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 · 芒格(Charlie Munger)在他的人类误判心理学中谈到人的重视理由倾向时提出: 如果人们毕生致力于将他们的直接和间接经验悬挂在一个解释”为什么“的理论框架之上,那么他们对知识的吸收和使用就会变得更加容易 。哈佛社会心理学家埃伦·兰格(Ellen J Langer)也通过实验证明 在提出要求时给出哪怕毫无意义或不准确的理由,也能使之更容易被接受。 为什么“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其中一种可能是,“很多道理”也没告诉你“为什么”。
一回我在某乎查找问题时发现了一本介绍脑内物质的 神经学 书籍,它有个让人难以启齿的名字—— 《为什么精英这样用脑不会累》 。由于先看到了书中的部分内容,再在结尾看到书名时,便也没妨碍我对这本书的兴趣。
此书的作者是日本神经科医生 桦泽紫苑 ,在写书之时从事脑科学研究已有15年之久。此书 从“脑内物质”的角度出发,综述人脑的构造与机能,分享顺应人脑机能的正向工作方法 。这是一本面向商务人士的畅销书,诚如作者在书中所言,这不是一本关于脑科学的学术性著作,内容通俗易懂,可能“过于简单”或“说明不够充分”。但作为“脑内物质”的入门科普,解释了很多心灵鸡汤、养生常识的“为什么”,读来也饶有趣味。
人们擅长使用“脑子有问题”、“神经病”等来表达对举止异常者的愤怒。这类骂法,应起源于神经科学。英国生物学家、物理学家及神经科学家、诺贝尔心理学奖或医学奖得主、 头衔一口气念完有点喘 的弗朗西斯 · 克里克(Francis Crick)曾在他的著作《惊人的假说(The Astonishing Hypothesis) 》中提出: 你,你的喜悦、悲伤、记忆、抱负,你的本体感觉和自由意志,实际上都只不过是一大群神经细胞及其相关分子的集体行为。正如刘易斯 · 卡罗尔(Lewis Carroll)书中的爱丽丝(Alice)所说:“你只不过是一大群神经元而已。”
人脑中有数百亿个神经元(即神经细胞),神经元之间在结构上并没有原生质相连,仅互相接触,其接触的部位称为突触。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 。 神经递质,即是上文提到的“脑内物质” ,“脑内物质”是作者在书中对神经递质的俗称,并非学术用语。为了表述方便,本文也沿用“脑内物质”这一说法。桦泽紫苑医生提出, 脑内物质可以改变情感,改变对人对事的态度,从而影响整个人生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书中着重介绍了7种脑内物质: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血清素、褪黑素、乙酰胆碱、内啡肽。每种脑内物质产生的作用及感受,你一定体验过。
高三那会,班主任曾鼓励我们找出心仪大学的照片,将它贴在床头,并在每天早上起床时复述自己的目标。这种自我激励的方式并不少见,被誉为“欧洲巴菲特”的博多 · 舍费尔(Bodo Schaefer)在他闻名于世的理财著作《小狗钱钱》中就曾教导读者制作“ 梦想相册 ”并每天查看。关于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王健林所言成为首富先实现“ 先挣它个1个亿 ”的小目标也是广为人知的。而这一切,均与 多巴胺 有关。而多巴胺,与大脑奖赏系统有关。
作者如是介绍奖赏系统: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多巴胺在两种情况下会分泌:
1) 欲望得到满足;
2) 预感欲望即将得到满足。
其中对我们尤具意义的,是预感欲望即将得到满足也会分泌多巴胺,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需要“梦想相册”,需要切实可行的小目标。多巴胺 并不会长时间或长期连续分泌 ,我们需要不断查看“梦想相册”来补给多巴胺。多巴胺追求更多快感刺激,一旦一个小目标实现, 一事成事事成 ,它会激励我们走向下一个目标实现。
多巴胺也 喜欢变化和挑战 。 一成不变 的东西或 安于现状 的念头,都会影响多巴胺的分泌。混吃等死般安逸的生活,诚如叔本华所言,往往导致无聊。同样,面对机械重复的工作或生活,我们要学会从中寻找创新和挑战。
我自小就十分爱拖延,不见 Deadline 不行动。
Deadline 前的心情,体会过一次就绝不想再体会第二次。但人生中倒掉的 Flag,不拖到 Deadline 占八成也不为多。对抗 Deadline 期间,也如上图所示,往往效率倍增,这与焦虑不安的心情,都要部分归功于 去甲肾上腺素 。
去甲肾上腺素也叫战斗或逃跑激素,在人直面精神压力、必须在战斗和逃跑之间抉择时分泌,使人注意力高度集中,帮助人做出判断。 “ 工作记忆 ”负责临时储存信息,查看短信验证码,在填写验证码之前脑中记住验证码,依靠的就是工作记忆。 注意、意识到某件事,脑中一直有个念头,都是记忆工作处于运转状态的表现 ,都会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好处是我们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提高效率。但如果长期处于这种高压状态,便会导致去甲肾上腺素不足,影响工作记忆运转。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 只用功不玩耍,聪明孩子也变傻 ”。工作记忆无法正常运转,更是抑郁症的一种表现。我们需要休息,我们在休息的时候要忘掉工作、尽情放松。
Discovery频道纪录片《透视人体极限》第2集《精力体能》里讲述了一个例子,辛基 · 埃伯利在攀登新墨西哥州的桑迪亚山时,手扶的岩石松动脱落,几乎压在他身上,带他沿斜坡向悬崖滑去。这块巨石重达 544千克 ,依靠手臂、肩膀、胸的力量,他非但没有被压死,竟还将石头从身上推开了!这是 世界卧推记录的15倍 。
无独有偶,弗吉尼亚州的劳伦 · 柯纳基和亚利桑那州的汤姆 · 博伊尔都曾通过 抬起汽车 挽救别人的生命。虽然爆发出这么大的潜能的人并不多,但日常生活中偶然“超常发挥”的例子却不少见。常被人津津乐道的是“ 火灾蛮力 ”,老太太在火灾逃生中,也能搬得动一个冰箱。就我自己而言,我的某位朋友曾对我搬了一个极重的行李箱上楼而感到惊讶。这种潜能的挥发,一个关键因素就是 肾上腺素飙升 。
有人喜欢蹦极、速降、跳伞等高难度、高挑战的极限运动,追求惊险与刺激。这类人通常被称为“ 肾上腺素瘾君子 ”。 肾上腺素是一种战斗激素,也称压力激素,当人面临战斗或身处战斗之中时分泌。 这听起来和去甲肾上腺素很像,与去甲肾上腺激素不同的是, 去甲肾上腺素主要作用于脑和神经系统,而肾上腺素主要作用于脑以外的身体内脏器官,尤其是心脏和肌肉 。
肾上腺素飙升时,心跳速度加快、血压上升,将血液输送到肌肉中,调动更多肌纤维,短时间内 提高身体机能和肌肉力量 。同时血糖升高、瞳孔放大,头脑清醒, 专注力和判断力也得到提高 。但如果压力过大,肾上腺素 分泌过剩 ,便会使心跳急剧加速,陷入极度紧张的状态, 丧失理智 ,做出自己都无法理解的事情来。身体上的表现则为, 肌肉僵硬 ,无法正常运动。
我们对工作 压力大 、 熬夜 会 影响身体健康 、产生 过劳肥 的事实非常熟悉。这与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无法对付过大的压力、分泌 皮质醇 有关。按照身体机能的规律,肾上腺素和皮质醇都是白天分泌量大,夜晚分泌量小。如压力仍要求身体在夜晚分泌大量肾上腺素和皮质醇,就会对身体造成伤害。皮质醇有“ 免疫抑制作用 ”,大量皮质醇会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皮质醇还会 抑制淋巴细胞 的机能, 增高患癌风险 。同时 抑制胰岛素 的作用,引发 肥胖、糖尿病 等。别太压力,别熬夜,注意休息,这些耳熟能详的告诫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
“早晨起来/拥抱太阳/让身体充满/灿烂的阳光/满满的正能量……”不知你是否和我一样,在看到这个视频的时候挺直了腰板……不知你是否还和我一样,曾在早晨听到闹钟后死赖在床上,嘟囔着“不想起床、不想上班”……关系到起床状态的,是 血清素 ——早晨它分泌充足时,人便充满朝气,头脑清醒,身体满满正能量;分泌不足时,便意兴阑珊,不想起床不想上班。
血清素也被称为“治愈物质”,在它分泌旺盛且活性较强时,可以让内心稳定和平静,可以控制激动和冲动。在它分泌不足或活性低下时,人就会陷入心烦意乱、坐立不安,易怒、易抓狂的状态。
深呼吸 可以用来平复紧张、愤怒等负面情绪,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促进了血清素的分泌。书中作者介绍了 接受日照 、 有节奏的运动 、 咀嚼 等提高血清素活力的方法,深呼吸、大声朗读、散步、慢跑等,均属于有节奏的运动。 光是想象早晨起来到户外去拥抱太阳,打拍子并口诵满满正能量,我的精神就不禁为之一振!
睡眠有多重要呢?我们在一切预防身体、精神疾病,保持健康,塑形美体,养颜美容等正向分享中,都会看到人们如何强调 睡眠的重要性 。书中指出,一个人连续5天每日睡眠不足5小时,认知能力就会下降到和连续48小时不睡觉的人达到同等水平;过劳死(主要是心肌梗死、脑出血等心脑血管疾病)与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并无直接关系,而与睡眠时间长短存在明显联系。
我们前面讲到的几种脑内物质,也与睡眠息息相关。但直接被称为“睡眠物质”,与睡眠重度相关也最为人所知的,是 褪黑素 。书中如是描述褪黑素对睡眠的作用:
褪黑素不仅可使心跳减慢,体温、血压下降, 促进自然入睡 ,还具有 很强的抗氧化作用 ,其抗氧化作用是维生素E的2倍。抗氧化可 降低动脉硬化的概率 ,预防心肌梗死、脑出血等心脑血管疾病。比起抗动脉硬化,抗氧化对 抗衰老 的意义更为人所知。除此之外,褪黑素还有 抗癌作用 ,可抑制癌细胞增殖、抑制血管新生、修复DNA等。健康觉、美容觉并不是虚妄的口号,睡眠对人的短期影响很显著,但有许多诱惑促使我们将其忽视;睡眠对人的长期影响并不显著,但我们应将它牢记,时常劝诫自己。
李敖曾言他的博闻强识得益于看书时把每本书大卸八块,将书中内容分门别类的读书方法,李笑来在《把时间当做朋友》中援引了这个例子论述灵感的来源,并言“ 灵感的出现,只不过是‘量变到质变’的那一瞬间突然绽放的铁树之花 。”季羡林在《治学漫谈》中则说:“ 灵感这东西不能说没有,但是,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勤奋出灵感 。”美国广告大师詹姆斯 · 韦伯 · 扬在《创意的生成》一书中提到创意生成的两大原则:“ 创意是旧元素的新组合;洞悉事物间的相关性是生成新组合的基础。 ”基于这两个原则,他提出创意产生的步骤:大脑尽量收集原始素材并将其拼贴、咀嚼,充分娱乐和放松,刺激想象力和感知力,等待创意光临,将其加以应用,并逐步修正和完善。 乙酰胆碱 可以解释这些方法为什么奏效。
乙酰胆碱可以促进海马发出θ波,使神经突触更容易连接。 更易连接意味着: 关联性较弱的信息更易碰撞出火花;记忆更易被固定。 前者意味着 灵感和创意 ,后者则意味着 记忆力 。灵感闪现的本质是 脑中信息的相互连接 ,这就要求这些 信息必须是先存储在大脑中的 ,越大量的信息,越有迸发灵感的可能。所以,大师们在谈灵感之前,总是先强调勤奋;所以,“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人在睡眠时乙酰胆碱分泌旺盛,接触、尝试新鲜事物、放松休息,也有助于促进乙酰胆碱的分泌。记忆力和创造力要求我们再一次强调睡眠和休息的重要性。
伸直你的右臂向上举过头顶,你能坚持多久呢?
印度有一位名为阿马尔 · 可杰的苦行僧,自1973年开始将自己的右臂举在空中,距2011年被报道时,他已高举手臂38年未曾放下。苦行僧通过 极端痛苦的肉体折磨 和 冥想 修行,来拉近与神明的距离。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直接的修行方式—— 吸食大麻 ,迷幻中他们更能和神明沟通。
如果了解了 内啡肽 ,苦行僧们的修行方式也就更好理解了。
在承受极端痛苦的肉体折磨或冥想时,脑内会分泌内啡肽。 内啡肽又被称为“脑内毒品”,是一种内成性的类吗啡生物化学合成物激素,它能与吗啡受体结合,产生跟吗啡一样的镇痛效果(内啡肽的镇痛效果是吗啡的65倍)和欣快感,太过强烈时甚至会产生恍惚感。
很多人“ 无辣不欢 ”,这被认为与内啡肽有关。辣并不是一种味觉,而是一种痛觉。为了应付舌头上的灼痛感,内啡肽会被分泌,在镇痛的同时给人带来快乐。这种快乐被认为与 Runner's high (跑步者的喜悦)类似,跑步者在 Runner's high 之前,会感到疲惫和痛苦,当运动量超过某一阶段之后,分泌内啡肽(但不仅仅是内啡肽),迎来 Runner's high,便感觉痛苦减少,身体轻盈,神清气爽。
早睡早起、注意休息、运动、读书、冥想,在许多成功人士的自传、铺天盖地的网络分享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对这些生活方式倡导。从脑内物质的角度解释,它们确实是有益的。需要注意的是,脑内物质最为重要的原则就是 平衡 ,不可通过营养剂、药品等外部方式进行干预,应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调节自身的分泌。
后记:
此书并没有介绍通过科学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而是从广大读者更为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介绍脑内物质的作用和调节方法,并不能使人完全信服。“在手中只有锤子的人看来,每个问题都像是钉子”,人体是复杂的,加上作者在书中的部分描述略显牵强附会,我们也有理由怀疑作者是否过分强调了脑内物质对人的作用。写作过程中我曾几度犹豫是否要中断,但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 共感 以及我从这些 生活方式中得到的益处 还是推着我写完了。且不论书中的说法是否存在偏颇,笔者个人的记录、解读也可能存在偏颇,因此本文 仅与你做信息分享,不做知识传播 。若能发现并指出错误,很高兴我们就离真理更近了一步。
双向情感障碍是一种心境障碍,是指患者的情绪状态在躁狂和抑郁之间反复波动,导致生活、工作、学习和人际关系的困扰和障碍。双向情感障碍的治疗需要专业的医生和药物的配合,但患者也可以通过一些自我调节的方式来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双向情感障碍的自我调节方式有以下几点:
1 建立规律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睡眠是调节情绪的重要因素,缺乏睡眠或睡眠不规律会加重情绪波动,引发躁狂或抑郁发作。因此,患者应该尽量保持每天7~8小时的睡眠时间,定时起床和就寝,不要熬夜或睡过头。
2 坚持适量的运动和锻炼,增强身体素质,释放压力和负面情绪。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和内啡肽,改善心境和认知功能。患者可以选择一些有氧运动,如散步、跑步、骑车、游泳等,每天进行30分钟左右,不要过度或过少。
3 培养积极的思维方式和应对策略,调整对自己和环境的认知和评价,避免消极和极端的想法。患者可以通过阅读、写日记、冥想、放松训练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学会接受自己的情绪状态,不要自责或否定自己。同时,也要正视自己的问题和困难,寻求合理和有效的解决方法,不要逃避或放弃。
4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寻求家人、朋友、同事等的理解和帮助,增加自己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患者可以主动与他人沟通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参与一些有意义和有趣的活动,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子和兴趣爱好。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不要过分依赖或索取。
5 遵循医嘱服用药物,并定期进行复诊和评估,监测自己的病情变化和药物反应。药物是控制双向情感障碍症状的主要手段,患者应该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并且不要随意更换或停药。如果出现任何不良反应或副作用,应该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药物种类或剂量。另外,患者也应该定期进行复诊和评估,让医生了解自己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当然,这些方法并不是万能的,也不是一定有效的。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每个人的选择不同。最终能否有效地调节双向情感障碍,还要看自己是否有意愿和行动。如果你真的想改善自己的情绪状态和生活质量,请不要放弃治疗和自我调节。
神经递质的作用和激素类似,但是要比激素的副作用更小,快乐神经递质结构的发现,意味着可以人为制造快乐神经递质。快乐一直以来都是大脑自主产生的一种情感,我们看到搞笑的事情,和喜欢的人在一起,往往就会感到快乐,但是这种快乐并非每一个人都有。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因为先天或者后天导致的抑郁情况,这些抑郁症患者,往往很难体验到快乐,甚至不得不利用大量的药物和激素进行治疗,这些药物激素虽然可以短时间缓解症状,却很难根除,并且也会对身体和精神带来较大负担。
1,快乐神经递质结构的破译,让“人造快乐”有了新选择:
快乐神经递质与特殊的激素相似,都可以人为创造出快乐,但是快乐神经递质往往只会作用于对应的神经,对身体的副作用不会很大。
这就让被抑郁症困扰的人们,有了全新的选择,抑郁症也不再只有少数治疗选项,随着快乐神经递质的发现,抑郁症的关注度也会提高,大家也可以通过快乐神经递质了解到抑郁症以及被其他病症困扰的人,进而学会理解他们。
2,快乐神经递质,可以帮助了解快乐的本质:
无论是快乐还是悲伤,其实都是大脑的主观感受,不同的事件会引起不同的感受。
但是目前人类并不了解这些情感的本质,如果我们真的了解自身,那么就可以主观控制自己的情感,那时候也就不再存在抑郁症,只需要让大脑正常产生快乐的情感,就可以轻松问题。
快乐神经递质,虽然只是传递快乐的中间元素,但是了解快乐的整个过程,人类才能彻底了解快乐。
快乐神经递质结构的破译,从短时间来看,对我们的生活不会产生任何影响,这类医学的突破,想要应用到生活上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但是快乐神经递质的结构破译,会让很多人关注这个事件,进而关注到和该事件相关的群体,比如抑郁症群体。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抑郁症都是被大众忽视的疾病,只认为是个人的想法问题,这其实是非常严重的误解,抑郁症患者的生活非常辛苦,而且还需要面对社会不理解的目光,这会进一步加剧抑郁症患者的压力,快乐神经递质结构的破译,虽然不会对生活造成直接影响,但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改变对抑郁症的看法!
人类的情感不受激素控制的,而是由主观判断能力所决定的,当人产生抑郁时便会分泌抑制大脑中枢的激素,以此来隔断与外界的联系,通常称之为自闭症,情感不受激素控制,相反的是激素被情感所驾驭。
科学研究表明,爱情的确会令人心情愉悦,分泌大量的多巴胺激素,雌性激素和雄性激素的大量分泌,爱情的荷尔蒙发酵,最后的结果就是生儿育女,我认为是归根结底还是因为
激素的控制
一个神经细胞究竟是属于兴奋性的还是抑制性的,重要的是取决于突触前末梢所制造的化学递质是什么及其自身的化学特性。它深深地影响到人们的精神状态和行为特征。目前已知脑内有神经递质40多种,重要的有儿茶酚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以及脑啡肽等。如果外界刺激条件良好,递质就会使人感受到生活中充满了“好感事物”,人就会兴趣十足、信心百倍地去努力提高动力,寻求刺激,追逐欲望,争取成功。这里是学习、记忆和怡然情绪所赖以生长的伊甸园。反之,如果外界条件过分的残酷与险恶,递质作为一种不良刺激的惩罚或反应,人就变得心灰意懒,逃避刺激与兴趣,要求安慰与满足,无论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事情,再也不能唤起好感了。
大脑表面有许多皱褶,看起来就像去了壳的核桃仁。它外面是一层灰色的物质,这是大脑的主要工作场所。这一层灰色的物质叫“大脑皮层”,别看它平均厚度只有2.5毫米,却至少有140亿个神经细胞,相当于一台由上万只电子管构成的微型计算机,并跟四周的大约1000台微型计算机相互联系着,它是人类与动物有着本质区别的最主要的物质基础。研究表明,大脑皮质的各区各有其不同的功能,例如,中央前回管理全身骨骼肌运动,中央后回管理全身痛、温度、触、压、位置和运动等感觉。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是相对的,所以当某一区域损伤时并不能使人完全和永久的丧失该区域所管理的功能,经过适当的治疗和功能锻炼,可使其功能恢复到一定程度。
大脑皮质中除特定的感觉和运动区域外,其余区域可称为联络区。人的感觉分析、情感活动和思维活动等主要在联络区内完成。青蛙脑中几乎没有大脑皮层,在猫的脑子上也只能略微看到它。猴脑的大脑皮层当然已经非常明显。但是,如果把人的大脑皮层全部伸展开,其总面积可达2600平方厘米,相当于猴脑的6.5倍!正是它,掌管着人类的高级神经活动。欢乐时我们会哈哈大笑。看起来,笑是个简单的动作,但这却需要有发达的大脑皮层,才能指挥面部肌肉做出这种表情来。人类、猿类以外的动物没有这样的大脑皮层,所以不会笑;初生婴儿的大脑皮质没有发达到相当程度,也不会笑。
现在最新的脑研究成果将人脑分为六大功能区,即左前脑区和右前脑区,并称图为双前脑区;左颞脑区和右颞脑区,并称为双颞区;左后脑区和右后脑区,并称为双后脑区。这六大功能区分别负责着各种脑功能的发挥,它们不仅恪尽职守,而且协调合作,共同构建了一个“司令部”。从下面的大脑分区特征图,我们可以有一个更直观、更清晰的认识。
动物是否存在感情,这是科学界一直存在争议的问题,目前,科学界达成的共识是,动物更多是具有一些本能性质的感情,比如。小猫、小狗等小动物在快乐的时候会发出欢快的叫声或摇摇尾巴,一看就是十分兴奋的样子。而且,动物在相互嬉戏的时候,也能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兴奋之情。
生物学家马克·贝科夫长期对丛林狼、狐狸及其他几类动物进行观察,30年后,贝科夫认为他可以准确地说出动物的感受。他同时认为,动物不会像人类那样对感情进行过滤,因此,动物的感情较人类的感情更容易理解。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动物感情的产生是一个位于大脑中央的杏仁状的结构。神经科学家在对老鼠的实验中发现,当刺激这个杏仁状结构的特殊部位时,老鼠会进入一种极度恐惧的状态。而且,这个结构一旦被破坏,老鼠在遇到危险时不会表现出正常的行为反应,也不会出现心跳加快等生理变化。
但动物的感情都是非常初级、直观的,它们不会产生和人类一样复杂的友情、亲情或者是爱情,这都是因为动物和人类大脑结构的不一样,人类大脑会产生许多的神经递质,感情的产生是各种各样神经递质的产生和传递发挥的作用。
最简单的就是,人类在接吻、不可描述行为时会促进感情的升温,有利于两者长期的关系稳定,但是动物之间的不可描述行为并不会产生任何的情感,它们更多是为了完成种群繁衍的任务。
人类爱情的产生主要是四种物质在发挥作用,分别是多巴胺、苯乙胺、羟色胺、催产素,人类之所以会爱上一个人,就是多巴胺和苯乙胺的功劳。
两者分工明确,多巴胺激发爱情信号,苯乙胺让人坠入爱河。多巴胺的分泌受性激素水平的控制。平时多巴胺的释放是受抑制的,只有遇到大脑皮层“认可”的异性时,多巴胺才会大量分泌,使人产生“爱”的感觉。
有些时候,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有感觉,但是您又没有和他恋爱的冲动,那就是多巴胺到位了,苯乙胺还没有到位。
为什么我们会说,爱情使人盲目,这是因为多巴胺的分泌还会带来一样附加品,也就是羟色胺,羟色胺是一种内啡肽。它能与吗啡受体结合,产生跟吗啡、鸦片剂一样的止痛效果和欣快感。
羟色胺是男女相爱最重要的化学物质。当男女双方坠入情网的时候,羟色胺会让一个人暂时失去理智,看不清对方的缺点,因此让爱情变得很盲目。所以在热恋的时候,一个人会对另外一个人的缺点视而不见。
但是,多巴胺和苯乙胺的分泌大部分只能维持三到五年,当然有些人,天赋异禀,一辈子都能够持续分泌多巴胺和苯乙胺,和自己的恋爱永沐爱河。
那么多巴胺和苯乙胺停止分泌了怎么办,这个时候,催产素就发挥了作用,催产素是一种由下丘脑合成并由垂体后叶释放的神经肽类激素。催产素不是只在男女产生关系才会有的,在分娩与母婴关系中时也会产生。
所以对于一些女性而言,母爱和爱情其实是一样的。著名科学家泰勒表示,催产素的力量和影响范围令人着迷,但它对人类情感的作用却决非简单的话就可以概括。泰勒指出:很多人说,“催产素是亲热激素”,或者“催产素是爱情激素”。
催产素与身体天然产生的“鸦片”有协同作用:催产素启动依恋他人的愿望,类鸦片活性肽则提供与爱人在一起时那种温暖陶醉的感觉。
简单来说,催产素的产生会让夫妻之间的关系更加稳定长久,被称为催产素是促进情侣忠诚的“催化剂”。
科学家发现,催产素还具有“人脸识别”的功效,在强化大脑“奖励系统”活性时非常有选择性,当实验对象服用催产素时,他们在看到自己恋人图像时大脑的“奖励系统”非常活跃,而且他们也认为自己的恋人比其他陌生的女人更加有吸引力。
而在看其他美女照片的反应会迟钝很多,这样也就避免了婚外情的可能性。
那么催产素是如何分泌的呢,就是通过接吻、不可描述行为等亲密动作,当双方十分投入这种行为的时候,不仅是催产素,多巴胺和苯乙胺甚至羟色胺也会分泌,让人再次体验到坠入爱河的感觉。
以接吻为例,人的舌头传递的感觉是非常灵敏的,它可以让大脑快速接收到信号,分泌出催产素,让彼此之间互相产生依恋的感觉,从而在这种感觉中将感情升华。
一个人的投入程度,也会影响催产素的产生,如果是敷衍和交功课性质,即使他没有发现,但是大脑的意识是非常灵敏的,它就无法接收到你给出的信号,那么就无法产生催产素,就无法促进两人感情的升温。
而比接吻更加有作用的就是不可描述行为,这种行为会促进大量催产素的分泌,激励了大脑中的奖励系统,让两个人的关系更加亲密稳定。
多巴胺让人产生爱情的信号,苯乙胺让人坠入爱河,羟色胺让人在爱情之中盲目,催产素让人对爱情忠贞不渝,相互依恋。而要让这些神经递质可以持续分泌,就要通过接吻、不可描述等亲密行为。
对于人类而言,这种不可描述的行为还有利于促进身体健康,多巴胺等的分泌,有助于改善人们的情绪。内啡肽可以降低焦虑感,让人体会到一种安逸的、温暖的、亲密的、平静的、充满活力的感觉。可以使人体中免疫球蛋白A的数量增加,从而增强人们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据加拿大女王大学(Queens University)的研究数据表明,还可以大大降低心脏病和中风的发病风险。
不过人类是具有自我意识的生物,具备思维的能力,神经递质的产生只是给了人体的一个信号,而人类将这种信号进行升华,变成了爱情。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科学家发现,男性63%和女性40%不忠行为可以由遗传干扰,劈腿与否多大程度上由基因决定。
有这么一个“闻名遐迩”的基因DRD4,人一旦携带了这种基因,就是天生浪女和花花公子,他们很难对一个人保持长久的感情,容易出轨、劈腿。
但是因为人具有自主意识,可以通过个体控制基因发挥作用。有相当部分携带了基因DRD4的人和伴侣之间的关系非常稳定。
有科学家人为阻断了人催产素的分泌,但是他和伴侣之间的关系还是保持稳定,这种关系的稳定来源于长期社会生活形成的依赖感。
但是动物的大脑并没有人类这样复杂,它们甚至不具备思考能力,甚至不具备产生复杂的感情能力,交配对于动物而言,是一种繁衍的需求。动物任何的进化,都是围绕繁衍而进行的。
虽然在一些动物之中也会产生催产素,从而让它们也和人类社会一样会产生“一夫一妻”这样的行为,但这样的行为只能看作是动物交配策略的一个典型例子。
它们的核心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存和种群繁衍,以田鼠为例,它们体内也会分泌催产素,催产素也会让它们对其它的雌性不理睬,甚至还会主动攻击那些水性扬花的雌性。它们的忠诚接近于狂热。但是因为和人类一样的自主意识,它们就无法将催产素的作用上升为爱情。
如果我们用化学物质阻止田鼠催产素发挥作用,雄性草原田鼠立马就会变得冷漠无情。而如果给雌鼠注射催产素,她会变得对雄鼠热情,好像非他不嫁。所以催产素的作用只是为了维持田鼠种群的稳定和繁衍,一旦这种激素失去效用,就会变得翻脸无情。
绝大部分动物的一夫一妻制,在生态学上,叫做临界型的一雄一雌制。雌雄双方是迫于环境压力,必须由两者共同孵卵育雏才能繁殖成功,从而表现出来的“一夫一妻制”。而只要有机会在不危机后代的情况下,能够传播自己的基因,它们就会毫不犹豫选择——“出轨”,动物是没有爱情的,鸳鸯这些都是如此。
这就是为什么人在做不可描述的事情的时候会促进感情升温,但是动物并不会,动物的核心命题就是生存和繁衍,不具备自主的意识,自然也不会有复杂的感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