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己人效应——走进心灵(When they are in need, I am always there for them)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德育是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
自己人效应能够有效缩短教师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收到较好的效果。教师必须蹲下身子,升起爱心,关注学生的心灵,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去体验学生的感觉,真正把学生当成自己人,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杜绝居高临下的说教,充分运用平行语言,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建立合理适当的自我同一性。做到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最终达到“师生成为亲密的朋友,学校成为成长的乐园”的最高教育境界。
二、保龄球效应——多褒少贬(catch students being awesome)
两名保龄球教练分别训练各自的队员。他们的队员都是一球打倒了7只瓶。教练甲对自己的队员说:“很好!打到了7只。”他的队员听了教练的赞扬很受鼓舞,心里想,下次一定再加把劲,把剩下的3只也打倒。教练乙则对他的队员说:“怎么搞的!还有3只没打倒。”队员听了教练的指责,心里很不服气,暗想,你咋就看不见我已经打倒的那7只。结果,教练甲训练的队员成绩不断上升,教练乙训练的队员打得一次不如一次。保龄球效应告诉我们,赞赏和批评其收效有多么大的差异。其实,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赞赏,是每一个人的正常心理需要。而面对指责时,不自觉的为自己辩护,也是正常的心理防卫机制。
美国钢铁大王安祖·卡耐基选拔的第一任总裁查尔斯·史考伯说,“再也没有比上司的批评更能抹杀一个人的雄心。……我赞成鼓励别人工作。因此我急于称赞,而讨厌挑错。如果我喜欢什么的话,就是我诚于嘉许,宽于称道。”这就是史考伯做法。心理学家研究证明,积极鼓励和消极鼓励之间具有不对称性。受过处罚的人不会简单地减少做坏事的心思,充其量,不过是学会了如何逃避处罚而已。所以,德育工作者要善于运用好赞赏的技巧,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被球击倒的那7只瓶”上,而不是忘不了“没击倒的那3只”。比如,有的学生做错了事,向教师坦白承认错误,教师不必再为学生的错误而责罚学生;而应看到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愿意听取教师意见来改正错误的一面,对学生的举动表示赞赏;当一个学生第一天迟到30分钟。第二天,又迟到了28分钟时,老师如果因为他的迟到比昨天少2分钟而肯定他的进步,相信微不足道的2分钟一定会促进学生的转变,第三天他必然不会让老师失望。只要换一个角度,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诚于嘉许,宽于称道”,德育就会收到神奇的效力。
三、“篮球架效应”——适度要求(the task must be reachable with efforts)
如果篮球架有两层楼那样高,那么对着两层楼高的篮球架子,几乎谁也别想把球投进篮圈,也就不会有人犯傻了;如果篮球架跟一个人差不多高,随便谁不费多少力气便能“百发百中”,大家也会觉得没啥意思。正是由于现在这个跳一跳,够得着的高度,才使得篮球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体育项目,引得无数体育健儿奋争不已,也让许许多多的爱好者乐此不疲。篮球架子的高度启示我们,一个“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最有吸引力,对于这样的目标,人们才会以高度的热情去追求。
篮球架效应对德育的启示是,我们给学生树立的目标一要让学生力所能及;二是要不断提高。也就是说,既要让学生有机会体验到成功的欣慰,不至于望着高不可攀的“果子”而失望,又不要让学生毫不费力地轻易摘到“果子”。只有不断给学生定出一个“篮球架子”那么高的目标,让大家都能“跳一跳,够得着”,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具体地说,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我们必须要全面分析学生的各个方面的情况,注意教育目标的可行性、合理性。在制定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提出的子目标要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处于同一层次,使学生通过努力就可以达到,让学生“跳一跳,摘到苹果”。
第二、我们要注意教育目标的层次性和具体性。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德育也要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必须分析不同层次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层次的、具体的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前进的信心。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一下子不宜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而是先提出一个只要比过去有进步的小要求,当学生达到这个要求后再通过鼓励逐步向其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往往更容易接受并力求达到。
四、美即好效应——走出错觉,正确评价(光环效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Never ever judge students by their exam grades Everyone has his own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对一个外表英俊漂亮的人,人们很容易误认为他或她的其他方面也很不错。这是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麦克尼尔曾提出着名的美即好效应。它告诉我们:印象一旦以情绪为基础,这一印象常会偏离事实。在学校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老师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脸上往往流露出喜爱的神色,并器重和青睐他们。而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却往往歧视,并表现出讨厌的情绪。这就是美即好效应在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实践证明,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看法使部分优秀学生产生心理错觉,无法正确对待自己;而另外一些学生仅仅因为分数不高,就会长期处在被老师的关爱遗忘的角落,这种人为造成的恶劣的心理环境,将会使他们情绪偏激、行为带有触发性和冲动性,这样必然导致学生个性的畸形发展,引发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丧失积极向上的愿望,失去自信,产生逆反心理。
“美即好效应”对德育的启示是“尺短寸长”,每个学生身上都有特长,也有不足,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用发展的、辩证的、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全面了解。不能让成绩“一俊遮百丑”,只了解优生的优点而忽视优生的缺点;也不能让成绩“一票否决”,只了解差生缺点的一面,忽视了差生优点的一面。应努力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保持在教育过程中一切学生的平等,避免部分学生滋生优越感,另一部分学生形成自卑感,让学生健康成长。
五、“温水效应”——防微杜渐(be proactive not reactive)
美国康乃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锅里加满冷水后,把一只青蛙放进去,然后慢慢加热。水开始是凉的,变温的速度很慢,青蛙觉得比较适应和舒服,并不想跳。随着水温逐渐升高,感受到危险的青蛙决心努力跳出热锅,但为时晚矣。最后,活蹦乱跳的青蛙被烫死。与此相对照,把青蛙扔进一口沸水锅里,受到强烈刺激的青蛙奋力一跳,成功地保住了性命。
温水效应对德育的启示是,对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微小缺点和错误,都不可姑息。在教育过程中,大多数老师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和护犊心态,对成绩较好,平时比较守纪的学生总有一种偏袒心理,这些学生在班里学生总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学校领导称赞他,任课老师宠爱他,班主任更是把他捧为掌上明珠。三好学生是他,优秀团员是他,优秀学生干部还是他。即使这些学生犯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师也总是以宽容的心理对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学生含糊过关;即使是批评,也是轻描淡写,点到为止。有的老师甚至是看不到这类学生存在的问题,对这些学生的不足表现得非常迟钝,这样便筑构了教育的盲点,使“过剩”的爱自动贬值,其负效应是使得这部分优秀生产生错觉,他们对表扬麻木不仁,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因而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他人和周围事物,导致其心理异化,失去对逆境的承受力和自身的受挫力,使他们在成长中变得非常脆弱,缺乏持续发展的后劲,社会适应力极差。当有些尖子生自杀或犯罪时,我们方才醒悟是自己的温水煮死了锅里的“青蛙”,只是悔时已晚。所以,有效的德育是从每一个细节抓起,防微杜渐,把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六、瓦拉赫效应——发现亮点(catch students being awesome)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在他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善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此时,父母只好尊重儿子的意见,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成绩在班上是倒数第一,学校的评语更是令人难以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已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格,建议他试学化学。父母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被点着了。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就变成了公认的化学方面的“前程远大的高材生”。
瓦拉赫效应告诉我们:学生的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弱点和强点,如果我们打破另类学生“朽木不可雕也”的思维定势,像那位化学老师那样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个性的场所,必能收到“铁树开花”的显着成效。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我们应该关心每个学生,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指出个体的闪光点,让学生充满自信,为学生发现自己的智慧潜能和特长搭建舞台。比如:就本班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辩论、演讲、主持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展示特长和个性提供场所,能讲的讲,能写的写,能画的的画,能动手的动手…… 鼓励每个学生勇敢地亮出自己的闪光点,全班交流。使每个学生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都能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点”,为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提供建立自信和多元发展的机会。进而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克服自卑,帮学生在自信中树立新的目标和理想。
没有一种草儿不开花,没有一个孩子不完美。每一个人都是一张充满个性色彩的生命画卷,这张画卷并非缺少值得欣赏的东西,真正缺少的倒是欣赏的目光。但愿我们的老师面对一张张生命的画卷,不是一味地去挑剔、埋怨、责备,而是要更多地去发现,去欣赏,以欣赏的心态体会学生生命的最大丰富性和主动性,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 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使更多的孩子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让更多的学生拥有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
七、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变堵为疏(catch students being awesome, even though sometimes it's no so)
对爱情展开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现,就是确认了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的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心理学上,借名于莎士比亚悲剧名着《罗密欧与朱丽叶》,称这种现象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生活中常常发现这种现象:如果人们的选择是自愿的,人们会倾向于增加对所选择对象的喜欢程度。而当选择是强迫的时候,人们会降低对所选择对象的好感。因此,当强迫人们做出某种选择时,人们对这种选择会产生高度的心理抗拒,而这种心态会促使人们做出相反的选择,并实际上增加对自己所选择的对象的喜欢。比如,一个小孩子把手停在一张画上,他的妈妈大声喊到:千万不要把画撕坏了!结果,妈妈话音刚落,画便应声而坏。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对德育的启示是,变堵为疏,才能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善疏则通,能导必安。克服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当孩子把手放到画上时,微笑着对他说:“瞧,宝宝能帮妈妈贴画了。”结果,你会惊奇地发现孩子如你所愿的把画贴到了墙上。
八、亨利效应——暗示期望(皮格马利翁效应和catch students behaving, being awesome, 杨立业你跳的真远啊!)
多年前的一个傍晚,一个叫亨利的青年移民,站在河边发呆。这天是他30岁生日,可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活下去的勇气。因为亨利从小在福利院长大,身材矮小,长相也不漂亮,讲话又带着浓重的乡土口音,所以一直自卑,连最普通的工作都不敢去应聘,没有工作也没有家。就在亨利徘徊于生死之间的时候,他的好友约翰兴冲冲地跑过来对他说:“亨利,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刚从收音机里听到一则消息,拿破仑曾经丢失了一个孙子。播音员描述的特征,与你毫不相差!”“真的吗?我竟然是拿破仑的孙子!”亨利一下子精神大振,联想到爷爷曾经以矮小的身材指挥着千军万马,用带着泥土芳香的法语发出威严的命令,他顿感自己矮小的凶狠才同样充满力量,讲话时的法国口音也带着几高贵和威严。就这样,凭着他是拿破仑的孙子这一“美丽的谎言”,30年后,他竟然成了议价大公司的总裁。后来,他请人查证了自己并非拿破仑的孙子,但这早已不重要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含而不露的期望具有无穷的教育力量。它是一种含蓄的期待,是一种信念的点燃,是一种“自我诱导”。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具有暗示性,而且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真正的道德教育,不是把社会现存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灌输给学生,使学生成为一个个“美德的集合体”,而是启发和唤醒学生的道德自觉和道德良心,使学生树立道德理想,领悟人生真义 。而“启发”和“唤醒”的方法就是暗示期待。 教师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能够有效诱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教师期望的目标相符合,这正是“亨利效应”的神奇之处。如有的老师在集体场合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就对其他同学起到了良好的暗示作用;有的老师常常针对学生的某一缺点和错误,选择适当的**、电视、文学作品等同学生边看边议论,或给学生讲一些有针对性的故事等等,都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有位哲人说过,当我们觉得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它便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我们内心世界的美好;当我们觉得这个世界是丑陋的,它便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我们内心的阴暗。相信德育中的“亨利效应”一定能产生更多的惊奇!
共鸣是作者的艺术表象与读者的心路历程紧密结合产生情感波澜的过程,任何一部作品都是有很深的生活烙印。如果作者或者读者没有这种生活经历,他是不会深刻体会那种艺术的境界的。所以真正的艺术家都是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而不是转基因的结果。
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当欣赏着被艺术作品所感染,从而达到与作品的色彩,线条共呼吸:与作品的人物共命运,爱其所爱,恨其所恨,这种现象,就称其为艺术欣赏中的共鸣现象。
它主要的特征:就是在欣赏着和艺术作品之间消除了主客体之间的距离,达到了相互融合和亲密无间的契合。当然,在艺术欣赏中要达到这种境界,需要同时具备主客体两方面的条件。从客体方面来说,艺术作品本身必须在艺术水平和思想内容上是优秀的,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从主体方面讲,则需要具备相应的艺术修养、知识积累和人生阅历。
(1)艺术欣赏中的共鸣现象,会因不同艺术门类的艺术语言方式而有不同的表现方式。
(2)在艺术欣赏中,共鸣现象的产生还涉及到许多复杂的条件和因素,其中包括生活在不同文化传统、社会阶层中的民族和阶级对共鸣的影响。
(3)在艺术欣赏的共鸣现象中,一方面不同的阶级、民族和阶层的人确实存在着差异和矛盾,另一方面,某些优秀的艺术作品,对于不同阶级、民族和阶层的人来说,又都能产生共鸣
1、瓦拉赫效应
学生的智能发展都是不均衡的,都有智能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点,使智能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这一现象人们称之为“瓦拉赫效应”。
2、蘑菇效应
指蘑菇长在阴暗的角落,得不到阳光,也没有肥料,自生自灭,只有长到足够高的时候才会开始被人关注,可此时它自己已经能够接受阳光了。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蘑菇效应”。
蘑菇管理是大多数组织对待初入门者、初学者的一种管理方法。从传统的观念上讲,“蘑菇经历”是一件好事,它是人才蜕壳羽化前的一种磨炼,对人的意志和耐力 的培养有促进作用。
3、鸟笼效应
人们会在偶然获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础上,继续添加更多与之相关而自己不需要的东西。鸟笼效应:假如一个人买了一只空鸟笼放在家里,那么一段时间后,他一般会为了用这只笼子再买一只鸟回来养而不会把笼子丢掉,也就是这个人反而被笼子给异化掉了,成为笼子的俘虏。
4、凡勃伦效应
凡勃伦效应是指消费者对一种商品需求的程度因其标价较高而不是较低而增加。它反映了人们进行挥霍性消费的心理愿望。商品价格定得越高,越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商品价格越高消费者反而越愿意购买的消费倾向,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注意到,因此被命名为“凡勃伦效应”。
5、毛毛虫效应
科学家通过研究,把跟着前面的路线走的习惯称之为“跟随者”的习惯,把盲目跟从习惯和思维惯性而做出反应导致失败结果的现象称为”毛毛虫效应“。
-瓦拉赫效应
-蘑菇效应
-鸟笼效应
-凡勃伦效应
-毛毛虫效应
攀峰效应:让伴侣产生灵魂共鸣
01 产生精神共鸣
想让一个人对你上瘾,关键是你们之间要有精神共鸣,什么叫精神共鸣好比是两人一起“攀峰”的过程,精神共鸣,是交流时你能够激发对方去思考,让他更有灵感,让他看到自己的潜能与创意,进而情不自禁产生一种自我良好的精神高潮,他以为爱上你,其实是沉浸在一种春风沉醉的自我感觉里人类永远都是自恋的。
这段关系里,如果你可以帮助对方激发出自身潜能,他会觉得你简直是你是他的灵魂伴侣。为什么说这个过程是攀登呢因为灵魂的碰撞,不是一种终极状态,而是永远不断在攀登的过程。在运动状态中才能不断产生多巴胺。
02 交流中的协作感应
故到具体情境中,就是聊天的时候:你的观点我能接得住,我的观点你也能接得住,两个人还能够沿着同一话题往前延伸,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最终达到一种:我们一起发现新大陆探索到更有意思的东西!攀峰效应根植于人类群体的一种古老基因,就是协作,亚里士多德将人称为社会性的动物,原始之间,正是协作开凿山洞,人类才有了第一个群居洞穴:
正是协作,人类才得以驱赶侵野兽,正因为合作,智者与智者之间的辩论才让真理越辩越明,有了文明。男人和女人之间更是如此: 因为协作,才有了繁衍下一代的需求。生活和每个人聊天的感觉真的不一样,有些人说话,话不投机半句多;有些人说话,事后你不会有任何感觉。
03 如何唤起攀峰效应
有些人说话挺愉悦,但就是觉得很难与对方产生共鸣,说啥都好好好嗯嗯嗯,你感到乏味;但还有一种,每次和TA聊天,自己都情不自禁地经历一场自我提升,每次只要和TA聊天,你都能超常发挥,脑子里的东两一下就被激发出来,有些甚至是你平时都没有想过的!只要你能够唤起一个人基因中的攀峰效应,就能唤起他对你的灵魂伴侣之感。
那么,如何在约会过程让对方觉得你就是TA的灵魂伴侣呢听上去不可能,但只要照着接下来技巧去做,就能达成目标。我把整个过程压缩成四个步骤:
好奇心
2就地取材
3让对方成为焦点
4深度访谈模式
04 对对方保持好奇心
01对你的约会对象保持好奇心
经常有人问我:明天要和crush约会,要准备什么话趣其实见面以后你们之间是一定会有变化的。因为对方有自己的思想,所以提前写好剧本、准备好话题然后按照剧本去套,肯定是不行的。再者,越是准备很多话题,你会发现在整个约会过程中你会更加紧张。紧张,很可能你发挥得不好,把状态搞砸,我的建议是,放开心态即可,只需保留一条:不断暗示自己,我对他很好奇。
第一次约会,其实是抱着了解对方的目标去的不是吗有了好奇心,你就可以随机应变。比如说对方一坐下,你可以顺势观察对方状态。
05 接住对方抛出的话题
可以根据他当天的穿衣风格抛出话题,如果比较休闲,你就可以问:你平时是喜欢运动吗最好的问题,都是基于你对他在自然好奇心的基础之上而牛成的。当你对对方有了好奇,这时你们之间的气场才对。
02就地取材
不要担心没有聊天话题,对方给什么素材,我们把这个素材反作用于对方。比如约会中,你问对方喜欢什么类型的女生,对方说:没有固定的,看感觉吧。你看,他给的是一个封闭回答,没关系,就地取材,用对方给你的素材作用于对方。说到感觉,你可以抓住这个关键词继续问:你说的那个感觉是什么意思呀
这时男生可能会进一步解释:啊,我比较喜欢那种“会来事儿”的女生。
06 卸下初期防御机制
这个”会来事儿”又是个封闭回答,没关系,继续就地取材。这时你可以采用场景法来突围,描述一个具体场景,比如两人吵架了,女孩什么样的反应既能化解矛盾,同时又让男生觉得特别舒服,描绘出这个场景,然后询问男生是不是这样。
这时他会觉得你完全懂他,也会愿意说出更多观点。当他打开心扉时,你只需不断表示认可和赞许,这时对方早已放下全部警惕,把你当作自己人了。完成前面两步,对方觉得很舒服了,还不够,你还要让对方“嗨“起来。
07 话题聚焦在对方身上
03把焦点聚焦到对方身上,让他找到主场感
你会发现,国际交流上每次外国人来中国,他们都会被问到“你怎么看中国”;一个问题:大城市的商务场合上,最经典的开场白永远是”你老家是哪里的”只要顺着老家这个话题,人随随便便就能聊个10-20分钟,这些都是将焦点聚到对方身上的典型,聚光灯一开,人就会有主场感,更愿意滔滔不绝忘乎所以。
到这里,你已经发现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尽量停留在这个话题上,不要转移,让对方主动聊,聊越多,就越嗨。等到对方情绪高亢到一定程度,找到你跟他的某个共同点接下来集中精力攻打这个共同点,制造精神共鸣。
08 让交流升华
04开启深度访谈模式,攀峰顶点
约会,如果只是吃喝玩乐,泛泛而谈。我打包票说,你们的约会毫无亮点,对方很难认真对待你,任何一场约会,必须带上一点深度聊天的感觉,才会让他难忘。就像我们都喜欢看深度访谈节目,那种氛围让你感动,甚至长时间无法忘怀,因为那种一对一交心模式,非常走心。
当然,约会不用一开始就开启深聊模式,但我建议一场约会到后面至少得有几分钟的“深聊时间”能够让你们的交谈升华,不管你们的话题是**电视、兴趣爱好、投资理财还是对于某社会观象的观点。
请记得,盯准这个共同话题深聊,不要跑题。
人与人相处,即使再亲密的关系都是需要维护的,否则成为“路人”也是迟早的事。我们可以运用以下几种心理学效应去达到维护亲密关系的效果。
首先咱们就聊聊比较常见的反哺效应。通俗来说反哺效应就是当一方对另一方辛苦付出的时候,对方是能够真切感受到的,从而反馈给对方。只有互相给予,关系才能长长久久。
就拿一对情侣来说,无论是哪一方付出的多,作为另一半肯定是能够真切感受到的,同时这也是需要给予反馈的。否则长此以往,两个人之间的感情会受到影响,愿意多付出的那一方慢慢也会觉得心灰意冷。
我大学毕业后追求过一个女孩子,在自己的软磨硬泡下最终我和她成为恋人。恋爱中,我始终是付出更多的那一个,干什么都是最积极的一方,可她似乎并不在意和我在一起的时光,甚至回个信息都要老半天。最终在恋爱7个月后,我选择和她分手了。
还有就是瀑布效应。瀑布效应的意思就是说信息从一方流向另一方时,可能会出现一些错误的传导。所以这就需要两个人加强日常交流沟通,避免因为个人情感因素出现误解。
日常生活,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难免会因为各种因素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就比如说我的一个同事因为和另一个同事借钱弄得不愉快。其实对方是愿意借钱给他的,只是中间人传话传得有问题,语气给人的感觉是对方不愿意借钱。后来还是一次偶然的饭局,对方主动问同事要借多少钱,同事才知道自己误解他了。
再有就是互惠效应。互惠效应是指别人对自己做出的友好行为,我们需要以同样的方式回馈。这种一般是指两个人有着亲密利益关系的,他给你好处,你也需要给对方好处,这样关系才能长久维持。
就好比说我姑姑家是做粮站的,许多大户都会把小麦、水稻运到姑姑家去卖。因为姑姑家价格给的高,所以对方愿意。同理,也因为很多人都去姑姑家卖,让她赚到了一定的收益,薄利多销嘛,这就是典型的互惠效应!
最后再说说共鸣效应。说直白一点就是对方被你的真诚感动了,从而觉得你是一个够处的朋友。在当下的社会我认为人与人相处最重要的是真诚,套路大可不必,因为大家都很聪明。
交往中,你可以适时和你关系亲密的人说一些掏心窝的话(不是毫无保留的那种),用你的真诚打动对方,这也能够加深彼此的认识一种做法。像我之前合作的一名生意伙伴,我从来不忌讳表达内心真实想法,有什么就说出来,从而获得对方认可。
以上是最常见运用心理效应维护自己亲密关系的行为,其实也有一个共性特征,那就是“互惠互利,利益共存”。人是聪明的、富有感情的生物,没有谁会愿意一直单方面付出的。
面试是企业进行人才选拔的一种常见活动,几乎是招聘人员及业务负责人每天都面对的问题。作为招聘人员,见过很多候选人,也与不同风格的面试官进行过合作,也经常会有同事问我如何进行面试、如何提问、如何做面试评估,有没有什么统一的话术?
面试当然是有标准路径可寻的,但如何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对候选人的回答如何评估确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一套路。
在面试中,借助一些心理学效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展示自己的能力和吸引面试官的注意力。以下是四种常见的心理学效应,并且详细介绍如何利用它们:
1好印象偏误
好印象偏误指的是人们倾向于对第一次接触到的信息进行判断,并将这种印象保持下去。因此,在面试开始时,要注意给面试官留下积极、专业和有信心的印象。
首先,穿着得体、打扮整洁是最基本的,以此来表现出你对面试机会非常珍视。其次,当你进入房间之后,请主动与面试官握手并微笑,这样可以增强你在他们心目中积极和亲近的形象。然后,在回答问题时尽量表达自己专业、积极和自信的态度。最后,在离开房间前再次道别并感谢他们给你提供了这个机会。
2共鸣效应
共鸣效应指的是人们倾向于与那些与自己经历或价值观相似的人建立联系。因此,在回答问题时可以适当地提及自己的经验或共同点,以便让面试官更容易产生共鸣。
例如,当面试官问到你在过去的某个项目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时,你可以先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然后分享一个与他们相关的故事。这样可以让面试官更容易理解你的工作方式并且产生共鸣。
3社交规范效应
社交规范效应指的是人们倾向于按照社会规范的标准来行事。在面试中,可以适当地使用礼貌用语和姿态,展示自己的职业素养和良好的社交能力。
例如,在见到面试官时要主动与他们握手并微笑,并称呼他们的名字或者姓氏。在回答问题时要注意措辞得体、言辞清晰,并且尽量保持镇静和冷静。最后,在离开房间前再次道别并感谢他们给你提供了这个机会。
4反转法则
反转法则指的是,在特定场合下,反其道而行之,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例如,在回答问题时可以先给出一个看似错误或者不合常理的答案,然后再解释正确答案。这样可以吸引面试官的注意力并展示自己对问题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例如,当面试官问到你在过去的某个项目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时,你可以先回答说没有遇到任何困难,然后给出一个不寻常或有趣的例子。这样可以引起面试官的注意,并且让他们更加关注你在项目中所做的工作。
以上四种心理学效应是在面试中非常有用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在面试过程中保持自信、专业和真诚,以最好地展现自己的才华和优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