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是词牌名。
声声慢、西江月、苏幕遮、如梦令、渔家傲、雨霖铃、沁园春、一剪梅、破阵子、
采桑子、清平乐、青玉案、浪淘沙、浣溪沙、蝶恋花、江城子、念奴娇、水调歌头、
菩萨蛮、卜算子、相见欢、水龙吟、临江仙、定风波、虞美人、唐多令、玉楼春
你对这些名称是不是很熟悉呢?这些都是词牌名。
所谓词牌,就是词的格式、曲调。
古人写词其实就是填词,在已经有的曲调上面填上自己的词,同一个曲调可以由不同人填上不同版本的词,这个曲调就是词牌。词牌的格式有将近1000种。为了区分,给每种格式都取个名字就叫词牌名。
关于词牌名,我们要有一些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整个作品:
1、大部分词牌都有自己的来历,但不是每一个词牌都有自己的故事,因为有的故事已经在漫长的岁月中已经失传了。
《雨霖铃》就是唐玄宗后来为纪念杨贵妃,命乐工写的曲。后来变成了一个词牌,这个词牌的代表作比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
2、词牌名跟词本身的内容可能没有任何关系。
用某个词牌名,只是用了这个词牌的格式,词的内容是自己写的,跟词牌名称的意思没有关系,比如用《望江南》这个词牌写的词,可以完全不提江南。
3、由于同一个词牌名会被不同的词人使用,为了区分,通常会在词牌名后面加上一个标题。有的标题是作者自己加的,比如我们伟大的毛主席写的《沁园春·雪》;有些作者在写作时并没有写标题,是后人根据词的大意或者选取词的第一句作为标题,比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
好了,罗里吧嗦一大堆,现在正片开始!!
沁园春到底是什么意思?
据《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第十三》记载,东汉永平三年(公元60年),汉明帝刘庄为女儿沁水公主刘致在封地沁水县(今济源市)兴建沁水公主园,简称沁园。看来取名的人真的很喜欢这个“沁”字啊!
汉章帝年间,大将窦宪的妹妹册封为后,窦宪这个国舅就想不辱历史使命地开始兴风作浪——低价强买沁园。汉章帝出行经沁园,发现真相,召窦宪切责,并以赵高指鹿为马引喻此事,窦宪吓得火速归还园林。然鹅~汉章帝从此开始打击外戚权势。
后来有人作诗讽其事,乐工据诗创制“沁园春”调。
有很多大佬都有填过沁园春词牌的词,我最喜欢苏轼,先来一篇他的作品:
沁园春·孤馆灯青——宋·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再来一篇我最崇拜的毛主席的作品: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对比一看,我们就发现沁园春词牌格律格式:
正体:双调,114个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二句,五平韵。以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为代表。
但也有一些变体,比如多一两个字或少一两个字,后段十三句,六平韵。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再去探索探索。
沁园春词牌格调
《沁园春》词牌词调格调苍凉沉郁、淋漓酣畅,格律自由,再加上其颇有深意的出处,非常适合抒情写意,在靖康之变后,理所当然地成为豪放派最喜爱的词牌,也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毛主席,所以除了《沁园春·雪》,还有一篇《沁园春·长沙》,当你了解了一些词牌的知识再去读这两篇作品的时候就更能感受到毛主席把对自然美的描绘和对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关切结合起来的豪情壮志。
以上,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沁园春·孤鹤归飞》
宋代:陆游
孤鹤归飞,再过辽天,换尽旧人。念累累枯冢,茫茫梦境,王侯蝼蚁,毕竟成尘。载酒园林,寻花巷陌,当日何曾轻负春。流年改,叹围腰带剩,点鬓霜新。
交亲零落如云,又岂料如今馀此身。幸眼明身健,茶甘饭软,非惟我老,更有人贫。躲尽危机,消残壮志,短艇湖中闲采莼。吾何恨,有渔翁共醉,溪友为邻。
译文
辽东化鹤归来,老人谢世,新人成长,已是物是人非。这一处处的荒凉的坟墓中躺着的人啊,曾经在生前有过多少美梦,无论王公贵戚还是寻常百姓,现在都化为尘土。曾经携带着美酒,来到春色满园的林园中,对酒赏景;也算没有辜负了大好的春光和自己的青春年华。时间飞逝,现在我已是身体瘦弱,双鬓花白了。
亲友都已四散飘零,哪里能料到如今只剩我一人返回家乡。幸好现在眼睛还算看得见,身体还算健康,品茶也能够知道茶的甘甜,吃饭也还能够嚼烂。不要以为自己老迈了,还有许多的穷人生活不易。危机虽然侥幸躲过,然而壮志已经消残。回到家乡的日子里,乘着小舟,在湖中悠闲地采莼。我还有什么好遗恨的呢?现在我与渔翁饮酒同醉,与小溪旁的农民结为邻居。
注释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东仙”“寿星明”“洞庭春色”等。以苏轼词《沁园春·孤馆灯青》为正体,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二句五平韵。
孤鹤,陆游自喻。
累累:相连不绝的样子。冢(zhǒng):坟墓。
茫茫:模糊不清。
“王侯”二句:指人离世后化为尘土。
载酒:携带着美酒。
巷陌:城中小街胡同和乡村田间小路。
流年:流去的岁月,指光阴。
围腰带剩:指身体变瘦,喻人老病。
点鬓霜新:指两鬓已有白发。
“非惟”二句:意谓不只是我老且贫,更有人老且贫。
交亲:知交和亲友。
短艇:小船。
湖:此处指镜湖。
莼(chún):莼菜,又名水葵,水生宿根草本,叶片椭圆形,深绿色,味鲜美。
恨:遗憾。
赏析
词人在公元1178年秋天,他从四川回到了阔别了九年的故乡绍兴。(陆游生于公元1125年)这时候的陆游已经五十三岁了。九年间,对我们现代人来说,环境的变化会很大,人的变化相对说来不会太大。但是对当时的陆游所处的时代来说,环境的变化相对要小些,而人事的变化会比较的大。作者这首词当是返乡之后所作。
故土久别重回,使词人产生对故乡的陌生感。上片,作者从久别重回故土发出了一系列的感叹。下片由时事变迁,年老体衰,但词人报国的“壮志”初衷未改,表现了词人不甘“溪友为伴”、老骥伏枥的豪情壮志。
起句“孤鹤归来(飞),再过辽天,换尽旧人”:辽东化鹤归来,老成凋谢,少者成长,使词人深切地感到人生无常。“孤鹤归来”:典故出自晋朝陶潜《搜神后记》,书中载,有个名字叫丁令威的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学成后化鹤归辽东,停在城门华表柱上,目注家乡物是人非,叹道:“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词人时隔九年重新回归故里,眼见故里的老人谢世,新人成长,“换尽旧人”,恍如隔世。一个“尽”字,表明了作者些许哀伤、些许无奈。这“哀伤”和“无奈”从下面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得更加清楚。
“念累累枯冢,茫茫梦境”,这一处处的荒凉的坟墓中躺着的人啊,曾经在生前有过多少美梦,现在都随着他们的离世而断绝了。“念”在此处表达了词人的联想。有着词人对逝者的怀念和惋惜,有着对的世事不公的愤懑,有着对人生短暂的叹息!“王侯蝼蚁,毕竟成尘”,王侯:大人物;蝼蚁:蝼蛄与蚂蚁,指微小生物,这里比喻地位低微的人。杜甫《谒文公上方》诗有:“王侯与蝼蚁,同尽随丘虚。”词人面对“累累枯冢”告诉人们:在岁月面前,无论王公贵戚,平面百姓一律平等,最终都将化为尘土。这一切感想,作者是经过了宦海的多次沉浮,对生命价值的深切反思和沉重感悟。
“载酒园林,寻花巷陌,当日何曾轻负春”,“载酒”:携带着美酒。巷陌:街坊,这里指烟花巷。词人在感叹人生短暂的同时,脑海中又很自然地浮现出了过去美好生活的一个个回忆:他曾经携带着美酒,来到春色满园的林园中,对酒赏景;青年的时候,他也曾经在春意昂然中寻花问柳,没有辜负了大好的春光和自己的青春年华。
但这种念头只是一闪而过,那毕竟是过去了的绮梦,老境来临,沈腰潘鬓消磨,是摆在眼前的事实,是当时已经五十三岁了的陆游不能不让人叹息。“流年改,叹围腰带剩,点鬓霜新。”流年:流去的岁月,指光阴。围腰带剩:喻人老病,《南史·沈约传》:“(约)言己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点鬓霜新:双鬓花白。光阴流得很快,现在我已经人瘦弱衰老了,双鬓已经花白了。承接上句,词人由衷地发出了日月如梭,过去的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的感叹。
上片写自己回到故乡,就像当年的丁令威回到辽东一样,见到的是物是人非。自己曾经的亲朋故交许多都已经离开了人世,看着一座座坟墓,想到与他们生前的交往,令人深感世事无常,人生如梦。“载酒”三句是回忆,当年自己也曾载酒寻花,在园林巷陌之中留下足迹,并不曾辜负那上天赐予的大好春光。“流年改”一转,跌落现实,可如今时光流逝,自己也身体憔悴,两鬓斑白了,可是功业依然无成。
下片写了许多自慰语和旷达语,以掩饰心中的惆怅。“交亲散落如云,又岂料、而今余此身。”“交亲”:知交和亲友。知交和亲友象流云一般地飘散了。这里作者将人事的变换比作流云,因为云的变幻极快,所谓“风云变幻”,亲友都流散了,死的死,走的走。而今未曾料到的只剩下孤身单影,自己一个人回到了故乡。“又岂料、而今余此身”,与词的上片,“换尽旧人”相对应。故乡已经换尽旧人,惟有我未换,累累枯冢我还尚存人间。孑然一身回故乡,眼见亲友故交消亡了,面对累累枯冢,一种莫名的悲凉,怅惘之情,从词人心中油然而起,但作者还是极力安慰自己,“幸眼明身健,茶甘饭软”:幸好,我现在眼睛还算看得见,瘦弱的身体还算健康,品茶也能够知道茶的甘甜,吃饭也还能够嚼烂。这是标准的阿Q式的表白。紧接着这是阿Q式的无可奈何的自我标榜,词人又以“非惟我老,更有人贫”为宽慰自己:不要以为自己老迈了,还有许多的穷人活的比我更累呢。对陆游来说,作为一个离职的官宦,家在有佣仆使女,一般的家务琐事无须他处理,而故乡的穷人就不同了。
所以,词人特地将“更有人贫”提出来,这也可以说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吧。作者曾在《书喜》诗中写道:“眼明身健何妨老,饭白茶甘不觉贫”。这与此处的“幸眼明身健”四句的用词相同。作者万里西归,为什么还总是那样戚戚不欢,一而再、再而三地要用自慰来解脱呢?紧接着,作者作了回答:“躲尽危机,消残壮志”,原来陆游一生为官,志在恢复祖国的大好河山,希望自己能为祖国抗击金人的入侵而作出贡献,他在不久,也是在故乡的山阴写下一篇《诉衷情》,全词是如下:“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陆游出生的第二年,北宋便为金人所灭。
陆游青壮年时期一心向往北伐中原,收复失地。四十八岁那年他曾经到西北前线南郑(今陕西汉中),在川陕宣抚使王炎公署里参与军事活动。但是因为朝廷缺乏坚持北伐收复河山一贯的思想,主和苟安,所以他的满腹壮志和愿望只能变成满腔忧愤。他还在《夜读兵书》中留下了这样的诗句:“平身万里心,执戈王前驱”。但是一切的努力后来眼看都化作了泡影,“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陆游在词中虽然一再自慰,但是,从他“躲尽危机,消残壮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心是无法宁静的。他在朝为官的时候,为了抗金大业,放言直陈己志,却屡屡遭到朝廷公侯的排挤,屈居下僚。危机虽然侥幸躲过,然而壮志已经消残。
“短艇湖中闲采蒪”蒪(chun):水生植物名,又名水葵,可作羹。陆游在《寒夜移疾》诗中自注说:“湘湖在萧山县,产蒪绝美。”在“躲尽危机、消残壮志”、回到家乡的日子里,乘着小舟,在湖中悠闲地采蒪。这里,陆游的采蒪和其它人的采蒪有着不同之处,词人并不缺乏美味的菜肴,他采蒪主要还是在表现他的无奈,他的消磨时日。或者说他是去感受一下下湖采蒪的乐趣。当然,自己采来自己尝鲜,也不乏美妙之处。
结尾:“吾何恨,有渔翁共醉,溪友为邻。”我还有什么可以有遗恨的呢?现在我与渔翁饮酒同醉,与小溪旁的农民结为邻居,我感到这一切很满足了。这样的生活真得能让词人满足了吗?回答显然是否定的。词中“吾何恨”三字透露了词人心中的不满。既然没有“恨”,又何必问。既然问了就应该是有恨。如果无恨,这问就显得无理;如果有恨,又是恨什么呢?词人没有回答,应该说是“王顾左右而言他”。这就更让人感到陆游有的是让他痛苦难耐的恨。
我们从直到他临死时候写下那首脍炙人口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我们就可以感受到陆游的恨是“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恨。这是陆游之所以千百年来成为后人无可遗忘的诗人、词人的重要原因。这也成为他的诗词让我们百颂不厌的重要原因!他的这种爱国主义情操是一以贯之的。他渴望沦陷区的收复和国家的统一的思想,这正是他留给我们子孙后代的宝贵遗产。这样不说出来的恨,就更加使词人和读者痛苦难耐了。
扩展阅读:人物生平之宦海浮沉
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先后任命为福州、江西提举常平茶盐公事。
淳熙六年(1179年)秋,陆游被任为江西常平提举,主管粮仓、水利事宜。次年,江西水灾,陆游号令各郡开仓放粮,并亲自“榜舟发粟”。同时上奏朝廷告急,请求开常平仓赈灾。十一月,陆游奉诏返京,给事中赵汝愚借机弹劾陆游“不自检饬、所为多越于规矩”,陆游忿然辞官,重回山阴。
淳熙十三年(1186年),陆游闲居山阴五年之后,朝廷才重新起用他为严州知州。陆游入京向孝宗辞行,时陆游诗名大胜,孝宗于延和殿勉励陆游说:“严陵山青水美,公事之余,卿可前往游览赋咏。”陆游在严州任上,“重赐蠲放,广行赈恤”,深得百姓爱戴。闲暇之余,陆游整理旧作,命名为《剑南诗稿》。
淳熙十五年(1188年)七月,陆游任满,朝廷升为军器少监,掌管兵器制造与修缮,再次进入京师。
淳熙十六年(1189年)二月,孝宗禅位于赵惇(宋光宗),陆游上疏,提出治理国家、完成北伐的系统意见,建议“减轻赋税、惩贪抑豪”;“缮修兵备、搜拔人才”,“力图大计”,以恢复中原。
绍熙元年(1190年),陆游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再次进言光宗广开言路、慎独多思,并劝告光宗带头节俭,以尚风化。由于陆游“喜论恢复”,谏议大夫何澹弹劾陆游之议“不合时宜”,主和派也群起攻之,朝廷最终以“嘲咏风月”为名将其削职罢官。陆游再次离开京师,悲愤不已,自题住宅为“风月轩”。
摘 要 “以文为词”是苏轼诗词中的一大特色,所谓的“以文为词”其实就是在词中通过议论来明理,在词中通过咏史来言志,具体到苏轼的词,极富特色的应该要数议论的位置以及引发议论的内容。通过本文,笔者将对苏轼的“以文为词”进行一定的探讨,明晰关于苏轼与“以文为词”的深层次关系。
关键词 苏轼 以文为词
词从民间到文人创作的发展路线,也是词逐渐走向独立的文学体式的标志,但是无论如何变词作为一种抒情的载体却从未改变过。也正是因为如此,在苏轼之前,词作中的议论极少,更不用说引起词体的重大变化。从以诗为词到以文为词, 词最终在文学的大家庭中赢得了平等且宝贵的一席之地, 正如陈洵所说: “ 东坡独崇气格, 箴规柳秦, 词体之尊。”自东坡始把古文手段寓之于词,以文为词便得到了发展。究竟苏轼与“以文为词”之间有何种渊源与不可割舍的关系,苏轼又是如何运用“以文为词”的,带着这些问题,本文将进行探讨。
一.苏轼与“以文为词”的历史追溯
关于“以文为词”究竟源起何人,这是一个存在争议的话题,有学者所持的观点是“以议论为词的鼻祖是辛弃疾”。但是比较受推崇的观点认为,苏轼才应该是“以文为词”的发起者,辛弃疾的的功劳主要在于发展了“以文为词”。正如王世贞《艺苑卮言》中提出: “词至辛稼轩而变,其源实自苏长公,至刘改之诸公极矣。”这就是说,苏轼以议论为词影响甚为深远,它包括了苏轼之后辛弃疾在内的宋代词坛。身为辛派后劲的刘克庄和刘辰翁在对辛弃疾“以文为词”的创作进行总结时也将“以文为词”的源头上推到苏东坡:“词至东坡, 倾荡磊落, 如诗如文, 如天地奇观, 岂与群儿雌声学语较工拙; 然犹未至用经用史, 牵雅颂入郑卫也。自辛稼轩前, 用一语如此者, 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漫, 乃如禅宗棒喝, 头头皆是; 又如悲笳万鼓, 平生不平事并卮酒, 但觉宾主酣畅, 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稼轩胸中今古, 止用资为词, 非不能为诗, 不事此耳。”由此观之,苏轼是以议论为词的先行者。
二、苏轼创作过程中的“以文为词”妙用。
苏轼的“以文为词”又可以称之为“以文法为词”,这样的写法有其自身的独特性。首先是历时性的叙述, 其次是真实性的内容表达, 最后便是就其所叙事件而言要具有单一性和完整性并存的特点。由于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在创作过程中苏轼一方面表现出贴近自然的平淡创作风格;同时作为一位词人,苏轼仍然将词体文学自身的艺术特征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加以对待,既结合各了部分传统的诗歌体裁,同时也融入了新的元素,使得词的创作风格具有超凡脱俗之感,这样的做法也使得词走上了“雅化”之路,而苏轼在创作过程中对“以文为词”的妙用主要体现的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全篇议论来明理
说到苏词,首先会想到的是议论,在苏词中,议论包括了通篇议论和夹论,很显然,通篇议论就是议论渗透于全文。在苏词中采用通篇议论写法的典型之作就是《如梦令》二首,这两首词是通过沐浴来展开议论的,所反映出来的是在举世皆浊的背景下,苏轼依然能够始终保持着其率真的本性和高洁的人格,这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境界。再比如它的《哨遍》,这首词主要是通过对陶渊明所创作的《归去来兮辞》的充分隐括,来在议论中把苏轼视富贵如粪土的精神充分表达出来,让人们深刻体会出其忘我的人生态度。
(二)通过议论、叙事以及抒情的融合来做到情理兼备
在苏轼的笔下,议论、叙事、抒情的手法总能完美的额融合,在其作品创作中的夹论,即是把议论明理来融入到叙事中,典型的就是苏轼的《沁园春》(孤馆灯青),这一首词是苏轼在到杭州任命的途中有感而发的,词的一开始,就通过对鸡鸣晨起的事情,来引出词人的议论,在一系列议论后,来进行情感的抒发,而这种通过叙事来引情感,通过情感的抒发来议论,再通过议论抒发情感的这种方式,在这首词的下片也一样。正是通过把议论融入到叙事中,才把词人的这种虽然忧愤但是却又满怀着旷达的情怀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
这种夹叙加论的方法,从理至情,由理出情,是苏轼诗词中的又一大特色,但是,这种方法,可以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来体现,如果在词的一开始就进行议论,那么,其作用就是明确整首词的主旨,它所发挥的作用就是为全词打下良好的感情基调。但是,在一般情况下,都是在词尾或者词中进行议论的。
(三)通过咏史怀古的议论来感慨世事
在咏史怀古的议论中,苏轼主要是通过历史故事来引发对人生的感慨,来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念奴娇·赤壁怀古》,词的上阕主要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景色,意境开阔博大,给人以豪壮之感。下阕重点写周瑜赤壁之的功绩,词中极言周瑜的从容潇洒,显示出苏轼对建功立业的渴求。《念奴娇》作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这一年47岁,时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诗人以酒祭奠江月,正是他无可奈何心情的反映。
整首词,作者通过对三国中的诸多历史人物的描写,通过对周瑜年轻有为的特写,来与自己人生的坎坷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感叹自己的一事无成,故而在最后通过“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来道尽无限的感慨。
总之,苏轼的创作实践,大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词体的变革,为词体功能的发挥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可以说,苏轼在以文为词的境界中,给人们开创了另一番景象。
参考文献:
[1]陈才智苏轼题画诗述论[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06
[2]刘华民宋代杂体词综论[J]常熟高专学报,2004,01
[3]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4]陶文鹏苏轼诗词艺术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1
作者简介:
唐德容1990-),女,贵州人,西南大学文学院本科生在读
苏轼有哲理的人生感悟诗词如下:
1、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临江仙钱穆父》
2、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苏轼《琴诗》
3、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苏轼《西江月平山堂》
4、梦里青春可得追?——苏轼《和子由四首送春》
5、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6、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苏轼《行香子述怀》
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8、古来人事尽如此,反覆纵横安可知。——苏轼《昭君村》
9、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10、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苏轼《石苍舒醉墨堂》
11、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
12、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苏轼《东坡》
1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14、懒者常似静,静岂懒者徒。拙则近于直,而直岂拙欤。——苏轼《送岑著作》
15、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苏轼《春宵》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东仙”“寿星明”“洞庭春色”等。以苏轼词《沁园春·孤馆灯青》为正体,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二句五平韵。另有双调一百十六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三句六平韵;双调一百十二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二句五平韵等变体。代表作有《沁园春·雪》等。
词调当以北宋京都之沁园为名。此调以苏词为正体,作者极众。换头曲。前段自第四句、后段自第三句起句式相同,“渐”“有”为领字,领以下四个四字句,可两句为一对偶,可四句为两个对偶,亦可前两句对偶,后两句不对偶,但以对偶为工。继四四七句式,两个四字句可对偶。前段首三个四字句,可于第一、二句为对偶。此调四字句为主,多用对偶,配以八字、七字、六字、五字等句,用平韵,调势活泼生动,可平可仄之字极多,较为自由,有和婉协谐而流畅之特点,适用于言志、议论、谐谑、叙事、酬赠、祝颂等题材。此调名篇极多,可细细体味其语势与对偶及句法特点。
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
江城子密州出猎/ 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浣溪纱山下兰芽短浸溪/满庭芳蜗角虚名/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临江仙送钱穆父/临江仙送王缄/望江南超然台作/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江城子凤凰山下雨初晴/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沁园春孤馆灯青/定风波 常羡人间琢玉郎/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江城子
密州出猎①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②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③亲射虎,看孙郎。④酒酣胸胆尚开张。⑤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⑥会挽雕弓如满月,⑦西北望,射天狼。⑧
注释
①密州:今山东诸城。 ②黄:黄犬。苍:苍鹰。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 ③汉羽林军戴锦蒙帽,穿貂鼠裘。这里与下句“千骑”均指苏轼的随从。 ④报:告、语。倾城:指全城观猎的士兵。 ⑤孙权曾亲自射虎于凌亭,这里借以自指。 ⑥节:符节。汉时冯唐曾奉文帝之命持节复用魏尚为云中太守。这里以冯唐自比,有不服老与赴边的两屋意思。 ⑦会:当。如满月:把弓拉足,表示有力。 ⑧古时以天狼星主侵掠,这里以天狼喻西夏。
品评1
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但他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了。苏轼任密州知州刚四十岁。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当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1070),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四年,陷抚宁诸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
壮的壮词。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苏轼对此也颇为自负,他在密州写给好友鲜于侁的信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是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就是指的这首词。
品评2
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了这首出猎词。作者在词中抒发了为国效力疆场、抗击侵略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象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以上主要写在“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过片一句,言词人酒酣之后,胸胆更豪,兴致益浓。此句以对内心世界的直抒,总结了上片对外观景象的描述。接下来,作者倾诉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象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赫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
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iXheOny517WpnjDlRlfTGA
pwd=28t2 提取码: 28t2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