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危机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心理危机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第1张

心理危机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包括心理危机源、人格特质、认知偏差、不良情绪、不切实际的期望、挫折感、压抑感、不良的家庭环境、工作环境等社会性应激源

此外,个体对危机的心理反应也受到自我认识和接纳的程度、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因素的影响。心理危机不是一种单纯的内部状态,而是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关注这些影响因素,及时发现和解决心理问题,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

心理危机包括三个基本部分:发生危机事件;危机个体感受到危机事件并因此痛苦;以前解决问题时的方法对目前问题的解决无效,引起危机个体意识、行为和情感方面的功能失调。

心理危机本质上是伴随着危机事件的发生而出现的一种心理失衡状态。被称为“现代危机之父”的Caplan认为,当一个人面临困难情景,而他先前处理危机的方式、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时,这个人就会出现暂时的心理困扰,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的特征有:有某一促发的事件;症状复杂;危机时时限不一;有个体差异;隐蔽性和具有时代特征。心理危机包括以下三个基本部分:一是危机事件的发生;二是对危机事件的感知导致当事人的主观痛苦;三是惯常的应对方式失败,导致当事人的心理、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功能水平较突发事件发生前降低。

如:遭遇严重的灾难事件,人的身心都会经历超出一般生活状态的危机,因此以上的反应,都是特殊状态下的正常反应,而不是病态的。

如果你也有相类似的感觉,请不必太担心,这些反应很正常,并非是“不好”的,有很多同伴都经历着和你一样的身体、情绪反应,这些反应其实都是我们身体的保护系统在起作用,就如同被火烧了一下,虽然略有疼痛,但疼痛的反应使我们迅速避开火源,保护身体避免更大的损伤。

生活中,总有不如意的事情发生,危机也随处可见,如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又或出其不意的人为灾难。在面对突发灾难时,人们大多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并导致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今天,就让考试鸭告诉你什么是心理危机的干预与预防。

什么是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是指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用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导致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和行为障碍。(百科资料)

心理危机的类型可分为以下两种:

(1)自然性突发事件

比如天灾人祸可能会产生心理上的紧张、焦虑、抑郁和绝望就是心理危机。2008年的汶川地震对受害者们造成心理上的冲击。有些人也就产生了所谓“灾难后心理症候群”(PTSD)的心理危机。例如,有人会一直处在惊吓的状态中,发抖、晕旋,一闭起眼睛就担心灾难又会来袭。或是一闭起眼睛就出现一幕一幕的惨状,会失眠、做恶梦。

(2)人为性突发事件

比如遭遇家庭或感情的重大变故(亲人的突然离世、恋人突然提出分手等);事业的重大挫折(工作失误受到处分,与客户或同事发生较大矛盾等);身体遭受的重大疾病或外力伤害。都可能会导致个体出现明显的消极情绪反应,从而影响生活和工作质量。

那我们该如何识别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也有三个判断标准:

(1)个体存在一些影响心理的重大事件;

(2)个体有急剧的情绪、认知,包括身体行为上的一些改变;

(3)个体原有的一些方法无法去应对或者应对无效。

如果以上的判断标准不够明确,那我们可以从言语、情绪、行为的表现来判断:

一是直接表露自己处于痛苦抑郁、无望或者无价值感中。比如通过语言表达自己非常倒霉、活着真是没有意思等。

二是情绪不稳定,容易流泪、抑郁,注意力不集中,也容易被激怒或者过分依赖。比如不愿或逃避与人交往、无缘无故地发脾气、过度依赖酒精或药物等。

三是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也会通过一些行为表现出来。比如失眠、入睡困难、没有胃口、出现自伤行为等。

为了避免重大的外界刺激和压力对心理造成伤害,我们就要积极应对心理危机。在突发事件冲击下,在当事人的心理上还没有出现严重的消极后果时,当事人可凭借自己或者外部力量,对可能出现的消极状况进行预防,这就是心理危机的干预。

一般情况下,心理危机的干预有应对三部曲:卸下情绪、重建认知、触发行动。

卸下情绪,简单地来说,就是让他说“是的”,通过描述事实来观察他的情绪。比如,在工作中因为对方的错误而导致工作失误,对方反倒对你究责,这时你可以这样说:你是不是因为工作出错了很生气?你是不是有重要的事情要去做?你是不是想让我道歉?等她回答了这些问题后,你再接着说,我非常理解你现在的心情,我会尽快解决这些问题的。这些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对方稳定情绪,从而反思自身。

重建认知,给我们带来伤害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看法。比如,当事人产生“我知道我不够努力不够优秀”这种想法时,我们可以对他进行认知重建,对他进行提问“这是你自己的想法还是听别人说的”,使当事人明白他不够努力不够优秀只是他个人的看法,而不是别人对他真正的看法,从而使当事人摆脱这种消极想法,克服这种消极心理。

触发行动,就是去促发当事人解决心理问题的行动。比如,小A说自己工作总是很拖延,常常等到最后一刻才完成任务,不拖延就很难受。那我们就要去寻找例外,也就是了解他有没有什么时候是不拖延且不难受的,引导他多去寻找这样例外的情况,使他自己慢慢养成珍惜时间,及时并有质量地完成工作的习惯,从而促发他戒掉拖延症的行为。

心理危机干预还有几种常用的模式

平衡模式

该模式认为危机中的人通常处于一种心理和情绪的失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原有的应对机制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平衡模式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重新获得危机前的平衡状态。

当前的工作重点是稳住个体的情绪,而影响平衡状态的因素由对事件的知觉、情景的支持和应对机制。将他们从不平衡的情绪拉出来,重新获得危机前的平衡状态可以从改变个体对事件的认知、让个体的依赖关系使个体抵抗不安全感和强化个体的自我整合或提供个体以合适的应对机制。

平衡模式可能是最纯粹的危机干预模式,也是最可能被应用于危机起始阶段的模式。

认知模式

该模式的基本原则是,通过改变思维方式、尤其是通过认识其认知中的非理性和自我否定部分,通过获得思维中理性和自我强化的成分,人们能够控制自己生活中的危机。

处于危机中的人通常给予自己否定和扭曲的信息,导致个体情感的内部感知向越来越消极的方向发展,直到他们再也不相信在他们的情境中还存在着积极的成分。消极的、自我否定的对话和自以为对情境无能为力的认知会影响他们的行为。

认知模式认为危机干预工作的任务是通过练习和实践新的自我对话,使个体的思想变得更为积极,直到消极的、否定性的自我对话消失为止。这种模式适用于已经稳定下来的个体。

心理社会转变模式

心理社会转变模式认为,人是遗传加上从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学到的知识的产物。因为人们和他们周围的环境总是不断的变化、发展和成长,他们的社会影响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危机可能与内部的心理和外部的环境都有关。基于这种模式的危机干预强调与个体的合作,评估与危机有关的内部和外部困难,并给出合适的解决办法。

心理社会转变模式认为危机不是一种单纯的内部状态,而是涉及个人以外的环境,例如朋友、家庭、社会地位、职业、宗教等,但影响心理状态的外部因素远不止这几个方面。对于某些类型的危机,除非影响个体的社会系统也在发生改变,个体适应了系统,或个体懂得这些系统的发展变化规律及他们如何影响个体对危机的适应,否则难以获得持续性的解决。

与认知模式类似,心理社会转变模式最适合已经稳定下来的个体。

当发现自身出现了心理危机时,我们必须寻求专业人士帮助。

专业人士大致可以分为以下这三类:

第一类是在医疗机构工作的精神科医师。

精神科医师侧重通过药物来干预大脑的活动,实现对感知觉、思维、情绪、意志和行为的调节。

第二类也是在医疗机构中工作的心理治疗师。

他们不是医生,但受过系统的心理治疗的训练,主要通过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来帮助来访者。

第三类专业人士是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师是心理学背景的专业人士,他们受到过不同程度的心理学,特别是危机心理干预师和咨询心理学的训练,主要通过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帮助来访者。

为更好地呵护职工的心理健康,除了积极地寻找专业人士的帮助外,预防才是根本之道。我们可以从周期节律性、意识水平、心理活动耐受力、心理康复能力、心里自控力、自信心、社会交往、环境适应能力这8个方面进行个人提升,从而预防心理危机事件。

1、周期节律性,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上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规律性方面,我们白天思维清晰,注意力集中,适于工作;晚上能正常进入睡眠,为了第二天的工作生活养精蓄锐。

2、意识水平指意识自身因发展层次的不同而显示出的不同质的差异。从自身的直接学习和间接经验在意识水平上得到提升,在面临危机处理时,能更容易应对。

3、心理活动耐受力,对于强烈、持久的精神刺激或压力能够有较强的承受力、抵抗力。如个体遭遇亲人离世、事业受挫、突遭变故等的心理承受能力。

4、心理康复能力,是指个体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由于个体的认识水平不同、经验不同,因此从一次打击中恢复过来所需要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恢复的程度也有差别。

5、心理自控能力,主要指个体在自觉控制下情感的表达、情绪的强度和思维的方向和过程。

6、自信心,是指个体对自身成功应付特定情境的能力的估价。

7、社会交往,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相互往来,进行物质、精神交流的社会活动。

8、环境适应能力,指个体能够针对外界的各种变化,及时调整身体状态,很快适应环境。

简而言之,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自己的意识水平、康复能力和适应力等。同时还要树立坚定正确的价值观,不要局限于自己的一点小得失,要用发展和大局的眼光去看问题,心理危机就不容易出现。当我们回头再去看就会发现曾经的困扰变得那么的微不足道。

要记住,心理危机并不可怕。在日常生活中呵护自己的心理健康,预防不良心理的滋生。当发现自己存在心理危机时,要积极主动寻求帮助。要相信会有人愿意帮助你,但前提是你得将自己的困难和痛苦说出来,寻求权威的危机心理干预师的帮助。职场中,心理健康极其重要,我们要以健康的姿态从容面对职场压力。

心理危机对身心健康的危害极大,生活中由心理危机而引发的自杀、杀人、投毒、放火等青少年犯罪案例屡见不鲜。因此青春年应该懂得进行自我调适,可防患于未然,保持身心健康。那么,该怎样才能应对这种心理危机的出现呢?

1调节情绪。情绪,不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如果愈演愈烈,不加节制,就会导致心理失衡,损害健康。情绪是个体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因此,情绪的好坏在于你怎样认识事物。可见,一个人的心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可以通过对某种价值观念或认识的修正,来达到情绪上的重新调整。如果从某个角度来看,可能会引起消极的情绪,产生心理压力,继而出现心理危机。这时只要转换一个视角,常会看到另一番景象,心理压力也会迎刃而解。“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吃一堑长一智”、“失败乃成功之母”、“吃亏是福”等都是属于通过修正观念来重新调节情绪的至理名言。

2善于宜泄内心感情。可找自己的知心朋友倾吐心中苦衷,谋求友人或心理医生的疏导和劝解。也可通过日记将自己的苦恼溢于字里行间,抒发,排解内心的不快,以此得到自我宽慰。

3善于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走出郁闷的楼房,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壮丽的山川、幽静的名胜古迹是陶冶人的情操、调整情绪、恢复心理平衡的好去处。

青少年期的身心巨变及可能会是一种危机,但也可能会是一种转机,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经历这样一个动荡的阶段而走向成熟。

目前我国的疫情就会导致很多人的心理进入危机状态。

卡奈尔(Cristi Kanel)认为心理危机实质上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危机事件的发生;其二,对危机事件的感知导致当事人的主观痛苦;其三,惯常的应付方式失败,导致当事人的心理、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功能水平较突发事件发生前降低。

因此,心理危机不仅仅是个体经历的事件本身,更是他对自己所经历的困难情境的身心反应状态:表现在认知上主要是问题解决能力与应对机制暂时受到打击;暂时性的震惊状态后,随之而来的是否认、混乱、害怕、恐惧、沮丧、情绪麻木、怀疑、易怒与难以平静,这些反应会搅乱个体的情绪平衡状态;伴随着生理上的一般性应激反应如心跳与呼吸频率的改变、过度出汗等。

实际上,“危机”(crisis)一词最早源于存在主义哲学中“危机”(kairos)的一个概念,意指一种戏剧化的片刻,充满了情感的负荷,可能包含各种可能性的“恰当时机”。Arthur Kielholz把它导入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中,用于描述心理咨询与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可能导致新心理状况和行为的状态。

这与中国人对“危机”的理解是一致的——“危”是危险,“机”则是机会。正如埃里克森(Erik Erikson)等人所认为的那样:“危机不再意味着是迫在眉睫的大灾难……而是生命中一个必要的转折点,即生命发展中所面临二选一的决定性时刻,它汇集了成长、复原与更进一步分化时所需的资源。”

有人将危机界定为瓦解旧习惯与引发新反应的催化剂。正如凤凰涅槃的神话故事所演绎的一样,许多研究结果显示,生活危机的冲击会引发正向或负向的反应,而此反应具有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方向的潜在影响力。

此历程的一部分是,危机使得一个人重新去审视他的生活,在这个转折点上,某些人会发现它们的确对危机发生前的生活感到心满意足,并且会很珍惜它。这些人在危机发生之后,将会尽全力如同过去同样的方式,重建他们的生活。

然而,对于另一部分人而言,危机的发生使他们在潜意识中深感苦恼的某些生活因素被放大,而那些部分在先前可能并未被承认,危机由此成为瓦解旧习惯与引发新反应的催化剂。

心理危机其实是一种内心失衡状态,人在一生中或多或少,或轻或重都可能经历类似危机,能否化解因人而异。自身经历过的心理危机如下:

“我”遭遇重大生活事件或者变故,自身又无法用常用方法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时,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心理状态失调、思维和行为紊乱,最终进入了一种失衡状态。

在情绪上,处于抑郁状态,看起来郁郁寡欢、闷闷不乐、经常哭泣或情绪不稳定,抑郁后无明显原因突然变得平静或异常高兴等。性情改变也需警惕,如外向的人突然变得内向,少语的人突然变得话多,爱说爱笑的人突然变得少言寡语或郁郁寡欢。

心理危机预防技巧

一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居民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学习如何应对压力,养成健康的行为模式,培养和维持心理健康状态。

二是提供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服务,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居民解决心理困惑,对有自杀风险的居民给予危机干预。

三是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康复服务,如社区看护服务、家庭随访、康复训练等。

心理危机类型的四种类型有:人际关系障碍,感到孤独,感情问题,就业压力。

1人际关系障碍

这一点可能是“90”后中更为广泛的一种心理问题。因为大部分为独生子女,自小在关怀中成长,加上如今大家广泛的沟通交流降低,使他们欠缺人际交往的能力。

但是日常相处总是会面临一系列的摩擦,而这种摩擦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妥善处理。有的人还存有一定的社交恐惧症,如担心和人触碰、担心在公共场所讲话等。

2感到孤独

尤其是刚入学的新生,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很容易感到孤独。刚来学校还要适应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他们远离了自己的朋友家人,重新建立起新的社交圈,在这种压力下会产生孤独感。

3感情问题

“90”后一代针对谈恋爱的问题显而易见更为开化,尽管他们的感情经历看上去更为丰富多彩,但并不代表他们不会再为情所伤。情感是其在这个时期内遭遇的一个大难题,一旦发生变化很可能会对其会造成很大的伤害。

4就业压力

现在的教育环境导致“人均大学生”,大学生已经不再稀缺,所以大学生们的就业率不容乐观,加上很多人的人生规划尚不确立,无形之中提升了学生就业压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294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