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浣溪沙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苏轼的浣溪沙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感?,第1张

  浣溪沙 苏轼(其一)

  内容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

  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注释

  1此句谓枣花纷纷落在衣巾上,句法倒装;簌簌,下落貌。

  2缫车:抽丝工具。

  3牛衣:《汉书·王章传》"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二《牛衣》条:"案《食货志》,董仲舒曰:'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然则牛衣者,编草使暖,以被牛体,盖蓑衣之类也。"此处指卖瓜者衣着粗劣。或谓本作"半依",如曾季貍《艇斋诗话》:"予尝见东坡墨迹作'半依',乃知'牛'字误也。"

  4想要。

  5漫:随便。因为十分渴,想随便喝点茶,所以不管哪个人家,都想去敲门试问。苏轼《偶至野人汪氏之居》:"酒渴思茶漫扣门",与此两句意同。皮日休《闲夜酒醒》:"酒渴漫思茶",盖即此语所本。

  译文

  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村子的南北头响起剿车的支呀声,是衣着朴素的农民在卖黄瓜,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

  赏析

  词至苏轼,题材、意境、笔法等皆有拓展,此前词中绝少出现的农村田园风光也出现在苏轼词中。元丰元年(1078),徐州春旱后得雨,苏轼到石潭谢神,作了一组《浣溪沙》,题为"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五首",皆写初夏农村景色,此为其中第四首。

  一片截取农村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枣花的香气,缫车的响声,卖瓜人的悠然,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园图画。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缫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的新景象的喜悦之情,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村南村北响缫车”一句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细心、兴奋。“牛衣古柳卖黄瓜”一句则换了一个角度写作者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

  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谢雨途中行路的艰辛。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为宋词题材开拓了新的天地。 “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词人敲门的结果怎样呢?喝到茶没有?农民是怎样招待他的呢?词中未作一个字的交代,留给读者去想像,更是余味无穷。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苏轼虽然身为士大夫,内心却对农村田园怀有亲近之心,自谓"使君元是此中人",此处漫不经心的"敲门试问",与"野人家"之不分彼此,可见一斑。其中“试问”一词写出了作者既满怀希望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

  浣溪沙 苏轼(其二)

  内容

  游蕲(qí)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释

  1蕲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时与医人庞安时(字安常)同游,见《东坡题跋》卷三《书清泉寺词》。

  2浸:泡在水中。

  3子规:布谷鸟。

  4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

  5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滨》:"沙路润无泥"。

  6“潇潇暮雨”,白居易《寄殷协律诗》自注:"江南吴二娘曲词云,'萧萧暮雨郎不归'。"子规,杜鹃鸟,相传为古代蜀帝杜宇之魂所化,亦称"杜宇",鸣声凄厉,诗词中常借以抒写羁旅之思。

  7此句当为写实。但"门前"云云,亦有出处。《旧唐书》卷一九一方伎《一行传》,谓天台山国济寺有一老僧会布算,他说:"门前水当却西流,弟子亦至。"一行进去请业,"而门前水果却西流"。

  8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这里反用其意,谓不要自伤白发,悲叹衰老。

  9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

  10白发:老年

  11潇潇:形容雨声

  赏析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上阕写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写早春时节,溪边兰草初发,溪边小径洁净无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却以潇潇暮雨中,布谷鸟哀怨的啼声作结。子规声声,提醒行人"不如归去",给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的色彩。

  下阕却笔锋一转,不再陷于子规啼声带来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笔。常言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岁月的流逝,正如同东去的流水一般,无法挽留。然而,人世总有意外,"门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实景,又暗藏佛经典故。东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为年华老大徒然悲哀呢?看似浅显,却值得回味。先著《词洁》卷一谓:"坡公韵高,故浅浅语亦自不凡。"

  全词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然而上阕结句的子规啼声,隐隐折射出词人处境,也更显出词中达观态度的难能可贵,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谓:"愈悲郁,愈豪放,愈忠厚,令我神往。"

  译文

  山脚下兰草嫩芽一小部分泡在水中,

  松林间小路清净无泥。

  傍晚细雨中布谷鸟时不时啼鸣叫着。

  谁说人老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

  门前的流水还能执著地奔向西方呢!

  不必因为烦恼而抱怨年老,而过度感慨时光的流逝。

  浣溪沙 苏轼(其三)

  内容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①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②渐漫漫。

  雪沫乳花③浮午盏,蓼茸④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

  ①泗州,今安徽泗县。刘倩叔,生平不详。南山,即都梁山,在泗州不远。

  ②清洛,指洛涧,今安徽洛河,源出安徽合肥,北流至怀远入淮河。泗州在淮河北岸。漫漫,大水浩淼貌。

  ③雪沫乳花,煎茶时上浮的白色泡沫。古时烹茶,以乳色鲜白、泡沫细腻为上乘。苏轼《西江月》(龙焙今年绝品):"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

  ④蓼茸:蓼菜的嫩芽。蒿笋,莴苣笋。春盘,唐代以来风俗,立春日用春饼、生菜等装盘,馈赠亲友,称春盘。词作日离立春不远,故先"试尝"。

  鉴赏

  此为一首记游词。元丰七年(1084),苏轼由黄州调任汝州(今河南临汝),赴任途中,曾于泗州小住,这首词便是在此期间,与友人在泗州附近南山游玩的时候所写。

  上片写南山所见的景色:微寒天气,乃"细雨斜风"有心"作"之,天气放晴,滩边之烟柳似作意"媚"之,眼前入淮清洛,亦仿佛渐流渐见广远无际。本无意之风景,于有心人眼中,却显得处处有情。

  下片写午时小休,烹茶野餐。乳色鲜白的好茶伴着新鲜的野菜,别有一番风味。而全词的主旨,最终落在"清欢"二字上,可见作者对生活情调的欣赏。

  全词笔调雅致,可感受到作者清雅、恬淡的心境,正因有此心境,才能品味出生活的独特情致。

  浣溪沙 苏轼(其四)

  内容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

  此情惟有落花知!

  赏析

  这是一首咏春词。上片由景及情,先实后虚;下片虚实结合,情中见景。全词情景交融,境界高妙。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作者先用简笔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图。他既没有用浓重的色彩,也没有用艳丽的词藻,而只是轻描淡写地勾勒出风、云、水、燕、泥等颇初春气息的景物。

  在一个多云转晴的春日里,作者徜徉于池馆内外,但见和风吹拂大地,薄云贴水迅飞,轻阴搁雨,天气初晴,那衔泥的新燕,正软语呢喃。面对着这春意盎然的良辰佳景,作者却接着说一句“沈郎多病不胜衣”,作者用沈约之典,说自己腰围带减,瘦损不堪,值兹阳和气清之际,更加弱不禁风了。这样乐景、哀情相衬,其哀伤之情更深。

  压、贴、飞三个动词使首句形成连动句式,振动起整个画面。次句则把时空交互在一起写,春天初晴,在池馆内外。这两句色彩明快。第三句点出作者自己,由于情感外射,整幅画面顿时从明快变为阴郁。如此以来,产生了跌宕的审美效果,更增加了词的动态美。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 。”鸿雁传书,出于《汉书·苏武传》,诗、词里常用这个典故。如今连鸿雁不捎信来。鹧鸪啼声,更时时勾起词人对故旧的思念 。“沙上”“竹间”,既分别为鸿雁和鹧鸪栖息之地,也极可能即作者举目所见之景。作者谪居黄州期间所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情境,与此词类似。

  “此情惟有落花知 !”句用移情手法,使无知的落花变成了深知作者心情的知己。这样融情入景,使得情景交融,格外耐人寻味 。“惟有”二字,说明除落花之外,人们对作者的心情都不理解;而落花能够理解作者的心情,正是由于作者与落花的命运;但尤为不幸的是落花无言,即使它理解作者的心情,也无可劝慰。

春思 贾至 春兴,武元衡两首诗描写的春景不相同。

(1)贾诗中描绘出一幅色彩明丽、生机盎然的春日图:“青青”写出草色的碧绿,“黄”写出初春杨柳的色彩,“历乱”写出桃花盛开之状,“香”突出李花的香气。武诗描写的则是春意阑珊,杨柳的颜色由初春的鹅黄转为一片翠绿,枝头的残花已在雨中落尽,露出在树上啼鸣的流莺,是一幅典型的暮春景物图。

(2)贾诗抒发的迁客之愁,被贬之恨。诗人不说自己愁浓难于排遣,却怨东风冷漠无情;不说自己因愁而百无聊赖、无心赏春,却说春日更惹出许多新恨。构思新奇,把谪居伤春的情怀表现得异常浓烈。

武诗抒发的是思乡之情。诗人想象奇特,将强烈的乡思形象化,仿佛“乡梦”可以像柳絮一样,被春风吹送故乡去,“吹”与“逐”字的运用,使得本来带有惆怅情调的乡思乡梦,也似乎渗透了春的明丽温馨色彩,而略无沉重悲伤之感。

唐代诗人贾至《春思二首》是组诗作品。组诗就春立意,表达纵然在美好的春光中仍然排遣不去的、与日俱长的愁恨。其中第一首历来颇受重视,此诗首句点染出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次句以写气图貌之笔传出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景象,前两句写足了春景,后两句转而写诗人的愁恨,以前两句反衬后两句,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

作品原文

春 思 二 首

其一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其二

红粉当垆弱柳垂,金花腊酒解酴醿。

笙歌日暮能留客,醉杀长安轻薄儿。

作品译文编辑

(其一)

春天青草丛生,绿柳抽芽,桃花挂在枝头丛丛点缀,李子花的香味飘得远远都是。(但是在这样生机盎然的春天),春风依然不能为我吹散烦恼忧愁,我的愁思怨恨偏偏在这春天一直滋长。

(其二)

美人在吆喝着卖酒,扭动着腰肢的佳人们(在旁边作陪);金花茶配着米酒可以解酴醿酒。在这日夜不间断的歌舞声中,最能留住来往的客人,能把长安所有的轻薄人都醉在这温柔乡里。

作品鉴赏编辑

贾至的《春思二首》载于《全唐诗》卷二百三十五。下面是古典诗词专家陈邦炎先生对组诗第一首(“草色青青柳色黄”)的赏析。

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认为贾至所写的一些绝句“皆谪居楚中而作”。这首诗大概也是他在贬谪期间所写。诗中表达的愁恨,看来不是一般的闲愁闲恨,而是由他当时的身份和处境产生的流人之愁、逐客之恨。可与这首诗参证的有他的另一首《西亭春望》诗:

日长风暖柳青青, 北雁归飞入窅冥。

岳阳楼上闻吹笛, 能使春心满洞庭。

这里,除明写诗人身在岳州外,“柳青青”的景色与“草色青青柳色黄”既很像,而“日长风暖”的景象也近似“偏能惹恨长”的“春日”与“不为吹愁去”的“东风”。至于“满洞庭”的“春心”,与这首诗题所称的“春思”也大致同义。“春心”是因春来雁去而触发的旅情归心;“春思”是纵然在美好的春光中仍然排遣不去的、与日俱长的愁恨。

这首诗题作《春思》,诗中也句句就春立意。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诗人是以前两句反衬后两句,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首句“草色青青柳色黄”,已经用嫩绿、鹅黄两色把这幅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点染得十分明媚;次句“桃花历乱李花香”,更用暗笔为这幅画添上嫣红、洁白两色,并以写气图貌之笔传出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景象,使画面上的春光更加艳冶,春意更加喧闹。诗人在这两句里写足了春景,其目的在从反面衬托出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对照的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

后两句诗就转而写诗人的愁恨。这种愁恨深深植根于内心之中,是不可能因外界春光的美好而消除的。南唐冯延已《鹊踏枝》词中“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两句,就是直接写出了这一事实。而贾至不这样直写,却别出奇思,以出人意表的构思,使诗意的表现更有深度,更为曲折。

诗的第三句“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愁。这在诗思上深一层、曲一层,使诗句有避平见奇之妙。第四句“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奈,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其立意就更新奇,遣词就更有深意。

人们在心烦意乱、无可奈何的时候,往往会迁怒他人或迁怒于物。可是,诗人把愁恨责怪到与其毫不相干的东风、春日头上,既怪东风不解把愁吹去,又怪春日反而把恨引长,这似乎太没有道理了。但从诗歌是抒情而不是说理的语言来看,从诗人独特的感受和丰富的联想来说,又自有其理在。因为:诗人的愁,固然无形无迹,不是东风所能吹去,但东风之来,既能驱去严寒,使草木复苏,诗人就也希望它能把他心中的愁吹去,因未能吹去而失望、而抱怨,这又是合乎人情,可以理解的。诗人的恨,固然不是春日所能延长或缩短,但春季来临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在诗人的感觉上,会感到日子更难打发。张华《情诗》“居欢惜夜促,在戚怨宵长”,李益《同崔邠登鹳雀楼》诗“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知长”,所写的都是同一心理状态,表达了诗人主观上的时间感。从这样的心理状态出发,诗人抱怨春日把恨引长,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诗的语言有时不妨突破常理,但又必须可以为读者所理解。也就是说,一首诗可以容纳联想、奇想、幻想、痴想,却不是荒诞不经的胡思乱想;诗人可以自由地飞翔他的想象之翼,却在感情的表达上要有可以引起读者共感之处。这首《春思》诗,正是如此。

作者简介

贾至(718—772),唐代诗人。字幼邻,洛阳(今属河南)人。初为单父尉,唐肃宗时升至中书舍人,公元758年(唐肃宗乾元元年)出为汝州刺史,次年因事贬为岳州司马。公元762年(唐代宗宝应元年)复职中书舍人,后官至右散骑常侍。《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唐代诗人

的《春兴》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⑴。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⑵。

注释

⑴流莺:即莺。

⑵梦:一作“又”。洛城:洛阳,诗人家乡缑氏在洛阳附近。

注作者的家乡在洛阳附近。

(1)从诗中的描写来看,这首诗所写的季节是 。

(2)从春景引发诗人的思乡之情,这里是运用了诗歌表现手法中传统的写法。

(3)试分析“又逐春风到洛城”—句里,“逐”字运用的高妙之处。

答案:

(1)春末

(2)起兴

(3)化虚为实,将无形的春风化作了有形的可“逐”之物。

二:

1.诗中 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一词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2分)

2.这首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参考答案

1.阴阴,又;

2.浓烈的思乡之情

译文

在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变得苍翠浓郁,经过细雨的洗浴后,柳色变得更加深暗,枝头的残花也在雨中全都落尽,露出了在枝头啼鸣的流莺。昨天晚上一夜春风吹起了我的思乡之梦,在梦中我再一次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

赏析:

《春兴》是唐代大臣武元衡的诗作。此诗是集春景、乡思、归梦于一身的作品。前二句述写异乡的春天已经过去,隐含了故乡的春色也必将逝去的感慨;后二句想象春风非常富有感情而且善解人意,仿佛理解了诗人的心情而特意为他殷勤吹送乡梦。全诗以即将逝去的春景贯穿始终,构思精巧奇特,语言平白浅直,把令人黯然神伤的思乡之情淡化育即将逝去的春景之中,透露出一种温馨的惆怅之情。

抒发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情感。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作者苏轼 朝代宋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人群开始安静了。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创作背景: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十二月或元丰六年(1083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又作定惠院,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苏轼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自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至黄州,至元丰七年(1084年)六月移汝州,在黄州贬所居住四年多。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蔡毓荣所修编的《四川总志》卷九《祠祀·眉州》载:三苏祠,治西南,即苏洵故宅建为祠。明洪武间重修,明末贼毁。康熙四年,知州赵蕙芽督建并记。

其实,在眉山市境内的三苏祠,旧时共有两处,一在县城西南隅纱縠(音胡)行(今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南段),另一处在城西70余里的拨股祠(今东坡区三苏乡三苏场,曾有清代石碑一通,碑文记说,当地正是因元明时有三苏祠而得名,目前己无旧存)。

纱縠行三苏祠,原为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僦居"地,约占地5亩的院落。元仁宗的延祐年间(1314-1320),改宅为祠。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重修。嘉靖九年(1530年)侍御邱道隆命眉州太守莫钝维修扩建,并割九寺庙田产为苏祠祀田。明末毁于兵燹。清康熙四年(1665年),眉州知州赵惠芽摹拟重建主体建筑, 飨殿、启贤堂、木假山堂、瑞莲亭。 嘉庆十一年(1806年)增修东西厢房和方墙门道,复置三苏父子像龛三座。光绪年间,又扩建大厅、抱月亭、快雨亭等。2006年被定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后,又将一墙之隔的清代眉州考棚旧址并入,形成了现在景点的游览格局。

在三苏祠山门一侧,难免会驻足在苏老泉的黄桷树下遐想,仿佛能看见父子三人渐渐远去的背影,甚至能听见他们爽朗的谈笑声。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苏洵带着21岁(农历虚岁)的苏轼、19岁的苏辙从此出发,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

这一年,主考官是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也是诗坛宿将梅尧臣;同榜进士声名显赫者众多,在《宋史》中有传记者24人。

其中有为中华士大夫树立终极理想的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四句",历代咏颂不衰;有北宋理学的奠基人程颢、程颐兄弟;还有提出"文以明道",唐宋八家之一的曾巩;还有曾布、吕惠卿、章惇、王韶等等。

苏轼自1061年入仕凤翔起,以后知州了密州、湖州、登州、杭州、颖州、扬州、定州,后谪任广东惠州、儋州。因"苏台诗案"在湖州知州任上被捕下狱,关押4个多月后谪授黄州团练副使(此时是个九品芝麻官), 离黄州后,远去 非常荒僻的儋州,后 奉诏赴汝州就任时,因身心俱疲而暂住常州,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四岁,御赐号文忠(公)。 史称苏轼"历典八州,行程万里"。

苏轼有诗词近3500首之多,其中最为脍炙人口或堪称千古绝唱的诗句,大都在黄州时期所写。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柳绵离开母体飘散而去,本是叫人惶恐又沮丧的,可很快就能随遇而安与芳草为伴。 苏轼天性是乐观的,喜交朋友,就是贬谪在黄州,依旧高朋满座。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记载,"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设一日无客,则歉然若有疾"。又如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述说:"子瞻虽才行高于世,而遇人温厚,有片善可取者,辄与之倾尽城府,论辨唱酬,间以谈谑,是以尤为士大夫所爱"……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东坡与佛印和尚的故事,是真是假无从考据。也可以排除类似 《居士分灯录》中一些颇显神异的记载。 苏轼与同时代的儒家知识分子一样"出入佛老"。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使他的人生轨迹和思想发生了重大的转折,才有了《黄州安国寺记》中,苏轼自述曰: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

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种从容、淡定、达观的表述,充满禅悟之意,是他 躬行体认,一洗心中尘累与冗杂,归诚佛僧的写照。

苏轼会在人生的各个时段里提点我们,他总是深情款款的对待眼前的美。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自认为这是写花最深情的绝唱。人对花眷恋到了无以复加,夜深了还放心不下,举着蜡烛来看花儿的美丽。

其实,这句诗是以杨贵妃醉貌为典故的,以花喻人,典化入咏的神句。宋代释家惠洪在《冷斋夜话》记述:唐明皇登香亭,召太真妃,宦臣高力士便差使待从搀扶着太真妃而来。当时的杨玉环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跪拜。明皇却笑言:那里是妃子你醉了,分明是海棠花儿还没睡醒呀……

所谓千古绝唱,就是承担了千百年来所有人 情感 的句子。于此,世间深情者莫过苏东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242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