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智力三元理论.2.论述情绪与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试述智力三元理论.2.论述情绪与情感的区别和联系,第1张

腾伯格提出的智力三元理论分别从主体生存的外部世界、主体对信息进行心理表征和操作的内部世界、连接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经验世界去刻画和描述智力的特征。这就构成了三元理论的三个主要成分:情境亚理论、经验亚理论和成分亚理论,戈尔曼主要接受了斯腾伯格情境亚理论的思想。这种理论认为智力是一种对主体生存环境的适应、选择和改造行为,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对智力和行为内涵的理解不同,智力行为的测量必须带有更多的现实生活的特点。戈尔曼强调识别他人的情绪,调控、处理好人际关系,同样看到了社会文化对智力的制约作用。由此可见,把情绪智力从属于智力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了,情绪智力只是对传统智力内涵的一种扩展。

研究情感因素的重要意义

The Significance of Studying the Affect Factors

关于情感的重要性,王初明博士说过:“情感之所以重要,只因为它是发动机,再好的机器,若不发动起来,便是一堆废物。情感的作用若发挥得好,可以启动学能,调动学习积极性,释放学习潜力,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和思想问题。”事实上,情感除启动和启智功能外,还有信号、感染、迁移和健身等功能,这些功能对我们教师搞好教学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英语学习的特点和中学生的情感特征决定了情感在英语教学中更为重要。学生,尤其是偏远山区中学的学生,缺少英语学习的大环境,英语学习中有大量的词汇、句型、语法要记,需要大胆开口运用英语;而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随着年级的提高他们的自尊心越来越强,自我保护意识日趋增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怕出错、怕开口、怕老师提问,对自己缺乏信心。教师若能认真研究英语学习中的情感因素,设法消除学生的消极情感,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教学工作就会卓有成效。具体来说,研究情感因素至少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

11 情感在教学中具有多种功能

情感的特性与英语教学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情感在英语教学中的独特的功能。所谓功能,就是一个系统所具有的对其它系统施加影响的一种属性。弄清情感在教学中的功能,有利于提高英语课堂效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情感在英语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大功能:

111动力功能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列宁,1958:255) 这说明情感具有动力的功能。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于人们的行动具有增力或减力的作用。积极的情感能发挥增力作用,激励人们的行动;反之,消极情感会产生减力作用,阻碍人们的行动。因此,在教学中要设法激发和发展积极情感,帮助学生抑制和克服消极情感。

112启智功能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知、记忆、注意、想象、思维等心理技能的发挥受主体情绪状态的影响。人在认识活动中的积极性直接影响着智力发展的活动效率。经过调查93%的学生认为学习积极性高时领悟快,记得牢(温正胞,1999:23)。在教学中,情与知的出现常常一前一后,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在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必须注意培养和优化学生的情感因素,使之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113 信号功能

是指一个人的情感能通过表情外显而具有信息传递的效能。表情分为言语表情和非言语表情(即body language)。表情在社交中起着重要作用。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别恩(Mehrabian Albert)研究了使用英语的人们的交往现象后发现,日常生活中55%的信息是靠非语言传递的,38%的信息是靠言语表情传递的,只有7%的信息是靠纯粹的语言传递的(转引自江佳慧, 2001:16)。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表情传递教学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通过教师的表情了解信息,又把自己的了解程度通过表情传给老师。教师若善于运用表情,可以增强教学效果。马卡连柯也曾指出:“不能运用必要的面部表情,或者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老师,都不能成为良好的老师。”(马卡连柯,1979:305)

114感染功能

是指一个人的情感具有对他人施予影响的效能。调查数据显示,教师上课时感情投入,82%的学生的注意力不易分散(江佳慧,2001:16)。心理学研究还表明,一个人的情感会影响他人的情感,而他人的情感也能反过来影响这个原先的情感,诺尔曼"丹森(Norman K"Denzin)教授称之为情感互动。他说“情感互动是两个人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进行的情感转让,使一个人情不自禁地进入对方的感受和意向性感染状态的过程中,它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结合在一个共同的情感领域之中。”(诺尔曼"丹森,1989:203) 由此可见,感染功能有两种体现:甲被乙感染;甲乙相互感染。在语言教学中,一是通过教学内容感染学生,二是通过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使学生受到感染。

115迁移功能是指一个人对他人的情感会迁移到与他人有关的事物上去的效能。情感迁移是情感的一种扩散、泛化现象。燕国材在揭示情感自行扩散规律时指出:“在一定条件下,人的情感可以弥漫到主体与客体上去。”(燕国材,1992) 我国有句俗语叫“爱屋及乌”正是对这一现象的典型概括。有调查显示,初中100%,高中9894%的学生对老师感到满意时,也喜欢该老师所教的学科(吴昌顺, 1987)。由此可见,学生对老师的情感会迁移到相应的学科上。根据这一规律,我们教师必须要真诚地热爱学生,在人格上要充分尊重,在思想上要亲切关怀,生活上要细心照顾,学习上要耐心指引,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师爱,学生就会以相同的情感来回报教师。

116健身功能。情感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处于愉快情绪状态下的人大脑功能完善,能保证内分泌系统、免疫能力、消化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减少疾病的发生;如果消极情感长期存在,就可能产生心理疾病。有研究表明,精神舒畅与精神忧郁者患重病死亡的比率是2:18(熊川武,1999:133)。因此,发展积极情感不但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12 语言与情感态度有密切的关系

人类语言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促进人际交往。人际交往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人的情感态度。情感态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传递。沟通情感、解决情感也需要使用语言。恰当、合理地使用语言有助于沟通情感,增进友谊和互相尊重,改善人际关系。总之,语言与情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青少年学习英语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学习如何使用英语。既然是使用英语,那么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人际交往和情感态度。

13研究情感因素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不仅是认知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情感信息交流的过程。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转引自赵涌波,2001:108)这种心灵的接触就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处理好情感因素,就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其理论依据有:

131辩证唯物主义(dialectic materialism):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生个体是知识获得的内因,情感因素是学习者个体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果教师善于处理好各种情感因素,创造积极情感,就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132人本主义(Humanism):以马斯洛(AHMaslow)和罗杰斯(CRRogers)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因此其学习论的基本原则是“必须尊重学习者,必须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必须相信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并终于达到“自我实现”;必须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情境。”(转引自张大均,2001:65) 也就是说看重知识的学习与情感、体验的结合,认为人的智力的发展和情感发展同等重要。我们也可从中得到启示: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好情感因素有助于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33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是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最新教学理论,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建构主义十分关注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知识,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认为知识是由个体建构的。学习者心灵的发展是已有知识和当前经验不断达到平衡的过程,伴随这一过程的是同化与顺应。智力发展包括认知发展和情感发展,两者密不可分。与认知发展同样的道理,情感发展的过程也是情感图式在不断的同化和顺应中达到平衡的过程(范琳,2003:28—29)。在英语学习这项智力发展中认知和情感同样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不可分割的;知识的构建伴有情感的构建,情感的构建同时又影响着知识的构建。因此,只要教师把构建积极情感作为教学目标的一部分,鼓励情感自主,使学生达到“好学”以至“乐学”的境界,最大限度地调动认知和情感的互动,就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134情感过滤假设(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克拉申(Krashen)认为,虽然情感对语言习得机制并无影响,但情感因素起着促进或阻碍输入传到大脑语言习得器官的作用。成人情感过滤能力强于儿童,故输入效果低于儿童。因此,要创造一种情感过滤程度低的环境,排除心理障碍,降低情感过滤程度,作为输入的前提和输入效果的保证。他还把情感分成动力、自信和焦虑三类,并指出,动机大、自信心强、焦虑低的学习者输入和吸收的语言量就多(Rod Ellis, 1985:263)。因此,我们英语教师若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和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保护和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消除和降低学生的焦虑感,更有利于提高语言输入效果,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另外,周榕和何广铿在对广州市省、市、区三级的9所学校共1572名初中毕业生的英语学习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作了Pearson积矩相关分析后发现,“英语成绩与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都呈显著的正相关,其中情感态度与英语成绩的相关性最高(r=0322, P<001) ”并得出“情感态度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首要原因”的结论。他们指出:“以往的外语教师重知识轻情感的情况应得到纠正,取而代之的应是重视和努力尝试以情优教和以情促知。”(周榕,2004:1)

14 关注情感问题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积极的学习情感和主动学习的精神的养成,比学习方法、技巧的掌握具有更深刻的意义,对人一生的发展有更持久的影响。”(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中学阶段的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态度发展的重要时期。每一个阶段、每一门学科都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帮助他们培养和发展积极的情感态度。但是,过去的教育过于强调大脑的理性和认知功能,而忽略了非理性的发展,造成了“情感空白”。事实上,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促进人的发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要求“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关注情感态度的培养……”与其它学科一样,英语教育也应该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既关注认知也关注情感是语言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关注情感可以提高语言教学效果,语言教学也能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斯蒂维克(Earl W Stevick)认为,语言教学不只是为了达到某些语言目标(language goals),而且要有更加深层的目的——追求新的“生活目标”(pursuing new “life goal”) (程晓棠, 2000:3)。

15 关注学生情感有助于改变当前英语教学中的弊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不容盲目乐观。中学英语教学中依然普遍存在“收效较低”的问题。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英语缺乏兴趣,两极分化现象还比较严重。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教育者忽视了教学中的情感问题,认为情感态度的培养是政治老师和班主任的工作。正如陈琳等教授所说“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有一种观点,认为情感态度不是外语、数学、物理等专门学科的教学目标,应该是思想品德课的任务。有人更为直接,认为英语与情感态度没有关系。”(陈琳,2002:68) 笔者在调查后发现:从初二开始,随着所学内容增多,需要记忆的量大,对英语缺乏兴趣,成绩不好的这些学生学习感到越来越困难,考试成绩也越来越不理想,几乎没有成功的体验,教师又没有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甚至不时被教师所批评或渐渐为老师遗忘,久而久之,就导致了怀疑自己不是学习英语的材料;又由于各种考试,特别是中考、高考给师生造成的压力过大,教学方法仍多以单向灌输为主,以讲解语言知识为主,课堂里老师独霸课堂,把学生看成是用来装知识的“容器”,很少考虑学生的需要,课堂活动机械、沉闷、枯燥和程序化,缺少生气和乐趣,缺乏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进而使教学本身成为导致厌学的因素。如果教师充分考虑情感因素,教学中多一点情感投资入,或者说多一些人文关怀,如:课堂上设置一些能真正让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当学生遇到困难或挫折的时候,教师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真心的帮助;设法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乐趣,在成功中获得自信;当学生取得进步的时候,教师给予真诚的祝贺;教师在课堂里尊重每一个学生,不忽视任何一个学生的存在;教学中投入真情实感,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把课上得生动有趣;课内课外注意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目前英语教学中所存在的弊端是可以得到某种程度的改变的。

16 关注和培养积极情感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第一次在中学英语教学指导性文件中明确了外语课程的人文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章兼中教授认为,培养人文精神是时代的呼唤,人文精神是深化英语教育改革的基点,培养人文精神的核心是重视人的因素,积极学习的态度是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章兼中,2002:12—15) 英语新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明文规定:“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其基本理念部分的第一条是:“课题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情感态度被作为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列入课程目标之一,并对各级目标作了具体的描述。因此,关注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已成为中学英语教学的一个主要任务、基本理念和重要内容。

针对消费者感性消费的理论,例如苹果新型手机的销售,美国消费者为了买到新型手机可以排三天三夜的长队,场面堪比中国春运,中国消费者为了有钱买手机可以去卖肾,这就是理性消费被品牌崇拜的感性消费取代。

一说起分手,所有干货的第一个词都是断联,各种断联之后前任回头,或者成功复合的帖子看着,还是说服不了自己,还是想去联系?

有这种想法也无可厚非,说到底还是不相信断联真的能带来想要的结果,万一自己情况特殊怎么办?万一断着断着对方真跑了怎么办?人总归是要为自己考虑的,不确定做了就会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做不到也很正常。

这是我自己摸索出来的一套理论,也就是猎手猎物理论,可以解释情场中遇到的大部分问题。

断联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断联的时间是怎么确定的?复联一定要等对方主动吗,女孩子能不能主动复联?

如果自身是猎手,那么断联到一定程度就要去复联了,因为猎手本来就是要主动出击的。如果自身是猎物,那就不要主动复联,因为这意味着猎物的价值会大打折扣。

猎手和猎物的区别就在于,猎手是不会因为主动而掉价的,主动甚至是猎手魅力的一部分。如果有些女孩子喜欢那种被动的男生,也不要因为别人说这样的男生性格有缺陷就逼着自己放弃。说不定你自己就是天生的猎手呢?

传统审美喜欢柔弱的女性,女子太强被视为克夫,随着女性崛起,越来越多人能欣赏大女人的魅力。男人也是一样,传统审美中,男人要阳刚强势,这并没有什么不对,但如果女性比较强势主动,再配强势的男性容易发生争斗,温和被动的男性就会比较合适。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有自己的角色,自己的剧本,如果非要按照不适合自己的路径去走,踩坑也是必然的。正是因为对自己角色定位不清晰,才会有那么多困惑,猎物就要努力成为让猎手垂涎欲滴的那一个,猎手就要成为身手敏捷的那一个。

在这里先做个心理建设:

猎手和猎物没有高低之分!

猎手和猎物没有高低之分!

猎手和猎物没有高低之分!

上面这句话请认认真真念三遍!

情场不是食物链,猎物没必要跟绵羊见了老虎一样瑟瑟发抖,有高位的猎物,也有高位的猎手,这个高位是相对的,如果相差太大,要么猎物跑太快溜了,要么猎手得手太快觉得没意思就去找下一个猎物了。

先搞明白自己扮演的角色,才知道后面该怎么演。一般来说,情感关系中男性扮演的是猎手的角色(当然也有喜欢当猎手的女人和喜欢当猎物的男人,同性恋中T和攻扮演的是猎手的角色),这个角色一般是不会变的,变的只是自身的能量场(想象一下,老虎也会受伤变弱,那时候绵羊可以轻松欺负老虎,但是不代表老虎会变成绵羊的猎物)。当然后天通过努力学习也可以达到猎手猎物自如转换的程度,但是这个不适用于小白,所以就先不解释。

最理想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呢,那就是猎手追逐猎物的过程。我很喜欢看猎豹追逐羚羊,因为猎豹和羚羊的体态都特别美,同时捕猎的过程紧张刺激,瞬息万变,分分钟叫人肾上腺素飙升。真要是羚羊跑了或者猎豹一口咬住猎物了就没啥看头了,因为不用看也知道要么是各走各路,要么就是饱餐一顿,结局都指向开启下一场捕猎,这一场已经结束了。

所以暧昧的味道才妙不可言,分分钟叫人上头,两个人明明已经在一起了,却一直保持着追逐的过程,一直暧昧,是不是很刺激?猎物若即若离,既不跑太快让猎手追不上,同时脚步轻盈变换路径,感觉马上要抓住,一溜烟又跑走了,猎手只会更兴奋的来追求示好。

下面就要说说方法论,很多博主都不喜欢方法论,因为方法论写起来麻烦。但是方法论确实很重要。这就好比是学穿搭,审美好的孩子第一次出手就可以弄出一套回头率爆表的行头,普通人学穿搭,总不能先啃各种美学理论知识吧,啃了老半天也没什么成果,很容易就对自己失去信心。直接模仿现成的穿搭,尝到甜头之后如果对美学产生了兴趣,这时候再去研究理论知识也不迟。

回到断联和复联本身。

对于猎物来说,一开始都是处于高位,猎手为了得到猎物,会使出浑身解数追求,展现个人魅力,各种情话不重样,大小节日献礼物……但如果猎物因此上头,爱上猎手,在猎手看来就是得手了。前面我也说了,猎豹捕到羚羊便意味着狩猎结束,带回去慢慢享用。享用的时候会在乎猎物的心情吗?会时时刻刻关注猎物的动向吗?肯定是一边吃一边想着下一顿去哪找,或者吃完就把猎物丢到一边睡觉补充体力去了。一切都指向,保存体力开启下一场。这时候,猎物对于猎手来说,就是死去的羚羊,猎手会担心它突然复活跑掉吗?

有魅力一些的猎物,这时候会引入竞争者,比如被一个之前看不上的追求者追求,因为寂寞空虚就答应了。就好比鬣狗的速度是追不上羚羊的,但趁猎豹不注意抢已经得手的羚羊,就容易多了。羚羊是先被猎豹绞杀了速度,这才让鬣狗有了可乘之机。这时候,猎手就会想办法去把自己的猎物抢回来,对于猎物来说,会感觉到似曾相识的被猎手追求的快感。

但引入竞争者并不是长久之计,乘虚而入的竞争者是一定没有原先的猎手强大的,如果真有这么强还要趁虚而入干嘛?所以结果往往是猎手打跑了竞争者,那猎物还是那个死尸,不用担心跑路。这是猎物还比较鲜美的前提下,如果猎手感觉猎物已经吃的差不多了,面对鬣狗的蠢蠢欲动,也会选择睁只眼闭只眼。那么作为猎物,你甘心吗?

对于猎物来说,断联的时间取决于之前被吃了多少。如果只是吃了没几口,猎手一方面惦记着之前鲜美的口感,另一方面因为还没吃饱,对于没吃的那部分还是有新鲜感。所以猎物只要稍微断联一下,整理一下心情,朋友圈po美照,秀健身聚会,基本上不出几天猎手就按耐不住了。猎物一定要相信猎手的主动性,对于猎手来说,主动出击拿下猎物的过程,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与其说是猎物在诱惑他,不如说是这种成就感在诱惑他。

如果猎手一来联系,作为猎物就屁颠屁颠迎上去,对于猎手来说感觉就是:我那个羚羊突然爬起来,吓得我以为它要跑,赶紧上去追,没想到立马就给我追到了,看来还是不太行啊,下次不用费这么大劲了。第一次可能断联七天就有效果了,那么第二次就需要起码半个月,来来回回折腾多次,猎手就会失去兴趣,找下一个去了。当然猎物肥美的话猎手失去兴趣的时间也会久一点。

有些人断联久了之后会陷入一个境地,因为害怕受伤,对于对方的所有试探一律拒绝。这就好比得手的猎物突然爬起来,猎手来追,猎物撒丫的就跑没影了,一骑绝尘啊。这时候只要是有点脑子的猎手,都会选择放弃,你见过哪只猎豹或者老虎死死追着老远的猎物吗?放弃机会渺茫的猎物是猎手的基本修养,如果你拒绝的太狠,让猎手觉得没戏了,那断联断着断着可就真的回不去了。

优秀的猎物不仅要肥美可口,还要看起来唾手可得。因为失败的恋情会抹杀一个人的魅力,魅力对猎物来说是更重要的,猎物有魅力才能吸引更多的猎手,才有资格挑选最有魅力的一个猎手。这就是断联最重要的目的,审视自身,把丢掉的能量补回来,好好提升自己的mv。这时候断联时间就取决于自己定的小目标,受伤了怎么说也要先把伤养好再上场吧,吸引猎手只是第一步,后面的追逐战才是重头戏呢。

第二点看起来唾手可得也很重要。猎手出击前会先评估成功率,猎豹不会傻傻的立马扑上去,而是先伏击在草丛中,慢慢靠近猎物,并且观察猎物。猎手会观察猎物的状态,并且在最合适的距离出击。这一步其实对于复联是有优势的,没谈过恋爱的时候,女神可能会因为过于高冷而吓跑追求者,对于分手后的二次吸引,因为之前得到过,对于第二次得到就会更有信心。这时候猎物反而要稍微高冷些,不能让对方觉得太容易得到。

下面就是紧张刺激的追逐环节了。高位的猎物,就是在奔跑的过程中一骑绝尘,然后在适当的位置停下,装出毫无察觉的无辜样子,等猎手靠近后再惊慌的跑开,并且在不远处再次停下。是不是很像在描述机敏的小鹿?你觉得小鹿有多可爱,猎手也会觉得你有多可爱,一样的道理。

but,很多人就死在了第一步断联上面。伤口没有愈合,逃跑路线也没有设计好,就想回去玩虎口脱险?咱们不着急,一步一步来,方向选对了,到达目的地只是时间问题,急什么呢?沿途的风景也很美丽,不是么?

文艺美学基本理论·审美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映。审美情感则是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表现为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的一定的主观(肯定或否定)态度及其体验。它不同于审美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因为它是对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之间的某种关系的反映,而不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活动。审美情感和其他审美心理诸要素一样,都是在人类的长期劳动和审美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积淀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内容,具有社会意义,并且同时对人类的审美实践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人的一切审美感受都蕴含着浓厚的情感色彩。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的情感活动有时被称作审美 ,但审美 同生理感官的 有着本质性的区别。生理感官的 只是生理欲求得以满足、冲动得以发泄后所引起的身心的快适,本质上是物质功利性的。审美的 虽然首先要以生理 为基础,但主要则是精神需求得以满足而达到的心灵的愉悦,使人心灵得到净化和陶冶,所以是人的一种高级的情感活动。

审美活动中主体的情感活动是以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外在感性形式的感知为前提的。感知是感觉、知觉、表象的统称,主体在对具体可感的审美对象进行感觉、知觉、表象活动间就已包含着一定的情绪或情感的因素,事物的感性形式都是激 感的原因。在感知基础上进行的想象活动中,情感活动更加深沉、更加强烈。中国古代诗论、画论中就曾提出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观点,并成为衡量艺术作品的艺术性的一条重要标准。在艺术作品的欣赏过程中,欣赏者不但要感知作品中景物形象的描绘,还要用身心去感受浸泡着这些景与物的艺术家的审美情感,只有如此才能达到对艺术的真正欣赏。

由于主客观条件的不同,审美中的情感性质也呈现出差异。审美对象内容的不同会引起不同的情感态度。观赏悲剧所产生的 同观赏喜剧所引起的 有很大的差别,优美、壮美、崇高在人心中激发出来的情感也有明显的差别,审美情感是丰富多采的,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由于审美情感是主体对客观对象的一定的主观态度,因而决定感情性质的现实条件是客观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关系。客观事物于人有利,则会引起人的肯定情绪或情感体验,如满意、喜悦;倘若客观事物对人有害,就会引起人的否定的情绪或情感体验,如痛苦、恐惧和仇恨。随着主体的立场、观点需要、愿望诸主观条件的不同,具体的审美情感也就有所不同,表现在不同时代的人就同一审美对象所唤起的情感态度不甚相同,在阶级社会里则主要表现在人的阶级性上,不同阶级,尤其是敌对的阶级的人,会有不同的甚至尖锐对立的情感态度,呈现出鲜明的社会功利性质。

(1)情感事件理论的主要内容参见本章复习笔记相关内容。

(2)该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情绪和心境如何影响我们的工作绩效和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情感事件理论认为,员工对于所发生的事情产生情绪反应,进而,这些反应又影响他们的工作绩效和满意度。

情感需要指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当个体在早期经验中没有获得爱的满足时,个体就会倾向 于形成低个人行为,他们表面上对人友好,但在个人的情感世界深处,却与他人保持距离,总是避免亲密的人际关系若个体在早期经历中,被过于溺爱,他就会形成 超个人行为,这些个体在行为表现上,强烈地寻求爱,并总是在任何方面都试图与他人建立和保持情感联系,过分希望自己与别人有亲密的关系而在早期生活中经历了适当的关心和爱的个体,则能形成理想的个人行为,他们总能适当地对待自己和他人,能适量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接受别人的情感,又不会产生爱的缺失感,他们 自信自己会讨人喜爱,而且能够依据具体情况与别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也可以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舒茨的三维理论在解释群体形成与群体分解中提出群体整合原则,即群体形成的过程开始是包容,而后是控制,最后是情感。这种循环不断发生。群体分解的原则是反其序,先是感情不和,继而难于包容,最后失控,导致群体分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874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