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情感障碍也会被人们叫做钟摆病,通常是既会有狂躁精神患者的症状,又会有抑郁症病患者的症状,所以被称为双向情感障碍精神病。双向情感障碍的患者在临床上引起了医生的高度重视,因为病情的复杂性极深。那么我们想知道什么是双向情感障碍就要从他的特征、狂躁发病、抑郁发病、混合发病几个特点来理解了。
一、双向情感障碍是什么病?
双相情感障碍,俗称躁郁症,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它是躁狂和抑郁症状集于一身的结合体。但是双相障碍是非常复杂的一种疾病,远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甚至在临床上也非常容易被误诊为抑郁症。
A、双相情感障碍有何表现?
双相障碍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双相I型障碍和双相II型障碍。
双相I型障碍的诊断标准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必须符合躁狂发作的特征,在躁狂发作前后可以有轻躁狂或抑郁发作。
双相I型障碍的症状表现
在至少1周的时间内,几乎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有明显异常的、持续性的情绪高涨,睡眠减少、精力旺盛,热衷于各种活动。还有可能出现自尊心膨胀,思维飘忽不定,花钱大手大脚,严重时可能会有伤害自己或别人的行为。
双相I型障碍的症状表现
双相II型障碍的诊断标准为存在轻躁狂和重性抑郁发作两种症状。注意区别II与I型的差别在于躁狂症状较轻,而且有严重的抑郁症状。重性抑郁发作的表现为在持续的2周时间内,几乎每天都心情低落,对任何活动都没有兴趣,也无法产生愉悦感,体重突然减轻或增加,睡眠出现问题,注意力不集中,自我评价过低,反复出现自杀的念头等。
小编提醒大家,如果重性抑郁发作前后出现轻躁狂症状,便可诊断为双相II型,但如果轻躁狂症状转变为躁狂,就是双相I型障碍。如果从未出现过轻躁狂或躁狂症状,就可能只是单纯的抑郁症。
二.双相情感障碍很容易被误诊为抑郁症
不仅大众对双相障碍的理解比较模糊,临床上,双相障碍被误诊为抑郁症的几率也特别高。国外曾有一项指出,有30%-40%表现为抑郁的病人,经过5-10年的回访发现其实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
为什么双相情感障碍很容易被误诊为抑郁症?
双相障碍易被误诊为抑郁症的主要原因在于,很多患者首次发病时都表现为抑郁,表现为躁狂或轻躁狂的患者极少。而且在首次发病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患者可能都处于抑郁状态。而当他们真的出现躁狂或轻躁狂症状时,患者或家人反而会觉得情绪变好了,以为是症状出现了好转,患者自身也会感觉精力旺盛,思维敏捷,所以一般不会选择在这个阶段就诊。这种情况下,医生比较难了解到患者有躁狂发作的信息,因此容易误诊。
三、双向情感障碍,怎么治疗?
相比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更为复杂,治疗更棘手,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而言,一生中可能长期处于极端情绪的剧烈波动中,正因如此,疾病带来的情绪反复、身心俱疲和社会压力等,都使自杀的阴霾始终笼罩在患者上空。
双相障碍常常是伴随一生的,不过,庆幸的是,我们现在有很多治疗方法可以控制病情。通过药物治疗或物理治疗调节生理的异常,再辅之以心理治疗,只要患者积极配合,完全能够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而且由于其思维比较活跃,往往能有不凡的成就。
双向情感障碍的另一个名字是狂躁抑郁症,是情感性精神病的一种,病发时有狂躁和抑郁两种情感轮流替换.
躁狂抑郁性精神病为情感障碍性精神病。早期先兆为双向性性格变异,多呈循环特点,情感变化经常不明原因地“两极分化”……如发展为进行性的、典型性的情感两极分化,则宣告本病的序幕已经徐徐拉开……
本病是以躁狂或忧郁的反复发作和交替发作为特征的精神病,主要特征为情感障碍,故又称情感性精神病。发作可呈双向性,亦可呈单向性,躁狂症的特征是兴奋的、激动的、乐观的、情感高张,抑郁型恰恰是另一极端、其特点是忧郁的、悲观的、沉静的、情感低落的。
因二者可交替发病,故该病又称循环性精神病,全程中,有的以躁狂型为主,有的以忧郁型为著,一个阶段化悲为喜,一个阶段又转喜为忧。本病以情感低落、思维迟缓和运动抑制为三大特征,并呈躁狂、抑郁交替发病。
一、双相情感障碍的概念
一般是指临床上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西方发达国家90年代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双 向障碍终生患病率为55%-78%,双相障碍是一类临床常见且危害严重的重性精神疾病,多起病于成年早期,该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其遗传倾向较精神 分裂症、抑郁症等更为突出,遗传度高达85%,父母若一方患有双相障碍I型,其子女患双相障碍的几率约为25%,若父母双方均患有双向障碍I型,则子女患双向障碍的概率达50%-75%。。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是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社会心理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临床表现
典型躁狂发作表现:心情愉悦或容易发脾气,言语增多、高谈阔论,自我感觉良好、自信心膨胀,活动增多、精力充沛、爱管闲事,计划多但虎头蛇尾,行为挥霍或鲁莽,睡眠需要减少,性欲亢进。
典型抑郁发作表现:情绪低落、对前途感到悲观,愉快感缺失即无法从生活中体验到乐趣,兴趣减退或缺失,即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或既往感兴趣的事也变得索然无味, 自我评价下降,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一无是处,自责甚至自罪,认为自己成了别人的包袱,注意力难以集中,自感记忆力下降,睡眠障碍,食欲下降,精力减退总 觉得乏力,自感脑子反应迟钝,自杀观念或行为。
三、临床现状
它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共病率的特 点,该病对患者的婚姻、子女、职业等诸多方面均有严重影响, 15~44岁人群中,在全球范围双相障碍为致残原因的第六位。该病临床上误诊率高、识别率低、自杀风险高,完全治愈率低,很多患者面临着抑郁的慢性迁延、 转相的频繁、转相的突发等。
四、提高识别率,还需要家庭成员的参与
双相障碍从发病到准确诊断的平均延迟时间是 5-10年,超过1/3的患者至少10年或以上才被确诊为双相障碍,其中60%的患者曾被误诊为抑郁症,近几十年来,大量的国内外研究均证明了双相抑郁与 单项抑郁有诸多不同的临床特征,多数研究显示,与单相抑郁相比相比,双相抑郁患者发病年龄偏早(小于25岁),抑郁发作次数多或频繁发作,伴有非典型症状 概率高,比如食欲旺盛、体重增加、睡眠增加,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概率高,共病多见,双相障碍的阳性家族史也是风险因素之一。
造成误诊率高、识别率低的最主要原因是轻躁狂的难以识别,对于轻躁狂状态常被患者感受到抑郁缓解或作为一种快乐的情感体验,持续时间相对短暂和具有自我协调的心境状态,故 轻躁狂患者极少自发报告这种情况,那么这时家庭成员的细致观察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要减少误诊率,提高识别率,除了需要临床大夫需要不断提高临床诊疗能力,同时还需要家庭成员的共同参与。那么作为家庭成员对此能做些什么呢?首先:患者有过首发抑郁之后,要多关注患者情绪的波动、行为的变化、语量的多少、 与人的沟通、内心的体验、言语的内容等的变化,尽可能地回忆患者是否有过持续几天的觉得心情愉悦,或发现脾气的变化,或变得勤快了,或一反过去的羞涩而表 现健谈,爱吹牛,感觉不到困倦,工作能力提高,睡眠需求减少,创造性提高,有很多想法等,并向大夫详细表述。另外: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也可以了解一些简单 易操作的测查量表,并借助这些工具来筛查,有助于早期识别及提高警惕性。比如:32项轻躁狂症状清单。
五、症状缓解后是否需要维持治疗?维持治疗的时间是多长?
精神疾病的治疗要以患者为中心,既要考虑患者短期的症状控制,还要考虑到患者的终极目的就是回归社会,因此维持期的主要任务是防止复发,加强心理、社会及职 业的康复,维持治疗可以降低复发的频率,延长间歇期,维持治疗时间越长,复发的几率越低,那就究竟维持多长时间?对此目前尚无定论,一般根据患者疾病发作 的频率、治疗的敏感性、病程的长短研究报道,双相障碍首次复发的平均时间为29年,一次躁狂发作后有90%复发,躁狂在第一年中的复发率为51%,2年 后为33%,四年后28%,即使维持治疗,在发病后的一年内仍有37%的双相障碍患者复发,5年复发率达73%。对于抑郁来讲,如果在第一次治疗后即获得 痊愈,一年内复发率为33%,如果经两次治疗获得痊愈,一年内复发率为50%,如果经过三次治疗才获得缓解,高达50%的患者会在半年内复发。选择何时试 停药要根据上述情况并结合服药后的不良反应去权衡风险获益比,因此如果患者服药后不良反应不明显,在保证定期检测各项监测指标如心电图、血常规生化内分泌 各项、血药浓度等基础上,尽可能久地维持服药,国外有文献提倡应尽量无限期地持续维持,那是否能长期维持治疗,良好的家庭、社会支持不容忽视。
双向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BP),这个词听起来有点难懂,但它的「曾用名」大家或许都听过,即躁狂抑郁症,是一种典型的心理障碍。通俗的说,患者会处在抑郁症和狂躁症两种状态之间摇摆不定,有时候抑郁有时候狂躁,有交替混合发作的特征。
一般来说,双向情感障碍可以分成I型(躁狂发作明显且严重,伴有重性抑郁)、II型(轻狂躁重抑郁,且无狂躁发作)。
抑郁发作就不多解释了,近几年里抑郁症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实际上有不少双向情感障碍人群(主要是II型)被当成了单纯的抑郁症患者,由于长期服用抗抑郁药物,反而诱发了躁狂、加快了双向情感障碍的循环发作频率。
那么,容易被忽视的狂躁发作起来是什么样呢?比如说:
心情好的时候自我感觉极好,但也容易被激怒,表现出情绪不稳和攻击性;
思维敏捷有跳跃性,并快速不间断的持续表达,但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
行为紊乱并伴有冲动行为,也可能表现出性欲亢进;
随着狂躁发作,患者的精神、睡眠、情绪都会受到影响,病情严重者在发作高峰期还会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目前,临床上用于双向情感障碍诊断最广泛使用的标准,还是由美国精神病学协会(APA)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和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统计疾病分类和有关健康问题(第10版,ICD-10)》。
这里提一句,坊间也流传着通过问卷来评估双向情感障碍的方法,比如心境障碍问卷、一般行为量表、轻躁狂量表等,但这些并不能代替临床访谈。
双相情感障碍(BD)又名双相障碍,是一类既有躁狂发作或者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典型特征)的常
见精神障碍,首次发病可见于任何年龄。
躁狂发作时,患者有情感高涨、言语活动增多、精力充沛等表现;抑郁发作时,患者常表现出情绪低落、愉
快感丧失、言语活动减少、疲劳迟钝等症状。
患者的临床表现复杂,其复杂性体现在情绪低落或者高涨反复、交替、不规则呈现的同时,伴有注意力分
散、轻率、夸大、思维奔逸、高反应性、睡眠减少和言语增多等紊乱症状。还常见焦虑、强迫、物质滥用,
也可出现幻觉、妄想或紧张症状等精神病症状。
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
双相障碍的诊断主要应根据病史、临床症状、病程特点及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比较相关的精神疾病诊断分类标准而确定。典型病例诊断一般不困难。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诊断标准有ICD-10和DSM-V。但任何一种诊断标准都难免有其局限性,而密切的临床观察,把握疾病横断面的主要症状及纵向病程的特点,进行科学的分析是临床诊断的可靠基础。
-双相障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