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瑰美夹河镇》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希望有正确的答案

读《瑰美夹河镇》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希望有正确的答案,第1张

热心网友我从来没有看见过这样滔滔而来汤汤而去的蓝色之美!

当我在山岩的路边站定,我就看见淡蓝色的江汉从我脚下荡漾而去,我就看见深绿色的金钱河向我飘逸而来。绝美的蓝色交汇处,金峦山如一条汲水的蛟龙,庞然地静卧在两水之间。清代辉煌的道观建筑和现代人新修的上山台梯,恰如蛟龙神秘美丽的脊翼。江河两岸,一幢幢、一排排白墙黑瓦的吊脚楼,一半漂水,一半卧山,一半绿树掩隐,一半木杆护栏。

这就是藏在深山人未知的郧西夹河镇啊!

这就是不是湘西恰似湘西,不是凤凰恰似凤凰的夹河镇啊!

凭临汉水的夹河镇自西魏建郡至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古人在这里置郡、置县、置堡、置关。在没有陆路交通的年代,夹河镇成为水上交通明珠,这里的水路西达汉中,北通长安,南抵武汉,在农耕文明的千年时代,一个风光旖旎的秦楚雄关屹立在美丽的水里,成为中国南北商品贸易的繁锦之地。

夹河镇北依秦岭,汉江、金钱河如女子两只美丽的裸臂,从东、西、南三面轻柔地围腕。山借水的灵秀,水借山的巍峨,夹河关成为天下奇景。痴情凝望夹河美景,我就想为什么古代那么多文人骚客能面对汉江写出千古绝唱。比如唐代杜牧的《汉江》:溶溶漾漾白鸥飞,绿尽春深好染衣,南去北来人自老,夕阳长送钓船归。比如李商隐的《汉江》,比如宋之问的《渡汉江》,还有《诗经》中的《汉广》、《蒹葭》、《关雎》等等,由这些古代美丽的诗歌,我们不难看到繁衍生息在汉水流域儿女们的风情与气韵。

现在,夹河镇已把这些千古美诗以石刻书卷的形式,一樽樽摆放在典雅的仿古一条街上。

夹河,一个水上古镇在这里风流了千年!

1991年,我曾在神农架的香溪边夜宿过吊脚楼。再远一些,我也曾在沈从文的《边城》中读到过吊脚楼。我在香溪吊脚楼夜宿时,仿佛听见从六千里外的大漠里,传来那位香溪女子思乡的琴声;我从《边城》里读到吊脚楼时,就仿佛听见那个槌衣浣洗的湘西女子,把忧怨的歌声撒在沱江散淡清浅的江面。

而今天,当我行走在夹河镇一排排、一幢幢崭新的、具有徽派建筑风格的吊脚楼里时,当我漫步在青竹杆杆、春柳依依的夹河古街时,我不得不一再地把感佩的目光投向邹龙权。

邹龙权大学毕业十几年了,他任夹河镇镇长、书记也已六七年了。这位文化书记镇长现在决心要把夹河镇打造成为“汉水第一文化名镇”,建设成为“鄂西北的凤凰城”。夹河镇经济眼下并不富裕,整个郧西县年财政收入也才只有15亿元人民币,可以想见一个乡镇经济的拮据。而我去过的河北唐山、廊坊许多县市的年财政收入都是30亿、40亿,甚至50多亿!郧西连人家的零头都不及。但郧西人邹龙权并不气馁、不等待,天天领着夹河人扎实而浪漫地谋发展:建设仿古一条街,重建巍峨的夹河关,筑起一村村吊脚楼,修复古老的道教观……他要创建一个文化的、浪漫的、有旅游价值的新夹河!

创建之余,他还常常自掏腰包资助贫困孤寡的老人,资助没有钱上学的学生……

邹龙权爱郧西,他写了许多有关郧西的歌词,比如:“在那云彩的西边,是彩虹升起的地方。风从莽莽秦岭吹过,水自远古汉江流淌。柳州城的春色,五龙河的画廊,牛郎织女故事天河传唱。桃花流水哟,河曲回肠,还有我那美丽的小木房。无论我漂向何方,也无法挥别那梦中的遐想。啊!彩云之西,我的郧西,我的故乡。”

多么深情,多么浪漫,多么理想。这歌现在已在郧西广泛传唱。

生活中沉稳、不苟言笑的邹龙权就这样默默而浪漫地爱着,写着,创建着。邹龙权的出生地在郧西上津城,上津自古称为“柳州城”,我去郧西之前,就读到了他写“上津柳”的文字。“青青上津柳,飘忽自成春”,真是美极了!我在电话中告诉邹龙权:这次去郧西,要领我们去你家乡看柳啊!

爱柳成性的邹龙权用自己“镇官”的权力,硬是从上津、从郧西买来成千上万株柳树,插在了夹河镇的古街、小巷、河边、堤旁。我们到达时,邹龙权不时手指在春风中婀娜摇曳的春柳:“看那儿,柳树!看那儿,柳树!”

临别夹河镇时,邹龙权让我们留言,我把心中的感受急就成了一首打油诗,写给了他—

夹河好风光

山青水悠长

有个邹龙权

坐镇水中央

一手好词文

又插柳成行

天下小镇美

还数“小凤凰”

拙诗不尽人意,只是想在心里为瑰美无比的夹河镇祝福!

作者简介

  梅洁,湖北郧阳人,国家一级作家职称,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河北作协散文艺术委员会主任,专业作家。获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称号。大学经济系5年本科毕业。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现已出版、发表《爱的履历》、《生存的悖论》、《一只苹果的忧伤》、《大江北去》等诗歌、散文、中长篇纪实文学13部集、350余万字。曾获全国“第二届鲁迅文学奖”(2001年)、全国首届、三届“徐迟报告文学奖”(2002、2008年)、全国首届“冰心散文奖”(2002年)、“第五届《十月》文学奖”(1995年)、全国“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2001年)等50余种奖项。《跋涉者》、《童年旧事》、《橄榄色的世界》等被收入中学语文读本及大学文学教材。2007年定居北京,从事专职写作。

古镇拍人像照好看技巧:

1选对服饰。

正所谓人靠衣装,有好的衣服衬托人和景,那便是再好不过了。众所周知,古镇一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历史悠久,看起来比较旧,那么,怎么能体现韵味呢?

或许你需要一套旗袍,或者唐装汉服,这些衣服的气质与古镇相得益彰,只是站在古镇中间,坐在石板路上或者一个回眸,都是一个不错的取景。

2选对时间。

同样是同一个古镇,也同样是同一天,但是由于光线的不同而呈现出的气质是不一样的,清晨和黄昏光线最为柔和,也是最容易拍出好片子的时候,这时比较容易拍出比较柔美的片子。

而到了晚上,古街的等都亮起来的时候,灯笼红彤彤的挂在路中间,色彩就会比较饱满,情感会比较浓烈,可以拍一些比较活泼或者侠女般调性的照片。

3借助道具。

很多人觉得老街怎么拍都一样,反正就是人站在路中间,站在桥两边,然而,你可以借助下道具,如果装备够齐全,可以准备扇子,油纸伞,剑之类的,如果没这些,那你可以借助街边的一切可以借的东西。

比如一个路灯,或者一扇窗,就如这张照片一张,躲在窗后边,把脸露出来,人和窗为前景,路为背景,也是钟不错的选择,也不用随身准备很多道具,就地取材就行。

      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岵山,位于福建省永春县城南部,作为闽南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千年古镇,是维系闽南乡愁,延续闽南历史,弘扬闽南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好承载着地方记忆和历史的古镇古村,让承载着乡愁文化细胞得以继续留存和传承,并重新焕发生机,对于闽南文化的保护传承、研究开发,对于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构建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传统古村落是中国传统建筑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历史信息、意境深远的文化景观,真实地反映了农耕文明时代乡村经济发展的印记和富有人情味的社会生活。岵山镇内聚集着四个中国传统村落,即:茂霞村、塘溪村、铺上村和铺下村,一镇有4个中国传统村落,是福建省唯一的乡镇。2014年,茂霞村被福建省政府确定为“10个重点扶持的历史文化名村”之一;2015年,茂霞村被福建省旅游局、省财政厅评为省乡村旅游特色村,作为第二批“闽台乡村旅游实验基地”,并入选“福建十大醉美村落”;北溪村被国家农业部评选为“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北溪文苑被评为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AAA级景区。

        4个传统村落聚集在镇区7平方公里的盆地中,其间还有1800多株100年以上、最老为500年树龄的古荔枝树,呈现出“村在园中,镇在林间”的独特风貌。虽然在现代化进程中遭受了一些破坏,但千百年遗存下来的古厝、古树、古寺、稻田、溪水相互交错、相护依存的空间结构依然大规模保留,再加上肩扛手挑、传统人工方式插秧、播种、收割、打谷的传统农耕生活方式,整体构成了一道完整的传统闽南乡村田园文化生态系统。这里是闽南文化活态传承的瑰宝,是闽南传统古村落保护的聚集地。

        闽南传统建筑的活化石:千年的历史繁衍更迭,岵山镇域内至今仍保存的350多座明代至近代建设年代不等的闽南传统民居。其中还包括一幢堪称“闽南传统建造工艺绝唱”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福兴堂民居。这些民居在主体上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木石框架,又根据当地特有建材及气候条件作了改进,形成了“红砖、灰瓦、白石基、燕尾脊”、“三落五开间两护厝”的独特建筑风格。

        这里的传统民居大多采用整根原木为构件,以粘土烧制的红砖、灰瓦为外部构件,大块白条石为地基,具有良好的防潮、排水、坚固耐磨等性能,与当地潮湿、多雨的气候相适应,是人与自然和谐在建筑上的完美诠释。

        岵山传统民居保留了历代以来“背山临田、环水植树”的选址建筑格局,建筑内部的天井、排水、风水塘、屋脊朝向的设计与建造者的生肖、属性及山脉地势走向息息相关,是研究闽南建筑地理位置格局的重要史料。

        建筑工艺大多雕梁画栋,鎏金彩塑,典雅华美。雕刻类型有木雕、砖雕、石雕等,形式包括圆雕、写意雕、浮雕等,题材涵盖了花鸟鱼虫、瑞兽祥物、战争场面、人物典故、神话传说等,技艺精湛,丰富多彩。总的来说,岵山传统民居的建造理念、布局形态、结构装饰,都是闽南传统建筑的典范,堪称闽南建筑技艺的活化石。

        岵山的“古”不仅历史悠久,更“古”在其文化传统。许多文化伴侣至今还活龙活现,如宋代遗留下的黑瓦窑,如今每个月还会再烧上一两窑,每窑出产七八千片传统黑瓦,专供当地古厝维修而用;古寨里,随处可见生产用具鼓风机、土砻与生活日用品陶瓮、石磨整齐摆放着,缕缕炊烟中升腾着一股生活气息;田间,戴着斗笠卷着裤腿的老农赶着水牛在耕地,与水田连成一道天人合一的祥和画面;古厝里,花窗、飞檐、匾额、楹联、秤砣与带有时代气息的智能水壶、智能电器、时代刊报融为一体;古街边,老人们手拿着琵琶、笛子、二胡,悠哉的吹拉弹唱着“中国古典音乐活化石”南音;灶台上,当地特色美食——榜舍龟坚守着世代传承的工艺流程和配方,散发着熟悉的古早味;岁时节令,人们依然保留着“请火”、“舞龙灯”、“跳铜人”等传统活动礼俗。这里的人和村落,恪守着过往的规则和传统——古厝之前,半亩池塘,荷满鸭欢,古荔环宅,渐次成林,稻垄依山,累累成梯。古老的物件并非以孤零零、死寂寂的文物方式存在,而是与当下人们的大数据、物联网、智能化相伴相守,堪称闽南文化活态传承的博物馆。

        闽台民俗文化寻根地:家喻户晓的清水祖师故乡就在岵山镇。公元1037年,清水祖师陈荣祖出生于岵山镇铺上村,在南山仙硿岩学习修行。成道之后,到处施药济药、讲经传道、祈雨普救,65岁在安溪清水岩坐逝为佛,法号普足,是闽南五大民间信仰俗神之首,在福建、台湾及东南亚一些地区拥有数以百计的分炉和众多的信仰者。作为清水祖师故里,岵山保存有祖师儿时读书放牛的“石书房”,祖师“日暮诵经牛自归”的传奇故事和完整丰富的清水祖师信仰文化。每年祖师诞辰,都会有来闽、台、粤、东南亚等地的祖师信徒,不远千里,来到岵山寻根,文化交流日盛。

        这里还是小姑南山陈氏一脉的祖地。岵山人80%为陈姓。这里的陈氏是公元956年从河南光州固始县迁移入闽的陈氏校尉公(陈弘元)一派,在宋初其子孙优道公择小姑南山之麓(岵山镇)定居,并于公元1400年兴建了陈氏宗祠。从这个宗祠繁衍出去的子孙后代至今已有24世,总人数近50万,江西、浙江、台湾、东南亚、美国、加拿大等地均有分布,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每年冬至,陈氏宗祠都会举办隆重的“冬祭祭祖”仪式,祭祖供品讲究,流程遵守“请祖母”、“谢土地”、“谢魁星”、“敬香”、“祭酒”、“读祭文”、“祭拜祈福”等步骤,流程完整有序。当天,会有来自各地的陈氏代表上千人到此寻根祭祖,畅谈经济文化,场面恢宏。

        他们信奉保生大帝、广泽尊王、三坪祖师、法祖公4大俗神,以及郑成功、戚继光两大民族英雄,这些信仰不仅是岵山千百年的民间文化传承,更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闽台和东南亚的重要文化枢纽,对加强闽台乃至世界闽南华人之间的文化、情感交流有着积极的意义。

        岵山镇党委政府结合自身实际,按照“保护优先,修缮为主,适度开发”原则,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做好历史文化古镇古村的保护,以乡村振兴为主线,以田园风光和古街、古厝、古民居等为载体,激活传统村落活力,将文化提升、风貌整治、设施完善、环境改善、旅游发展融合并举,弘扬和传承历史文化,让乡愁记忆活灵活现,在保护历史风貌的同时兼顾生活环境的改善和整体功能的提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213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