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态度?消费者的态度的特点?消费者态度的功能

什么是态度?消费者的态度的特点?消费者态度的功能,第1张

消费者态度

编辑

学术界对态度大致有三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态度主要是情感的表现,或反映的是人们的一种好恶观。前面介绍的瑟斯顿以及赖茨曼对态度的定义就反映了这种观点。第二种看法认为,态度是情感和认知的统一。美国学者罗森伯格(MRosenburg)写道:“对于态度客体的情感反应,是以对客体进行评价所持的信念或知识为依据的,所以,态度既有情感成份又有认知成份。”第三种看法则将态度视为由情感、认知和行为构成的综合体。前述克雷奇、弗里德曼等人对态度下的定义就反映了这种观点。

概述

编辑

1)消费者态度的含义

消费者的态度是指消费者对客体、属性和利益的情感反应,即消费者对某件商品、品牌,或公司经由学习而有一致的喜好或不喜欢的反应倾向。

人们几乎对所有事物都持有态度,这种态度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比如,我们对某人形成好感,可能是由于他或她外貌上的吸引,也可能是由于其言谈举止的得体、知识的渊博、人格的高尚使然。不管出自何种缘由,这种好感都是通过接触、观察、了解逐步形成的,而不是天生固有的。态度一经形成,具有相对持久和稳定的特点,并逐步成为个性的一部分,使个体在反应模式上表现出一定的规则和习惯性。在这一点上,态度和情绪有很大的区别,后者常常具有情境性,伴随某种情境的消失,情绪也会随之减弱或消失。正因为态度所呈现的持久性、稳定性和一致性,使态度改变具有较大的困难。哥白尼的日心说,虽然是科学的真理,但在最初提出的一段很长时间,招来的是一片带有偏见的愤怒谴责。这一真理的承认,是以很多人遭受囚禁,甚至献出生命为代价的。由此可见,在对待科学与宗教的态度上,人们要改变原有的情感、立场和观念是何等的不易。

2)消费者态度的功能

消费者对产品、服务或企业形成某种态度,并将其贮存在记忆中,需要的时候,就会将其从记忆中提取出来,以应付或帮助解决当前所面临的购买问题。通过这种方式,态度有助于消费者更加有效地适应动态的购买环境,使之不必对每一新事物或新的产品、新的营销手段都以新的方式作出解释和反应。从这个意义上,形成态度能够满足或有助于满足某些消费需要,或者说,态度本身具有一定的功能。虽然学术界已经发展起了不少关于态度功能的理论,但其中受到广泛注意的则数卡茨(DKatz)的四功能说。

(1)适应功能(Adjustment Function),亦称实利或功利功能。它是指态度能使人更好地适应环境和趋利避害。人是社会性动物,他人和社会群体对人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形成适当的态度,才能从某些重要的人物或群体那里获得赞同、奖赏或与其打成一片。

(2)自我防御功能(Ego Defense Function)。是指形成关于某些事物的态度,能够帮助个体回避或忘却那些严峻环境或难以正视的现实,从而保护个体的现有人格和保持心理健康。

(3)知识或认识功能(Knowledge Function)。指形成某种态度,更有利于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事实上,态度可以作为帮助人们理解世界的一种标准或参照物,有助于人们赋予变幻不定的外部世界以某些意义。

(4)价值表达功能(Value-Express Function)。指形成某种态度,能够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对外开放的大门刚刚开启的时候,一些年轻人以穿花格衬衣和喇叭裤为时尚,而很多中老年人对这种装束颇有微辞,由此实际上反映了两代人在接受外来文化上的不同价值观念。

3)消费者态度与信念

消费者信念是指消费者持有的关于事物的属性及其利益的知识。不同消费者对同一事物可能拥有不同的信念,而这种信念又会影响消费者的态度。一些消费者可能认为名牌产品的质量比一般产品高出很多,能够提供很大的附加利益;另一些消费者则坚持认为,随着产品的成熟,不同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品质上并不存在太大的差异,名牌产品提供的附加利益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很显然,上述不同的信念会导致对名牌产品的不同态度。

形成转变

编辑

作为消费者,我们每个人对产品、服务、广告、直邮广告、互联网和零售商店都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态度。无论何时我们被问到是否喜欢或不喜欢一件产品、一项服务、一个零售商、一种直复式销售商,或者是一句广告商时,我们正在被要求表达我们的态度(attitude)。

1)态度具有一贯性

态度的另一个性质就是它对所反映的行为具有相对的一贯性。然而,尽管它具有一贯性,态度也不是永久不变的,他们的确在改变。

2)态度是一种习得的倾向

大家普遍同意态度是通过经验习得的。这就是说与购买行为相关的态度是作为一种直接经验的结果而形成的,这种直接经验包括产品、从他人那里获得的口头信息、受到大众传媒广告的影响、互联网和各式各样的直接营销形势。有一点我们值得注意的,虽然态度有可能是行为的结果,但它并不是行为的同义词。它反映了对态度对象的 一种喜欢或是不喜欢的评价。作为通过学习或经验习得的倾向,态度有一种动机性质,哪就是它们可以驱使消费者形成一种特殊的行为,也可以使消费者抵制某一种行为。

消费信念

编辑

在购买或消费过程中,信念一般涉及三方面的联结关系,由此形成三种类型的信念。这三种信念是:客体-属性信念;属性-利益信念;客体-利益信念。

客体-属性信念。

客体可以是人、产品、公司或其他事物。属性则是指客体所具备或不具备的特性、特征。消费者所具有的关于某一客体拥有某种特定属性的知识就叫客体——属性信念。比如,某种发动机是汽轮驱动,阿斯匹林具有抑制血栓形成功能,就是关于产品具有某种属性的信念。总之,客体——属性信念,使消费者将某一属性与某人、某事或某物联系起来。

属性-利益信念。

消费者购买产品、服务是为了解决某类问题或满足某种需要。因此,消费者追求的产品属性,是那些能够提供利益的属性。实际上,属性-利益信念就是消费者对某种属性能够带来何种后果,提供何种特定利益的认识或认知。比如,阿斯匹林所具有的阻止血栓形成的属性,有助于降低心脏病发作的风险,由此使消费者建立起这两者之间的联系。

客体-利益信念。

客体-利益信念是指消费者对一种产品、服务将导致某种特定利益的认识。在前述阿斯匹林例子中,客体-利益信念是指对使用阿斯匹林与降低心脏病发病几率之联系的认知。通过分析消费者的需要和满足这些需要的产品利益,有助于企业发展合适的产品策略与促销策略。

态度行为

编辑

一般而言,消费者态度对购买行为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出来:

首先,消费者态度将影响其对产品、商标的判断与评价。其次,态度影响消费者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最后,态度通过影响消费者购买意向,进而影响购买行为。费希本(MFishbein)和阿杰恩(IAjzen)认为,消费者是否对某一对象采取特定的行动,不能根据他对这一对象的态度来预测,因为特定的行动是由采取行动的人的意图所决定的。要预测消费者行为,必须了解消费者的意图,而消费者态度只不过是决定其意图的因素之一。

中间因素的影响

消费者态度一般要透过购买意向这一中间变量来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态度与行为之间在很多情况下并不一致。造成不一致的原因,除了前面已经提及的主观规范、意外事件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下面择要对这些影响因素作一简单讨论。

购买动机:即使消费者对某一企业或某一产品持有积极态度和好感,但如果缺乏购买动机,消费者也不一定会采取购买行动。比如,一些消费者可能对IBM生产的计算机怀有好感,认为IBM计算机品质超群,但这些消费者可能并没有意识到需要拥有一台IBM计算机,由此造成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不一致。

购买能力:消费者可能对某种产品特别推崇,但由于经济能力的限制,只能选择价格低一些的同类其他牌号的产品。很多消费者对“奔驰”汽车评价很高,但真正作购买决定时,可能选择的是其他牌号的汽车,原因就在于“奔驰”的高品质同时也意味着消费者需支付更高的价格。

情境因素:如节假日、时间的缺乏、生病等等,都可能导致购买态度与购买行为的不一致。当时间比较宽裕时,消费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偏好和态度选择某种牌号的产品;但当时间非常紧张,比如要赶飞机,要很快离开某个城市时,消费者实际选择的产品与他对该产品的态度就不一定有太多的内在联系。

时滞问题:一般来说,态度的测量和所要预测的行为之间间隔越长,两者之间的关联性越弱。因为时滞越长,消费者的态度和偏好发生变化,或者出现其他意外情况的可能性越多。而且,只有当态度对象在消费者眼前出现,或者以为其他方式激活了记忆中的态度时,态度才会发生作用。

社会压力:他人的态度和反应也会影响消费者的行为。且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消费者面临的社会压力是不一样的。

态度测量与预测中的技术性问题

态度测量方法不当:行为与态度之间的不一致,有时可能是由于对态度的测量存在偏误。比如,只测量了消费者对某种产品的态度,而没有测量消费者对同类其他竞争品的态度;只测量了家庭中某一成员的态度,而没有测量家庭其他成员的态度;或者离开了具体情境进行测度,而没有测量态度所涉及的其他方面,等等。

态度与所要预测的行为不对应:态度测量经常不与它们本来应该预测的行为相对应。一个具体问题在抽象之后就具有了新的意义。例如,了解某人对体育运动的态度并不足以预测他对尼桑300ZX的购买意向。所以,在根据态度预测行为时,需要注意该种态度与特定的行为与其动机之间的关联程度。

态度有可能表现为不同的行为:消费者对某个产品或品牌的积极态度可能以不同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所以,以一定的态度预测特定的行为(往往是购买行为)将发生困难。假设有三个不拥有奔驰车却对奔驰车持有积极态度的消费者,他们的行为表现可能迥然不同:一个消费者大量阅读有关奔驰车的广告和报道,另一个消费者去展览厅观赏最新上市的奔驰车,第三个消费者或许只是幻想拥有一辆奔驰车。可见,购买行为只是态度的一种表现而已。

态度主体与所要预测的行为主体不一致:有些购买行为可能并非出自消费者的自愿,即可能是一种非自主性的行为。例如,一个初中生可能对联想电脑具有积极的态度,但是他的父亲对该品牌的电脑并无积极态度,可能还有一些消极态度,而在购买过程中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却是他父亲。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以初中生对联想电脑的态度来预测该购买行为,所得到的结论与实际结果的差距也就可想而知了。

结构模型

编辑

对态度的构成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一元论,认为态度由感情(affect)要素构成,即把态度仅理解为一种感情或情感;另一种是三元论,认为态度由认知。感情和意向三个要素构成。

一元论的观点从态度概念中分离出来认知要素和意向要素,并把认知要素看成是信念,把意向要素看成是行为意向,因此态度便是由感情要素所构成的。也就是说,感情是态度的本质方面,认知和意向则起着支持作用。在这里,感情概念指消费者对客体的喜欢或不喜欢的程度。感情又分为在认知要素的评价中形成的效用性感知(评价)和由对客体的独特感情所形成的享乐性感知。态度就是对客体的评价(evaluation)和情感(feeling)之和。

评价和效用性的动机相联系,情感与享乐性的动机相联系。消费者既可以基于评价形成态度,也可以基于情感反应形成态度。

三元论假设消费者是理性的决策者,认为消费者总是在充分思考之后才会此案去行动。从三元论的观点来看,态度是关于特定客体的信念、情感和行为倾向的一个复合概念。所以,在三元论看来,态度由认知要素、感情要素和意向要素所构成。

(1)认知要素(cognitive component)

认知要素包括对态度对象的解释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知识、信念和意义。对消费者来说,有关产品属性、使用结果和价值的认知是特别重要的。因此,消费者要对某种产品或服务产生态度,必须获得最低限度的信息。

(2)感情要素(affecting component)

感情要素是指消费者对态度对象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它表现为消费者对有关商品质量、品牌、信誉等产生的喜欢或不喜欢、欣赏或反感等感情反应。这种情感体验一方面依赖于消费者建立认知基础上的评价,另一方面也依赖于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直接体验。感情对于消费者态度的形成具有特殊作用。在态度的基本倾向已定的情况下,感情决定消费者态度的持久性和强度,伴随着消费者购买活动的整个过程。

(3)意向要素(conative component)

意向是指消费者对态度对象意欲采取行为的倾向。在消费者研究中,意向要素通常是指消费者的购买意向。影响其最重要的因素包括态度对象与个体目的的关联性,自我价值观念以及其他的整体性的态度。

一般来说,态度中的三个要素需要协调一致。一种态度的形成,就是消费者获取足够的信息,对客体产生好感,并强烈感到需要采取行动的过程。但三个要素之间也有可能出现不一致,当这种情况出现时,感情要素(特别是情绪和情感)起主导作用。

总的来说,感情是态度的核心。这一点无论是一元论还是三元论都是一致的,但这两种观点对感情的看法不一样。三元论把感情与评价混淆在一起,认为认知、感情与意向三个要素之间的一致性形成的前提,而一元论则把感情与评价区分开来。 

雅虎前总裁杰夫邦弗特提出,根据消费者的情感特征,把用户分成技术爱好者、非理性消费者、理性消费者、超理性消费者和观望者。

技术爱好者(即技术创新者)购买产品,仅仅是因为产品采用了新的技术。这类消费者容易误导产品经理,因为他们的需求与普通大众的不同。他们对技术本身很痴迷。

非理性消费者(即尝鲜者)的情感需求与大众的相同,但是更强烈。愤怒、恐惧、孤独这类消极情绪被放大后,会导致非理性的消费行为。在生活中,非理性消费者为了满足情感需求,会付出大大超出解决问题本身所需要的精力和成本。

普通大众具有和非理性消费者同样的情感需求,只是在程度上没有那么强烈。随着产品的完善,他们也会逐步加入消费队伍。

理性消费者(即早期消费大众)只会购买他们认为实用、成熟的产品。他们更务实,只会购买性价比合适的产品。

超理性消费者(即后期消费大众,也是雅虎的核心用户群)的情感需求更弱,哪怕产品有半点不合意,他们都不会掏钱。

观望者(即跟随者)约占总人数的15%,他们同样有需求,但只会购买公认好用的产品。

这几类人中,非理性消费者最值得产品经理注意。

传统的技术接纳曲线暗示技术爱好者和非理性消费者购买产品是有先后的,但实际上,他们可能同时购买产品。尽管他们都会在第一时间购买产品,但是对产品经理来说,技术爱好者是最没有参考价值的人群。因为他们只是因为一门新的技术的产生,而带有好奇心和技术的热爱而去购买产品。

产品经理应该注意研究非理性消费者的行为,避免被技术爱好者误导。非理性消费是对不满情绪的过度反应,是放大后的情感需求在作祟。非理性消费者夸大了产品的价值,产品经理如果深入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就能抓住这种情感需求。

摘自《启示录》第35章部分内容。这一章深入介绍了对用户需求的把握,应该多关注用户愤怒、不满的情绪,从马斯洛需求最低端入手,顶端的需求如果没有达到一个地步,用户不会觉得是必须的。

情感体验(affective experience)是指个体对自己情感状态的意识。一般反映情绪的生理变化,如愤怒时能觉察到心跳加快、肌肉紧张和四肢发颤等许多躯体的生理变化。是由自主神经系统交感神经部分所激活,由副交感神经部分恢复正常。情感体验也是多种多样的

。有三种观点解释其产生:(1)詹姆斯-朗格情绪理论,认为情绪就是对生理变化的知觉;(2)坎农-巴德情绪理论,认为躯体变化和情绪体验是同时产生的;(3)沙克特的理论,认为有意识的情绪体验,是刺激因素、生理因素和认知因素等三个来源的信息输入的整合,其中认知因素起决定作用。

控制自己的情绪,你要先知道什么叫情绪,情绪是怎么产生的,了解到这些后你才能更好控制自己的情绪,我们在这里提供一些方法供参考:

1、转移注意力

当觉察到情绪来了的时候,即刻起身去做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或者听听轻快悠扬的音乐,或者做做放松练习,专注于负性情绪,会产生负性的认知,负性的认知又会诱发负性情绪,如此往复人就沉溺在情绪中了,所以及时用别的感兴趣的事情让自己跳出来是一个有效的办法。

2、理解他人

当情绪发生的时候,想想对方怎么了,有什么难处,当你理解了对方以后,你的情绪能就会很快地得到疏解。我们很多的情绪是因人而起的,是因为别人没有理解、满足自己的需要,当你理解了别人,就知道自己的需要为什么得不到满足,自然就释然了。

3、换角度看问题

情绪崩溃的时候,换角度思考问题已经很难了,但事后你一定要明白,情绪爆发出来之后,这一天的心情、工作和生活会变得更好吗?这么一想的时候,你就跳出了自己的局限,开始用新的视角来看待问题,情绪就会发生变化。

4、升华情绪

把自己强烈的的情绪冲动导向积极的、有益的方向上去,使它产生建设性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嫉妒中烧,你可以转而发愤图强,努力提高自己的实力。当你超越对方以后,你的嫉妒就会消失,你也会获得自信和成就感。

5、倾诉情绪

可以直接告诉对方你的情绪,以及你为什么会有这个情绪。这个跟发泄情绪是不一样的,发泄情绪更多是指责对方的不是,这样会引起对方的愤怒和反抗,进一步激发你的情绪。

而倾诉情绪着重表达“我”的感受,主动让对方理解你的感受、理解你的需要,很可能会因此而得到需要的满足,从而消弭情绪。比如丈夫抱怨妻子做的饭不好吃,妻子可以说:“听了你的抱怨我觉得很委屈,没有功劳有苦劳,你能夸我两句吗?”听了这样的表达,丈夫还能说什么呢?

6、增长见识

没事多和朋友聊聊开心的话题,压抑的东西说出来总比压在心里好受,心情不好的时候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也会有好的效果,平时有时间的话,多阅读一些能让人放松的书刊、段子及视频,让自己操持心情愉快,保持低压力状态。

7、运动减压

没事多运动,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都可以减轻心理负担,而且对身体也有好处,找自己的爱好,坚持做下去,喜欢写文章就去写,把不开心的都写下来,毕竟以后看到会开心的。

8、健康坐席

晚上早睡,清晨早起,睡眠不足,心情容易低落、甚至烦躁,习惯好,心情也会舒畅,自己住的地方勤打扫,养成爱干净的好习惯,及时哪天心情不舒畅,回到家干干净净的也容易产生好心情,还有在饮食方面不吃刺激性食物,忌辛辣,人在较刺激情况下,容易产生急躁等心理。

9、发泄释愤

情绪不好的时候,一定要学会释放自己的愤怒,疯狂的打沙包,没打一拳,你的(怒气、压抑、焦虑、沮丧、悲伤等)就会减少一分,等你精疲力竭时,直接躺地上睡,一觉醒来就消散的差不多了。

10、认知自己

坏情绪影响的不仅是自己,更会影响别人,退一万步讲,有问题实在解决不了,想想孔子的话“尽人事而听天命”,虽然有些哲理,但你会发现,认知转变了,不好的情绪就少了,即使有点坏情绪也可以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了。

当经验适当增加以及购买力提高以后,人们将有限的经验和实力投向商品的物理性功能上,这就是重“量 和重“质 时代的理性消费形式。随着人们知识经验的极大丰富和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轻松、自由、享受型的感性消费形式又成了消费主流。一个成熟的消费者。具备丰富的商品知识和购买经验,他可以仅仅凭借商品的外在包装就能准确判断商品的质量优劣,仅仅凭借个人对营业场所的主观体验就能判断卖场的实力或信誉,这是一种高级的感性消费形式。它闪烁着理性的、智慧的光芒,因为亲历者能够从外显特征洞悉内在品质。又例如。一些收入颇高的成年女性在购置衣物时总是以“适合自己 作为选择标准。购置的衣物自己满意的同时又得到他人赞许。这也是一种高级感性消费,因为消费者能够准确定位自我形象。能够明白自己最适合的东西,这是一种高度自由的消费境界。高级感性消费中理性成分参与的水平很高,在高度自由的消费过程背后,是消费者丰富的商品知识、购物经验、充分的市场信息和厚实的购买力做支撑,因此消费者能够完全自主地、独立地、自信地选择最合适自己的商品,获得最大的满意。

感性消费的两个层次都包括基于直观感性认识的消费形式和基于情绪情感体验的消费形式,那么,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在哪里呢由于理性水平发挥的不同(不论有意还是无意的),初级感性消费形式和高级感性消费形式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消费者购后满意率的高低。初级感性消费的冲动性、盲目性、随机性特征明显,消费者购后常常后悔,对商品的满意率低,因此这类消费者很难对商品形成品牌忠诚。高级感性消费则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稳定性的特征,消费者对商品的忠诚和购后满意率均较高,尤其是当消费者找到了适合自己个性的品牌并对该品牌建立了。感情”,消费后的满意率是相当高的,品牌忠诚度也是毋庸置疑的。

1、感情动机

是否满足动机购买需求直接影响消费者对商品或营销者的态度,并伴随着消费者的情感体验。这些不同的情感体验将在不同的顾客中表现出不同的购买动机,具有稳定性。

2、理智动机

在仔细考虑各种需求以及满足需求的不同商品的效果和价格之后,产生的理智有计划的购买行为。

比如:某个制造小型汽车的工厂强调自己的产品符合经济原则;电热水器制造商保证长期免费维修服务;某贸易商强调所供销的打字机经久耐用等,都是出于顾客购买的理智动机来考虑。

3、惠顾动机

情感和以住的购买体验,对特定商店,品牌或商品的特殊信任和偏好,以及消费者购买的重复性和习惯性购买行为。

扩展资料:

购买动机对购买行为的作用

动机是行为的动因,详细分析,顾客的购买动机对其购买行为具有以下作用:

1、激发作用

这是引起顾客购买行为的初始动机,这种动机能有效地引导顾客购买商品。动机的基本作用,那就激发作用。

案例:顾客张先生是个足球迷,想要在世界杯赛期间观看世界杯足球比赛,因此买啦台电视机。

2、选择作用

这是动机的调节功能所起的作用。因为顾客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动机的目标可能一致,也可能矛盾。动机的选择作用,能够引导顾客决定购买某种品牌的商品。

3、维持作用

顾客的行为是有连贯性的,动机的实现往往也要有一定的时间进程,在这个进程中,动机终究都起着激励作用,直到行为目标实现为止。

案例:顾客购买冰箱的进程中,追求冰箱的外型好、功能多、效率高等动机对购买冰箱具有维持作用。

4、强化作用

动机的强化作用具有正负两地方的功能。为满足动机的结果,不断地保持与强化行为动因,叫做“正强化”;反之,起着减弱和消退行为作用的,叫做“负强化”。

案例:顾客正打算买冰箱时,发现冰箱市场正开始大减价,就决定过一段时间再买,希望到时能更便宜,对商店和促销员来说,这那就负强化作用。

5、中止作用

当动机已经实现,以及由于刺激与需要的变化,动机都会起停止行为的作用。当然,一个动机停止啦,另一个动机又会产生,激发新的行为进程,从而循环反复,做出商品销售的繁荣局面。

-购买动机

情绪是生理需要和较低的心理过程联系的内心体验;情感是社会需要和意识的相关联系的内心体验

区别:情绪的外在表现明显,且持续时间不稳定;情感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且持续时间较长,外在表现不明显,冲动性少

(一)从消费者购买态度与要求区分

  1 习惯型

  指消费者往往忠于一种或几种品牌,对这些产品十分熟悉,信任、注意力稳定,体验深刻,形成习惯。购买时不假思索,不必经过挑选和比较,行动迅速,时间短,容易促成重复购买。比如,一些“烟龄”较长的中、老年吸烟者,他们固定购买吸食某一个或几个品牌的卷烟,就是因为他们吸食该品牌的感觉良好或认为该品牌的质量稳定。

  2 理智型

  指消费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学识判别商品,对商品进行认真的分析、比较和衡量才做出决定,在购买过程中,主观性较强,不愿意外人介入。

  3 经济型

  指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多从经济角度考虑,对商品的价格非常敏感。例如,有的农村中老年吸烟者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加之长期养成节俭习惯,倾向于低价卷烟品牌,且对这些品牌的价格很敏感。

  4 冲动型

  指消费者个性心理反应敏捷,客观刺激物容易引起心理的指向性,其心理反应与心理过程的速度也较快,这种个性因素反映到购买的实施时便呈冲动型。此类行为易受商品、外观质量和广告宣传的影响,以直观感觉为主,新产品、时尚产品对其吸引力较大。

  5 感情型

  这种购买行为兴奋性较强,情感体验深刻,想像力与联想力特别丰富,因此,在购买商品时容易受感情的影响,也容易受销售宣传的诱导,往往以商品品质是否符合其感情的需要来确定是否购买。

  6 疑虑型

  这种购买行为具有内倾性的心理因素,持这种购买行为的消费者善于观察细小事物,行动谨慎、迟缓,体验深而疑心大;选购商品从不冒失仓促地做出决定;听取商品介绍和检查商品时,往往小心谨慎和疑虑重重;挑选商品时动作迟缓,费时较多,还可能因犹豫不决而中断;购买时常常“三思而后行”,购买后还会疑心是否上当受骗。

  7 不定型

  这种购买行为常常发生于新购买者。他们缺乏购买经验,购买心理不稳定,往往是随意购买或奉命购买;在选购商品时大多没有主见,表现出不知所措的言行。持这类购买行为的消费者,一般都渴望能得到商品介绍的帮助,并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

(二)从消费者在购买现场的情感反应区分

  1 沉着型

  这种购买行为的消费者平静而灵活性低,反应缓慢而沉着,因此,环境变化刺激对他们影响不大。持这种行为的消费者在购买活动中往往沉默寡言,情感不外露,举动不明显,购买态度稳重,不愿谈与商品无关的话题,也不爱听幽默或玩笑式的语句。

  2 温顺型

  有些人由于神经过程比较脆弱,在生理上不能忍受或大或小的神经紧张,对外界的刺激很少在外表上表现出来,但内心体验持久。这种心理因素表现在购买行为上,一般称为温顺型。此类行为的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往往遵从介绍作出购买决定,很少亲自重复检查商品的品质。这类购买行为对商品本身并不过于考虑,而更注重服务态度与服务质量。

  3 健谈型

  有些人由于神经过程平衡而灵活性高,能很快地适应新的环境,但情感易变,兴趣也很广泛。这种心理因素表现在购买行为上就是健谈型或活泼型。持这类行为的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能很快地与人们接近,愿意交换商品意见,并富有幽默感,喜欢开玩笑,有时甚至谈得忘乎所以,而忘掉选购商品。

  4 反应型

  此类消费者在个性心理因素上,具有高度的情绪,较感性,对于外界环境的细小变化能有所警觉,显得性情怪僻,多愁善感。在购买过程中,往往不能忍受别人的多嘴多舌,对售货员的介绍异常警觉,抱有不信任的态度,甚至露出讥讽性的神态。

  5 激动型

  有的人由于具有强烈的兴奋过程和较弱的抑制过程,情绪易于激动,在言谈举止和表情神态上都有急躁的表现。这种心理因素表现在购买行为上,就是激动型。此类消费者选购商品时表现出不可遏制的劲头,而不善于考虑有否可能,在言语表情上显得傲气十足,甚至会用命令式的口气提出要求,在商品品质和服务质量的要求极高,稍有不合意就会发生争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221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