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片已经成为幼儿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许多幼儿痴迷于动画片,有时甚至可以为看动画片而放弃其他一切活动。动画片对幼儿许多方面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关键在于我们要正确理解幼儿喜欢动画片的原因,并积极地加以引导。
一般认为,幼儿喜欢动画片,是因为动画片具有丰富奇特的想象、奇妙大胆的夸张及快节奏的动感等特点。然而,丰富奇特的想象、奇妙大胆的夸张在其他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快节奏的动感在一般的影视片中屡见不鲜,为什么幼儿只喜欢动画片呢?其实,幼儿喜欢动画片,应该从幼儿对世界的理解、幼儿的认知方式及动画片的表现形式等方面去寻找原因。
幼儿对动画片的理解,实际上就是幼儿对世界的理解与看法。在此,英国著名儿童文学家、理论家J托尔金提出的“第二世界”理论值得我们借鉴。托尔金认为,幻想是人类的自然活动,幻想的物力能把我们带到现实看不见的另一个世界去,做不平凡的旅行。在那里,人类的一切梦想都不难实现,任何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的事,在第二世界中也能当作事实来体验。按照无限的形象和丰富的表现创造出来的第二世界,比我们所居住的第一世界还准确、还真实,能够窥视到人生幽微深处。这一理论向我们揭示了这么一个真理:在幼儿的眼中,实际上有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第二世界存在(其实成人心中也有,只是隐藏得更深罢了)。在这个世界中,一切变化都是可能的,所有的夸张只是一种常态:汽车压过身体,身体应该会变成如一张纸那样薄的一片;人从方形的管子中钻出来,那头与身体一定会变成方形,这是一个充满各种可能性的世界,也是一个可以按照每个幼儿的想象与要求而改变的世界。幼儿由于尚处在主、客体互渗期,所以对他们而言,第一世界与第二世界常常可以融为一体,他们可以和花草讲话,能感受到桌椅被损坏后的疼痛等。他们理解与感受到的世界,就是一个现实与幻想融合在一起的世界。由于现实与幻想融合,使许多成人认为不可能的事在幼儿眼中成为可能,因此成人觉得这是想象奇特与丰富的表现。其实,对幼儿而言,这并不是想象丰富与否的问题,而只是能否将这一世界全部表达出来的问题,认为动画片具有想象丰富、大胆奇特等特点,只是成人的看法,对幼儿而言,这应该是世界的原貌。正因为幼儿理解与感受到的世界是一个现实与幻想相融的世界,所以将现实与幻想融合在一起进行表现的文学作品便会受到幼儿的欢迎。在所有的文学作品中,动画片由于在技术上所具有的优势,使得它能够充分展示幼儿所理解的世界,因此成为幼儿最喜爱的文学形式。
动画片是通过活动的图画,并运用光影技术来表现事物和讲述故事的。这更符合处于具象思维阶段幼儿的接受特点。活动的、连续的图画,构述了一个故事,那种画面的活动性本身就可以将幼儿的注意长久地吸引住,这就是幼儿为什么能长时间地观看动画片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动画片的画面具有相对的概括性,常常详细地表现重要部分,而对次要部分则简化处理,幼儿在观看动画片时,不会因为背景部分的繁多而分散注意,再加上图画这种形式可以将人内心所想的任何东西都形象、直观地画出来,所以它自然成了表现幼儿第二世界的最好形式。
幼儿认知是以身体──动作为基础的,而动画片主要用动作来完成故事讲述,在表现形式上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通过图画的直观性及影视的活动性,能将幼儿内心的第二世界形象、直观、动感地表现出来,使幼儿内心已有的这一世界,在现实世界中得到体验与复现。这样,幼儿喜爱动画片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了解了幼儿喜爱动画片的原因之后,我们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去引导幼儿观看动画片了。
首先,许多家长与教师常常为无法将幼儿从动画片中拉出来而苦恼。其实,家长与教师不必为此着急。因为每个人,尤其是充满好奇心的幼儿,他们都急于想了解这个世界,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大惊小怪。若幼儿过分沉迷于这一幻想世界,家长和教师可用其他同样表述幻想世界的文学形式,如图画故事书、故事讲述等,适当地分散幼儿对动画片的注意,让幼儿从其他文学形式中去体会、观照幻想世界,这样,便可减少幼儿对动画片的痴迷程度。在幼儿渐渐长大的过程中,在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与理解更为客观时,他们自然会走出动画片所构造出来的幻想世界。
其次,许多家长与教师在幼儿看完动画片之后,急于让幼儿回答一些问题或复述故事,当幼儿讲不出来时,便十分着急。其实,这也大可不必。动画片有不同的类型,有些是直接表达幼儿在第二世界中的情感体验的,如迪斯尼的《猫和老鼠》等,打打斗斗,热闹非凡,幼儿能得到情绪上的放松与愉悦;有些则用来表述第二世界中发生的曲折离奇的故事的。我们不妨称前一类为抒情型,后一类为叙事型。对幼儿而言,这两类动画片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教师或家长在指导幼儿观看抒情型的动画片时,只要让幼儿得到某种情感体验便可,而无需要求幼儿从叙事等角度进一步发掘。如《猫和老鼠》,幼儿通过观看老鼠如何机智地摆脱猫的追打,在焦虑──释放的接受模式中,快节奏地体验急速焦虑(老鼠被凶恶的猫追得无处可逃)与迅速的焦虑释放(老鼠突然一拐弯,猫撞到墙上,成了薄片,而老鼠则胜利逃走)所带来的快感,从而获得一种轻松愉悦的情感体验。由于这类动画片本身的重点也放在娱乐上,因此让幼儿去复述其中的情节变化过程比较困难。我们可以让幼儿带着兴奋、快乐的情绪,用胶体语言把动画片中的某些细节表达出来,进一步强化这种快乐的情绪,这样容易收到较好的效果,对幼儿的情感发展也会有帮助。
教师或家长在指导幼儿观看叙事型的动画片时,应该将重点放在要求幼儿有序、完整地复述整个故事上,从而达到训练其思维的完整性与严密性的目的。这类动画片有完整的叙事结构,故事性较强,而且其中表现的内容与幼儿的日常生活极为接近。这类动画片以完整的形式将幼儿的第二世界表达出来,加上其中的情节发展往往曲折生动,情节结构又非常完整,幼儿在看完后,会产生一种与别人进行交流的愿望,以印证自己的感受,这时,成人如果能顺势加以引导,幼儿会乐于接受。而幼儿要将情节变化讲述清楚,就必须经过自己的思考整理,在这一过程中,自然可以起到训练思维的完整性与严密性的作用了。
第三,对同一动画片,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理解与表述也会有所不同。以《猫和老鼠》为例,小班幼儿欣赏后,只要他们体会到了热闹的气氛,能调动其情绪,感到愉快便可。而大班幼儿,因为抽象思维已有所发展,因此可让他们在观看后再用言语与肢体语言相结合的方式,发挥想象,表述自己的感受或续编老鼠斗猫的各种方法,这样,不仅可以使幼儿得到情绪上的愉快,也可适当地培养想象力与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浅谈动画片中镜头画面的设计
镜头画面设计,这个在实拍故事片中耳熟能详的名词,在动画**中也一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大家也开始关注动画片制作中这个较为重要的环节。我论述的镜头画面设计这个主题,是我个人对动画观念的一种认识。镜头画面设计在这里只是作为我在论文中的一个代名词。镜头画面是**视觉流程中最基本的单位,同样是动画片中构成的基本要素。它涉及的东西非常广泛,比如:在文学分镜头中,镜头画面设计要参与到画面叙事,安排镜头组接;在分镜头中,镜头画面设计又要设计好镜头的调度;在设计稿中,镜头画面设计又担任着画面构图、光影等设计工作;在动画片前期录音中,镜头画面设计者还得考虑旁白、对白、音乐等因素。由于动画片的本质所决定,整个影片成功的关键都在于前期制作的工作中,所以镜头画面设计对于整个动画片来说是尤为重要的。
从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动画片的镜头画面设计应该综合分镜头、美术设计和一些设计稿的工作。
一、 溯本求源
动画片镜头画面设计作为动画创作中的一种,也是以艺术设计的形式而存在的,而动画本身和绘画也有着深深地渊源。回溯到远古时期,山洞中茹毛饮血的祖先们用他们那极富有创造力的双手,描绘了最早的绘画--岩画。可是聪明的祖先渐渐发现,在单独的图画中只能表现自己心中最美的一瞬间,却无法表达瞬间产生的过程,这个瞬间产生的过程就是时间差带来的影像需求。30000年前一个西班牙画家拿起了神来之笔--第一次把连续的动作画在同一作品中,可以说这是具有伟大意义的。(见图1)
[[image1]](图1)[[image2]](图2)
这种用静态绘画表现连续动作的作品也许可以算是世界上第一个动画意味的画面设计;之后,到了2000年前,埃及画家们又对动画进行了新的尝试。(见图2)
把一张画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在图上可以看出有着不同的动作,会让人感到这些肢体的不同姿态是在表达一种意境;在1826年,根据视觉原理,希腊人Joseph Plateau完成了一个真正的动画设计,在一个环形的滚轴中,几幅有着不同姿势的马,当人们把滚轴转起来时,马跑起来!从这当中来看,如果让我来分类的话,我想:美术可以分为"动"的美术、"静"的美术。当然,在这里"动"和"静"只是相对而言,所以油画、版画、国画等现代美术绘画所要表现的只是一种"静"的美术,而动画则与之不同,它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动"的美术。
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动,就是 1895年,法国人卢米爱尔这位天才由照相术的演变而发明了**。1907年美国人,斯图亚特·勃拉克顿发明了"逐格拍摄法"摄制了最早的动画片。我们可以看出这两伟大事物的本质是何其的相似:他们都是根据"视觉暂留"的原理以来达到"动"的效果。我们同时也知道动画属于**的一种形式--"动画**",但动画也有它自己的特点,它的存在是故事片等实拍**影片在某些程度上所达不到的;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动画又离不开**,动画片中许多的镜头画面设计都是得益于**,有的甚至模仿**。
由于,动画与绘画、**的渊源,动画片具有了绘画性和**性。作为动画片视觉流程中最基本的单位,镜头画面设计不仅需要有深厚的美术绘画功底,而且需要地运用各种**语言的技巧。
二、镜头画面设计
什么是镜头画面设计?
要谈镜头画面设计,首先要谈什么是镜头画面?像我们所知道的那样:"镜头是画面构成的基础,每一个画面无不是镜头最终的外在体现。镜头是画面的潜在形式,镜头也是构成画面的最基本的元素。"
镜头和画面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但从艺术倾向来说可分成倾向绘画的画面设计和倾向**的镜头设计。在这里所讲的镜头设计和画面设计,它们只是我个人在分开论述时的两个名称,我认为它们之间并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溶为一体的。
1 镜头中的画面设计
动画片的镜头画面设计最终是以银幕为载体出现的。如果把银幕看作是画面,那么镜头画面都是围绕银幕这个画面来设计的。对于镜头中的画面设计,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讲:
首先,构图。构图是画面的精髓,自然也是镜头画面设计的重点。构图可分为静态构图和动态构图。
我先来讲静态构图。静态构图更加倾向于绘画。绘画中对画面设计构成的定义是:"画面构成是指在四边形的画面中,绘画者为了表现主题时所进行的图形配置"。而**中对构图的定义是:"为表现某一特定的内容和视觉美感效果,将镜头前被表现的对象以及摄影的各种造型因素有机地组织,分布在画面中,以形成一定的画面形式。" 构图就是要在每一个镜头画面中体现一种画面布局,一种画面结构。从定义上看来,**与绘画构图除运用形式外,还是有相通之处的。它们二者都是在四边形的画面中,为了表达自身的主题,而对画面中的所有的造型因素进行一种合理的配置。比如1998年梦工场出品的《埃及王子》中,美术风格相当的鲜明。有一场戏:摩西和雷蒙斯在外面闯祸后,来到大宫殿向父王认错。(见图3)
[[image3]](图3) [[image4]](图4)
如图可以看到:宏伟的气势,震撼的画面,让人瞠目。在这里画面构图就采用了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图法,以强调突出古埃及宏伟建筑,而近景的大殿的建筑物由舞台似的幕幔构成。这样,在全景构图中效果非常(图3) 强烈,并产 生了位置上的空间感和对比感。著名画家法库尼的作品《催眠师》也是用舞台空间形式来作为一种绘画构成。《埃及王子》中的这个镜头画面设计者把古埃及的繁华建筑物构入大殿的远方,这组镜头的设计已经把视觉中心体现得很透彻,这样一幅完美的画面就此产生了,我们可以说它是一件艺术品,在观众的心理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可见构图在影片中的作用是很大的。当然这件艺术品自然也有它的视觉中心,几何中心。就以视觉中心来讲,它是根据西方的"黄金分割率"的分法或中国的传统绘画中的"九宫格"的分法构成画面中的四个交叉点,两种图形四个点的位置略有不同,但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个视觉中心在《埃及王子》一片中这个近景镜头也被很好的利用了。(见图4)
此片的画面设计在设计中是(图4) 有绘画的倾向,但是与绘画本身还是有差别的。镜头画面和绘画都是同属于视觉效果的作品,但最后传播途径不一样,所以设计时也不一样。绘画是以画纸、画布为媒介传播给观众的,而**则是以银幕为媒介传播给观众的。绘画作品可以长时间的观摩,研究作品;可在一般条件下,看动画片的观众却不行,他们只能由设计者带有强制性、安排在一定的时间内来决定观众看什么,所以作为镜头画面设计者来说很"幸运"了。而这一点对于绘画设计者来讲是办不到的,如果《埃及王子》一片中都用"大宫殿"的构图,而且都用长时间的定格,很难想象那制作出来的影片将会是什么样子,对于观众而言将是以一种什么样的眼光来对待?
所以作为动画片中的镜头画面设计者来说,除了设计像《埃及王子》中的"大宫殿"镜头的静态构图外,还必须得注重动态构图。
动态构图是指:"在画面构图中,造型因素和造型结构,甚至摄影机处于运动状态中,画面构图组合会发生连续或间断的变化"。动态构图是由三种动态所产生:
(1)摄影机固定,画面中元素在运动;(2)摄影机在运动,画面中元素不动;(3)摄影机在运动,画面中元素也在运动。
动态构图是**所特有的,而绘画作品是不能表现的。我还以《埃及王子》为例。在《埃及王子》的镜头设计中,有这么一组动态的镜头画面设计。(见图5)
[[image5]](图5) [[image6]](图6)
有摹仿**中升降机的效果,镜头由摩西脸部特写开始,拉到摩西的全身,直至摩西被烟雾所弥漫的全景,设计者模拟实拍摄影机运动的效果,在这个镜头中运用动态构图,由一个镜头表现人物的(图5) 表情和人物所处的环境,以达到设计者对于这一场景的气氛效果的渲染,这时的镜头画面设计在影片中参与了叙事,并且突出了画面运动的流畅性。
另外,有些时候动画片为了加强某种效果,把画面作倾斜处理,把人物成对角线关系处理在画面中。这在镜头画面设计中是很常见的。如《埃及王子》、(见图6)
日本的动画影片《MEMORIES》、香港的动画影片《小倩》等等。
最后,作为影片设计者之一,镜头画面设计者设计构图时,应注意整部影片的风格,如中国的动画影片《三个和尚》和《鹬蚌相争》 (图6) 等,设计者把中国的国画、民间装 饰画溶入到画面设计中,虽然影片运动镜头运用的不多,但是其中静态构图却非常讲究,成为动画片中具有中国风格的经典动画片之一。
其次,是色彩。在美国迪斯尼动画制作过程中,有一个程序是专门做色彩气氛图的,在这里色彩只作为画面的一个因素来讨论。色彩是视觉冲击力最强,心理效应最深刻的画面构成因素。动画片的色彩是最丰富的,因为设计者在画面中所创造的一切元素都是由自己来定的颜色,不像故事片**拍摄中,主观色彩都受被拍摄物体本身的色彩所影响。动画片中的色彩要更主观一些,更有创造力一些。当然,这些情况只是在主流影片中,而在非主流影片中,如果导演有自身的追求,把一切客观性的基础都抛开,那就得另当别论了。
要讲色彩,首先要知道色彩对于人的心理有一种基本的效应,简单的说:在高兴、喜庆等好的倾向时,色彩效应就该是明快、亮丽的色彩;而在悲伤、忧虑的时候,色彩效应多是沉闷、阴暗的颜色。当设计者根据文学故事情节来定色调,冷暖色调的对比是渲染气氛、烘托环境的最佳方法。比如美国动画影片《狮子王》中,木法沙统治时代的荣耀石和土狼成群时的荣耀石进行对比,影片设计者把暖色调、冷色调分别设计在同一块荣耀石中,给观众的心理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前者给人以宏伟、振奋的感觉;后者给人以破落、颓废的感觉。设计者另外再加入音乐、音效等一系列元素来烘托,对比就更明显了。还比如美国动画影片《大力神》中,有一场大力神海格利斯和多个蛇头怪兽决斗时的场景,冥神凯地斯在台上观察底下的一切。决斗前和海格利斯胜利以后的色彩对比,(见图7)
[[image7]](图7)
这只是在镜头画面中一个或多个镜头画面对色彩的运用。同样整部影片也有色彩对比倾向。色彩在这里是情绪的表达。
又如动画片《花木兰》中设计者考虑到影片 是以中国传统故事为题材,而中国大都喜欢用藏青、黑灰、土黄、土红等颜色。这些颜色均被很好的运用到影片中来,所以《花木兰》整部影片的色彩反差较小。为了表现古代中国的故事,人物、服装、道具的色彩做了暗部选择和处理,通过这些色彩定位,从而奠定了全片充满着东方气息的视觉基调,成为影片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同样是迪斯尼的动画片《狮子王》的色彩却完全不同,全片特别是影片上半部都运用强烈的色彩对比,这和非洲大草原的地理位置大有关系。色彩在这里受题材的影响,已经成为风格化的处理。
此外,色彩在镜头画面设计中,还和构图等其它元素共同渲染气氛,在某些时候,构图中需要对某些物体进行加强或削弱,色彩可以加以变化以达到这种效果。
惠特尼休斯顿十大金曲:
1、《Saving All My Love for You》
《Saving All My Love for You》是休斯顿的第一张专辑《Whitney Houston》里面的一首歌,一开始,休斯顿的《Whitney Houston》这一张专辑的定位是非裔美国人。
但是预期的效果却不明显,反而其中的单曲《Saving All My Love for You》发表两个月后就爬上了公示牌的榜首。
惠特尼·休斯顿凭借《Saving All My Love for You》获得第28届格莱美最佳流行女歌手奖,从此踏上了灿烂炫目的天后生涯。
2、《Greatest Love of All》
《Greatest Love of All》跟《Saving All My Love for You》一样,也是来自休斯顿的第一张专辑《Whitney Houston》。
《Greatest Love of All》是一首翻唱歌曲,一开始这首歌是被反对收录到休斯顿的第一张专辑中的,但是最后还是被劝服收录进去了。
这首歌原本是一首励志歌曲,原来的版本成绩并不是很好,但是休斯顿演唱的版本却让这首歌冲到了美国Billboard hot 100单曲榜的榜首。
3、《I Wanna Dance with Somebody (Who Loves Me)》
《I Wanna Dance with Somebody (Who Loves Me)》是来自于休斯顿的第二张个人专辑《Whitney》,这首跟休斯顿的其他歌曲有所区别。
因为这是一首动感十足的歌曲,通过演唱这一首歌曲,歌迷们看懂了非常动感的一面,而且这一首歌还让休斯顿获得了第30届格莱美最佳女歌手奖。
4、《Where Do Broken Hearts Go》
《Where Do Broken Hearts Go》是休斯顿第二张录音室专辑《Whitney》的第四只单曲,一开始的时候,休斯顿并不是很喜欢这首歌曲,觉得这首歌曲表达的信息不是很特别。
但是Clive Davis却很坚持,最后这首歌曲使得休斯顿获得了美国连续七首冠军单曲的纪录,成为了休斯顿的经典歌曲。而这首歌曲后来也被林忆莲翻唱,名字是《命运是否这样》。
5、《I'm Your Baby Tonight》
《I'm Your Baby Tonight》来自于休斯顿的第三张专辑,这一首歌曲跟前两张专辑有着很大的区别,不仅有着强劲的节奏,不管是使用动人的音乐还是动感的音乐来演唱,都非常有震撼力的,使得这首歌曲成为了休斯顿的经典歌曲。
6、《I Will Always Love You》
很多人都以为《I Will Always Love You》的原唱就是休斯顿,其实并不是的,原来《I Will Always Love You》是美国乡村歌手陶丽·帕顿的作品,但是经过了休斯顿的翻唱以后,这首歌成为了她最经典的歌曲之一了。
休斯顿将这首歌曲唱出了激情澎湃的感觉,使得这首歌曲受到全球歌迷的喜爱,而且也在Billboard排行榜上连续14周占据榜首,销量更获得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
7、《Exhale (Shoop Shoop)》
《Exhale (Shoop Shoop)》是一首收录于**原声带《Waiting To Exhale》的经典歌曲,《Exhale (Shoop Shoop)》跟其他的歌曲不同的是,虽然是一首慢板情歌。
但是情感的起伏并不大,需要很好的唱功才能够诠释这首歌曲,而休斯顿的演唱无疑是最棒的,因为《Exhale (Shoop Shoop)》获得了格莱美的四项提名,最终砍获了最佳R&B歌曲奖。
8、《I Believe In You And Me》
《I Believe In You And Me》也是休斯顿的一首翻唱作品,是休斯顿主演的《牧师的妻子》中的主题曲,这首曲子将休斯顿的特色转音和情感的精准表达都一一展示出来。
而且还加入了福音的音乐部分,使得这一首老歌重新焕发了新的光彩,成为了休斯顿十大经典歌曲之一。
9、《When You Believe》
《When You Believe》是《埃及王子》的主题曲,而这一首歌曲是由两位天后惠特尼·休斯顿和玛丽亚·凯莉一起演唱的,在此前,两位天后从未有过合作。
通过合唱《When You Believe》,两位天后成为了好朋友,这首歌通过两位天后富有激情的二重唱,成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也成为了休斯顿十大经典歌曲之一。
10、《My Love Is Your Love》
《My Love Is Your Love》是休斯顿经过了八年以后再次发行的个人专辑,其中的专辑标题曲《My Love Is Your Love》让全球再次掀起一阵“休斯顿旋风”。
《My Love Is Your Love》的旋律虽然单调,但是整体却非常好听的,这一张专辑还让休斯顿在第42届格莱美上获得一座最佳R&B女歌手奖座。
这有很多了,并没有所谓的第一,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嘛,很难分出高下
由小约翰施特劳斯作曲,俄罗斯圣彼得堡穆索尔斯基国家模范歌剧舞剧院演出的著名轻歌剧《蝙蝠》将于4月22—23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上演,并参加第三届国际戏剧季的演出。
《蝙蝠》是北京首次由著名国外大歌剧院演出的整本歌剧
《蝙蝠》是施特劳斯的颠峰之作,世界上久演不衰的经典歌剧
《蝙蝠》由俄罗斯圣彼得堡穆索尔斯基国家模范歌剧舞剧院演出,它是俄罗斯三大歌剧院之一,与莫斯科国家大剧院、马林斯基大剧院齐名,是俄罗斯最专业、最优秀、最正宗的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演出团体,以演出歌剧著称,美名响誉世界对于多数普通观众来说,欣赏歌剧绝对是一种阳春白雪的享受,但是这种距离感将要被即将演出的轻歌剧《蝙蝠》所打破。《蝙蝠》是歌剧史上最经典的剧目,获得了超过200项的各类大奖,在法国、德国、日本、荷兰、希腊、葡萄牙、美国、英国、奥地利、澳大利亚等国巡演异常火爆,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经典歌剧之一。《蝙蝠》的序曲从它一问世起就成为极其流行的通俗名曲,是音乐会上经常被演奏的曲目。《蝙蝠》以其不凡的艺术造诣堂而皇之地进入了大歌剧院,而且一百多年来,一直是许多国家第一流歌剧院的保留节目。 如:在维也纳歌剧院在每年的圣诞节前, 都要演出一场真正的“维也纳歌剧” —— 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蝙蝠”。 每张票要二千多先令,最次的也要几百先令。
该剧是小约翰施特劳斯的绝笔之作。创作完《蝙蝠》,这位伟大的作曲家就染病去世了。小约翰·施特劳斯一生中写过不少轻歌剧,其中以这一部最为有名。
而演出此剧的圣彼得堡穆索尔斯基国家模范歌剧舞剧院则是俄罗斯最古老的剧院之一。
十月革命前该剧院叫皇家米哈伊洛夫斯基剧院,从1895年到1917年期间,法国剧团和德国剧团常年驻剧院演出。约翰施特劳斯不止一次在剧院执棒指挥,俄罗斯著名男低音歌唱家夏里亚宾多次在剧院出演主角。
1989年,剧院被命名为穆索尔斯基国家模范歌剧舞剧院。剧院的创作原则是保持古典传统,发掘被遗忘的歌剧舞剧名作,努力创作现代剧目。剧院上演过俄罗斯和其他国家的几乎所有著名的歌剧和舞剧。剧院多次到意大利、法国、德国、日本、荷兰、希腊、葡萄牙、美国、英国、奥地利、澳大利亚、以色列等国巡演。
此次来华巡演的乐队指挥、声部首席、歌剧主要演员均为人民演员、功勋演员、国家奖金获得者、俄罗斯和国际比赛的获奖者或入围者,由此不难看出剧院的实力。
《蝙蝠》的剧情虽不复杂,但同其他轻歌剧一样,是一出典型的“喜剧”,观众欣赏《蝙蝠》常常笑声不断。大概剧情是:法院公证人法尔克为报复埃森斯坦伯爵,与埃森斯坦伯爵的夫人罗莎琳达串通一气,在一个假面舞会上将埃森斯坦伯爵大大戏弄了一 番,最后引出一系列的喜剧笑话。这一轻歌剧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幽默诙谐。
威尔第 《弄臣》(四幕歌剧)
弄臣(四幕歌剧)威尔第曲。剧本由波亚维根据雨果的名著《国王寻乐》改编。1851年首演于威尼斯。剧情:主人公利哥莱托貌丑背驼,在孟图阿公爵的宫廷中当一名弄臣。公爵年青貌美,专以玩弄女性为乐,引起有关朝臣们的不满。而利哥莱托对朝臣妻女受辱的不幸大加嘲讽,得罪了许多人,终致失女之祸:他的爱女吉尔达,纯洁娟美,公爵乔装成穷学生暗中追求,骗得了她的爱情。朝臣们为了对利哥莱托施行报复,用计把吉尔达抢去,献与公爵。利哥莱托为此悲愤至极,顿起杀心,以美色诱使公爵夜宿旅店,雇用刺客将他杀死。黎明前,当他从刺客手中接过装有尸体的口袋,以为大功已成时,忽闻公爵高歌之声,急忙打开口袋,里面却是女扮男装,已经奄奄一息的吉尔达。原来,这个获悉行刺计划的少女对虚情假意的公爵一往情深,甘愿为爱情而替公爵一死。
作曲家创造了性格寡柔、内心感情变化多端的弄臣,风流浮华、多情善变的公爵和纯真深情、富于诗意幻想的吉尔达三个不同的音乐形象。第三幕利哥莱托的咏叹调,打破了咏叹调的严整结构,用更为自由的形式和咏叙式的音乐语言,以及曲调中多次出现带有哭泣的、断续的“啦啦啦”的特性主题,活龙活现地刻划了他当时不得不以强颜欢笑来掩饰内心极度痕苦和惶恐的特定情感。第二幕吉尔达那首著名的咏叹调《亲爱的名字》,华丽而迷人,洋溢着浪漫主义幻想的抒情气息,跳动着初恋少女热烈而狂喜的心。第四幕公爵的抒情歌《女人爱变卦》,节奏轻松活泼,音调花俏,是这位情场能手的绝妙写照。同一幕中公爵和玛达林娜、吉尔达、利哥莱托的四重唱,以公爵惯常的虚假而热情的歌调开始,玛达林娜以嘲笑的口吻应付他,接着是吉尔达失望而痛苦的悲叹,最后是利哥莱托决心报仇雪恨的咬牙切齿的声音,四个主题,忽而交错,忽而重迭,戏剧效果极为强烈。是意大利歌剧中最杰出的两首四重唱之一
普契尼《图兰朵》
这部3幕歌剧据意大利剧作家戈齐(CarloGozzi,1720—1806)的5幕同名寓言剧,由阿达米(Giuseppe Adami)与席莫尼(Renato Simoni)撰脚本,作于1921—1924年,逝世前仅完成第三幕前半部分,后半部分由阿法诺续成。其故事素材似乎取自17世纪末介绍到欧洲的波斯《仙女之箱》。此剧1926年4月5日在斯卡拉歌剧院首演,指挥为托斯卡尼尼,首演之夜,剧情到第三幕柳儿自刎时,托斯卡尼尼放下指挥棒对听众说:“就在这里,普契尼放下了笔。”全剧首演为次日。这部歌剧的3幕为:第一幕,北京紫禁城前。持续的行板,表示图兰朵的动机。黄昏,广场上的各式人听官吏宣读布告,布告上说,图兰朵公主将下嫁给猜中3道谜底的人,如果猜不中就会被斩首。波斯王子因猜不中,月亮出来时即被处以极刑。人们骚动着,向皇宫拥去。人群中丫环柳儿(Liu)搀扶着鞑靼逊王铁木尔(Timur),当柳儿哀求旁人帮着扶起被挤倒的铁木尔时,铁木尔儿子卡拉富与父亲相见。周围百姓被驱散,传来刽子手要行刑的叫声,铁木尔称柳儿无微不至地照顾他,柳儿称“我一直无法忘记王子的笑容”,表示她内心的爱慕。刽子手磨斧子,高唱《上油,磨利斧子》,即将被处刑的追求者高喊“图兰朵,冷酷的美人”。在东方氛围中,描述死刑的执行,合唱告终后,刽子手退场,众人在广场上仰望夜空,唱《月亮怎么还不出来》。月亮出来后,众人合唱《月亮出来了》,远方传来童声合唱《在东方山顶上有鹳鸟在歌唱》,其旋律取自中国民歌《茉莉花》。在月光下押到刑场的波斯王子脸色苍白,大众合唱“可怜的年轻人,请公主赦免”,卡拉富则诅咒冷酷的公主。在月光下,图兰朵上场,众人跪下,她默默拒绝大众的请求。卡拉富被公主美貌倾倒,忘我地自语:“美如天仙,宛如梦境。”众人都下场后,只剩下帕木尔、柳儿和卡拉富,卡拉富念叨着图兰朵,想跑到城墙边去敲锣,决心参加猜谜。3位大臣平(Ping)、彭(Pong)与潘(Pang)带着面具出场,忠告说:“你想干什么,快转身,否则生命难保。”3人说:“美丽的公主也不过是一张脸两只手两只脚的女人。”侍女要大家安静,因为公主在休息。3位大臣告诉卡拉富:3个谜是无法解开的,最好快快回去。卡拉富表示:“只有我才是她的恋人。”帕木尔悲哀地对他说:“你想遗弃年老的父亲吗?”哭泣的柳儿则唱咏叹调《请听我说,王子》(Signore,ascolta),哀求王子不要去冒险。卡拉富被感动,唱咏叹调《柳儿别哭》(Non Piangere,Liu),一边安慰柳儿,一边表示坚定的决心。卡拉富不顾大家劝阻,跑到墙下大喊3声图兰朵的名字,尽管柳儿等高喊“死亡”,他还是用力敲了3声锣,以示求婚。乐队奏图兰朵主题,高官称一切都完了,帕木尔与<<费加罗的婚礼>>(作曲莫扎特) 四幕歌剧,达·蓬泰编剧,莫扎特谱曲,1786年5月1日在维也纳国家剧院首次公演,30岁的莫扎特亲自指挥。1824年5月10日,在纽约国家公园剧院,以英文歌词演出。 法国戏剧家博马舍在18世纪70年代创作了“费加罗三部曲”的三部戏剧,分别是《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费加罗的婚礼》和《有罪的母亲》。前两部被谱成了曲,18世纪的莫扎特选择了第二部,19世纪的罗西尼选择了第一部。 如果你还没有看过罗西尼的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的介绍,建议把这两个故事联系起来读,因为这两个故事是相互有关联的。 由于理发师费加罗在阿尔马维瓦伯爵的恋爱和结婚中作出了重大贡献,现在成了伯爵的仆人;曾被伯爵苦苦追求、终于作了伯爵妻子的罗西娜,现在已经受到了丈夫的冷落;伯爵此时的兴趣在一位名叫苏姗娜的女仆身上;苏姗娜,就是费加罗的未婚妻--所以,这部歌剧的中心,就是费加罗用智谋捍卫了自己的婚姻,最终获得了幸福。 <<魔笛>>(作曲莫扎特) 二幕或四幕歌唱剧,席坎内德编剧,莫扎特谱曲,1791年9月30日在维也纳郊外的狄亚·维登剧院首次公演;此剧首演时,并没有获得特别的热烈欢迎。可是每次再演,人望就增高,一星期后莫扎特在写给妻子康丝丹彩的信中曾表示:“我刚从歌剧院回来,今晚照样爆满。像咏叹调“知道爱情的男人”以及第一幕的银铃的场面,跟往日一样安可了……。” 此剧是莫扎特创作的最后一部歌剧,直到他临终前不久才告完成。在即将结束这部歌剧的创作时,有人委托他代作一首《安魂曲》,莫扎特认为此人是上帝的使者,是来召他回去的,他用全部精力,通宵达旦地创作这首在他看来似乎是为自己而作的《安魂曲》,最后终因体力不支而倒了下来。《魔笛》既具有正歌剧的庄严,又具有喜歌剧的明快,其音乐将神秘、圣洁的宗教色彩和明朗、欢快的世俗色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十分动听。而且莫扎特本人十分钟爱《魔笛》这部歌剧,他亲自指挥了第一场、第二场的演出,临死前几小时,他还渴望听到《魔笛》的音乐,他请人把钟放在床头,以便计算时间,在想象着正在进行的《魔笛》演出。 埃及王子塔米诺被巨蛇追赶而为夜女王的宫女所救,夜女王拿出女儿帕米娜的肖像给王子看,王子一见倾心,心中燃起了爱情的火焰,夜女王告诉王子,她女儿被坏人萨拉斯特罗抢走了,希望王子去救她,并允诺只要王子救回帕米娜,就将女儿嫁给他。王子同意了,夜女王赠给王子一支能解脱困境的魔笛,随后王子就起程了。事实上,萨拉斯特罗是智慧的主宰,“光明之国”的领袖,夜女王的丈夫日帝死前把法力无边的太阳宝镜交给了他,又把女儿帕米娜交给他来教导,因此夜女王十分不满,企图摧毁光明神殿,夺回女儿。王子塔米诺经受了种种考验,识破了夜女王的阴谋,终于和帕米娜结为夫妻。 <<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作曲罗西尼) 二幕喜歌剧,以法国作家包玛蔡斯的同名讽刺喜剧为蓝本,并由史特宾尼编剧。罗西尼以短短13天一气呵成谱曲,但它的首演却不尽人意,是西欧歌剧史上十分著名的首演失败之一,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罗西尼之前,当时意大利老资格的作曲家派西埃洛已将博马舍的喜剧《塞维利亚理发师》创作成歌剧。1816年,罗西尼受雇剧团的经理根据罗马教皇警察局的挑选又要他创作一部新的《塞维利亚理发师》。派西埃洛在观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罗西尼预料到会遇到麻烦。他事先写信给派西埃洛,请求他的准许。派西埃洛已经注意到了罗西尼这个年青的对手,回信时既客气又挖苦,说由他来批准罗马当局选定的脚本非常荣幸。尽管如此,相当多的观众仍认为罗西尼重新创作派西埃洛已经创作过的歌剧是胆大妄为,甚至感到非常气愤,1816年2月5日在罗马阿根廷剧院首次公演。首演当天,口哨声、喝倒彩声此起彼伏,观众几乎听不见演员在唱什么。第二天情况有所好转,一周以后,该剧的演出才获得巨大的成功。并与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共称为喜剧的双绝。很快成为世界各地歌剧院最重要的演出戏码之一,也使得此剧成为歌剧史上永放光芒的不朽名作。 17世纪西班牙的塞维利亚,年青的伯爵阿玛维瓦与富有而美丽的少女罗西娜相爱。罗西娜的监护人、贪婪的医生巴尔托洛也在打罗西娜的主意。伯爵在机智、正直的理发师费加罗的帮助下,冲破巴尔托罗的阻挠和防范,终于和罗西娜结成了良缘。 <<弄臣>>(作曲威尔第) 三幕歌剧,这歌剧原名(又名《里戈莱托》),最后改名《弄臣》。是根据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1802-1885)的剧本《逍遥王》改编而成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威尔第谱曲,1851年3月11日在威尼斯凤凰剧院首次公演,1855年2月19日在纽约首次演出。演出均获得巨大成功,不久即在欧洲各剧场上演,流传至今。 这是十六世纪意大利曼都瓦城发生的故事,该城的公爵是一位风流潇洒的年轻贵族。他所豢养的弄臣是个上了年纪的驼子。为了娱悦公爵,弄臣除了要哭笑逗乐和百般阿谀之外,他还得常常物色美女来满足公爵贪色的本性。甚至当这种事发生在弄臣的妻子和女儿的身上的时候,弄臣还会嘲弄那些愤怒的丈夫和悲痛的父亲。最后所有的报应终于降临在弄臣的身上。而他所珍爱并且怕被人发现的女儿,也成为天谴之下的牺牲者。这个歌剧从华丽的宫廷盛会开始,一步步地推向悲剧的高潮。 <<茶花女>>(作曲威尔第) 三幕歌剧,皮亚韦根据小仲马的著名小说《茶花女》》改编。1852年,威尔第在短短1个月内,完成全部作曲工作。 故事发生于19世纪巴黎城中名妓维奥莱塔与阿尔弗雷多相爱,并希望以此摆脱过去的生活。但他们的爱情遭到阿尔弗雷多的父亲亚芒的反对与干扰。维奥莱塔不得已回到以前的相好杜费尔男爵那里。阿尔弗莱德以为维奥莱塔背叛了自己,当众羞辱了维奥莱塔。在维奥莱塔病重时,阿尔弗雷多和父亲对自己的行为做了忏悔,倾诉了对这位不幸女子的钦佩心情。但这已为时太晚,维奥莱塔在爱人的怀中死去。 <<卡门>>(作曲比才) 风情万种的卡门成功地诱惑了已有情人的唐·霍赛,并在打人被捕后,从为她松绑的唐·霍赛手中逃跑。唐·霍赛当在监禁后与卡门的相会中,两人情意甚笃,并与同样追求卡门的上司楚尼卡中尉发生火并。唐·霍赛因此不能再回营房,被迫加入了卡门的走私集团。良心未泯的唐·霍赛在一次走私活动前与卡门发生了争吵。此时,米卡埃拉来寻找唐·霍赛,希望能挽救误人歧途的恋人。同样对卡门发生兴趣的斗牛士,与唐·霍赛险些进行了决斗,唐·霍赛被米卡埃拉劝去看望他已病危的母亲。在斗牛场中,卡门不愿以丧失自由为代价,拒绝了唐·霍赛要与她开始新生活的请求。烦躁欲狂的唐·霍赛一怒之下杀死了卡门。 <<奥赛罗>>(作曲威尔第) 四幕古典爱情歌剧,博伊托根据莎士比亚的戏剧《奥赛罗》改编,威尔第谱曲。于1887年2月5日在于米兰的斯卡拉剧院首演。 《奥赛罗》是以15世纪末叶赛浦路斯岛作为舞台的。主角奥特罗是一位黑皮肤的摩尔人,担任威尼斯军的统帅。他因听信部下的谗言,杀死了美丽忠贞的妻子黛丝德莫娜。等到明白事情的真相后,悔恨交集,终于自刀,追随爱妻于黄泉下。 <<艺术家的生涯>>(作曲普契尼) 四幕歌剧,《艺术家的生涯》又叫《波西米亚人》贾科萨与伊利卡合作编剧,普契尼谱曲,此剧故事取材自法国作家穆尔朱(1822--1861)的小说《波希米亚人的生活情景》,书中的情节,全是作者和他的伙伴们的亲身体验。叙述住在巴黎拉丁区的、梦想成为艺术家的贫穷青年,和造花女工间发生的有欢笑,有眼泪的生活与爱情故事。普契尼取用后,也植入自己贫穷青春时期的回忆,于是成为具有真实感的、青春诗篇般的歌剧。于1896年2月 1日在意大利都林的里乔剧院首次公演。柳儿为之哭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