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祝福”故事梗概

鲁迅的“祝福”故事梗概,第1张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祝福》是鲁迅先生一篇深刻揭示中国妇女悲剧命运的小说,在教学中,笔者对祥林嫂这一悲剧形象做了深入浅出分析,但学生却发出阵阵窃笑,究其原因是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学生没能介入人物角色中,没能被祥林嫂的悲剧所打动,学过后感情上更是远离了祥林嫂,那么怎样让学生从感情上走近祥林嫂呢?

一、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看,病态的人们歧视她、蹂躏她。

把人物放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去思考,揭示祥林嫂悲剧产生的必然性,马克思曾说过:“人,归根到底,……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祥林嫂为什么死,以及死后为什么得不到别人的同情,显然与周围的人有密切的关系。如下图:

四叔四婶

冷酷

残忍

婆家人 强抢 祥林嫂 嘲讽奚落 鲁镇人

我 同情不愿介入 误导同情 柳妈

除了四婶、四叔、婆家人思想行动上对祥林嫂直接迫害外,周围的人对她的态度也是她终遭遗弃,无人问津的原因。当祥林嫂以再嫁再丧的身份再次来到鲁镇时,鲁镇的人没有叫她“贺六嫂”,而是依旧叫她“祥林嫂”。其声调的阴阳怪气表明世人对她再嫁的身份的否定和非难,并用“祥林嫂”这一永久的称谓对她进行精神鞭笞。柳妈的同情、误导更加重了她的精神负担,使她欲生不能,寻死又不敢。

二、 从艺术构思上看,祥林嫂是一个生命里没有春天的苦命人儿。

祥林嫂从来就没有获得过春天般的温暖,她丧夫、再嫁、失子、死去几个关键情节都是在春天发生的。

1、丽春之日,丈夫夭折。“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在封建社会里,妇女地位最低,而一个寡妇的处境更艰难,更何况“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由于丈夫“比她小十岁”,没有留下后代,“夫死从子”之路与她无缘。再说婆婆也不会把她这个“克星”留在家里,无子守寡,此路不通,摆在祥林嫂面前的是一条受人唾弃的改嫁之路。但“生为夫家人,死为夫家鬼”不能自作主张。只能由夫家人任意摆布,即象商品一样被卖掉。看来春天是不属于祥林嫂的,春天也不会带给她温馨与柔情,在封建礼教的摧残下,她的一生里将是没有春天的一生。

2、孟春之日,被迫再嫁。祥林嫂在生命和“名誉”之间,它依然选择了“名誉”,即永远的有祥林名誉权的“不嫁二夫”的寡妇,于是她逃到鲁家后,非常勤快,然而 “新年刚过”的一天,祥林嫂到河边去洗米时,突然被婆家人用极其野蛮的手段,像对待牲畜一样,生擒死拖,把她抢了回去,从卫婆子口里我们知道“她婆婆来抓她回去的时候,是早已许给了贺老六”,回家之后,不几天,也就装在花轿里抬去了,不难看出她是在春天被迫再嫁的。尽管当时她一路的嚎哭、叫骂,“喉咙哭哑了”,“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拜不成天地”,可结果还是被他们“七手八脚得将她和男人反关在新房里”。在祥林死后的第一个春天,祥林嫂被迫改嫁。春天,对于她简直就是灾难,春天,带给她的是疯狂的人格侮辱,春天,使她心灵备受摧残。

3、暮春之日,痛失爱子。祥林嫂被迫改嫁后,幸运的做了母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祥林嫂有了儿子,便取得了做人的权利。可“天有不测风云”,贺老六不久 “断送在伤寒上”第二次丧夫又给她精神上一个沉重的打击。“幸亏有个儿子”这唯一的的亲骨肉,是她生命里仅存的一丝春光。但“祸不单行”、“春天快要完了”的一天,孩子竟“给狼衔去了”,命运之神不公平的从她怀里夺走了仅有的一丝春光。儿子死了,“大伯来收屋,又赶她,她真是走投无路了,只好来求老主人”。这个悲惨的情节再次发生在春天,而且随着“春天快要完了”,她的生命也将结束。

4、迎春之日,凄惨死去。祥林嫂再次来到鲁家,是想做奴隶而不得,四婶四叔柳妈对她的态度完全变了,沦为乞丐后,她的遭遇更是凄惨,常常连饭也要不到,最后带着对生的痛苦,对死的恐怖,在鲁镇祝福声中,在遭受了一连串的致命打击、迫害、摧残之下凄然死去。四叔的“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时候正是万家欢乐、全家团圆的时候,而祥林嫂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竟连春意都未来得及享受,便悄无声息地退出了人生的历史舞台,贫穷悬殊,反差巨大,这一结局的安排是祥林嫂的悲剧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 从道具、服饰上看,“开裂的竹竿,破碎的心”,“白头绳,表孝心”。

鲁迅的作品,道具设置是非常独特的。祥林嫂一出场,一股浓浓的悲剧情调沉重的袭人心鼻。除了得力于作者细致的肖像描写之外,还要归功于作者精心制作的道具:竹篮、破碗、裂竿,“他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这个形象鲜明独特,极具个性化,人们的脑海里不由得会浮现出凄苦的乞丐形象,极其简单的道具,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碗“破而空”生活凄凉可想而知,竹竿下端“开了裂”可见沦为乞丐的岁月之长,读罢,怎能不让人心碎悲伤、怜悯。

祥林嫂在鲁镇一露面:“头上扎着白头绳”,第二次:“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借此,我们很容易看出她的寡妇身份,表明她是死去的祥林的妻子,这一定位十分重要。头上的白头绳,把她的悲剧命运揭示出来了,注定了祥林嫂一生将在这个名份下生活,丈夫死了,本不是祥林嫂的错,可她却要扎上白头绳向世人宣告自己是个灾星,被人认为不吉祥。她本来是遵照封建礼教的规矩“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好女不嫁二男”,可是偏偏有个婆婆不让她守节,又偏偏有人嘲笑她,歧视她,说她“不干不净”。她苦苦蓄钱捐了门槛,可仍然消除不了白头绳带给她的灾难,带给她心灵的创伤,这样一位妇女,活着毫无自主权,死了还要受人唾弃,生得痛苦,死得恐怖——多么悲惨的命运啊。这一细节是对封建礼教吃人的有力控诉。

四、 从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上看,祥林嫂是一个时代悲剧。

祥林嫂生活在清末,祥林嫂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个劳动妇女的悲剧。

当时封建礼教仍在吞噬着人们,二十六七岁的祥林嫂嫁给了十六七岁的祥林,这是一种落后而残酷的畸形婚俗,江浙一带称之为等郎媳,正象当时民谣所说的那样: “二十岁大姐十岁郎,夜夜困觉抱上床。说他夫来年太小,说他儿来不喊娘。”可以看出等郎媳是多么的尴尬和辛酸,祥林嫂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使得“她不很爱说话,别人问了才回答,答得也不多”,只能用无尽劳动为自己透一口气。当时的人们冷漠、麻木、自私、愚昧。祥林嫂不被鲁镇所接纳,也是由于当时被封建礼教严重毒害的人们的存在,“夫为妻纲,好女不嫁二男”的夫权思想,可容忍贞洁的寡妇,但却不能容忍再嫁的女人。足以看出当时病态的社会,病态的人们酿造了祥林嫂的悲剧。这就是祥林嫂所生活的环境,这种环境也是祥林嫂悲剧的一个根本原因。

总之,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小说的情感因素,要善于寻找巧妙的切入点,教师用自己的真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一旦学生心灵的“情”弦鸣响,情感的火苗燃起的语文课堂就迸射出生命的活力。无疑学生从感情上就会走进祥林嫂。

你好,由阿毛演唱的歌曲《背叛》具体歌词如下:

[00:0039]阿毛 - 背叛

[00:0544]

[00:0721]作词:小桥流水

[00:0946]作曲:望海高歌

[00:1227]编曲:望海高歌

[00:1591]混音:时空音乐

[00:1918]风暴@369歌词 QQ:961140180

[00:3030]

[00:3546]你还是一次次 把我来欺骗

[00:4245]是谁的多情让你把我背叛

[00:4955]亲密的语言超越了你的界限

[00:5660]你可知道我还要假装看不见

[01:0225]

[01:0369]我总是一天天 在提心吊胆

[01:1067]多年的情感被你亲手拆散

[01:1776]与我同床共枕你的心在哪里

[01:2485]只顾远处的风景荒了自己的田

[01:3081]

[01:3548]我无法忍受你对爱情的背叛

[01:4245]用我的温柔能不能把你改变

[01:4959]你用心再看看我这张憔悴的脸

[01:5664]泪水侵蚀的沟壑还有你的谎言

[02:0355]不能再让你把我无情的背叛

[02:1071]你把我的心丢进了万丈深渊

[02:1768]放开你的手哪怕是天涯遥远

[02:2481]我一定能找到属于我的那片天

[02:3327]

[02:3972]歌子Qq79131428

[02:4996]

[02:5307]我总是一天天 在提心吊胆

[03:0008]多年的情感被你亲手拆散

[03:0718]与我同床共枕你的心在哪里

[03:1426]只顾远处的风景荒了自己的田

[03:2008]

[03:2501]我无法忍受你对爱情的背叛

[03:3193]用我的温柔能不能把你改变

[03:3889]你用心再看看我这张憔悴的脸

[03:4609]泪水侵蚀的沟壑还有你的谎言

[03:5313]不能再让你把我无情的背叛

[04:0004]你把我的心丢进了万丈深渊

[04:0708]放开你的手哪怕是天涯遥远

[04:1420]我一定能找到属于我的那片天

[04:2313]

[04:2858]不能再让你把我无情的背叛

[04:3532]你把我的心丢进了万丈深渊

[04:4237]放开你的手哪怕是天涯遥远

[04:4962]我一定能找到属于我的那片天

[04:5876]----=END=----

但换一个角度讲,八十年代的**也有很多让人难以忘却的优点,那就是原始、热血、真诚和玩儿命。

张艺谋拍《老井》时为了找被困的感觉直接绝食三天,现在看来已经是很不可思议了,更别提当年那些坚决不要替身的动作演员了。

本文要讲的就是一部典型的八十年代**,它充满了那个时代草莽、多元、真诚又热血的元素,这就是于荣光主演的《海市蜃楼》。

一、两个戏剧世家的相逢

徐小明,1953年生于广东,父母都是粤剧演员,他自己也是从5岁开始学习粤剧,9岁时又开始学习武术,20岁时加入香港亚视前身丽的电视台,七八十年代他拍摄了一系列武术题材的《霍元甲》《陈真》《霍东阁》《再向虎山行》等剧,这奠定他一流导演的地位。

于荣光,1958年生于北京,父亲是京剧演员于鸣魁,于鸣魁是裘盛戎的入室弟子,1955年响应号召到新疆支援文化建设,曾任新疆京剧团团长。

于荣光自幼学习京剧武生十年,当他看到李连杰的《少林寺》取得巨大影响力后产生了拍**的想法。

两位戏剧世家子弟,一南一北,就这么相逢了,他们合作的第一部**是《木棉袈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在《海市蜃楼》里他们成为了搭档。

**《海市蜃楼》改编自倪匡的小说《虚像》,于荣光饰演的唐庭轩原型就是卫斯理。

徐小明在片中饰演唐庭轩的搭档“阿毛”,两人一个高大威猛帅气潇洒,另一个矮胖健壮幽默滑稽,这个组合和成龙洪金宝有些类似,不知道是不是也影响到了后来的胡八一和王胖子。

二、多元的剧情

沙漠匪帮袭击了唐庭轩所在的村庄,唐庭轩被沙匪抓到匪巢,他和匪首交手时偶然发现对方就是他一直寻找的那个女人。

但是,加沙洛娃虽然有着迷人的容貌,实际上却是一个心狠手毒杀人不眨眼的女匪首,唐庭轩对加沙洛娃感到失望,但加沙洛娃却对唐庭轩产生了好感。

商队和村民联合进攻匪巢,在战斗中,阿毛驾驶摩托车冲进土匪的军火库引爆炸药,加沙洛娃在爆炸中死去。

应该说,《海市蜃楼》的剧情很跌宕同时有些单薄,但该片却集合了多种**元素,探险、美女、枪战、动作、 搞笑 、 情感 等题材都包含在内,再加上不吝惜成本的爆炸戏、拳拳到肉的武打以及不用替身的玩儿命精神,这部**看起来非常过瘾。

三、当年的观影感受

笔者记得当年第一次看《海市蜃楼》时是在村外打麦场上,当时连续放了两部**《闪电行动》和《海市蜃楼》。

看完《闪电行动》之后其实心情就已经很激动了,毕竟那跟不要钱一样的爆炸戏和惊险的侦查戏拍得非常出色。因此对接下来播放的《海市蜃楼》本身没有太多期待,甚至都有些困意了。

但是,没想到,该片一上来就让人惊住了,沙漠、商队、枪战看起来很有感觉,然后突然加沙洛娃骑着马出现在海市蜃楼里。

记得当时的打麦场上一阵唏嘘声,这女人确实非常迷人,一下子把所有人的困意全都消掉了,甚至可以说在一瞬间就惊艳了笔者的童年。

该片还有 搞笑 的剧情,比如阿毛跑到军火库时,脖子碰到了枪口,他吓得一下子举起双手,这个场景让观众笑成一片。

除了美女和枪战之外,该片还有一个“演员”非常招人喜欢,那就是有白马“追风”,这匹通人性的马非常受观众喜爱。尤其是它和加沙洛娃的黑马对打的时候,更是让人大开眼界,最牛的是,追风最后居然把女匪首的黑马给踢死了,牛啊。

可惜,追风最后还是死在女匪首的刀下,加沙洛娃撕咬唐庭轩肩膀以及杀死追风的几个镜头让观众对她产生了巨大的逆反心理,即使她有动人的容貌,最后被炸死时也没有人觉得可惜。

影片最感人的地方则是最后阿毛的牺牲,饰演阿毛的徐小明导演比演员还要玩儿命,他亲自上阵不用替身,据说这个镜头他一直对妻子保密,直到**上映,他妻子看到这一幕时吓坏了。

四、《海市蜃楼》的反响

可看性非常强的《海市蜃楼》在1987年的香港取得了1600万的票房,这个成绩相当不错,毕竟该片里除了徐小明这位导演之外,其他演员几乎全是新人。

徐小明在九十年代逐渐退居幕后,曾担任亚洲电视和英皇**的高管,后来又创立了阳光卫视。

徐小明的两个徒弟林迪安和曹荣也在片中饰演了配角,之后两个人均成为香港著名的武术指导,其中曹荣和杨洁合作拍摄了《西游记续集》,林迪安则把武术指导做到了好莱坞。

该片两位主演于荣光和帕夏乌买尔则命运各异。

于荣光虽然在《海市蜃楼》里出演了帅气的正面角色,但之后他在香港**界还是以反派角色为主,这限制了他戏路,之后他返回内地影坛,出演了一系列电视剧如《狼毒花》和《三国》等,不能说大红大紫吧,至少也是一位很有个人特色的型男和武打明星。

饰演女主角加沙洛娃的是新疆舞蹈演员帕夏乌买尔,她在1986年参演了歌舞**《天山欢歌》,然后被徐小明一眼看中挑来主演《海市蜃楼》,这也改变了她的事业走向。

在《海市蜃楼》里,应该说帕霞乌买尔的演技称得上是杠杠滴,要颜值有颜值,要演技有演技,要身手有身手,如果星路顺利没准儿能成为武打明星。

不过,在陆续出演了《国际大营救》和《猎豹出击》等类似题材的**后,帕霞乌买尔选择退出影视行业,她到香港开设了一家新疆风味的餐厅,同时在香港演艺学院当兼职舞蹈教师。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虽然现在**行业发展很快,但有时候难免会想起八十年代诞生的那批经典**,那时候没有成熟的技术和雄厚的资金,但那时候的草莽、热血、拼命和真诚却是现代**所缺失的。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也许**也是如此吧。

1、潺潺[chán chán]——“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五代: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释义: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娱。

独自一人在太阳下山时在高楼上倚靠栏杆遥望远方,因为想到旧时拥有的无限江山,心中便会泛起无限伤感。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2、潏潏汩汩[yù yù gǔ gǔ ]——“潏潏汩汩声不定“

《琵琶行》节选

唐代:牛殳

何人劚得一片木,三尺春冰五音足。

一弹决破真珠囊,迸落金盘声断续。

飘飘飖飖寒丁丁,虫豸出蛰神鬼惊。

秋鸿叫侣代云黑,猩猩夜啼蛮月明。

潏潏汩汩声不定,胡雏学汉语未正。

若似长安月蚀时,满城敲鼓声噒噒。

释义:不知何人用刀削制的这一琵琶,三尺春天的冰一样难得,而且五音俱全。

一但弹起来时,好象把真珠袋撕破,真珠迸落在金盘中发出时断时续的圆润声音。

弦音飘荡发出冷冷的声音,蛰伏的小虫惊醒,神鬼听后都惊起。

象秋鸿鸣叫呼喊伴侣北方代地的云变黑,象猩猩夜啼把南方蛮地月亮变得更明亮。

象潏潏汩汩水流的声音不固定,又象北方的胡人学汉学一样,语言朦胧不清。

好象长安月蚀时,引起满城百姓噒噒敲鼓声。

3、淙淙 [ cóng cóng ]——“石泉淙淙若风雨”

《赋得还山吟送沈四山人》

唐代:高适

还山吟,天高日暮寒山深,送君还山识君心。

人生老大须恣意,看君解作一生事。

山间偃仰无不至,石泉淙淙若风雨,桂花松子常满地。

卖药囊中应有钱,还山服药又长年。

白云劝尽杯中物,明月相随何处眠?

眠时忆问醒时事,梦魂可以相周旋。

释义:唱支《还山吟》,天高地远傍晚寒山多幽深,送你还山非常理解你的心。

人到老成凡事须得任心意,见你懂得怎样安排一生事。

山中俯仰自如无意不可至,石间泉水淙淙恰如风吹雨,桂花松子极多常常落满地。

买药后衣袋里应有很多钱,回到山中服药又可以延年。

白云悠悠相劝饮尽杯中酒,明月相伴哪里还不能成眠?

睡时回忆追问醒来时的事,梦魂可以和我相互来周旋。

4、滴答[ dī dā ]——象声词,形容水滴落下的声音。

出处:冰心 《寄小读者》十四:“偷闲划舟,抬头望一望滟滟的湖波,低头看滴答滴答消磨时间的手表,心灵中真是太苦了。”

5、哗啦:象声词,大雨或流水的声音。

《官场现形记》第三一回:“其时外边正下倾盆大雨,哗喇哗喇,闹得说话都听不清楚。”

释义:外面正下着倾盆大雨,呼啦哗啦得响,吵得话都听不清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281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