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智叟的观点对吗?

愚公移山智叟的观点对吗?,第1张

从科学态度来看,智叟的观点才是对客观事物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说的是有“太行”与“王屋”两座大山,愚公一家“面山而居”,出入非常不便。于是“聚室而谋”提出要把这两座大山搬走,并付之于行动,全家出动,挑着两筐泥,倾之于遥远的“渤海之尾”,一个寒暑才往返一次。河曲智叟听到后,走来劝阻他,告诉他,以他的能力是肯定搬不了这两座大山的。可是愚公却说,我有儿子,儿子生孙子,孙子又生孙子,这样世世代代坚持下去,而山却不会增加,“何苦而不平”呢?

后人学习这篇寓言,主要是学习愚公不怕困难,有决心,有毅力的实干精神,因此“愚公精神”是应予以肯定的。

但仔细想来,按照实际情况,以愚公一家人(代代传下去也罢)的力量,连“魁父之丘”也搬不了,又怎能搬掉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呢?无限的人力胜过有限的山,这是一种情感、意志,但在实践中是不可能的。在与智叟辩论时,从理论上说,愚公有相当有力的论据,就是他的劳动力(“子子孙孙”)是“无穷匮”的,而两座山的体积,却是有限的(“山不加增”),以无限胜有限,只是个时间问题。河曲智叟似乎是理屈词穷,弄到“亡以应”的程度。实际上,这只是在口头辩论上一时的机智,与其说是愚公理论的胜利,不如说是智叟一时的语塞。因而作者并没有把愚公这套理论付诸实践,相反,故事到了最后,作者并没有安排愚公把山移走,而是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帝感其诚”),命令两个大力士把山搬走了。这是古代许多神话小说、寓言在文学创作上千篇一律的俗套。

愚公要干的事是移山,而智叟劝他停止这不智之举,指出他“不能毁山之一毛”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河曲智叟提出的问题,和愚公妻子提出的是一样的。妻子的话是:“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河曲智叟的话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他的善言相劝,是对“移山”的不可能性之合理分析。充分说明智叟的对客观事物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人力之渺小和大自然的宏大不成比例,并不是没有道理。但愚公并没有切实回答这个严峻的问题。对于智叟提出的把山往哪儿放的问题,他也没有认真思考,就听从了乱纷纷的、七嘴八舌的议论(“杂曰”),说是把它丢到渤海里去,就匆匆忙忙地动工了。这是不是有可行性呢?是不是可持续发展呢?愚公没有考虑。只凭手工业式的工具(“担”、“箕畚”)能够把山移走吗?这个问题,甚至没有人提出。而且自愿参加的人数是有限的,只有自己的子孙和极少数志愿者(邻居的孩子)。这就说明劳动力并不如愚公和智叟辩论时所说那样“无穷匮也”,而是有限的。而且,这样的组织形式,子子孙孙看不到有任何经济效益,能够长期坚持吗?

正是因为这样,作者最后,也显示了对愚公的保留,不是让愚公,而是让神力把山移走。

《愚公精神》

《三味书屋》的讨论

——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学生就有一千个对“愚公”移山

的看法。说起“愚公精神”

,过去的学生都还记得课后的中心思想:那是

一种坚忍不拔,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如今的学生可不买“中心思想”

的账,一次新课程语文个性化教学研讨会,课堂上传出一片对中心思想

的质疑声:

“愚公还真是愚!他可以绕道而行嘛。

“如果子子孙孙都继承

愚公的遗志,愚公罪过大了!他分明就是‘封建家长’

,扼杀了后一代人

的理想。

“愚公没有全局观念,如果这座山真的这么碍事,移山根本没

有解决问题!

”搬出大山居住,不就一切问题都解决了。

面对学生与原来的主题思想相去甚远而又切合现实的想法,

该怎么导向呢?

我认为:

出现这种情况应结合现实,重在引导学生的情感归宿。

教育学生为

了理想不怕千难万险,要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持到底的精神。面对现实

问题,我们应该积极开支脑筋,尽量少走弯路,力争实现办事过程最优化。这些

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很是值得我们去反思

愚公移山》作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0年。作者借这个故事表达了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在横长的构图中,挖山者左右横向排列,顶天立地,赤裸着身躯,高举铁耙,挖掘不止。

《格尔尼卡》这幅画描绘了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遭德军飞机轰炸后的惨状。1937年,西班牙的格尔尼卡小镇为德国法西斯空军夷为平地,毕加索闻讯后极为愤慨,就为巴黎世界博览会西班牙馆画了《格尔尼卡》这幅壁画,对法西斯暴行表示强烈抗议。

愚公只能居北山。不能搬家,故应当移山。

理论分析:1.神话中的愚公为北山愚公,居地固定,如东海龙王,亦不能离开其地,搬到南海。对愚公来说不存在搬家不搬家的问题,只存在移山不移山的问题。移山在当时是进步的表现、改革的表现。比起老子主张“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是进步。

2.历史上的愚公受当时条件限制,亦不能随便搬家。特别是在奴隶制的封建制的条件下,不允许其搬家。无论是氏族还是家族,均有其受封的合法区域。父母之帮,不可离也。

3.神话中的愚公移山是有效的,其诚感动上帝,移走了山,至今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

4.即便在现实条件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也是我们的应尽责任, 背井离乡、离开祖国实非良策。

5.愚公移山的精神几千年受到赞扬,已经成为民族精神。

6。改革开放尤其需要发所愚公移山的精神建设祖国建设家乡。

事实分析:1. 周礼礼运:“故圣王所以顺,山者不使居川,不使渚者居中原。”

2.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3. 重土难迁。历史上的搬家多是被动的。周王室在关中不能立足,搬家走向衰落。由镐京搬到洛阳。六国旧贵族被刘邦强行迁到长安,也是被动的。

4. 中国人民搬走三座大山,不能搬家,投奔异国。现在改革开放,移走自我封锁的山,也是移走外国封锁的山。我们走向世界,是移山,不是搬家。我们复关,是移山,不是搬家。我们派出留学生,也是希望学成回国移山,而不希望他们偷偷搬家,一去不复返。

价值分析:1. 毛主席专门写的愚公移山,热情地歌颂愚公移山。愚公移山的精神鼓舞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移山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2. 现在移山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激励人民克服困难。

3. 继续发所愚公移山精神,有利于攻克科技难关,成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不过我已经辩完了,还是先驳一驳你的论点吧:

3、感动上帝???我是无神论者!

4、不是说不要建设家园,而是当有这个能力,有一定的改造自然的本领以后再回来建设,“大跃进”是不可能成功的!

5、人们赞扬的只是愚公的精神,而不是他的做法,我们并不否认愚公的精神可嘉,但是他的做法不可取!

6、改革开放不是要一味蛮干,而是要讲究方法,要在务实之中求变通,变通之中求进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090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