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师和学生如何情感交流
1、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情感交流
教师与学生的直接接触主要在课堂,因此,师生之间情感的建立和发展也主要在课堂。教学中要摆正教师和学生的“位置”,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要以学生为主体。只有这样,师生之间的情感才能真正“交流”起来。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急于求成,动辄包办代替,使学生没有自己的思维空间,回答问题时顾虑重重,怕答错,怕老师讥讽。因此,双向活动未落到实处,师生也就没有深层的情感交流。这样,教学效果是事倍功半。如果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那么,学生就会轻松地与教师交流情感,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2、在作业批改中进行情感交流
如果说适量的作业是教学活动的正常延伸,那么,作业的批改就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又一种途径。在平时的作业批改中,对进步较大的学生批注几句表扬激励的语言,对退步的学生批注几句提醒语,这也是一种特殊的情感交流。通过这种特殊的情感交流,师生之间的感情就会越来越浓,情意也会越来越深,同学们学习的劲头也会越来越大。
3、在课余交往中进行情感交流
不要小看课间十分钟。这可是教师了解学生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大好时光。一个优秀的教师,他绝不会“下课铃声响,马上离课堂,躲进办公室,不闻窗外事”。他会充分利用这短短的十分钟,与学生一起游戏、闲谈,摸摸他的头,握握他的手、笑一笑,甚至是点点头,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爱我!这样,就可以充分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谈心是家长的课余作业。通过与孩子谈心,可以直接获取大量信息,为正确教育孩子提供依据;通过谈心。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得以加深,增加彼此信任感;另外,谈心也是解决孩子思想问题的重要手段。
但是,并不是每一位家长都能把“心”谈好。同一主题,同一内容,不同的人进行谈心,效果却大相径庭。有的人很善“谈”,一谈就灵,问题迎刃而解;而有的人却不善“谈”,一谈就崩,问题越谈越僵。这里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掌握谈心的技巧,尤其是谈心的语言艺术。
1、要有说理性
同孩子谈心,首先要具有说理性。因为谈心是人们运用语言来表述事实真相,表达个人认识。借以交流感情、明辨是非、统一思想的一种形式。因此。“理”便是谈心的灵魂所在,如果缺乏说理性,也就失去了谈心的意义。
说理要注意情理的交融。成功的教育是“三分含情,七分叙理”,所谈的内容必须“寓于情理之中”。如果只强调“动之以情”。就如同一个果实只有诱人的色彩,但是缺乏实实在在的内容;而若只局限于
“晓之以理”,又恰似一个肥大的果实,但是色彩黯然不能引起孩子兴趣。只有做到情中喻理、理中生情、情理交融,才能使谈心更有魅力。 说理还要注意运用辩证法,提高艺术性。一是应考虑孩子文化、情趣、性格、经历的不同,在解决思想问题的时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内向少语的孩子,语言要柔和婉转;对性格直爽的孩子,要开门见山;对领悟力较强的孩子,要以理释事;对接受能力较差的孩子,应以事悟理。二是考虑事与事之间情节、性质、因果关系的不同,遇事冷静分析,具体处理,不能千篇一律,凡事一个调子。三是考虑到孩子的思想问题的形成与解决有其特定的条件,因此要潜心研究,选择解决问题的契机,有的需提早打“预防针”,有的需当机立断,有的需继续等待,水到渠成。只有抓住机遇,因势利导,方可事半功倍。
当然,说理还一定要紧扣主题,抓住重点。谈心不能游离在主题之外,或轻重不分,中心不明,更不能海阔天空,漫无边际,半天说不到点子上,让人不知你葫芦里到底卖啥药,甚至产生误解。
谈心过程中,家长应避免浮躁情绪。谈心前就必须对各种情况有所估计,对谈心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考虑相应的对策,做到成竹在胸。即使孩子发了满腹的牢骚。讲了一通刺耳的话。也不要轻易批评,更不能发火,以防发生冲突;对于棘手的问题,要有耐心,这次谈不成下次再谈。
2、要有感情色彩
谈心既是情感的交流。又是思想的交流,“通情才能达理”。因此,要使孩子能够自觉地接受所谈的思想内容,情感的激发是非常重要的,它可调动孩子积极的思想意识。
情感表达要讲究真实,只有真实的感情,才能与孩子实实在在地交心。交心就是坦诚相见,不拐弯抹角,不敷衍应付;交心就是讲心里话,不说套话,这样才能谈得诚恳,谈得真切,不管什么分歧和矛盾都能解决。但是感情的表达还要恰如其分,避免以感情代替理智,不能因感情的过分流露使语言出现疏忽或不当,在原有问题的基础上产生新的矛盾。
3、要有幽默感 幽默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谈心时,把严肃认真的内容同诙谐有趣、生动活泼的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打破尴尬的场面,缓和紧张气氛、缩短人际距离,消除感情隔膜,调节引导情绪等,都有着特殊的作用。它能以善意的微笑、委婉的劝诫、含蓄的批评来代替抱怨和指责,避免各种条件下、各种环境中无谓的争吵,进而促进家长与孩子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和谐。
另外,应注意到幽默不是谈心的目的,它只是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
就拿我行来说,业务发展、防控案件等等一切工作,都必须以“和谐”、稳定为前提。领导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建立和谐关系是首要条件,其中领导与员工之间的和谐最为关键。领导与员工之间的和谐从哪里来?只能从管理中来。而基层机构管理人员在对员工进行管理时,最有效和常用的方式是与员工谈心,进行思想沟通。而与员工进行谈心,只有抓住问题的症结,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谈话质量,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一、了解员工,把准思想脉搏
作为基层机构管理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献身建行事业的热忱,主动地关心、爱护每一位员工,观察、了解、摸清每位员工的脾性,时刻把他们的冷暖疾苦放在心上。只有这样,谈话才具有针对性,针对员工思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积极主动有效地开展各种问题的化解工作。例如:对性格内向的员工可采取“拉家常”的办法,由远及近先轻后重,循循善诱;对性格孤僻、不合群的员工要善于摸清对方的内心情绪和要求,回避“卡壳”和令人烦恼的问题,从侧面诱导,采取迂回曲折的办法,逐步引入“正轨”;对性情耿直爽快,性格外向的,可直截了当地把问题点透,不兜圈子。总之,在运用多种形式与员工谈话时,应避免简单急躁,急于求成;忌讳千人一面,只治标不治本。不摸清员工的思想脉搏,说些不着边际的大话、空话、上纲上线吓唬人的话,不解决任何问题。甚至还会使员工产生厌烦的心理和抵触情绪,达不到引导和转化员工思想行为的目的。
二、平等相待,注意心理沟通
基层机构管理人员还应有宽大的胸怀,慈母般的爱心。时时处处想员工所想,急员工所急,解员工所惑,爱员工所爱。对员工的爱心是一股巨大的教育感化力量。员工体会到你的爱心就能展开心与心的交流,容易接受你的引导和教诲。员工只有热爱你,尊敬你,崇拜你,才会“信其道”,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因此,在和员工谈话时要多进行“心理换位”,“将心比心”。也就是要以员工的年龄特征、心理因素、知识状况、生活经验和工作态度为前提,用员工的眼光去审视,用员工的思想去体味,用通用的标准去评判,在心理上、思想上完全从员工的角度出发,寻找与管理的通用标准相衔接的和相接近的“联系点”,慢慢引导员工逐步提高认识。正是有了这种“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才能相互理解;才能消除“误会”,员工自然就会与你心连心。你就会自然而然地打开员工的心扉,赢得员工的拥护,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达到谈话的预期目的。
三、营造氛围,促进情感互动
与员工谈话,开始时对方往往并不注意你讲的道理,而是看你对他的态度和感情。如果你不首先搭起感情的“桥梁”,而表现出漫不经心的样子,员工心中就会筑起一道无形的“围墙”,畏而远之。关闭了心灵的窗户,再好的道理也听不进去。心理学家梅拉比曾说:“交流的总效果=7%语言+37%音调+55%情感”。可见,情感交流的作用要远远大于语言交流。如果在谈话时运用分寸恰当的语言,友善和蔼的态度,和风细雨式的语调,制造良好的谈话氛围,就会消除员工的局促不安和顾虑,向你坦露真实的思想。在谈话中,要切实杜绝以下做法:1、居高临下,讽刺挖苦员工,出言尖酸刻薄,动不动拿制度压人。其结果,员工会慑于你的威严口头上暂时认错,而内心里会因你的简单粗暴而内心抵触,不仅没解决员工的思想问题,反而会伤害员工的人格和自尊,引起员工的反感,与你产生对立情绪。2、算陈年老帐,数落员工的短处,把员工说得一无是处,一塌糊涂。对员工评价要一分为二,既要充分肯定他的成绩与优点,又要指出他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特别是要帮助找出他认识上的偏差,使他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心悦诚服。若一味揭短,得理不饶人,使员工希望求得单位凉解的心理冷落,从而在情感上产生对立和抵触,对你的话就会充耳不闻,员工的希望之火就会熄灭,就不可能改正缺点。
四、以理服人,激发工作热情
与员工谈话,要充分运用自己积累的知识,运用所掌握的正面的、反面的、生动具体的事例,把道理讲透、讲深,以理服人。错误的认识要用正确的思想去更正,心灵中的黑暗应用光明的火把去照亮。正理要说服歪理,大道理要管小道理,要让员工明辨是非、善恶、美丑,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要让员工明白一个人犯错误是正常的,而别人都不犯只有自己犯就属于不正常了,但只要立即改正就好;要让员工学会先做人再做事,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作为基层机构管理人员,说理时也要注意以下几点:1、不要空谈、神侃大道理,搞成枯燥无味的理论说教,要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形象生动,不落俗套,便于员工接受;2、联系当前建设银行发展的实际,列举一些系统内外正反两方面的典型,确保做到只举例,不“灌输”。让员工通过思考与对照检查,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启迪自己的心灵,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自觉端正态度。与员工进行谈话,最终目的是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化解员工心中的怨气、解决员工遇到的难题、增强员工工作的信心,在支行内部形成具有较强向心力、凝聚力的团结战斗的员工群体。有了这样的一个群体,一支队伍,何愁我们的管理跟不上,何愁我们的工作做不好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