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穆斯林的葬礼》

论《穆斯林的葬礼》,第1张

新月

        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韩新月的故事组成了“月”字章节。而韩新月的故事,注定就是一个悲剧。虽然考上了北京大学,但病魔也随之而来。大家在看《穆斯林的葬礼》的时候,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细节,就是其实韩家没有一个人在过去的十八年里发现新月有心脏病。韩子奇因为玉而精神恍惚摔了一跤才导致发现新月有心脏病。而后病情加重。

        新月在韩家过的十八年其实并不开心,因为新月是夹在父母中间的。我刚开始看《穆斯林的葬礼》的时候就有一个疑问——为什么韩太太那么喜欢韩天星,却一点都不喜欢新月?就连后面新月考大学时都不赞成新月考大学,固然有一点封建思想,但我觉得归根究底,还是因为天星也没有考大学。由此向韩子奇提出卖玉给天星准备婚礼的要求。继而韩子奇精神恍惚,新月查出心脏病,但是韩太太的在新月查出心脏病后对新月的态度并没有改变,反而还更恶劣了一点。因为心情的问题,新月的病再次恶化到不能做手术只能靠药物支持保守治疗的地步。新月的老师楚雁潮在明知新月即将离世时与新月相恋,希望爱情能给新月力量。在只有爱情能给新月力量的情况下,韩太太再次打击了这对苦命鸳鸯,先是和楚雁潮谈话,再是把整个事情和已经知道自己病情的新月和盘托出,给新月造成了巨大的打击。继而因为韩太太对韩子奇说出的一番话和从小开始的间隙导致新月对自己的身世表示极大的怀疑。询问姑妈自己的身世,姑妈却不幸因心肌梗塞离世,在询问韩子奇拿到并读完冰玉也就是新月的生身母亲所留之信后病情再次恶化,最后不幸离世。

        新月的结局,本来不是悲剧,最后却还是悲剧结束。在《穆斯林的葬礼》里,我最不忍接受的事实便是新月离世,我甚至想着楚雁潮赶去“博雅”宅时新月还可以醒来再看楚雁潮一眼,这样虽然改变不了最后新月仍会离世的事实,但却会让我内心得到一丝安慰,毕竟,最后看一眼自己在这个世上留恋且最爱的人,总会比最后都看不到自己所爱之人离去要好的多。

梁君璧

        很多人会觉得璧儿可恨,确实。当初日本侵华,韩子奇跟着亨特先生漂洋过海去了英国,丢下了碧儿和尚在襁褓中的天星。在在外国的长达十年时间中,和冰玉发生了感情,背叛了璧儿。因为思乡情切,韩子奇和冰玉回到了“博雅”宅,并且带回了女儿新月,当韩子奇不知如何是好的情况下,和冰玉的感情发生间隙,而璧儿也决定了冰玉母女的去留。把妹妹逼走,心里固然不舍,但更无法忍受和亲妹妹共侍一夫。

        但璧儿不愿忘掉这一切,一直用这件事折磨韩子奇,也折磨她自己。碧儿的刚强,在梁亦清死后便见识过了,碧儿表面上与韩子奇和好,但在今后的日子里一直耿耿于怀,拿这件事折磨所有人,折磨了解内幕的韩子奇和她自己,折磨半懂不懂的天星,折磨什么都不知道的新月。

        璧儿之后霸道的把儿子的人生攥在自己的手里,在天星与容桂芳热恋的时候强势的拆散了这对情侣,为儿子选择了她自己看上的儿媳妇陈淑彦,可怜的天星和淑彦,最后还是毁在了璧儿的手上,也许后来天星和淑彦有了感情,也许天星后来忘记了容桂芳,但是,这段婚姻,依旧是个悲剧。

          而璧儿也太信宗教了,自己亲手将新月推向深渊却不自知,而相信这是新月的命,在楚雁潮对碧儿以及韩子奇说明了自己和新月之间的感情便立即表达不满,楚雁潮和新月是真正的牺牲品,是民族之间的牺牲品,因为两个民族的不同的信仰下的牺牲品。新月离世时,若不是天星发了横对碧儿说“人都死了,你还要怎样”的怒吼,楚雁潮甚至不能送新月最后一程。

楚雁潮

         不得不说楚雁潮是非常爱新月的,从尾声的描写来看,楚雁潮应该是终生未娶,也时常守在新月的墓前。

         楚雁潮在明知新月的病情还依然向新月表示情感,就是希望自己的爱能给新月带来生命的力量,而新月其实也爱着楚雁潮,但却不自知,楚雁潮一点破,二人便坠入情网。而新月在翻看父亲的书并了解到自己的病情时,虽然知道自己即将离世却还是想到了楚雁潮并想与楚雁潮断绝来往,因为不想他伤心。楚雁潮爱新月,新月也爱楚雁潮,但这对苦命鸳鸯却没能携手共度余生,新月 在临终前心心念念的是楚雁潮,但楚雁潮仍旧没能看到新月最后一面。楚雁潮和天星一起把新月入土为安,但楚雁潮的心,已经和新月一起死了,楚雁潮最后活在悲痛之中,这样的结局,还是令人惋惜。

       《穆斯林的葬礼》里,我最不忍看的一幕是新月离世,一幕是天星和楚雁潮把新月入土为安,另一幕便是尾声。

       “最纯洁的梦想,最凄美的爱情,最痛苦的命运”

      《穆斯林的葬礼》是一本很好的书,我很喜欢这本书,但也不喜欢这本书,这本书是注定的悲剧,而新月和楚雁潮的结局太悲惨了,悲惨到看不下去,几度落泪。但这本书也是文学史上非常好的一本书,独特的写法,描写的生动,鲜活的人物。使我想从书中抬起头来都做不到。从开始繁杂的头绪,到最后抽丝剥茧一个个解开“谜团”,一切似乎早已注定。

后期新月派主张诗歌创作是个人情感表达与寄托

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

1923年,新月社的活动始于北京。1925 年,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后,曾编辑出版《诗镌》、《剧刊》,开始形成新月诗派。 [1]

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等。

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

1、借月亮抒发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在古代,交通是非常不发达的,一旦离开自己的家乡,少则半年,多则几年甚至几十年都不能回去。这对于古人来说,思乡之情无疑是常有并且痛苦的。

特别是在他乡的夜晚,看到天上有一轮圆圆觉得月亮高挂空中,月圆人圆,而此时自己却和家人相隔千里,思乡之情倍增。

2、用月色的悲凉凄清,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和遭遇被贬的悲剧心境。

古人一般都是为官清廉,敢于直谏,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结果许多正直的文人遭到排挤被贬。而月亮光洁的颜色,象征着他们纯洁的秉性,还有孤高,无人理解和赏识的那种痛苦。如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3、月带有亡国之痛,爱国之情。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时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古人,今人,一代又一代,相续无穷,而江月还是原来的江月;人生短暂而江月却不知从何年开始,也没有始终。

月亮照耀一代又一代的人,它能够跨越时空,阅尽人世沧桑兴亡,见证历史。处于动摇不居的兴亡潮流中的每一个人,都会感到人生的渺小。

4、因其高悬空中的位置特征,亦以“月”表现阔大壮美之感。

一轮明月高悬天空,倾泻着清辉,带来天下一片光明,因此,有时也以“月”表现阔大壮美之感。

如张若虚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花月夜》)和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都描绘了一幅辽阔无边的大海之上升起一轮明月的壮美画面,自然浑成,意境雄浑壮阔。

5、以月写离别之伤情。

《雨霖铃》: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夹岸杨柳,参差拂动于凄凉晨风之中;天涯孤客,黯然独守于天际残月之下。柳永在舒缓而又哀恻的言辞中,传递出一种抑郁伤感的情调。

昨晚别离,还在“都门帐饮”,还在“执手相看”,今朝酒醒, “晓风”驱散了精神的麻木,惟有清凉的一钩“残月”斜挂天际,陪伴着孤独的词人。烟水迷离的凄美中,透出的是百般的思念和百般的无奈。

6、借满月倾诉闺阁幽怨。

这是一个月满西楼的静寂之夜。 “月明人倚楼”(白居易(长相思)),夜不成眠的女词人李清照伫立西楼,推窗望月,想像着大雁飞回时,丈夫赵明诚或许会托雁传书,带来平安的信息。在《一剪梅》中,这一情境以一个倒装句推出:“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想像夫君的“锦书”,实写自己的思念。其时,李清照结婚未久,赵明诚负笈远游,夫妇天各一方, “花自飘零水自流”,所以才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之叹。词人的闺阁之思也是人间一种美好的情感。

月亏还盈,花好月圆是人们的美好愿望, “月满”而人不“圆”.反衬出词人内心的一种忧怨。清澈的月光、飘浮的云影、轻飞的大雁,组合成一种朦胧的境界。李清照用她独有的女性视角和人生体验感知月象,情感显得特别的细腻和婉约。

尾联作者进一步的抒发了自己的感想,“安得人生也似月,苍颜皓首又如童”,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美好愿望,将月与人生相媲,希望人生也如同月一样,新月既然能与残月形态相同,人生的暮年是否能与新生儿相比呢?虽然在形态上无法也相同,但人的内心却是自己可以把握的,哪怕你已白发苍苍,但却依然可以拥有一颗纯真的童心,活得轻松,活得自如,活得洒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854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