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爱遭到拒绝时
林某,女,22岁,林业专业三年级学生。来自祖辈都是林业工人的东北地区,对于能到省城上大学,林某感到万分高兴。到校后,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大一时曾被评为三好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异性的倾慕与日俱增,盼望早日有位白马王子出现。当她把自己的感情向本专业另一男生诉说时,遭到婉言拒绝。寒假时她忍不住又写了一封信给那位男生,但他顺路约请同学一同返校已离开家了,他的哥哥便把这封信原封不动地"加快"转寄到学校来了。信到校后,同寝室的同学以为他家里出了什么事,便拆开了信。此事被公开。消息一传出,原本内向、忧郁的她,心情更加沉重了,心里的矛盾也更大了,为此,她整天精神恍惚,萎靡不振,夜不能寐,觉得丢了面子,做了件丢人的事。看见同学们在一起说笑,她就以为同学们在取笑她,她便上前去和同学们解释,可自己又说不明白,搞得满城风雨。由此经常剧烈头痛,胸中憋闷,度日如年,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最终产生自杀念头。她写完给系领导、父母、同学的信,便吃了大量的安眠药。由于老师、同学发现及时,送到校医院被抢救过来。
点评:当求爱被拒绝后,小林一方面感到自己的行为有愧于父母,另一方面感到自尊心受到创伤,在同学中抬不起头,产生了焦虑、抑郁,甚至轻生自伤。事实上她追求自己的爱情、向心中的恋人勇敢讲出自己的真心话,这是大胆追求美好生活的表现,并没有什么过失,更没有错,不应该自责。但是,爱情是相互的,每个人都有爱与不爱的自由,不能得到一个人的爱情,不等于失去所有异性的爱。天涯处处有芳草,何愁他人不识君。居里夫人19岁时曾爱上了一位英俊而富有的大学生,由于家庭的反对,那位大学生又无力抗争,使居里夫人不得不承受失恋的痛苦。居里夫人当时也很痛苦,但她马上理智地控制了自己的感情,失恋而不失志,集中全部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之中,获得了新的科学发现,也由此获得了新的爱情。
案例2:当分手已成事实
小E,女,19岁,某高职院校二年级学生。自述近一个月以来内心非常痛苦,有时候难受的用头撞墙,甚至想到了自杀,但终于没有勇气那样做。寒假里,男友向她提出了分手,她一直无法接受、感到很伤心、很无助、很不甘心、同时又很压抑。心里总是想着以前俩人在一起时开心快乐的时光,现在面对他冷漠无情而又决绝的态度,她总是不能相信那是真的,总是幻想着两个人还能和好。心里很苦很累,这一两天更是感觉自己快要崩溃了,再也承受不起了。
点评:失恋带来的悲伤、痛苦、绝望、忧郁、焦虑、虚无等情绪使当事人受到伤害。失恋是人生中最严重的心理挫折之一。失恋所引起的消极情绪若不及时化解,会导致身心疾病。失恋是恋爱中经常的挫折现象,许多青年为此而痛不欲生。小E应面对现实,接受分手的事实,而不应一味地停留在过去的回忆以及和好的幻想里;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调试,比如找亲人或知心好友倾诉、适当地把情感转移到其他的人或事物上、学会辨证地看待问题等;尽快地消除心灵的创伤,恢复心理的平衡与健康。
案例3:在失恋的背后
小D,男,22岁,工科四年级学生。该生自述,在校外学习外语时,认识了本校一女生,他对她印象不错,遂主动接近。该女生比他高一年级,当时已面临毕业。四月中旬的一天,他突闻姥姥去世,悲痛欲绝,找到该女生向其倾诉从小与姥姥共同生活的情景,以及对从姥姥处得到的母亲般的深深眷恋。该女生听后,非常感动,马上表示要与他交朋友。他象抓住了救命草,立刻把全部感情投入其中,在以后的交往中,他的感情越陷越深,不能一日不见,一时不想。可该女生自答应与他交朋友后,又十分后悔,觉得自己欠考虑,特别是她父亲非常反对他们之间的交往,因此多次表示结束恋爱关系。可他不同意关系的断绝,曾写过血书,表示过要断指,自杀。由于他的情绪一直处在极度的波动中,并把主要精力放在处理他们的关系上,致使期末考试三门不及格。该女生毕业后,分到本地工作,表示与他只能做一般的朋友。希望他不再打扰她,并退回了他给她的所有信件。他一时冲动,到该女生的单位,动手打了她。致使该女生和单位的领导找到学校。他当众流着眼泪表示不再与她来往。可他的内心仍觉得自己是真心爱她,不想失去她,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特别是到了节假日,经常打电话,写信,甚至到该女生家门口或上班的路上等她。他知道这只能使她离他更远,而且也违背自己做人的原则,但不能自控。眼看已接近元旦,情绪更是难以自制,既怕做出失控行为,更怕考试再亮红灯。因他已累计八门课不及格,学位已没有,若在最后一学期毕业设计再出问题,将无法毕业。他感到内心痛苦至极,不知怎么办才好。
点评:小D失恋后的情绪反应比常人要强烈的得多,持续的时间长。那女孩与他分手已近半年,他仍不能自制,情绪激动,这其中有更深层次的心理原因。他不愿失去她的原因,是觉得她是他的第一个真正的恋人,是他离开姥姥后以后的十余年里,第一次感到被人爱,被人珍惜。她的爱使他多年的情感饥渴得到了补偿。他怕再回到以前的状态,不愿意恋爱失败,所以总是是纠缠不放、希望能挽回。可他的做法不但不能帮自己摆脱情感纠葛,反而会让自己陷入更加糟糕的境地。小D应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把精力转移到学习和工作中去,从自己的内心世界中走出来,不能只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中,努力战胜自己。
案例4:因失恋而断指自残
小K,男,20岁,某高职院校三年级学生。面对女友向其提出分手,他痛苦万分。某日中午在教室用特意买来的一把大菜刀将自己的一截手指跺下,事发后被同学及老师及时送往医院急救。
点评:面对失恋的挫折和打击,没有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进行自我心理调节,而是采取消极和毁坏性的方式来应对,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加深了对自己以及对父母、亲人的伤害,甚至会对社会造成负担和影响。大学生应理智地对待失恋,积极面对、正确对待、冷静处理,尽快消除心灵的创伤,保持心理的平衡和健康。
案例5:"情敌"导致的校园暴力
不久前北京大学医学部大三学生崔某被利器砍死,事发现场在北京世纪坛医院南区教学楼。事后,死者一同学被警方带走。据了解,此前两人都追求过同一个女生,曾为一些过节大打出手…… 点评:校园暴力的产生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关。工作节奏、生活节奏加快,社会总体的速度也在加快,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跟上社会步伐的速度比较慢,这样很容易让人心情浮躁,恨不得一下子就奔向成功。相对来说,社会道德约束的力量就弱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最后积聚起来的破坏力是很大的,导火索可能就是平常人看起来很正常的一件事,在他看来就是很大的事了。所以觉得自己受到伤害时,本能地愤怒和攻击,但他不是以一个社会认可的方式发泄,而是寻找一种极端行为进行发泄,那么就可能对伤害他的人产生暴力倾向。
对于在学校的老师和学生来说,需要加强心理这方面的监督,比如搞一些活动,让人的能量能够通过正常途径转化。如果老师和学生有心理健康的概念,那么就可以早点发现别人的不对劲,帮他缓解问题,就可能避免极端行为的发生 案例十六:同性恋者痛杀"男友"
深圳市某大学一名男生杀死和其十分要好的另一名男生,据警方调查其男生与其男友是同性恋恋人关系,而其男友则为双性恋,同时和另一名女生有恋爱关系,该男生认为其男友背叛了他,一气之下将其男友杀死,铸成大错而无法挽回!
点评:同性恋、异性恋、和双性恋,被认为是不同的性倾向。大学生中同性恋者倾向追求相对稳定的感情和性爱生活。本案例中的男生便是由于发现自己的同性恋男友的"背叛"而采取了过激行为,造成恶劣后果。
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别的脆弱,一下子就做出冲动的事情,这让很多人感到害怕,现在我就给大家分析几个有关大学生的案例,希望部分大学生看到之后对自己会有重新的认识。
■校园暴力
极端案例
不久前北京大学医学部大三学生崔某被利器砍死,事发现场在北京世纪坛医院南区教学楼。事后,死者一同学被警方带走。据了解,此前两人都追求过同一个女生,曾为一些过节大打出手……
专家分析
校园暴力的产生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关。工作节奏、生活节奏加快,社会总体的速度也在加快,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跟上社会步伐的速度比较慢,这样很容易让人心情浮躁,恨不得一下子就奔向成功。相对来说,社会道德约束的力量就弱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最后积聚起来的破坏力是很大的,导火索可能就是平常人看起来很正常的一件事,在他看来就是很大的事了。所以觉得自己受到伤害时,本能地愤怒和攻击,但他不是以一个社会认可的方式发泄,而是寻找一种极端行为进行发泄,那么就可能对伤害他的人产生暴力倾向。
对于在学校的老师和学生来说,需要加强心理这方面的监督,比如搞一些活动,让人的能量能够通过正常途径转化。如果老师和学生有心理健康的概念,那么就可以早点发现别人的不对劲,帮他缓解问题,就可能避免极端行为的发生。
■减压无术
极端案例
梁鹏是**学院导演系的研究生,个子高高的,长得也很帅,但几年下来他有一个很悲观的想法:做导演需要出名,而真正出名的导演又有几个呢。而且自己家是外地的,从本科到研究生一路走来实在太累了,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这种压力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最终,他办理了退学手续。学校的老师、同学无不为他惋惜。
专家分析
大学生现在面临的压力过大,造成心理的落差比较大,与整个社会发展的形势和家庭的影响是分不开的。首先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大学的扩招,让一些学生在上学的时候就对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产生焦虑。另外,自我和家庭对学生前途所定的目标过高,有的学生有一种为家长读书的想法,想的是将来要怎样报答家长,有的是给自己定了一个不太符合实际的目标,那么都可能在最终结果上产生很大的心理落差。这需要学生找准自己的位置,要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无论怎样,知足常乐是不变法则。另外,不要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一步步走好自己的路。
■性的迷惑
极端案例
小樊与小路是高校“夫妻部落”中的一员,两人在校园附近租下一套房子,过起了同居生活。两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双方对未来都没有太明确的想法,目前生活在一起只是为了“相互取暖”。
最近一个对高校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在受调查的同学中,有13%的人坦言大学期间有过性行为。
专家分析
在现代教育体系下,青年人“知、情、意”不平衡。可能智商比较高,情商比较低,那么意志力就更弱了,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那么在身体某方面曾经没有得到满足,就会产生缺失性需要,就会通过各种途径来获得满足。严重的'可能有露阴癖,产生一种儿童心理。这是在某些压力下,人会回避退型,退回到儿童心理阶段,那么就会有这样一种行为发生。但这是极端的一种表现,在学生中存在的大多是性渴望、性焦虑等等,这恰恰表现出在性教育问题上缺乏一定的指导。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对性充满渴望,但是真正了解的并不多,也有的情侣因为是否需要发生性关系而闹翻,这些都很深地困扰着现在的大学生。学生们可能没有很强的意识,那就是爱和性不仅是一种心理和生理上的体验和感受,它背后还有一个严肃的责任问题。这些是不可回避的,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健康、科学地对待性问题,了解性问题,更要理智思考并约束自己的行为,是大学生精神健康很重要的一部分。
■抑郁情绪
极端案例
小林以当地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某重点高校,第一学期期末,本来踌躇满志准备获取奖学金的她未能如愿。她的情绪从此一落千丈,变得郁郁寡欢,无心学习,也无法处理好与同学的人际关系,还整夜失眠。最后不得不去医院精神科检查,结果诊断她是患了抑郁症。
专家分析
据日前一项对大学生抑郁症的抽样调查显示,大学生抑郁障碍疾患率为2366%,据此推算,北京患有抑郁症的大学生不少于10万人。
在大学生中有抑郁现象的比较多,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自我价值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对自己进行了一些否定。一般这样的学生情绪都比较低落、不稳定,不爱搭理人,做事情没有兴致,时间长了,容易造成心理情绪积聚,对学习、生活肯定会造成影响,严重的则会患上抑郁症。如果没有找到正常渠道发泄,可能会沉迷于一些自己觉得是正确的事物上面,比如网络。这就需要周围的人群关注他们,给他们温暖,生活中有这种情绪的大学生也要多和身边的朋友谈心、交流,释放出自己的压力,以缓解这些症状,从而恢复到正常状态。
■自杀倾向
极端案例
2005年5月7日晚9时10分左右,北京大学理科二号楼一男子从九层的天台坠楼,落在楼底天井的西北角。而在15天前,北大一女生从同一座楼上跳楼身亡……
专家分析
自杀是一种极端行为,原因有很多。现在大学生压力要比以前大得多,那么他们就想寻找各种方式缓解压力,比如跳舞、上网、交友等等。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渠道去进行缓解,可能就会产生人生比较失败的消极想法,也可能是从前失败的痕迹与现在的失败产生共振,让这样一种力量成几何扩大,最后把这样一种情绪放在了一个点上。可以说,愤怒的力量越大,压抑愤怒的力量也就越大,最后发泄出来的力量就越大。那么,在某一个时候,这种力量也会作用于自身,自杀成了自身的需要。还有的就是目标和自身能力产生差距,没有正确认识自己,摆正心态,那么负面心态一直积聚,到最后也可能完全否定了自己,而寻找自杀这种解脱方式。现在许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没受过挫折,面临压力就会选择逃避,这也是一种很危险的心态。
■情感困扰
极端案例
前段时间大连一知名网站的论坛上出现了一个“出租自己”的帖子,引起了许多网友的注意。帖子称,“本人欲将自己出租,只要不违背法律的要求都在考虑范畴!陪聊,陪逛,陪吃……价格再议。”发帖人自称是一名22岁刚从新西兰回国的大学生,“出租自己”只因为“太无聊”。
专家分析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是在一种不成熟的状态下,凭着自己青春期的冲动,把任何事物都看得很美好。他们缺少挫折锻炼,心理承受力太弱。另外,在大学里,可能无形之中同学之间会有一个比较,比如同宿舍的人都有男(女)朋友了,但是自己没有,那么可能就造成一个心理落差,情绪上很不稳定,精神比较空虚。有的则是一旦失恋后,就痛苦不堪,无法恢复自己正常的生活学习,好像没了恋人就无法生活了似的。
真正的爱情是有独立性的,大学生恋爱,要把自己放在一个正确的位置,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即使恋爱失败了,也只能说可能彼此不是最适合的,而且,还可以通过失败的恋爱吸取经验,从中学会怎样和异性交往。
;大学生心理困惑与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生活的现代化进程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深刻社会变革,人们的经济生活、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际关系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样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心理状态自然会受到很大影响。而且,市场经济对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使大学生难免会产生一些心理冲突和困惑,如环境适应不良反应,人际关系障碍,性意识困惑,工作、学习的挫折,双向选择就业的难题等等,都是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正确认识和分析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他们保持身心健康,预防各种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
大学生正处在青年中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最明显的时期。心理发展不平衡,情绪不稳定,使其面临一系列现实问题,心理矛盾冲突时有发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难以适应环境。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全身心投入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一旦从中学到大学的环境发生了改变,离开了长期依赖的家长和老师,面对新的集体,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学习特点,一些学生出现了独立与依赖的矛盾。有的学生来到新的环境,面临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较大,会产生失意、压抑、焦虑,甚至出现神经衰弱症等等。
2、自我认知失调。社会心理学家菲斯汀格指出,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是通过与他人的能力和条件的比较而实现的。”作为象牙塔的骄子--当代大学生,在中学是学习尖子,老师表扬,家长夸奖,同学羡慕,常常体验的是成功的喜悦,优越感、自豪感油然而生。但到了大学,人才荟萃,高手如林,有些学生学习方法不适应,失去了原来的学习尖子地位,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少数大学生由自傲走向自卑,信心下降,意志消沉,缺乏进取心。
3、人际关系障碍。人际关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个敏感的问题,不少人常常处于矛盾之中。有些大学生一方面不愿敞开心扉,自我封闭;另一方面,又迫切希望社交,得到友谊,显示自己的力量,这对于沟通不良、有性格缺陷的大学生必然产生难以解除的矛盾。环境的变化,社会思潮的影响,人们交往方式的变化,又会加深这一矛盾。还有极少数学生缺乏社交的基本态度和技能,经验不成熟,导致人际关系紧张,而陷入孤独境地。
4、生活上的挫折。一些偶然的因素,带给某些大学生生活挫折,影响他们心理情绪的稳定,诸如失恋、失去朋友、家庭的重大变故、经济困难等。由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是在家长和教师的保护下一帆风顺地成长起来的,很少遭到过严重的挫折,更缺乏独立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因而,遇到挫折就束手无策,耐受性比较差,从而造成他们焦虑、烦恼、自卑、痛苦、嫉妒、失望、逆反等不良心理。
5、择业的难题。随着高等教育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方面市场带给大学生更多的择业机遇和更大的自由度,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择业难度,加重了大学生的行为责任和心理压力。而毕业生自身的素质,性别、专业以及社会关系等又制约着择业的自主权,对于少数大学生来说,甚至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这一变化对受“进入大学门,就是国家人,就可以端铁饭碗吃皇粮”的传统观念影响,性格内向,心理承受力较差,心理适应力弱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是难以解决的现实矛盾。恐惧、焦虑、烦躁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心绪抑郁,使他们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对处境无能为力,更有甚者觉得生存没有意义。
二、大学生心理困惑原因分析
以上各种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究其产生的原因,有社会因素,有家庭因素,也有学校因素和自身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引入竞争机制,人们充分施展才能,展开平等竞争,大学生平静的心理自然会受到冲击,当一些意志薄弱的学生面对这种挑战时,一遇到挫折,就会产生消极的心理状态。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行,他们的价值取向趋向功利化和实用化。社会上出现的追求享受,腐化堕落现象也影响了一些大学生的心灵,主要表现为对政治不感兴趣,冷漠马列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道德出现滑坡。
家庭环境和父母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具体情况有: 1、父母对子女管教严格,强迫命令、批评指责多,子女性格上虽表现出诚实、礼貌、细心、负责,但往往缺乏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出羞怯、自卑、敏感,唯唯诺诺;2、父母过分满足、过分保护,唯恐孩子受挫折。这种学生依赖性强,遇事退缩,自制能力和自信心差;3、父母对其行为放任,很少约束。这种大学生很可能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他人,唯我独尊,很难适应集体生活。
学校因素主要是:1、环境、角色的变化引起的心理不适应。这主要是进入大学后,亲情、友情和故乡自然之爱的缺失,遇到实际困难唤起他们的思家情绪;2、教育过程的影响。有的学校强调知识教育,专业教育,不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突出智育成分,忽略思想、道德教育及社会实践。许多学生“两耳不闻身外事,一心只求把书读”,导致他们淡化参与各种有益社会活动的意识。同时极少数教师教书育人思想淡薄,“厌教”、发牢骚,迎合学生中的消极情绪,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3、人际关系氛围的影响。人际关系好,可使人们心情舒畅,生活愉快。但若处在一种紧张的人际关系中,心情就会不愉快、烦恼,甚至产生敌对、憎恶的态度;4、不健康的校园文化的影响。转型期的不良社会文化辐射到校园,滋生了种种不健康现象。如校园里一度出现追星、追逐时髦、醉心于牌桌酒楼或流连于花前月下等等。
自身因素主要包括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不能正确地自我选择和自我发展,并影响与他人的交往;性的成熟带来性心理的变化,由于经验不足,阅历太浅,理智性差,出现感情与荣誉之间强烈的心理失调等等。
三、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的主要途径
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在现今条件下,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途径有:
1、掌握心理学知识、预防心理疾病。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心理学知识的掌握,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学会心理保健的方法,自觉调节控制情绪,是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的重要措施。适当增加心理学课程,如开设“大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等课程,使大学生丰富这方面的知识,正确认识自己,增强自我心理调剂能力,明确方向,正确对待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对于大学生缩短心理适应期,及时调整心态,适应大学环境,加快人格成熟,将起到积极作用。
2、加强心理咨询工作,改进心理咨询服务。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防治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应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预防为主。首先,领导要重视这项工作,保证机构、编制、经费、场所。其次是提高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素质。目前从事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绝大多数人员都是兼职咨询员,要有针对性的加强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素质,强调优势互补。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要补充心理学、心理医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于从事心理学、心理医学方面转过来做这项工作的人员要补充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另外,除进行障碍性咨询,还应该进行适应性咨询,开辟一些心理咨询的宣传栏,举办心理卫生知识讲座。要使学生建立自我心理和精神保健的概念,有接受咨询的要求。要大力开展宣传活动,可设立心理咨询信箱,开办热线电话,组织心理测试,开展交流,举办讲座,用多种形式来促使这一工作的顺利开展。要把工作放在多数学生身上,放在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上。
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有科学家认为,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优美的环境可以使人赏心悦目。因此,营造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校园文化是指发生在“校园”这一特定空间的文化形态,是指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具体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心理文化等文化形态。物态文化包括学校的环境美化,建筑设施,仪器设备的设置等。制度文化则是学校在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各项严格的管理制度,精干高效的组织机构等。物态文化和制度文化能共同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活动文化则是指在教学活动、科研活动、管理活动、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外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有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如读书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学术报告会、艺术节、体育节、科普节、社团节、书画展、模拟法庭等等。活动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心理文化则是指沉淀于师生员工思想深层次的体现学校特色的用以维系学校优良校风、学风和人才培养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的总和。心理文化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优良的校风、学风是建设文明校园的关键,它有利于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增强集体主义意识,使大学生心灵得到净化,同时有利于学生协调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4、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属于育人的工作,二者存在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但也存在着差异。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增进个人的身心健康,而思想政治教育侧重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握各自的侧重点,将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遵循大学生思想认识发展的规律和心理健康发展的规律,对那些思想认识与心理问题交织在一起产生的矛盾,从心理的角度入手,运用心理康复的手段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加上思想引导,克服一些不健康心理和偏激观点,把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增强教育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应与政治思想教育相结合,而且应与专业课教育相结合,发动全体教师教书育人,利用他们在学生中的威信与影响,把心理健康教育寓于专业教育之中。
二十一世纪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其中的重要方面。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也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通过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培养一代又一代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