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六十年”语文“史论(1887-1950 》,“语文”一词产生于19世纪末,在解放前已是一个常用词了,但作为课程名称的时间较晚。1905年,清朝在废除科举制度以后,开始开办新学堂。当时的课程以至教材,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只有称为“国文”课一科,传授的仍是历代古文。
五四运动爆发以后,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国文课受到了冲击,小学于是改设“国语”,教材具有鲜明的口语特点,选用的都是白话短文或儿歌、故事等。
旧中国,语文是古今书面语言作品——语体文和文言文——的简式统称。现今,语文是学科名。语文,还是一个人文素质衡量术语,指人的内部言语机制品质和外部言语技术能力综合水平。(陈金海《释“语文”》)
扩展资料语文在不同的学科里有不同的所指。
在“语言文字”这一短语中,语言是狭义的,特指口语。语言文字的实质即广义的语言。
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言语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言语文化。
语文也是语言文字或语言和文学的简称。
参考资料:
根据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以及民歌的不同风格色彩,中国民歌大体可以分为六个不同的风格色彩区。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
2.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
3 西部受佛教文化影响的藏族民歌区;
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
5.东北受萨满教影晌的狩猎文化民歌区;
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区;
7.中原及东部沿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
至于每个民歌区的民歌分类。由于民族不同,各自有其传统的分法,不可能划一,只能存异。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主要处于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以蒙古族民歌为代表。蒙古族历来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民歌可分“长调”、“短调”两大类,“长调”民歌主要流行于东部牧区以及阴山以北地区,特点是字少腔长,富有装饰性,音调嘹亮悠扬,节奏自由,反映出辽阔草原的气势与牧民的宽广胸怀。牧歌、思乡曲、赞歌等大多属于长调。闻名的曲目有《辽阔的草原》、《牧歌》等。“短调”主要流行在西部、南部半农半牧区,其特点是结构短小,节奏规整,不少叙事歌、情歌、婚礼歌都属于“短调”。著名的短调民歌有《森吉德马》、《小黄马》等。草原文化民歌的共性是表现出草原牧民的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情感与性格。此外,在西蒙还有一种“蒙汉调”(蛮汉调),它是蒙、汉两个民族的音乐文化相互吸收,相互交流的产物。流行于河套一带的“爬山调”也是蒙、汉民族共同喜爱的歌种。
2.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地处新疆,以维吾尔、哈萨克民歌为代表,它受过来自中亚伊斯兰传统文化的影响,与阿拉伯音乐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歌舞艺术以“十二木卡姆”闻名于世。民歌有爱情歌、劳动歌、历史歌、生活习俗歌四大类。维吾尔民歌在音调方面包括了中国音乐、阿拉伯、欧洲三种音乐体系,它是中国民歌音调多元化来源最突出的一种。有不少民歌是与舞蹈相结合的,具有活泼、风趣的格调。闻名中外的民歌有《阿拉本罕》、《半个月亮爬上来》、《达坂城》、《送我一朵玫瑰花》等。哈萨克族主要居住在北疆,从事牧业。民歌可分为三大类:(l)词曲固定的民歌(包括牧歌、狩猎歌、情歌、宗教歌等);(2)即兴填词的民歌(包括山歌、渔歌、谜语歌等);(3)习俗歌(包括婚礼歌、哭嫁歌、送嫁歌等)。其中以情歌数量最多,大都表现情人离别的痛苦和祝福。哈萨克民歌中有中国音乐和欧洲音乐两种体系。中国音乐体系以宫、羽调式最多。闻名全国的有《玛依拉》、《等我到天明》等。
3.西部受佛教文化影响的藏族民歌区
这一民歌区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的部分藏族聚居地区。民歌包括山歌(牧歌)、劳动歌、爱情歌、凤俗歌、颂经调五大类。民歌演唱活动大都与佛教节日有关,民歌中不少是与舞蹈结合在一起的,如“囊玛”、“堆谢”、“果谢”、“锅庄”等歌舞品种。音乐属于中国音乐体系,民歌一般特点为热情、开朗、诚挚、动人,极富高原特色,节奏律动性强。闻名的民歌有《北京的金山上》等。《北京的金山上》原来是一首箭歌(即狩猎歌),最初流传在西藏的东南部林区。如今成了流传全国的新民歌。
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
这一民歌区包括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少数民族地区一带。有二十几个不同民族聚居在这里。该区民歌有着不同层次的古老文化特征,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民歌大多为“诗、歌、舞”相结合的演唱形式,内容复杂多样,同时存在着不同历史阶段的民歌。由于许多民族没有文字,民歌成了他们记载历史、传播知识以及进行社交活动的重要手段,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所有这些都反映出特殊的、多层次的文化现象。这一地区代表性民歌是多声部民歌。多数民族都有二声部、三部民歌。民歌的分类有“大歌”、“小歌”。大歌以侗族、布依族、壮族等民族的最闻名,大歌又分男声、女声、童声三种,男声大歌一般节奏性较强,曲调明快。女声大歌节奏较自由,旋律细腻、柔和。小歌除二声部外也有单声部民歌。内容以爱情为主,一般是青年男女在室内用小嗓轻声唱。此外还有古歌,以苗族的古歌历史最悠久。内容叙述天地的形成,人类的起源。游方的起因等。曲调富于吟诵性,歌唱者多为老人。侗族大歌50年代即闻名全国,其他民歌如《桂花开放贵人来》、《阿细跳月歌》等,也都是有代表性的曲目。
5.东北部受萨满教影响的狩猎文化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主要包括东北大、小兴安岭一带,以鄂伦春族民歌为代表(包括鄂温克、赫哲、达斡尔、满族筹),鄂伦春族在1949年前还保留着不少原始社会的痕迹。这是一个喜爱歌舞的民族,过去以狩猎为生,每当狩猎满载归来,或者民族节日,都要进行歌舞狂欢。他们的民歌可分为三大类:(l)山歌,(2)歌舞曲,(3)萨满调。山歌又分“长调、“短调”,“长调”高亢刚健,节拍自由;“短调”曲调平稳,节奏规整。歌舞曲大多为一领众和形式。萨满调是为请神、跳神、祭祖、葬礼时唱的歌,曲调吟诵式,多为领和。鄂伦春民歌为五声音阶。以宫调式、羽调式居多。他们最喜爱的民歌有《额呼兰•德呼兰》,是一首歌颂大自然的歌。此外《鄂伦春族小唱》在全国也很闻名。
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区
这一民歌区包括甘肃、青海、宁夏的黄河上游地区,有汉族、回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东乡族、藏族、裕固族等民族聚居的区域。自古以来属于半农半牧文化范畴。历史上曾经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东西文化交流较早,由于长期的多民族交化交融,产生了八个民族并有的歌种——“花儿”。该区民歌可分“家曲”,“野曲”两大类,“家曲”包括各种酒曲、宴席曲、小词、秧歌等;“野曲”包括“花儿”在内的各种山歌、牧歌等。野曲只能在室外唱。“花儿”为代表性歌种,曲调高亢悠长,格调深沉婉转,气质粗扩、淳朴。不论哪个民族都使用汉语演唱,而各民族有自己的衬词,中外闻名的曲目有《上去高山望平川》。
7.中原及东部沿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
汉族民歌区在六个区中属于最大的一个,从寒冷的北方到亚热带的南方,从西北高原、西南高原到东部沿海平原,地理条件、风俗习惯、生活、生产方式多种多样。语言虽同属汉语,但各地方言不同。东、西、南、北差异很大,民歌的风格特点也呈现出多种特征。另一方面汉族在北方草原民歌区、西北半农半牧民歌区以及西南高原多民族民歌区都有千万以上的人口,因此,民歌区部分重叠的现象也是存在的,基于以上情况,汉族民歌区又可以分为十个支区和一个特区。
(l)东北部平原民歌支区;
(2)西北部高原民歌支区;
(3)江淮民歌支区;
(4)江浙平原民歌支区;
(5)闽、台民歌支区;
(6)粤民歌支区;
(7)江汉平原民歌支区;
(8)湘民歌支区;
(9)赣民歌支区;
(10)西南高原民歌支区,
(11)客家民歌特区。
汉族民歌品种繁多,仅其不同的社会功能可以分为十大类:即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田歌、渔歌、茶歌、秧歌(包括灯歌)、风俗歌、儿歌、摇儿歌。
(1)东北部平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山东、河北、河南东北部、江苏北部等黄河下游地带,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区,基本上是一个沿海平原地带。自古以来黄河下游属于文化比校发达地区。根据风格上的微小差异,该区又可分为两个小区,山东、河北及河北、苏北的一部分为第一小区;辽、吉、黑为第二小区。第二小区实际是第一小区的移民区。所以民歌同属近似风格。全区使用东部北方方言。这里民歌以小调为主,其次是秧歌、号子,山歌极少。代表性民歌有《小白菜》、《画扇面》、《沂蒙山小调》、《小看戏》等等。
(2)西北部高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山西、陕西大部、河南西北部、内蒙河套地区以及甘、青、宁汉族聚居地区。东面以太行山为界与东北部民歌区分开,南北各为阴山以南,秦岭以北,属于黄河中上游地区。过去交通不便,民间音乐较少与外地交流,使用西北都北方方言。民歌以山歌最为突出.包括有“信天游”、“山曲”、“爬山调”以及“花儿”。其次为秧歌、小调。全国闻名的曲目有《走西口》、《赶牲灵》、《兰花花》、《推炒面》、《五哥放羊》、 《刨洋芋》、《绣金匾》等。
(3)江淮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淮河流域的苏北、安徽大部以及河南东南部地区、西面以大别山与江汉民歌区为界。该区处于黄河、长江流域之间,音乐文化兼融南、北因素,带有过渡性的特征。使用北方方言。民歌以田歌、小调突出,秧歌、山歌次之。闻名的曲目有《凤阳花鼓》、《王三姐赶集》、《打麦歌》、《彼根芦柴花》等。
(4)江浙平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江苏南部、上海、以及浙江大部,地处长江下游,是古代的吴、越之地。文化比较发达,人民生活较富裕,历来有江南渔米乡之称。使用方言为吴语。民歌以小调为主,闻名的曲目有《紫竹调》、《无锡景》、《茉莉花》、《哭七七》、《对鸟》等。
(5)闽、台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福建大部、台湾大部以及广东潮汕地区。福建与台湾自古以来就有文化的渊源关系,台湾当地汉族一直使用闽南语,此外,两地还有一些共同的地方戏曲、说唱音乐等。民歌以山歌、耘田诗、小调突出,闻名的曲目有《采茶扑蝶》、《茶童歌》、《天乌乌》等。
(6)粤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珠江流域的广东大部,广西东南部,以及海南部分地区,北面以南岭为界与赣民歌区相邻。这里地处亚热带,珠江横贯东西,文化与海外交流较早,使用粤方言。过去广大渔民成为该区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民歌以渔歌——咸水歌最为突出。闻名的曲目有《落水天》、《春牛调》、《哩哩美》等。
(7)江汉平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湖北、河南西南部以及湖南北部的部分地区,为古代楚文化的中心地带。使用西南方言。古文化比较发达,民间艺术源远流长,至今在许多方面仍保留着古色古香的地方特色。民歌以田歌最突出,其次是灯歌、小调、风俗歌、山歌。闻名的曲目有《黄四姐》、《洪湖渔歌》等。
(8)湘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湖南以及广西东北角上的几个县。地处长江中游南岸,这里也是古代楚地。民尚楚风,地袭楚俗,它与江汉民歌区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不过使用的方言不同,本区通用湘语方言。民歌最有代表性的是山歌、田歌。闻名曲目有《马桑村儿打灯台》、《一塘荷花一塘莲》、《上四川》等。
(9)赣民歌支区
该区以江西中、北、东部为基本范围,使用赣语方言。地处古代吴、楚之间,吴楚文化对其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具有长江流域东西部文化交流的过渡地带性质,民歌交融性强。以茶歌最有特色,其次为小调、灯歌。田歌中“打鼓歌”也很突出。闻名的曲目有《杜鹃花开》、《摘茶籽》、《送郎当红军》等。
(10)西南高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陕南以及广西西北部分地区。北以秦岭为界,通用西南方言。代表性民歌是山歌,其次是灯歌。此外川江船夫号子也很有特色。闻名的曲目有《小河淌水》、《赶马调》、《槐花几时开》、《我住贵州贵阳府》等。
(11)客家民歌特区
客家人分布较广,全国有八千余万人口,民欧特区主要指包括广东东北部、福建西南部以及江西东南部三省交界地带。这里客家人比较集中,客家系古代因战乱由北方中原一带来的移民,保留有古老遗风,使用客家方言。民歌主要为山歌,闻名的曲目有《灯红歌》、《风吹竹叶》等。
参考资料:
与地理、气候、宗教有关,中国南方是多山,特别是西藏,俩个最近距离的邻居至少也有1公里,形成了说话大声,唱歌高昂的习惯,所以西藏的歌手擅长高音。西北地区在伊斯兰教传入之后,其音乐和舞蹈风格接近阿拉伯。蒙古等游牧民族崇拜男子气概,声音粗而浓重,由于荒漠孤独,蒙古有马头琴和相关的悲调。还有特殊的发音,“潮尔”,即同时发两个声音。中原讲究正统,所以音乐和舞蹈都需要端庄。
如果是大学生专业论文,建议到维普,方正资料库寻找专业答案(需要人民币,不过校园网内部可能不需要,很多大学已经买了它的使用权,只需上网费)
湖南话“调口味”是个环境语气情感词汇。
释义一:“调口味”、比如在说某件事说到一半又不说了。
举例:"您老人家莫调我滴口味塞,到底是杂么子路咯……”
释义::你老人家别这样啊说到一半又不说了,到底是个什么事吧?“
释义二:”调口味“、是在和朋友聊天中开玩笑的意思。
举例:我们几国闺蜜在一起就不要调口味哒咯。
释义:我们几个闺蜜在一起就不要开玩笑了啊。
同学你好,2020届树艺学姐拿到了云南艺术学院全省第一名的好成绩,还进入了北电的终试,树艺学长也拿到了北京**学院导演专业和中央戏剧学院导演专业的合格证,树艺聘请的也是北京**学院的研究生毕业老师全职授课,所以还是有一些影视表演经验可以传授的!
01
表演艺考中的台词技巧
1、说好普通话
作为一名演员首先必须要说好普通话。中国有八大方言区:北方话、吴话、湘语、赣语、客家话、闽北话、粤语。如果考生只能说家乡话,而且又极难纠正为普通话,是很难成为合格的演员的。
2、声音条件很关键
一个演员具备优美的声音,能给观众带来精神上的享受,而反之嘶哑的嗓音会使人物的语言黯然失色。因此,在选拔一个演员时,考察他的声音条件是很重要的,这直接关系到将来对人物的塑造。
3、正确理解作品,准确表达内涵
一个考生要想朗诵好一篇文学稿件需要进行深入、细致地理解。因为朗诵是在作品的基础之上演员进行的艺术再创造,所以,考官对考生在理解和表达作品内容方面要进行细致的考查。
4、选材很重要
在朗诵考试时,选择一篇既好同时又适合自己的材料是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因为,选择材料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你朗诵的效果。选择自己能够理解的,同时又好表达的,艺术性较强,有一定的思想性的材料。
5、语言要生活
考生在朗诵时既要学会运用语言来表达作品的内涵,同时又要用自己的形式来表达情感。不能有“朗诵腔”,尽量使语言接近生活,不能“假”“大”“空”。首先要让观众或听众能听懂、听明白,在语言的运用上要生活化、自然、贴近生活。语言的处理要从作品的内容出发,不要做作,要有真实的情感体验。
02
表演艺考中的台词四要素
台词不是背出来的,是发自人物肺腑而说出来的,声音好听或普通话标准不等于说好了台词,而把台词背得滚瓜烂熟更也不代表台词很好,只有按照人物的思想、情感并赋有潜台词含义而说出来的语言,才是演员真正的台词。
所以背出来的台词是空洞乏力的。如何做到说台词,作为表演艺考生应要掌握以下四个要素:
(1) 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场合说的——地点
(2) 弄清楚这句话是与什么人物说的——对象
(3) 弄清楚这句话是以什么情绪说的——状态
(4) 弄清楚这句话是为什么动机说的——目的
03
表演艺考中的节奏技巧
1、演员的表演。首先是现实中人的生活过程的再现,既然节奏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运动,所以“**角色要以人类的有机性去建立起角色的有机性。**演员的创作只有一条途径,就是遵循人类的规律。”
2、在表演这一艺术领域里,节奏是通过形体的表现(外在的)和心理的反应(内心的)感觉和理解它,其专业术语被称之为“表演的速度节奏”。它来源于斯坦尼体系术语,是表演技术诸元素之一。
节奏作为帮助演员激起正确体验和情感的技术,也是形成舞台演出节奏和情绪氛围的重要手段。速度一般指内、外部动作的快慢,是节奏的构成部分和外在表现之一;节奏则是贯穿在表演过程中的一种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现象,一般指内、外部动作的强弱、长短、张弛等。
例如,常说的“演出不合节奏”,不仅只是针对速率而言,同时也指演员的行动和体验的强度,也就是实现舞台事件时内心情感激动的程度。除此之外,节奏这个概念还包含节奏性,即行动的某种均匀性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安排。
斯坦尼说:“剧本或角色的速度节奏要是找对了,能自然地直接地,有时是机械式地抓住演员的感情,激发正确的体验。”由此可见,行动的速度节奏不仅可以激起演员的情绪体验,而且可以创造出一定的情绪氛围,帮助演员准确地掌握好规定情境中人物的任务和行动。在一部影片中,银幕节奏是**多种手段综合处理的结果。
随着事件情节的发展,对人物节奏的处理也应有所不同,最终体现出人物性格的统一性和多面性。在这个意义上,正如瑞典著名的两栖导演英格玛?伯格曼说:“节奏是至关重要的,永远是至关重要的。”不同的性格决定了不同人物的个性,同时决定了不同的动作节奏,而节奏反映出的准确性将反作用于人物的性格。
04
表演艺考中的人物性格技巧
一部影片对演员表演最基本的要求是银幕上塑造具有鲜明个性的、自然而真实的人物形象。
要使观众通过演员的表演感受到活生生的人物独特的气质和巨大的性格力量,就必须从分析人物性格入手。人物的性格又通常可以理解为人物处理事情的方式和方法,而人物的思想和情绪则是性格的一个组成部分。
人物的性格基调是角色内心变化的基础和依据,而节奏的体现就是角色内心变化的过程。既然节奏是一切运动的组织原则,当掌握了一部影片角色的整体节奏之后,也就掌握了“角色的性格基调”。
而演员可以十分有目的地把任何一个过程,根据花费最少的力量而达到最大效果的原则,把对角色每个片段的分析、人物基调的把握、行为动作的设计有规律地组成一个统一整体。
05
表演艺考中的节奏与人物性格多面性
1、表演节奏与人物性格的多面性“表演艺术创造角色的历程,经历了由表演程式一人表现人一人演人的过程。”“ 人演人”的阶段就是需要演员创造生活化的角色,这是由**的纪实性决定的。既然生活中自然人的性格基调不是单一的,总是复杂的,多侧面多色彩的性格就必然有着一定的节奏规律。
2、表演节奏与人物性格的畸变现实生活本身充满了真假、善恶、美丑、光明与黑暗的对立统一,戏剧如同其他的表现形式一样,都是反映现实生活并做出自己评价的,“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这句话正是强调了对立统一在戏剧中的重要性。人物性格的畸变也是“冲突”的表现手段之一。
性格的畸变是人物性格多面性构成的表现之一,但畸变是通过某种突发事件,打乱了人物本来有规律的生活状态,从而造成了人物性格前后的极大反差,因此它与人物本身所具有的性格侧面又有所不同。
在影片中,随着人物前后性格极大反差的转变,同时造成了人物节奏变化的差异。原本是各种成分有机的联系,服从于一个具体的有意义的组织,一旦突发事件引起的矛盾冲突破坏了这个组织,也就出现了原有性格的表演节奏差异现象。这种现象并不是指简单的无序的差异,而是要建立在人物性格基调之上,前后有联系的差异。
06
表演艺考中理性感性节奏的结合
节奏把握中理性和感性的结合,既是表演艺术不可逾越的起点(不论一个演员在理性上有没有节奏的意识,他的举手投足都已具有了节奏的属性),又是表演艺术在高层次上的造诣(能被誉为“很有节奏”的表演,将是很高的表演创作境界)。
理性地分析出各层次的表演,才能使情绪的强烈程度、性格前后的差别以及节奏张弛的变化做到“有度”。过于“理性”可能会使人物看起来模式化,甚至呆板而无张力;过于“感性”又可能会出现舞台剧式的夸张,甚至跳出角色身份的范畴而脱离整个剧本。
只有在表演节奏上依照“理性”与“感性”有机的结合,一部**角色的真实性才能不温不火地得到体现最终使人物的性格基调和多面性同时汇集起来凝聚成完整的人物形象。
同学你好,2020届树艺学姐拿到了云南艺术学院全省第一名的好成绩,还进入了北电的终试,树艺学长也拿到了北京**学院导演专业和中央戏剧学院导演专业的合格证,树艺聘请的也是北京**学院的研究生毕业老师全职授课,所以还是有一些影视表演经验可以传授的!
01
表演艺考中的台词技巧
1、说好普通话
作为一名演员首先必须要说好普通话。中国有八大方言区:北方话、吴话、湘语、赣语、客家话、闽北话、粤语。如果考生只能说家乡话,而且又极难纠正为普通话,是很难成为合格的演员的。
2、声音条件很关键
一个演员具备优美的声音,能给观众带来精神上的享受,而反之嘶哑的嗓音会使人物的语言黯然失色。因此,在选拔一个演员时,考察他的声音条件是很重要的,这直接关系到将来对人物的塑造。
3、正确理解作品,准确表达内涵
一个考生要想朗诵好一篇文学稿件需要进行深入、细致地理解。因为朗诵是在作品的基础之上演员进行的艺术再创造,所以,考官对考生在理解和表达作品内容方面要进行细致的考查。
4、选材很重要
在朗诵考试时,选择一篇既好同时又适合自己的材料是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因为,选择材料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你朗诵的效果。选择自己能够理解的,同时又好表达的,艺术性较强,有一定的思想性的材料。
5、语言要生活
考生在朗诵时既要学会运用语言来表达作品的内涵,同时又要用自己的形式来表达情感。不能有“朗诵腔”,尽量使语言接近生活,不能“假”“大”“空”。首先要让观众或听众能听懂、听明白,在语言的运用上要生活化、自然、贴近生活。语言的处理要从作品的内容出发,不要做作,要有真实的情感体验。
02
表演艺考中的台词四要素
台词不是背出来的,是发自人物肺腑而说出来的,声音好听或普通话标准不等于说好了台词,而把台词背得滚瓜烂熟更也不代表台词很好,只有按照人物的思想、情感并赋有潜台词含义而说出来的语言,才是演员真正的台词。
所以背出来的台词是空洞乏力的。如何做到说台词,作为表演艺考生应要掌握以下四个要素:
(1) 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场合说的——地点
(2) 弄清楚这句话是与什么人物说的——对象
(3) 弄清楚这句话是以什么情绪说的——状态
(4) 弄清楚这句话是为什么动机说的——目的
03
表演艺考中的节奏技巧
1、演员的表演。首先是现实中人的生活过程的再现,既然节奏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运动,所以“**角色要以人类的有机性去建立起角色的有机性。**演员的创作只有一条途径,就是遵循人类的规律。”
2、在表演这一艺术领域里,节奏是通过形体的表现(外在的)和心理的反应(内心的)感觉和理解它,其专业术语被称之为“表演的速度节奏”。它来源于斯坦尼体系术语,是表演技术诸元素之一。
节奏作为帮助演员激起正确体验和情感的技术,也是形成舞台演出节奏和情绪氛围的重要手段。速度一般指内、外部动作的快慢,是节奏的构成部分和外在表现之一;节奏则是贯穿在表演过程中的一种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现象,一般指内、外部动作的强弱、长短、张弛等。
例如,常说的“演出不合节奏”,不仅只是针对速率而言,同时也指演员的行动和体验的强度,也就是实现舞台事件时内心情感激动的程度。除此之外,节奏这个概念还包含节奏性,即行动的某种均匀性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安排。
斯坦尼说:“剧本或角色的速度节奏要是找对了,能自然地直接地,有时是机械式地抓住演员的感情,激发正确的体验。”由此可见,行动的速度节奏不仅可以激起演员的情绪体验,而且可以创造出一定的情绪氛围,帮助演员准确地掌握好规定情境中人物的任务和行动。在一部影片中,银幕节奏是**多种手段综合处理的结果。
随着事件情节的发展,对人物节奏的处理也应有所不同,最终体现出人物性格的统一性和多面性。在这个意义上,正如瑞典著名的两栖导演英格玛?伯格曼说:“节奏是至关重要的,永远是至关重要的。”不同的性格决定了不同人物的个性,同时决定了不同的动作节奏,而节奏反映出的准确性将反作用于人物的性格。
04
表演艺考中的人物性格技巧
一部影片对演员表演最基本的要求是银幕上塑造具有鲜明个性的、自然而真实的人物形象。
要使观众通过演员的表演感受到活生生的人物独特的气质和巨大的性格力量,就必须从分析人物性格入手。人物的性格又通常可以理解为人物处理事情的方式和方法,而人物的思想和情绪则是性格的一个组成部分。
人物的性格基调是角色内心变化的基础和依据,而节奏的体现就是角色内心变化的过程。既然节奏是一切运动的组织原则,当掌握了一部影片角色的整体节奏之后,也就掌握了“角色的性格基调”。
而演员可以十分有目的地把任何一个过程,根据花费最少的力量而达到最大效果的原则,把对角色每个片段的分析、人物基调的把握、行为动作的设计有规律地组成一个统一整体。
05
表演艺考中的节奏与人物性格多面性
1、表演节奏与人物性格的多面性“表演艺术创造角色的历程,经历了由表演程式一人表现人一人演人的过程。”“ 人演人”的阶段就是需要演员创造生活化的角色,这是由**的纪实性决定的。既然生活中自然人的性格基调不是单一的,总是复杂的,多侧面多色彩的性格就必然有着一定的节奏规律。
2、表演节奏与人物性格的畸变现实生活本身充满了真假、善恶、美丑、光明与黑暗的对立统一,戏剧如同其他的表现形式一样,都是反映现实生活并做出自己评价的,“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这句话正是强调了对立统一在戏剧中的重要性。人物性格的畸变也是“冲突”的表现手段之一。
性格的畸变是人物性格多面性构成的表现之一,但畸变是通过某种突发事件,打乱了人物本来有规律的生活状态,从而造成了人物性格前后的极大反差,因此它与人物本身所具有的性格侧面又有所不同。
在影片中,随着人物前后性格极大反差的转变,同时造成了人物节奏变化的差异。原本是各种成分有机的联系,服从于一个具体的有意义的组织,一旦突发事件引起的矛盾冲突破坏了这个组织,也就出现了原有性格的表演节奏差异现象。这种现象并不是指简单的无序的差异,而是要建立在人物性格基调之上,前后有联系的差异。
06
表演艺考中理性感性节奏的结合
节奏把握中理性和感性的结合,既是表演艺术不可逾越的起点(不论一个演员在理性上有没有节奏的意识,他的举手投足都已具有了节奏的属性),又是表演艺术在高层次上的造诣(能被誉为“很有节奏”的表演,将是很高的表演创作境界)。
理性地分析出各层次的表演,才能使情绪的强烈程度、性格前后的差别以及节奏张弛的变化做到“有度”。过于“理性”可能会使人物看起来模式化,甚至呆板而无张力;过于“感性”又可能会出现舞台剧式的夸张,甚至跳出角色身份的范畴而脱离整个剧本。
只有在表演节奏上依照“理性”与“感性”有机的结合,一部**角色的真实性才能不温不火地得到体现最终使人物的性格基调和多面性同时汇集起来凝聚成完整的人物形象。
民歌(FOLK)原本是指每个民族的传统歌曲,每个民族的先民都有他们自古代已有的歌曲,这些歌绝大部分都不知道谁是作者,而以口头传播,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的传下去至今。不过今天我们所说的民歌 (FOLK),大都是指流行曲年代的民歌 (FOLK),所指的是主要以木结他为伴奏乐器,以自然坦率方式歌唱,唱出大家纯朴生活感受的那种歌曲。
-------------------------
中国民歌的分类:
中国民歌有多种分类法。按体裁形式分类,大致可分为:号子(包括搬运号子、船工号子、作坊号子等)、山歌(包括一般山歌、放牧山歌、田秧山歌等)、小调(包括谣曲、时调、风俗仪式歌曲、舞歌等)3大类。在有些学者的论著中将民歌细分为号子、山歌、牧歌、田秧歌、船歌、童谣、小调、风俗仪式歌等。体裁分类法,有助于认识和研究民歌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民歌的社会功用、以及音乐表现方法、特点等问题。
按民族和区域的风格色彩分类。中国有56个民族,由于各民族历史传统、语言特点、生活风俗等的差异,致使各民族民歌的风格色彩相距甚远。一些人数较多、居住地域较广的民族,如汉、蒙古、藏、壮、维吾尔等族,还可根据其不同地区民歌的音乐特色划分为若干色彩区。如汉族民歌大致可分为西北、华北、东北、西南、江浙、闽粤台、湘鄂、江淮8个色彩区,其中前3个地区属北方片,第4至第6属南方片,第7、第8属南北过渡地区。也有将南方片及过渡区分为云桂黔、川湘鄂、江浙、闽粤台等4个地区。分法不一,各有各的依据。
风格色彩分类法有助于认识和研究民歌的风格色彩、音乐与民俗的关系等问题。按题材内容分类有助于认识、研究民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等问题。此外,还有根据历史发展时期分类,或出于某一专题研究的需要而进行的特殊分类。
-------------------------中国民歌的分布:
根据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以及民歌的不同风格色彩,中国民歌大体可以分为六个不同的风格色彩区。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
2.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
3 西部受佛教文化影响的藏族民歌区;
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
5.东北受萨满教影晌的狩猎文化民歌区;
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区;
7.中原及东部沿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
至于每个民歌区的民歌分类。由于民族不同,各自有其传统的分法,不可能划一,只能存异。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主要处于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以蒙古族民歌为代表。蒙古族历来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民歌可分“长调”、“短调”两大类,“长调”民歌主要流行于东部牧区以及阴山以北地区,特点是字少腔长,富有装饰性,音调嘹亮悠扬,节奏自由,反映出辽阔草原的气势与牧民的宽广胸怀。牧歌、思乡曲、赞歌等大多属于长调。闻名的曲目有《辽阔的草原》、《牧歌》等。“短调”主要流行在西部、南部半农半牧区,其特点是结构短小,节奏规整,不少叙事歌、情歌、婚礼歌都属于“短调”。著名的短调民歌有《森吉德马》、《小黄马》等。草原文化民歌的共性是表现出草原牧民的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情感与性格。此外,在西蒙还有一种“蒙汉调”(蛮汉调),它是蒙、汉两个民族的音乐文化相互吸收,相互交流的产物。流行于河套一带的“爬山调”也是蒙、汉民族共同喜爱的歌种。
2.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地处新疆,以维吾尔、哈萨克民歌为代表,它受过来自中亚伊斯兰传统文化的影响,与阿拉伯音乐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歌舞艺术以“十二木卡姆”闻名于世。民歌有爱情歌、劳动歌、历史歌、生活习俗歌四大类。维吾尔民歌在音调方面包括了中国音乐、阿拉伯、欧洲三种音乐体系,它是中国民歌音调多元化来源最突出的一种。有不少民歌是与舞蹈相结合的,具有活泼、风趣的格调。闻名中外的民歌有《阿拉本罕》、《半个月亮爬上来》、《达坂城》、《送我一朵玫瑰花》等。哈萨克族主要居住在北疆,从事牧业。民歌可分为三大类:(l)词曲固定的民歌(包括牧歌、狩猎歌、情歌、宗教歌等);(2)即兴填词的民歌(包括山歌、渔歌、谜语歌等);(3)习俗歌(包括婚礼歌、哭嫁歌、送嫁歌等)。其中以情歌数量最多,大都表现情人离别的痛苦和祝福。哈萨克民歌中有中国音乐和欧洲音乐两种体系。中国音乐体系以宫、羽调式最多。闻名全国的有《玛依拉》、《等我到天明》等。
3.西部受佛教文化影响的藏族民歌区
这一民歌区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的部分藏族聚居地区。民歌包括山歌(牧歌)、劳动歌、爱情歌、凤俗歌、颂经调五大类。民歌演唱活动大都与佛教节日有关,民歌中不少是与舞蹈结合在一起的,如“囊玛”、“堆谢”、“果谢”、“锅庄”等歌舞品种。音乐属于中国音乐体系,民歌一般特点为热情、开朗、诚挚、动人,极富高原特色,节奏律动性强。闻名的民歌有《北京的金山上》等。《北京的金山上》原来是一首箭歌(即狩猎歌),最初流传在西藏的东南部林区。如今成了流传全国的新民歌。
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
这一民歌区包括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少数民族地区一带。有二十几个不同民族聚居在这里。该区民歌有着不同层次的古老文化特征,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民歌大多为“诗、歌、舞”相结合的演唱形式,内容复杂多样,同时存在着不同历史阶段的民歌。由于许多民族没有文字,民歌成了他们记载历史、传播知识以及进行社交活动的重要手段,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所有这些都反映出特殊的、多层次的文化现象。这一地区代表性民歌是多声部民歌。多数民族都有二声部、三部民歌。民歌的分类有“大歌”、“小歌”。大歌以侗族、布依族、壮族等民族的最闻名,大歌又分男声、女声、童声三种,男声大歌一般节奏性较强,曲调明快。女声大歌节奏较自由,旋律细腻、柔和。小歌除二声部外也有单声部民歌。内容以爱情为主,一般是青年男女在室内用小嗓轻声唱。此外还有古歌,以苗族的古歌历史最悠久。内容叙述天地的形成,人类的起源。游方的起因等。曲调富于吟诵性,歌唱者多为老人。侗族大歌50年代即闻名全国,其他民歌如《桂花开放贵人来》、《阿细跳月歌》等,也都是有代表性的曲目。
5.东北部受萨满教影响的狩猎文化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主要包括东北大、小兴安岭一带,以鄂伦春族民歌为代表(包括鄂温克、赫哲、达斡尔、满族筹),鄂伦春族在1949年前还保留着不少原始社会的痕迹。这是一个喜爱歌舞的民族,过去以狩猎为生,每当狩猎满载归来,或者民族节日,都要进行歌舞狂欢。他们的民歌可分为三大类:(l)山歌,(2)歌舞曲,(3)萨满调。山歌又分“长调、“短调”,“长调”高亢刚健,节拍自由;“短调”曲调平稳,节奏规整。歌舞曲大多为一领众和形式。萨满调是为请神、跳神、祭祖、葬礼时唱的歌,曲调吟诵式,多为领和。鄂伦春民歌为五声音阶。以宫调式、羽调式居多。他们最喜爱的民歌有《额呼兰•德呼兰》,是一首歌颂大自然的歌。此外《鄂伦春族小唱》在全国也很闻名。
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区
这一民歌区包括甘肃、青海、宁夏的黄河上游地区,有汉、回、土、撒拉、保安、东乡、藏、裕固等民族聚居的区域。自古以来属于半农半牧文化范畴。历史上曾经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东西文化交流较早,由于长期的多民族交化交融,产生了八个民族并有的歌种——“花儿”。该区民歌可分“家曲”,“野曲”两大类,“家曲”包括各种酒曲、宴席曲、小词、秧歌等;“野曲”包括“花儿”在内的各种山歌、牧歌等。野曲只能在室外唱。“花儿”为代表性歌种,曲调高亢悠长,格调深沉婉转,气质粗扩、淳朴。不论哪个民族都使用汉语演唱,而各民族有自己的衬词,中外闻名的曲目有《上去高山望平川》。
7.中原及东部沿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
汉族民歌区在六个区中属于最大的一个,从寒冷的北方到亚热带的南方,从西北高原、西南高原到东部沿海平原,地理条件、风俗习惯、生活、生产方式多种多样。语言虽同属汉语,但各地方言不同。东、西、南、北差异很大,民歌的风格特点也呈现出多种特征。另一方面汉族在北方草原民歌区、西北半农半牧民歌区以及西南高原多民族民歌区都有千万以上的人口,因此,民歌区部分重叠的现象也是存在的,基于以上情况,汉族民歌区又可以分为十个支区和一个特区。
(l)东北都平原民歌支区;
(2)西北部高原民歌支区;
(3)江淮民歌支区;
(4)江浙平原民歌支区;
(5)闽、台民歌支区;
(6)粤民歌支区;
(7)江汉平原民歌支区;
(8)湘民歌支区;
(9)赣民歌支区;
(10)西南高原民歌支区,
(11)客家民歌特区。
汉族民歌品种繁多,仅其不同的社会功能可以分为十大类:即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田歌、渔歌、茶歌、秧歌(包括灯歌)、风俗歌、儿歌、摇儿歌。
(1)东北部平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山东、河北、河南东北都、苏北北部等黄河下游地带,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区,基本上是一个沿海平原地带。自古以来黄河下游属于文化比校发达地区。根据风格上的微小差异,该区又可分为两个小区,山东、河北及河北、苏北的一部分为第一小区;辽、吉、黑为第二小区。第二小区实际是第一小区的移民区。所以民歌同属近似风格。全区使用东部北方方言。这里民歌以小调为主,其次是秧歌、号子,山歌极少。代表性民歌有《小白菜》、《画扇面》、《沂蒙山小调》、《小看戏》等等。
(2)西北部高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山西、陕西大都、河南西北部、内蒙河套地区以及甘、青、宁汉族聚居地区。东面以太行山为界与东北部民歌区分开,南北各为阴山以南,秦岭以北,属于黄河中上游地区。过去交通不便,民间音乐较少与外地交流,使用西北都北方方言。民歌以山歌最为突出.包括有“信天游”、“山曲”、“爬山调”以及“花儿”。其次为秧歌、小调。全国闻名的曲目有《走西口》、《赶牲灵》、《兰花花》、《推炒面》、《五哥放羊》、 《刨洋芋》、《绣金匾》等。
(3)江淮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淮河流域的苏北、安徽大部以及河南东南部地区、西面以大别山与江汉民歌区为界。该区处于黄河、长江流域之间,音乐文化兼融南、北因素,带有过渡性的特征。使用北方方言。民歌以田歌、小调突出,秧歌、山歌次之。闻名的曲目有《凤阳花鼓》、《王三姐赶集》、《打麦歌》、《彼根芦柴花》等。
(4)江浙平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江苏南都、上海、以及浙江大部,地处长江下游,是古代的吴、越之地。文化比较发达,人民生活较富裕,历来有江南渔米乡之称。使用方言为吴语。民歌以小调为主,闻名的曲目有《紫竹调》、《无锡景》、《茉莉花》、《哭七七》、《对鸟》等。
(5)闽、台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福建大部、台湾大部以及广东潮汕地区。福建与台湾自古以来就有文化的渊源关系,台湾当地汉族一直使用闽南语,此外,两地还有一些共同的地方戏曲、说唱音乐等。民歌以山歌、耘田诗、小调突出,闻名的曲目有《采茶扑蝶》、《茶童歌》、《天乌乌》等。
(6)粤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珠江流域的广东大都,广酉东南部,以及海南部分地区,北面以南岭为界与赣民歌区相邻。这里地处亚热带,珠江横贯东西,文化与海外交流较早,使用粤方言。过去广大渔民成为该区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民歌以渔歌——咸水歌最为突出。闻名的曲目有《落水天》、《春牛调》、《哩哩美》等。
(7)江汉平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湖北、河南西南部以及湖南北部的部分地区,为古代楚文化的中心地带。使用西南方言。古文化比较发达,民间艺术源远流长,至今在许多方面仍保留着古色古香的地方特色。民歌以田歌最突出,其次是灯歌、小调、风俗歌、山歌。闻名的曲目有《黄四姐》、《洪湖渔歌》等。
(8)湘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湖南以及广西东北角上的几个县。地处长江中游南岸,这里也是古代楚地。民尚楚风,地袭楚俗,它与江汉民歌区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不过使用的方言不同,本区通用湘语方言。民歌最有代表性的是山歌、田歌。闻名曲目有《马桑村儿打灯台》、《一塘荷花一塘莲》、《上四川》等。
(9)赣民歌支区
该区以江西中、北、东部为基本范围,使用赣语方言。地处古代吴、楚之间,吴楚文化对其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具有长江流域东西部文化交流的过渡地带性质,民歌交融性强。以茶歌最有特色,其次为小调、灯歌。田歌中“打鼓歌”也很突出。闻名的曲目有《杜鹃花开》、《摘茶籽》、《送郎当红军》等。
(10)西南高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陕南以及广西西北部分地区。北以秦岭为界,通用西南方言。代表性民歌是山歌,其次是灯歌。此外川江船夫号子也很有特色。闻名的曲目有《小河淌水》、《赶马调》、《槐花几时开》、《我住贵州贵阳府》等。
(11)客家民歌特区
客家人分布较广,全国有八千余万人口,民欧特区主要指包括广东东北部、福建西南部以及江西东南部三省交界地带。这里客家人比较集中,客家系古代因战乱由北方中原一带来的移民,保留有古老遗风,使用客家方言。民歌主要为山歌,闻名的曲目有《灯红歌》、《风吹竹叶》等。
-------------------------
中国民歌的发展轨迹:
由于民歌是劳动人民的歌,劳动人民在封建社会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是被人看不起的,他们的歌也就遭受到同样的命运。甚至在元、明、清三代屡遭帝令禁唱。有关它的历史很少有文字记载。从出土文物考察,有关古代乐器的较多,而歌唱活动的较少。青海大通县出土的那个有歌舞图像的陶盆实在非常宝贵,它显示的是六千年前母系社会的图腾崇拜歌舞活动。在原始时期歌与舞是结合在一起的。直至今天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仍然保持歌舞不分的古老传统。古代有文字记载的《淮南子》这本书上,曾提到古人抬木头时唱着劳动号子,可见早期民歌与劳动紧密相连。从兄弟民族来看,如阴山岩画上的歌舞图像、瑶族的《盘王歌》、苗族的《古歌》、满族的《萨满调》等,又可看出原始民歌与巫等原始宗教活动有关。
有关古代的民歌,实际音响已不可能再现,只有它的歌词,从古代文学著作中可见到一些。至于曲谱是没有的,因为民歌一直是口头传唱,就是有了记谱法以后,劳动人民也不用它。宜到19世纪末才有民俗学家用工尺谱记录几首民歌。全面、有计划的搜集、整理、记录、出版民歌只有在新中国才成为现实。从历史上看民歌历来有许多不同的称谓,如小曲、俚曲、小令、俗曲、时词以及明、清时代常以山歌泛指各种民歌。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民歌词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6世纪)五百年间流行于北方黄河流域的十五个诸侯国的民歌,它的鲜明特点是运用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阶级矛盾以及劳动人民多方面的生活。在形式与语言的整齐划一上,不难看出这是经过选择、加工整理过的。到了公元前四世纪出现了另一部长江流域的民歌集《楚辞》,这是一部在长江中游古代巫歌的基础上经过伟大诗人屈原整理加工的歌词集。它的突出特点是充满了古代的神话、传说,富于想象,它开始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并且把《诗经》的四言体民歌发展成一种句式自由,韵脚多变的“骚”体歌,而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到了汉魂六朝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420年)的民歌,大部分保存在乐府里,汉《乐府》民歌实际是淮河流域、长江下游、黄河中下游各地民歌的汇合。这时已经有了故事歌,如《孔雀东南飞》、《本兰从军》等故事歌,其内容大多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疾苦,以及封建礼教下的家庭悲剧。这样的故事从公元初流传至今,几乎家喻户晓。不但有民歌形式演唱,而且成为戏曲的著名剧目,可见其影响之深。乐府民歌的突出特点是不仅文字部分经过整理,而且在音乐方面得到当时汉代著名音乐家李延年的加工,配上丝竹乐器伴奏,称之为相和歌。
从《诗经》民歌到汉乐府民歌,可以说是中国民歌的古代早期,其内容之丰富,表现力之强烈,已相当完美,可以想象到在此之前,民歌还有一个相当长的原始时代。在原始时代音乐文化无专业可言,到奴隶社会,奴隶主有了专为他们享乐的乐奴,才开始有了分化。真正划分为专业音乐与民间音乐两个范畴还是到了封建社会,有了专为帝王、贵族的祭祀、仪礼、宴会、娱乐等演奏、演唱的人员,尤其是有了记谱法与专业作曲人员,才逐渐形成了明显的文野界限。在我国从汉代逐浙有了专业与民间音乐之分,汉代以后,也就很少再有由官方组织编纂的民歌集了。早期民歌的音调是否今天仍然存在很难确认,但是如今流传在湖北秭归县纪念屈原的划龙船歌(包括《起桨》、《游江》、《竞渡》)以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古老船歌(包括《摇橹号》、《拉纤号》等)的音调恐怕都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吧!也许就是千古遗音。
从汉代到隋、唐当中有一个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589年),在历史上这是我国各民族大融合时期,民歌明显的分为南朝民歌(南方民歌)与北朝民歌(北方民歌)两大部分。这一时期民歌的显著特点是多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融合。不论北方民歌的粗犷、豪放;还是南方民歌的清新、活泼,都不是单一民族风格色彩。这种南北民歌的不同风格,在今天现存的南北民歌中仍然能分辨出其深远的影响。
唐代(公元615——967),宋代(公元960——1279)是中国封建时代文化兴盛时期,尤其是盛唐时期,边疆民族的歌舞艺术大量传入中原,对于中原的音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显然内外文化交流对音乐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唐代的专业音乐有了很高的成就。唐、宋以宋民间音乐中的说唱与戏曲逐浙形成。有关唐代的民歌,我们从敦煌所藏曲子中可以找到一些,如《五更啭》之类。另从当时流传的《竹枝歌》也可了解一、二,竹枝歌是兴起于长江中上游巴渝一带的一种自由吟唱抒情山歌,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白居易都吸收过这种民歌因素,写过一些文人创作的《竹枝歌》。直至今天在湖北西部、四川东部的田歌中还能找到《竹枝歌》的曲式结构痕迹。宋代的“曲词”很盛行,当时这是一种来自民间的新型演唱形式。元代(公元1221——1368)以“小令”闻名,“小令”是民歌的一种,现今西北地区的民歌仍有以“令”命名的山歌。元代的小令流传后世的很少,元代统治者对民间带有不满与讽刺时事为内容的民歌,视如洪水猛兽,严禁传唱。
明代(公元1368——1684),清代(公元1641——1911)是封建社会的末期,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萌芽,中、小城镇市民阶层兴起,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锐,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人民思想异常活跃,民歌特别兴盛,其数量之多,人民性之强烈都是前所未有的。这时已有半职业艺人演唱民歌小曲。到清代晚年(1848年以后)中国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反封建,反抗外来侵略为主题成了近代民歌的时代特点。这个时期出现了不少文学家搜集编辑的民歌歌词集,如黄遵宪的《客家山歌》、冯梦龙的《吴歌》、李调元的《粤讴》以及华广生的《白雪遗音》等。由于个人的偏爱,这些民歌集在品种上大都偏重于民间抒情民歌。其中不少民歌今天仍在民间传唱。更值得提出的是清代著名民间文学家浦松龄的《聊斋俚曲》,选用了明末清初民间流行的五十几种民歌曲牌。其中有一些一直为民间艺人传唱至今,使我们能够听到三、四百年之久的民歌曲调,甚为珍贵。
20世纪以来,经历了1911年辛亥革命,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民歌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反帝、反封建的民歌达到了高潮。1921年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广大农、牧民的觉醒,民歌得到了振兴。这个时期民歌的显著标志是,大量的内地新民歌向东部沿海地区传播,部分边疆兄弟民族的民歌也向中原地区传播,反映人民革命和团结一致抵抗外来侵略题材的新民歌,空前繁荣。此外,如争取婚姻自由、勇女平等、反对烟毒的民歌也为数不少。五四前后,李家瑞编《北平俗曲集》问世,已经有了民歌的曲谱记录。更值得一提的是1942年以后在延安兴起的向民间音乐学习的运动起到了划时代的意义,揭开了现代音乐史新的一页。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劳动人民才真正得到尊重,中国民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反映人民新生活的民歌如春笋般的大量涌现出来,不但题材新颖,而旦音乐格调更加活发、热烈、开朗、明快,充满了向上的激情合乐观主义精神,由于各个民族以往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有不少民族甚至尚无文字,民歌仍然是他们的主要艺术形式,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大都保留着“诗、歌、舞”相结合的形式。相比之下,汉族由于戏曲、说唱的迅猛发展,民歌演唱活动不如兄弟民族活跃,沿海不如内陆地区传唱的民歌多。这也是新的历史时期民歌的一个显著特征。
问题一:京剧有什么特点 独特的唱腔,抑扬顿挫,结合地方方言成就京剧的各个流派2伴奏器件,不同于西洋乐器,京剧的器件十分突显中国风。京剧的乐器分管弦乐和打击乐两部分。管弦乐有胡琴、二胡、月琴、弦子、笛子、笙、唢呐、海笛,以伴奏歌唱为主,但也有时用来衬托表演动作。管弦乐以胡琴、笛子为主要乐器。打击乐有板、单皮鼓、堂鼓、大锣、小锣、铙钹、齐钹、撞钟、云锣、镲锅、梆子等。它们主要用来衬托演员的舞蹈动作,特别是能烘托、渲染武打时的气氛。其中以板和单皮鼓、大锣、小锣为主要乐器。 京胡:拉弦乐器。胡琴的一种,主要用于京剧伴奏。形似二胡而较小,琴筒竹子做成,直径约5厘米,一端蒙以蛇皮,张弦二根,按五度关系定弦。奏时使马尾弓擦弦而发音,其音刚劲嘹亮。是京剧管弦乐伴奏中的主乐器。 3独特的脸谱文化,根据人物的不同性格成就了不同的脸谱造型,例如白脸的曹操,红脸的关公等等。4独特的服饰。
(1)舞台和时空方式 京剧舞台过去没有大幕,观众一眼就能看清整个舞台。舞台上一般只有一张带“桌围”的桌子、两把带“椅披”的椅子,称为“一桌二椅”。桌围和椅披上都有装饰性的绣花。有时舞台上什么也没有。后来在台前增加了大幕,演戏之前用它把舞台遮掩起来。有时在演出过程中又拉上一道幕,称为“二道幕”,用它把摆设桌椅、演员换装等准备工作挡在幕后,幕前可同时有演员表演,使京剧的演出更加紧凑。 京剧舞台的时间、空间是非常自由的,它不受实际生活的时空限制。大幕拉开后,在演员没上场之前,舞台并不表示任何时间、地点。京剧舞的时空是靠演员的活动来确定的。比如,京剧中某个角色上场后,通过念白、歌唱,可以表明舞台是他的书房。但是他下场后这个书房就不存在了,紧接着另一个角色上场,通过他的身段表演,可以表明舞台是一条崎岖的山路。当一个人在自己家里闲坐无事,想到朋友家走走,便在舞台上走一个圆圈(叫做“圆场”),他的家也就转换成他朋友的家了。 又如,当剧中人听到一个意外的消息,感到震惊,这本是个瞬间的心理反应,但是为了刻画人物,可以用很长的时间来歌唱。相反,像写信、看信、饮酒过程,本来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但是为了简炼,只表演一下姿态,同时吹奏一支唢呐曲牌,就完成了。 因此,观众在欣赏京剧时,需要随着演员的念白、歌唱和表演,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样才能理解戏里的时间、地点和环境。 (2)角色类型 京剧的角色类型俗称“行当”,主要是根据剧中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地位、性格、气质等划分的。京剧的行当划分,是从昆曲和徽汉等古老剧种衍变而来。起初分生、旦、末、外、净、丑、杂、上手、下手、流行等十门角色。后来由于表演艺术的发展和剧目的丰富,严格的行当界线被打破了,综合成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各行中又包容了几个不同的角色类型。 如生行中有:老生(主要扮演帝王及儒雅文弱的中老年人。有些唱打兼有的武将,如花云、岳飞、黄忠等,则属于“靠把老生”,亦归老生行)、武生(勇猛战将或绿林英雄)、小生(主扮演英武气盛、风流倜傥的人物,如周瑜、吕布,以及英俊的青少年人物)、红生(如关羽、赵匡胤一类人物),剧中的儿童一类角色,则称娃娃生。 旦行中有:正旦(或称青衣)(端庄娴静的女子)、花旦(天真活泼的少女或性格泼辣的 )、武旦(巾帼女将,绿林侠女及神话中的妖女灵仙等)、老旦(老年妇女)、彩旦(性格爽朗风趣的妇女或刁顽的恶婆等)。 净(又称“花脸”)行中有:正净(庄严凝重的忠臣良将)、副净(绿林草莽英雄或权臣奸相等)、武净(G悍战将或神话中的灵>>
问题二:京剧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京剧耐人寻味,韵味醇厚。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它作为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是十分丰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严格的。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当然,同时也相应地使它的民间乡土气息减弱,纯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因而,它的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问题三:京剧有什么主要特点 5分 剧的主要特点:
京剧是主要在徽汉两大剧种的基础上吸收昆曲、梆子腔等多种地方腔调而形成的剧种。其特点是以二黄、西皮为主要声腔,其偿打曲牌主要来自昆曲。其最初行当分为:生、旦、净、末、丑、副、外、武、杂、流十行,已逐渐归并与我们现在看到的生、旦、净、丑四行。其各行当都一套比较严格的表演程式,在唱念做打上各具特色,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其表演艺术讲究虚实结合,最大限度的超脱舞台表演的空间和时间限制。
其主要特点可细分为唱腔、乐器、脸谱、角色、舞台、服饰六个方面特点,在这里根据楼主题意不多做赘述。
问题四:京剧的特点 西皮 戏曲腔调,京剧唱腔的主要腔调之一,一般认为出于梆子腔,明末清初秦腔流传至湖北襄阳一带,同当地民间曲调结合演变成襄阳调,后称为湖广腔,又称西皮。西皮腔流传亦甚广,湘剧、桂剧等中称为“北路”,粤剧中称为“梆子”,滇剧中称为“襄阳调”。京剧西皮则是早在乾隆四十四年秦腔演员魏长生入京后,在徽秦合流的基础上,于道光年间湖北演员王洪贵、李六、余三胜等入京,带来所谓楚调,再一次促成徽汉合流而形成的。西皮腔属板腔体,其结构特征以七、十字句三个词组首字为标志,为抑扬扬格,即所谓“眼起板落”。旋律多跳进,曲调起伏跌宕,节奏形式多样,速度较快,胡琴 京剧唱腔 定弦为la,、mi,唱腔最后大多结束在宫音上,具有宫调式的特征(旦角为盏鳎,与二黄相比,具有高亢、激越、活跃、明快的情调特点,又用于表现活跃轻快、慷慨激昂的情感。西皮的板式类别丰富,有“原板”、“慢板”、“快三眼”、“二六”、“流水”、“快板”、“导板”、“摇板”、“散板”等,也有反调。 二黄 京剧唱腔的主要腔调之一。原系清初在长江中下游,即今天湖北、安徽、江西三省毗邻地带流行的一种民间戏曲声腔。其渊源众说不一。一说系由明末清初的弋阳腔,经吹腔、高拨子、四平调发展成为二黄腔。一说系由安徽的石牌腔(吹腔),传至江西宜黄而成宜黄腔。从声腔曲调上分析,两者均与京剧二黄有某些共同点,说明彼此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湖北、安徽等省地处我国腹地,为我国几大方言及各次方言区的交接地带,即除较靠南的粤语、客家话、闽南、闽北话以外,是北方话中北方、西北、西南、江淮四个次方言和吴语、湘语、赣语的汇集点,很易极变腔调,成为近代我国声腔产生的摇篮。二黄腔流传甚广,涉及南部大半个中国。赣剧、湘剧、桂剧、粤剧等称为“南路”,川剧、滇剧等称为“胡琴”。京剧二黄则为18世纪末(清乾隆五十五年后)相继进入北京的徽班,经过徽秦、徽汉两次合流而形成的。二黄腔属板腔体,其结构特征以七、十字句三个词组首字为标志,为扬扬扬格,亦即所谓“板起板落”。旋律多级进,曲调流畅平和,节奏较稳定,速度较慢,胡琴定弦为Sol、re,唱腔最后大多也结束在此两音上,具有商调或商、战岷系牡魇教卣鳌S胛髌で槐龋具有低回凝重、稳健深沉的情调特点。二黄板式类别有“原板”、“慢板”、“快三眼”、“导板”、“散板”、“摇板”“垛板”等,并发展出庞大的反调系统,称为“反二黄”。 反二黄 京剧曲调。在二黄的基础上大量运用调式交替和暂转调,形成双重调式性或直接转入上五度宫调系统,直至形成独立调性的唱腔结构,谓之反二黄。胡琴定弦由二黄的sol、re变为反二黄的do、sol,音高不变,唱名变化,前者内弦唱名变为后者外弦唱名,故得反调之名。反二黄板式结构与二黄相同,板式也比较丰富,有“原板”、“慢板”、“导板”、“散板”、“摇板”、“垛板”等。反二黄成套的唱腔中,导板有时借用二黄的,然后由过门转入反调,其间可见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反调形成的轨迹。反二黄上下句落音和二黄基本相同,但由于旋律的高低对比,变化,使落音较灵活。反二黄的音域相对比二黄宽,旋律迂回曲折,跌宕有致,不仅鱼油中低音区低回深沉的情调,更有高音区悲愤激励、苍凉凄楚的情调,尤其是大段的成套反二黄唱腔,常成为京剧唱腔中最具特色的、表现力最为丰富的唱段。 四平调 戏曲腔调,京剧中亦称二黄平板。四平调的结构,以七、十字句三个词组首字为标志,其上句为扬抑扬格,下句为抑扬扬格,加上词组内各字的节奏交叉,它兼有西皮与二黄的结构特点。从调式上看,上句落re 、下句落do,和西皮相同。从旋律及>>
问题五:京剧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京剧的由来和特点简介 艺术特点①讲究唱、念、打、舞。②讲究字正腔圆,抑扬顿挫,节奏变化,轻重缓急。③有生、旦、丑、净四大行当。④用各种脸谱表现人的性格、忠奸。
由来: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
京剧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以唱吹腔、高拨子、二黄为主的徽班。徽班流动性强,与其他剧种接触频繁,在声腔上互有交流渗透,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也搬演了不少昆腔戏,还吸收了腔和其他一些杂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高朗亭(名月官)为首的第一个徽班(三庆班)进入北京,参加乾隆帝八十寿辰庆祝演出。《扬州画舫录》载:高朗亭入京师,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曰三庆。刊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杨懋建《梦华琐簿》也说:而三庆又在四喜之先,乾隆五十五年庚戌,高宗八旬万寿入都祝匣时,称'三庆徽',是为徽班鼻祖。伍子舒在《随园诗话》批注中则更具体指出是闽浙总督伍纳拉命浙江盐商偕安庆徽人都祝厘。随后还有不少徽班陆续进京。著名的为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班,虽然和春成立于嘉庆八年(1803),迟于三庆十三年,但后世仍并称之为四大徽班进京。
乾隆、嘉庆年间,北京文物荟萃,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各剧种艺人麇集。北京舞台昆腔、京腔、秦腔三足鼎立、相互对峙。徽班到京,首先致力于合京秦二腔。当时秦腔、京腔基本上同台演出,京秦不分(《扬州画舫录》),徽班发扬其博采众长的传统,广泛吸收秦腔(包括部分京腔)的剧目和表演方法,同时继承了众多的昆腔剧目(还排演了昆腔大戏《桃花扇》)及其舞台艺术体制,因而在艺术上得到迅速提高。
徽班本身的艺术特色,是它能够在争衡中取胜的主要原因。在声腔方面,除了所唱二黄调以新声夺人而外,它联络五方之音,合为一致(《日下看花记》);在剧目方面,题材广阔,形式多样;在表演方面,纯朴真切,行当齐全文武兼重,因此适合广大观众的欣赏要求。
在演出安排上,据《梦华琐簿》载,四大徽班各擅胜场。三庆以轴子取胜(连日接演新戏),四喜以曲子取胜(善唱昆曲),和春以把子取胜(善演武戏),春台以孩子取胜(以童伶为号召)。在艺术和经营上备有侧重点,能够发挥专长,取得较快进展。至道光后期,徽班已在北京占据优势。《梦华琐簿》说:今乐部皖人最多,吴人亚之,蜀人绝无知名者矣。又说:戏庄演剧必徽班。戏园之大者,如广德楼、广和楼、三庆园、庆乐园,亦必以徽班为主。徽班成长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它向京剧擅变的过程。这一嬗变的完成,主要标志为徽汉合流和皮黄交融,形成了以西皮、二黄两种腔调为主的板腔体唱腔音乐体系,使唱念做打表演体系逐步完善。最早随同徽班进京的汉调演员是米应先(又名米喜子),湖北崇阳人(一说安徽人),生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约于嘉庆年间加入春台徽班进京演唱,演正生,擅红生戏,声望极隆(见《梦华琐簿》及李登齐《常谈丛录》)。被视为著名汉调演员余三胜的先驱(当时曲艺唱词有亚赛当年米应先之句)。道光年间(1821-1849),汉调演员至京加入徽班演唱的逐>>
问题六:京剧有哪些派别?都有什么特点? 京剧流派的繁荣是京剧艺术的成熟的结果。在京剧逐渐成熟之时,由于艺术本身的积累、竞争机制的形成以及师承体制的完善,艺术上的追求成为一种自觉行为,许多演员在表演上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也逐渐被观众认可;另外一些演员主动去效仿某一风格的演员,并在此基础上独特发挥,于是就形成了众多的流派。早在19世纪末,老生演员谭鑫培就在表演方面形成自己的风格。他初随程长庚等人学唱老生,后博采众长,改革旧的老生唱腔,创造出细腻婉转的谭派唱腔。梁启超盛赞谭鑫培四海一人谭鑫培,声名廿载轰如雷。谭鑫培在演唱上运用云遮月的嗓音,声调悠扬婉转,长于抒发低沉哀怨之情;在做工上发挥武生特长,身段灵活洒脱、干净洗练。他把青衣、老旦、花脸众行唱法及昆曲、梆子、大鼓等音调有机地融入老生唱腔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后有许多人以谭为宗,人称谭派传人。此后,京剧在武生行、旦行都有不少演员形成自己的风格,如武生行早期的俞(菊生)派、黄(月山)派、李(春来)派,旦行早期的王(瑶卿)派。时至20年代,京剧流派如雨后春笋般涌起。老生行中有的余叔岩的余派、言菊朋的言派、高庆奎的高派、马连良的马派、周信芳的麒派、杨宝森的杨派、奚啸伯的奚派等。20年代,余、马、言、高在剧坛有四大须生之称。旦行的流派发展也很迅猛,如梅兰芳的梅派、程砚秋的程派、荀慧生的荀派、尚小云的尚派、于连泉的筱派、黄桂秋的黄派、李多奎的李派等。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发起评选旦角演员的活动,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获得前四名,被人们称为四大名旦。除了个人流派的繁荣以外,因地域文化之别也形成了一定的流派。京剧的京派、海派就是这样形成的。京派以北京为中心,亦称京朝派;后者以上海为中心,包括南方地区的京剧,亦称南派或外 。京派讲究严谨的艺术规范、严格的师承、完美的表现,但又有拘泥成规之弊;海派讲究艺术上的革新,敢于突破旧范、大胆创新、追求新奇效果,但又易流于粗疏。京剧流派的形成,是京剧走向繁荣的标志。众多的流派把京剧表演艺术发展得淋漓尽致,丰富了京剧表演艺术的欣赏层面,京剧艺术本身也在流派的形成和繁荣中走向中兴。同时,也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观众对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取向。京剧流派的繁荣虽 了京剧的发展,但又使戏曲艺术疏离了文学的追求,偏于一隅向前发展,使戏曲艺术流于技艺的开拓而失去了应有的文人色彩。
京剧有很多派,我们常听到“某某是学哪一派的”“某某是某派的传人”等等,感觉非常的高深,其实并非我们想象中那么复杂,我们从京剧的行当说起,就可以略见一斑了。
我们知道,京剧总的来说分为四个行当,即生、旦、净、丑。最早期在元朝时,是生、旦、净、末、丑,后来将末行划入生行,成为现在这样。
生:在京剧中表现男子,有小生、老生(即是末)、武生等等。如图:
生
┏━━━━━━╋━━━━━━━━━┓
小生 老生 武生
┏━━┻┓ ┏━━┻┓ ┏━━━┻━━━┓
小生 武小生 老生 武老生 长靠武生 短打武生
小生:用来表现年青的男子,唱腔多用假嗓,在京剧中行话叫做“小嗓”。这类角色非常多,如《白蛇传》中的许仙,《玉堂春》中的王金龙等等。代表派有叶派,叶盛兰开创。
武小生:顾名思义,就是以打为主的小生角色,《群英会》中的周瑜即是例子。代表派有叶派,叶>>
问题七:京剧都有哪些派别?特点分别是什么? 京剧流派的繁荣是京剧艺术的成熟的结果。在京剧逐渐成熟之时,由于艺术本身的积累、竞争机制的形成以及师承体制的完善,艺术上的追求成为一种自觉行为,许多演员在表演上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也逐渐被观众认可;另外一些演员主动去效仿某一风格的演员,并在此基础上独特发挥,于是就形成了众多的流派。早在19世纪末,老生演员谭鑫培就在表演方面形成自己的风格。他初随程长庚等人学唱老生,后博采众长,改革旧的老生唱腔,创造出细腻婉转的谭派唱腔。梁启超盛赞谭鑫培四海一人谭鑫培,声名廿载轰如雷。谭鑫培在演唱上运用云遮月的嗓音,声调悠扬婉转,长于抒发低沉哀怨之情;在做工上发挥武生特长,身段灵活洒脱、干净洗练。他把青衣、老旦、花脸众行唱法及昆曲、梆子、大鼓等音调有机地融入老生唱腔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后有许多人以谭为宗,人称谭派传人。此后,京剧在武生行、旦行都有不少演员形成自己的风格,如武生行早期的俞(菊生)派、黄(月山)派、李(春来)派,旦行早期的王(瑶卿)派。时至20年代,京剧流派如雨后春笋般涌起。老生行中有的余叔岩的余派、言菊朋的言派、高庆奎的高派、马连良的马派、周信芳的麒派、杨宝森的杨派、奚啸伯的奚派等。20年代,余、马、言、高在剧坛有四大须生之称。旦行的流派发展也很迅猛,如梅兰芳的梅派、程砚秋的程派、荀慧生的荀派、尚小云的尚派、于连泉的筱派、黄桂秋的黄派、李多奎的李派等。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发起评选旦角演员的活动,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获得前四名,被人们称为四大名旦。除了个人流派的繁荣以外,因地域文化之别也形成了一定的流派。京剧的京派、海派就是这样形成的。京派以北京为中心,亦称京朝派;后者以上海为中心,包括南方地区的京剧,亦称南派或外 。京派讲究严谨的艺术规范、严格的师承、完美的表现,但又有拘泥成规之弊;海派讲究艺术上的革新,敢于突破旧范、大胆创新、追求新奇效果,但又易流于粗疏。京剧流派的形成,是京剧走向繁荣的标志。众多的流派把京剧表演艺术发展得淋漓尽致,丰富了京剧表演艺术的欣赏层面,京剧艺术本身也在流派的形成和繁荣中走向中兴。同时,也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观众对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取向。京剧流派的繁荣虽 了京剧的发展,但又使戏曲艺术疏离了文学的追求,偏于一隅向前发展,使戏曲艺术流于技艺的开拓而失去了应有的文人色彩。
京剧有很多派,我们常听到“某某是学哪一派的”“某某是某派的传人”等等,感觉非常的高深,其实并非我们想象中那么复杂,我们从京剧的行当说起,就可以略见一斑了。
我们知道,京剧总的来说分为四个行当,即生、旦、净、丑。最早期在元朝时,是生、旦、净、末、丑,后来将末行划入生行,成为现在这样。
生:在京剧中表现男子,有小生、老生(即是末)、武生等等。如图:
生
┏━━━━━━╋━━━━━━━━━┓
小生 老生 武生
┏━━┻┓ ┏━━┻┓ ┏━━━┻━━━┓
小生 武小生 老生 武老生 长靠武生 短打武生
小生:用来表现年青的男子,唱腔多用假嗓,在京剧中行话叫做“小嗓”。这类角色非常多,如《白蛇传》中的许仙,《玉堂春》中的王金龙等等。代表派有叶派,叶盛兰开创。
武小生:顾名思义,就是以打为主的小生角色,《群英会》中的周瑜即是例子。代表派有叶派,叶盛荣开创。
老生:用来表现老年男子,可以根据胡须的颜色来区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