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其一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行路难其一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第1张

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思想境界显得高写出了世道艰难,表达了离愁别绪

  (1)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2)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李白本是个积极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象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性格的人,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姜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3)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过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

(4)最后两句诗人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诗人用“长风破浪”比喻其宏伟抱负,接以“会有时”,肯定这一抱负有施展的时候其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现得何等豪迈、直爽!

“直挂云帆济沧海”由乘长风破万里浪推演而来,创造出一个雄浑阔大的意象,融入了诗人“辅弼天下”,大济苍生的宏伟蓝图

这首《行路难》,用“最李白”的表达方式,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前四句,李白使出了擅长的夸张与逆转的手法:黄金酒器,高档美酒,顶级佳肴,好友为他设下豪奢的饯别筵席。但是“酒仙”李白没有“一饮三百杯”,而是放下杯筷,拔剑四顾,一脸的苦闷。为什么苦闷?因为他遇到了非同寻常的艰难险阻。

诗中用“冰塞川”、“雪满山”这两个鲜明的意象,极写行路之难。接下去“闲来”二句,交代了自己行路的目标和内心的希冀:期盼着像姜尚、伊尹这两位大贤,一朝被君王发现,从草野直上庙堂,建立绝世功业。

诗的最后,再次来个情绪上的大逆转:“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令人想见诗仙自信而豪迈的风姿。整首诗跌荡腾挪,纵横开阖,极富感染力。

扩展资料:

《行路难》原文: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古辞已佚,南北朝诗人鲍照写过《拟行路难》十八首,是其代表作。说起鲍照,可是李白、杜甫共同的偶像。

杜甫在《春日忆李白》中将李白比作庾信和鲍照,这是对他极高的褒奖:“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鲍照的诗成为李白模仿的范本,这首《行路难》即为典型的一例。

李白《行路难》共三首,此为其一,模仿的是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之六(诗见后)。

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写出了面对千难万险,不能退却;只有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才能战胜困难,闯出一片天地的哲理。

从诗歌本身来看,作者对命的看法是:自己的命运由自己来掌握,要通过奋斗争取好的命运。

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的心理,急遽变化交替。最后一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他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

中心思想是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同时也表现出自己不愿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以及作者对人生前途充满乐观的豪迈气概。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行路难三首》这三首诗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后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在思想上既不愿同流合污又不愿独善一身的矛盾。正是这种无法解决的矛盾所激起的感情波涛使组诗气象非凡。

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拟行路难》的影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

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李诗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鲍作相比,李诗的思想境界就显得更高。此诗多写世道艰难,表达了离愁别绪。

扩展资料:

这三首诗联系紧密,不可分割。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

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

《唐宋诗醇》以为《行路难三首》皆天宝三载(744年)离开长安时所作,詹锳《李白诗文系年》、裴斐《太白乐府举隅》从之。郁贤皓《李白集》以为前两首作于开元十九年(731年)前后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无成而归之时,第三首作年不详。

——行路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9349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