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国庆返岗9岁女儿偷塞100块,孩子的懂事,为何让家长更心酸?

父亲国庆返岗9岁女儿偷塞100块,孩子的懂事,为何让家长更心酸?,第1张

湖南永州发生了一件让人特别感动的事情,这名男子假期即将结束,准备离开家乡,回到工作岗位的时候,没有想到他的女儿竟然亲手将100块钱的零花钱和卡片偷偷塞给了父亲,这名男子表示每年都会趁着节假日的时候回去看望老人和孩子,但没想到在自己临走的时候,小孩竟然将自己的零花钱全部都给他了,而且还写了一个卡片,而且觉得女儿已经长大了,懂事的让人很心疼,看到女儿这样的举动,这名男子内心应该很不好过吧。

其实现在我们国家有很多这样的留守儿童,他们希望父母能够在自己的身边陪伴他们长大,但是对于大人来说,如果陪在孩子的身边,他们就无法出去赚钱,因为有些地方的正向根本就找不到什么好的工作,所以只能外出打工,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养活家人和孩子,所以成年人没有容易二字,他们只能以这样的方式来谋生,对于他们来说最对不起的应该就是孩子了吧,这个小女孩可以看得出来非常的懂事,所以网友建议留守儿童的家长平时一定要多打电话给孩子,放假的时候经常回去陪伴一下他们。

其实天底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他们都想要将最好的给儿女,所以年轻的时候只有拼命的工作,想要给他们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小的时候没有这么好的条件,所以不想让孩子走自己的老路,希望他们能够长大了之后有出息,同时也希望给他们更好的物质条件,但其实有的时候,这并不是孩子想要的小孩希望的应该是父母陪伴在自己的身边吧,所以对于这些外出打工的父母来说也很难去选择。

  我觉得生活的苦可以让9岁的孩子适当品尝,但千万不能够太过了。 9岁的孩子其实已经有点懂事了,这个时候他们比较叛逆,想让他们明白某些事情,往往只有让其体验了才能达到理想效果。早一点经历社会毒打,或许能够让他们更早明白生活不容易的道理。

  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不无道理,很多农村出来的孩子,10岁之前就会洗衣做饭,到了社会也比其他人更吃苦,如果这些人接受了教育,相信经过努力,他们一定会有所成就。不像城里面的孩子,小时候什么事情都由父母去安排,就算受到了高等教育,到了社会也很难自力更生。

  这件事的具体情况。

  杨先生老家在湖南永州,为了生活,他带着妻子来到广东深圳打工,把九岁的孩子交给他奶奶照顾。这段时间,孩子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非常不听话,无论家长还是老师,都管不住他。杨先生趁着国庆期间回到老家,想要通过语言劝解儿子,然而孩子非常固执,当时就跟父亲说道:自己宁可去吃生活的苦,也不愿意去吃学习的苦。

无奈杨先生只好带着孩子来到广东深圳体验生活,10月6日让孩子在工厂搬了一整天废钢筋。第2天下午,孩子就哭着找父亲,表示自己还是回去读书更好。10月8日孩子再次回到学校,虽然成绩不知道如何,不过学习态度改善了许多。

  事情曝光后,很多专家表示,不建议家长以这种方式教育孩子。他们觉得该教育方式会让孩子产生鄙视苦力劳动的价值观,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不过网友却觉得,这种教育方式比口头教育有用。

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农村平均每四个儿童中就 有一个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大都由爷爷、奶奶、 外公、外婆等祖辈们照顾,这些孩子虽然衣食无忧,但缺少了父母的关爱。由于人为的原因与父母分开, 缺少了父母关爱的孩子们的心理出现了一系列的问 题,他们大多性格内向,敏感多疑,容易冲动、自律能力差,有逆反心理等,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影响。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

自卑心理严重

从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 论来说,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从最低级的生理需 求,到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 层次逐渐增高。而在农村留守儿童中最需要的是情感 需求。儿童时期是最需要父母的关爱的,一个没有受 到父母关爱的孩子,会认为自己在家庭没有价值,从 而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同样,情感的缺失也 会使留守儿童的心理出现扭曲和变形,认为自己不如 别人,出现自卑心理,对儿童的成长发展不利。

留守儿童

盲目冲动现象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没有与父母生 活在一起,而照看他们的祖辈们只是在物质需求上满 足孩子,再加上老人对孩子的溺爱,即使有些问题也 不去管教,不进行心理的沟通,任其发展,结果产生 越来越多的不良习惯。脾气暴躁、遇事容易冲动,严 重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留守儿童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有:孤独感、自卑感、焦虑情绪、缺乏安全感、情感障碍。

1、孤独感

留守儿童通常会在家中独自度过大部分时间,由于缺乏亲人的陪伴和关爱,他们会感到孤独和无助。这种孤独感可能会导致他们产生抑郁情绪,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2、自卑感

由于缺乏亲人的关爱和陪伴,留守儿童可能会感到自卑,觉得自己不如其他孩子。这种自卑感可能会导致他们在学校和社交场合中表现不佳,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人际关系。

3、焦虑情绪

留守儿童通常会担心亲人的安全和健康,这种担心可能会演变成焦虑情绪,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如果这种焦虑情绪得不到及时的缓解和治疗,可能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4、缺乏安全感

由于缺乏亲人的陪伴和关爱,留守儿童可能会感到缺乏安全感,这种感觉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他们可能会变得胆小怯懦,不敢尝试新事物,甚至会对未来感到恐惧。

5、情感障碍

由于长期缺乏亲人的陪伴和关爱,留守儿童可能会出现情感障碍,这种障碍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他们可能会变得冷漠、孤僻,甚至会出现自闭症状。

春节是家人团聚的时刻。而在农村,孩子们心中的春节有一份特殊的期盼:和父母团聚。由于平时父母大都外出打工,孩子们和父母聚少离多。这些孩子们本应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却有了一个特殊的名字——留守儿童。春节,他们虽也和父母团聚,但这相聚却有点短暂、苦涩。其中反映的社会问题似乎也离自己较远。比如教育,不要说城市里的“原住民”,如今就算是远离家乡到城里打工的父母,也大多希望孩子好好学习,极少有人认为教育没用。然而“留守儿童”的问题,却不单单发生在遥远的乡村。城市里,父母明明在身边,却同样缺乏有效陪伴的孩子也不在少数。为了“安全第一”,他们被体力不支的老一辈捧在手心里束手束脚地长大,不能爬高上低,不能肆意奔跑,早早戴上眼镜,早早体重超标。这些城里的孩子和那些遥远乡村的孩子并非毫无交集。长大后的他们可能在同一个城市谋生,也将在某种程度上相遇。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象普遍地存在着。根据全国妇联2013年的统计,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总量高达6100万,他们孤独地成长,面临教育与亲情的双重缺失。多年以后,这些孩子大多又步入了父母的后尘,他们继续在城市里干体力活,再把他们的孩子送回老家做二代留守儿童。令人唏嘘。

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弱小的。截至到2019年,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仍有1550万,相比2013年虽然减少了4550万,但这依然是个惊人的数字。难以扎根的城市,贫困落后的家乡,孩子们遥望南方的背影。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农村与城市教育环境存在落差,很多孩子离开农村跟随父母进城上学,农村的学生慢慢减少。或者是另外一种情景,孩子家长一走,村里的孩子就成了爷爷奶奶拉不回来的“野马”。孩子们之间淘气了、打架了、受伤了,远在异乡的父母更是无从得知。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到2020年,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全社会关爱保护儿童的意识普遍增强,儿童成长环境更为改善、安全更有保障,儿童留守现象明显减少。《意见》具体提出了三种方案:一是携带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二是一方留家照料;三是暂不具备条件的应当委托有监护能力的亲属或其他成年人代为监护。同时,依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意见》明确要求不得让不满十六周岁的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生活。

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在这个名称的背后,是一个脆弱的群体,一种酸楚的生活状态。当他们最需要父母拥抱的时候,父母却为了生活,远离家乡,一年到头只能见上一两次面。父母的外出,使留守儿童无法得到细致的照料与关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以下是我整理的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欢迎阅读。

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篇1

 一、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1、自我封闭 性格孤僻

 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2、情绪失控 容易冲动

 留守儿童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欠稳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他们还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行为。有些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往往还有暴力倾向。

 3、认知偏差 内心迷茫

 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爸妈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他们,导致情感隔膜。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茫然。多数儿童进取心不强,纪律涣散,再加上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逐渐逃学、辍学,以致过早地流向了社会。

 4、 敌对

 “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僻、偏激、不团结、搞破坏、易产生敌对等不良心理问题,从而导致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等不良行为,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严重者有的参与盗窃、抢劫,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措施

 1、加强家庭教育,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和监护人的责任。父母尤其是出外打工的父母应与孩子经常交流和沟通,除了关心孩子的生活、身体和学习外,更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这样不但有助于缓解孩子的紧张、焦虑心理,也可通过讲述打工的经历,使孩子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明白生活的来之不易,理解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负责抚养监护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属应民主、平等地对待孩子,真正担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不能过分溺爱和放任,给孩子以科学的管理和引导,从而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理。

 2、发挥学校的主导教育功能。学校作为留守儿童所在地的教育机构,要完善健康教育观念,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学校要尽可能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教育优势,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心理上的体贴与温馨,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压力,让孩子有一个稳定的情绪、积极的情感,营造和谐大家庭的氛围,满足孩子们的精神需求;其次,学校要组织班主任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和跟踪管理档案,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对常见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和管理。

 3、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咨询老师,为全校教师和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要注重对留守儿童家长和其他监护人的培训,使他们端正教育观念,掌握跟孩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家校结合以更好地教育孩子。

 4、留守儿童自身应加强心理素质培养。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外因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我认为留守儿童本身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应该学会自信、自立、自强,把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看成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学会正确应对挫折和逆境,培养坚强的意志,为自己树立目标,培养各种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多与老师、同学接触,主动与父母沟通,提高自己的独立性、坚定性和自制力,从而使自己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5、整合社会力量,共同搭建留守儿童爱心教育平台。政府要针对部分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的现状制定相关政策,通过政策激励和引导,把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使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

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篇2

 1认知障碍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一年中可能只有春节期间才能与孩子团聚,因此留守儿童容易形成三种错误认识:一是忽视父母的存在,由于长期不在一起生活,幼小的孩子逐渐淡忘了父母,父母好不容易回一次家,但孩子对父母敬而远之;二是挣钱重要,自己不重要,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父母很少关注孩子,即使关注也只能通过电话问候,缺少细微和深入的关爱,孩子就逐渐形成了挣钱重要的认识;三是挣钱重要而读书不重要,在外务工的父母大多数读书也不是很多,再加上把正在读书的孩子留在家里,孩子就形成了挣钱比读书重要这样的错误认识;四是有钱就有一切,由于隔代管护溺爱多于教育,物质满足多于心理满足,再加上父母一年半载回家一趟,为了弥补自己对孩子的思念与愧疚心理,便给孩子在物质方面较多的补偿,更坚定了孩子的这种错误认知。这样的认知使留守儿童极易形成厌学心理,进一步形成留守儿童的学习障碍。

 2情感障碍

 城市留守儿童由于主要由祖辈管护,其次由亲戚或兄长(姐姐)管护,这些管护以物质方面的管护为主,缺少有效的沟通与教育,更缺少对孩子的心理指导与要求,孩子有了心理问题要么自己解决,要么只能与自己同样为留守儿童的同学交流,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因此留守儿童容易形成焦虑、冷漠、消极等情感问题。这些情感问题如果进一步发展,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

 3人格障碍

 留守儿童容易形成四个方面的人格障碍:一是自卑心理,留守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与有父母的孩子相比,他们经常觉得低人一等,看见其他的孩子由父母领着上学或玩耍时,非常羡慕,他们觉得自己没有依靠和归宿;由亲戚管护的孩子,有寄人篱下的感觉,这些因素导致留守儿童产生自卑心理。二是内向孤僻,父母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父母之间的交流以及与孩子的交流对培养孩子的自信与人际交流能力十分重要,但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缺少这样的机会,因此留守儿童与别人交往的机会明显减少,容易形成内向孤僻的心理。三是任性,由于隔代教育对孩子的溺爱和娇纵,容易助长孩子任性的心理,这种心理对孩子走入社会又进一步带来负面影响。四是压抑,留守儿童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缺少解决的渠道,渴望父母关怀的愿望得不到满足,长期下去,就会形成压抑的心理。

 4行为障碍

 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监管不到位,他们在出现一些行为方面的`错误时缺少监督改正的机会,使小错误发展成大错误,逐渐形成行为障碍,主要包括小偷小摸、抽烟、打架、抢劫、敲诈勒索等。这些行为障碍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解决,将会导致他们进一步走上犯罪道路。湖南作家阮梅在《罪童泪》一书中,介绍了11个儿童犯罪的案例,其中留守儿童犯罪占了多数。

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篇3

 一、学习上有畏难、依赖的心理

 二年级有个学生叫小威,该生在学习上有“四怕”:怕用功、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整天想随心所欲地玩。在学习、生活上对家长有很强的依赖,如迟到了一定要奶奶把他送进教室,生病了一定是让奶奶帮做作业,当作业过多时,就不断地吵,并让家长帮做。成绩不理想。我家访的时候,他奶奶跟我说:“老师啊,说起来可笑啊,我的孙子有一次不会做作业就请教我,我说我不会做,他就哭着,闹着说‘你这么老了,难道不会做作业吗 ?快教我啊!’我说真的不会做。还给他解释,以前我要带弟、妹,不得上学的,我不识字。所以不会教你完成作业啊。”(心理健康论文 )后来她还给孙子讲了好多没有文化吃亏的故事。叫他不走自己没有文化的老路。面对这样的学生,我经常给他补课,找他聊天,还充分利用“心理辅导”和“主题班会”进行疏导他。平时他成绩一有提高,我就及时表扬,经过多方努力,该生发生了令人兴奋的变化,成绩直线上升。

 二、生活上有孤单、恐惧、害怕的心理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幼小的心灵得不到呵护。有心理话无法与亲人表达,有委屈无处倾诉。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祖孙同堂”。他们之间沟通比较困难。容易产生孤独、冷漠、甚至恐惧害怕心理以及焦虑、任性、暴躁、叛逆、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少数留守儿童天不怕地不怕,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胡作非为;不听监护人的话,我行我素,甚至夜不归宿。如原来我班有个学生叫小卓,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家中只有年老的爷爷,长期以来,缺乏沟通、交流,养成了孤僻、怪异的性格。有一次,爷爷喝酒醉了,没有做饭给孙子吃,小卓就去同学家吃饭、过夜。第二天下午,他爷爷才找到我说,他孙子昨晚上没有回家睡。不知道去哪了,叫我查看,是不是在同学家。我费了好大功夫,才打听到在同学的家(那位同学也是留守儿童的)。后来我经过了解知道,是因为小卓觉得生活上孤独,心理孤单,没有人和他说话,沟通,爷爷又照顾不周到。所以周末就到同学家玩,一整晚都不回家。我教育他,你夜不归宿是不对的,很不安全,小心被拐卖啊!这样做,爷爷找不到你,会担心的,父母也就不能安心做工了。你应该帮爷爷学做点家务活啊。他点点头。

 三、心理扭曲,有轻生想法

 “留守儿童”由于生活上缺乏血缘亲情的呵护,学习中最大的困难是“无人辅导”。监护人一般又没有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学习滑坡、厌学逃学。面对学习上的困难,不少“留守儿童”采取消极的态度,陷入恶性循环。如果“留守儿童”不得到老师的关注和器重。思想上的疙瘩不能及时消融,长久的瘀结,他们或沉闷抑郁或自暴自弃。以上种种原因会产生心理扭曲,有轻生想法。我班三年级学生叫小科,父亲长期在外打工,母亲忙,很少管他。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总觉得缺乏心理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再加厌学、成绩差,同伴们的冷嘲热讽。有一天,他突然嘣出一句话,“我跳楼死算了”。我问他为什么想死,他伤心地说:“同学都不和我好,爸妈不在家。”我慢慢开导他,你吃的,穿的,用的都是父母做工得来的,他们还想攒钱给你读大学呢!至于同学不和你好,是因为你不合群、孤僻。当天的班会上,我还从侧面教育了他。从那以后,他的成绩提高了,他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对一名后进的留守学生,老师只要对他点滴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就能让他体验成功和快乐。

 我在班级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让他们学会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学会与人相处,与人交往。那个学期我们学校也开展“留守儿童‘亲情电话’活动, 使他们能听到爸爸妈妈的声音,让他们觉得父母虽远犹近,父母就在身边。从各种活动的交流和沟通中寻找温暖和友谊。 经过半年多来的教育活动和引导,加上他本人的努力,教育的效果是令人兴奋的。

 我体会到,班主任教育工作要认真分析留守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在良好的集体环境中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要把学生看作朋友,主动接近他们,拿出更多时间与他们联系,创造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他们谈话沟通,把他们的困难放在心上,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甚至给予特别的照顾,让他们把你当作知心朋友,他们就愿意跟你说心理话、说真话,将心中的苦恼、愤怒、悲伤向你倾诉。平时多创造一些愉快融洽的场合。在课文教学中与“留守儿童”问题结合起来,善于辨证地、发展地看待每一位留守学生,真正做到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关心爱护,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和谐的成长空间。使留守儿童和其他孩子一样有健康、快乐、幸福的童年。

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篇4

 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的过程中,很多农村孩子成了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因为缺乏父母的管教和关心,情感丰富而脆弱,在认识、价值观上容易产生偏离,因而也容易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之后,留守儿童成为了一个庞大而特殊的群体,这也是一个充满各种问题的群体,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偏离正确的轨道。那么,我们要如何应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呢?

 1、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达到某一目标或完成某一项任务的心理状态。留守儿童由于不能得到父母及时的管教,而隔代监护人爷爷奶奶等又常常溺爱或放纵他们的行为,致使他们学习的自觉性较差,成绩落后,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自信心。

 留守儿童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要死盯着自己的短处,要善于发掘和发展自己的优势,“避己之短,扬己之长”,对自己做出公正全面的评价。教师要指导留守儿童去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性大的事情,如帮爷爷奶奶做一些家务,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学会克服自己学习上的一些不良习惯等,即使很小的事,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起到增强自信心的作用。

 2、抗挫折能力培养

 挫折可以称为是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紧张情绪状态。挫折感在留守儿童的心理上表现很明显,他们常常会由于考试的失败、学业的担忧、社交的障碍、缺少父母的关爱等方面的原因体验到挫折感。他们的情绪常常处于失望、焦虑、沮丧等紧张状态。

 遇到挫折时应进行冷静的分析,从主客观、目标、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到受挫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要善于根据自己的优势确立奋斗目标,在前进过程中发现不切合实际时,要及时调整,化压力为动力。其实,适度的刺激和压力能有效地调整机体的积极因素,正所谓“自古雄才多磨难”。要有一个辩证的挫折观,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学会悦纳自己。

 3、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现代社会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愈来愈显得必不可少。但这方面的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一定的实践逐渐形成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缺少父母的关爱呵护,自闭心理较为严重,常常不愿与人交往,心理压力较大。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鼓励他们多参加班级和学校的各种活动,为他们展示和表现自己提供一定的平台。应该鼓励他们克服自闭心理,试探着主动与人交往,慢慢获得成功的体验。

;

1、有时候真的觉得很心酸。病着,没有能帮忙的人,还要上班,带孩子。周末两天还要加班。欲哭无泪。

2、自己带孩子,其中的心酸,只有自己能体会,就算你就在我身边,你也不会懂!

3、果然怀孕生孩子带孩子这过程中有很多心酸和委屈,只能夜深人静时拿出来流流泪,其他时候强颜欢笑到底。

4、一个人带孩子最怕的就是半夜发烧,各种心酸只有自己知道。

5、一个人带孩子的辛苦心酸只有自己知道,女子本弱,为母则刚 一个人带孩子的辛苦心酸只有自己知道,女子本弱,为母则刚。

6、承载太多的情感,青春的不羁,成家的无奈,带孩子的心酸。

7、女人最狼狈的时候,就是带孩子的这几年,没有收入没有自由,所有的心酸不被理解,最扎心的是你的苦被别人概括“在家闲着”。

8、放暑假比不放暑假还累得慌,一个人带俩孩子,分分钟情绪能崩溃,体会到没人带孩子的心酸,也体会到自己为什么会越来越坚强,都是生活所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10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