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可以“我的生活,我自己做主。”
所以你有权不搭理别人。
但要用一个人安静的时间多学习,就行了。
可是假如认为自己消极,估计这就不是自己做主,
而是你想与人交际,但别人不想理你,结果你受挫折了。
实质上述两方面往往是混合的。
那就不放一个人时多用心学习,
而出去交往时,不要太主动,因为我们地位低,最好谁都不要惹。
要守株待兔,等别人来理你就行了。
感觉自己情感很淡漠甚至对亲人也不是特别亲密,是怎么回事?
情感也分为爱情亲情友情,如果感觉自己情感很淡漠甚至对亲人也不是特别亲密,是怎么回事?
第一点得病了。如果对一切都很看淡,提不起兴趣。如果你在生活中患有精神分裂症,随着疾病的发展,情绪活动会逐渐减少,缺乏内在的情绪体验,对周围的一切事件表现出漠不关心。他们不仅对亲人漠不关心,而且对社交活动也有所退缩。对于这类患者,应该尽快去看心理医生,或去精神科进行检查和治疗。
第二点习惯于独立。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找一个安静的环境,给自己留下一个安静。有些事情说起来很简单,很简单,但做起来很困难。只要心够坚强,我什么都不怕。我坚持我的人生目标,不喜欢被打扰。我了解安静。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虚伪而复杂的事情。关上他们的门,远离麻烦,做他们喜欢做的事。
第三点商品化的物质环境消耗了人们的感情,商业本质上是一种没有感情的金钱交易。人们关注的是“金钱”,而不是太多的友谊。当对“利益”的追求渗透到家庭关系中时,家庭关系就会恶化。兄弟会结帐,父母和孩子会为“钱”而竞争。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将降至冰点,家庭关系将变得越来越淡漠。
第四点吃力不讨好,已经成为“家庭”的常态。孩子有责任照顾他们的父母,父母也有义务体谅他们的孩子。如果你来来去去,互相奉献,家庭关系可以持续很长时间。当一个孩子奉献给他的父母时,父母认为这是孩子应该做得。慢慢地,双方之间的矛盾被激起。父母为他们的孩子买单。
也不算病吧!我觉得是不喜欢交际,是对自己不自信,总觉得自己比不上别人,总能看到别人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优点,虽然安安静静生活挺好,但是人类就是群居的,虽然有这种渴望但真不容易做到,我觉得这不是病,是一种生活方式。
生活中有些人比较孤僻,不喜欢与人交往,对别人的事不感兴趣,也不希望别人了解自己的内心。不想与人来往,情感淡漠是一种什么心理?
不想与人来往,很可能是因为个体经历了很多负面的交往事件。
我们可以先看看那些喜欢与人交往的人,他们无一例外都是能说会道之人,即使并非很幽默,不具备独特的魅力,但总能够给别人舒服的感觉,难道他们是生来就喜欢与人交往的吗?
当然不是。
交往的意愿是个体在人际关系中与他人相互作用的产物,如果受到了强化,则会增加交往行为的频率,如果受到惩罚,交往的意愿就会降低。
那些喜欢与人交往的人,正是因为受到了各种不同的强化,例如别人的尊重、接纳、善意、好感等等,这些积极因素作为强化物,强化着人们的交往行为。
换言之,因为他们能够获得某些好处,并且可以预计以后的交往行为同样会给他们带来好处,于是他们便喜欢与人交往。
相反,那些排斥人际交往的人,是因为他们遭遇了漠视、嘲讽、白眼、辱骂等等,这些消极因素作为惩罚物降低了他们的交往意愿,所以他们宁愿自己一个人待着,以避免受到他人的伤害。
所以生活中人们看到有些人不合群,性格孤僻,不应该先入为主地认为他们“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因为任何一个人都有可怜之处和可恨之处,他们身上也并不是只有可怜与可恨,也有着其他积极的一面。
只是人们经常被认知启发所蒙蔽,认知他人喜欢走捷径、抄近路,因此往往无法全面地认知他人。
对于这些被排斥孤立的人,或是倾向于独来独往的人,我们应该以友好的态度对待他们,在人际交互作用的影响下,相信他们也不会对我们伸出的手置之不理,因为“人都是相互的”。
不喜欢与人交往,还可能是因为人们陷入了某种焦虑中。
有些人喜欢探究难懂的问题,对不知道的事情经常投入很多精力和时间,他们被称为高认知需求者。
他们对于自己和周围环境总是保持着一种求知欲,这一欲望驱使着他们不断地提出“为什么”,并且努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寻求答案。
对于这种人来说,无法解决某个问题就会导致长时间的焦虑,或许是人际关系中的问题,或许是有关工作效率的问题。
总之,他们喜欢问为什么以及想要得到答案,在找到答案之前,他们的焦虑不会停止,人际交往的意愿也会减少。
当然,高认知需要的个体并不总是喜欢一个人思考人生。
有些人活着有时候他们也会寻求他人的帮助,但更多时候他们自觉无法向他人倾诉内心,感到他人无法理解自己的思想,于是便更加倾向于依靠自己来得出结论。
真诚、信任和真实是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凡是那些愿意进行社会交往的人都是能够互相信任的。
但生活中有些人并非如此,他们可能成长于忽视型的家庭,例如留守家庭和单亲家庭,家长从小就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关怀,导致他们无法信任家长。
随着年龄的增长,种不信任就拓展到所有人身上。
缺少了信任,人际关系就无法建立,因为哪怕是最浅的人际关系都要建立在一定程度的信任和真实之上,脱离了信任,人们就会自我封闭,从而排斥社会交往。
这种不信任是由父母的教养方式造成的,还有一种不信任,是由好胜心、执拗导致的。
有些人盲目地认为自己可以做到很多事情,自我效能感过强,自信心爆棚,从而对别人产生了不信任感,认为他人都不如自己,凭自己一个人就能够做到许多事情。
这种性格特征可能是由于遗传导致的,也可能是由于后天大量的成功经历导致的,也可能是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总之,比起他人,他们更相信自己,于是便喜欢独来独往,并拒绝与他人的合作。
不想与人来往、情感淡漠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消极的交往经历、高认知需要、自视甚高等特点都会影响人们的交往意愿。
但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合作与交流,一意孤行就意味着与时代脱节,跟不上发展的潮流。
情感淡漠症说白了就是互不联系,久而久之不管是感情多深的两个人,最终都形同陌路人。我以前总是能听到别人说我高冷,但其实我内心是热情的,只是我不善于表达,而且情感流露得也不明显,比如有些时候朋友给我说一个笑话,如果我找不到笑点,我连嘴角都不上扬,慢慢得别人也不愿意和我玩。很明显的她们说的高冷实质上是待人冷漠。我很想摆脱这种淡漠的情感,然而似乎没有想象当中的容易。
直到我遇到了热情如火的大学室友,我成功摆脱了这种该死的情感淡漠症。我大学里面有3个室友,个个都是话唠。就算我没有话题和她们聊,她们也会找话题聊天,一开始我以为是为了让宿舍更加好,室长才会每周搞一个座谈会。后来我才发现开展这个活动其实更多的是为了我。
大一刚进宿舍的时候,我话特别少,要不是问她们老师布置的作业,我几乎不说话。周末没课的时候我能够一天都不说话。为此她们才一起商量怎么把我热情的性子激发出来。每周宿舍的座谈会,都会买些零食水果,大家坐在一起,聊一下无关紧要的事情,只要开心就好。
慢慢的我话也开始多了起来,也试着去跟大家分享我的快乐。
现在毕业了,我以为我可能会回到以前的淡漠,毕竟大家都已经分开了。然而她们会经常给我打电话,我终于也懂得了朋友的重要性,明白了即使不在一起也要经常联系。如果真的想摆脱情感淡漠症,不妨像我一样交一些热情如火的朋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