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山春晚即事首联和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半山春晚即事首联和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第1张

首联,寥寥十字,摹尽春色的变化,显示了一幅绿肥红瘦的景象常人写红花凋谢,会有惋惜之情,而使诗歌染上一层淡淡的哀愁此诗却不然,诗人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来表达,所以在他笔下展现的是欣欣喜人的景象春风是无法“取”将花去的,但若没有这个“取”字,就不能形象地表现自然景象之变换;春风也不会“酬”与清阴,但若没有这个“酬”字,就不能体现作者欣然自得的情怀若无此二字,诗人的达观,春风的和煦,就不能跃然纸上了,

春风慷慨赐与清阴,诗人于是尽情去欣赏所以三、四句以“清明”为本,稍作敷展“翳翳”,是形容树木茂密的状貌,“交交”,则是形容树木相互覆盖交加的样子只见那小路沿着山坡在茂密的树林中蜿蜒曲折,伸向远处,一片静谧,在葱茏的深处,园屋隐约可见这两句写静,略有唐人常建“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风味然而常建的诗是禅寂之静,此诗用了“翳翳”、“交交”,显得更有生意

五六句笔锋一转,顺势推出主体形象床敷,即安置坐具,杖履,指扶杖漫步二句截取两个生活片断来刻画半山园主人的风神或居家凭几小憩,或寻幽拄杖独行两者虽是一静一动,但同样表现了诗人恬淡安宁而又欣然自乐的心境 在此宁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阵阵清脆悦耳之声,抬头看去,原是北山一鸟,掠飞而过,留下一片“好音”这两句极富韵味北山即钟山,六朝时周颙曾隐居于此此时的北山,除了诗人独步寻幽之外,杳无人迹,只有声声鸟鸣,偶尔来慰其岑寂诗人在平夷冲淡的外表下,怀孤往之志、举世无人相知的感慨显示于言外前人评价说:“寓感愤于冲夷之中,令人不觉”(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武林外传太多经典场景,说一下我看见这个问题就想起的吧。

雌雄双煞?雌雄双侠?郭芙蓉的出现。

       一般是看前面的剧情随着时间越容易遗忘,但是郭芙蓉的出现场景始终在脑海中很鲜明。那时候张歆艺扮演姚晨的丫鬟一起出现在七侠镇,自以为行侠仗义,实则好心干了坏事,成了镇上人人喊打的雌雄双煞。有一天,郭芙蓉和她的丫鬟来到了同福客栈,因为同福客栈不点灯而将其视作黑店,假装入住,却被大伙拿下,大伙也以为郭芙蓉真是个坏人,一盘问原来是不知天高地厚的想闯荡江湖的小丫头,而且因为郭芙蓉打坏了客栈的东西而被扣押,从此郭芙蓉进入了她梦想的江湖,同福客栈也多了一个古灵精怪的小郭。

似梦非梦?一朝穿越不相识。

       莫小贝做梦,大家都穿越的场景,相信大家也对这个印象深刻。穿越这种剧情能够出现在十年前,实在是太新奇了并且和同福客栈的幽默感合并,产生了神奇的融合感,极大满足了观众感官。近日看到一些解说武林外传里细思极恐的地方,我也没怎么看懂,倒是都有提到这一幕,类似楚门的世界,莫小贝是真的穿越了,在她梦醒后,手里还有那现代的一百块钱!

李大嘴和蕙兰,古代传销菜刀门。

       杨惠兰比武招亲的我都不是很深刻了,但是卖刀这又是将现代传销的东西写成了一个情节,不知道明代是不是真的有这种,但是那个时候传销真的很盛行,这个情节很符合时代特征。而且到今天,依然警醒着人们。

武林外传其实有很多道理,人生的、经商的、工作的,这么一部很好的剧,零零后感觉都不怎么知道,希望铭记经典啊!

  序说:东汉末建安(公元196-219)年间,庐江太守衙门里的小官吏焦仲卿的妻子刘兰芝被焦仲卿的母亲赶回娘家,她(回娘家后)发誓不再嫁人。她的娘家逼迫她改嫁,她便投水死了。焦仲卿听到(刘兰芝投水而死)这件事,也在(自家)庭院的树上吊死了。当时的人哀悼他们

  写下这首诗记述这件事。孔雀鸟向东南方向飞去,飞上五里便徘徊一阵。

  “(我)十三岁能够织精美的白娟,十四岁学会了裁剪衣裳,十五岁会弹箜篌,十六岁能诵读诗书。十七岁做了您的妻子,心中常常感到痛苦的悲伤。您既然做了太守府的小官吏,遵守官府的规则,专心不移。我一个人留在空房里,我们见面的日子实在少得很。

  丑时(1时-3时)我就上机织绸子,天天晚上都不得休息。三天就织成五匹绸子,婆婆仍然嫌我织得慢。并不是因为我织得慢,(而是)您家的媳妇难做啊!我既然担当不了(您家的)使唤,白白留着也没有什么用。(您)现在就可以去禀告婆婆,趁早把我遣送回娘家。”

  焦仲卿听了这般诉说后,到堂上去禀告母亲:“我已经没有做高官、享厚禄的命相,幸亏还能娶到这个(贤慧能干)的妻子,结婚后(少年夫妻)相亲相爱地生活,(并约定)死后在地下也要相依为伴侣。(我们)相处在一起不到二三年,(生活)才开始,还不算很久,这个女子的行为并没有什么不正当,哪里料到会招致母亲不满意呢?”焦母对仲卿说:“(你)怎么这样没见识!这个女子不讲礼节,一举一动全凭自己的意思。我早就憋了一肚子气,你怎么可以自作主张!邻居有个贤慧的女子,名字叫秦罗敷,(长相)可爱,姿态优雅。没有谁比得上,母亲替你去求婚。(你)就赶快休掉刘兰芝,打发她走,千万不要挽留(她)!”焦仲卿伸直腰跪着禀告:“孩儿恭敬发禀告母亲,现在假如休掉这个女子,我一辈子就不再娶妻子了!”焦母听了儿子的话,(用拳头)敲着坐具大发脾气(骂道):“你这小子没有什么害怕的了,怎么敢帮你媳妇说话!我对她已经没有什么恩情了,当然不能答应你的(要求)。”

  焦仲卿默默不敢作声,对母亲拜了两拜,回到自己房里,张嘴想对妻子说话,却抽抽咽咽话也说不成句:“本来我不愿赶你走,但有母亲逼迫着。你只好暂时回娘家去。我现在暂且回太守府里办事,不久我一定回来,回来后必定去迎接你回我家来。为此,你就受点委屈吧,千万不要违背我说的。”刘兰芝对焦仲卿说:“不要再白费口舌了!记得那一年冬末,我辞别娘家嫁到你府上,侍奉时总是顺从婆婆的意旨,一举一动哪里敢自作主张呢?白天黑夜勤恳地操作,我孤孤单单地受尽辛苦折磨,总以为没有过错,终身侍奉婆婆。(我)到底还是被赶走了,哪里还说得上再回到你家来?我有绣花的齐腰短袄,上面美丽的刺绣发出光彩,红色罗纱做的双层斗帐,四角挂着香袋,盛衣物的箱子六七十个,箱子上都用碧绿色的丝绳捆扎着。样样东西各自不相同,种种器皿都在那箱帘里面。我人低贱,东西也不值钱,不配拿去迎接你日后再娶的妻子,留着作为我赠送(给你)的纪念品吧,从此没有再见面的机会了。时时把这些东西作个安慰吧,(希望你)永远不要忘记我。”

  鸡鸣啼了,外面天将亮了,刘兰芝起床打扮得整整齐齐。穿上绣花夹裙,每穿戴一件衣饰,都要更换好几遍。脚下穿着丝鞋,头上戴(插)着闪闪发光的玳瑁首饰,腰上束着白绢子,光彩象水波一样流动,耳朵戴着用明月珠做的耳坠,手指纤细白嫩象削尖的葱根,嘴唇红润,象含着红色朱砂,轻盈地踏着细步,精巧美丽,真是世上没有第二个。

  刘兰芝走上厅堂拜见婆婆,婆婆的怒气仍未平息。(兰芝说:)“从前我做女儿时,出世后从小生长在乡间,本来就没受过什么好的教养,同你家少爷结婚,更感到惭愧。接受婆婆送的钱财礼品很多,却不能承担婆婆的使唤。今天我就回娘家去,只是记挂婆婆在家里辛苦操劳。”回头再与小姑告别,眼泪象连串的珠子掉下来。(刘兰芝对小姑说:)“我初来你家时,小姑你刚能扶着坐具学走路,今天我被赶走,小姑你长得和我一样高了。希望你努力尽心奉养母亲,好好服侍她老人家,初七和十九,在玩耍的时候不要忘记我。”(兰芝说完)出门登上车子离去了,眼泪不停地簌簌落下。

  焦仲卿的马走在前面,刘兰芝的车行在后面,车子发出隐隐甸甸的响声,一起会合在大路口,焦仲卿下马坐入刘兰芝的车中,两人低头互相凑近耳朵低声说话。(焦仲卿说):“我发誓不与你断绝关系,你暂且回娘家去,我现在暂且去庐江太守府(办事),不久一定会回来,我对天发誓,决不会对不起你。”

  刘兰芝对焦钟卿说:“感谢你忠诚相爱的心愿!你既然这样记着我,盼望你不久就能来接我,你一定要成为磐石,我一定要成为蒲草和苇子。蒲草和苇子柔软结实得象丝一样,磐石不容易被转移。我有一个亲哥哥,性情行为暴躁如雷,恐怕不会听任我的意愿,想到将来我心里象煎熬一样。”接着举手告别,惆怅不止,两人的感情同样的恋恋不舍。

  兰芝走进了家门,来到内堂,上前后退都觉得没有脸里。刘母(看见兰芝回来)大为惊讶,拍着手掌说:“没想到你自己回来了!十三岁就教你纺织,十四岁就能裁剪衣裳,十五岁会弹箜篌,十六岁懂得礼节,十七岁送你出嫁,总以为你不会有什么过失。你现在究竟有什么过错,没有人迎接你就自己回来了!”兰芝惭愧地对母亲说:“女儿实在没有什么过错。”母亲听后非常悲伤。

  (兰芝)回家才十多天,县令派了媒人上门来。(媒人)说,县令家有个三公子,人长得漂亮文雅,世上无双,年龄只有十八九岁,口才很好,又非常能干。

  刘母对女儿说:“你可以去答应他。”女儿含着眼泪回答说:“兰芝才回来时,焦仲卿再三嘱咐我,立下誓言,永不分离。今天违背情义,恐怕这件事这样做不合适。那么你可以回绝来说媒的人,(以后)慢慢再讲这件事吧。”

  刘母告诉媒人说:“(我们)贫贱人家,有了这个女儿,她刚出嫁不久就被休回娘家。(她)不能做府吏的妻子,怎么配得上县太爷的公子?希望你多方面打听打听(再访求别的女子),我不能就答应你。”

  县令的媒人走了几天后,不久太守派郡丞来求婚了。……说太守家有第五个儿子,娇美俊逸,还没有结婚,请郡丞去做媒人,这是主簿传达下来的话。郡丞直接对刘母说:“我们太守家,有这样一个好公子,既然想和你家结为婚姻,所以派我到你府上来说媒。

  刘母谢绝媒人说:“女儿先前有过誓言,老妇我怎么敢(对她)说再嫁这件事呢?”

  兰芝哥哥听到太守求婚被拒这件事,心中烦躁不安,开口对妹妹说:“你作这样打算怎么不好好考虑!前次出嫁得到的是一个小官吏,这次出嫁得到一个贵公子,运气的好坏相差得象天上地下一样,(好运气)足够使你终身荣耀富贵,不嫁给这样仁义的公子,往后你打算怎么办?”

  兰芝抬头回答道:“道理确实象哥哥说的话一样,我辞别娘家去侍奉丈夫,半途回到哥哥家里。怎么处理完全听从哥哥的主意,哪敢自己随便作主呢?虽然我与府吏立下誓约,但与他永远没有机会见面了。立刻就答应太守这门亲事,就可以结成婚姻。”

  太守的媒人从座位上起来连声说:“是是,就这样办,就这样办。”他回到郡府报告太守说:“我接受您交给的使命,到刘家去做媒,公子很有缘份,说媒很成功。”太守听了这些话,心里非常欢喜,(马上)查看婚嫁历,又翻看婚嫁书,便告诉郡丞:“婚期定在这个月内就很吉利,年、月、日的干支都相适合,好日子就在三十这一天,今天已经是二十七了,你赶快去刘家订好结婚日期。”太守府内大家互相传话说:“赶快筹办婚礼吧!”(赶办婚礼的人)象天上的浮云一样来来往往连接不断。装婚礼(物品)的船绘有青雀和白天鹅的图案,四角挂着绣有龙的旗幡,轻轻地随风飘荡。金色的车子白玉镶的车轮,缓步前行的青骢马,套有四周垂着彩缨、下面刻着金饰的马鞍。赠送的聘金有三百万,都用青色的丝线穿着,各色绸缎有三百匹,从交州广州采购来的山珍海味。跟从的人有四五百,热热闹闹来到庐江郡府门。

  阿母对女儿说:“刚才接到太守的信,明天来迎接你,为什么还不做衣裳?不要让婚事办不起来!”

  兰芝默默不作声,用手巾捂着嘴哭泣,眼泪淌下就象水一样倾泻。移动坐着的琉璃榻,搬出来放在前面窗子下。左手拿着剪刀和尺子,右手拿着绫罗绸缎(动手做衣裳)。早晨就做成了绣花的夹裙,晚上做成了单罗衫。阴沉沉地天快要黑了,兰芝满怀悉思,走出门去痛哭。

  焦仲卿听说有此变故,于是请假暂时回来,到兰芝家还有二三里的地方,人伤心,马也哀鸣。兰芝熟悉府吏的马叫声,轻步快跑去迎接他,悲伤失意地望着,知道(相爱的)人来了。她举起手抚摸着马鞍,哀声长叹使人心都碎了。说:“自从你离开我以后,人事的变化真料想不到啊!我有亲生母亲,逼迫我的还有亲哥哥,硬把我许配给别人了,你回来有什么指望的地方呢!”

  焦仲卿对兰芝说:“祝贺你得到高升!我这块磐石方正又坚实,可以一直存放上千年,而蒲苇一时柔韧,就只能保持在早晚之间罢了。你将会一天天地富贵起来,我一个人独自走到地府去吧!”

  兰芝对焦仲卿说:“哪里想到(你会)说出这种话来!同是被逼迫,你这样我也这样,(我们)在地府下互相见面吧!(但愿)不要违背今天的誓言!”(他们)互相紧紧地握着手,然后告别离去,各人回到自己的家里。活着的人却作临死的诀别,心里的愤恨哪里说得尽呢?想到(他们)将要永远离开人世间,无论如何不能再保全(生命了)!

  焦仲卿回到家,走上厅堂拜见母亲说:“今天风大又非常寒冷,寒风摧折了树木,院子里的白兰花上结满了浓霜。儿子现在就象快要落山的太阳一样,使得母亲在今后很孤单。(我)是有意作这样不好的打算的,不要再去怨恨什么鬼神了!愿您的寿命象南山的石头一样长久,愿您的身体永远健康又舒顺!”

  焦母听到(儿子)这些话,泪水随着说话声一起流下,说:“你是世家的子弟,又在大官里任官职,千万不要为了(一个)妇人去寻死,(你和她)贵贱不同,(休掉了她)哪里就算薄情呢?东邻有个贤慧的女子,她的美丽在城内外是出名的,我替你去求婚,早晚就会有答复。”

  焦仲卿向母亲拜了两拜就回房,在自己的空房里长声叹息,自杀的打算就这样决定了。(他)把头转向兰芝住过的内房,(睹物生情),越来越被悲痛煎熬逼迫。

  (兰芝)结婚的这一天牛马乱叫的时候,刘兰芝走进了行婚礼的青布篷帐,在暗沉沉的黄昏后,静悄悄的,人们开始安歇了。(兰芝自言自语说):“我的生命在今天结束了,魂灵要离开了,让这尸体长久地留在人间吧”!(于是)挽起裙子,脱去丝鞋,纵身跳进清水池里。

  焦仲卿听到刘兰芝投水自杀这件事,心里知道(从此与刘兰芝)永远离别了,在庭院里的树下徘徊了一阵,自己就在向着东南的树枝上吊死了。

  焦刘两家要求合葬,于是把两个人合葬在华山旁边。(在坟墓的)东西两旁种上松柏,(在坟墓的)左右两侧种上梧桐,(这些树)条条树枝互相覆盖着,片片叶子互相连接着。树中有一对飞鸟,它们的名字叫做鸳鸯,仰头相互对着叫,天天夜里直叫到五更。走路的人停下脚步听,寡妇听见了,从床上起来,心里很不安定。多多劝告后世的人,把这件事作为教训,千万不要忘记啊!

  在“媒人去数日·····承籍有宦官”这儿可能是文字脱落或错误,因此这四句就无法解释了!有人认为“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两句当在“阿母谢媒人”之后,是阿母次谢媒人的话。意思是有兰家之女,出身于做官人家,可配太守之子,而自己的女儿出身微贱,不能相配。

推荐参考:

《中国爱情节》

中国传统节日“七夕”。现在不少人称之为“中国情人节”,精明的商家更是趁机打着“中国情人节”的口号搞起了促销。民俗专家表示,将“七夕”称为“情人节”是对这个节日的误读,远不如叫“中国爱情节”来得更贴切些。

七夕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又称“乞巧节”“女儿节”,还有叫“双七”“香日”“星期”“巧夕”“双七”“兰夜”“穿针节“等等,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姑娘、妇女们重视和喜爱的日子。七夕乞巧的习俗,起源于中国汉代,后来才和牛郎、织女的故事相合。

现在的七夕节是一个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爱情为主题,以女人为主角的节日。记得前些日子在整理淮盐节日习俗时,其中提到端午节时孩子们系上的五彩绒线要等到农历六月初六这一天解下来并抛到自家房顶上。据说,喜鹊看见房顶上的绒线,就会叨走,飞到天上去,待到七月初七这一天,用这些绒线在银河上建一座彩虹桥,供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老百姓的想像力真是丰富,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先是一段天上人间的织女与牛郎的绝世情缘,然后是天大的阻力将他们生生的分开。可是老百姓的心却总是充满着无限的憧憬的,哪怕是面对最暗无天日的处境,于是就有了“七夕”牛郎织女的喜相逢。

七夕节还含有歌颂家庭中永久稳固的感情和歌颂心灵手巧等劳动品质的意义。儿时看过黄梅剧《牛郎织女》,其中的画面直到现在还萦绕在脑海中。那段喜庆丰收的场景仍历历在目。丰收的瓜果蔬菜、和美祥和的乡邻,甚至连曾经欺负牛郎的兄嫂也羞嗒嗒的近前与织女一家握手言和,那场景真是温馨动人。织女与牛郎用勤劳的双手把日子织补得那么的甜蜜,当听到织女用绵软甜美的声音唱出心中的满足之情时,少不更事的我虽然不能全听懂,但心中却从此烙上了那幅祥和的画面,并成为心中最美丽的梦想。更有那些大姐姐逗我说,七夕之夜要带我躲在瓜架之下偷听牛郎织女说悄悄话,害得小小的我总是巴巴的跟在她们的身后。只是可惜,我总是在牛郎与织女说悄悄话之前便会进入甜甜的梦乡,醒来之时,那些小气的姐姐总会把听来的话放在心头,没有一个人告诉我,于是直到现在,我都不知她们偷听到了些什么。于是,那个美丽的乡村、那个神秘的夜晚便凝结成了童年时代的一个带着雾气的动人剪影。

今又七夕,当我在网络,在报刊上随处看到有关七夕的文章时,心头的感觉是喜悦的。因为曾几何时,许多传统的节日习俗正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而许多外来的洋节却纷拥而至。2006年,“七夕”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于是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年人知道和了解了这个节日的文化内涵。

“七夕”,她不是情人节,而应该是爱情节。在这个爱情快餐化的时代,让这个折透着中国传统美德的爱情节唤起人们心中那至纯至美的情感吧!

七夕民俗集锦:

  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 “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请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供奉“磨喝乐”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其实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乐,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致。磨喝乐的大小、姿态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与真的小孩于相上下。制作的材料则有以象牙雕镂或用龙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乐的装扮,更是极尽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绘木雕为栏座,或用红砂碧笼当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宝石来装饰,一对磨喝乐的造价往往高达数千钱。 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拜魁星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

  根据民间传说,魁星爷生前长相奇丑,脸上长满斑点,又是个跛脚。有人便写了一首打油诗来取笑他:不扬何用饰铅华,纵使铅华也莫遮。娶得麻姑成两美,比来蜂室果无差。须眉以下鸿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莫是檐前贪午睡,风吹额上落梅花。相君玉趾最离奇,一步高来一步低。款款行时身欲舞,飘飘度处乎如口。只缘世路皆倾险,累得芳踪尽侧奇。莫笑腰枝常半折,临时摇曳亦多姿。

  然而这位魁星爷志气奇高,发愤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试时,问他何脸上全是斑点,他答道:“麻面满天星”;问他的脚为何跛了,他答道:“独脚跳龙门”。皇帝很满意,就录取了他。

  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传说,说魁星爷生前虽然满腹学问,可惜每考必败,便悲愤得投河自杀了。岂料竟被鳖鱼救起,升天成了魁星。因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运,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读书人都郑重的祭拜。

  晒书·晒衣

  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司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另有一种人,在乱世中,以放浪形骸来表达中的郁闷。他们藐视礼法,反对时俗。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晒肚皮也就是晒书。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陵罗绸缎,光彩夺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由这几则小故事看来,就知道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了。

  

为牛庆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 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吃巧果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若购买一斤巧果,其中还会有一对身披战甲,如门神的人偶,号称“果食将军”。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罪尤折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可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称为“花瓜”

  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而在历史上各朝代则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于七月七日设汤饼。唐朝的节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进斫饼,并订七月七日为晒书节,三省六部以下,各赐金若干,以备宴席之用,称为“晒书会”。七夕同时也是适宜配药的日子。据说一种以松柏为药材的秘方,这种神奇的药丸以七月七日的露水调配合成,服一丸可延长十年的寿命,服二丸可延二十年。此外,还有饵松实、服柏子、折荷叶等,均号称为长生不老的仙药。比较实用的药方有晒槐汁治痔,煎苦瓜治眼,摘瓜蒂治下痢等等不一而足。其功效如何,就只有试过的人才知道了。如今浙江的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七夕这一天,人们还会用面粉制作各种小型物品,放到油锅里煎炸后称“巧果”。晚上还会在打扫干净的庭院里,摆上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家中亲友围坐在一起。

  广东——七娘会

  在广东,最重视七夕节的是清代、民国年间,并流传有许许多多有趣的风习。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即已记载了清初“七娘会”的盛况,民国年间,并流传有许许多多有趣的风习。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即已记载了清初“七娘会”的盛况,民间多称“拜七姐”。据参加过民国年间的“拜七姐”活动的老人回忆,广州西关一带,尤为盛行“拜七姐”。活动一般是在少女**中进行(男子与老年妇女只能在一旁观看,并行礼祭拜而已),预先由要好的十数名姐妹组织起来准备“拜七姐”,在六月份便要将一些稻谷、麦粒、绿豆等浸在瓷碗里,让它们发芽。临近七夕就更加忙碌,要凑起一些钱,请家里人帮忙,用竹篾纸扎糊起一座鹊桥并且制作各种各样的精美手工艺品。到七夕之夜,便在厅堂中摆设八仙桌,系上刺绣台围(桌裙),摆上各种精彩纷呈的花果制品及女红巧物,大显女儿们的巧艺。有用剪纸红花带围着的谷秧、豆芽盘,盘中点着油灯,灯光透出彩画薄纸灯罩,艳彩夺目;有精心布置的插花,幽香四溢的白兰、茉莉、素馨及其他鲜花插在铜瓷花瓶里;有茶匙般大的荷、玫瑰、夜合、山茶插在小盆中,一朵真的配一朵假的,真假难辩;还有把苹果桃柿等生果切削拼叠成各种鸟兽等形状的果盘;寸许长的绣花衣裙鞋袜及花木屐;用金银彩线织绣的小罗帐、被单、帘幔、桌裙;指甲大小的扇子、手帕;用小木板敷土种豆粟苗配细木砌的亭台楼阁,总之是越细致越显得巧。又用米粒、芝麻、灯草芯、彩纸制成各种形式的塔楼、桌椅、瓶炉、花果、文房四宝及各种花纹和文字的麻豆砌成的供品;还挂一盏盏的玻璃或彩纸的花灯、宫灯及柚皮、蛋壳灯(上雕山水花鸟图案),动物形灯。最惹人爱的,是女儿们用彩绸扎制的精美的雏偶,即布娃娃。雏偶有牛郎、织女及一对小儿女的形象,一般放于上层,下边是吹萧弹琴舞蹈的小儿形象,庆贺双星相会之意。还有“西厢”、“红楼”、“杨门女将”等成套的戏剧人物形象(也与瓷塑雏偶,是家长买给小儿女作节日礼物的)。另外,当然也少不了陈列化妆用品,如小胭脂盒、镜、彩梳、绒花、脂粉等,既供织 女使用,也供女儿们自用。还有蜡制瓜果、小动物等。此外就是甜咸点心、茶、酒、瓜子、花生等食物,必不可少的是烛台、香炉、插上香烛,并用最好的檀香点燃。

  女儿们在七夕夜要尽情梳妆打扮,用天河水沐浴、洗头发,然后换上锦绸裙袄、旗袍,头上梳发髻,戴上白兰、素馨等花饰;再画眉、抹脂粉、点绛唇、额上印花;用凤仙花汁染指甲。经过这番打扮,女儿们一个个如同仙子下凡,围坐于八仙桌旁,鹊桥边上,进行各 种游戏:或自娱自乐,吟诗作对,行令猜谜,并穿针祭拜乞巧;并指点天上北斗七星(相传织女是七星姐妹中的一员)及双星,讲述牛女故事、诗文典故;或请来歌姬,演唱粤曲,奏八音乐等,女儿们也自奏琴萧等乐器。这时人们可往各处人家参观乞巧桌陈设,到的人虽多,主人也仍高兴招待。欢庆至半夜十二点钟,为织女下凡之吉时,此时所有的灯彩、香烛都点燃,五光十色,一片辉煌;姑娘们兴高采烈,穿针引线,喜迎七姐,到处欢声鼎 沸。最后欢宴一番,这才散去。诚如清诗人汪仑(传说中的鱼名)《羊城七夕竹枝词》听说:“绣闼瑶扉取次开,花为屏障玉为台。青溪小女蓝桥妹,有约会宵乞巧来。”

广州——七姐诞

  广州旧时过七巧节是非常热闹的。宋人刘克庄曾有诗咏道:“瓜果跽拳祝,喉罗朴卖声。粤人重巧夕,灯光到天明。”人们在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各种奇巧的玩品,用通草、色纸、芝麻、米粒等,制成各种花果、仕女、器物、宫室模型等物。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浸,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七夕晚(广州人多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连指甲也涂上了红色,然后把早已准备好的各式物品,如古董珍玩、鲜花、时果以及脂粉等摆放在厅堂的八仙台上,还要有一盏油灯放置在“仙禾”或“仙菜”中间。此时,有钱人家的厅堂布置得锦屏绣椅、富丽堂皇,一般人家尽量把厅堂摆设井然。一切都安排停当以后,姑娘们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此时,除了邀请亲戚朋友前来作客以外,还要请邻里中相识与不相识的姑娘们一起拜神,观尝巧艺与玩具,高高兴兴,热热闹闹,如巧艺与玩具受到越多人的称赞,主家姑娘就越高兴,越感到荣耀。广州的姑娘们说,像这样能在众人面前展示手艺,一生是投有多少回的。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古称金针度人),如一口气能穿过七枚针孔者被称为巧手(得巧),穿不到七孔针者则“输巧”。

  正如唐代诗人所描绘:“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看寻。”再后便焚烧纸制的圆盒(梳妆盒),盒里装有纸制的衣服、鞋、脂粉、梳妆镜、梳子等,每样一式七份。祭拜仪式结束后,八仙台上的摆设保持不动,留待翌日(初七)供姑娘们互相串访时参观、评议。据明清和民国时期的一些书籍所载,广州姑娘于七夕中展示出来的巧艺,有一粒谷粒大小的绣花鞋、指甲般大小的各式扇子,有玲珑轻飘的小罗帐,还有特制的莲花、茉莉、玫瑰、夜合花等,花盆只有洒杯大小,盆内描有两朵花,一真一假,令人难以区别。到了初七晚,继续如昨晚一样祀神,称为“拜牛郎”,一般由男童主祭。七夕过后,姑娘们所制作的工艺品、玩具等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广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参加,但新婚后的新娘在过第一个七夕时,要举行一次“辞仙”仪式。即在初六晚上祀神时,除了牲醴、红蛋、酸姜等(取兆得子)以外,还要加上雪梨或沙梨,表示与姑娘节离别之意。

  据《广州市志》卷十七所载,初七日,旧俗还有女子泛舟游石门沉香浦的活动。游艇用素馨花、茉莉花装饰,称为花艇。她们信此日为“仙女淋浴日”。石门浦水质清洌,朝夕日出日落时返照两山,有时会像海市蜃楼一样在天空出现一些景幻。泛舟者坦希望能有运气看到奇最的出现,故姑娘们七夕游石门沉香浦成为一项重要内容,很是热闹,也成了一个节日的习俗。

  嘉兴——七夕香桥会

  在浙江嘉兴塘汇乡古窦泾村,有七夕香桥会。每年七夕,人们都赶来参与,搭制香桥。所谓香桥,是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的长约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 装上栏杆,于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这香桥,是由传说中的鹊桥传说衍化而来。

  湖南、浙江——妇女洗发、接露水

  妇女七夕洗发,也是特别的习俗。在湖南、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例如湖南湘潭地区《攸县志》:“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与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发。这项习俗,大约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关。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还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胶东——拜七姐神

  在胶东地区,多于七夕拜七姐神。年轻妇女穿上新装,欢聚一堂,于庭中盟结七姐妹,口 唱歌谣:“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针,不图你线,光学你七十二样好 手段。”不少地方还制作“巧花”,少女们用面粉制牡丹、莲、梅、兰、菊等带花的饼馍食 品(或称巧果),还有巧菜,即于酒盅中培育麦芽(此即宋代的“种生”),用巧果、巧菜来 祭祀织女。

  中国西南——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广州——迎仙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陕西——结扎巧姑

  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在七夕节的夜晚也有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风俗,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还穿针走线,竞争高低。同时还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动。

  广西——七夕储水

  广西某些地区有七夕储水的习俗,认为双七水洗浴能消灾除病,体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将红头绳结七个结,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山东——种巧菜作巧花

  山东荣城有两种活动,一种是“巧菜”,即少女在酒杯中培育麦芽,一种是“巧花”,也是由少女用面粉塑制各种带花的食品。

  绍兴——南瓜棚下听悄悄话

  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福建仙游——白糖炒黄豆花生

  在仙游,这天每家每户都会去做炒豆,材料是白糖,黄豆,还有生花生。黄豆要提前一天浸泡,然后第二天在锅里炒半熟拿起来备用,花生也是要在锅里炒热拿起,接着把白糖倒进锅里煮,等糖化了,再把黄豆和花生倒进锅里一起煮。 这习俗非常久了。

  闽南、台湾七夕节

  闽南和台湾的七夕节又是“七娘妈”的诞辰日。民间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妈这一被奉为保护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据闽南籍台湾学者林再复的《闽南人》一书考证,闽南人过去越峡跨洋到台湾或异国他邦经商、谋生,大都多年未能归,妇女们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气。所以,七夕这一相思传情的节日又演变成对保护孩子的“七娘妈”神的祈祷。

  每年这天,人们三五成群到七娘妈庙供奉花果、脂粉、牲礼等。这天,台湾民间还流行一种“成人礼”,即孩子长到满15岁时,父母领着他带着供品到七娘妈庙酬谢,答谢“七娘妈”保护孩子度过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时代。在这一天,台南地区要为16岁的孩子“做十六岁”,行成人礼。 台湾民众认为,小孩在未满16岁之前,都是由天上的仙鸟——鸟母照顾长大的。鸟母则是由七娘妈所托,因此,七娘妈就成了未成年孩子的保护神。婴儿出生满周岁后,虔诚的母亲或祖母就会抱着孩子,带上丰盛的祭品,另加鸡冠花与千日红,到寺庙祭拜,祈愿七娘妈保护孩子平安长大,并用古钱或锁牌串上红包绒线,系在颈上,一直戴到16岁,才在七夕节那天拿下锁牌,并到寺庙答谢七娘妈多年的保佑。有的家长除了在七夕节这天祭谢“七娘妈”之外,还专门为孩子举行成人礼的事而宴请亲友,庆贺一番。 闽南、台湾民间七夕虽不很重乞巧,但很看重保健食俗。每到七夕之际,几乎家家户户要买来中药使君子和石榴。

  七夕这天晚餐,就用买来的使君子煮鸡蛋、瘦猪肉、猪小肠、螃蟹等,晚饭后,分食石榴。这两种食物均有一定的驱虫功能,因而很受欢迎。说来有趣,台湾七夕的晚餐,民间还习惯煮食红糖干饭,这对诱虫吃药也起了辅助作用。因何有此独特节俗相传出自海峡两岸尊奉的北宋名医“保生大帝”吴云东。那是景佑元年(1034年)夏令,闽南一带瘟疫流行,好心的名医吴云东带着徒弟,四处采药救治百姓。他见许多大人小孩患有虫病,就倡导人们在七夕这天购食使君子、石榴。因七夕这天好记,期间又是石榴成熟季节。所以,民众都遵嘱去做,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保健作用,后来便相沿成俗,并随着闽南移民过台湾而沿袭至今。由于吴云东医术高超,医德高尚,上自皇家,下至贫民,都尊崇他为医神。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经过礼仪的起源时期、形成时期、变革时期、强化时期、近代礼仪的发展和现代礼仪的发展。

礼仪的起源时期在夏朝以前(公元前21世纪前),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代)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整个原始社会是礼仪的萌芽时期,礼仪较为简单和虔诚,还不具有阶级性。.礼仪的形成时期在夏、商、西周三代(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人类进入奴隶社会,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原始的宗教礼仪发展成符合奴隶社会政治需要的礼制,礼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

在这个阶段,中国第一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家礼仪与制度。礼仪的变革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前221年),这一时期,学术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对礼教给予了研究和发展,对礼仪的起源、本质和功能进行了系统阐述,第一次在理论上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社会等级秩序划分及其意义。强化时期在秦汉到清末(公元前221~公元1911年),在我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尽管在不同的朝代礼仪文化具有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特征,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直为统治阶级所利用,礼仪是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的工具。这一时期的礼仪的重要特点是尊君抑臣、尊夫抑妇、尊父抑子、尊神抑人。

在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礼仪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就是《陈太丘与友期 》,内容为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细节微言、涵泳无穷。“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尺寸之间起波澜,与下文问答中“待君久不至,已去”“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 ”呼应。友人“问”“便怒”“惭”“下车引之”,一波三折。其间,先称 “尊君”,骤然口不择言 “非人哉”,人物情态,栩栩如生。元方“门外戏”、一答一日、“入门不顾”,应对自如,宛若成人,表现出鲜明个性与独立人格。不论是情节上的起伏变化,还是人物情态上的自然生动,乃至文字之下隐藏着的本真性情、坦率品质,都值得我们琢磨品味。其中的礼仪也是值得我们去逐字摸索。

礼仪分好几个方面,比如行走礼仪、见面之礼以及称谓礼仪等等。我们一起来看看其具体要求。

坐、立、行走之礼。坐、立、行走、躺卧等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在中国古代也极受人们的重视。室内的地上铺有草编的席,室内的活动就在上面进行,特别是坐和卧,都离不开席。席是坐具,当然不能踩脏,所以古人是不穿着鞋在席上行走的,进屋之前必须先脱去屦[ju巨,草、麻等制作成的鞋]、履、屐[ji鸡,木制成的鞋]、鞮[di低,皮革制成的鞋]等,然后才能入室上席,也就是“入席”。

入室跣足在古代一直被认为是对主人极有礼貌的一种举动,随着椅子等家具的出现,人们才逐渐改变了这一礼节。所以,《礼记·曲礼》中有这样的规定:“侍坐于长者,屦不上于堂。” 古人入席之后,对“坐”的姿式也十分讲究,即跪地,两膝着地,臀部落在脚跟上。若两膝着地,臀不沾脚跟,身体挺直,则为跪。如跪而挺身,挺腰,又称为跽[ji忌,长跪]。如变坐为跽或变跪为跽,则含有起身告辞之意。但如果“箕踞”而坐,则是一种轻视对方、傲慢无礼的举动。所谓箕踞,是指坐时,臀部着地,两腿前伸,身体形似畚箕[benji本机,簸箕]。

在一般的场合下,尤其是朝廷、官府中,人们很注意坐的姿势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即所谓“坐有坐相”。如处于庄重严肃的环境下,则正襟危坐(整理好衣襟,端坐不动);如是比较随和的场所,人们坐的时候,身体可稍稍向后坐;在宴饮时,则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利进食方便。

古人在行走过程也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故有行走之礼。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就光坐、立、行走都有这么多礼节,实在是五千年历史弥久。中国人的礼制精神是亲亲爱人,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结交比他地位低的人会得到很好的社会效果,“若要好,大敬小”。并且敬人不仅是礼貌的姿态,或仅为礼仪性的表示,而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礼节就成为了虚套,这就不符合传统的礼义标准。传统礼俗中诚敬谦让,和众修身的礼义原则在当代社会仍然值得提倡。当然现在我们对传统礼俗的继承是一个复杂问题,需认真辨析,择善而从。

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

1 关于两小无猜的诗句

关于两小无猜的诗句 1关于两小无猜的古诗有哪些

1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2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3 早知如此绊人心,还如当初不相识。

4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释义:“绕床”和“弄春梅”应分属不同的两层意思。“绕床”承上句“郎骑竹马来”,意为男孩跨骑竹马而来,围绕井栏旋转奔跑;“弄青梅”则承前句“折花门前剧”,意为小姑娘用手把玩着刚才从门前折回的青梅花枝。

出自:唐代诗仙李白的一首诗歌《长干行二首》中的诗句。

《长干行二首》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释义:“初见,惊艳,蓦然回首,曾经沧海,早已是换了人间。”

它是在感叹人与人之间初次见面的那种美好的感觉难以长久,情人的心容易改变。在怀念当初见面时的美好感觉。说白了就是感叹事过境迁,物是人非。

出自:纳兰性德的《饮水词》。

《饮水词》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早知如此绊人心,还如当初不相识。

释义:要是早知道这段情如此牵绊我的心,还不如当初我们不认识的好。

出自:李白的《秋风词》。

《秋风词》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还如当初不相识。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释义:向人询问酒家哪里有,牧童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村。

出处:唐代诗人的杜牧《清明》。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释义:我劝您再多饮一杯离别的酒,出阳关西行就再遇不到老朋友了。

出处:唐朝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描写“两小无猜”的诗句有哪些

1、《鹧鸪天•寄》明代:董以宁

两小无猜直到今。丙寅鹊脑惯同斟。鸳鸯向午常交颈,豆蔻多时始见心。

曾赋别,几嗣音。天涯南北雁难寻。归来朱鸟窗前看,应有蛛丝网画琴。

白话释义:

两小无猜直到现在。丙寅鹊脑习惯同斟。鸳鸯交颈向午常,“豆蔻”多时开始出现心。曾赋别,几乎音信。天涯南北雁难寻。回来朱鸟窗前看,应该有蜘蛛丝网画琴。

2、《拟古 其一》清代:宋书升

结发为夫妇,两小无猜疑。如何遘不淑,中道相乖离。

自君之出矣,不复画蛾眉。思君如蚕茧,日日吐春丝。

白话释义:

结发为夫妻,两个没有猜疑。如何遭遇不淑,中间相分离。丈夫离家远行而未归,不再画蛾眉。思念你就像蚕茧,一天吐春丝。

3、《南乡子 其四》清代:曹贞吉

德耀忆同栖。两小无猜稚齿齐。冷雨篝灯频下泪,牛衣。

十载行踪愧老妻。

草草送将归。白马青丝事巳非。膝下痴儿应念我,谁知。

片片浮云各自飞。

白话释义:

圣德光耀回忆同栖。两小无猜稚齿齐。又冷又下雨点灯频频落泪,牛衣。十年行踪比年老的妻子。草草送别伤情。白马青丝事已不是。膝下傻孩子应该想着我,谁知。片片浮云各自飞。

4、《喜贺效韬世兄嘉礼四首 其二》近代:叶云峰

月圆花好万年春,雍雍穆穆孰与伦。

两小无猜成眷属,鲁班权作画眉人。

白话释义:

月圆花喜万年春,雍容大方端庄和谁关系。两小无猜成眷属,鲁班权作画眉人。

5、《清平乐 贺张文铨黄文卿婚礼》近代:龙榆生

杏林春好。洞口桃花笑。伫看翩翩双翠鸟。托得通辞真巧。

情知两小无猜。缘深佳偶终谐。喜见玳梁栖燕,黄昏并影归来。

白话释义:

杏花林春好。洞口桃花笑。终有翩翩双翠鸟。依托获得通话真是巧。情知两小无猜。缘深好配偶最终和谐。很高兴看到华梁栖燕,黄昏都影回来。

3描写两小无猜的诗句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长干行·其一

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译文

我的头发刚刚盖过额头,便同你一起在门前做折花的游戏。

你骑着竹马过来,我们一起绕着井栏,互掷青梅为戏。

我们同在长干里居住,两个人从小都没什么猜忌。

十四岁时嫁给你作妻子,害羞得没有露出过笑脸。

低着头对着墙壁的暗处,一再呼唤也不敢回头。

十五岁才舒展眉头,愿意永远和你在一起。

常抱着至死不渝的信念,怎么能想到会走上望夫台?

十六岁时你离家远行,要去瞿塘峡滟滪堆。

五月水涨时,滟滪堆不可相触,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传到天上。

门前是你离家时徘徊的足迹,渐渐地长满了绿苔。绿苔太厚,不好清扫,树叶飘落,秋天早早来到。

八月里,**的蝴碟飞舞,双双飞到西园草地上。

看到这种情景我很伤心,因而忧愁容颜衰老。

无论什么时候你想下三巴回家,请预先把家书捎给我。

迎接你不怕道路遥远,一直走到长风沙。

赏析

长干是地名,在今江苏南京。乐府旧题有《长干曲》,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二载有古辞一首,五言四句,写一位少女驾舟采菱、途中遇潮的情景。与李白同时的崔颢有《长干曲》,崔国辅有《小长干曲》,也都是五言四旬的小乐府体,所描绘的都是长江中下游一带男女青年的生活场景。这些诗歌内容都较简单。李白《长干行》的篇幅加长了,内容也比较丰富。它以一位居住在长干里的商妇自述的口气,叙述了她的爱情生活,倾吐了对于远方丈夫的殷切思念。它塑造了一个具有丰富深挚的情感的**形象,具有动人的艺术力量。

这首诗对商妇的各个生活阶段,通过生动具体的生活侧面的描绘,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幅鲜明生动的画面。诗人通过运用形象,进行典型的概括,开头的六句,婉若一组民间孩童嬉戏的风情画卷。“十四为君妇”以下八句,又通过心里描写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小新娘出嫁后的新婚生活。在接下来的诗句中,更以浓重的笔墨描写闺中**的离别愁绪,诗情到此形成了鲜明转折。“门前迟行迹”以下八句,通过节气变化和不同景物的描写,将一个思念远行丈夫的**形象,鲜明地跃然于纸上。最后两句则透露了李白特有的浪漫主义色彩。这阕诗的不少细节描写是很突出而富于艺术效果的。如“妾发初覆额”以下几句,写男女儿童天真无邪的游戏动作,活泼可爱。“青梅竹马”成为至今仍在使用的成语。又如“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写女子初结婚时的羞怯,非常细腻真切。诗人注意到表现女子不同阶段心理状态的变化,而没有作简单化的处理。再如“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八月胡蝶黄,双飞西园草”,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展示了思妇内心世界深邃的感情活动,深刻动人。

4形容"两小无猜"的句子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有关友情的句子:

1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2早知如此绊人心,还如当初不相识。

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7 梦回两小无猜时,一笑红颜耳畔轻。

8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9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10得呈比目何辞死,原作鸳鸯不羡仙。

5描写“两小无猜”的诗句有哪些

1、郎骑竹马来, 绕床弄表梅。同居长千里, 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石?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唐代李白《长干行》

2、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还如当初不相识。——唐代李白《秋风词》

3、你侬我侬,忒煞多情,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

将咱们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捏一个你,再塑一个我。

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元代管道升《我侬词》

4、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

生憎帐额绣孤鸾,好取门帘帖双燕。双燕双飞绕画梁,罗纬翠被郁金香。——唐代卢照邻《长安古意》

5、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宋代陆游《钗头凤·红酥手》

6关于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诗

《长干行》 作者:李白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预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注解: 1、床:这里指坐具。 2、抱柱信:《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 而死。” 3、不道远:不会嫌远。 4、长风沙:地名,在今安徽安庆市东的长江边上。地极湍险。

韵译:

记得我刘海初盖前额的时候, 常常折一枝花朵在门前嬉戏。

郎君总是跨着竹竿当马骑来, 手持青梅绕着交椅争夺紧追。

长期来我俩一起住在长干里, 咱俩天真无邪相互从不猜疑。

十四岁那年作了你结发妻子, 成婚时羞得我不敢把脸抬起。

自己低头面向昏暗的墙角落, 任你千呼万唤我也不把头回。

十五岁才高兴地笑开了双眉, 誓与你白头偕老到化为尘灰。

你常存尾生抱柱般坚守信约, 我就怎么也不会登上望夫台。

十六岁那年你离我出外远去, 要经过瞿塘峡可怕的滟堆。

五月水涨滟难辨担心触礁, 猿猴在两岸山头嘶鸣更悲凄。

门前那些你缓步离去的足印, 日子久了一个个都长满青苔。

苔藓长得太厚怎么也扫不了, 秋风早到落叶纷纷把它覆盖。

八月秋高粉黄蝴蝶多么轻狂, 双双飞过西园在草丛中戏爱。

此情此景怎不叫我伤心痛绝, 终日忧愁太甚红颜自然早衰。

迟早有一天你若离开了三巴, 应该写封信报告我寄到家来。

为了迎接你我不说路途遥远, 哪怕赶到长风沙要走七百里!

7两小无猜出自哪首古诗

青梅竹马一词出自李白的>,全诗如下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鸣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一个额前覆着留海的小女孩,手里拿着一枝花,站在门前戏耍;一个头上扎着丫角的小男孩,胯下竹马,在小路上又跳又跑。我可以知道青梅指女,竹马指男 这是一首爱情诗每个人都有过儿时的生活,也都保存着对于儿时生活的美好回忆。

折枝花儿,骑匹竹马,学大人的样子弄饭,都是最寻常不过的。正是这些寻常不过的“儿嬉”,过后大抵都忘掉了。

然而一经诗人的筛选、提炼,仿如从沙里淘出精金,晶光夺目,立即勾起了人们美好的回忆,陶醉于儿时的温馨旧梦之中。于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化为成语,不胫而走,一直流传至今。

“青梅竹马”指的是少男少女无拘束地在一起玩耍,“青梅竹马”的时代就是天真无邪的时代。唐代大诗人李白有一首五言古诗《长干行》描写一位女子,思夫心切,愿从住地长干跋涉数百里远路,到长风沙迎接丈夫。

诗的开头回忆他们从小在一起亲昵的嬉戏:“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竹马,把竹竿当马骑。

青梅,青色的梅子。后来,用“青梅竹马”和“两小无猜”来表明天真、纯洁的感情长远深厚,也可以把“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放在一起使用,意思不变。

1 《青菜》 阅读答案

《青菜》阅读训练:

可爱的青菜,土地( )的女儿,请用你朴素的光辉照耀我。

你感人的色彩是生命的象征。生动与纯粹,简洁与丰润,这些高贵品质的融汇,于人何等艰难,于你何等自然。我不知道哪一种绿色能像你一样始终放射着家园的温馨。

你紧紧依靠土地,又向天空缓缓伸展自己的身躯,以更好地承接阳光和雨水的思泽。你的姿态永远是谦卑的,这谦卑决不是出于某种动机的表演,而是与生俱来、并随着生长而逐渐完美的一种精神形态。孩子们任意拔掉狗尾巴草那根高高翘起的尾巴,笑嘻嘻地摘下灯笼草上那自我炫耀的灯笼,又在凌空悬挂的黄瓜上轻率地刻下伙伴的绰号,但所有的孩子在菜畦间割草的时候,却总是那么小心翼翼。

你的根须雄健而沉着,土地的血液从四面八方涌入你的根,然后上升到所有粗粗细细的脉管中,在你的全身汩汩流动,向世界显示着你绿色的活动。

你翩然走过土地的胸膛,顺着阳光的导引来到我的身边。你清澈的目光像泉水一样洗去我的烦恼和疲倦。我这个自以为高大的人,情不自禁地弯下腰来向你致敬。我 的手轻轻抚摸你洋溢青春活力的躯体,渐渐感到自己的灵魂也在长出根来,努力扎人土地内部。我会像你一样既生动又纯粹,既简洁又丰润,既朴素又高贵吗?

啊,可爱的青菜,土地( )的女儿,请赐给我你蓬勃的生机和一切的美德!

习题:

18本文咏物抒怀,文中既表达了作者的情怀又概说了青菜品质的一个句子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从全文的行文思路看,要将“美丽”与“忠诚”分别归位于文中括号,其先后顺序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从文中选词进行下面的填写,以显现有关段落的主要内容和文章“咏物”的思路。

本文第二、三、四段分别吟咏、描写了青菜的( )、( )、( )。

21为了更直接地抒 感,作者运用了这样一种表达技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品味文中划横线的内容,结合作者的表达意图,说说自己的发现。(只说一点即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8我会像你一样既生动又纯粹,既简洁又丰润,既朴素又高贵吗。

19美丽、忠诚。

20色彩、姿态、身躯。

21运用第二人称写青菜

22①文中打横线的文字起着对比、反衬的作用,更加突出了青菜的美好。

②文中“任意”、“笑嘻嘻”、“轻率”与“小心翼翼”形成对比,表现了孩子们对青 菜的情感,突出了青菜的可爱。

③文中用“高高翘起”、“自我炫耀”、“凌空悬挂”来分别写狗尾巴草、灯笼草和黄瓜,反衬了青菜的姿态的谦卑。

2 菜花孙犁阅读答案

第五节运用景物描写,作用是什么 写出了天气和环境的恶劣,是为了反衬白菜花的开放和强化自己的喜悦练习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斑驳( ) 根茎( )花蕾( ) 捉摸( )2、文 写了哪几种“菜花”?这些菜花有什么共同特点?3、文章的后半部分为什么要写父亲?4、文章题目是“菜花”,为什么除了写大白菜外,还要写大旱萝卜和油菜花?5、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句子的含义① 人的一生,无疑是个大题目②菜花也是生命,凡是生命,都可以成为文章的题目答案与解析1①bó ②jīng ③lěi ④mō2共写了三种菜花:书房案头、厨房桌下的白菜花,院中花盆里的萝卜花,田地里一片金黄的油菜花共同特点:颜色素淡、色彩单调、味淡、朴素平常,有顽强的生命力3由物到人:父亲像菜花一样,生活平凡却有着生命的美4①从不同角度表现主题,突出主旨② 写大旱萝卜花是对菜华的衬托③ 写油菜花是为了便于引出对往事、对父亲的回忆5①人生丰富多彩,有着广阔的空间,人人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施展才能②人生能像菜花那样,在平凡中呈现生命的美丽,同样有价值(意思对即可)。

3 昔有愚人,适友人家文言文阅读答案

愚人食盐(7分)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①盐既得盐羹,便自念言:“所以羹者,缘有盐故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盐已口爽②,返③为其患(《百喻经》) [注释]①益:增加②爽:败坏(口味)③返:同“反”,相反14、解释画线词语(2分)(1)主人与食 (2)缘有盐故15、愚人发现食物因盐好吃之后,做了什么事?(2分)16、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总结出这则笑话蕴含的道理(3分)参考答案:14、(1)给 (2)原因15、愚人发现食物因盐好吃之后就空口吃盐16、做事要把握尺度,不能走极端;认识事物不能一知半解(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愚人食盐 (8分)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返为其患(选自《百喻经》)2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①昔有愚人②既得盐美 ③少有尚尔④返为其患24翻译下面句子(2分)主人闻已,更为益盐25这则短文的寓意是(2分) 参考答案:23(4分)(1)从前 (2) 已经(3)尚且(4)同“反”,反而24(2分)主人听了,再给他加些盐25(2分)任何事物,超过一定的限度,好事便会变成坏事愚人食盐昔有愚人,适友人家,与主人共食嫌淡而无味主人既闻,乃益盐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薄暮至家,母已具食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选自《百喻经》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⑴昔有愚人,适友人家( ▲ ) ⑵薄暮至家,母已具食 ( ▲ )20给下面的句子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2分)天 下 之 事 皆 然 过 则 非 惟 无 益 反 害 之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22这则短文给你怎样的启示?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2分)参考答案:文言汉语网整理19 ⑴到⑵靠近 (2分,每空1分)20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2分,断对一处给1分)21愚人吃盐不停,吃得以后口味败坏,(美味的盐)反而变成他的祸害(2分,意思符合即可)22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2分,意思符合即可)。

4 6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点击《管宁割席》答案

管宁割席》是一篇文言文,很多同学在学习的时候没有把握其重点中心内容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是“管宁割席阅读答案”,同学们动手完成下如果想快速提高语文阅读能力,还需要在反复完成阅读习题中积累和磨练哦 《管宁割席》节选 管宁、华歆(xīn)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予非吾友也” [注释]席:坐具、坐垫轩冕:轩,大马车;冕,大礼帽 管宁割席阅读答案(一) 1,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华歆掷轩冕 2,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 (1)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__________ (2)管挥锄与瓦石不异____________ (3)又尝同席读书____________ (4)有乘轩冕过门者__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1)华捉而掷去之 (2)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4,“管宁割席”可以看出管宁是怎样一个人? 管宁割席阅读答案 2,(1)共同(2)没有差别(3)曾经(4)······的人 3,(1)华歆拿起来又扔掉了金子 (2)管宁读书和原来一样,华歆放下书出去观看 4,是一个淡泊名利,不事权贵、非常清高的一个人 管宁割席阅读答案(二)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A又"尝"同席:B宁读如"故": 2用“/”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不要求加标点符号)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 3翻译“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一句 管宁割席阅读答案 1、a:曾经 b:先前 2、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 3、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 你已经不是我的朋友了" 以上是我整理的管宁割席阅读答案,仅供各位同学参考和学习,旨在让同学们更好的把握《管宁割席》这篇文章的重点内容,并有所启发和收获。

苦竹园南椒坞边,微香冉冉泪涓涓。

已悲节物同寒雁,忍委芳心与暮蝉。

细路独来当此夕,清樽相伴省他年。

紫云新苑移花处,不取霜栽近御筵。

这是一首咏菊的七律,和李商隐的一些绝句小诗比起来,由于篇幅的扩大,内涵也大大丰富了。在这首诗中,一丛摇曳的野菊,惹动了诗人无限情思。

诗一开头写道: 在苦竹园南,椒坞的旁边,长着一丛美丽的野菊花,它的香气轻微而清远,花上的秋露象涓涓的泪水。从意思上看,前句点明了野菊生长的地方,后句描绘了野菊动人的神态,然若细细品味,就能发现诗人倾注了多么深沉的感情。苦竹是竹的一种,笋箨上有黑斑;坞是四面高中间凹下的地方。野菊就是孤独地生长在这么一个荒凉而被人遗忘的角落里,四周伴随着它的只有苦竹和野椒。竹苦、椒辛,暗喻愁苦,既点缀了环境的萧飒冷落,更透出诗人心中的愁苦之情。后一句中连用两个叠音联绵词,“冉冉”指慢慢地,“涓涓”状连续不断貌,把野菊的神态描绘得凄楚动人。野菊不象那些名贵的花那样香气扑鼻,更不能在明媚春光中与群芳斗艳,它只是微微地散发出它的淡淡的清香;也只有和野菊同样命运的人,才会发现它,注意它,而诗人正是以切身的同感,饱含深情地关注着它。同时,“微香冉冉”又是菊花高洁不俗的品格的象征,诗人对它的倾心也正与自身的清高相吻。秋菊上挂着点点秋露,在诗人看来却是辛酸的泪水,更清楚地表明诗中的野菊就是诗人心上的形象,他把自己的全部感情注入事物中,并与之融为一体了。野菊本无生命,更谈不上垂泪,这是诗人在当时当地看到野菊,触动了自己的身世之悲,使诗人心中的泪水与菊花上的露水相应,生出 “泪涓涓”的诗句。李商隐的诗作中常有类似的描绘,如 《天涯》 诗中 “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欢快的莺啼在诗人听来好象是悲哀的啼哭,由此再想到泪水,这都是诗人内在情感的作用。所不同的只是“莺啼如有泪”是由听觉触发的,而此诗中的野菊垂泪是由视觉触发的,钱钟书称之为“移情”。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仅开头两句就表明,诗,不是在咏菊,而是在抒发内心的怨愤,野菊的被弃于野地而不为人注意正是诗人沉沦漂泊,苦闷孤寂的真实写照。

次联两句承上而下,既写出野菊的精神,又寄托身世之感,是咏物诗中的传神之句。如果说首联两句诗人在对野菊的描绘中融入了自已丝丝爱意的话,那么在这两句中诗人几乎是直抒胸臆了,因而内涵更深沉,情感达到了一个 ,成为本诗的主旨。“节物”指每一时节特有的事物,如春桃,夏荷,冬梅等等都可称节物,此处自然指秋菊,因菊花“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芳心”指柔情,这里指惜花之意。“寒雁”指秋天的大雁,秋风萧萧,寒意袭来,雁将南飞而循迹;“暮蝉”指秋后的蝉,盛夏已去,其鸣也哀,行将应时而消失;故寒雁、暮蝉同指即将过时的事物。这两句说: 我虽已悲伤秋节的景物如同寒雁一样行将过时被弃,但又怎忍将一寸芳心寄托在暮蝉的哀吟中呢?从表层意思来看,诗人看到野菊将随时节消失而悲伤,然而不甘心这一片惜花之情就此了了,更进一步地抒发了自己对野菊的爱怜和惋惜。然而从深层意蕴来剖析,诗人更明白地表现出一种身世之悲,暗喻自己羁泊无依,孤寂被弃的命运,并表示出不甘沉沦的态度。这两句意思包含了一个转折,上句是对自已弃置寂寞的生涯的悲悯,这种情绪在李商隐的不少诗中都有反映。他也爱梅花,写过几首咏梅的诗,诗中就用梅花来暗喻自身,如:“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梅花最堪恨,长作去年花。”(《忆梅》)诗人惋惜梅花“早秀”,甚至怨恨它先春而开,“长作去年花”。而待到春回大地、万花竞放时,它却早已花凋叶枯,悄悄地埋在土下,不能享受这大好春光,无法在万紫千红的世界中展示自己的英姿而与群芳争艳。实际上诗人所传出的却是对自身“早秀”而“不待作年芳” 的命运的哀怨和怜惜,同 “已悲节物同寒雁”透出的信息是一脉相承的。所不同的是在这首诗里作者虽自悲,却还不自馁;虽失望,还抱有一丝希冀,盼望自己的命运能有转机,能在“大好春光” 中施展才干,实现抱负,这就是“忍委芳心与暮蝉”所蕴含的真意。程梦星说次联这两句和 《离骚》 中 “老冉冉其将至,恐修名之不立” 的意思合拍,这是有道理的;何焯说此诗“言弃置而心不灰”,更是深得其旨。

接着诗人的情思一发不可收。自悯身世而又不甘沉沦的情感驱使他在联想的天地里驰骋,展开了后两联的诗句。第三联两句由此时此地此景触发,想到了当年的难忘情景。这两句在句法上是倒置的,当理解为:“当此夕,细路独来;省他年、清樽相伴。”意思是:正当这日暮之时,在幽僻的小路上我独来寻菊;回想起当年,与朋友们一起饮酒赏菊的日子。这里上句写今日的孤寂,下句忆昔日的清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细”、“独”、“夕”三个字将当时冷落萧飒、暮霭沉沉的环境和诗人孤独寂寞、怅然若失的意态就表现得十分够味。下句一个“省”字很传神,本义当为“醒悟”,在这里可解为“突然想起”,诗人在日暮之时孤伶伶地面对一丛摇曳的野菊时,突然回想起当年也是这种时节,也是观赏菊花,然而不是孤孑一人,而是与朋友一起举杯相邀,饮酒相乐,时过境迁,情形是多么不同啊!李商隐的 《樊南文集补编》 有 《上楚启》 说到 “菊亭雪夜,孟觞曲赐其欢”,描述了他与上司、朋友令狐楚等人饮酒赏菊的场景,“清樽”句指的可能就是这些往事。令狐楚在当朝地位很显赫,宪宗时期做过宰相。李商隐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幸亏有堂叔指点求学,大和三年堂叔去世,他不得不辍学以求仕途进身。当时令狐楚任天平军 (治郓州) 节度使,聘李商隐入幕做巡官,并以其少俊,“奇其文”,颇为礼遇,并特意让他与自己的儿子令狐綯等交游。李商隐感激令狐楚的知遇之恩,与其一家结下了不解之缘。看来此诗中所记的“清樽相伴”,一定是充满欢乐的,诗人在凄清之中想起当年欢聚,不仅增添了诗的力度,而且为最后一联埋下了伏笔。

最后一联诗人又将联想的思绪在空间延续,想到宫中御苑的移花,为菊花鸣不平,并寄托了自己的怨愤。诗中说“在宫中新建的紫云苑里,移来了许多花木,但却没有这傲霜的菊花。“筵”本指古代坐具,也指酒席,在诗里取意不可拘泥,“御筵” 当泛指宫中皇苑。诗句的意思很显豁,如此高洁不俗的菊花,御花园里竟得不到一席之地,诗人自然为菊花愤愤不平了。然而菊花是诗人心中的形象,菊花的品格、遭遇正是诗人品格、身世的写照,其寄托之意也是很明白的。诗人才华横溢,品行高洁,却不为权贵所重,仕途穷困,覊泊无依,不得“近御筵”。所以这是诗人借菊花之不入御筵,喻自己不能通朝籍,以发泄胸中的愤懑与不平。当然这里也有埋怨令狐綯不肯援手之意,当时令狐綯正在朝官迁中书舍人,犹如皇苑新移之“花”。令狐綯不象父亲那样政治上有所作为,对上善迎合而得宠,对下则“忌胜己者”,有蔽贤害能的劣迹。他与李商隐表面上长期维持交往,但内心宿怨很深,有意无意地加以排抑。李商隐自然希望通过此诗向令狐綯陈情,有希望他推荐的意思。所以程梦星,何焯等人都指出此诗与李商隐的另一首 《九日》 诗词旨相同。在那首诗里,作者也以饮酒赏菊的往事起兴,叙述了令狐父子对他的不同态度,“憾其子,追感其父”,一气鼓荡,感激忿怨,以至令狐綯见诗而惭怅。当然值得注意的是诗毕竟是艺术作品,不能句句考证,过于坐实,以影响我们对诗歌的艺术鉴赏。

综观全诗,以“野菊”命题,“苦竹椒坞”指在野艰辛;“紫云新苑”喻在朝得意。朝野之分不言而喻,正是诗人“君子在野”,希冀进身朝廷之真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922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