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恨板粟现代散文

爱恨板粟现代散文,第1张

  生在山里,对板栗这物件儿不会陌生,儿时在乡下放牛,一到秋季便是打板栗的好时节,把牛放归山野,赤着脚爬上树,手脚并用,弄得遍体鳞伤,往往就能一饱口服。只是要付出一些代价,这玩艺儿虽好吃,却是不容易采摘的。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当人们对板栗津津乐道时,我却不以为然,对于它可谓是爱恨交加。

 后来上了年纪,方才对板栗有了新的认识。板栗外表让人着急,剥开外壳很是好看,炒熟之后,色彩诱人。看上去像巧克力,其实是被一层脆硬的壳裹着的,所以它被列为干果之类的食品,并有“干果之王”的称誉。据《本草纲目》记载:板栗的药用价值很高,它对人体的滋补功能堪可与人参、黄芪媲美。

 所以历来医家都很推崇,认为它最大的功用在于“益气、厚胃肠、补肾气”,唐代的孙思邈甚至称它为“肾之果、肾病益食之”,曰:“生食、治腰、脚不遂”……偏偏随州这地界盛产此物,洛阳、柳林等乡镇都有成片的板栗林、满山遍野。不管你是否喜欢它,每年中秋前后就可以闻到满街的栗香,那味道总是能勾起童年的记忆。

 板栗的香味自然是炒出来的,在街坊、在路边,你随时能看到一口黑色的大锅架在火炉上,里面伴着粗粒的沙子(或者是细小的石子)随着板栗的翻炒溜动,呈黑色的卵状形。炒时,人手里一把锅铲得随时搅动(规模大的店铺己改为机械自动搅拌转锅),一般约在20分钟后,板栗便熟了,一股奇香扑鼻而来。

 刚刚炒熟的板栗总是很好吃的,卖板栗的水果店前总是排着长长的队,尽管我对它并不十分钟情,但偶而也会加入他们的队伍,品尝是一种情结。而且,儿时我们采摘的板栗多是生着吃的,对于这种熟板栗并不排斥。有时在外散步,走到街边,闻到这种香味,终是经不住诱惑,顺便买回一些,边走边吃。

 油亮的热板栗装在牛皮纸袋里,托着仍觉有些烫手,要稍微凉一凉才能剥食,记忆中的板栗很难剥,现在的商家不知采用了什么法子,多是炒张了口儿的,一掰即开,叭的脆响。其实,板栗仁并不脆,而是十分的'细腻、润甜,有点儿像饴糖,所以一旦吃起来总觉得还买少了。好在店铺多,万一解不了馋,再去买!

 然而,吃归吃,自己亲手采摘却是儿时做过的事。秋后,有朋友邀我去柳林镇的十九山观光,经过一片板栗林,地上散落一些山民收拾未尽的板栗,像一个个细小的剌猬,便忍不住捡起路边的石头,三下五除二砸开,虽是生食,但那板栗在地上经过阳光的爆晒,又脆又甜,不仅让我饱了口福,还想起了童年时曾有过的营生。

 不知是哪位哲人说过:时间能改变人的味觉。儿时吃的板栗再多,怎么就没吃出现在味道,现在想来,板栗不单是好吃,还因为它确实属于真正的、纯天然的绿色食品,不论它是采自何方,都定然是从树上摇落下来的。那地方必是环境幽静、林木葱茏,有众多的鸟雀栖枝鸣叫,不绝于耳。有这些便足够了。

男性对情感的表达和接受总是不如女性细腻,所以很多时候父子之间会有陌生感,甚至敌对感。

人常说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而父子则是前世的冤家。父子关系,一直有点微妙。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父子关系便有一些纠结的味道。这种纠结尤其集中表现在帝王家。

君臣父子关系是核心,也是中国古代皇帝维持家天下社会的重要一环。然而由于关涉到权力的更替,中国古代皇家父子关系通常是爱恨交织,处于相爱相杀的状态。

在皇室家庭中,子关系不再是单纯的亲情连结,不论是负还是子,都绕不开天子无上权力这个坎,因此在皇室家族中,总会爆出一些猛料,不论是放在当时还是在现在看来,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不过吃瓜虽爽,谁希望这充满动荡的家庭关系真正发生在自己身上呢?没有权利纠纷,不求回报的为子女付出,这才是父爱啊!为平平无奇的伟大父爱致敬!

一、原因:

看着父亲背影蹒跚,头上的白发,父亲老了,但父亲对儿子的爱却依旧,他们相互都不擅于表达自己对对方的关心和爱,只是默默的关心着、牵挂着,离别之情溢于言表,这种无声的爱就显得有点淡淡的哀愁的意味 。父亲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

二、延伸:

这篇散文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故全文以“背影”为线索文章中,“背影”时时写到,前后出现过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写作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

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略写背影

惦记背影:开篇点题,表明父亲背影在“我”心灵留下的深刻印记——虚写背影

第二次是车站送别中父亲买桔子时,详写背影

刻画背影: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和儿子的感动——实写背影

第三次是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时,略写背影

惜别背影:再次写父子分手的离情别绪,催人泪下——实写背影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详写背影

再现背影:与文章开头呼应,表达对父亲的思念之情——虚写背影

二、四次流泪

文章所以感人,除了父亲的言行之外,“我”的情感也是重要的,其中我的四次眼泪有力地增添了文章的感染力

第一次流泪:赶到徐州跟父亲一起奔丧,见 “满院狼藉”,触目伤怀时的凄凉悲怆的泪

这次流泪是悲哀,为后文写“背影”渲染了悲凉哀愁的气氛,对后文人物情感的变化起到了成功的铺垫作用

第二次流泪:分别前,父亲老态蹒跚地去为“我”买橘子时的盈眶热泪

这次流泪是感动,用眼泪表现出背影的感人,着力刻画出父子间的感情,有力的烘托父亲的爱,渲染了真挚的感情

第三次流泪:分别后,目送父亲背影消逝在人群中时的潸然泪下

这次流泪是留恋和不舍,表明我领悟到了父亲深沉的父爱,也增添了淡淡的哀愁别绪,也增添了背影的感人力量

第四次流泪:文章结末,眼前再现的父亲的“背影”时晶莹的泪光

这次流泪是伤心之泪,与文章开头回环呼应,表达了我对年迈的父亲无限思念的感情,使文章格外凄切动人,情长绵绵

三、人物简介: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28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