愧疚、感激这种情感,时间久了以后真的可以转变成爱情吗?

愧疚、感激这种情感,时间久了以后真的可以转变成爱情吗?,第1张

愧疚感激这种情感时间久了之后真的可以转变成爱情。有人相信一见钟情,但有些人也相信日久生情,也许两个人最开始的时候是因为其他的原因而走在了一起,但是在日渐相处过程中,渐渐发现对方身上的爱好,也渐渐习惯了对方出现在自己的生活中。这种改变是潜移默化的,会让大家慢慢适应,最终爱上对方。

一、时间久了以后可以转变成爱情

也许有的人会觉得因为愧疚和感激而在一起的感情,终究没有一个好的结果,但小编觉得不能完全肯定,这种说法也不能完全否定世界上每个人对待感情的看法有很多种,有些人一生无欲无求,和别人在一起也是因为其他的原因,但是相处的时间久了就会被对方的特质所吸引,这种情况也是不可避免的,日久见人心,而且日久生情。两人相处的时间越长,就会发现自己的生活当中处处充满了对方的痕迹,如果突然将这些痕迹抹去的话,就会感觉到特别孤独,心里仿佛丢失了一块东西,内心空落落的。可能有些人不太相信这就是爱情,但是爱情不就是在乎吗?

二、情感是相互相通的

当两个人相处的时间久了,爱情也有可能会直接变成亲情,没有了爱情当中的刺激感,但是却有了亲情的渊源流长。以愧疚之情渐渐和对方坐在一起,时间久也会将对方当做自己的亲人,每天相处在一起,在人生道路上互相扶持,共同成长,一起学习,那么属于两个人的共同回忆就会越来越多。

三、结束语

爱情非常美好,但世界上不是每一个人的爱情经历都是一帆风顺的,他们可能自己陷入了爱情却不自知,错把爱情当做其他的感觉。

道德的基础是什么?在对该问题的研究中,分为道德理性主义和道德情感主义两种流派,而他们之间则一直争论不休。其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创了西方道德哲学的理性主义传统,将理性和情感的对立作为道德哲学的基本准则。柏拉图将人的灵魂分为理性、激情和欲望三类,亚里士多德将灵魂分为植物能力、嗜欲能力和理性能力。二者都认为理性在这三种类别中最为重要,需要通过理性来克服激情,从而达到灵魂的平静。相反,近代英国所出现的道德情感主义则认为理性不能推导出道德上的善恶,只有诉诸于情感,才能体验到人们的利益和需求等是否得到了满足(王淑芹,2004)。和道德情感主义的提出者沙夫茨伯利,以及随后的哈奇森相比,休谟往往被看作更具代表性的道德情感主义者。20世纪的英国经验论者认为休谟是历史上最为伟大的英语哲学家(彼得·米利肯,2015),而对道德情感主义进行阐释的《人性论》则被认为是英语世界最为伟大的著作。现代情感主义代表人物之一斯蒂文森也谈到:“休谟非常清楚地提出过我们这里所有关心的问题,并最接近于得出本书作者能够接受的结论”。

一、道德的基础

休谟的人性论与霍布斯相似,认为人是功利的存在,并进而在此基础上推演出了一套道德观念和政治制度。不过与霍布斯相比,休谟对人性中的自私的和自利的评价要相对温和些。虽然休谟认为人性中存在着“自私”和“有限的慷慨”,但这种自私在休谟看来存在着一定的限度,是“某种程度”上的自私,他也同样认为“仁厚的感情”在人性中的存在。并且在对自利的阐释中,休谟评价道“一般地说,自私这个性质被渲染得太过火了,而且有些哲学家所乐于尽情描写的人性的自私,就像我们在童话和故事中所遇到的任何有关妖怪的记载一样荒诞不经,与自然离得太远了。我远不认为人类除了对自己以外,对其他事物没有任何爱情”。对自然的强调,以及随后的相关阐述,使得罗尔斯(2012)认为休谟是运用自然主义的心理学方法来建构他的道德理论“他试图证明,依照我们在世上所处的地位以及我们对社会的依赖,道德和我们的道德实践使我们的本性的表现。它是休谟的自然虔敬的一部分,那种虔敬想要确立如下见解:道德是与人类心理学完全连续的自然现象”。

不过,通过对人性的阐释,休谟进一步实现的是对包括“爱情”在内的这种情感向度的和之前的道德哲学家全然不同的阐释,至少是要更进了一大步。休谟从功利主义出发,颠覆了理性和情感的关系。在古典道德哲学看来,理性是永恒的、不变的和神圣的,而情感则是盲目的,变幻的和欺骗的。情感一直被视为一种盲目的意识——不仅在认识真理上是盲目的,而且在价值上也是盲目的(黄裕生,2016)。所以,激情必须以理性为指导,理性是善恶的来源。而休谟则认为情感不是困扰人的心灵的非理性力量,而是人性的本质部分,并且是积极的和有益的。不过,若仅止步于此,那休谟可能仅仅是一种温和的情感主义者。“理性是并且应该是情感的奴隶,除了服务和服从情感之外,再也不能有任何其他的职务”,这一论点的提出使得休谟的伦理思想成为了极端形式的情感主义者,并且在西方的启蒙思潮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情感和理性的关系

Alboson和Nielsen在《哲学百科全书》的“伦理学史”词条中这样评价休谟的道德哲学:“尽管休谟对这些论题给以一定的澄清和好意,但他的论述不知不觉地从一类问题转换到另一类问题,特别是从意义问题转换到动机问题”。休谟这一结论的得出确实是建立在对“道德导源于理性,还是导源于情感”的这样一个动机问题的探究之上,即对情感和理性这两者与行为的关系的研究。休谟相信他已经证明了理性是完全没有主动力的,永远不能阻止或者产生任何的行为或者感情,他为此提供的最有力的论证是:理性在于发现真伪,而真伪在于对观念的是在关系或者实际存在和事实的符合或者不符合。因此,凡是不具备这种符合或者不符合关系的东西,都不能成为真的或者伪的,并且也不能成为理性的对象。而我们的情感、意志和行为,本身圆满自足,不需要这种符合的或者不符合的关系,无需太多的外在原因就可以引发出行为。所以,行为不能被断定为符合或者违反理性的。也就是说,人类的道德是以激情为基础的,而不是以理性为基础的,因为道德是被感受的,而不是靠理性来发现和判断的。

虽然,休谟在有意抬高情感对行为的影响,并且贬低理性的价值,乃至于提出了“是-应”的这一之后所谓的休谟问题,即实然和应然这种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二分法(普特南,2006),并将之作为批判理性主义的利器。休谟认为这将“会推翻一切通俗的道德学体系,并使我们看到,恶和善的区别不单单是建立在对象的关系上,也不是被理性所察知的”。因为道德理性主义学说的共同特点在于把关于道德的价值问题和关于事实的真理问题混为一谈,认为可以用发现命题真假的方法来确定道德的善恶(周晓亮,1999)。

但休谟无意用情感的霸权代替理性的霸权,休谟愿意承认情感和理性同时出现在几乎所有的道德判断中,但休谟坚信的是,最终对道德起到影响的因素依赖于情感,理性的职能仅在于揭示那种情形的物质状况,以及指出通往情感所意欲实现的目的的途径。理性对于行为的唯一影响,仅在于它对原初情感所起到的辅助作用,“给我们指示品质和行动的趋向,给我们指明他们对社会的以及对他们的拥有者的有益后果”。肯尼在其所著的《西方哲学史》中这样评价休谟的理性,“理性的功能是一种技术功能:在达到由激情设定的目标中帮助我们”。

三、理性和情感的契合

理性是一种技术功能,相对于情感的主动性来说,这种技术性的理性是被动的,其作用范围仅限于发挥理性的推理能力。布劳德在《五种伦理学理论》一书中,将仅承认理性在伦理学中具有推理能力的学说称为“非理性主义”,而那些承认理性在推理能力之外,同样具有其他功能的则是道德理性主义。而这些所谓的其他功能则是直觉归纳和先验概念形成这两种功能,如布劳德所述“理性的三种认知功能分别为:直觉归纳、推理、先验概念的形成。否认先验概念的可能性,这是休谟的根本原则或偏见……他在此处全部抹煞理性的功能,心照不宣地把理性归之为推理”。

但是过度对理性的强调,将情感从人的范畴中驱逐出去也是绝对不可能和不可行的,即便柏拉图也不得不承认情感这种非理性因素对于行为的作用。那么情感的作用是什么?柏拉图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认为情感是一切伴随着快乐和痛苦的感觉,并进一步开展了大篇幅的探讨,在《政治学》中,亚细亚人沦为奴隶是因为“精神卑弱,热忱不足”。在中世纪,以情感为核心的宗教,更试图以理性来对这种虚构的存在加以解读。即便在张扬理性,寻求理性主宰地位的启蒙运动中,也有休谟对情感主义的辩护。“现在,一些理性主义者所写的东西,好像他们认为单是理性对伦理特性的认识,就足以解释道德感觉和道德行为。如果这些理性主义者中的任何一位真的这样认为的话,他们就错了”(布劳德,2002)。

但当我们试图去判定在伦理问题中,理性和情感这二者,到底是以哪种为主,哪种为辅,哪种为善,哪种为恶时。以及更进一步的,如当前所主导的寻求理性和情感的契合的这一路径。我们首先需要理清楚的是,与伦理有关的情感和理性是什么?这些道德情感和道德理性与更普遍意义上的情感和理性的区别是什么?他们各自对于个体行为的作用是什么?我们如何来保证这些道德情感和道德理性能够保证我们的行为的驱动力不被人最原始的欲求和本能所主导。而对第一个问题的阐释则恰是解决诸多现有问题的根源。不过,如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所认为的,自从亚里士多德以来,关于一般情感的原则性的本体论阐释并未取得值得称道的进步。而对于理性来说,和情感相比,虽然理性的研究史,以及对理性的定义界定存在着相当长的历史,但“现在,理性是一个意义非常模糊的词”(布劳德,2002)。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自笛卡尔将理性摆脱了希腊“宇宙理性”的束缚,成了个人理性后,对于理性的含义的认知便产生着惊人的变迁。

文艺复兴是推动近代理性主义崛起的社会背景,而在其内在思想渊源中则有着基督教思想和复兴的古希腊罗马思想间的碰撞去,其目的在于寻求人的个人理性和个性解放。但是在宣扬理性的同时,所压抑的则是人内心中的非理性因素。所以,在休谟之后有着康德,黑格尔之后还有叔本华,而现在则又是后现代主义所掀起的一次对理性批判的潮流,但这次所批判的理性,具体来说是工具理性或者是科学理性。

但在这些一波又一波的思想激辩的过程中,在不断提出的纷繁复杂的理论中,透过外在的观点,所能得到的本质又会是什么?又能从中得到哪些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具有效用的确定性的发现呢?而不至于陷入无际的丛林之中。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别来半岁音书绝

一寸离肠千万结

难相见 易相别

又是玉楼花似雪

风无定 人无常

人生如浮萍

聚散两茫茫

我为萍飘蓬转

爱恨亦匆匆

萍踪浪无影

风剪玉芙蓉

啊 啊 啊 啊 啊 啊

雨过后 泪才流

终于和你到尽头

啊 啊 啊

爱与恨 道离分

红唇旁 的倔强

挡在痴与缠中央

空思量

我叹总相爱难相守

注定最熟悉的陌生

额上印冷吻

心中刻伤痕

错过爱错过这半生

我叹这前世的宿命

注定今生漂泊无依

天在等待雨

我在思念你

错过你错过这场雨

爱与恨 道离分

红唇旁 的倔强

挡在痴与缠中央

空思量

我叹总相爱难相守

注定最熟悉的陌生

额上印冷吻

心中刻伤痕

错过爱错过这半生

我叹这前世的宿命

注定今生漂泊无依

天在等待雨

我在思念你

错过你错过这场雨

我叹这前世的宿命

注定今生漂泊无依

天在等待雨

我在思念你

错过你错过这场雨

啊 啊 啊 啊 啊 啊 啊

这是《新白蛇传》中插曲的歌词

遇见的情感能叫做缘分吗?我个人认为。遇见的情感就叫做缘分。没有这个缘分。你也遇不到。

一段好的缘分是需要等待的,没有那么多很容易就来的缘分,遇到一段好缘分你就需要勇敢的去追求。勇敢才会让你不失去这段缘分,很多人就是因为胆小,不敢勇敢一点,所以导致最后错过了这段缘分。当你错过了这段缘分之后,你一定是会非常后悔的,但是你已经错过了后悔也已经没有用了。所以在遇见一段好缘分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勇敢的去追求,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后悔。

三国时期蜀汉后主刘禅,民间俗称“阿斗”的便是。

阿斗先生,蜀汉昭烈皇帝刘备的儿子。蜀汉后主。此公在历史上基本上谈不上有什么大贡献,但是在中国民间百姓中却名气颇大。凡读过三国故事的人都知道,这位爷虽然承继祖爷当了皇帝。但是昏庸无能一脑袋浆糊。他最出名的一次“走秀”,是被常山好汉赵云赵子龙怀里揣着大战长坂坡。赵四爷揣着个吃屎孩子,仍然砍瓜切菜一般剁了曹营有名战将八十多员。那一份功业,当真惊天地、泣鬼神。当然依那位评注《三国演义》的金圣叹先生的说法,倒是阿斗贵为帝王的福气护佑了赵云。那只能姑妄言之、姑妄听之了。有长坂破这一篇大文章在,您也就记住了赵云赵子龙。同时也便记住了被赵先生怀里揣着那位爷——就是阿斗先生。

阿斗先生在中国百姓心目中一向就是个“弱智”的代名词。文革期间流行一句名言,就是“不要拿群众当阿斗”。其实据我看来,阿斗先生并不是生来就呆傻弱智的。其后来的所作所为,也绝非一个“弱智”所能涵盖。据《三国演义》的说法,“斗爷”出生时,一如中国历史上许多大人物的出生——是很有些祥瑞征候的。“是夜有白鹤一只,飞来县衙屋上。高鸣四十余声,向西飞去。”白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向是瑞鸟的象征,其名气几乎仅次于那个虚无缥缈的凤凰。又他妈妈刘甘氏“临分娩时,异香满室。”这些还不算。又说他妈妈当初怀上阿斗,就曾经“夜梦仰吞北斗,因而怀孕”。故此取小名“阿斗”。这些个顶尖级祥瑞加起来,绝对是个大人物的征候。假如这些征候闹得那么热闹。就是为了生一个弱智的傻子,那就是在开人神两界的绝大玩笑了。所以阿斗先生后来给大家留下来的不良印象,实在是后天造成的。其第一罪魁祸首,就是那个在长坂因就了他而大大扬名立万的赵云赵子龙。您想,一个襁包中的吃奶孩子。被赵四爷闷在怀里,往来奔突泼命撕杀。一通颠簸惊吓加上大脑缺氧。不落下毛病才他妈怪呢!后来好容易消停了。又出现了“刘备摔孩子”那著名的收买人心的一幕。这一摔起码要落下个“脑震荡”吧。才多大的孩子啊!哪儿禁得住那么折腾呀!没死就算命大。留下个“癔症”的病根算什么呀!这些还不算。后来还有件事,对阿斗先生的智力成长也起了极大的不良作用。其罪魁祸首,就是他那个“二百五”的三叔张飞。干啥啦?——他吓孩子啊!那是刘备后来娶了孙权的妹子之后。早丧亲娘的阿斗本来和这后妈处得挺好。他爹刘皇叔出征四川,这边孙权用计,要骗妹妹回东吴,以便和刘家为争夺荆州大打出手。那刘孙氏不明真相,又舍不得阿斗,就要带阿斗一起回姥姥家。没想到赵云赵四叔和张飞张三叔不依不饶地追了上来。拦住死活不让人家娘俩走。拦住就拦住吧。那个一向暴力倾向极强的“二百五”张三叔,还当场嗷嗷怪叫着行凶杀人。一个血淋淋的斗大人头,“咣当”一家伙就扔到了孩子面前。那时阿斗也就刚懂点事。大家都知道刚记事的孩子是最脆弱敏感的。最受不得刺激的。不信您在现今那些“独生子女”面前杀只鸡看看。不吓死几个才怪。可怜阿斗,长坂坡那一吓一摔落下的病根还没好,又经三叔如此这般现场大杀活人一刺激。从此便一路傻将下去、万劫不复了。

阿斗先生虽幼年随乃父刘备遭逢战乱,颠沛流离。但是毕竟生长在帝王之家。生平基本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横草不拿,竖草不拈。更甭说拿着家伙上阵打仗了。他爹刘备刘皇叔虽然贵为“主公”级大佬,毕竟也还有一对“双股剑”使唤。刘关张哥仨以武艺论,老大刘皇叔的本事最是稀松平常。所以关键战役轮不着他,只是每没在那哥俩胜势确立时,刘皇叔才舞舞扎扎地挥着那“双股剑”上去起起哄。

老子虽然不行,但好歹总算拿着家伙上过阵。到了阿斗先生这里,基本上就只剩下在宫里指挥“红粉兵团”了。所以从没听说过阿斗先生使过什么兵刃,用的哪路家伙。然而那只是正史和《三国演义》故事和戏文的说法。其实事实上,阿斗先生是有“家伙”的。那“家伙”说出来能吓死你——居然和赵四爷的“家伙”一样——居然是一条枪。不信?有史为证——清人薛福成所著《庸盦笔记》卷之三“轶闻”中有一段述及此事。曰:“蜀汉后主降晋,封安乐公,殁而葬焉,墓在今山东乐陵城南之五里村。近有耕氓(农民)拾得铜枪头,长二尺许,宽约二寸半;钢刀头,长三尺余,宽约五寸。”

这事想来着实令人纳闷:以阿斗先生那么个窝囊废败家子,为什么会对一个冷冰冰吓人兮兮的烂枪头子情有独钟、至死不忘?还要带到棺材里做陪葬?这事正史上无解,野史也没论。如果依着我们现在电视剧艺术家们的思路“戏说”开去,倒是天高地阔大有一番说头了。您完全可以想象那枪头——就是当初赵云赵四叔在长坂坡上大砍大杀用过的物件。赵四叔死后,阿斗先生念念不忘死叔的保驾救命大恩。以至于收藏起来作为终生纪念的。

这事以史实论之不免虚妄,然而以情理推之,却也绝非毫无根稍脉路可循。想一部《三国》中,与阿斗先生渊源最深的,莫过于赵云赵四叔了。这渊源甚至连阿斗的亲爹亲娘都比不了。前面的“长坂坡”和“横江劫斗”都是面上的大事,就不必说了。仅从后来刘备兵败彝陵、闹得“白帝城托孤”那事上,你就知道赵四叔和老刘家、尤其是和阿斗先生是什么样的非同寻常的关系了。

“白帝城托孤”时,阿斗先生因为要留驻成都,所以没能亲身赶去领受他老爸的临终遗嘱。但是这一场大戏真正的主角,既不是那位发布遗嘱的刘备,也不是那位领受遗嘱的诸葛亮。而实实在在就是那位远在成都、没有出场的阿斗太子。不信试看:刘备先是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您以为这是刘备这位“明君”在施仁义吗?非也!您没见这句话把个天聪地灵的诸葛先生吓成什么德性吗——“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这一切绝对不是感动于主公知遇之恩绝对信任的表现,而实实在在是惊吓的结果。因为以孔明之绝顶精明,早就看出刘备的话中之意和后招了。这话刚说完,别急——后招出来了:“------(刘备)又嘱赵云曰:‘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 云泣拜曰:‘臣敢不效犬马之劳!’”话不在多,重在说到了腰眼上。这里刘备所说的“吾子”,绝非面前跪着的那两个小儿子鲁王刘永和梁王刘理。而实在就是远在成都的大儿子、太子“阿斗”刘禅。刘备“仁而近伪”,这是早有说法的。他托孔明以国事,托赵云以家事。帝王心术实在深不可测。他知道以赵云和阿斗那份生死缘分。赵云必不负他之所托;而以孔明之明。也自然明白主公那番话不过是客气一番。假若孔明日后真的脑子进水,搬开阿斗自起炉灶,那么第一个出来跟他玩命的肯定就是赵云。——四爷三番两次拼死保下来的阿斗,能让别人随便欺负了吗!

就此看来,流传千古的“白帝城托孤”的故事,两千年来都被人们误读了。那真正的受托者实在就是赵云而非人们一向以为的诸葛亮。诸葛亮亮保的是国家,而赵云保的却是阿斗本人。据此完全可以推定,阿斗先生有足够的理由把赵四叔当做自己的第一保护神。他有足够的理由把赵四叔用过的那条枪当作自己的吉祥物、护身符长期供奉生死不离,以至于非要带到棺材里去做陪葬不可。那一支大有来头,非同一般的枪头便从此跟着阿斗先生伴随着蜀汉亡国的步调,由成都而洛阳,再由洛阳到了阿斗受封“安乐公”的邑地山东,最后随着阿斗先生进了棺材。有了这支枪头,阿斗先生不但活得踏实,连死了都踏实。他不能不带走。

阿斗先生于在成都做了四十多年的偏安之主。上下左右大事小情自有诸葛亮、姜维等一班大小能人谋划打点。阿斗不需费半点脑力。所以他除了在后宫让黄皓一干下三烂陪着吃喝玩乐,实在没什么其他正经事可做。这样一来,作为皇帝的阿斗不平庸昏馈才怪!以诸葛亮在蜀国的权势,中国自古以来历朝历代几乎没有出其右者。您细数一下,历代以臣子身份专权弄国的人物,无论西汉王莽、东汉曹操、魏之司马氏等等,有超过诸葛亮的吗?所不同者,诸葛亮是忠臣,所作所为于民于国有利。然而从中国传统文化所规定的君臣尊卑道德理念来看,诸葛先生僭越不臣之处实在太多了。别的不说,就他那一个“相父”的名号,搁别的朝代,就足以招至杀头灭族之祸。对这个“大不臣”的称呼,诸葛亮非但没有“请辞”,反而屡屡坦然受之,这不得不说是他这位天聪地灵的“千古名臣典范”的一大疏忽。甚至可以说,正是有了诸葛亮的极大强势压迫。才有了阿斗先生的昏庸无能。在这种特定环境中,阿斗先生不得不采取一种无所用心、事事由他的韬晦生存方略。诸葛亮死后,姜维接班。这时候阿斗先生就开始屡屡掣肘在前线作战的姜维了。他多次意外将姜大将军从前线招回。表面看是黄皓这个奸臣小人接受了魏国奸细贿赂,挑拨离间。实际上这样更多的是取决于阿斗对姜维的不信任。阿斗先生有充足的理由不信任而且不喜欢姜大将军。首先姜维的出身来路就靠不住——他是诸葛亮在和魏国作战时俘虏过来的降将。接班后又手握举国军权,不由阿斗皇帝不踏实。感情上他也没有诸葛亮们与刘家两代父子之间的情感渊源。以人臣论,姜维在蜀汉权柄不弱于诸葛亮,跋扈则有甚于诸葛亮。从前线回到成都,因不满于黄皓的弄权使奸,姜大将军居然提着剑要闯宫杀人。这几乎是等同于“谋逆”了。结果还要做为皇帝的阿斗向他求情,才算了事。皇帝做得窝囊到这地步。实在让人为阿斗哀。

所以在蜀汉四十余年的皇帝生涯让阿斗先生过得并不愉快。他对蜀汉没什么感情。所以到了洛阳,他才会在大家看来是毫无心肝地说“此处乐,不思蜀”。这一方面是阿斗先生真实思想的表露,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活命保身的高超生存谋略——假如不是他那一番装傻充楞,他又安能活得下去。远的不说。他那位本家表兄弟、荆州刺史刘表的小儿子刘琮,不就是因为在曹操面前动心眼,表达了对祖上基业的留恋,而招至杀身之祸的吗!从这一点看,阿斗先生就远比那位表面看上去很机灵的死鬼表哥聪明,也远比他身边那些劝他不忘故国的大臣聪明。作为古来多少亡国之君都极难度过的这活命一关,阿斗先生一番乔致作做,轻描淡写、谈笑风生地便“OK”了。这等高段位的智慧,怎一个“傻子”了得?

从那支破旧的枪头子上我们应该能感觉到,阿斗先生实在是一个被埋没压抑扭曲了的英雄。只是他身边那些人实在都太有本事了,才造就了阿斗先生的平庸。他这一生活得实在是太窝囊、太不开心了。亲爹不可恋——他为了政治利益、收买人心,他可以“摔孩子”;“相父”诸葛亮不可恋——他的大包大揽强势危压造成了阿斗的一事无成;故国不可恋——他要敢恋他就要掉脑袋。唯一值得他怀念留恋的就是他那亲爱的救命恩人赵四叔叔了。于是阿斗先生怀抱着赵四叔那支绣迹斑驳、血腥尤在,杀气依然冷冰冰的枪头,进了棺材。这一方面寄托了阿斗对赵四叔那非同寻常的情感。另一方面也隐隐表露出阿斗先生那被压抑了一生的悍霸杀气!——生于那样一个时代,那样一个家庭,有刘关张赵那样一帮杀人不眨眼的好汉做亲戚长辈。阿斗先生的内心——怎一个“傻”字可以了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060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