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第1张

#教案# 导语《愚公移山》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寓言小品文。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 无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课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纵横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入都要曲折绕远,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孀妻有个遗腹子,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注释

 太行山: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

 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方:指面积。

 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且:副词,将近。

 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为所苦”的意思。

 塞(sè):阻塞。

 迂(yū):曲折、绕远。

 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汝:你。这里做复数看,为“你们”的意思。

 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

 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献疑:提出疑问。

 以:凭借。

 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

 损::削减。

 曾(zēng):副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

 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魁(kuí)。

 丘:土堆。

 置:安放。

 且:况且。

 焉:疑问代词,哪里。

 荷(hè):扛的意思。

 夫:成年男子。

 箕畚(jīběn)簸箕,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孀(shuāng):孀妻,寡妇。

 遗男:遗孤,单亲孤儿,遗腹子。

 龀(chèn):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这里始龀表示年龄,约七八岁。龀,换牙。

 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易,交换。节,季节。

 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语气助词。

 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芮城县西。

 叟(sǒu):老头。

 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

 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长息:长叹。

 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

 匮(kuì):竭尽的意思。

 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虽,即使。之,用在主谓之间,无实意。

 苦:愁。

 亡(wú)以应:没有话来回答。亡,通“无”。

 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

 惧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其,愚公。已,停止。

 帝:神话中的天帝。

 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感,被……感动。

 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

 负:背。

 厝(cuò):同“措”,放置。

 朔东:就是朔方以东地区,指山西省的东部。

 雍:就是雍州,在现今陕西、甘肃省一带地区。

 陇断:即垄断,山冈高地

 列子: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属于中国先秦时期道家的著作。关于这部书,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的列御寇著的;另一种认为是后来晋代的人著的,没有定论。书中记载了许多寓言和传说故事。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4.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过程方法

 以多样化朗读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方式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难点

 难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难点: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看动漫flash——愚公移山。(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

 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资料内容如下:)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汝之不惠亡以应一厝朔东无陇断焉

 (2)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惩山北之塞  A.处罚B.警戒C.苦于

 出入之迂也  A.绕远B.迂腐C.困难

 指通豫南   A.指向B.手指C.一直

 杂然相许   A.允许B.赞成C.答应

 且焉置土石  A.哪里B.乃、才C.语气助词

 (3)一词多义

方其远出海门     

方七百里

曾 

曾益其所不能

曾不若孀妻弱子

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其 

河曲智叟亡以应 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

其妻献疑

帝感其诚

曾益其所不能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吾义固不杀人

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告之于帝

甚矣。汝之不惠

 (4)翻译下列句子。

 甚矣。汝之不惠!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投渚渤海之尾。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学生自由回答,其余学生评价或补充。答案略写。

 三、整体感知,理解课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达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

 山北面有一位叫愚公的老人,年近九十岁了,向着大山居住。苦于大山的阻塞,出入要绕远路,于是他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竭尽全力铲平这两座大山,(使道路)直通豫州南部,达到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气,像魁父这样的小山丘也不能铲平,能把大行、王屋怎样呢再说把石头和泥土往哪儿放呢”大伙纷纷说:“把土石投到渤海边上、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领子孙当中能挑担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掘土,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前来帮忙。夏去冬来,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嘲笑并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木,又能把这大山的土石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一口气说:“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得不开窍,连个寡妇、孤儿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我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永无穷尽,可是这两座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山神知道了这件事,害怕愚公挖山不止,就把这件事禀报天帝。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就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起两座大山.-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交通了。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用顽强的艰苦奋斗精神去战胜困难。

 教学设想

 1、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2、利用课本剧表演,培养学生的组织、创新能力。

 3、采用启发式教学,运用富有启发性问题引起学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听歌《愚公移山》(屏幕演示),从而导入课文分析讲解。

 二、课文分析:

 1、本文如何通过对比和烘托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

 解析:本文除了用夸张的手法外,还通过烘托和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如用“方七百里,高万仞”极言山的高大;用“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极言移山的艰难;用“年且九十”、“残年余力”极言力量的单薄;用“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极言工具的简陋、路途的遥远,从而烘托了愚公信念坚定、迎难而上的积极形象。又如以智叟一“笑”、一“止”与愚公的一声“长息”相对比,以愚公之妻诚心献疑和智叟的刻意讽刺作对比,以愚公的雄辩与智叟最后“亡以应”作对比,使得大智若愚的“愚公”与鼠日寸光的“智叟”对映成趣。

 2、愚公的形象: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意志和顽强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形象。

 3、学生讨论解答以下问题: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惩山北之塞,出人之迂也

 (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智叟认为愚公不能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4)愚公认为可以移山成功除了信心、毅力之外,还有两点原因是什么?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山不加增

 4、本文的寓意:(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故事寓意深刻,愚公坚持奋斗、不畏困难的精神,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证服自然的愿望和信心,也教育了后人。(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深刻含义)

 示例: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

 三、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艺术特征

 1.提问: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学生自由发言。

 生1:这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

 生2:这反映了作者阶级的局限性。

 生3: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学生讨论,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四、课本剧表演:参加演出者:(略)

 五、学生讨论:愚公应该移山,还是搬家?

 六、研读课文,总结升华

 教师提问: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教师总结:

 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干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五、六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很久很久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老头,想要搬走挡在他家门前的大山,不管人们怎么说他冥顽不灵,他还是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后来他的坚强信念感动了天上的玉帝,玉帝便派人帮愚公搬走了大山。

写作背景

战国初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学派在传扬自己的主张时,常运用大量生动的小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这样,寓言就空前繁荣起来。

作品简介

第一段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衬托移山的艰难。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的品质也就越突出。这是故事的背景,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愚公主张提出移山,家里人提出运土方案,率领几人便马上开始行动。

第三段写愚公对智叟的驳斥,这是情节的发展。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坚信可以移山。智叟目光短浅,阻止愚公移山。

第四段写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派神将山背走了,愚公的愿望实现了。

赏析

在一个仅有三百余字的简单的故事里,将较多的矛盾集中起来描写,能够收到戏剧性的艺术效果,否则顺流平坡地写下去,还不只是索然寡味,更重要的是所要强调的内容得不到强调,不能使主题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圆满地表达出来。一般地讲,从简单中见复杂,在情节安排上并不容易,因此处理得不好,就会使人感到复杂中仍然显得简单。

《愚公移山》故事本身简单,但由于在情节的处理上没有平铺直叙,而是从矛盾相继出现的尖锐性上去显示复杂性,这样就增强了文章跌宕的气势,引人入胜。解决矛质,没有简单化,愚公说服其妻,不是以空话大话压服,而是靠众人拿出办法;驳倒智叟,不是泛泛顶撞,而是据理而言。

愚公的“理”,非等闲之论,它是作品中哲理思想的精髓,字字如锤击出的火星,句句似脱了弦的利箭,都是性格化的语言,又都是有哲理思想深度的语言,。正是如此,理直才能气壮,理屈必然词穷,愚公驳得智叟哑口无言。两个人的辩论将故事情节推上了高潮,使寓言的寓意得到充分的展示。

《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一句一译:

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原文: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译文: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原文: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译文: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原文: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译文: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原文: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译文: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原文: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译文: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原文: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愚公移山》的文章理解:

第一段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衬托移山的艰难。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的品质也就越突出。这是故事的背景,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愚公主张提出移山,家里人提出运土方案,率领几人便马上开始行动。

第三段写愚公对智叟的驳斥,这是情节的发展。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坚信可以移山。智叟目光短浅,阻止愚公移山。

第四段写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派神将山背走了,愚公的愿望实现了。

文章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

文中对比:愚公移山的目标十分明确,他要变“出入之迂”为“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不怕困难,亲行动,他“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目光长远,能辩证地看问题,他认识到“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而智叟则与其相反,他讥笑、责备愚公的行为;他轻视愚公的力量,质问愚公,“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他目光短浅,只看到愚公的“残年余力”,而忽视了子孙的绵延不绝。两相对比,愚公不怕困难的大无畏精神更加突出,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也更加鲜明。

文中烘托: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石路程的遥远,对显示愚公的气魄,也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一定的作用。又如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结尾深意:照应故事开头。太行、王屋二山被大力神的两个儿子背走,愚公的愿望实现。虽是神助,但愚公之诚,不可磨灭;移山之功归属于愚公!

愚公移山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愚公移山》这篇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告诉人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愚公移山的做法看似很愚蠢,但他的观念却很值得我们学习。只要我们有他那种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那么无论多么困难的事情都能做到。要敢于面对和正视困难,坚信自己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去排除困难,争取胜利。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同时也是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寓言作为诸子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战国诸子阐明各自的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以及进行论辩的有力武器。

《列子》即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集。此文即选自《列子·汤问》第五章,讲述的是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亦说明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愚公移山

读了愚公移山的故事明白了什么道理

一、做事要有恒心,坚持不懈,毅力坚定,小小的积累也能取得巨大的成功。

它所强调的是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毅力”。这座山只是象征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某一种困难,我们完全可以凭借我们的智力、毅力或者体力去征服它、解决它。我们在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都需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然后再坚定不移地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奋斗。期间,我们可能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但是只要我们够执著,坚持一个方向,坚守一个信念,坚信自己的坚强和坚韧,我相信没有什么困难是征服不了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就是这层意义。 二、延伸: 《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汉族民间传说之一,选自《列子·汤问》,相传作者是列御寇。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不懈,不怕困难。迎难而上,不退缩。 三、典故: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聪明”的智叟笑他太傻, 认为不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又何必担心挖不平呢?”后因感动天帝,所以天帝命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搬走两座山。 后来这个成语用来说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毅力就可以成功的道理。 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告诉人们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

《愚公移山》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寓言小品文。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

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全文叙次井然,首尾呼应,情节完整,对话生动,毕肖声口,符合个性的对白极好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此文是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其主题思想即恒道。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通过“智叟”与“愚公”的对话,展现出了“智叟”之愚与“愚公”之智,告诉人们做事要持之以恒,才有可能成功。

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另外,这篇寓言亦有很重要的客观意义。首先,它具有人定胜天的思想,在天人关系上,重人轻天的倾向十分鲜明。

其次,愚公在批驳智叟时,关于山与人的关系的分析,实际上蕴含着进步的哲学思想,讲的是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生转化的道理。明各自的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以及进行论辩的有力武器。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集。此文即选自《列子·汤问》第五章,讲述的是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亦说明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文章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

战国·列子《愚公移山》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白话释义:

传说中的太行、王屋两座山,周围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家人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同时也是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寓言作为诸子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战国诸子阐明各自的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以及进行论辩的有力武器。《列子》即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集。

文章赏析:

”与“愚公”的对话,展现出了“智叟”之愚与“愚公”之智,告诉人们做事要持之以恒,才有可能成功。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另外,这篇寓言亦有很重要的客观意义。首先,它具有人定胜天的思想,在天人关系上,重人轻天的倾向十分鲜明。其次,愚公在批驳智叟时,关于山与人的关系的分析,实际上蕴含着进步的哲学思想,讲的是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生转化的道理。

全文篇幅短小,然而却写得曲折多姿,波澜起伏,加之行文紧凑,笔墨舒洒自如,令人读后兴味盎然。文章摆出了人和山的矛盾,写愚公“聚室而谋”,全家人纷纷表示赞成,接着就该是行动起来一起移山,谁知愚公之妻献疑,产生了波折,而所疑的都是移山中碰到的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不解决,那人和山的矛盾也就不能解决。

经过讨论,商量了办法,出现了移山劳动的盛况,接着就该是苦战不休,不料跳出来个智叟,形成了移山的阻碍,老愚公就和智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揭示出寓言所包含的哲理思想,这样既突显了愚公精神的可贵,同时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在一个仅有三百余字的简单的故事里,将较多的矛盾集中起来描写,能够收到戏剧性的艺术效果,否则顺流平坡地写下去,还不只是索然寡味,更重要的是所要强调的内容得不到强调,不能使主题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圆满地表达出来。

一般地讲,从简单中见复杂,在情节安排上并不容易,因此处理得不好,就会使人感到复杂中仍然显得简单。

《愚公移山》故事本身简单,但由于在情节的处理上没有平铺直叙,而是从矛盾相继出现的尖锐性上去显示复杂性,这样就增强了文章跌宕的气势,引人入胜。解决矛质,没有简单化,愚公说服其妻,不是以空话大话压服,而是靠众人拿出办法;驳倒智叟,不是泛泛顶撞,而是据理而言。

为了突出愚公“挖山水止”的精神,强调矛盾可以互相转化的哲理思想的正确,就以“子子孙孙无穷匮”与“山不加增”对比。

为了表现移山时不畏艰险的气概,激励人们去掌握这一哲理思想,就以“年且九十”的愚公,“子孙荷担者三夫”的家庭,“始龀”的助手,与“方七百里,高万仞”的两座大山对比。

为了说明愚公并不愚,智叟并不智,显示这一哲理思想所产生的威力,就以智叟的一开始的“笑而止之”与被驳后的“无以应”对比,等等,在对比中逐步完成了愚公艺术形象的塑造。

愚公移山的故事简介

故事简介:很久很久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老头,想要搬走挡在他家门前的大山,不管人们怎么说他冥顽不灵,他还是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后来他的坚强信念感动了天上的玉帝,玉帝便派人帮愚公搬走了大山。

写作背景:

战国初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学派在传扬自己的主张时,常运用大量生动的小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这样,寓言就空前繁荣起来。

作品简介:

第一段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衬托移山的艰难。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的品质也就越突出。这是故事的背景,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愚公主张提出移山,家里人提出运土方案,率领几人便马上开始行动。

第三段写愚公对智叟的驳斥,这是情节的发展。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坚信可以移山。智叟目光短浅,阻止愚公移山。

第四段写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派神将山背走了,愚公的愿望实现了。

赏析:

在一个仅有三百余字的简单的故事里,将较多的矛盾集中起来描写,能够收到戏剧性的艺术效果,否则顺流平坡地写下去,还不只是索然寡味,更重要的是所要强调的内容得不到强调,不能使主题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圆满地表达出来。一般地讲,从简单中见复杂,在情节安排上并不容易,因此处理得不好,就会使人感到复杂中仍然显得简单。

《愚公移山》故事本身简单,但由于在情节的处理上没有平铺直叙,而是从矛盾相继出现的尖锐性上去显示复杂性,这样就增强了文章跌宕的气势,引人入胜。解决矛质,没有简单化,愚公说服其妻,不是以空话大话压服,而是靠众人拿出办法;驳倒智叟,不是泛泛顶撞,而是据理而言。

愚公的“理”,非等闲之论,它是作品中哲理思想的精髓,字字如锤击出的火星,句句似脱了弦的利箭,都是性格化的语言,又都是有哲理思想深度的语言,。正是如此,理直才能气壮,理屈必然词穷,愚公驳得智叟哑口无言。两个人的辩论将故事情节推上了 ,使寓言的寓意得到充分的展示。

愚公移山的故事20字左右

山挡住了愚公,愚公决心挖出路感动天帝。

《愚公移山》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险阻,带着子子孙孙坚持不懈、挖山不止的故事,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寓言小品文,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扩展资料:

《愚公移山》的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同时也是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寓言作为诸子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战国诸子阐明各自的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以及进行论辩的有力武器。

《列子》即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集。此文即选自《列子·汤问》第五章,讲述的是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亦说明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更新1:

段旨即每一段的主旨!!!!!!!!!!!!!!!!!!!!!

《愚公移山》范文赏析 愚公移山 一:成语『愚公移山』  1、拼音: yú gōng yí shān 2、解释: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3、意思: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 认为不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后因感动天帝,所以天帝命大力神搬走两山。比喻只要有毅力就可以成功。 4、用法:主谓式;作主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5、示例: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 6、近义词: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始终不渝坚持不懈。 7 反义词:虎头蛇尾、有头无尾 8、词性:形容词,褒义词。   三:原文『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文章『愚公移山』译文及注解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百万丈。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用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刚开始换牙,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只有冬夏换季,才回家一次。 河曲有一个聪明的老头笑着阻止愚公说:“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凭你这么大的岁数和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又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小孩子。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何必愁挖不平呢?”河曲那个聪明的老头无言而对。 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没有高大的山阻隔了。 点评 这个故事从前也和别的普通寓言一般,鲜为人知。自从 主席在一次讲话中,提到了这个故事后,就变得家喻户晓。通过写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弱,以及“愚”与“智”作对比告诉人们,无论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希望帮到你 kwun hin 2011-09-21 17:40:14 补充: 更正 参考网址系: baikesoso/v19804

参考: beijing518/2010/0514/123930

me

利用借喻的方法

交代愚公移山这个故事

突出主人公勇于面对困难挑战有恒心

要有毅力的性格

 下面是我整理提供的北师版初一语文下册《愚公移山》教案,欢迎阅读。

北师版《愚公移山》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⑵ 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⑶ 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⑷ 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2、过程与方法:

 ⑴ 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辅导课堂讨论。

 ⑵ 诵读法、辩论法、品读法、理读法、延伸拓展法

 ⑶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发扬寓公精神,克服困难、勤奋进取,移走学习中的“太行、王屋山”。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辩论法。

 3、品读法。

 4、延伸拓展法。

 5、理读法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探究文章寓意;品读课文,鉴赏文章写法上的特点;研读课文,联系实际,总结升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看动画──愚公移山。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

 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

 汝之不惠

 亡以应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

 2、对加粗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惩山北之塞

 A、处罚

 B、警戒

 C、苦于

 出入之迂也

 A、绕远

 B、迂腐

 C、困难

 指通豫南

 A、指向

 B、手指

 C、一直

 杂然相许

 A、允许

 B、赞成

 C、答应

 且焉置土石

 A、哪里

 B、乃、才

 C、语气助词

 3、翻译下列句子。

 ⑴ 甚矣。汝之不惠!

 ⑵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⑶ 投渚渤海之尾。

 ⑷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学生自由回答,其余学生评价或补充。答案略。

 4、教师播放教学,每显示一幅,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或朗读课文相关片断。

 第一幅:二山雄立图第二幅:在家庭会议上

 第三幅:毕力平险图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

 第五幅:神灵移山图

 三、思读课文,理解寓意

 1、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淮愚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辩词选摘:

 正方:愚公实愚

 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

 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学生讨论交流。

 示例: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

 四、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艺术特征

 1、提问: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学生自由发言。

 生1:这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

 生2:这反映了作者阶级的局限性。

 生3: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学生讨论,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五、研读课文,总结升华

 教师提问: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学生争相发言。

 教师总结:

 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干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六、课堂小结

 教师朗诵《愚公移山》歌词: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淡,望望头土: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多媒体显示: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学生齐读。结束全文学习。)

 七、布置作业

 1、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2、有人说,愚公精神就是苦干精神,仅有苦干是远远不够的,苦干加巧干才等于成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写一段话阐明你的观战场点。

 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列子》

 不利条件:

 方七百里,高万仞──山之高大

 年且九十──年龄之大

 叩石垦壤,箕畚──工具之简陋

 子孙荷担者三夫──人力之单薄──愚公发展的观点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途之遥远

 笑而止之──智叟之嘲笑

 有利条件:

 杂然相许──家人的支持

 跳往助之──邻人的参与

 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

 ──对比衬托──

 寓意: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

 教学探讨与反思

 1、 在疏通文意过程中,重点应是解释难词、难句。难词主要是多义词。虚词可以在朗读中加以体会,只要能读出语气,自然能大体知道它们的作用,无须讲解。

 2、 朗读跟疏通文意是密不可分的。liuxue86co在掌握故事大意,理解难词、难句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课文,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意的理解,而且有助于语感的培养。

 3、 这个故事浅显易懂,学生对它又感兴趣,因此有必要师生一起进行讨论,使课堂的气氛活泼生动。讨论也可采用分组方式,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4、 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探究文章的时代意义,时代需要愚公精神,激发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挑战自我,争做时代的骄子。

  北师版《愚公移山》教案 (二)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能力目标: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情感目标: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设想

 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通过学生质疑、教师设疑的方式,细研课文,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讨论氛围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然后以完成文后练习的方式,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学生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熟读并背诵全文。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四、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了解《列子》及作者,掌握文中的字、词、句和通假字。让学生在参照注释疏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做到口述全文。

 第二课时 本课时通过学生课堂讨论的方式感悟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指导学生做到熟读并背诵全文。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简介《列子》及作者

 《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思想家,郑国人。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1、掌握下列实词:

 仞 冀 箕 畚 孀 龀 匮 亡 厝 雍 陇

 2、通假字: 指 反 惠 亡 厝

 3、文言句式: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4、习惯句式(如……何)

 5、省略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6、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

 年且九十(年纪将近九十岁)

 惩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挡)

 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赞许)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还不能够搬掉魁父这样的小山丘)

 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夏去冬来,经过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变通的地步)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

 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没有山岭阻隔了)

 7、疏通课文

 (1)利用快速、连环朗诵的方式再次正音,并使学生能较流利地读准全文。

 (2)教师划出难解的单音节词,引导学生在四人小组自学时,对照注解,自行解释这些难词。

 (3)四人小组在扫清难词障碍的基础上,试着逐字落实翻译全文,并将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语句划出来,以备全班讨论。

 (4)师生共同研讨,解答疑难。

 (5)学生朗读一遍,自查是否还有疑难语句。

 8、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四人小组共同准备复述故事,并推荐一名同学,准备在全班复述。

 被推荐同学复述课文。

 要求:语言流畅,可加上一定的合理想象。

 对复述者进行简单讲评,让学生在听、评中,不断熟悉课文,为后面逐字落实翻译全文作准备。

 9、抽学生逐句逐段翻译课文。

 四、布置作业

 复习、巩固文中疑难字句的解释。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课文复习情况

 二、逐段朗读课文

 三、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

 第一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

 第二段: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段: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

 第四段:写愚公移山的胜利。

 四、讨论分析课文的内容

 1、首段一开始极言两山的高大,用意何在

 答案参考:写两山的高大,为下文移山的艰难作了铺垫。

 2、分析课文第二、第三段。

 ①请排出移山的人物表。

 ②作者这样介绍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参考:移山的人物有年近90岁的愚公,荷担者三夫,还有始龀的遗男,总共五个人,并且是老的老、小的小,要移走两座大山,的确千难万难,但越是艰巨的任务面前,就越能显示人们的精神面貌。

 ③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有不同的态度,愚公妻子与智叟的话差不多,他们的态度一样吗孙子和“遗男”态度又怎样

 答案参考:愚公妻子认为丈夫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动不了,能拿大行、王屋怎么办呢智叟则认为凭愚公这把老骨头,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毁不了,还想动土石吗可见,愚公妻子是怀疑中带着担心;智叟则是轻视和嘲笑的语气。再则,“甚矣,汝之不惠。”这样的话愚公妻子是不会说的,而“且焉置土石”这样的话智叟是不会说的,因为他根本反对移山,绝对不会关心如何处理土石的问题。总之,愚公妻子是“献疑”,智空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态度迥然有别。“疑”是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而遗男是“跳往助之”,子孙是“杂然相许”,还献计献策,说明愚公移山是得到大家支持。

 ④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答案参考:智叟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观点看待问题;愚公用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⑤有人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说愚公“很愚”,智叟“很智”,你的看法如何呢

 答案参考:愚公所以要移山,是痛感“迂”“塞”之苦,而移山之后,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见其做事有很明确的目的,而且他也深明可移山之理,他认为子子孙孙绵延不断,他的志气,他移山的决心,将会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就这样一点点“啃”,终能将山移平,何况“山不加增”,这些足见其移山的行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盲目行动,可见其并不愚,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很聪明,因为他既自知不能享受移山之利,却还要移山,实乃造福子孙的聪明之举。而智叟却自作聪明,目光短浅,毫无远见,只不过智于其表,愚在其中罢了。

 3、分析课文第四段。

 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答案参考: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4、概括故事的寓意。 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5、小结全文并讨论文章的现实意义。

 五、布置作业。

 ①背诵全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②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列子》(寓言)

 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

 方七百里,高万仞——山之高大 杂然相许——家人的支持

 年且九十——年龄之高 跳往助之——邻人的参与

 叩石垦壤,箕畚一工具之简陋

 子孙荷担者三夫——人力之单薄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途之遥远

 笑而止之——智叟之嘲笑 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一愚公发展的观点

 ——一对比衬托————一

 寓意: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

《愚公移山》作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0年。作者借这个故事表达了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在横长的构图中,挖山者左右横向排列,顶天立地,赤裸着身躯,高举铁耙,挖掘不止。

《格尔尼卡》这幅画描绘了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遭德军飞机轰炸后的惨状。1937年,西班牙的格尔尼卡小镇为德国法西斯空军夷为平地,毕加索闻讯后极为愤慨,就为巴黎世界博览会西班牙馆画了《格尔尼卡》这幅壁画,对法西斯暴行表示强烈抗议。

1 列子·愚公移山解释及赏析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达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

北山有个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住在两座大山的正对面。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力挖平两座大山,使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运送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的一个聪明的老人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的余年剩下的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愁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北面,没有高山阻隔了。

2 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

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3 愚公移山课后注释 重点词语解释

太形——山名,就是太行山,位于山西省同河北、河南两省的交界地区。

王屋——山名,在山西省阳城县西南一带。冀州——地名,包括现今河北、山西两省和辽宁、河南两省的一部分地区。

河阳——地名,在现今河南省孟县境内。惩——音称,惩罚。

这里是苦于的意思。迂——音于,迂回,曲折、绕道的意思。

豫——音预,地名,现在的河南省。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陈留县境内。荷——音贺,负荷,挑、扛的意思。

箕畚——箕,音基。畚,音本。

箕畚,就是畚箕,用竹、木等做成的运土器具。孀——音双,孀妻,寡妇,就是死了丈夫的女人。

遗男——就是死了父、母的孤儿。龀——音趁,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

这晨表示年龄,约七、八岁。惠——同慧,智慧,不惠就是愚蠢的意思。

一毛——一草一本,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匮——音溃,缺乏的意思。

操蛇之神——就是山神,手里拿着蛇。夸娥氏——就是大力神,力大无比。

厝——音错,安置的意思。朔东——就是朔方以东地区,指山西省的东部。

雍——就是雍州,在现今陕西、甘肃省一带地区陇——同垄,陇岗,就是高山。列子——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属于我国先秦时期道家的著作。

关于这部书,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的列御寇著的;另一种认为是后来晋代的人著的,没有定论。书中记载了许多寓言和传说故事。

4 愚公移山的作品鉴赏

《愚公移山》主题思想即恒道。

《列子·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定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这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这则寓言一开始简介了“太行、王屋二山“既高且大,位当南北交通要道。老愚公“面山而居”,出入不便,需要绕山而行,这就揭示了人和山的矛盾,即愚公移山的原因。

第一段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衬托移山的艰难。

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的品质也就越突出。这是故事的背景,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愚公主张提出移山,家里人提出运土方案,率领几人便马上开始行动。第三段写愚公对智叟的驳斥,这是情节的发展。

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坚信可以移山。智叟目光短浅,阻止愚公移山。

第四段写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派神将山背走了,愚公的愿望实现了。文章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 “愚公移山”故事出自《列子》。

《列子》文本的字里行间表达了崇尚虚静思想,强调人在自然天地间的积极作用。“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也正是对《列子》文本中核心思想的充分注解:首先,“愚公移山”故事象征了“道”的永恒性。

联系其他篇章,从《列子》一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上分析即可看出,《列子》不但继承了《道德经》关于“恒道”的思想,而且从过程论的角度予以了发挥。《天瑞》篇在论及阴阳的时候分别以“太易、太初、太始、太素”来指称天地化生的不同阶段。

最后,作者又以“一”到“九”的数字象征大道循环往复的运动。而“愚公移山”故事中子子孙孙无穷尽的意象实际上可以看作大道永恒而生生不息精神的寄托。

其次,故事表达了道家的“抱一”观念。这种观念起端于老子《道德经》,并且被《列子》、《庄子》等道家著作所继承和诠释。

道家讲的“一”乃是基于“道”的整体性、永恒性、化生性而提出的重要概念,体现了哲学的高度抽象。《道德经》称“道生一”,又说“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引伸到社会人生方面,“抱一”即表现为行事持之以恒,具有坚定信念。愚公虽然年纪很大,但却坚信可以搬走两座大山,并且率领子孙挖山不止,以实际行动履行了道家的“抱一”精神。

张湛《列子注》之后,“愚公移山”的故事得到广泛流传,但更多时候这个故事已经脱离了《列子》引用这则故事的语境,不再是一个哲学命题的注脚,而成为可以随意解释的一个独立故事,当然这也立足于故事本身的可延展性和多元解释的可能性。正因为这样,该故事在文学、哲学、甚至是民间信仰中都得到了新的解读。

愚公何德,遂荷锸而移山;精卫何禽,欲衔石而塞海。(南北朝\庾信《拟连珠四十四首》之三八)岂冤禽之能塞海,非愚叟之可移山。

叙事者角色《愚公移山》的受叙事者有:北山愚公、愚公家人(主要包括其妻子、能挑担子的三儿孙和孤儿寡妇)以及反派人物智叟。从道家的角度看,还有几个神:上帝、山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也都是受叙事者,这里的“夸娥氏”原为“夸蛾氏”应该是“蚂蚁神”之意,因为“娥”与“蛾”在古代是可以通假的。

由于“蛾”与“娥”相通的原因,所以自古至今有不少人误“夸蛾”为“夸娥”。古文里“蛾”通“蚁”,而“夸”为“巨大的意思”,因此“夸娥氏”也就是“蚂蚁大力神”。

《愚公移山》的真实读者就是听众和阅读文本的读者。随着时代的变迁,即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真实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往往也发生变化,即便是同一时代的真实读者也会出现对文本有理解、不解和曲解的现象。

常规叙事所谓“常规叙事研究”就像前面提到的科学叙事,即单义直接表述。相当于真实读者把原来的古文解释一通,了解故事内容即可。

《愚公移山》文本译文:“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

“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

从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汉水的南边,再没有高山阻隔了。”《愚公移山》故事的前面部分描写的是事实,后面部分从“山神听说愚公移山”描写的是虚构的事物。

传统叙事寓意传统的叙事寓意指遇。

5 《愚公移山》原文,翻译,字词解释有哪些

1、《愚公移山》原文如下: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2、翻译 太行和王屋这两座山,面积有七百里,高度则是七八千丈左右,本来是位于冀州的南边,黄河的北边的。而在北山的下边有个人叫愚公,他差不多到90岁了,住在山的正对面。

他对于山北部的阻塞很苦恼,每次进出都要绕过去,就召集了全家的人商量一个说法:“我和你们一起尽所有的力量挖平这座险峻的大山,让道路笔直通往豫州南部,去到汉水南岸,好吗?”大家都赞同他的观点。但是他的妻子有些疑问:“凭借你一个人的力气,连魁父这一座小山都不能够削平,还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啊?再说,搁浅下来的土和石头往哪儿放?”众人说:“我们可以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就带着儿孙中能挑得起担子的三个人一起凿石头、挖土,用箕畚把它们运到渤海边上去。邻居京城氏的一个寡妇有个孤儿,刚刚到七八岁,蹦蹦跳跳地跑去帮他。

冬夏交换季节时,他们才能往返一次。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想要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是太愚蠢了!就凭借你残余的这些岁月、剩下来的力气连这座山上的一棵小草都动不了啊,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北山的愚公长叹道:“你的心真的很顽固,顽固得没有办法开窍,连孤儿和寡妇都比不上啊。

即使是我死了,还有我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出孙子,孙子又生下儿子;儿子又会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无穷无尽的,可是山却是不会增高加大的啊,还怕挖不平吗?”河曲的智叟没有话可以回答。手里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愚公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去了。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打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是直到通往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的阻隔了。

3、字词解释 1)太行山: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 2)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3)方:指面积 4)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5)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6)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7)塞(sè):阻塞。 8)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

室,家。 9)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为。

所苦”的意思。

10)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11)迂(yū):曲折)绕远。

12)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

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 13)以:凭借。

14)曾(céng):副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 15)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

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

16)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17)损::削减。

18)置:安放。 19)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

魁(kuí)。 20)丘:土堆。

21)箕畚(jī běn)簸箕,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22)荷(hè):扛的意思。 23)孀(shuāng) :孀妻,寡妇。

24)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虽,即使。

之,用在主谓之间,无实意。 25)遗男:遗孤,单亲孤儿,遗腹子。

26)始一反: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

27)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芮城县西。 28)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

29)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30)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彻,通。 31)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

操,持。 32)龀(chèn):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

这里始龀表示年龄,约七八岁。龀,换牙。

33)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34)匮(kuì):竭尽的意思。

35)(wú)以应:没有话来回答。亡,通“无”。

36)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 37)惧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

其,愚公。已,停止。

38)厝(cuò):同“措”,放置。 39)且:副词,将近。

亡 40)陇断:即垄断,山冈高地 作者 列御寇,名寇,又名御寇(又称。

6 愚公移山(古文)解释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寒来暑往,季节交换,才往返一趟。

河曲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铲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长地叹息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啊。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

从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汉水的南边,再没有高山阻隔了。

7 愚公移山文言文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了古时候,有个叫愚公的老人,他家门前有座很高很高的大山。每次出门,都要翻山越领,吃很多很多的辛苦。

于是,愚公下定决心要搬走挡在门前的那座山他和他的子孙们为了搬山,克服了很多困难。的决心和努力感动了上天,上天就帮他搬走了那座山。

从此以后,他们一家人就再也不要爬山了。从这个故事中,我知道了愚公的坚强的意志和不放弃的决心。

决定了的事情一定要努力去做,不能放弃。我们小朋友在学习中,也要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遇到困难, 不能放弃,要勇敢面对, 这样我们就能成功。

8 愚公移山 文言文

1惩山北之塞的惩的意思_苦于

杂然相许的许 赞同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的荷 担负,挑起

河曲智叟亡以应的亡_没有,通“无”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啊!

2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是无能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不同意。主要原因是愚公有着锲而不舍、排除万难的决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才感动了天神。

3流行歌曲《愚公移山》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请谈谈你对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

现在我国实行的改革开放事业,前无古人,在毫无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积极探索,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取得一定成就,这是新时代的愚公开路精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579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