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前大学生流行文化表现方式
1、流行语
流行的时尚文化给语言带来了无穷的活力,新词语不断的涌现出来形成了一种流行语。流行语就成了现今大学生当中相互交流时必不可少的方式,成了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高校流行的的流行语大体上可分为网络流行语和影视流行语。比如在大学生当中比较流行的网络语言有:“有木有”、“神马”、“给力”、“御姐”、“萝莉”、“正太”、“hold住”、“神马都是浮云”、“我爸是李刚”、“高富帅、矮穷矬”、“白富美”等等。电视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媒体,在人们生活中成了重要的信息传递载体。每当春节的时候春晚节目中的形形色色的台词也将成为人们当中新一代的流行语。例如:“都是千年的狐狸,玩什么聊斋”、“打败你的不是天真,是‘无鞋’”、“智商余额不足”等等。这些影视语言刚出现不久就出现在大学生的日常语言当中。
2、消费的流行时尚
社会不断地在发展,社会的目光也突然地转向关注个性、时尚的时候,思想活跃、喜欢追求新鲜事物的大学生当然不会落后紧跟时尚的潮流,成为流行时尚的风向标。大学生除了基本的生活消费意外,注重别致的发型、换新款手机、泡吧、进健身房、旅游热、网购等等,总之一切显得自己“更时尚”的事情,都会冲击大学生的价值体系。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对于新型手机的追求,各种智能手机、音乐手机等等都是大学生追逐的对象。Iphone、三星、HTC、SONY等等都是大学生当中最流行的品牌。大学生们为了这些流行的东西不惜花重金买这些电子产品,更有甚者不惜省吃俭用不吃不喝来攒钱来买这些所谓的“时尚品”。
当代大学生的节约意识的淡薄,突出的表现在社会交际方面。社会交际包括大学生谈恋爱,已被大学生看做是大学中必修的一门“课程”。现在大学校园中比较流行“人际投资”,无论是过生日、考试得高分、入选学生干部、比赛得奖都要请客。
3、文化的流行时尚
音乐是最擅长于抒发情感、最能拨动人心弦的艺术形式。流行音乐的产生也无疑是另一种流行的时尚。流行音乐的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被广泛传唱或欣赏。对新事物很敏锐的大学生也已然成为流行音乐的最佳追随者。从最初的“港台风”直至后来流行的“欧美风”、“拉丁风”、“日风”、“韩流风”,流行音乐在校园中的每一个角落流动。
游戏文化已成为时尚大学生流行的休闲娱乐方式。那些时尚、前卫大学生当然也绝不会放过这个时尚的机会。更有些游戏出品公司也专门找一些各大著名高等学府来选拔时尚、前卫、了解游戏的学生来为他们的游戏产品做代言,这样更使得大学门涌入这个风潮。游戏的吸引力是非常强大的,玩它的队伍越来越壮观不仅是男生现下女生当中玩游戏的也非常多。
大学生们还喜欢从影视剧当中可以提取信息,从而让他们“走在时尚的尖端”。大学生们对于时尚元素是非常敏感的,他们可以很很容易的从影视文化当中现下流行的服饰饰品,也有些大学生可以随口就能说出影视剧当中的经典台词,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
4、 服饰的流行时尚
服饰流行时尚对于现代大学生的穿着打扮及行为举止构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流行时尚信息铺天盖地,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大学生可以从网络、杂志报纸、**电视中,可以了解到各种各样的时尚信息。电视模仿秀、明星访谈、欧美大片以及韩剧等都对大学生的穿着打扮及举止行为都构成了巨大影响。不论是“欧美风”还是“韩流”,新的文化概念或是新的信息所带来的新的时尚观念,都可能得到大学生随时随地的模仿和表达。这种模仿与表达的状态对大学生来说,他们既是时尚的文化受众,同时又是对时尚文化起到推动的作用。
二、大学生追求流行文化的心理特点
1、求新的欲望
作为时代的骄子,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前,都是对大学校园有着美好的憧憬和崭新的期待的。可是正当他们踏入校园时,那些暂时的新鲜感和憧憬会逐渐退去,迎面而来的是繁重的学业与未来就业带来的压力。而这时,外面的花花世界与校园三点一线的乏味节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落差心理必定使大学生产生挫败感。原本美好的愿望在现实面前必须低头,现实的压力是他们心生失落、厌烦的情绪。这时流行时尚元素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大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他们通过对服饰、话语的了解、模仿与创新,一定程度上求新欲望得到了满足。所以,多姿多彩的校园流行文化就应运而生了。
2、自我防御和自我显示意识
普遍的大学生可以透过这种补偿方式得到一些自信和暂时的精神满足感。从这一方面可以看出大学生的特殊心理状态:既希望追随大潮,求同,和周围的人群环境相融合,不想被人看成很“另类”,通过对共性的顺从获得心理的安全感;又想要“存异”显示与众不同,而后获得精神上的优越感。
3、 时尚的个别差异
当时尚在大学生中开始发展之时,当代大学生群体间因为物质基础、家庭条件、个人文化素质、现有知识水平和对新鲜事物敏感度的高低等因素差异,在追求流行时尚的方式上会表现出多样化的差别特征。差异性是让大学生内部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与动态化的基本原因。个体间的差异性性与群体内的多元性都与时尚的个别差异特征相适应,其次现实这些特征的同时也会受到社会转型这一大背景的影响。
我认为时尚是一种潮流气息,是和当时时代相符合的一种流行因素在一起的。时尚也与一个人的气质和综合素质相挂钩,当一个人喜好中国风,那么TA的时尚理念一定是有国韵的味道。一个喜好摇滚,崇尚真理,那么就有可能是另类的,叛逆的。
作为一个时尚人行为特点我认为就是,与社会步调和谐融洽,美丽与众不同,在平凡人中会多显一些风采。会有许多流行元素和自己偏好元素在里面的。
-------------
以上为个人对时尚见解,下面是从网上搜到的。希望对你有更多了解
-------------
时尚是什么
“时尚”这个词现在已是很流行的了,英文为fashion,几乎是经常挂在某些人的嘴边,频繁出现在报刊媒体上。追求时尚似已蔚然成风。可时尚是什么呢?
时尚就是在特定时段内率先由少数人实验、预认为后来将为社会大众所崇尚和仿效的生活样式。简单地说,顾名思义,时尚就是“时间”与“崇尚”的相加。在这个极简化的意义上,时尚就是短时间里一些人所崇尚的生活。这种时尚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衣着打扮、饮食、行为、居住、甚至情感表达与思考方式等。
时尚饮料
时尚饮料 很多人会把时尚与流行相提并论,其实并不如此。简单地说,时尚可以流行,但
范围是十分有限的,如果广为流行,那还有时尚的感觉吗?追求时尚是一门“艺术”。模仿、从众只是“初级阶段”,而它的至臻境界应该是从一拨一拨的时尚潮流中抽丝剥茧,萃取出它的本质和真义,来丰富自己的审美与品位,来打造专属自己的美丽“模板”。追求时尚不在于被动的追随而在于理智而熟练的驾驭。
总之,时尚是个包罗万象的概念,它的触角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一直对它争论不休。不过一般来说,时尚带给人的是一种愉悦的心情和优雅、纯粹与不凡感受,赋予人们不同的气质和神韵,能体现不凡的生活品位,精致、展露个性。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人类对时尚的追求,促进了人类生活更加美好,无论是精神的或是物质的。
每个人心中,有自己的时尚。战争年代的时尚是军人与武器,和平年代的时尚是体育与女性。2005年中国的时尚是超级女声,2006年世界的时尚是世界杯。
时尚又是循环更替的。每个人追逐“细节点缀”的时尚依然风行,流行趋势不断更替,琳琅满目的时尚饰品也总让人耳目一新。
时尚的本质是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文化的发展代表时尚潮流,比如上世纪的文化发展低,衣服偏向于单色且款式单一,21世纪后文化呈现多样化发展,穿着也逐渐多样,随着国家对文化方面的大力发展,时尚也随着变化
任何一门课程都该让学生和老师都感到愉悦——这是教育的至高境界。沿袭着康德、什克洛夫斯基、王国维、蔡元培等大师的脚步,我们在美育的路上蹒跚前行。
这一次远程培训的思维碰撞,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学是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学习有技巧,却没有定法。在阅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任苇老师《如何运用艺术、时尚、情感等元素影响少年儿童》的材料过程中,任老师指出艺术是直入人心的,它对人的影响直接深入潜意识,是人卸去意识的主动防御渐渐演变为内化的行为,少先队活动如果能够巧妙地利用艺术时尚情感将大大提高活动的影响力。
审美是生活中不必要、不必须的。但是,审美是摒弃功利,心灵的愉悦。只有学生把学习真正当作一种审美,他才会有真、善的需要。就如书中第43条建议中提到的:“诱使儿童自觉地、刻苦地从事脑力劳动的最强有力的刺激物,就是赋予他的脑力劳动以人情味儿,使他感到愿意给自己的亲人带来喜悦是一种高尚的情操。”这就是真、善、美,是教育所要追求的归宿。
有了对美的需要,孩子就会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迎接知识。现在的孩子,不爱看书,爱看电视、“二手货”。有人说,这是科技发展,社会快节奏的大势所趋。这太可怕了,这不仅是在吞噬原汁原味的文化瑰宝,还在吞噬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试想一个没有创造力的民族的未来……我觉得问题的关键在与还是孩子缺乏对美的渴望。当然,这里我所指的美是包括人性美、艺术美和自然美。小学教育不就应该是培养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一个向往美、善、真的人吗?下面,我就来谈谈我读这本书的一些粗浅之见。
阅读——促进孩子可持续发展。
书中就有我们渴望的各种美,一种力求完善自我、充实自我、实现自我的美。阅读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最佳途径。交流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掌握、积累和运用。这种交流对语文学习的影响自然不言而喻,实际上它还关系到学生各个学科的学习和他今后的发展。例如:解决数学应用题,这就是对学生理解能力、逻辑思维的一种考察、锻炼。
因而,在小学阶段,我们要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在这里,我对“阅读习惯”的理解有两层:首先,是学生有阅读的兴趣、爱好并形成一种习惯。谈到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我觉得教科书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当然课本本身文本的识字、阅读、写作、综合实践对孩子阅读能力的提升是远远不够的。课内学法,课外用法。课本也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很好途径。课外知识能为学生构建广阔的智力、知识背景。例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就有两则名著导读:《汤姆索亚历险记》和《鲁滨逊漂流记》。这是一种很好的策略:截取几个精彩片断,引发学生兴趣,设置悬念,激发学生通读全书的欲望。我觉得在小学各个阶段,教师都应该依学生的特点,选取几本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以导读的形式引导、推荐孩子去阅读。这样既把读书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也对书籍进行的把关。这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熏陶和引导。同时,一个热爱读书的老师会是一个博学的老师,这样的老师是学生们崇拜的老师。这样的老师就已经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在孩子们心中不知不觉地播撒了知识的种子,它会孕育出美丽的花朵,用那迷人的芬芳吸引着孩子走向知识花园。写到这,我想到了书中的一则建议《教师的时间从哪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中感悟到:我们的空余时间不是靠压缩课堂时间、放任学生得来的,应该是靠自身的素质、技能高效地谋得学生发展为目的得来的。这是一种真本事,这是要靠我们平时一点一滴,从书中,从生活中,从身边的人身上学习、积累的。一节高效的课不是花一个月就能准备出来的,它综合了你前面的所有努力。
同时,没有阅读能力是造成学生没有阅读欲望的重要原因,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任重道远。边读边想就是一种很好的阅读习惯。它能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增添阅读的乐趣。读书,不就是一种再创造与交流吗?而交流就能将这些知识活化。它包括学生(原有知识体系+情感)与文本、作者、他人的思维碰撞。这种能力的训练,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听、读、写、思考的训练。如在教学《桥》时,把一个个描写洪水凶猛的词在读准的基础上,读出画面、读出感情,说出自己的感受。在反复地读中积累素材、活跃思维、提升语文的运用能力。当死的文字有了情感,它就是有生命的、鲜活的。当学生对文字有了敏锐的感受力,这就进化成一种语感,一种本能,一种语言运用的至高境界。带有人独特情感体验的这种认识是积极、牢固的识记。学习中应该重视这种识记:一种直观、带有情绪色彩的积极活动。数学也是一样的道理,比如书中提到很不错的一个点子:做较复杂的应用题,可以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每个学生学生用自己的草稿纸代替黑板记录自己的思考痕迹,适时可以点拨学生,让学生试着画一画简单的图示来解题。
此外,谈谈我对思考的浅见。我认为思考=观察+理解+质疑+感受(情感体验)。当然这种能力不可能在阅读中就能得到,它需要实践来证明,活动来演绎。就如做模型可以发展孩子的立体空间思维和各个部件间的因果关系。教育就是要培养有思考能力,有思想的人。
爱生知生——帮助每个学生进一步发展。
爱源于内心。爱孩子就该发自内心地帮助孩子体会到学习的成功的乐趣,发自内心地给他美好的理想和信念,让他坚信:我感到快乐!我可以更棒!它可以是一个肯定的眼神,可以是一个温柔的微笑,可以是一句鼓励的话语……真心可以被感受。
爱始于尊重。爱孩子就该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让他意识到:我是被尊重的。我应该做得让别人尊重。说到“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我脑海中浮现了三个字“后进生”。这类学生的教育的确是令人头痛的问题。我想说的就是对于后进生中那类智力(大部分是注意力)有明显缺陷的孩子,我们不是硬要把他们拉上教学进度。这样不仅得不偿失,还会损伤他们的智力发展,使他们产生学习的恐惧感。五个手指都各有长短,每个孩子的最近发展区也会有所不同。所以,作为老师,我们要量“力”(学生的能力)而行。而那些态度上不端正,或是不懂事的孩子,那就要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智慧去感化他。他们的年龄特点使他们对老师有一种依赖感,一种获得他人肯定(尤其是老师)和实现自我的需要。为此,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能让师生的心灵亲近起来,使学生心灵中最隐秘的角落都展现在教育者的面前。如果你不会任何乐器,那么在你手上和心理就应当有另有中对人的心灵施加影响的强有力手段——文艺。根据你所面对的儿童的年龄情况,每年买几十本文艺书,他们能帮你会找到你通往学生心灵的通道。”孩子们都是很敏感而聪明的,我们要抱着这种情感去感知这些文艺作品,去亲近孩子的心灵。因为信任、喜爱、崇拜都会促使孩子靠近你,向着好的方向去发展。
我想自己也应该是一样,学会尊重自己。不苟同,根据自己的各方面情况,形成自己特色。因为只有个性,没有共性的人是可悲的;而没有个性,只有共性的人是失败的。
爱归于发展。爱是为了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因而我们对孩子的评定,应该是公平、合理而有指导性的。评定时我们要做到的次数不要多,但意义要明确;评定的目的不是甄别是查漏补缺;评定没有不及格,要让孩子看到希望,看到期望。
有时,我认为自己太感性。但也或许就是这份感性,让我执迷不悟于美。童心是美的,教育也该是美的。因为美是发自内心,不由自主的痴迷……学习是否也该是这样?苏霍姆林斯基是否也在寻找这片桃花源呢?顺着苏霍姆林斯基的足迹,在教学中往前摸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