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崇达《皮囊》184-224页。
厚朴和我是两个相反的人,这不妨碍我们是好朋友。
厚朴是用力追求梦想追求青春的人。
厚朴的夸张被人嘲笑,成了大家的谈资。他意识不到,甚至觉得是一种认可。
于是他真的开始买乐器,开始招新,开始组建乐队,开始第一次演出。
厚朴自考英语的父亲在自己家的院子装饰了一整面门墙大的自己绘画乡里陶瓷小队烧制的世界地图。
厚朴的乐队就叫世界。他说,大家好,我们是世界,请从现在开始,听我们唱歌……
厚朴说,世界比任何想象都要宽广和复杂,世界是没有限制和规矩的。
世界没有火,厚朴在校园火了。
厚朴恋爱,打架,唱歌,呛教授……
厚朴活得无所顾忌,畅快淋漓。
他用生命追求想象中的世界,因为太过于用力。
“来自他生命的最简单的情感确实是容易感染人的……厚朴成了他想象的那个世界的代言人。”
为幻象燃烧生命,幻象如果破灭,还有什么会剩下呢?
现实吧。
厚朴的女朋友据说是市委秘书长的女儿。她要一个张扬自由的男朋友,于是在厚朴穿了一身西装跟她去见家长的时候,厚朴被抛弃了。
厚朴不懂。
厚朴是活在旧世界的人,他一门心思想要抵达新世界,却用老的规则衡量约束自己。用力追求的自由新世界不过是对生命的想象。
而我一开始就和厚朴不一样。
找实习,找兼职。赚钱攒学费,规划自己的未来。
我也被“文化局局长的女儿”相中,有些“止乎礼”的交往,也见了对方家中一众显赫的亲属,甚至被安排可以去实习……
于是,带上一张火车票,从一家杂志社的试用开始,我得到进入北京的机会。
我似乎成了厚朴失败的映照。
在我的奔波中,厚朴被休学了,厚朴被家里安排去一个很小的村庄教书,教的很杂,语文,政治,音乐……
厚朴自杀了。
其实我知道,我和厚朴得了一样的病。
我们都在想象与现实中挣扎。
刚上大学的人,参加各种社团,如果吉他社团只是想象自己在谈吉他的社团,那么这样热闹的生活不过是对自己进行的自我催眠,以为自己变得现代时尚,以为自己在用力的追求梦想,用力挥洒青春。
其实都是对青春的挥霍。
真的不如多读几本书。
过于看重别人,忽略自己内心的感受,甚至不知道自己所求所需。。岂不可悲。
《墨子·非攻》中说,“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凶。”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不以水为镜子,而以人为镜子对照检查自己;以水为镜能看到自己的面容,而以人为镜,便会知道对错。
如果不是为了比照自己的行为对错,不是为了更好的独善其身,真的不必太看重别人眼中的自己。
孤独有那么难守吗?
别人的认可那么重要吗?
为人父母者,不是让孩子吃饱穿暖,让他顺着天性自然成长的。
该引导的时候要引导,该束缚的时候要束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每个人在自己扮演的角色里,该演的每一步都不能省。
《皮囊》txt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x34f
简介:《皮囊》是蔡崇达的文学作品,一部有着小说阅读质感的散文集。作者本着对故乡亲人的情感,用客观、细致、冷静的方式,讲述一系列刻在骨肉间的故事,体现一个福建渔业小镇上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作者通过本书,与读者分享其对三大现代人共通命题的思考,回答那些我们始终要面对的问题——亲人的生老病死、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故乡与远方的选择。自2014年12月面世至今,《皮囊》成为感动千万读者的“国民读本”,被称为“非虚构”写作丛林中样貌的林木,销量突破300万册,堪称现象级的畅销书。韩寒、白岩松、刘德华、刘同、蒋方舟、李敬泽、阿来、阎连科等人联袂推荐。《皮囊》(2019)封面升级版,书封使用具有皮肤质感的SKINS纸,包裹14则温情而又残酷的故事,容纳一个个既失去家乡又尚未到达远方的生命。
《皮囊》摘抄
“人生际遇的好与坏,关键往往在于生命里碰到甚么人,只要能对你有所启发,都是明灯。”
“皮囊的冷酷法则就是,它从不许诺什么,它不相信奇迹,不相信心。”
“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
“在生活中、行动中遭遇的人,认识他们,照亮他们,由此你就知道自己是谁。”
“伤痕累累的心。
但伤痕累累的心是好的,流泪、流血、结了痂、留下疤痕,然后依然敏感着,让每一次疼痛和跳动都如同初心,这是好的。
除非死心,除非让心睡去。怀着死掉的、睡着不起的心,皮囊就仅仅是皮囊。”
“皮囊可以不相信心,可以把心忘掉。但一颗活着、醒着、亮着的心无法拒绝皮囊,皮囊标志出生命的限度、生活的限度,生命和生活之所以值得过,也许就因为它有限度,它等待着、召唤着人的挣扎、愤怒、斗争、意志、欲望和梦想。
这是多么有意思,虽然我们到底不能确定意义。”
“过一遍自己,也试着过一遍他人。
把栏杆拍遍。把心再伤一遍。”
“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
“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
“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
“一只珊瑚虫拼命往上长,死了变成下一只珊瑚虫的房子,用以支持它继续往上长。它们的生命堆叠在一起,物化成那层层叠叠的躯壳。”
“但男人终究是胆小的,天不怕地不怕只是还不开窍还不知道怕”
“我们谁也没说破,因为我们都知道,自己承受不了说破后的结果。”
“我知道这房子是母亲的宣言。以建筑的形式,骄傲地立在那。”
“多少人过去的影子在这里影影绰绰,昨日的悲与喜还在那停留,想象着,它们终究变成的一片尘土飞扬的废墟。”
“更重要的是,唯一的观众——生活,从来就不是个太好的观看者,它像一个苛刻的导演,用一个个现实对我们指手画脚,甚至加进很多戏码,似乎想帮助我们找到各自对的状态。”
“我投入到似乎都忘记,那终点注定是失败,注定是一场无法承受的剧痛。”
“那结局是注定的,生活中很多事情,该来的会来,不以这个形式,就会以那样的形式。但把事情简单归咎于我们无能为力的某个点,会让我们的内心可以稍微自我安慰一下”
“没事的,我不在,家还在的。”
“这是四年一度全世界的狂欢,他们没有人知道,这一天,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不见了”
“有种东西,隔阂着彼此,注定无法做非常好的朋友——目光,太透彻的目光。”
“坏脾气恰好是个优点:确保你不会很深地和她发生情感。”
“我知道过不了几天,风一吹,沙子一埋,这痕迹也会不见的。
一切轻薄得,好像从来没发生过。”
“困难显得很平常,显得不值一提。只是每个家庭要想办法去消化这种困难,并且最终呈现出波澜不惊的平凡和正常。”
“和世界上很多道理一样,最危险的地方看上去都有最丰厚的回报。”
“但也正因为对生活的乱流,丝毫不懂也因此丝毫不惧,才有可能靠着一点生命的真气,混乱挣扎开一个方向,任性地摆脱了一个可能的命运。”
“如果神灵要亲近某人,必然要发现某人的需求,然后赐予她。人最怕的是发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偌大的城市,充满焦灼感的生活,每次走在地铁拥挤的人群里,我总会觉得自己要被吞噬,觉得人怎么都这么渺小。而在小镇,每个人都那么复杂而有生趣,觉得人才像人。”
“不屑,也可能来自不懂。”
“正因为你觉得无聊我才要和你聊天,我要告诉你,我们是有机会过想象的生活的,我们可以挣脱这里的一切。”
“所以我们要创造我们的生活。”
“因为,他有比这些孩子更高的理想。”
“我总在想,必须做点什么,才能跟得上文展。
这样的焦虑,让我不得不经常找机会和文展好好聊聊。”
“你要找到自己的路”
“自己的路得自己想,我不可能为你的生活作答案的”
“我要告诉你的是,困惑、一时找不到未来的大目标这很正常,没有几个人能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可以过什么样的生活,你做好眼前的一件件事情就可以了。”
“按照生活一点点做好,生活会给你答案的。”
“我不知道,就先做好小事,大事以后再想。”
“别着急,到自己能想明白的时候,就会突然明白的。”
“或许他骨子里头是个自私的人,用完我们就不要了吧。”
“我小时候是极爱听这样的诵读的,抑扬顿挫很有韵味,而且经由老先生的嘴巴这么一念,仿佛自己成了某种质感的能人。”
“到了大城市,你会发现,咱们这种小镇捏出来的人多粗陋。”
“然后,你会恨生养你的地方,它拖累了你”
“和他说话,就如同和一个人在水里纠缠,你拉着他,想和他一起透口气,他却拉着你要一起往下坠。”
“即使我们就隔着一座房子,但我感觉,我们像隔了两个世界一般”
“有时候人会做些看上去奇怪的反应,比如,越厌恶、越排斥的人和地方,我们却越容易纠葛于此,越容易耗尽自己所有就为了抵达。”
“我想,或许他代表了我们这种小镇出生的人,某种纯粹的东西。那种东西,当然我身上也有。我在想,或许他是某部分的我。”
“我基本不太想太长远的事情,很多事情想大了会压得自己难受。我只想着做好一点点的事情,然后期待,这么一点点事,或许哪天能累积成一个不错的景观起码是自己“喜欢的景观。”
“我做记者,是因为,我觉得这世界上最美妙的风景,是一个个奇特的人。”
“人总是在自己不注意的时候,回归到了原型。”
“我想到的,倒一直是对生活的不确定,我享受一个城市提供的更好的平台,但我不知道自己终究会比较享受怎么样的生活。”
“他再次吞下了自己的残疾,但是,不是以童年时期的那个方式。”
“出远门工作,反而让我明白自己确实是个恋家的人。”
“每个人都已经过上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生活让许多人在这个时空里没法相处在共同的状态中,除非等彼此都老了,年迈再次抹去其他,构成我们每个人最重要的标志,或许那时候的聚会才能成真。”
“越想寻到理由,越不能如愿。”
“我知道,他和我这辈子都注定无处安身。”
“他很用力地打招呼,很用力地介绍自己。看到活得这么用力的人,我总会不舒服,仿佛对方在时时提醒我要思考如何生活。然而,我却喜欢他脸上的笑。一张娃娃脸,脸上似乎还有帮忙种田留下的土色,两个小虎牙,两个酒窝,笑容从心里透出来。”
“不清楚真实的标准时,越用力就越让人觉得可笑。”
“时间久了,就会觉得脸上仿佛长出一个面具。每天晚上回到家,深深卸口气,仿佛职业表演者的卸妆仪式。”
“唯独有一次,一个同学神经兮兮地凑到我耳边,说,我看出来了,你不是因为擦脸舒服,而是因为觉得扮演自己太累。”
“其实我自己都搞不清楚,哪个才是我应该坚持的活法,哪个才是真实。”
“我不知道他哪句是真话,生存现实和自我期待的差距太大,容易让人会开发出不同的想象来安放自己。我相信,他脑子里藏着另外一个世界,很多人脑子里都偷偷藏着很多个世界。
我自己也一直警惕地处理着想象和现实之间的关系:任何不合时宜的想象都是不需要的,因为现实的世界只有一个。”
“他以为他现在到达的,是整个世界的入口;他以为再走进去,就是无限宽广的可能;他以为正在和他对话的,已经是整个世界。”
“在迅速城市化的这个国家里,似乎每个人都在急着进入对时尚生活的想象,投入地模仿着他们想象中的样子。”
“被这种想象俘虏多可笑。真实的世界,世界的真实不是这样的。”
“真实的利益关系和真实的人性。要训练自己和真实的世界相处。
就这样,我和厚朴朝两个方向狂奔,以自己的方式。”
“去他妈的世界,难得住我吗?文明人才怕东怕西,必要的时候我可以不文明,我比你底线低。”
“不合时宜的东西,如果自己虚弱,终究会成为人们嘲笑的对象,但有力量了,或坚持久了,或许反而能成为众人追捧的魅力和个性”
“之所以不恐惧的原因在于,我把他们都当成“事件里的某个细节”,而不是“某个人”。”
“走进学校,看到这里乌泱泱的人群,努力散发荷尔蒙、享受和挖掘身体的各种感官时,总会有种强烈的恍惚感。甚至会矫情地想,这么努力追求所谓青春的人,意义在哪?”
“你是看着我爆发生命力的人。”
“或许实在有太多话想说了,当不了主唱没法亲自用歌曲表达,厚朴自己扮演了主持人的角色。”
“我确实记住了厚朴开场前吼的那一嗓子:我们是世界,现在听我们歌唱吧。
虽然不愿意承认,但在那一刹那,我竟然被触动到了,竟然很认真地想:自己是否也可以活得无所顾忌、畅快淋漓。”
“我总结是:厚朴确实在用生命追求一种想象,可能是追索得太用力了,那种来自他生命的最简单的情感确实很容易感染人,然后有人也跟着相信了,所以厚朴成了他想象的那个世界的代言人。”
“每个人都有各自天马行空的愿望和想象,在现实中因或多或少的原因和困难“正在筹备”或者“暂缓执行”,但似乎找到了一个共同的出口:厚朴,你来带头做吧!”
“我们能成为好朋友,或许正因为我们是相反的人”
“有些人确实一门心思突破一切想抵达所谓的新世界,但转头一看,却发觉,他们只知道用老的规则来衡量自己;才发觉,其实他们彻头彻尾地活在旧体系里了。”
“不要看一个人的出身,要看一个人的可能性”
“他以为自己做着摧毁一切规矩的事情,但其实一直活在规矩里。我以为自己战战兢兢地以活在规矩里为生活方式,但其实却对规矩有着将其彻底摧毁的欲望。”
“我没搞清楚,是否每个人都要像我这样看得那么清楚。我也没把握,看得清楚究竟是把生活过得开心,”
“学校里的这种乐队,贩卖的从来不是音乐,是所谓“自由的感觉”。”
“让我经常愧疚的是,我不是把她单独作为一个原因来考虑,而是把她纳入我整个人生的计划来考量,思考到底我是不是要选择这样的人生。”
“我到底会让自己过什么样的人生。”
“后来才意识到,在那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那倦乏的、对一切提不起兴趣、似乎感冒一样的状态,是爱情小说里写的所谓心碎。我原本以为,这种矫情的情节不会发生在我身上。”
“他们的“世界乐队”,现在看来,更像是以青春的名义集体撒的一个娇。在看到现实的未来后,各自投奔到新的轨迹里去了,还赋予这样的行动另外一个名字:追求。
只有厚朴,像是派对后留下来收拾的那个人。”
“在一段时间里,我觉得这个城市里的很多人都长得像蚂蚁:巨大的脑袋装着一个个庞大的梦想,用和这个梦想不匹配的瘦小身躯扛着,到处奔走在一个个尝试里。而我也在不自觉中成为了其中一员。”
“我没把握,当他看到梦想背后那芜杂、繁琐的要求时,是否会有耐心,是否具有能力,是否能有足够的接受度——梦想原来是卑微的执着。”
“或许能真实地抵达这个世界的,能确切地抵达梦想的,不是不顾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热,而是务实、谦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怜的隐忍。”
“他不是假装,他只不过不知道怎么处理自己身上的各种渴求,只是找不到和他热爱的这个世界相处的办法。每个人身上都有太多相互冲突却又浑然一体的想法,他只是幼稚,还没搞清楚自己到底是谁。”
“因为外部的挫折,他越来越投入对梦想的想象,也因此,越来越失去和实际的现实相处的能力。”
“他已经用那些激烈的方式,把自己抬到那样的心理预期,不可能再低下身,扎到庸常的生活里去了。他不知道,最离奇的理想所需要的建筑素材就是一个个庸常而枯燥的努力。
他显然也隐隐约约感觉到,失败者这个身份似乎即将被安置到他头上来。他知道自己再也没有能力,组织起他能想象到的瑰丽生活去与现实抗衡,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紧张、敏感地去抗拒一切质疑和暗示。”
“以前读大学的时候,总觉得这城市格外的小,就是一条主干道,衍生出几条功能迥异的路。然而,当它藏住一个人的时候,就变得格外的大。”
“然而生活必须继续,就像是个话剧演员,我必须在中场休息时间结束后,继续扮演起在现实生活中苦苦争取来的角色。”
“一种难以形容的悲伤,迅速在胸口膨胀。张了张口,试图想发出点什么,却始终没有一点声音。我这才意识到,这几来年,对自己的管控太成功了,以至于在这个极度难过的时候,还顾虑着大声宣泄会惹来邻居的非议。”
“要确保对自己一切的控制,要确保对某种想象的未来达成,要确保自己能准确地活在通往目标的那个程序里。”
“然而我要抵达的到底是什么?这样的抵达到底有什么意义?
我自己也完全不清楚。”
“不想哭,内心憋闷得难受,只能在租住的不到十平方米的房间里,不断来来回回地到处走,然后不断深深地、长长地叹气。仿佛我的胸口淤积着一个发酵出浓郁沼气的沼泽,淤积着一个被人拼命咀嚼,但终究没能被消化,黏糊成一团的整个世界。”
“海水迅速把我淹没了,那咸咸的海水包裹着我,把我往怀里搂。我看到,这海水之上那碎银一样的阳光,铺满我的瞳孔,醒来的时候,已经在医院的病床上。
海是藏不住的。父母因为自己曾经的伤痛和自以为的对我的爱护,硬是要掩饰。我因而听到海浪声,以为是风声,闻到海腥味,以为是远处化工厂的味道。然而,那庞大的东西还一直在涨落着,而且永远以光亮、声响在召唤。我总会发现的,而且反而因为曾经的掩饰,更加在意,更加狂热。”
“我知道自己和它最好的相处方式是什么。那就是坐在海边,享受着海风亲昵的抚摸,享受着包裹住我的庞大的湛蓝——那种你似乎一个人但又不孤独的安宁。”
“海藏不住,也圈不住。对待海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每个人自己去寻找到和它相处的方式。每片海,沉浮着不同的景致,也翻滚着各自的危险。生活也是,人的欲望也是。以前以为节制或者自我用逻辑框住,甚至掩耳盗铃地掩藏住,是最好的方法,然而,无论如何,它终究永远在那躁动起伏。
我期许自己要活得更真实也更诚实,要更接受甚至喜欢自己身上起伏的每部分,才能更喜欢这世界。我希望自己懂得处理、欣赏各种欲求,各种人性的丑陋与美妙,找到和它们相处的最好方式。我也希望自己能把这一路看到的风景,最终能全部用审美的笔触表达出来。
我一定要找到和每片海相处的距离,找到欣赏它们的最好方式。”
“最终我实在提不起兴趣了,城市里似乎太多已知,我老家的一个小水池都有好多未知。”
“不过我觉得曾经的乡土让自己变得相对浑厚些——因为浑浊所以厚实。”
“我所说的浑厚有个最简单的解释,从一个小镇的生活再到一个县城一个地级市一个大城市,顺着这根链条下来,每一个层次的生活都不一样,你经过对比,对以往的更能理解而且吸收,对现在的也更能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
“近代的城市不是长出来的,不是培植出来的,不是催生出来的,而是一种安排。”
“我一直觉得有生命力的地方在于浑浊。一潭池子里的水和放在观景台上的水,永远是池子丰富也美丽。就一个池子,它里面的各种生物以及各种生活在这世界的故事都可以让一个孩子开心一个下午,而城市里的孩子只能盯着被安排好的景色开心这么一瞬间。”
“奇妙的因缘。人与人关系的建立,显得那么充满偶然又似乎必然——我们的朋友参与我们的生活,改变了甚至塑造了我们的生活。”
“你根本还不知道怎么生活,也始终没勇气回答这个问题。”
“我,或许许多人,都在不知道如何生活的情况下,往往采用最容易掩饰或者最常用的借口——理想或者责任。”
“我根本不敢让自己有空余的时间,因为时间一空下来,我就要回答怎么去填充时间,怎么去面对生活,去回答这个问题——我要怎么生活,我真正喜欢的是什么,我真正享受什么?”
“我根本不敢去判断自己的人生,也把握不住自己的人生。”
“或许,生活就是张这样的问卷,你没有回答,它会一直追问下去,而且你不回答这个问题,就永远看不到下一个问题。”
“在此前,我不愿意和许多关心我的朋友联系,不愿意开口说话,或许也在于我不知道如何回答自己、如何和自己相处,更不知道要如何和朋友相处了。”
“我真想好好和你聊聊,关于我们要怎么享受生活,而不是如何让虚妄的梦想膨胀自己。我真的太想和你谈谈,什么才是我们最应该珍惜和最珍贵的。”
“我知道那种舒服,我认识这里的每块石头,这里的每块石头也认识我;我知道这里的每个角落,怎么被岁月堆积成现在这样的光景,这里的每个角落也知道我,如何被时间滋长出这样的模样。”
“父亲突然离世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不是哭泣,而是满肚子的怒气,我憎恨自己再无法为父亲做点什么。亏欠得太多却没机会补偿,这是于我最无法接受的事情。”
“趴在这片即将安放父亲的土地,亲切得像亲人。轻轻把骨灰盒放入,众人发出总算完成的欢呼,我不争气地偷偷掉了几滴泪。那一刻我很确信,父亲很高兴我的选择。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很确信。因为这土地是那么舒服、温暖。”
“每一年祭扫总是不同光景:老的人更老了,新的人不断出来,看着一个又一个与你有血缘关系的老人,成了你下次来祭扫的那土堆,一个又一个与你同根的小生灵诞生、长大到围着我满山路跑。心里踏实到对生与死毫无畏惧。”
“那一刻我会觉得自己是切开的木头年轮中的某一个环,拥挤得那么心安。”
“事实上离家乡很远,对我来说是很不方便的事情,因为遇到事情,脆弱无助的时候,我第一反应就是回家。”
“我知道那种舒服,我认识这里的每块石头,这里的每块石头也认识我;我知道这里的每个角落,怎么被岁月堆积成现在这样的光景,这里的每个角落也知道我,如何被时间滋长出这样的模样。”
“我知道,其实我的内心、我的灵魂也是这些构成的。或许不应该说这片土地实际物化了我的内心,而应该反过来说,是这里的土地,用这样的生活捏出了这样的我。”
“没完没了的雨水,孩子气地赶起懒洋洋的土地味,悄悄蔓延上我的床,湿润而温暖,像某个亲人的肌肤,舒服得让人发困。我突然想,或许父亲的魂灵埋入这黄土,就应该也是这般舒服的感觉。”
“从小我就喜欢闻泥土的味道,也因此其实从小我不怕死,一直觉得死是回家,是入土。我反而觉得生才是问题,人学会站立,是任性地想脱离这土地,因此不断向上攀爬,不断抓取任何理由——欲望、理想、追求。然而,我们终究需要脚踏着黄土。在我看来,生是更激烈的索取,或许太激烈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任性。”
“是很美啊,那是片我至今不知道名字的海滩,海那边漂浮着几条大大的船,一群海鸟轻盈地掠过天际,我是可以躺在这里一个下午,如果这是我的家的话,然而,我实在抑制不住内心的恐慌:为什么这里的风这么大?为什么这里的沙子那么干涩?为什么看不到我熟悉的那些石头。我恐慌地到处寻找,才终于看到,那条湿润的小巷子温暖地在不远的地方等我。”
“作为游客,惬意的是,任何东西快速地滑过,因为一切都是轻巧、美好的,但这种快意是有罪恶的。快速的一切都可以成为风景,无论对当事者多么惊心动魄。”
“坐在曾经的位置上,还没开口,记忆已经全部涌上来了。
任何事情只要时间一长,都显得格外残忍。”
“这几年来我就这样生活在两个世界的夹缝中。现实中不愿意真正踏步进去,工作中作为记者,一个记录者,我所要做的,像是一个好事的看客,迅速挤进众多人围观的某个故事现场,尝试被卷进去其中的喜怒,然后一次次狠心地抽离。”
“生活中,我一直尝试着旅客的心态,我一次次看着列车窗外的人,以及他们的生活迎面而来,然后狂啸而过,我一次次告诉自己要不为所动,因为你无法阻止这窗外故事的逝去,而且他们注定要逝去。我真以为,自己已经很胜任游客这一角色,已经学会了淡然,已经可以把这种旅游过成生活。”
“太多人的一生,被抹除得这么迅速、干净。他们被时光抛下列车,迅速得看不到一点踪影,我找不到他们的一点气息,甚至让我凭吊的地方也没有。”
“而对于还在那列车中的我,再怎么声嘶力竭都没用。其中好几次,我真想打破那个玻璃,停下来,亲吻那个我想亲吻的人,拥抱着那些我不愿意离开的人。但我如何地反抗,一切都是徒然。”
“我才明白,我此前并不是接受旅游这种生活方式,我那只是逃避。虽然我反复告诉自己,既然人生真是个旅途,就要学会看风景的心情和能力。但我始终接受不了,活得这么轻盈,轻盈到似乎没活过。其实我并不愿意旅行,其实我更愿意待在一个地方,守着我爱着的人,生根发芽。”
“对那些我正在爱着或者曾经爱过的人,我希望你们明白,我多么希望付出全部为你们停留,如今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你们刻在我的骨头里,即使时光列车拖着我的肉身一路远行,至少你们的名字和名字牵扯的记忆,被我带走了,这是我对时间能做的唯一反抗”
“原谅我这么感伤,那是因为,不仅是过去、现在的我,多想挽留住自己最珍惜的东西,却一次次无能为力。但我还是愿意,这么孩子气地倔强抗争,我多么希望能和我珍惜的人一直一路同行,但我也明白,我现在唯一能努力的是,即使彼此错身了,我希望,至少我们都是彼此曾经最美的风景——这也是我能想到的唯一反抗。”
“我才发觉,我其实不认识父亲,即使我们是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严格来说,我只是知道他的人生,只是知道他作为父亲这一角色在我的生活中参与的故事,我没有真正地看见并理解他。”
“我常对朋友说,理解是对他人最大的善举。当你坐在一个人面前,听他开口说话,看得到各种复杂、精密的境况和命运,如何最终雕刻出这样的性格、思想、做法、长相,这才是理解。而有了这样的眼睛,你才算真正“看见”那个人,也才会发觉,这世界最美的风景,是一个个活出各自模样和体系的人。”
“我开始担心,自己会以这样的方式,错过更多的人。这惶恐,犹如一种根本的意识,就这么植入了内心。”
“写作不仅仅是种技能,是表达,而更是让自己和他人“看见”更多人、看见“世界”的更多可能、让每个人的人生体验尽可能完整的路径。”
“人各有异,这是一种幸运:一个个风格迥异的人,构成了我们所能体会到的丰富的世界。但人本质上又那么一致,这也是一种幸运:如果有心,便能通过这共通的部分,最终看见彼此,映照出彼此,温暖彼此。摘录来自: 蔡崇达 “皮囊”。 iBooks
皮囊这本书讲的什么事
皮囊(散文集)
蔡崇达随笔集,以人物肖像画的方式描绘了福建渔业小镇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在温情而又残酷的故事讲述中阐述了作者对父母、家乡的缅怀,对朋友命运的关切。文集风格沉稳,表达了这一代理想膨胀却又深感现实骨感而无处安身的青年人对自己命运的深切思考。部分作品曾收录于《一个》书系。这部特别的“新人新作”,由韩寒监制,上市之初即广受好评。白巖松、阿来、阎连科等评价为当下写作中的一个惊喜。
皮囊这本书 讲的是什么内容书名来自于作者阿太的一句话,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你整天伺候着你这幅皮囊,是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才。作者生长在闽南的一个小镇,这本书以散文的形式讲了他从小到大经历的一些事情。一些童年的玩伴,儿时的情感。文章不华丽,也不矫情。细腻的情感轻描淡写地表达出来,我看的时候觉得还蛮打动人的。
皮囊这本书怎么样还好了!
一部有着小说阅读质感的散文集,也是一本“认心又认人”的书。
作者蔡崇达,本着对故乡亲人的情感,用一种客观、细致、冷静的方式,讲述了一系列刻在骨肉间故事。一个福建渔业小镇上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在这些温情而又残酷的故事中一一体现。用《皮囊》这个具有指向本质意味的书名,来 表达作者对父母、家乡的缅怀,对朋友命运的关切,同时也回答那些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
如何评价《皮囊》这本书一部有着小说阅读质感的散文集,也是一本“认心又认人”的书。
作者蔡崇达,本着对故乡亲人的情感,用一种客观、细致、冷静的方式,讲述了一系列刻在骨肉间故事。一个福建渔业小镇上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在这些温情而又残酷的故事中一一体现。用《皮囊》这个具有指向本质意味的书名,来 表达作者对父母、家乡的缅怀,对朋友命运的关切,同时也回答那些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
书中收录有《皮囊》《母亲的房子》《残疾》《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我的神明朋友》《张美丽》《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厚朴》《海是藏不住的》《愿每个城市都不被 》《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回家》《火车伊要开往叨位》等14篇作品。
其中《皮囊》一文中的阿太,一位99岁的老太太,没文化,是个神婆。她却教给作者具有启示力量的生活态度:“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本书可以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家庭,堪称精品,隐约见大师风范;
第二部分写童年人事,也还不错,不少段落令人拍案或扼腕;
第三部分写点滴感悟,实属敷衍,而且作者抑制不住的想要卖弄自己的成功生活,让人讨厌。
综合来说,本书值得一读,但后面几篇可以略过。
踏雪无痕的是理想,泥足深陷的是皮囊
皮囊是本好书
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几乎一直在克制两个冲动,第一个,是停下来先写一篇书评,再确定自己是否能够验证作者的后文。
第二个是读完了之后立刻去检索其他书评。
前者是因为这本书的代入感让我感同身受,我有点期盼和他有着更多的共同点。后者是因为我也有冲动去发现更多相同的人。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这本书好看,如作者所说,十一年的新闻从业经验,给他带来了可以面对自我、面对自己在乎的一切人的笔力。
当我了解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对它的印象是混乱的,我几乎都认为它是一本有关网际网路什么的亲身经历。可笑的是我完全不喜欢我以为的这个话题,更可笑的是,我把它当成一本值得研究笔力技法的书买了回来。翻看后,我想说,我好像搞错了,但是,我确实买对了。
皮囊是个作品集
显然这本书不是一次性完工的,作者不舍弃当时年纪写下的篇章,还选择将它拼凑在一起的做法,非但没有显得突兀,甚至还显得更加连贯真实了。与其用拼凑来形容作品,不如说它是作者人生的标点集合。停顿,惊叹,疑问,结束,引用,解释都出现在这部作品中。从此处看来,它是完整一体的。
浑厚的笔力
也是因为我买这本书的初衷,我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他的笔触上,如蔡崇达自己说的那样,他身上有一种源于小镇混沌的厚重。
这种感觉也集中表现在对于痛苦和离别那心平气和、甚至冷淡的方式上。然而笔锋稍稍一勾,画了个果断而匆忙的结尾。
就如你在匆匆赶来,大雨忽然倾盆而下,你不得已在屋檐下驻足,断续的水滴从瓦当上砸向地面,你瞬间想起了某件失去已久的物件、某个忘记容貌的人。那是你回忆中倍感珍惜的部分。终究在不得见故人项背的当下,顷刻间让你泪如雨下了。
这种写法苦涩而让人只能生咽泪水。
这不是一本很难懂的作品,或者说它本身就很80后,容易让人共鸣。
当理想被戒除,成熟修炼到了骨髓,见惯了别人的跳脱放荡,也经历了生活的风雨飘摇。不断前行,不断努力,直到有了一点自信,回头望去,那些最想要的东西却仍然停留在了出发的地方。此时让这群有着共同记忆的人们低声轻语:我们回不去了!
当而立之年的作者在作品的后半段阐述自己的经历时,我见到了一个深知自己已经泥足深陷的却决定开始思考人生意义的人。
不得不说一代比一代思考这个问题的年纪要提前很多。感谢那些靠不住的生活,它让我们无法保持一种心境安稳到老,我们这些活在社会海浪中的舢板,终于也在向外追求的疲累中,思考起了向内探索的意义。我们真的需要为我们这身皮囊添置更多的附属物品吗?
还是说我们才意识到这身体只不过是我们灵魂的附属品罢了。
这是一段引人发笑的阐述,毕竟灵肉如果脱离了,那么人生也就可以结束了,更高的精神追求只能像作品中的天才文展和理想狂厚朴一样,脱离了生活。皮囊依然沉重,而灵魂已被风吹散了。
在蔡崇达小的时候,父母禁止他去看海,认为大海剥夺了生活更好的可能,大海欺骗了信任它的人们。而蔡崇达对于那片海的态度,也表明了他对待人生意义的态度:每片海,沉浮着不同的景致,也翻滚著各自的危险。我一定要找到和每片海相处的距离,找到欣赏它们的最好方式。
这句话可能就是作者写这本书希望传达的核心展望吧。
这个年代有两种彷徨,一种在奔波中找不到安定,找不到家了。另一种在安稳中,空虚到已经等不及想去死了。
因为这两种彷徨又滋生出了两种人。一种用成熟、市侩组成保卫自己的盔甲,撞击著这个世界一切的不平整;
另一种擎起一面大旗,头颅高昂着,急切的表明和所有不这样做的人都有生殖隔离。
前一种人在海岸边双腿打抖,尿了一裤裆还要怒斥波涛,另一种炫耀了一番,必须要凑齐一帮人围观,才敢一个猛子扎下去,最后沉在了海底。
他们需要的答案或许就是上文作者给出的那段话。
写在最后:
任何一段能够拿出来写的人生都是厚重的,作者并不会期望有人可以用简单的几句话去解读他的记录。
所以我想能说的部分虽然很多,但是我想也没有必要完全把我的理解强加给各位。
皮囊作为一本畅销书,他天然有着一种畅销书的市侩灵活:文字的排版、封皮的设计、厚度的考量、以及给予读者自我暗示的空间。也许有人会因此怀念青春激昂、有人会觉得折腾了这么多年还不如好好读书、有人想家了、有人曾后悔粗暴的对待了别人。总之读出什么都不为过。每个人的人生阶段是不一样的,不取决于你的年纪,取决于你是否解决了你面对的问题,如书中所说:生活是张这样的答卷,你没有回答,它会一直追问下去,而且你不回答这个问题,就永远看不到下一个问题。
这本书直面了所有80后,或者说所有到了那个年纪都会有所感受的年轻人。
让我们活成皮囊的,忘记了理想或者为理想过分偏执的理由,
只是一个字罢了:怕!
——————————————————————————————————
宿主这本书怎么样啊?讲的是什么事满意答案牛в+閁电14级2010-01-30是慢热型的,很好很优秀 不输《暮光之城》文笔细腻 情感真实动人主人公小漫的经历和善良让人为之动容 读到结尾处会期待下一本的内容 补充: 宿主》可以说是一部关于两个人之间的三角恋的故事。故事背景设定在不久的将来,地球被寄生在人体内的外来生物--银色的“灵魂”所侵占。灵魂们控制着人体,并一步步消磨宿主自身的意志。但是其中一个人类抵抗者宿主--梅兰妮却开始反抗。她的身体被一位寄生者--主人公,一个经历过8次生命,游历过8个星球的传奇灵魂“漫游者”--所控制,但脑海中的梅兰妮却能与漫游者对话。她身体内残余的记忆和感情,以及她自己的思想渐渐影响着漫游者,感动了漫游者,最终她(漫游者)也爱上了梅兰妮的弟弟和恋人,决定站在人类的一边,并去寻找他们。
经历过重重困难,她们终于在沙漠中奄奄一息之时被人类残余的部落发现了--梅兰妮以前的家人们和新的幸存者组成的部落。但被灵魂入侵的梅兰妮却被他们当成仇人,而漫游者--后来的小漫,这个其实善良的灵魂也因此倍受身体上和内心的折磨。在沙漠的深处,在一群仇恨她的人类之间,她与各种各样的人相处,周旋,保护着也被保护着,付出著也渐渐被接纳著,各种你不可想象的浪漫,惊悚,传奇一般的故事就在这个不可思议的世界里发生著……
1序言
摘自《序:生命中多添一盏明灯》(刘德华):人生机遇的好与坏,关键往往在于生命里遇到甚么人,只要能对你有所启发,都是明灯。
摘自《序:认心、认人的<皮囊>(李敬泽)》: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者一颗心的羁旅。
2《皮囊》(记阿太)
那一刻才明白阿太曾经对我说的一句话,才明白阿太的生活观: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阿太,我记住了。“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3《母亲的房子》(记母亲)
“再走几步看看”。这句话母亲自说出第一次后,就开始不断地用它来鼓励她一辈子要依靠的这个男人。
“人活着就是为了一口气,这口气比什么都值得。”
我想象着,那一座座房子里住着的不同故事,多少人过去的影子在这里影影绰绰,昨日的悲与喜还在那停留,想象着,它们终究变成的一片尘土飞扬的废墟。
4《残疾》(记父亲)
疾病彻底击垮他了。他就像是一个等待着随时被拉到行刑场的战俘,已经接受了呼之欲出的命运。
那是冰冷而又僵硬的手。我压抑不住内心的愤怒,大骂着,你怎么这么没用,一跤就没了,你怎么一点都不讲信用。
5《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记父亲住院)
生和死同时在这层绽放。
突然从楼下冲上一缕游走的光线,擦着混浊的夜色,往上一直攀爬攀爬,爬到接近这楼层的高度,一下子散开,变成五颜六色的光--是烟花
烟花的光一闪一闪的
我知道是谁放的,那一刻我也知道,他是那么爱他的父亲。我从窗子探头出去,看见两三个保安把他团团围住。
“你知道和我父亲同一天手术的那个人怎么样了吧?”
“对的,他有个和我差不多年纪的男孩”。
“昨天一早他父亲和你父亲差不多时间推出去,就再也没见到他了。”终于有人回答我。
我一个人默默搭着电梯,走到楼下。燃放烟花的痕迹在那,灰灰的,像一层淡淡的纱。
我知道过不了多久,风一吹,沙子一埋,这痕迹也会不见的。
一切轻薄的,好像从来没有发生过。
6《我的神明朋友》(记母亲为死去父亲请神)
这样的感觉,不激烈、不明显,只是淡淡的,像某种味道。知识任它悄悄地堆积着,滋长着,会觉得心里沉沉的、闷闷的,像是消化不良一般,我知道,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悲伤。
茶很香,太阳很好。爬进寺庙,铺在石头砌成的地板上,白花花的,像浪。
7《张美丽》
张美丽当晚跪在自己宗族的祠堂门口,大声哭着,对天发誓自己没有作孽,“除了一开始追求爱情,我没有做娼妓,没有卖毒品,我只是把我觉得美的、对的、我喜欢的,都做成生意,我没有作孽”
“她终究是个小镇姑娘,要不然她不会自杀的”
8《阿小和阿小》
诺大的城市,充满焦灼感的生活,每次走在地铁拥挤的人群里,我总会觉得自己要被吞噬,觉得人怎么都这么渺小。而在小镇,每个人都那么复杂而有生趣,觉得人才像人。
他们都是这城市的组成部分。而这城市,曾经是我们在小镇以为的,最美的天堂。他们是我们曾经认为的,活在天堂里的人。
9《天才文展》
每个人都已经过上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生活让许多人在这个时空里没法相处在共同的状态中,除非等彼此都老了,年迈再次抹去其他,构成我们每个人最重要的标志,或许那时候的聚会才能成真。
10《厚朴》
不合时宜的东西,如果自己虚弱,终究会成为人们嘲笑的对象,但有力量了,或坚持久了,或许反而能成为众人追捧的魅力和个性--让我修正自己想法,产生这个判断的,是厚朴。
在一段时间里,我觉得这个城市里的很多人都长得像蚂蚁;巨大的脑袋装着一个个庞大的梦想,用和这个梦想不匹配的瘦小身躯扛着,到处奔走在一个个尝试里。而我也在不自觉中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我没能说出口的是:厚朴,或许能真实地抵达这个世界的,能确切地抵达梦想的,不是不是不顾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热,而是务实、谦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怜的隐忍。
厚朴的父亲不知道,同学们不知道,王子怡也不知道,但我知道,住在厚朴脑子里的怪兽,是他用想象喂大的那个过度膨胀的的理想幻象
11《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记父亲、挚友王成刚)
我,或许许多人,都在不知道如何生活的情况下,往往采用最容易掩饰或者最常用的借口--理想或者责任。
生活从来不是那么简单的梦想以及磨难,不是简单的所谓理想还有阴谋,生活不是简单的概念,真是的生活要过成什么样是要我们自己完成和回答的。
关于我们要怎么享受生活,而不是如何让虚妄的梦想膨胀自己。我真的太想和你聊聊(王成刚),什么才是我们最应该珍惜和最珍贵的。
12《回家》
家不仅仅是一个房子、几个建筑物,家,就是这片和我血脉相连、亲人一样的土地。
我知道那种舒服,我认识这里的每块石头,这里的每块石头也认识我;我知道这里的每个角落,怎么被岁月堆积成现在这样的光景,这里的每个角落也知道我,如何被时间滋长出这样的模样。
或许不应该说这片土地实际物化了我的内心,而应该反过来说,是这里的土地,用这样的生活捏出了这样的我。
13《火车伊要开往叨位》(火车它要开到哪里)
时光多残忍,那个懦弱但可爱的父亲,兢兢业业一辈子的所有印记一点都不剩下;那个过于狂热、战天斗地的兄长成刚,短暂地燃烧生命,也就耀眼那一瞬间;而我深爱着的、那个石头一样坚硬的阿太,还是被轻易地抹去。
太多人的一生,被抹除得这么迅速、干净。他们被时光抛下列车,迅速得看不到一点踪影,我找不到他们的一点气息,甚至让我凭吊的地方也没有。
世界都不大,我可以哪里都不去,我可以在这里,只看着你,直到一切老去
笔者按:
这是一本躺在书柜里很久的书,前一阵子因为疫情,居家办公,作为晚睡前的休闲,拿出来读,一读就一发不可收拾
书中的每个篇章似乎都是含泪读完的,这里的每个故事是蔡崇达所经历的,但类似的人物或情感似乎就在自己身边,应了那句“观抑扬褒贬,座中常有戏中人”般
这是一本绝对的好书,一本催泪的书,一本深思的书,一本真情的书
活出自己人生哲理的阿太、坚强撑起家庭内心羞涩于对父亲表达感情的母亲、可爱懦弱的父亲、重症病房里那个深爱父亲年纪相仿的勇敢男孩、被小镇杀死的女性张美丽、天才文展的人生境遇、浪漫幻想的厚朴每一个故事,都是有血有肉。
佛门世界说人生有八苦,故事里的人似乎也在经历着各种苦难
胡言乱语,不知如何表达,总之,这是一本在知识信息爆炸时代,足以让你静心下来读的书。带我们了解过去的人,风云变化的城市,那些我们快要遗忘的情感,还有那些没来得及说出口的、没有好好道别的过去
结尾,作为一名女性,愿今天这个世界不再有张美丽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心得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心得头疼,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皮囊》读书心得(精选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皮囊》读书心得1《皮囊》在简介中写道「一部有着小说阅读质感的散文集」,由刘德华和李敬泽写序,有白岩松、刘同、蒋方舟等强大的推荐阵容,可惜书友们并不买账。作者蔡崇达一度被推到风口浪尖,被书友们指责为追名逐利还立牌坊的凤凰男,而这本《皮囊》也被称为凤凰男的翻身回忆录。
好吧,平心而论,我与大部分书友确有同感,然而《皮囊》也并非毫无可取之处。就我个人而言,推荐前两章——《皮囊》、《母亲的房子》。
作者出生于福建泉州的一个小城镇,《皮囊》是作者通过回忆幼时的生活,传达阿太的生活观,质朴的文字让我想起了我的外婆,除此之外,也让我有所启发。
《母亲的房子》则是叙述母亲在父亲病倒之后,在生活极其艰辛的情况下,仍力排众议,甚至可以说一意孤行地主张修建房子。因为房子是父亲在结婚时承诺给母亲的,后来只修建了一半。在母亲眼里,这座房子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居所,更是代表着他们的爱情,是父亲的信守承诺,也是他们在村子里的面子。这一座小小的房子包含了太多常人看不见的情感与故事。文章贴合实际,人物的心理刻画巧妙,将一个小乡村的平凡女人为坚守自己的家庭所表现出的倔强与决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阿太,我记住了。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请一定来看望我。——《皮囊》
《皮囊》读书心得2读完这本书已是昨天深夜,入睡的时候脑袋里有很多感想,可惜没有立刻写下来,以至于现在都没有了文思泉涌的感觉。看来,还是要马上行动才能留住精彩的瞬间。看完这本书后推荐给了两个朋友,或许他们会和我一样在这本书里找到共鸣。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怎样在别人面前活出真我,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我觉得大多数在别人面前的不是我自己真实的样子,我太敏感,太会压抑自己了。敏感到我害怕别人看见我写的不知所云的东西作何感想,这也是我昨晚犹豫再三未写的原因,以至于现在追悔莫及。我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变成了这样。上周深夜和亲戚去吃烧烤,在我们准备撤场的时候,有个哥哥竟然悠哉悠哉的点起来烟,他在云烟里的整个形象触动了我,尽管我很讨厌男生抽烟。吸引我的是他在别人面前真实自己的自在。
换作是我,是不会让其他人等我,不管我多么想做某件事。其实不止是这种事,习惯性的在人们面前隐藏自己真实的需求,小时候被看作懂事,长大了学会了控制的很好自己的情绪竟然也觉得是件骄傲的事。其实并没有人在逼我自己,心中的条条框框,敏感脆弱的自尊心给自己无形的压力,有时候我眼前真的会出现炎热沙漠里行走着一个瘦小的孩子,我感觉我病了,每次我都会怪自己,可能我知道不能怪自己,不然恶性循环。我渐渐明白知行合一是多么难的事。似乎本书的重点的不在于此,whatever 。
《皮囊》读书心得3这本书在豆瓣上的评分是76。大多的书评也是在说这本书带来的是失望,认为后半部分写的儿时玩伴现在都不如作者混得好,不过是在写作者自己的优越感罢了。
与我而言,一本书好与不好的标准因人而异,正如书中结尾引用的马塞尔·普鲁斯特的名言: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我想每一个人从小到大,总会遇到几个奇怪的人,发生些不会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这些人和事构成了一个人心里的独一无二的“世界”,而作家是那种可以很好的感受到并用合适的文字把它表达出来。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有时一些文字,也许是歌词,也许是广告,也许是一段文字会让人有恍然大悟、豁然开朗的感觉。
在<我们始终要回答得问题>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困惑——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我到底有没有学会生活?作者是在高中时由于父亲瘫痪,把母亲对他的期望——“这个家中的顶梁柱”作为之后时间的目标。直到作者的父亲去世才发现自己从来没有回答出“我该怎样生活”这个问题,以往的中心被怀疑是否正确。当我看到这里时,脑子里就像有什么东西要跳出来一样,可惜。。。直到在我写下这句话的那一刻,那东西还是没有出来。
突然之间几个词语就一直在脑海中闪现:信仰、读书、虚无、健身、为人民服务、。我连我自己都不认识了。自己现在所做的究竟是坚持还是逃避。
必须得承认自己还不会生活。我不想今天就有答案,但我想会有那么一天,我可以坚定的相信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我愿意并值得的。
《皮囊》读书心得4阅读完蔡崇达的《皮囊》,让我认识到,人的肉体也就是“皮囊是拿来用来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皮囊的人才能成材”。
文中写道作者的外曾祖母,她每次切菜都很用力,有回生生切断一根手指,家人乱成一团,她却像没事人一样。还有一次,在那看似强悍的皮囊下,她曾白发人送黑发人,在挥别女儿时看见一只从菜刀下逃生,洒着血到处乱跳的鸡,她一路小跑出来,抓住它,狠狠地摔死在地上,“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这样的文字,无端让人惊心。这样的阿太,让人敬佩又陡生怜悯。
皮囊,无论再坚实,再怎么伪装,终究有朽败的时候。一旦被揭开,里面的人心可能脆弱无助到你不能想象。作者在书中回忆他的父亲,自中风瘫痪后,会突然号陶大哭,会像小孩一样耍赖,发脾气,也会因为绝望而整天跟家人嘀咕,要“抓紧死”。真正死了之后,他又跑到儿子的梦中,责怪儿子只给他烧小汽车,不烧摩托车,“小汽车我不会开”;跑到老伴的梦中,说他“想骑摩托车去海边逛逛”,要赶快给他。原本带着几许幽默的话,此刻却仿若一枚枚坚硬的钉子,要锲而不舍地楔进读者那柔软的心里去。
作者父亲去世以后,母亲认为他父亲在世有没有还清的债务,就去各种寺庙气球祷告、“通灵”、“请父亲”,表面上是母亲封建迷信,但是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作者母亲对父亲的一种爱,也是在最迷茫的时候找到了一种心理安慰,显示出在那个时候一种无助的表现,这些细节被作者刻画的淋淋尽致。
评论家李敬泽在这本书的推荐语里说:“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我们也都该给自己一个清醒的时刻,让自己从纷扰的尘世中暂时释放出来,看见忧伤,看见人心。
《皮囊》读书心得5散文集故事《皮囊》,读到第一个故事被吸引住,90岁的阿太说: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一语中的。
其他几个故事相对平凡,其中《母亲的房子》和《我的神明朋友》,更多展示了父母辈女子的爱情观和使命。第一步是结婚;第二步一定要生出个儿子,让自己和夫君的名字,得以载入族谱,并且在族谱上延续;第三步是攒足够的钱,养活孩子;第四步是攒足够的钱,给女儿当嫁妆;第五步是攒足够的钱,为儿子办酒席和当聘金;第六步是一定要等到至少一个孙子的出生,让儿子的名字后面还有名字;第七步是帮着抚养孙子长大……然后他们的人生使命完成了。
阿小,文展,厚朴在我看来更像作者对自己未来的几种设想。假设我的父母在香港做生意,假设我有一个明确追寻的理想,假设我的父亲鼓励我去体验人生~
《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也是作者自己纠结半生的问题,“我期许自己要活得更真实也更诚实,要更接受甚至喜欢自己身上起伏的每部分,才能更喜欢这世界。我希望自己懂得处理、欣赏各种欲求,各种人性的丑陋与美妙,找到和它们相处的最好方式。我也希望自己能把这一路看到的风景,最终能全部用审美的笔触表达出来。”
《皮囊》读书心得6这是一本随手在当当上淘来的书,之前并没有引起我多大的关注,尤其是在看到几个粉墨登台的明星极力推介后,顿时觉得离自己平日的阅读方向相去甚远,但是在一个百无寂寥的午后,随手拿起,读了几章后顿时觉得难以释手,秉烛夜读,一口气读完了它。
读罢《皮囊》,会感觉到生活的无可奈何和内心的苍凉会扑面而来,这是一种少有的书本所能带来的气息,或许平日里我们读惯了度尽劫波后重获新生的励志文章,乍读到这本书不由得会倒吸一口冷气,而后会觉得蔡崇达所带来的不是他的矫揉造作的观点,而是生活的本真,是一种面对生活的态度,没有抗争,没有歇斯底里,也不存在他站在作者的角度对读者指手画脚,传授经验或者生活之道的种种。反倒是,读着读着你会不自觉的对号入座,你会默许点头,因为他的笔锋所到之处,虽似娓娓道来般讲述家庭、父母,以及身边亲友所遭遇的形态各异的人生,可你读着读着就能感觉到一种从心底泛起的悲凉,你会觉得:是啊,这就我们眼前的生活,我们努力奔波在自己以为在不断前进的路上,忍受着孤独寂寞,遭遇世间百态,人世炎凉,可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日常的生活琐碎甚至不知所以,我们越来越迷失在这钢筋水泥的丛林中,越来越迷失在自己脚下所走的道路中,我们甚至为自己设定了一百种成功的假象,可是这本书会让你停下脚步,会让你回望来路,可能我们的父母不再年轻,或者已经远行,也可能我们觉得再熟悉不过的人会以一种意想不到的人生际遇挥手告别,我们成长的故乡,我们儿时的玩伴都在一点点的从我们的生活里退去,我们有人买房,有人购车,有人在仕途上平步青云,有人赚的钵满盆满,可是,读罢此书,会觉得帐然若失,会觉得眼前所拥有的这一切跟身后失去的那一切来相比,真是太微不足道了。当然,这样来形容,未免有些太过悲观,但是,多少人都在生活里迷失了方向,都在舍本逐末,自欺欺人,或多或少的都有,幸免于此的寥寥无几。
蔡崇达在父亲中风偏瘫的日子里才觉得自己从未如此之近的走近眼前这个奔波了一生,迷失了一生,追逐了一生的父亲,也真是在这段日子里,在家庭举步维艰的境况下才看清了母亲的固执和虚荣实际上是对父亲深深的眷恋和爱意,这种爱从来就没有语言,从来不需要表达。为了给父亲看病,这个乡镇出生的青年,在自己的成长历程中不断给自己加码,不断鞭策自己,终于得以在城市立足,得以谋生,并在工作后拼命努力,以期能够用自己的努力延续父亲的生命;甚至是这个家庭都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了前所未有的一致,这个过程充满心酸,生活的困顿和精神上的迷离不断地颠覆着所有的人,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蔡崇达得以细细品味父亲,理解母亲的执拗,以及自己 成长历程中的得失。父亲最终还是走了,没有履行许下的承诺,母亲四处问神,祈求自己的丈夫能够在另外的世界轻松。这段日子,蔡崇达翻覆咀嚼,躺在父亲生前的病榻上感受他用仅能动的右手反复磋磨儿子贴在床头的照片,反复揣摩阿太死后留给他的遗言,反复打量这个家庭在历经困顿后建起的宅院,顿时感到在命运的安排下,人生充满着变数和不确定,在父亲最后的日子里他所期待的并不是儿子拼命赚钱延续自己的生命,他要的是陪伴,这才是他想要要的。书本的开头,阿太已经告诉每一个读者: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浑浊给拖住,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对这本书情有独钟的原因有二:一是,在我读书的时候,我的父亲也曾因为心肌梗塞,差点撂下我;第二是,我目前的生活就是在一些不确定的事物上倾注着自己的热情和心血。当然,我知道读完书,书本归书本,生活归生活,很少有人能够在读完一本书后立马跳出眼前的生活,这也根本不是作者所要传达的意图,只是,每读一本都应该有所感悟,比如读眼前的这本,就会反复盘算究竟我们是越来越成功了还是越来越失败了,究竟是我们得到的多,还是失去的多,再比如,你有多久没回家,多久没有问起你的父母。
感觉没有写好这篇读后感,也写不好。
《皮囊》读书心得7《皮囊》这本书,说它是小说或作者的自传都不是十分的准确和全面,内容没有鸡汤文一样的励志和鼓舞人心,也没有娱乐消息一样的轻松愉悦,更没有"大家"文章里的强烈的文学性,它由一个个的故事构成,而这每一个故事都是作者亲身经历。父亲瘫痪后全家人的挣扎与痛苦、倔强的母亲明知道房子即将要被拆除还是坚持花费"天文数字"般的金钱将其盖好、天才文展的漠然离开、厚朴的崩溃自杀等,作者没有用华丽的词语、特殊的句式,而是以讲故事的口吻,缓缓如水,一一道来。每一个故事看似简单,用心的人却能从中发现自己的影子,不由得陷入沉思。
《皮囊》是一好友赠与我的。我曾经一口气读完过这本书,也曾在漫漫旅途中消磨掉不少时光,近来又第三次读完了这本书,依然感触颇深,于是,郑重推荐朋友一读此书。
以下是此书带给田小田的想法,与大家分享。
有时候你以为自己现在到达的,是整个世界的入口,你以为再走进去,就是无限广阔的可能,你以为和自己迎面撞上的'就是整个世界。而最后才发现原来一切都是自己以为的而已,但是这已经足够幸运。因为有些人终其一生都不曾发现这以为只是他以为。
那个总是说自己在谋划伟大事业的天才文展,最后在现实的打击下明白自己并不能如自己所愿将这些曾经在脑海中的宏图伟略一一实现,选择了远走他乡,守着电塔做着简单的维修看护工作度日。
那个把自己的名字和英文HOPE联系起来的厚朴,用自己的想象将未来、梦想、青春和欲望喂养得无限膨胀,却始终不肯低下头为此真正做点什么,最终选择了自杀。
那个做着香港梦,看起来有些孤僻有些高傲的阿小,在经历了梦想破碎、严重车祸之后,终于学会了现实与梦想如何相处,在乐得享受房子、妻子、儿子、黑狗就是他的全部的时候,依然能够在捕鱼结束之后骑着摩托车沿着海岸线狂奔,一如年轻时候香港梦里边的帅哥一般。
有时候你以为的并不是你以为的那样,很多时候活得太过用力的人往往给人不太舒服的感觉,因为他们的存在好像时刻在提醒你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意义,而这于谁都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
世界那么大,人生那么长,也许务实而细腻对我来讲,是最美丽的情怀。未来那么远,务实而细腻的过,不断学习如何与生活讲和,学习如何低头做些实事的时候却还能依然保持当初的情怀,就像阿小的和黑狗与摩托车。
《皮囊》读书心得8人们颠沛流离的心酸和身体之外的皮囊、残忍的病痛,出乎意料的死亡,梦想破碎的绝望……这却是现实!
《皮囊》是一本好书,作者蔡崇达通过成长的痕迹串起一个个故事,对自己小时候的追忆与后来工作中的九年发生遇见、别离和反思,毫不掩饰地写下了他要告诉人们的话语,以及追寻皮囊之下的灵魂。
蔡崇达正少年时代,经济来源的短缺导致贫穷,十一岁那个年纪已经在思考人生的方向,总想有一天能够改变家庭的困境和自己的命运。
改变命运,我们要竭力反省和调整自己,做真诚的人,求真,求实,求力度,去华而不实的东西,去浮嚣的东西。与此同时,在我们青少年时代,一定要紧密注意身边的朋友与一个优秀、上进的同龄人在一起会受到亲密影响,甚至胜过父母的说教。它好比是你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盐,增加你骨骼的钙质成分,也保证了你血液的纯度。因此,有几个像李大人这样的朋友,是幸运的,也是值得珍惜的。他聪明而不过分自负,有胆略而不莽撞冲动,傲气而能厚道待人。
人活着要做个有皮囊的高尚人,没有皮囊也要留下令人尊敬的灵魂。九年的时间:工作狂好友陈刚因心脏病突然猝死,追梦者文展自杀,阿太、父亲纷纷离去……
阿太曾说:“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阿太几次把舅公扔进水里,逼着他学会游泳。还将一只没有割中动脉的鸡摔死。她说: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灵魂。阿太坚硬的像块石头。
缠过小脚的阿太九十二岁还攀到屋顶要补一个窟窿,一不小心摔了下来,躺在家里动不了,两周以后她倔强地想落地走路,然而没走几步又摔倒了。后来的后来,阿太终究因为岁数大了,一天不如一天直到死亡。死前阿太还丢下一句话——死不就是脚一蹬的事情嘛,要是诚心想念我,我自然会去看你。因为从此以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方便多了。阿太她爱自己的生命,但并不怕死的精神是蔡崇达一辈子尊贵的遗产。
母亲为了家庭默默埋头苦干。拼命地平复内心的波澜。父亲生病后,母亲实在熬不过选择去死。她将面前摆了一碗瘦肉人参汤,这是她最喜欢吃的汤。每次感觉身体不舒服,她就清炖这么一个汤,一般喝了这个汤第二天身体也就恢复了。可是这一次机敏的儿子发现这碗汤与平常浓稠得不一样,他猜出了大概,那是一碗放了老鼠药的汤,并走上前去把汤端走倒进下水道里。母亲嚎啕大哭:“我还是不甘心,好不容易都到了这一步了,就这么放弃,太丢人了。”那一晚,深藏于母亲和我心里的共同秘密被揭开了:父亲得病和家庭困难想一死了之的念头在缠绕着母亲。父亲得病、在病痛中挣扎,家庭的瘫痪令一个历尽沧桑的少年一夜长大,困境使蔡崇达过早的成熟。他想早点走出去改变家庭的困境,或者写一本畅销书,或者拼命工作赚钱带父亲去美国治病……
阿太、母亲让我想起马尔克斯笔下的老祖母——乌尔苏拉。原本很务实、很有上进心的布恩迪亚婚后很快就变了,变得异想天开,不务正业。乌尔苏拉看着嗷嗷待哺的孩子,她只能用自己瘦弱的臂膀撑起这个家。所有的母亲几乎都是这样吧。
流泪、流血、结痂、留下疤痕,然后依然敏感着,让每一次疼痛和跳动都如同初心;一颗活着、醒着、亮着的心无法拒绝皮囊,皮囊标志着生命的限度,生活的限度,生命和生活之所以值得过,也许就因为它有限度,它等待着、召唤着人的挣扎、愤怒、斗争、意志、欲望和梦想……
James。一超可爱小男生。(很遗憾他没露几次面)大概在第二季末。Maxxie和James一见钟情~~。但是斯凯奇在中间暗暗地搅合,是他们两个产生了误解。最终,James发现Sketch在说谎,在公车上与Maxxie和好。(以为某些原因被删剪掉了,相关录像可查看“Unseen Skins”)
第二季第八集时Maxxie有向全班人介绍了自己的新男友James。
至于Maxxie和Tony。仅仅是Tony在俄罗斯突发奇想唯恐天下不乱和Maxxie玩玩儿而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