧届都有广泛影响。李景萼的代表剧目有《秦香莲》《穆桂英挂帅》《桃花庵》《佘太君挂帅》,现代戏《罗汉钱》《南海长城》《朝阳沟》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8354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