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乡感情。
诗是: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赏析
这首七绝,是大历诗歌中最著名之作。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前二句既描写了秋夜江边之景,又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夜行无月,本难见物,而渔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阗寂之时,却闻乌啼钟鸣,如此明灭对照、无声与有声相衬托,景皆为情中之景、声皆为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错落,浑融幽远,一缕淡淡的客愁被点染得朦胧隽永,在姑苏城的夜空中摇曳飘忽,为那里的一桥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风情,吸引着古往今来的寻梦者。全诗以一愁字统起。《唐诗三集合编》:"全篇诗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说出。"《碛砂唐诗》:"'对愁眠'三字为全章关目。明逗一'愁'字,虚写竟夕光景,辗转反侧之意自见。"《古唐诗合解》:"此诗装句法最妙,似连而断,似断而连。"
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其名句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乡感情。
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这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亲爱的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抒发热爱母亲、思念母亲的情感;表达了对母爱的感恩和回报。
《纸船——寄母亲》是现代诗人冰心的一首现代诗,写于1923年。
全诗如下:
我从来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地每天地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23年初夏,冰心毕业于燕京大学。同年8月17日,她由上海乘约克逊号邮船赴美国留学。8月19日抵日本神户,21日游览了横滨。从写作时间来看,这首诗是诗人于游览横滨之后的第六天,在继续向大洋彼岸进发的海轮上创作的。
作品赏析
粼粼的海波,澎湃的海潮,复苏了诗人爱海的童心;碧绿的海水,飞翔的海鸥,使诗人又与自然亲近。从吴淞口出发后十天左右的海上生活中,冰心早期人生观“爱”的哲学中的三根支柱——母爱、童心、自然,只有“童心”“自然”在此时得以复活和重现,而“母爱”则因远离母亲而无法亲近。
因而诗人格外怀念母亲,甚至因思念母亲而得病,又因在梦中得见母亲而病愈。这首诗就抒写了诗人思念母亲的深情。
——纸船
冰心的《纸船》表达了诗人对母亲忧伤的思念之情。这首诗歌以一个童心未泯的孩子的口吻写成,总体基调欢快,通过“叠纸船”这充满童趣的行动,托物寓情,赋于纸船特别的含义,寄托对母亲的爱与思念,进而抒发出作者对母亲、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原文: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我仍是不灰心地每天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创作背景:
1923年初夏,冰心毕业于燕京大学。同年8月17日,她由上海乘约克逊号邮船赴美国留学。8月19日抵日本神户,21日游览了横滨。从写作时间来看,这首诗是诗人于游览横滨之后的第六天,在继续向大洋彼岸进发的海轮上创作的。
开篇明义,《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一首诗。怎样透过诗句去分析解读诗人的情感脉络呢?且听小话诗词为您解答。
先简单说一下诗人王湾和他写这首诗的缘由吧。了解了这两点之后,对于解读这首诗是也很有帮助的。
王湾,洛阳人,学识渊博,公元712年考中进士。第二年春风得意的诗人到江南一带漫游,借以饱览名山大川,游览风景名胜,探寻人文古迹。
诗人王湾从洛阳出发,沿着京杭大运河一直到古城瓜州,然后乘船渡过长江抵达镇江,接着诗人又去了苏州游玩。
蜚声诗坛的名作《次北固山下》,就是诗人王湾途径镇江北固山时写下的,原诗如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的这首五言律诗,开篇两句“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大意是说: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船航行在绿水之间。这两句表明诗人王湾此时正在旅途中,乘船正好经过长江边的北固山。
在唐宋时期,北固山的东、西、北三面临江,形似半岛,山势突兀险峻,形势险要,江山相雄,雄踞镇江城之东北,登顶眺望,正是诗人释法平笔下“金焦两山小,吴楚一江分”的壮美景象。
北固山因此也得到了“天下第一江山”的美誉,北固山也因壮美的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著名于世。
史料记载,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朝廷在润州(今江苏镇江)设置浙东西边防节度使,将润州改名为镇海,也称镇海军节度使。
在唐代,长江南北两岸的城市镇江与扬州之间的江面宽达三十余里。唐代著名诗人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在扬州时,曾隔江遥望镇江北固山,写下诗句有诗“北固伤江口,夷山近海滨”。
刘长卿在镇江任职时,也曾写下“气混京口云,潮吞海门石。孤帆候风进,夜色带江白”的诗句。可见在唐代,北固山下的长江江面是很宽阔的。
沧桑桑田,唐代北固山下的长江江形与现在也不一样了。即便是如今,北固山下的长江江面依旧很宽阔,江水流经镇江,汇入东海。船行在北固山下的江水中,水天相接,烟波浩渺,人们那依稀能感到江水犹如大海一样的气势。
再回到诗中,诗人于隆冬季节从飘雪的北方乘船来到江南,江南的风光给诗人带来了惊喜。因为呈现在眼前的山水与昔日自己在洛阳看到的山水是截然不同,这不光体现在山水的色彩上,也体现在山水的形貌上。
诗人用“青”与“绿”这两个极富色彩感染力的字眼,描摹屹立在眼前的北固山和横卧在眼前的长江。以“青”字和“绿”字来点染眼前的山水,用词是非常精准的。
诗人在描摹北固山和长江的时候,还从仰视和俯视这两种不同的观察角度进行了细致的观察。诗人伫立船头,往上仰视,看到的是屹立在江边的青翠葱郁、雄奇险峻的北固山;往下俯视,看到的是横卧在眼前的碧涛万顷的江水。
山峙江边,水涌船行,诗人一路尽情饱览江南的风光,青山绿水尽收诗人眼底,一派美好的江南春色呈现在诗人眼前。然而,就在这盎然的春意之中,诗人却身在旅途,漂泊于遥远异乡的浩渺烟波之上。
诗人舟车劳顿,人在旅途中,船行碧波上。离家已有些时日了,诗人不免思念起故乡的亲人来,他渴望故园的抚慰、亲人的温暖。
然而诗人并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借着青山绿水的景物描写,从“客路”与“行舟”两个表明羁旅的词语着手来写的,字里行间的漂泊羁旅之情也是显而易见的。
接下来诗人写道:“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诗人一路行来,经过长途劳顿之后,船至北固山下,视野豁然开阔。
诗人伫立舟头,放眼远望,宽阔的江面潮水涌动,这潮水又是那样充溢,仿佛把江岸推向了更遥远的地方。
此时,诗人的视线由远及近,他看到高高悬挂的船帆。一个“正”字,表明江风轻微,一个“悬”字,进一步表明江风似有若无。
诗人眼前的江水、江风都是那样平静。我们也仿佛体会到此时诗人的心境,以及他沉浸在这开阔壮美的环境中的轻松与惬意。
如果说,开篇两句中诗人用从高到低的视角来描写山水的话,这两句就是从远到近的视角来写江岸和行船。
远处的江岸,是诗人放眼所见之景;近处游动的客船上,诗人伫立在船头。诗人的审美视野,就是这样从远到近地移动着。
新春即将来临,浩浩荡荡的潮水涨满了长江,两岸间的距离便显得格外辽阔,给人的视觉上带来豁然开朗的感觉。行驶在宽阔平静的江面上的船只,船帆高高悬起,诗人乘着江面的春风,向前方迤逦前行。
接下来诗人写道:“海上生残夜,江风如九年”。这两句描写的是诗人见到的江面上的清晨景色。诗人只是用十分简洁的语言,就将一轮红日在黎明时分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的壮观景象描写了出来。
由于诗人抓住了江面清晨景色的特点,所以在描写中突显了这一特点,给人以新颖的眼前一亮的感觉。也可见诗人高超的炼字造句的能力。
海上的旭日和黎明前的夜色构成一幅宁静而不失温馨的画面。初升红日的霞光投射到诗人泊船的江面,驱散了残夜时分笼罩在诗人身边的夜色与寒意,让诗人仿佛觉得江上的春天提前来到。
诗人以时间为序,用写意的手法描绘出白天与夜晚两幅江南山水画。江南的青山、绿水、和风与红日让诗人沉浸在一种对宁静美的惊喜中,也让诗人沉浸在一种对壮美的大自然的叹羡之中。
这两句在内容上由时间转人空间,在写法上由实写转人虚写,既承接了前几句中对春景描写的文意,也自然过渡到后边的思乡之情中来。
诗人运用生花妙笔,把唯独在春天清晨的辽阔江面上才能够观赏到的优美景色,摄纳到自己的诗篇中,以其生动的画面为人们呈现了北固山山水的特色描摹了出来。
由于它能够以高度精确的语言,敏锐地捕捉到黎明之时、春江之上的独特景色,显示出特定 的时空表征,从而产生了引人入胜的审美效果,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王湾同时代的文人殷璠在《河岳英灵集》里记载:当时的宰相张说,曾将王湾的这两句诗题写在自己办公室的墙壁上,让其他文人模仿学习: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
最后二句,诗人终于转人明确的抒情,但他的情感仍然蕴含在具体可感的形态之中,凝聚为带有浓厚传统色彩的诗歌意象。
时值辞旧迎新之际,身在青山绿水之间,满目鲜丽的春色,自然会引起诗人浓郁的故园之思。江面旭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行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
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大雁正朝着洛阳的方向飞行。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大雁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于是,他的思绪很自然地与家书和千里之外的故乡洛阳联系在一起。于是,全诗的最后两句也就成了诗人这次漫游江南时心情的一个注脚。
雁足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很常见的写法,诗人常借这个典故表达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王湾在诗中“归雁”,与雁足传书的典故是同源的。不仅因为它是传递“乡书”的使者,还因为在春天来临之时, 作为候鸟的大雁可以展翅北迁,而诗人自己却不得不漂泊异乡,只能够翘首北望。
这两句由描写新春之景,转而抒发思乡之情,总结全篇,韵味悠长。全诗以写景为主,境界开阔,绘画细腻,而诗人的主观感情只是隐含在对北固山山水浓描淡写的笔触里,并不直接表白出来。这两句婉曲传情,含蓄隽永,读来让人回味无穷。
王湾的这首寓情于景的山水诗,为人们描绘了形态毕现、色彩纷呈的北固山山水图卷:青翠的北固山,辽阔的长江,江面的夜色、黎明,水天一线升起的红日,江南的春色,尽入图卷,尽收眼底。
王湾的这首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通篇描绘新春之景,而又处处隐含思乡之情。诗人用“山光水色入画来”的细腻笔法在诗中注入感情。
读了这首诗,我们不但会醉心于祖国壮美绚丽的大好河山中,而且诗人的思乡之情也能让今天的我们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共鸣。
好了,我的回答完毕,希望我的回答能给您带来帮助。好诗共读,佳作共赏,让我们一起学习我国优秀的古典诗词,在古典诗词的海洋中徜徉,领略古典诗词的魅力。
表达出作者的寂寞孤独,怅惘的感情。
“一条河里若没有了船,该是多少寂寞”一句选自赵霞的文章《若河里没有了船》最后一段。
文中描写了作者记忆中的江南水乡。
扩展资料:
原文:
河里若没了船
我在江南水边长大。记忆里,水乡人家都有一两只行船。种田、割稻、交粮、卖畜,还有婚嫁、投医、走亲、出游,都靠它。农闲时,船在水岸边一溜儿排开,甚为壮观。
那时自行车已略见普及,可惜这一带来往的捷径多为水路,走村穿巷只有一条小道,那“铁车”进村后,还必得轧着人家晒谷的稻地颠簸前行,行车不便,载物更是有限。
于是就显出船的威风来。一只大船,光船舱就容得下上吨稻谷,载人承物,毫不吝啬。大船的大也有程度的区分。最大的一种,船舱豁大饱满,有时在船艄与船肚之间的隔舱上方,还用竹木和棕蓑搭出拱形的船篷,内里铺个简易的竹床。
这通常是借水路讨生活的人家所备的船只,有时做活贪时,回不了家,便可在水上囫囵过夜。一般人家的大船,个头略小些,船身也完全敞开,一览无余。
这种船最适合收割的季节里使用,它的船身相对纤瘦,在水上易于撑摆,又有足够的容量,船肚用来装收割的粮食,船艄用来站人,船头还摆得下一部打稻机。每年早晚稻收种的时节,水面上船只穿梭来往,招呼声不断,煞是热闹。
有大船的人家必得备一支大橹。橹与船的待遇有些不同。停船靠岸后,只用一根系在船头的或铁或草的带头索,拴在岸边牢靠的石桩或木桩上,再不去管它。
橹却有讲究。船靠岸,橹并不留在船上,而是由撑船的直接背回家。橹是船的钥匙,停船上留着橹,相当于我们今天在大街上停车走人却留着钥匙,是一件可能失财的事情。早时候,盗船的倒不多,只怕年轻人一时兴起,把船撑走,自己上岸逍遥,却任由船只随水漂流。
橹身过长,一般不进屋,而是放在自家屋檐下或弄堂里。由于常浸在水里,年头长了,橹身易断。谁家的橹不幸断了,又急用船,就得借橹。
借橹的对象,首选常来往的亲戚和交情好的朋友,都是一句话的事情。交情一般,借橹时女主人难免有些扭捏,或忍不住多叮嘱几句。借橹的也知道轻重,还回橹时,常捎带着自家田头地里出的新鲜菜蔬。这就又轮到主人家过意不去。一来二去,从借橹上,两家也能结成交情。
也有不用橹的船,就是螺旋桨的机动船。机动船不是居家的船只,而各担了别的活计。有打水的船,专门负责给水田灌水,船主也是本地人,以此赚点零头。
有行客的船,礼拜天一早从河的上游开下来,在水边的固定埠头靠岸上客,船顶有篷,船里有凳,最后的目的地是城里的埠头。居住乡下,大人们多一头扎在土地里不闻世事,我的外祖父却喜爱新鲜的生活,常带我坐船进城,每回上岸先吃一碗馄饨。
去一趟城里来回要六七个钟头,那一碗馄饨让我忘却了行程的漫长。
卖瓜的船顶热闹。这种外来船只在夏天现身,船肚里满满的绿底黑纹的大西瓜和颜色灿烂的黄金瓜。买瓜的人都背着麻袋,起码一口气买十个八个。
有精明的买主,一再询问瓜好不好,卖瓜的男子便很爽快地挑个瓜,一拳下去,露出红瓤,叫买主尝。卖瓜船走后,近岸的水面上常漂浮着被砸碎的许多红瓤绿皮的瓜块。
最神秘的是打金船。我们小孩子不知道它是从哪里来的,某一天的傍晚,放学回家,它忽然就泊在那里了。黑黢黢的船身,从头到尾用木板封成一座方形的船屋,从船头开门处望进去,怎么也看不见里面的样子。
偶尔有人打开木窗,倒出一盆水来,那水都落在河里,也留不下供我们考证的痕迹。打金船的船头放一个炉子,炉里搁一个小勺,里面咝咝地融着金色或银色的液体。打金的男人把液体倒进模子,就成了金的或银的戒指、手镯。
我从没亲眼看见人们拿首饰来打,但打金船上的男人总是忙碌着。船外的人从不进到船肚时去,船里的女人也从不在外露面。不知哪里来的传闻,说这船会拐走小孩子,我们更不敢靠近。某一天,船忽然就消失了,一度神秘的埠口空荡荡的。
有大船,就有小船。小船不及大船气派,但也有它的妙用。轻便灵活的小船,最适合在水上快速地赶路,经过河道的小弯口,一扭身便穿过去了。
换成大船,就要费力得多,也容易搁浅。摘菱角一定要用小船,赶鸬鹚的也是小船。大船用橹,小船用桨。有经验的打桨者坐在船艄,压坠得船头略略翘起,舟行阻力更小,有时快如风行,羡煞大船上的行客。
驾大船和驾小船,在水乡方言里的表达也不一样。除了机动船必定要用“开船”的说法外,一般大船对应的动作是“撑”,小船对应的动作是“划”。
乡下的语法中,“撑船”与“划船”之间有鲜明的区别,绝不会错用。“撑”的是大船,“划”的是小船;撑船用橹,划船用桨;撑船立着,划船坐着。
假使你撑船外出归来,人家问你怎么去的,你答划船去的,必定会遭来知情人的哄笑。假使你明明划船来回,却说成撑船,听来也怪恼人。
在这里的人看来,“撑”和“划”各有技巧的讲究,但“撑船”的稳重与“划船”的轻泛,“撑船”的豪迈与“划船”的婉约,就跟大船和小船的区分一样,是不应该被混淆的。
乡下兴起筑桥修路后,不论大船小船,派用场的机会日见稀少。有了更方便的陆路交通,水乡人家的船卖的卖,沉的沉,原本密布河沿的船桩拔除殆尽,孩子们对“船”的概念,也越来越为公园里娇滴滴的游船所取代。
这与过去的“撑船”和“划船”自然不可同日而语。我最近一次回乡,见余下的几只船孤独地拴在岸边,其中也有我们家的。这些船都用不上了,每逢落大雨时,怕船沉了,还得冒雨出去舀水。父亲说,过些时日,也要把船卖了。
一条河里若没有了船,该是多么寂寞……
应该是“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吧出自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野旷天低树”,诗人站在船头,极目远眺,旷野中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清月近人”,江水清澈,倒映在江中的月影,似乎更加靠近船上的诗人这特殊的景象,只有立足于船上才能领略到在这十分成功的对比描写中,表现了诗人含而不露的淡淡哀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