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戒》:欲望与人性的角逐中,猎人是谁?谁是猎物?真假难辨

《色.戒》:欲望与人性的角逐中,猎人是谁?谁是猎物?真假难辨,第1张

文|芳小菊

很多人看《色戒》,是因为被片名所惑,被“色”字所诱。

实际上,影片中虽有一些大胆和突破性的镜头,但整部影片的张力,都表现在王佳芝和易先生的人性欲望碰撞上。

就像张爱玲在小说里形容的:

“他们是原始的猎人与猎物的关系,虎与伥的关系,最终极的占有”。

王佳芝和易先生的感情,看上去是因三场大戏所生,归根结底却是由人性引发的。

王佳芝的空虚和迷茫,易先生的寂寞和紧张,就像一场角逐。

在这场角逐中,一开始,本来想“猎艳”的易先生,不知不觉中,成了王佳芝的“猎物”。

后来,在接触过程中,王佳芝又落入了易先生的陷阱,在欲望和情感中无法自拔。

两人于真假难辨中,上演了一出情感上的“无间道”。

易先生,一个寂寞到灵魂深处的男人。

他心思极深,提防心极重,身上有一种阴谋家和野心家特有的气质。

他是一个以尊严和性命获取生活上的荣华,和事业上的野心的人。

他深知自己的境遇,更深知自己从事的是一项什么样的人生交易。

所以,他的精神是高度紧张和压抑的,对未来也是惊恐绝望的。

他早就料到,自己的人生是无路可退的。

一个手握权势的人,权力有多大,恐惧就有多深。恐惧的尽头就是无边的寂寞。

王佳芝,一个生活空虚,对人生充满迷茫的女学生,因为喜欢邝裕民,阴差阳错中,加入了以他为首的爱国学生团体,参与了暗杀汉奸易先生的爱国行动。

她虽然爱国,但缺少伟大的为国捐躯的理想。

当其他人在侃侃而谈如何杀敌的时候,她常常是疲惫的。

母亲去世后,被父亲狠心抛弃,没有亲情的童年和少年,让王佳芝深感身世不幸。

不幸的身世和兵荒马乱的年代,令她的内心充满不安。

她需要抓住一根浮木,让动荡不安的生活有一份安全感。

遇到邝裕民,她以为碰到了一个对的人,所以,被他的想法一步一步推着往前走。

她虽然没有舍生取义的态度,但她需要知道生活的意义是什么?生活的方向在哪里?

参与暗杀易先生,她是为了给自己的生活树立一个目标,让自己的人生能有所价值。

一个需要生活目标的女人,和一个需要懂他寂寞的男人,两个各怀心思的饮食男女,一经纠缠在一起,故事自然而然就展开了。

为了接近易先生,王佳芝从一个未经世事的女学生,“蜕化”成美艳的**麦太太。

首次暗杀行动就像一场闹剧,行动过程中,因为事先没有料到,易先生一家会早早离开香港,计划还没来得及实施就流产了。

事后,王佳芝放下电话时迸发出来的情感,不是因为他们行动的失败,而是因为她成了一个连她自己都在嘲笑的笑话。

这次行动中,她牺牲了自己,计划却未能实施,让她的牺牲没有任何意义。

因此,她称这次行动是可笑的,她后悔了,最终仓皇逃离。

三年后,暗杀计划重启,邝裕民再次找到王佳芝时,他正在舅妈的不停嫌弃中坚持读书。

在邝裕民的说服下,她再次答应参与暗杀行动,但她的再次参与不是为情,而是为了给生活一个目的,因为,她已经为当初的幼稚付出代价了。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三年后的这场暗杀,当机会来临的时候,她却动了恻隐之心,她临阵倒戈,以一句“快走”,用自己与同伴的死,换了易先生的生。

而对于背叛的后果,她不是没有想过,她心里是非常清楚的。

作为女人,在情感和人性面前,谁也不敢保证自己不会像王佳芝这样飞蛾扑火,这便是人性。

《色戒》看起来是讲的是爱情与暗杀,实际上演绎的是人性和欲望的角逐与纠葛。

李安不仅用三场大尺度的戏来凸显这场角逐纠葛,同时也把它蕴藏在了平常的琐碎中。

三年后,王佳芝到易先生家暂住,她为自己没有带礼物而道歉时,易先生说了句:“人来就好”。

虽然易先生说话的时候,没有表现出任何柔情,也不见得对王佳芝有多信任,但对她的赞赏、在意却流露无疑。

两人第一次在咖啡厅约会,易先生一改平时的冷酷,在王佳芝面前,袒露了他权势下隐藏的紧张和恐慌。

他告诉王佳芝,自己不敢去**院,是因为惧怕那里的黑暗里潜藏着的杀机和危险,吃饭的时候,要找人少的馆子,是因为那里面人少,平时不敢随意的说话,是因为到处都是坑。

易太太出去打牌的时候,在易先生家里,两人有一场对话角逐:

“你相不相信?我恨你”。王佳芝说。

易先生:“我相信”。

“我恨你”,王佳芝又说。

易先生:“我说我相信,我已经很久不相信任何人的话了,你再说一次,我相信”。

“那你一定很寂寞”,王佳芝抱着他说。

在这样的交流中,寂寞到骨髓的易先生,一个特别会撩女人,在女人面前收放自如的男人,本来应该是一个会勾女人心的猎人,却不知不觉中被王佳芝俘获。

这时候,两人之间几分是情,几分是戏,欲望与人性的角逐中,已经真假难辨。

在王佳芝的心中,易先生虽然是个背叛国家民族的汉奸,但通过接触,特别是几次翻云覆雨后,王佳芝对他的情感却发生了变化。

她的内心被矛盾与痛苦撕扯着,在欲望和情感中无法自拔。

在**院里见到邝裕民时,她颤抖不安的问:“他们什么时候开始”?

面对上级老吴,她的理智已经处在崩溃的边缘,所以,她一反常态,说话时声嘶力竭。

这时,易先生已经成了王佳芝的陷阱,在人性和情欲面前,到底谁是猎人,谁是猎物,两人已是真真假假分不清了。

影片中,李安着重突出的是“人欲”。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人欲”一直是被压制的,我们一直都忽视了,越是被压制的东西,越容易疯狂生长。

李安最懂中国人,所以,他如泣如诉的拍着人性。

他对易先生的刻画,没有选择脸谱化,而是放大了他的人性。

因为不管多么残忍的人,在爱与关心面前,总会柔软。

李安为王佳芝和易先生之间,铺了一条细腻、完整的感情线,从前期的暧昧,到中期的激烈,又到后期的温馨平静,我们看到的都是人性和欲望的碰撞。

易先生因为他敏感的神经和职业习惯,精神和欲望这两根弦始终是紧绷着的。

在日本人开的酒馆中,他借日本的形势,对王佳芝诉说自己内心的不安与恐惧。

为了安抚他,王佳芝唱了一曲《天涯歌女》。

当王佳芝唱到“郎呀患难之交恩情深”时,看着眼前摇曳生姿的美人,易先生忍不住红了双眼,夹着烟的手在不停的微微颤抖。

此刻,他不再是一个冷酷的汉奸头子,而是一个被心上人感动着的普通男人。

当他看到王佳芝和富太太打牌时,手上带着的翡翠戒指,和富太太的钻戒相比有些寒酸时,他为王佳芝买下了一颗鸽子蛋钻戒。

易先生的这份用心和珍重,让王佳芝怎能不动心?

一个缺爱的,被父亲抛弃,被亲戚嫌弃,被喜欢的人牺牲的女人,遇到一个让她觉得无比珍爱她的男人时,心中的天平总会不受控制的摆动起来。

“这个人是真爱我的,她突然想,心下轰然一声,若有所失”。张爱玲在小说中这样形容王佳芝戴上鸽子蛋时的心情。

女人总是感性的,除非不爱,一旦爱上了,便是沦陷,心中除了爱人,其它的都不重要。欲望就是这样,它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轨迹。

王佳芝在小我和大我之间强烈挣扎后,背叛了组织,用她的恻隐之心,救了易先生,葬送了自己和同伴的性命。

王佳芝去世后,易先生走进她住过的屋子房间,轻抚着留下他们共同记忆的床单,默默地悼念了片刻,离开时,留下了一个回望的身影。

在这场欲望和人性的角逐中,王佳芝和易先生,猎人是谁?谁是猎物?因为王佳芝最后的背叛与死亡,已经真假难辨,哪个输哪个赢谁也分不清。

人的原始欲望犹如洪水猛兽,一旦放出,就无法控制。

《色戒》,尺度是假人性是真,在欲望和人性的纠葛中,大多数女人,都敌不过温柔的男人深情款款的对自己。

王佳芝飞蛾扑火时,对易先生是抱着希望的,他相信易先生会爱上她,放她一马。殊不知,女人有时,往往是自不量力的,大多的飞蛾扑火感动的只是自己。

看懂了《色戒》,你就读懂了人性。

杀生和慈善共存文中两次写到老猎人的手在颤抖,说明了他内心也在做斗争,更体现出了他的慈善

作为一名猎人,面对藏羚羊的跪拜,并没有手软,这是猎人的天性,从这里可以看出老猎人对生命的漠视

世间的所有的动物,其实都有着与人类一样的情感,比如文中的藏羚羊,为了自己腹中的小藏羚羊,向猎人下跪,这就蕴涵着深深的母爱。表现出母爱的深切与真挚。

《藏羚羊的跪拜》

猎人 在松林里,四只鸽子在空中飞翔。 四只鸽子,在盘旋,在飞翔,掉下四个影子,都受了伤。 在松林里,四只鸽子躺在地上。 1、为什么四只鸽子会“受了伤”躺在地上?这与标题《猎人》有什么关系? 鸽子被猎人给打下来了,这与标题呼应。 2、文章开头和结尾采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用了排比,拟人。表达了作者对非法捕杀动物的深刻厌恶,呼吁我们要保护无辜的小动物,每一个生命都来之不易,都有自己生存的权利,请爱护它们,请尊重生命。

猎人海力布表达了一种(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情感。

《猎人海力布》讲述海力布救了龙王的女儿,龙王的女儿为了报答他,就把他爸爸嘴里的那颗宝石送给了海力布。但听到的话,不要告诉别人,否则就会变成硬石。

有一回,他无意中听到一群鸟的谈话,得知今晚要下雨,大山要崩塌,洪水淹没村庄。听到以后,海力布连忙回去告诉村民。可是村民不相信,在无奈之下,海力布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告诉了大家,最后村民得救了,可他变成了石头。人们世世代代都纪念着海力布。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猎人海力布》作者是黄蓓佳,中国的童话故事灿若星河,瑰丽奇妙,反映了华夏祖先丰富的想像力、纯真的情感和民间独特的风物。它们世代流传,不断感动我们,成为永恒的、共同的记忆。黄蓓佳“中国童话”系列为孩子们奉上了中国世代流传的、优美的童话故事。

民间故事,充分体现故事情节完整、曲折、生动的特点,并带有神话色彩。运用多种描写手法,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答案是:生肖猴。

属猴人很精明,只是用的不当,属猴人总想以诱惑人的手段行事,总是寻找既不花钱费力,又能捞到便宜的事去做,所以属猴人很难赢得人们的信任。人们对属猴人过分聪明的建议反而感到怀疑,怀疑属猴人是否有什么不纯的目的。属猴人有时在表面上也承认这点,但内心深处属猴人永远热爱自己。这样说绝不意味着属猴人顽固不化,只是属猴人比别人更善随机应变。

这个分情况,不能一概而论吧,自然而然的就很好。很多倒追的姑娘也很幸福啊。适度地考察,弄清楚自己的感觉是必须的,但如果本来已经喜欢对方了,非得折磨对方吊着对方就没必要。

男人分很多种的,除了有其共性,也会有其特性。

不应该把所有男性一概而论。

有部分男人是具备猎人性的,但他们往往可能见一个就爱一个。理由很简单:

既然女性在他眼里只是猎物,那么猎物A和猎物B有什么不一样?使得他会把感情倾注于A而放弃BCDEFG呢?

这种男人确实是具备猎人性的,但他们对所有女人的猎人性都是保持高度一致的,除非你确实有什么独特之处值得他放弃其他女人和你建立强而有力的情感链接,否则你和其他女人在他眼里并没有什么不同。

但什么样的女人值得他放下对其他人的猎人性,他要的和你有的不一定一样了。

而非常专一的男人是不具备猎人性的,这种男人往往都是被追到的。理由也很简单:

如果你不追他,你在他眼里就是个陌生人,那么陌生人A和陌生人B有什么不一样?使得他要大街上随机抽样一个陌生人就对她倾注感情呢?

不过是他生命中出现了一个对他而言很特别也很重要的女人,重要到这个女人已经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他会把他的所有感情都倾注到这个女人身上。

比如何以琛。

另外一般来讲,被大量女性追求的男人通常猎人性也比较低。

理由也很简单:

追他们的女人太多了,如非有什么特别的缘由,否则他都不需要推开身边一大群想和他在一起的姑娘去追求一个对他没有表现出明显兴趣的女人。

最多不过就是对追求者可能不太满意。

所以,男人身上有没有猎人性,是因人而异的。

像“人变甲虫”(卡夫卡《变形记》)、“坐毯升天”(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一样,贾平凹在他的短篇小说《猎人》(2002年第7期《北京文学》)也有一个令人奇怪的细节:被猎杀者“熊”会说人话,猎人戚子绍在行使“打猎”的过程中,非但屡屡失败,而且被熊给“干”了。对于这一细节的读解,大多数读者的反应是相同的,那就是“看不懂”、“读者被卷进人与兽与自然的迷魂阵”(王童《2002:解读贾平凹》,2002年第7期《北京文学》)。但我们不妨从文化的视角进一步探讨下去,王童说“我们虽然有文化,上了大学,但就是不懂怎么和自然和兽类和谐相处。”单就征服者的“猎人”与征服对象的“熊”的表层关系来看,熊会说人话,它便具有了替兽类传达“物极必反”的所有可能的声音的权利:破坏有多久,反惩罚就会持续多长,表达的显然不仅是结果而是一种无边无际进行着的状态,无疑超越了“人最终被熊吞掉”的因果报应式结局,也有效地抒写了人类与其对抗物中某种无尽的辨证关系。这样的梳理,不能说作家没有这样的用意,然而,倘仅停留在此,毋庸说《猎人》就是生态小说。对此的争议便会流于政治媒体所倡导的功利主义意义,《猎人》的真正意蕴就会遭到严重遮蔽。当然,也可以从中折射出部分读者尤其年轻读者批判眼光的被割断: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中,一方面拥有着无限可能的知识;一方面对人性内部的历史沿革的深入解剖被突如其来的极端物质主义隔绝在意识以外,那么,我们永远也不可能真正接受历史事实的真相。当你漠视或不忍其存在的时候,你也就丧失了清除它的勇气。

细而言之,熊的“干一下”并非只是一个能供人取笑的“活泼”的寓言故事,它负载了作为人的对立面或对抗物的极大耐性:第一次“干”,它拥有着极大爱心和警告:“想活?那让我把你干一下。”这是熊的气息也是人的气息;第二次“干”,它还对人类抱有着希望,但只是这希望不再是把对象当做人的怜悯:“那让我再把你干一下”是熊对熊的说话;第三次“干”,“你问我?”狗熊说:“我正想问你呢,你到底是猎人还是卖屁股的?!”熊想说什么?或许是说像夏青一样,也许是说纯粹就是戚子绍本人那样。人类的缺陷有多少,回答就有多少。站在猎人的立场,我姑且把第一阶段叫“满足的欲望”:戚子绍本来只是要漫不经心地打猎的,但听说居然有会说人话的熊,并且有人被熊抓取了屁股,这使得他猎熊的欲望大增:为猎人经历(言说的狂欢)、为女人、为虚伪;第二阶段“期待的欲望”:为烂尻子复仇也为熊掌;第三阶段“悬置的欲望”:是包含了肯定“我”在内的“你到底是谁”式的发问,是欲望的极限——无止境。如果说熊的会说人话这一细节的设置就是寓言,它的“哲理”和张力的“无限”丰富正是“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才被你发现的,但那必须是你剔除了阅读思维上时不时跑出来索要的“结果”和“要义”后才出现的诗意穿越。

在具体的文体分析中,我们当然可以说贾平凹的《猎人》是用荒诞而寓言化的手法来表现的,但人性的弱点它本身不是一个有始有终的故事,而是一种生成和生长,只是一种进行、延伸。贾平凹把这种“现代”用“寓言”的“形式”再现下来了。小说并没有去投合大众读者的接受习惯来讲述一个有着明朗的“结果”的故事、也并非刻意去附和政治气氛所要求的应时的“要义”,虽然只是短篇。如果他以前作品的缺陷,吴炫批判的真有道理的话,象“醉卧传统的贾平凹”、“用经典作家的标准来衡量,贾平凹目前在总体上还处于博尔赫斯所说的‘被传统所遮没的自我’”(吴炫《中国当代文学批判醉卧传统的贾平凹贾平凹还有什么可能》)(2001年《上海学林》)。那么《猎人》不管在探察人性的深度上,还是在创作形式的诗意处理上,它无疑超越了现实的、政治的、急功近利性内容(生态主题);穿越了传统文化(猎人“自然而然”被熊吃掉结局);最终堪破了“虚假的自我”——即走出了贾平凹“知识结构”中对自己“天成”、“无为”等“快感”范畴的“个体误区”,诞生了全新的怀疑性“自我”。

1:为什么男的即使有了现女友,总忘不掉前任,甚至把你当成替代品,对此你很痛苦?

道理不是很简单的嘛,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得到也就释然了。

你也就是个备胎的命,暂时填补空缺。

等时间到了,该让位的让位,该分手的分手。

你要是懂事点,说不定还能得一笔补偿。算是对你青春的一点点安慰剂而已。

但该滚蛋的还是要滚蛋。结局不变,过程痛苦点而已。

能够当替代品的,前提是得有这个机会。

通俗点来说,打个比方例如长得像,说话语气神态,化妆打扮,穿衣风格,眼神,动作,某个场景你给他的感觉都像极了他的前女友,等等之类的东西。

你吸引了他的注意力,他觉得你身上所散发前女友的感觉倍感顺畅,你让他找到他曾经拥有过但又消失殆尽过的极爱感觉。

于是你就是他眼中的猎物,他就是个猎人,虽然打不到最好的猎物,但身边总得有个猎物在手,没有大象,来个兔子也行啊。

反正只要相像就行,毕竟又不是原品。先凑合用用,不适合了,再一脚踹来不就好了。

到时候来一句:不好意思,我发现我爱的还是前女友,我对不起你,我们分手吧。

这种被分手的滋味好受嘛,明明你什么都没有做错,却搞得一副被人嫌的样子。

为啥?

第一:你一女的脑残,你以为你带着个圣母的光环,你就能拯救世人啊,你是不是把你自己想的太高尚了,太无私了,这不是良好品德,这是典型的自取灭亡。

要知道,每个心中有前女友影子,你是不管做什么都不能进入他心中的。

影子是什么,就是无处不在,却又抓不到啊,这不是他对前女友最真实的写照嘛。

别忘想能够取代他前女友的地位,不可能,你一替补生,谈什么原品啊,谈什么原生态啊。

你应该清楚认识到自己的定位,如果你胡搅蛮缠的话,不好意思,就是你出局的时候。

男的不过给了你一张入场券,你却把它当成通用券,什么比赛都能看,不好意思,你还真是想多了,你也就相当于入口到更衣室的那段距离。

当然了,你要是有能力,也可以告诉你,替身也不是不可以的,只不过想要当个独一无二的替身是非常难得。

要是智商情商都一般般的,劝你趁早退场,免得被人中途截胡,自己落个两边都不好的下场。

第二:男的跟前女友分手后,肯定内心是非常痛苦的,毋庸置疑,但他为什么又要招惹你呢?

是你长得倾国过倾城还是浑身上下的一股勾人气息吸引他呢。

也可以这么说,他需要个暖床的,恰好你气场相符合他的标准,漫漫长夜,长夜漫漫,孤枕难眠,需要你去分散他的注意力啊。

一整天都在想着他的前女友,哪得多累啊。

晚上没人的时候,前女友又在心中,好寂寞啊。

直到你的出现,让他明白了,这个世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东西,但可以有赝品的存在啊。

赝品,不就是照着真品做的嘛,相识度100%,以假乱真,这个词懂嘛,既可以骗骗自己的心也可以让赝品温暖自己的床,搁男的身上,这不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情嘛。

但你要记住,你永远都不是真品,永远都不是他心中最在乎的人,真品就是真品,赝品就是赝品,没有任何可比较性,也没有任何超越性。

男的不过是需要你陪伴他度过他失去真品这一段难熬时刻。

失去所爱,求而不得,得而又失,空欢喜的悲戚。

如果你一女的不在乎这些,觉得无所谓,带着只要我能够陪在他身边,不管他心里是谁,只要他肉体在我身边的这种思想。

那只能提前祝你分手快乐了。记得哭鼻子的时候,多买点纸巾。做好疏通工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99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