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云》费翔 推荐这首,经典的思乡歌曲,感动了亿万华人!
歌词如下:
故乡的云
天边飘过故乡的云
它不停的向我召唤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
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
归来吧归来哟
浪迹天涯的游子
归来吧归来哟
别再四处飘泊
踏著沉重的脚步
归乡路是那麽漫长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
吹来故乡泥土的芳香
归来吧归来哟
浪迹天涯的游子
归来吧归来哟
我已厌倦飘泊
我已是满怀疲惫
眼里是酸楚的泪
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
为我抹去创痕
我曾经豪情万丈
归来却空空的行囊
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
为我抚平创伤
啊
其他的有:
李谷一 乡恋
满文军 望乡
彝人制造 思乡曲
陈星 思乡
酒梦之旅合唱组合 南屏晚钟
徐小凤 月亮光光
腾格尔 苦苦的思恋
江涛 回家的人
罗大佑 原乡
凤飞飞 另一种乡愁 等等
这首诗的意思是:
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
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
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
1、原文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2、赏析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
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3、作者简介
贺知章(约659年- 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汉族,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少时就以诗文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
剧情简介
宁静的小山村,憨厚老实的船夫余木生靠著撑船摆渡为生计度日,善良的他为着相亲们的方便而经常自己吃苦受罪。妻子陶春美丽贤惠而吃苦耐劳,在家忙里忙外洗衣喂猪做饭,一家人过着节俭但还算充裕的生活。
邻居小姑娘杏枝邀请陶春一块去赶集到镇外看火车--当时火车还是一个山里人闻所未闻的新事物,他们对于看这新鲜玩意当做神圣的仪式化的东西来看待,打扮好了,专程去看。对于山里人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看山外世界的机会。
陶春终于出院回家了,已经知道妻子所剩日子不多的余木生尽最大可能去爱妻子,疼她,洗脸让她先洗,家务事自己也尽量多做,让陶春给孩子的作业写家长签字,并且还千方百计的去找妻子上次想买的她心仪的衣服,甚至破例买了猪肚改善生活,给她应该有的平等的夫妻的权利和机会,给她一个女人应该有的幸福权利,木生开始一次次地看着妻子和孩子流泪,想着幸福的日子可能就不多了。十几年来一直是陶春"我随你"他也想以后能随随自己的妻子。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角色 演员 陶春 张伟欣 余木生 刘延 杏枝 赵越 明汉 陈锐 爷爷 位北原 龙妹 葛愚诺 虎崽 肖钢 师傅 春歌 职员表 导演 胡炳榴 编剧 王一民 摄影 梁雄伟、陈祥和(副摄影) 配乐 金友中、司徒抗、丁家琳 剪辑 李冠军 美术设计 黎淦 灯光 罗炽威 录音 吴承新 角色介绍陶春
演员 张伟欣
船夫余木生的妻子,美丽、贤惠、勤劳、善良、温顺、克己,全力为他人贡献自己,从不觉得委屈,心甘情愿地依附于丈夫,把自己的幸福溶解在丈夫和儿女们的幸福之中。
余木生
演员 刘延
陶春的丈夫,靠著撑船摆渡为生。诚实木讷、不苛言笑,很得过渡客们的喜欢。他深爱自己的妻子,但是潜意识里继承了几千年来残存的封建思想,在生活上不怎么关心妻子。
杏枝
演员 赵越
陶春家的邻居,与爷爷相依为命。她年轻、漂亮、倔强、泼辣,与陶春感情很好,所以心疼辛苦操持家务的陶春,经常批评木生不关心妻子。
明汉
演员陈锐
杏枝的男朋友,高中毕业,在榨油坊干活儿。他热烈爽朗,乐于接受新事务,在工作之余自学外语。杏枝爷爷提出让他倒插门后,是陶春帮助他说服了父母同意这桩婚事。
幕后花絮 为了尽快熟悉农村生活,扮演陶春的张伟欣走访了一些村庄中的农家妇女,向她们学习做农活、打草、喂猪 。 演员刘延有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历,在读剧本时,他感到自己的堂哥就很像余木生。他的堂哥与妻子很恩爱,但是夫妻关系却是夫唱妇随的从属关系,吃饭时堂嫂从不上桌,即使她当了奶奶仍然如此。于是,刘延把堂哥作为塑造余木生的模特 。 在外景地的县医院体验生活时,刘延认识了一位带孩子求医的中年农民。经攀谈得知那位农民发现儿子脖子肿大时,以为是大脖子病,用土法偏方治疗,结果延误了治疗,到医院检查才知道孩子得的是肿瘤。在拍摄木生听医生说陶春患癌症的戏时,刘延就一边体验那位农民的心理和感情一边表演。但有的地方他做出的反应太像那个农民,而却非角色所需,所以导演在混录时把声音抹掉,只剩口型,以弥补表演上的不准确 。 扮演杏枝爷爷的位北原为了寻找角色的感觉,天天在外景地的大街小巷观察山区农民的谈吐举止,揣摩他们的感情 。 “明汉”的扮演者陈锐在开拍前到油榨坊体验过生活,但正式拍摄时,他发现自己虽然穿的是农民的衣服,可就是与环境不谐调。后来他意识到这是因为自己浑身乾乾净净的,不像个干活的人,于是,抓起机油、泥土往身上、脸上抹,以至于和真正的榨油工人站在一起分不清哪个演员、哪个是农民 。 该片在1984年金鸡奖评选中以全票获得评审会提名,但在是否推举它为最佳故事片奖的问题上,评审意见不一,最后在无记名投票中,该片以微弱优势获得最佳故事片奖。而夏衍曾公开表示不赞成该片获最佳故事片奖 。 获奖记录 获奖时间 获奖奖项 获奖方 结果 1984年 文化部1983年优秀故事片奖 二等奖 《乡音》 获奖 第四届中国**金鸡奖 最佳故事片 《乡音》 获奖 最佳导演奖 胡炳榴 提名 最佳男配角 位北原 提名 幕后制作创作背景
编剧王一民出身于农村,曾长期在地区一级的基层单位工作,而且“文革”期间又被下放到农村,对农村和农民比较了解。他注意到农村妇女承担了家庭生活的重担并深深地同情她们。1982年,王一民的妻子疑似患乳腺癌,他非常难过,回首往事,感到对不起风风雨雨中一直陪伴着自己的妻子。后来,虽然妻子患病之事证明是一场虚惊,但是,王一民心灵上的震动并未消失,想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写点东西。然而,当时已经有许多关于知识分子在十年浩劫中坎坷人生的作品。某天,他看到袁枚的诗《马嵬》,其中“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里多”一句,让他联想到妻子以及那些饱尝艰辛的农村妇女,决定把自己的人生感悟转嫁到农民身上。他先试着用象征手法编了一个农村中的故事讲给周围人听,反应不错,于是,他开始创作《乡音》 (剧本原名为《乡渡》) 。
剧本改编
剧本初稿完成后,责编萧惠琴和编剧王一民、导演胡炳榴研究后得出结论:影片的风格应该类似日本影片《风雪黄昏》,不用曲折的故事情节吸引观众,而是要以细腻的笔触、深沉的情感来叩击观众的心扉。为此,责编萧惠琴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为剧本设计了数个细节,以弥补剧本初稿的不足。例如,木生收工回家后,陶春马上按一套固定的程式来服侍他,这一细节的灵感便来自于萧惠琴对舅父舅母的生活的回忆 。
创作主旨
《乡音》的**文学剧本完成后,导演胡炳榴感觉剧本的时代气息不太够,但一时没有找到理想方案。1982年12月,去湖南选外景时,沿途经过的都是刚开通不久的枝柳线,他深感火车开进深山后给山区生活带来的震荡,又联想到影片中的主人公,便在分镜头脚本中,用火车开到深山代替了山区旅游点作为大背景,把火车作为具有时代特征的环境,以突出新与旧之间的不协调关系,希望观众从中认识到加速进行物特建设的同时必须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他还加强了对于文学剧本中虚写的大桥工地的描写 。
影片评价该片依靠一种不断重复的时隐时现的视觉元素的运动完成它们主题,五次端洗脚盆的出现,对民众的感染力,每一次都是以几何级数递增,不仅产生冲动,也产生认识 。(中国导演黄健中评)
该片的作者思想敏锐,艺术构思巧妙,不是直露地揭示出未来家庭的模式,而是利用艺术形象——油榨坊木撞声的消逝、火车的出、象征性地预示著时代的发展趋势,并通过陶春“我随你”的不合理性,启发观众从陶春、余木生这个小家庭的精神与特质中,寻找更为深刻的社会根源,影片的主题是催促人思索、鼓励人们进取的 。(《大众**》原主编蔡师勇评)
《乡音》比《乡情》对生活开掘得更深,在“建设文明”这一课上具有启蒙价值。片中的“陶春”是从泥土中提炼出来的几乎伸手可触的典型。摄影在总体构思上保持了格调的统一与完整,展现了牧歌式的令人神往的静态世界。但影片从陶春病发后,情绪转向生离死别,更加动人,却偏离了主题,提出社会问题,却用非社会的方式去解决。这种处理和影片立意要提出的问题是不相衬的 。(中国**评论学会原会长钟惦棐评)
该片运用象征很多,但颇得当,因为其中所有的象征暗喻都是双层次的。然而,由于“多”,多到成为“影片整体的艺术灵魂”,结果在观众的直观经验中便不可避免地变得单薄、轻飘,甚至索然乏味。影片没有试图去承担消灭宗法制伦理观念这个力不胜任的任务,没有去找社会性的办法来虚妄地解决矛盾,所以它才没沦落为一部一无是处的劣作。它着力于描绘一对为封建道德观念所笼罩的夫妻的恬适的生活情趣,以求更强烈地反衬出美满家庭被毁坏的悲剧性底蕴,意在引起观众更深的思考。可惜事与愿违,影片的实际效果并非如此。它像一首清新素雅的小诗,使观众尝到了甜美情趣,但细细品来,它格调俊逸而思不远,对矛盾的核心不求甚解,便显得过于超脱,对生活的苦杯浅尝辄止,自然就难以发人深思了 。(《世界**》原主编邵牧君评)
知己挚友不分远近,乡音牵动着我们的情感,是一句组合的句子。
前一句出自:唐代张九龄的《送韦城李少府》
送客南昌尉,离亭西候春。
野花看欲尽,林鸟听犹新。
别酒青门路,归轩白马津。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翻译:
送别客人南昌县尉,路旁驿亭拜别贵宾时,正是春天。美丽野花尽收眼底,林中鸟鸣犹感清新。告别县城踏上回乡路,归车走向白马津。知己挚友不分远近,相隔万里如同邻居。
赏析《送韦城李少府》是张九龄任职洪州时送别挚友所作。
诗歌写得气度恢宏,意境开阔,特别是“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为后人传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