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之病辨疑】

【抑郁症之病辨疑】,第1张

抑郁症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疾病,不同的抑郁症类型病因各不相同。

轻度抑郁症:轻微抑郁症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当症状明显的时候,病情已经严重了,所以要了解抑郁症的轻度症状表现,对于早期的治疗很重要。

1不明原因的身体不舒服:轻微抑郁症的患者身体常出现各种各样的症状,如头痛、四肢疼痛、背及腰酸痛等,去医院检查查不到原因;不明原因的腹胀、腹泻、厌食、胃部不适等。

2觉得活的太累:早期有情绪低落、闷闷不乐、莫名其妙的发脾气、易激动、敏感多疑、总是不顺心。

3类似神经衰弱:出现失眠、早醒、健忘、疲乏无力,甚至有空虚感、恐惧感、强迫感等。

4感到生活没有意思:对自己、对生活没有信心、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认为自己活着没有价值等。所以一旦出现上述轻微症状,要引起重视,及时去医院就诊治疗。

重症抑郁症:重症抑郁从临床来看是属于情感障碍或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发病于早年,女性患重症抑郁的可能性是男性的两倍,重症抑郁常见的症状包括:

1、持久的忧愁,焦虑或者是心境低落。

2、对以前感兴趣的活动丧失兴趣。

3、过度哭泣。

4、不安和焦躁。

5、注意力集中做出决定的能力下降。

6、就是精力不足。

7、有自残的或者是自杀的想法或者是尝试。

8、有罪恶感,无助感和绝望感。

9、由于近视增多或减少导致了体重和食欲的变化。

10、睡眠的变化。

11、社交的退缩。

12、常规治疗仍然不能缓解一些躯体症状,比如慢性疼痛、头痛等等……

单相抑郁症:单相抑郁主要表现为长时间的心情不好、开心不起来、闷闷不乐、想哭、容易累,容易觉得生气或者是发脾气、注意力减退、记忆力减退、食欲改变、睡眠改变、觉得自己好像变笨了、思维迟缓、自责、自卑、甚至自杀的想法,这些症状如果持续在两周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出现的话那么就是抑郁症,但是有一个情况是,有些人除了有这种抑郁的时候,还有另外一种完全相反的情况那么就是躁狂的时候。躁狂主要表现为超出正常水平的心情很好、很开心、话多兴奋,活动增加、精力旺盛、连睡眠需求都不需要那么多的,甚至有一些表现出很夸张的吹牛。如果同时存在这两种情况那么叫双相情感障碍,这时候的抑郁叫双相,如果自始至终,从小到大只出现过抑郁的情况,完全没有出现过躁狂或者是轻躁狂的情况,那么就是单相抑郁症。这两者主要在治疗方案上是有区别的,西医认为单相抑郁症主要用抗抑郁药治疗,而双相抑郁主要适用心境稳定剂治疗。

单相情感性障碍:可见抑郁、激惹、或焦虑,或者是它们的混合表现。然而在隐匿型抑郁症中,却可以相反地在意识中体验不到抑郁心境。取代这种抑郁心境而出现的是躯体不适,甚至会用笑嘻嘻的面貌作为防御性面具(微笑型抑郁症)。有的可能诉述各种各样的疼痛,害怕发生灾难,或害怕自己发疯。有些病例因为病态感情已经达到“欲哭无泪”的深度,如能重新恢复哭泣能力,表示病情有所好转。患有这种抑郁症的病人会诉述自己不能体验普通的情绪包括悲哀、欢乐和愉快,并且感到世界已变得毫无光彩,死气沉沉。病态心境可伴有自罪自责,往往有自我贬义想法,不能集中思想,犹豫不决,对日常活动兴趣减少,社交退缩,无助和失望,以及反复想到死亡和自杀等。与双向抑郁症的区别:在单相和双相型的抑郁期,都会出现明显的精神运动和植物神经系体征。患者表现精神运动性迟缓,或思维、语言及-般动作的缓慢,甚至会发展到抑郁性木僵的地步,此时所有自主动作完全消失。约有15%抑郁症可有精神病性症状,最多见于忧郁症。希望大家牢记,如若发现病症,要及时采取措施。

单向抑郁症与躁狂抑郁症都是发作性的精神疾病。一般每次发作持续时间数天,甚至会有持续数月之久的。一般经过一个发作期后会自行缓解,缓解期完全恢复正常,而且自己完全能够知道发作时的不正常,自己本身也希望再不复发,但却往往多次发作,这个非患者本人所能控制。

躁狂抑郁症区别于普通抑郁症的特点是:有50%的抑郁症患者,发作并不很频繁,甚至可能一生只发作一次,相比之下躁狂抑郁症,也就是所谓的双相抑郁症的发作频率要高得多。而假如患者是第一次发作,而且是抑郁性的发作,那么很难区分二者关系,要等到出现情绪过度兴奋,才能确诊为双相特性。

单相抑郁症指从无躁狂发作的单纯抑郁发作的病例,不论是单次发作或多次复发者,次数不限。为此,一位病人,在病史中有过躁狂发作者就不能视为单相病例。研究表明,仅有躁狂发作形式的病例在临床上是较为少见的。

青少年抑郁症:青少年抑郁症是一种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心理病症。多是个人性格因素及较重的学业压力,也可能是遗传引起的,青少年抑郁应广泛引起家长的重视,若青少年抑郁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后果不堪设想。

神经症性抑郁症:神经性抑郁又称抑郁性神经症,是由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也往往与病人的个性偏离有关,是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性障碍,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患者有治疗要求,但无明显的运动性抑制和幻觉、妄想,生活工作不受严重影响。鉴于有些诊断为神经症性抑郁的病例,后来发展为反应性的抑郁症,国外有些学者认为两种病并非两个独立的疾病单元,同一疾病不同严重程度的表现。

在我国的诊断习惯中,本病仍称为抑郁性神经症,继续留在神经症这一类别之中,它的病因至今还不十分清楚。研究发现患者病前性格多表现缺乏自信和自尊,对他人过分的依赖和自我要求过强,思虑多,心理承受能力差。

内源性抑郁症:内源性抑郁症指由体质因素引起,患者的抑郁来自自身内部,病程是自主性的,发病后环境因素不再对疾病过程起重要作用,患者往往丧失对周围环境的反应性。内源性这一概念争议较多,目前人们对内源性抑郁症一般理解为:

1、多在40岁以后发病,病前性格稳定。

2、应激可诱发,但病情呈自主性。

3、可能存在目前尚未阐明的生物学病因。

4、主要表现为兴趣丧失,食欲下降,性欲降低,体重减轻,早醒,情感昼夜变化等生物学症状。

隐匿性抑郁症:隐匿性抑郁在老的一些诊断标准当中,他们认为有一部分抑郁症的患者不是以心情低落的表现为主,而是以躯体不适的主诉为主,总是说这里不舒服那里不舒服,到处去看病,然后也没有查出一个具体的疾病,但是患者还是这里不舒服,那里不舒服,还是认为自己有病,还是不停的去看。

在很老的一些诊断标准当中,这个称为隐匿性抑郁,但是现在基本上已经排除了这个病名,没有再把它叫做隐匿性抑郁,而是以躯体形式障碍来命名。

反应性抑郁症:反应性抑郁又称心因性抑郁,是由强烈的精神刺激和持久的精神紧张等应激因素作用疾病的。临床表现以突出的抑郁情绪为主要特征,同时也存在认知、行为和躯体调节功能等多方面的障碍,这一类心因性抑郁症症状表现容易被人理解,且与精神刺激因素有明显的关联,病程可长可短。一般认为在遭遇不良生活事件后,在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下,当超过了个体心理承受能力时就会出现心理障碍,通常认为未被解决的心理冲突是发病的基础。这类病人有以下三种症状:

1、突出的抑郁情绪为主要特征,同时也存在认知、行为和躯体调节功能等多方面的障碍,其症状表现容易被人理解,而且与精神刺激因素有明显的关联。病程可长可短,最多见的就是抑郁癔症型,有大哭大叫的举止行为,有时有夸张的疑病倾向,少有自责多责备他人。

2、抑郁妄想型,有被害妄想表现,还有人格解体非真实感。

3、虚弱抑郁性,以虚弱和无力为主,而也可发展为木僵状态,病程持久。

产后抑郁症:产后抑郁就是在产褥期精神障碍的一种常见的疾病。

1、初期就是产后情绪不良,在产后三到五天以内出现短暂的情绪应激反应,持续几个小时到几天,发生率是26%到85%,它的临床表现就是轻度抑郁,失眠,易激惹,焦虑,易哭泣,情绪不稳定,头痛,疲劳,记忆力减退等等。

2、中期产后抑郁症,在产后六个星期以内,通常是在产后的前两周开始发生,持续时间至少两个星期以上,发生率在8%到18%之间,典型的临床特征是疲劳感,焦虑,易激惹,愉快感缺失,罪恶感,厌食,集中和记忆困难,睡眠障碍应付婴儿不恰当,不能胜任母亲的角色,甚至会出现一些心慌,出汗,头痛胸闷等一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

3、长期产后精神病性的抑郁,这是很严重的,发病突然,发病率还是比较高,可能会出现幻觉妄想和行为紊乱,也叫产后精神病,甚至会出现自残,自杀,伤害婴儿,伤害他(她)人的现象。

更年期抑郁症:更年期抑郁是一种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

男性多发于55~60岁,女性多发于45~55岁。女性较男性明显。

是因精神焦虑、紧张、抑郁等因素而致的综合征。

典型症状:情绪低落、悲观失望,常哭哭啼啼、自责自罪、主观臆断、猜疑他人,焦虑不安、紧张恐惧,稍有惊动不知所措,或是怀疑自己患某种病,尤其是“恐癌症”,重者引起自伤、自杀等行为。

其它症状:女性可有月经不调、性欲减退,或出汗、怕冷、消瘦、乏力等症。

1发生于更年期,以心情低落为主要的临床表现,至少有以下四项:

①兴趣丧失、无愉快感。

②精力减退或疲乏感。

③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④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

⑤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

⑥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⑦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

⑧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

⑨性欲减退。

2症状持续至少2周。

3可存在某些分裂症状,但不符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若同时符合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标准,在分裂症状缓解后,满足抑郁发作标准至少2周。

4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抑郁。

遗传性抑郁症:抑郁症遗传给子女的概率有多大?

抑郁症有一定的遗传倾向,父母患抑郁症,子女患病的概率高于普通人群,其患病风险大约是一般人群的2~10倍。

抑郁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是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及社会环境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生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电生理等,其中遗传因素是抑郁症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研究表明40%~70%的抑郁症患者有遗传倾向,特别是一级亲属罹患抑郁症的概率高出一般人群2~10倍,寄养子女调查显示患病父母的亲生子女即使寄养到基本正常的环境中仍具有较高的抑郁症发生率。但也并不能认为父母患抑郁症,孩子就一定会患病,抑郁症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且还与心理、社会因素等有关。

家族中一级亲属有患抑郁症的人,一定要多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出现长时间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一定要及时就诊。抑郁症的发生与患者的个体的遗传素质密切相关,但是迄今为止比较肯定的结论是抑郁症的发生不能用遗传学一种因素来解释。通过相关的研究发现,40%-70%的抑郁症患者具有遗传倾向,而且抑郁症患者的亲属,特别是一级亲属患抑郁症的概率比一般人群高2-4倍,并且抑郁症家系遗传具有发病年龄越来越小,病情的严重程度越来越高的一些特征。通过相关的基因学的研究也发现抑郁症是多位点基因的遗传,所以并不能说抑郁症亲代当中有,那么子代当中一定就会发生抑郁症。抑郁症的发生与遗传、心理、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1、通过家系研究:重性抑郁症患者一级亲属患者患病率,约高出一般人群的二到四倍,并且抑郁症的家系遗传具有发病年龄逐代减小,和疾病严重程度逐代增加的特征。初次发病年龄小,通常小于三十岁反复发作或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等的障碍的先症者,他的家族遗传性更明显。

2、双生子的研究:双生子研究可以看出抑郁症的遗传度约为百分之三十七。异卵双生子的发病率一致率为20%,同卵双生子,发病一致率为44%。

3、遗传方式研究:抑郁症的发病与个体的遗传素质密切相关,目前确切的机制还不是很清楚。抑郁症相关遗传方式的一个假设包括单基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x染色体显性遗传和多基因遗传。目前倾向于多基因遗传的遗传方式,抑郁症有遗传倾向并非是遗传疾病。

抑郁症疾病定义:

抑郁症是抑郁障碍的一种典型情况。抑郁症是一种患病率高、治疗率低且复发率高的精神障碍,它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部分患者有存在自伤、自杀行为,可伴有妄想、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严重时可能发生抑郁性木僵。发作时一般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力缺乏等。

抑郁症流行病学:

大多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好发于秋冬季。平均起病年龄为20~30岁,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约2:1)。

2019年中国精神卫生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抑郁障碍的终身患病率为68%,12个月患病率为36%,其中,抑郁症的终身患病率为34%,12个月患病率为21% 。

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有关全球疾病负担的统计显示,抑郁障碍的伤残调整生命年(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年)上升至第11位,研究还显示抑郁障碍已成为导致伤残损失健康生命年(因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年)的第三大原因,到2020年也就是今年,抑郁症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疾病负担源。

抑郁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涉及生物化学、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学、睡眠与脑电生理异常、脑影像学、遗传学、心理社会因素等。

抑郁发作的表现可分为核心症状群、心理症状群与躯体症状群三方面。

既往常以“三低”概括抑郁发作,即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这三种症状被认为是典型的重度抑郁的症状,但这些典型症状并不一定出现在所有的患者中。

情绪低落:自我感觉到的或是他人可观察到的情绪低沉、苦恼忧伤,觉得痛苦很难熬过去,感觉不到开心,甚者觉得度日如年、生不如死,常常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几乎每天都存在低落的心境,一般不随环境变化而变化。

兴趣减退或快感缺失:凡事都提不起兴趣或是兴趣下降,对以前的爱好丧失热情,失去了体验快乐的能力,不能从平日从事的活动中收获乐趣。即使有一些简单的活动比如看书、看电视,其主要目的也只是消磨时间,无法从中获取快乐。

心理症状:表现为心烦、担心、紧张、胡思乱想、担心失控或发生意外等。思维迟缓、自觉反应迟钝、思考问题出现困难、决断能力下降、言语减少、语速变慢、音量降低,严重者应答及交流也会出现障碍。

认知症状:主要表现为对近期发生事情的记忆能力下降、注意力障碍、信息加工能力减退、对自我和周围环境漠不关心等。

严重时会产生“三无症状”,即感到无用、无助和无望。

无用:自我评价降低,认为自己生活毫无价值、充满失败、一无是处。

无助:感到自己无能为力、孤立无援。

无望:认为自己没有出路、没有希望、前途渺茫。

自责自罪:对自己既往的一些轻微过失或错误痛加责备,严重时会产生深深的内疚或是罪恶感,认为自己罪孽深重,必须受到社会的惩罚。

自杀未遂和行为:严重的抑郁患者常伴有消极自杀的观念和行为,自杀观念常常比较顽固、反复出现,所采取的自杀行为往往是计划周密、难以防范的,因此,自杀行为是抑郁障碍最严重的、最危险的症状。

精神运动性改变:可出现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迟滞:表现为动作迟缓、思维缓慢、活动减少、生活懒散、疏远亲友、回避社交、工作效率下降、不注意个人卫生,严重者会发展成少语、少动、少食或不语、不动、不食,即“抑郁性木僵”状态。

激越:脑中会不由自主的反复想一些没有目的的事情,思维内容没有条理,因而在行为上表现出烦躁不安、不能控制自己,甚至会出现攻击行为。

精神病性症状:严重的抑郁障碍患者可出现幻觉或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自知力:部分抑郁障碍患者能够主动求治并描述自己的病情和症状,此为自知力完整。

严重的抑郁障碍患者可能缺乏对当前状态的正确认识,甚至完全失去求治愿望,此为自知力不完整或缺乏。

躯体症状:睡眠障碍,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轻浅、多梦、早醒、睡眠感缺失等。其中,以入睡困难最为多见,一般比平时延时半小时以上,而早醒则最具特征性,一般比平时早醒2-3小时,醒后不能再入睡。

饮食及体重障碍: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和体重减轻。

精力丧失:表现为无精打采、疲乏无力、懒惰。

抑郁情绪昼重夜轻:抑郁情绪常在晨起后加重,在下午和晚间则有所减轻,此症状是“内源性抑郁”的典型表现之一。但是部分心因性抑郁障碍患者的症状则可能在下午或者晚间加重,与前述相反。

性功能障碍:可以是性欲的减退乃至完全丧失、出现性功能障碍。

其它非特异性躯体症状:如头痛、背痛等躯体任何部位的疼痛,还可有口干、出汗、视物模糊、心慌、胸闷、恶心、呕吐、胃部烧灼感、尿频、尿急等多种表现。

西医治疗抑郁症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

治疗原则:全病程治疗原则、个体化合理用药原则、量化评估原则、抗抑郁药单一使用原则、联盟治疗原则等。

抑郁症的全程治疗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急性期治疗、巩固期治疗和维持期治疗。

药物治疗:

药物是治疗抑郁症的主要治疗方法,需要注意的是,精神类药品应在医生指导下,严格遵照医嘱服用。

急性期治疗:

急性期治疗的目的是控制症状、尽量使患者达到临床痊愈。

抗抑郁药物一般在2~4周开始起效。

若用药治疗6~8周无效,可改用同类另一种药物或另一类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

巩固期治疗:

目的是防止患者在急性期症状部分缓解后,因早减药或停药后出现症状复燃。

巩固期患者病情不稳、复燃风险较大,需持续治疗至少4~6月,需强调治疗方案、用药剂量、使用方法与急性期相同。

维持期治疗:

为了降低复发的风险,结束巩固期治疗之后还应进行维持期治疗。

维持治疗时间的研究尚不充分,一般如出现两次以上的复发,尤其是青少年起病、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病情严重、自杀风险大或有家族遗传史的患者,其维持治疗的时间应至少2~3年;多次复发者(3次或以上)主张进行长期维持治疗。

一般以急性期治疗剂量作为维持治疗的剂量,可以有效防止复发。

维持治疗结束、病情稳定后,可缓慢(数周)减药止治疗,同时应密切监测复发的早期症状,一旦出现,应迅速恢复原有治疗剂量。

西医的其它治疗: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主要是指通过和医生谈话、交流来进行治疗,根据针对的问题不同,可分为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动力学治疗、人际心理治疗及婚姻家庭治疗等。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常合并进行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对轻、中度抑郁症的疗效与抗抑郁药疗效相仿。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严重的或内源性抑郁,往往不能单独使用心理治疗,需要在药物基础上联合使用。

物理治疗:临床上同时也可联合使用改良电休克治疗(MECT)和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等治疗辅助治疗,其中,MECT可有效治疗抑郁症,并可降低患者自杀死亡率。但易复发。

中医诊断抑郁症病因可分为三种:

1、肝气郁结,情绪不宁,症见神情郁闷,心境低落,忧伤愁苦,悲观绝望,胸闷肋痛,不思饮食,大便失常。女子月事不行,舌苔薄腻,脉多弦细。

2、气滞痰郁,精神抑郁,症见神志呆钝,胸中窒闷,忧虑自责,淡漠不语,不思饮食,生活疏懒,惊恐心慌,或兼肋痛。舌苔白腻,脉弦滑。

3、心脾两虚,神疲艺懒 症见神志恍惚,多思善虑,心悸胆怯,失寐多梦,食不倦怠,脘闷腹胀,头晕神疲。

抑郁症的主要病因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虽然肝、脾、心三个脏腑皆有相关,但各有侧重。肝气郁结多与气、血、火相关,而食、湿、痰主要关系于脾,心则多表现为虚证,如心神失养、心血不足、心阴亏虚等,也有一些属于正虚邪实,虚实夹杂的证候。抑郁症初病在气,久病及血,故气滞血瘀的证候在临床上十分多见,抑郁症日久不愈,往往损及脾、肾,造成阳气不振、精神衰退证候。

从中医角度来看,抑郁症是在瘦体虚弱的基础上,气机郁滞所导致的,那瘦体虚弱它是一个基础,瘦体虚弱就像我们平时所讲的,一个房间里面,它的电源动力一样,这个动力就是人体的元气,瘦体虚弱就是元气不足,元气不足的基础上,电流有时候就很难做功,很难做功气机就会阻滞在那个地方。特别是肝气是比较容易郁结的,在瘦体虚弱基础上,肝气郁结以后就容易形成抑郁症,所以瘦体虚弱应该是疾病的根本所在,肝气郁结是一个继发因素。

中医的治疗方法:

抑郁症属于中医学中的郁证。中医的治疗方法以疏肝理气的治法为主,再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配伍健脾祛湿药、益气健脾药等……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畅、气机郁滞所引起的。情志不畅是造成气机失调而情绪抑郁的重要原因,气机郁滞以肝气郁结为主,肝喜条达恶抑郁,因此中医治疗抑郁症以疏理肝气、疏肝解郁的方法为主。

《黄帝内经》又是如何来阐述抑郁症呢?

《黄帝内经》对抑郁症的阐述是情志致病,喜怒常情,不节致病 《灵枢·邪客》:“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喜怒哀乐乃人之常情,犹如自然界存在风雨寒暑一样。然而,如果情志活动失调,便如四季不时之邪一样,可以引起疾病。《灵枢·百病始生》:“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将情志因素作为疾病内伤病因。张景岳在《景岳全书·郁证》云:“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李用粹《证治汇补》:“有病久而生郁者,亦有郁久而生病者。”他们的观点都是以《内经》的情志病因学说为滥觞的。

七情五志,可伤五脏 《素问·宣明五气》指出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如此则将五脏看作为是具有活的灵魂的肉体器官,这就是通过调节脏腑功能而调节情志或通过调节情志而调节脏腑功能的理论基础。相对于将组织器官看作是肉体而没有灵魂的现代医学而言,这是最本质的区别点。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关于“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五志伤五脏的说法,只是借助了五行学说而已,其实并非一一机械对应。五脏之中,以心与情志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神气舍心(《灵枢·天年》)”“愁忧恐惧则伤心(《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忧思伤心(《灵枢·百病始生》)”,此之谓也。《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说明脏腑君明臣安则体寿无殃。

情志伏邪 ,负性情绪积蓄发病。

秋忿冬怒,久郁发病 《素问·脉要精微论》有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忿”的本义为心乱如麻,情绪糟糕,为怒的初级状态。犹如外感热病有潜伏期一样,情志致病也有类似潜伏期的过程,“秋”“冬”代表时间变化,不妨可称之为“情志伏邪”。人生不如意事多能自行调节排遣,时过境迁便可释然;倘若怀抱悒郁耿耿于怀,一旦超出机体的调节能力,有朝一日终能因郁致病。“秋忿”“冬怒”相当于是从隐性郁证转化为显性郁证。此语如从气候转换角度解释,转弯抹角反失其真。

提出情志病因学说是《黄帝内经》的重要学术贡献。

通过我的临床实践证明:针灸推拿治疗轻度、重度、顽固性、遗传性抑郁症效果好,痛苦小,没有复作用,见效快,治愈率高,恢复的快,不易复发,可根治。

备注:此篇文章原稿写于公元二零二零年九月十三日。

姓名:刘晏华 我的关爱心理咨询中心首席心理专家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考特级授课老师

国际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师

中国心理学会会员

香港心理卫生研究发展中心特聘大中华区顾问

市劳动局特邀职业生涯规划督导师

“1115”特大火灾市政府指定现场心理专家

香港M&A投资管理集团特聘员工心理援助专家

中美(哈佛医学院)认知治疗师

CAPA(美国心理学会)精神分析师

中美团体治疗师

EAP特级心理讲师 精神重症:精神分裂;抑郁;双相情感障碍(躁郁);癔症等

神经症:强迫症;恐惧症;焦虑症、睡眠障碍等

职业心理: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职场人际关系;职业压力管理、职业心理健康等

青少年心理:青春期自我同一性定位;厌学;网瘾;人际关系处理;

适应不良等

一般心理问题:婚姻情感;亲子关系等 温暖细腻,善于把握来访者的人格特质、基础、结构,在意识和潜意识的双层面予以深入解析,探寻来访者问题的心理根源。帮助来访者发现并培养自身的心理能量, 引导来访者应用自身所具有的力量来完成最终的心理成长。

我的母亲就是双向 情感 障碍,她是从年轻的时候就间歇性的有一些症状,发作的时候,不想动,老想睡觉,不想吃东西,也去医院看过,他们给的答案也各不相同,也吃过药,住过院,因为当时也不算严重,而且是间歇性的,再加上家人也都不懂是怎么一回事,所以一直也没有重视(应该早点重视起来)。后来大学毕业,从山东来到上海工作,而且在上海成家,她的病情好像加重了,严重的时候,她会打人,怀疑有人跟踪她,她自己跟我说也有想过自杀……当时,真的是很担心,在县城医院、市区医院都看过,但都没有根治,过一段时间,当碰到什么烦心事,她又会发作。直到2016年,第二次来上海诊断的时候,医生确诊说是双向 情感 障碍,(之前有说是癔症,有说是精神分裂,)并建议长期吃药治疗,所以从那时起,一直坚持吃药,先是在上海这边配药,后来是在老家当地拿药,应该说效果还是很明显的,这两年,尤其是这一年多来特别稳定,碰到什么急事也都能平静,我们过年回老家的时候也不焦躁了,可以说完全恢复正常吧,当然药还是一直吃着,虽然吃药有一定副作用,但还是希望巩固住以后再停药。

作为一个病人家属,想跟你分享几点个人的感受:

1、好好的理解病人

作为病患本人应该是很痛苦的,吃药、住院是其次,关键是他们内心的痛苦,不被人理解,不被人接受。所以,做为家人一定要多多理解他,多跟他交流,多关心他,多鼓励他,多给他支持,多给他信心,这种支持与理解,对他战胜疾病很重要。

2、病人家属要有乐观积极的心态

我能体会到自己亲人生这种病的那种负面的感受,前几年的时候,我一想到母亲的病痛就想流泪,感到自责,还有一股莫名的消极,感觉像有股大石头压在心头。但是后来,我觉得自己不能这样,这样还是自己内心不接受母亲的病情,对于母亲,对于自己,对于家庭都不好。所以,慢慢调整自己的心态,去正视母亲的病情,不管它有多么顽固,去多多理解接受母亲,她的痛苦,她的苦痛。只有身边的人乐观起来,勇敢的面对疾病,病人自己才有信心去面对,而且得到支持,而这种家人的理解和支持甚至比医生和药物更有价值。

3、医生药物和心理疏导相结合

我个人感觉这个疾病的根本解决还是靠病人内在的心理成长,是要她自己在内心真的放下一些原来放不下的东西,接受一些原来接受不了的东西,唯有如此,这个病才有可能真正根治,所以,还是关键还是要打开病人的心锁。医生和药物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呢?也要相信专业,相信科学,如果病人真的处于发作状态,处于危险状态,我们也必须对他进行干涉。药物的干涉,虽然不会让她根除病根,但可以先管住病人,先控制住病人,心理疏导必须是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才可以做,如果她始终是狂躁的状态,什么疏导都不可能发生。

4、接受

接受病人,接受疾病,接受一切可能的现实,抱着一颗接受的心去面对,相信一定会好起来的。

心累,却不敢死。

有时候实在想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过这样的与众不同的人生,时间长了就把这归结成命运,或许只有前世欠的孽债能让自己的心理得到救赎。

如果说能用钱改变孩子的精神病状况,我想很多父母亲愿意为了孩子一辈子偿还债务,然而事实是无论你付出了什么,都改变不了孩子是精神病这个事实。

这个事实也会像石头一样压在心头,始终没法透气一样压抑郁闷,有时候让人觉得窒息。

其实我女儿到现在我也不知道究竟是精神分裂症还是双相 情感 障碍,国家级的教授也看了,专业系统治疗做了好几次,我分不清哪个医生说的是对的,有的医生说是分裂,有的医生说是双相,而针对性的治疗都各做了两次,孩子状态也没有好太多。

也有医生说我的孩子是精神病类型的双相 情感 障碍,可是我却没有力气去判断辨别了,用药都差不多,针对性治疗都没有很好疗效,所以还有必要知道答案吗?

每次把孩子送去医院都耗心费力百般算计,要不然送不进去精神病院。我也有病耻感,孩子身上的失败是父母最大的失败,所以我的生活圈子开始越来越小,最后辞职。

我永远记得孩子第一次出院不久回家犯病时发脾气之后,我丈夫跟我婆婆哭着说的一句话:妈,孩子这样我这辈子不是完了吗。之后是婆婆在一旁流泪,我在一旁痛哭。

有四年时间我们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救治的,直到医生说:只能这样控制了,以后只能看病情发展变化了。

为了方便就医,家里搬到了有专科医院的三线城市,而且离医院不远。

孩子没走到意识不清的程度,她甚至说自己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寄生虫,说自己不敢看以前的同学,因为人家都上大学了。我也为此一度欣喜:这不是和正常人没区别吗?

于是,按照她的意愿去让她学技术,做零工,锻炼做小生意……可是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没有一样她能坚持下来的,做几天就够开始厌烦。

刚开始的时候,我以为这病靠养为主,于是带着药陪她 旅游 了多少个风景区,但是事实告诉我,把治疗精神分裂寄托在 旅游 上就是一个烧钱的传说。

药物的关系导致孩子很胖,但是不敢私自停药,精神分裂患者每次复发都需要加大药量,药量越大人越胖,对肝肾伤害也越大,所以明明知道药物有那么大的副作用,还是天天担心她忘记了吃药。

今年孩子状态还可以吧,三年了都是她自己服药,以前是我监督,后来她反感说是我监视她,所以近三年都是她自己服药,春季的时候,疫情减轻了就让她爸赶紧去医院多买些药备用,预防疫情发作。并且春天,甚至现在这些天疫情影响较大,她也听话不出门了。

平常都是去海边锻炼减肥,现在都省了,在屋里用呼啦圈减肥。

因为在个体机构减肥三次了都失败,所以我鼓励她自己减肥,减掉十斤给她一千块钱。精神病患者减肥是相当困难的,减肥就意味着压力,克制饮食,一个不小心就可能犯病,兢兢战战减肥了三次没有效果之后,我对孩子进行了奖励式减肥,不限制时间,不限制饮食,减肥十斤奖励一千,现在,孩子已经从我这里得到三千了,但是再减去三十斤,她也还是个胖子。可以想象人有多胖。

家里的老二,被姐姐打了好几次,却也只敢背后跟我哭诉:妈妈,为什么人家都有脾气那么好的姐姐,我姐姐脾气这么不好?我实在太怕她了……

我的孩子啊,我也想知道,更想哭,却早就没有了眼泪。

谢谢平台邀请,这样的家庭大多都很不幸,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还有精神和心理上的巨大压力。

首先是经济上大多比较困难,因为患者本身丧失劳动能力,而且还需要家属专门抽出至少一个人辞职护理和监护患者,其经济状况可想而知;

再加上由于患者患病所带来的“病耻感”和周围人的歧视和白眼,家属面临着巨大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

常常有家属对我们说:

“自己都快要崩溃了!”

我还经历过一个患者母亲因女儿久治不愈,屡次复发,不堪重负而最后以自杀了结自己生命的悲剧。

可见其生活负担和精神压力何其之大!

这就需要我们国家要在医保政策上向这些罹患精神疾病的人予以倾斜和关照,增加其报销比例;

各级民政部门和残联机构也应进一步加大补助和救助力度,并力所能及地安排精神残疾患者的就业,以减轻其家庭负担;

各级精神卫生机构的医护人员除给患者进行诊疗外,多关注患者家属的心理 健康 问题,在这方面,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早在30年前就开始每周给家属做“ 健康 讲座”,是我们业界学习的榜样!

家里有精神分裂或者双向情感障碍等精神病的家属,生活过的怎么样? 精神分裂症或者是双向障碍的病人,这种病人本身就属于特殊的群体,在家属之间精神生活方面上都需要特殊的照顾以及支持,如果有这种病人的家属需要做好家庭中的康复训练,需要从以下方面。

1照顾好病人的起居生活,同病人一起制定每日休息的时间表,每周计划运动,防止懒散卧床,无事可做胡思乱想。

2督促病人继续坚持定期去医院复查,特别是需要按药物复查并接受医生的心理治疗以及康复治疗,且不可擅自的减药停药,实践证明许多病人均在减药,停药以后3~5个月内都会出现复发。

3关爱病人的精神活动,常与病人谈心,带着病人参加一些 社会 活动文艺活动,培养个人兴趣爱好,同时增加康复的信心,如果有复发的兆头,需要及时的就医,防止病情复发。

4做好家庭康复工作,家属要学习一些精神卫生知识,参与社区医生举办的家庭卫生讲座,定期康复训练计划与社区医生一起,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治疗最佳的康复方案。

5争取 社会 各方面的支持,如果病人的单位以及领导同事亲友邻居特别是居委会对康复计划有多方面的支持,去除各方面的不良诱导,使病人缓解,以后可能多休息别干活,有的单位让病人在家呆着不上班,照发工资,致使病人不积极活动,这些都可能会诱发疾病的发作,嗯。

所以说家里有这样的病人,需要一个真正的好人来正常安排他的起居生活,如果是以上这些条件都不具备,可以到当地的养老机构或者是特殊的精神群体机构,有专业的医生看护服药治疗,包括药物保养,这种这种疗养场所也是很多人最佳的选择。

不好吧,起码大部分患者家庭的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毕竟精神分裂症和双相 情感 障碍都是严重精神障碍,处于发病期的患者确实可能给家人或周围人带来很多不便,甚至是危险。但也有患者朋友精神症状完全消失,过着完全正常的生活。这与疾病的性质有关,但也与每一名患者的个体差异密切相关。总的说积极配合治疗,坚持治疗的患者, 社会 适应一定是会好于不积极配合治疗的患者的。

影响一定是有的,有些家庭因此分崩离析

我的患者构成中,最多的一定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我想这也是任何一个工作十年以上普通精神科医生共性的问题。为什么?因为精神分裂症严重,因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往往需要被动住院,因为有些时候家人没有选择。

我的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是一名50多岁的女性,她的丈夫因为她的嫉妒妄想而被她逼着在几年前就离了婚,但即使这样丈夫也没有离开她,而是以自己没有住房为借口一直和她生活在一起,也承担起了照顾她,以及帮助她善后,向邻居道歉的责任。因为患者存在关系妄想和被害妄想,总是认为邻居要害自己,有时会故意将垃圾倒在邻居门口,或者大晚上故意敲墙,最严重的时候在邻居家门口烧起了黄纸,搞的整个单元都烟雾弥漫,被警察抓到了派出所。

她的丈夫虽然在法律上是前夫,但却一直担负着监护人的义务,清理楼道,消除影响,送她入院治疗,多年来一直都是他这个前夫在做。用他的话说,就算离婚了不还有儿子(儿子在外地)吗?也还是一家人。

所以她的家早已支离破碎,如果没有她这个“前夫”,可能患者自己都不知道怎么活下去。即使这样前夫也是疲于奔命,又要工作,又要照顾她。这样的生活,也真难为他了。

再来说一说双相 情感 障碍的患者

双相 情感 障碍从严重程度上讲,还是要好于精神分裂症。因为双相 情感 障碍本身虽然也会慢性迁延,但实际上还是发作性疾病,单次发作缓解后是可以达到完全缓解的程度的。所以双相 情感 障碍的缓解期患者 社会 适应一般会更好。比如之前一名让我印象深刻的女患者,在最初的几年一直反复发作,因此丢了事业单位的工作,丢了爱情,丢了尊严。但毕竟发作性疾病还有缓解的时候,而一年缓解期家人给其安排了相亲,两个年轻的男女坠入了爱河,相处一段时间后就打算结婚,两人甚至还因此特意坐火车来找我征求意见。现在几年过去了,这名女患者也会有明显的 情感 波动的时候,甚至有些时候也会产生一些妄想内容。但就是这段婚姻,或者说对这段婚姻生活的执念,支撑着她挺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复发倾向,4年没有明显的发作,4年没有再来住过院。当然,药物一直在坚持服用,因为她知道,药物不是她的敌人,是帮助她正常生活的朋友。

总的来说过的有很不如意的,也有有一些不如意的,也有一些影响真的很小,能基本保持正常生活的。想要减少对生活的影响,积极治疗,坚持遵医嘱服药,帮助是最大的。

如果一个家庭有这样的病人,家人肯定是很累的。会承受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一方面这种病难治愈,二来病人不配合。所以这种病一定要尽早抓紧治疗,治疗及时也可痊愈,免得都遭罪。如果治疗不及时,发展严重就会有可能终身不愈,那么一家人将永无宁日。

社会 该建立一个机构,医院和工厂合并的那种,一些患者是有劳动力的,给他们分类,让他们在里面可以工作,这样可以养活自己给家庭情况差的减轻负担,随着生活压力大,得这病的太年轻化了,精神病种就是不定时炸弹,在家里在 社会 上对周围人群都不安全,呼吁有关部门有关单位,为这个群体开启这扇大门。[祈祷]

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一个人,是我妹妹的同学。因为长年吃药的缘故,她比较肥胖。平时经常会累,贪睡,不愿动。

平时人很热情,很爱与人聊天的。假如她不说,别人不会看出她有这个病。但是,她常常会心情低落,很自卑!

读书时期还割腕自杀了,情绪波动很大,曾经她妈妈非常担心她。还好,后来控制住了,而且还结婚生子了!

幸好,她家里有钱,房子车子工人都给她准备了,生活无忧!现在,只要她定时吃药,没有给她家属造成多大困扰。

我是一名精神科医生,见过许多的精神分裂症和双相 情感 障碍的患者家属。每次看到他们,与他们谈话,我其实内心对他们是充满敬意的,因为能够耐心地跟我讨论病人的病情,能够非常负责地将病人送过来治病,他们的内心其实是非常坚强的,并且他们承受的痛苦是我们看不到的。因为我对待患者和家属的态度都比较好,因此经常有家属在跟我谈话过程中吐露内心,讲着讲着就哭了。患者反复复发、不吃药、不工作、乱花钱、外跑、自杀等等。这类疾病不仅仅加重了一个家庭的经济负担,也加重了心理负担。许多家庭因为有一个成员患有精神疾病而破裂。而作为精神科医生我非常想治好每一位患者,让他们尽早回归 社会 ,但是不管怎么努力,科学的进步仍然赶不上疾病的速度,现有的医疗技术仍然无法解决所有的疾病。在此,我想对这些家属说:你们辛苦了!

我大哥和二哥都是,受他们影响,没人愿意嫁入我家,但我们都生活的很好。我坚信,只要我们有工作,有固定收入,我不会让他们有温饱和住宿困扰,今生能做兄弟是上辈修来的份,让全家都过的好是我们正常人的责任。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

  CCMD-3

  0 器质性精神障碍

  1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2 分裂症(精神分裂症)和其它精神病性障碍

  3 情感性精神障碍(心境障碍)

  4 癔症、严重应激障碍和适应障碍,及神经症

  5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6 人格障碍、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及性心理障碍

  7 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

  8 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及情绪障碍

  9 其它或待分类的精神障碍和精神卫生情况

  CCMD-3 分类

  0 器质性精神障碍[F00-F09器质性(包括症状性)精神障碍]

  00 阿尔茨海默(Alzheimer)病[F00阿尔茨海默病痴呆]

  001 阿尔茨海默病,老年前期型[F000阿尔茨海默病痴呆,老年前期型]

  002 阿尔茨海默病,老年型[F001阿尔茨海默病痴呆,老年型]

  003 阿尔茨海默病,非典型或混合型[F002阿尔茨海默病痴呆,非典型或混合型]

  009 其它或待分类的阿尔茨海默病[P009待分类阿尔茨海默病痴呆]

  01 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F01血管性痴呆]

  011 急性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F010急性血管性痴呆]

  012 皮层性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F011多发梗塞(脑皮层为主)血管性痴呆]

  013 皮层下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F612脑皮层下血管性痴呆]

  014 皮层和皮层下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F013皮层和皮层下血管性痴呆]

  019 其它或待分类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F018其它或F019待分类血管性痴呆]

  02 其它脑部疾病所致精神障碍[F02在它处分类的其它疾病所致痴呆]

  021 脑变性病所致精神障碍[F02在它处分类的其它疾病所致痴呆]

  0211 匹克(Pick)病所致精神障碍[F020匹克病痴呆]

  0212 亨廷顿(Huntington)病所致精神障碍[F022 亨廷顿病痴呆]

  0213 巴金森 (Parkinson)病所致精神障碍[F023巴金森病痴呆]

  0214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所致精神障碍[F028肝豆状核变性痴呆]

  022 颅内感染所致精神障碍[F028在它处分类的其它疾病所致痴呆]

  0221 急性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F028在它处分类的其它疾病所致痴呆]

  0222 克—雅(Creutzfeldt-Jacob)病所致精神障碍[F021克一雅病痴呆]

  0223 脑炎后综合征[F071]

  023 脱髓鞘脑病所致精神障碍[F028在它处分类的其它疾病所致痴呆]

  0231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和急性出血性白质脑炎所致精神障碍

  [F028在它处分类的其它疾病所致痴呆]

  0232 多发性硬化所致精神障碍[F028在它处分类的其它疾病所致痴呆]

  024 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F07]

  0241 脑震荡后综合征[F072]

  0242 脑挫裂伤后综合征 [F078其它器质性人格和行为障碍]

  025 脑瘤所致精神障碍[F028在它处分类的其它疾病所致痴呆]

  026 癫痫所致精神障碍[F028在它处分类的其它疾病所致痴呆]

  029 以上未分类的其它脑部疾病所致精神障碍[F028在它处分类的其它疾病所致痴呆]

  03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F028在它处分类的其它疾病所致痴呆]

  031 躯体感染所致精神障碍[F028在它处分类的其它疾病所致痴呆]

  0311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所致精神障碍[F024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性痴呆]

  032 内脏器官疾病所致精神障碍[F028在它处分类的其它疾病所致痴呆]

  033 内分泌疾病所致精神障碍[F028在它处分类的其它疾病所致痴呆]

  034 营养代谢疾病所致精神障碍[F028在它处分类的其它疾病所致痴呆]

  035 结缔组织疾病所致精神障碍[F028在它处分类的其它疾病所致痴呆]

  0351 系统性红斑狼疮所致精神障碍[F028在它处分类的其它疾病所致痴呆]

  036 染色体异常所致精神障碍[F028在它处分类的其它疾病所致痴呆]

  037 物理因素所致精神障碍[F028在它处分类的其它疾病所致痴呆]

  039 以上未分类的其它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F028在它处分类的其它疾病所致痴呆]

  0391 围生期精神障碍[F530其它待分类的与围生期相关的轻度精神和行为障碍]

  09 其它或待分类器质性精神障碍[F068其它,或F069 待分类的其它脑损害、功能紊

  乱、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F09待分类器质性痴呆]

  器质性精神障碍第 5位编码表示:

  0XXX1器质性智能损害(痴呆)[F00 痴呆]

  0XXX2器质性遗忘[F028非酒精或精神活性物质所致器质性遗忘综合征]

  0XXX3器质性人格改变、习惯与冲动改变、性心理改变[F07]

  0XXX4器质性意识障碍(如谵妄)[F05非酒精或精神活性物质所致谵妄]

  0XXX5器质性精神病性症状

  [F060器质性幻觉障碍,F062器质性妄想症或精神分裂样障碍]

  0XXX6器质性情感障碍[F063]

  0XXX7器质性癔症样综合征[F065器质性解离障碍]

  0XXX8器质性神经症样综合征[F068其它器质性精神障碍]

  1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F10-F19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和行为障碍或F55 非成瘾药物滥用]

  10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F10—F19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和行为障碍]

  101 酒精所致精神障碍[F10酒精所致精神障碍和行为障碍]

  102 阿片类物质所致精神障碍[F11阿片类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和行为障碍]

  103 大麻类物质所致精神障碍[F12大麻类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和行为障碍]

  104 镇静催眠药或抗焦虑药所致精神障碍[F13镇静催眠药所致精神障碍和行为障碍]

  105 兴奋剂所致精神障碍[F14可卡因或F15 其它兴奋剂所致精神障碍和行为障碍]

  106 致幻剂所致精神障碍[F16致幻剂所致精神障碍和行为障碍]

  107 烟草所致精神障碍[F17烟草所致精神障碍和行为障碍]

  108 挥发性溶剂所致精神障碍[F8挥发性溶剂所致精神障碍和行为障碍]

  109 其它或待分类的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F9 多种药物、其它,或未确认的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和行为障碍]

  10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第 4位编码表示:

  10X1 急性中毒[F1X0]

  10X2 有害使用[F1x1]

  10X3 成瘾综合征(依赖综合征)[Fx2依赖综合征]

  10X4 戒断综合征[Fx3]

  10X5 精神病性障碍[F1x5]

  10X6 遗忘综合征[F1x6]

  10X7 智能损害(痴呆)[F1x73痴呆]

  10X8 残留性或迟发性精神障碍[Fx7残留性或迟发性精神病性障碍]

  10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第 5位编码表示:

  10XX1意识障碍(如谵妄、昏迷)[Fx03急性中毒并谵妄;F1x05 急性中毒并昏迷]

  10XX2幻觉症[F1x52幻觉为主]

  10XX3妄想症[F1x51妄想为主]

  10XX4抑郁综合征[F1x54抑郁为主]

  10XX5躁狂综合征[F1x55躁狂为主]

  10XX6病理性中毒[F1x07]

  10XX7病理性重现(闪回)[F1X70]

  11 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111 非成瘾药物所致精神障碍[F55非成瘾药物滥用]

  112 一氧化碳所致精神障碍[F59待分类的生理障碍和躯体因素相关的行为综合征]

  113 有机化合物所致精神障碍[F59待分类的生理障碍和躯体因素相关的行为综合征]

  114 重金属所致精神障碍[F59待分类的生理障碍和躯体因素相关的行为综合征]

  115 食物所致精神障碍[F59待分类的生理障碍和躯体因素相关的行为综合征]

  119 其它或待分类的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F558其它,或F559待分类的非成瘾物质滥用]

  2 分裂症(精神分裂症)和其它精神病性障碍

  [F20—F29精神分裂症,分裂型障碍和妄想性障碍]

  20分裂症(精神分裂症)[F20 精神分裂症]

  201偏执型分裂症[F200]

  202青春型(瓦解型)分裂症[F201]

  203紧张型分裂症[F202]

  204单纯型分裂症[F206]

  205未定型分裂症[F203]

  209其它型或待分类的分裂症[F208; F209]

  2092 晚发性分裂症等。

  分裂症的第 4位编码表示:

  20X1 分裂症后抑郁[F204]

  20X2 分裂症缓解期[F20X5 分裂症缓解型]

  20X3 分裂症残留期[F20X4 分裂症残留型]

  20X4 分裂症衰退期[F20X8 分裂症衰退型]

  21 偏执性精神障碍[F22妄想型精神障碍]

  22 急性短暂性精神病[F23急性短暂精神病性障碍]

  220 分裂样精神病[F232]

  221 旅途性精神病[F239待分类的急性短暂精神病性障碍]

  222 妄想阵发(急性妄想发作)[F233]

  229 其它或待分类的急性短暂性精神病

  [F238其它;或F239 待分类的急性短暂精神病性障碍]

  23 感应性精神病[F24]

  24 分裂情感性精神病[F25]

  241 分裂情感性精神病,躁狂型[F250]

  242 分裂情感性精神病,抑郁型[F251]

  243 分裂情感性精神病,混合型[F252]

  29 其它或待分类的精神病性障碍[F28; F29]

  291 周期性精神病[F28其它非器质性精神障碍]

  3 情感性精神障碍(心境障碍)[F30-F39]

  30 躁狂发作[F30]

  301 轻躁狂[F300]

  302 无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F301]

  303 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F302]

  304 复发性躁狂[F308其它躁狂发作]

  3041 复发性躁狂,目前为轻躁狂[F308其它躁狂发作]

  3042 复发性躁狂,目前为无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F308其它躁狂发作]

  3043 复发性躁狂,目前为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F308其它躁狂发作]

  309 其它或待分类的躁狂[F308; F309]

  31 双相情感障碍[F31]

  311 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轻躁狂[F310]

  312 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无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F311]

  313 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F312]

  314 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轻抑郁[F313]

  315 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F314]

  316 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F315]

  317 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混合性发作[F316]

  319 其它或待分类的双相情感障碍[F318; F319]

  3191 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快速循环发作[F318]

  32 抑郁发作[F32]

  321 轻抑郁[F320]

  322 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F321]

  323 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F322]

  324 复发性抑郁[F33]

  3241 复发性抑郁,目前为轻抑郁[F330]

  3242 复发性抑郁,目前为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332]

  3243 复发性抑郁,目前为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333]

  329 其它或待分类的抑郁[F328; F329]

  33 持续性情感障碍[F34]

  331 环性情感障碍[F340]

  332 恶劣心境[F341]

  339 其它或待分类的持续性情感性精神障碍[F338; F339]

  39 其它或待分类的情感性精神障碍[F39]

  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第 5位编码表示:

  3XXX1意识障碍(如谵妄)[F39]

  3XXX2伴躯体症状[F3XXX]

  3XXX3慢性[F3XXX]

  3XXX4缓解期[F3XXX]

  4 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

  [F44解离(转换)障碍,F43,F40-49]

  40 癔症[F44解离(转换)障碍]

  401 癔症性精神障碍[F449待分类的解离(转换)障碍]

  4011 癔症性遗忘[F440]

  4012 癔症性漫游[F441]

  4013 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F4481多种人格障碍]

  4014 癔症性精神病 [F28其它非器质性精神病性障碍]

  40141癔症性附体障碍[F443癔症性出神和附体障碍]

  40142癔症性木僵[F442解离性木僵]

  402 癔症性躯体障碍[F444解离(转换)运动障碍]

  4021 癔症性运动障碍[F444解离(转换)运动障碍]

  4022 癔症性抽搐发作[F445解离(转换)抽搐发作]

  4023 癔症性感觉障碍[F446癔症性感觉麻木和感觉丧失]

  403 混合性癔症躯体—精神障碍[F447混合性解离(转换)障碍]

  409 其它或待分类癔症 [F448 其它或 F449待分类解离(转换)性障碍]

  4091 Ganser综合征 [F4480 Ganser综合征]

  4092 见于童年和青少年的短暂的癔症性障碍

  [F4482 见于童年和青少年的短暂的解离(转换)性障碍]

  41 严重应激障碍和适应障碍[F43]

  411 急性应激障碍[F430急性应激反应]

  412 急性应激性精神病(急性反应性精神病)

  [F2391待分类的急性应激性短暂精神病]

  413 创伤后应激障碍 [F431]

  414 适应障碍 [F432]

  适应障碍突出症状用第 5位编码表示:

  4141 短期抑郁反应[F4320短暂抑郁反应]

  4142 中期抑郁反应[F438其它严重应激反应和适应障碍]

  4143 长期抑郁反应[F4321]

  4144 其它恶劣心境为主的适应障碍

  [F4323以其它恶劣心境为主]

  4145 混合性焦虑抑郁反应[F4322]

  4146 品行障碍为主的适应障碍[F4324品行障碍为主]

  4147 心境和品行混合性障碍为主的适应障碍[F4325 心境和品行的混合性障碍为主]

  4149 其它或待分类的严重应激障碍

  [F438其它或F439待分类的严重应激反应和适应障碍]

  415 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F439待分类的严重应激反应和适应障碍]

  4151 气功所致精神障碍[F439待分类的严重应激反应和适应障碍]

  4152 巫术所致精神障碍[F439待分类的严重应激反应和适应障碍]

  4153 恐缩症(Koro)[F439待分类的严重应激反应和适应障碍]

  4159 其它或待分类的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F448,F449]

  42 神经症[F40-49]

  421 恐惧症(恐怖症)[F40恐惧焦虑障碍]

  4211 场所恐惧[F400]

  4212 社交恐惧[F401]

  4213 特定的恐惧[F402特定的(单项)恐惧障碍]

  422 焦虑症[F41其它焦虑症]

  4221 惊恐障碍[F410]

  4222 广泛性焦虑[F411]

  423 强迫症[F42强迫性障碍]

  424 躯体形式障碍[F45]

  4241 躯体化障碍[F450]

  4242 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F451]

  4243 疑病症[F452疑病障碍]

  4244 躯体形式植物神经紊乱[F453]

  被病人视为症状起源的器官或系统用第 5位编码表示:

  42441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F4530]

  42442高位胃肠道功能紊乱[F4631]

  42443低位胃肠道功能紊乱[F4532]

  42444呼吸系统功能紊乱[F4533]

  42445泌尿生殖系统功能紊乱[F4534]

  4245 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F454]

  4249 其它或待分类躯体形式障碍[F458其它或F459待分类躯体形式障碍]

  425 神经衰弱[F480]

  429 其它或待分类的神经症或躯体形式障碍

  [F458其它躯体形式障碍;F48其它神经症性障碍]

  5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F50-F59伴有生理紊乱和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

  50 进食障碍[F50]

  501 神经性厌食[F500]

  502 神经性贪食[F502]

  503 神经性呕吐[F505]

  509 其它或待分类非器质性进食障碍[F508其它,或F509待分类非器质性进食障碍]

  51 非器质性睡眠障碍[ F51]

  511 失眠症[F510非器质性失眠症]

  512 嗜睡症[F511非器质性嗜睡症]

  513 睡眠一觉醒节律障碍[F512非器质性睡眠一觉醒节律障碍]

  514 睡行症[F513]

  515 夜惊[F514]

  516 梦魇 [F515]

  519 其它或待分类非器质性睡眠障碍

  [F518其它,或F519待分类非器质性睡眠障碍]

  52 非器质性性功能障碍[F52]

  521 性欲减退[F520]

  522 阳痿[F522非器质性生殖器反应不良]

  523 冷阴[F522非器质性生殖器反应不良]

  524 性乐高潮障碍[F523]

  525 早泄[F524]

  526 阴道痉挛[F525非器质性阴道痉挛]

  527 性交疼痛[F526非器质性性交疼痛]

  529 其它或待分类性功能障碍[F528其它,或F529待分类性功能障碍]

  6 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和性心理障碍

  [F60-F69成人人格和行为障碍]

  60 人格障碍[F60特定的人格障碍]

  601 偏执性人格障碍[F600]

  602 分裂性人格障碍[F601]

  603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F602]

  604 冲动性人格障碍(攻击性人格障碍)[F6030]

  605 表演性(癔症性)人格障碍[F604]

  606 强迫性人格障碍[F605]

  607 焦虑性人格障碍[F606]

  608 依赖性人格障碍[ F607]

  609 其它或待分类的人格障碍[F608,F609]

  61 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F63]

  611 病理性赌博[F630]

  612 病理性纵火[F631]

  613 病理性偷窃[F632]

  614 拔毛症(病理性拔毛发)[F633]

  619 其它或未特定的习惯和冲动障碍[F638,F639]

  62 性心理障碍(性变态)

  [F64性身份障碍,F65性偏好障碍,F66与性发育和性指向有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

  621 性身份障碍[F64]

  6211 易性症[F640性别改变症]

  622 性偏好障碍[F65]

  6221 恋物症[F650]

  62211异装症[F651恋物性异装症]

  6222 露阴症[F652]

  6223 窥阴症[F653]

  6224 摩擦症[F658其它性偏好障碍]

  6225 性施虐与性受虐症[F655]

  6226 混合型性偏好障碍[F656性偏好多相障碍]

  623 性指向障碍[F66与性发育和性指向有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

  6231 同性恋[F66X1]

  6232 双性恋[F66X2]

  6239 其它或待分类的性指向障碍

  [F668其它或 F669待分类的与性发育和性指向有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

  7 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

  [F70-F79;F80—F89]

  70 精神发育迟滞[F70-F79]

  701 轻度精神发育迟滞[F70]

  702 中度精神发育迟滞[F71]

  703 重度精神发育迟滞[F72]

  704 极重度精神发育迟滞[F73]

  709 其它或待分类的精神发育迟滞[F79]

  第 4位编码用来指明相关行为障碍的程度

  70X1 无或轻微的行为障碍。

  70X2 显著的行为障碍,需要加以关注或治疗。

  70X9 其它或待分类的行为障碍。

  71 言语发育障碍[F80言语和语言技能特定性发育障碍]

  711 特定性言语构音障碍[F800]

  712 表达性语言障碍[F801]

  713 感受性语言障碍[F802]

  714 伴发癫痫的获得性失语(Landau-Kleffner综合征)[F803]

  719 其它或待分类的言语和语言发育障碍[F808,F809]

  72 特定性学校技能发育障碍[F81]

  721 特定性阅读障碍[F810]

  722 特定性拼写障碍[F811]

  723 特定性计算技能障碍[F812]

  724 混合性学习技能障碍[F813]

  729 其它或待分类的学习技能发育障碍

  [F818,F819,和 F83混合性学校技能障碍]

  73 特定性运动技能发育障碍[F82]

  74 混合性特定性发育障碍[F83]

  75 广泛性发育障碍[F84]

  751 儿童孤独症[F840]

  752 不典型孤独症[F841]

  753 Rett综合征[F842]

  754 童年瓦解性精神障碍(Heller综合征)[F843其它童年瓦解性精神障碍]

  755 Asperger综合征[F845]

  759 其它或待分类的广泛性发育障碍[F849]

  8 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和情绪障碍

  [F90—F98通常起病于童年和少年期的行为与情绪障碍]

  80 多动障碍[F90]

  801 多动与注意缺陷障碍(儿童多动症)[F900]

  802 多动症合并品行障碍[F901]

  809 其它或待分类的多动障碍[F908, F909]

  81 品行障碍[F91]

  811 反社会性品行障碍[F910局限于家庭内的品行障碍,F911 反社会规范

  的品行障碍,F912对社会规范的局限性品行障碍]

  812 对立违抗性障碍[F913]

  819 其它或待分类的品行障碍[F918, F919]

  82 品行与情绪混合障碍[F92]

  83 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F93]

  831 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F930]

  832 儿童恐惧症[F931]

  833 儿童社交恐惧症[F932儿童社交性焦虑障碍]

  839 其它或待分类的童年情绪障碍[F938, F939]

  8391 儿童广泛焦虑症[F93 80儿童广泛性焦虑障碍]

  84 儿童社会功能障碍[F94]

  841 选择性缄默症[F940]

  842 儿童反应性依恋障碍[F941]

  849 其它或待分类的儿童社会功能障碍[F948, F949]

  85 抽动障碍[F95]

  851 短暂性抽动障碍(抽动症)[F950]

  852 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F951]

  853 Tourette综合征(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F952]

  859 其它或待分类的抽动障碍[F959]

  86 其它或待分类的童年和少年期的行为障碍[F98其它童年和少年期的行为和情绪障碍]

  861 非器质性遗尿症[F980]

  862 非器质性遗粪症[F981]

  863 婴幼儿和童年喂食障碍[F982]

  864 婴幼儿和童年异食癖[F983]

  865 刻板性运动障碍[F984]

  866 口吃[F985]

  89 其它或待分类的童年和少年期精神障碍[F988,F989]

  8 其它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F09待分类的器质性精神障碍,F29 待分类的非器质

  性精神病,F99 待分类的精神障碍]

  90 待分类的精神病性障碍[F29待分类的非器质性精神病]

  91 待分类的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F99待分类的精神障碍]

  92 其它心理卫生情况[F99待分类的精神障碍]

  921 无精神病[--]

  922 诈病[Z765]

  923 自杀[--]

  9231 自杀死亡[--]

  9232 自杀未遂[--]

  9233 准自杀[--]

  924 自伤[X60-X84]

  925 病理性激情[F239待分类的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

  926 病理性半醒状态[F518其它非器质性睡眠障碍]

  929 其它或待分类的心理卫生情况[F99待分类的精神障碍]

  99 待分类的其它精神障碍[F99待分类的精神障碍

  过于专业了点!呵呵

精神疾病是指由于各种生物、心理和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通常分为轻性精神疾病和重性精神病两大类。轻性精神疾病有神经衰弱、焦虑症、抑郁性神经症、强迫症、恐怖症、癔症、疑病症、失眠症、人格障碍、性心理变态、适应性障碍等;重性精神病有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障碍、情感性精神病,心因性精神障碍等。心身疾病、行为问题(如嗜赌)等也属于轻性精神疾病范围。 精神疾病种类很多,为你介绍四种常见的疾病: 1、神经官能症:为最常见的一组轻性精神疾病,以焦虑、忧郁、强迫、疑病、恐惧、脑力易疲劳、失眠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人对其所患疾病有认识,能主动求医,其社会适应能力良好,但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降低。 2、精神分裂症:为最常见的一种重性精神病,主要表现为思维缺少连贯性和逻辑性,幻觉妄想荒谬离奇、脱离现实,有的表现话少、思维贫乏;情感淡漠、协调性差;意志减退、孤僻、懒散。大多数病人因患疾病的影响而不能正常劳动和生活,对自身患病缺乏认识,不愿意接受治疗。部分病人需强制住院。 3、情感性精神病:为常见重性精神病,主要表现为三高:即情感高涨、思维奔逸、行为增多,甚至伤人毁物;或三低:即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减退,甚至消极自杀。前者表现为躁狂状态,后者表现为抑郁状态。 4、药物依赖:俗称为“吸毒”,如吸食白粉***、冰毒、摇头丸等,且成瘾后为毒魔缠扰,不能自拨。患者多数为青年人,患病后精神颓废,人格变得自私、失去责任心、好说谎。吸毒给个人、家庭、社会造成严重危害。

什么是癔症(歇斯底里症)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症。这是一类由精神因素,如重大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躯体症状,意识范围缩小,选择性遗忘或情感爆发等精神症状;但不能查出相应的器质性损害作为其病理基础。

什么原因引起癔症(歇斯底里症)

  精神因素,特别是精神紧张、恐惧是引发癔症的重要因素。这在战斗中发生的急性癔症性反应特别明显。

  而童年期的创伤性经历,如遭受精神虐待,躯体或性的摧残,则是成年后发生转换性和分离性癔症的重要原田之一。精神因素是否引起病症,或引发何种类型癔症与患者的生理心理素质有关。情绪不稳定、易接受暗示、常自我催眠、文化水平低、迷信观念重、青春期或更年期的女性,较一般人更易发生癔症。

  具有情感反应强烈、表情夸张,寻求别人经常注意和自我中心等表演怪人格特征的人在受到挫折、出现心理冲突或接受暗示后容易产生癔症。但这类人格特征并非发生癔症的必要条件。有一些不属于这类人格的人在强烈的精神因素影响下,同样可以发生癔症反应。

  癔症的遗传学研究结果颇不一致,有的研究认为癔症存在遗传因素影响,而有的研究结果又认为遗传的影响甚小,有人认为是一种多因素遗传形式。

癔症(歇斯底里症)有什么症状

临床表现:癔症的临床表现甚为复杂、多样,一般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癔症性精神障碍。

  又称分离性障碍。主要表现为发作性意识范围狭窄、具有发泄特点的急剧情感爆发,选择性遗忘或自我身份识别障碍。癔症的这一类型起病时精神因素通常很明显。尽管患者本人否认,但旁人看来疾病的发作常有利于患者摆脱困境、发泄被压抑的情绪、获取别人同情,或得到支持和补偿。反复发作者,往往通过回忆和联想与既往创伤经历有关的事件或情境即可发病。按照临床特点,这一类型又可区分为以下类别。

  1、癔症性朦胧状态。

  2、情感爆发。

  3、癔症性神游症。

  4、癔症性假性痴呆。

  5、恍惚状态和附体状态。

  6、癔症性木僵。

  7、癔症性遗忘症。

  8、多重人格。

  9、癔症性精神病。

  二、癔症性躯体障碍。

  包括运动障碍、感觉障碍等转换性症状和躯体、内脏障碍等躯体化症状。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和实验室检查,都不能发现内脏器官和神经系统有相应的器质性损害;其神经症状也不符合神经解剖生理特点。

  1.运动障碍:可表现为动作增多、减少或异常。

  2.感觉障碍:可表现为躯体感觉过敏、缺失或异常,或特殊感觉障碍。

  3.躯体化障碍:患者存在反复出现的、经常变化的多种躯体症状,可涉及身体任何部位和系统,但以胃肠道症状(如腹痛、恶心、呕吐、胀气)、皮肤感觉异常(如痒、烧灼感、府木感、蚁走感)、泌尿生殖系统症状最常见。虽经过多次检查,未见器质性病变,但患者仍到处求医,不接受劝告。病程呈慢性波动,患者以女性为多。

  三、癔病的特殊表现形式:

  1.癔症的集体发病。

  2.赔偿神经症。

  3.职业神经症。

癔症(歇斯底里症)需要做哪些检查

  癔症性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可见于多种神经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大量随访观察结果表明,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如癫痫、多发性硬化、肝豆状核变性、颅内占位病变等;精神疾病,如精神症、抑郁症、人格障碍等;躯体疾病,如血卟啉病、肝昏迷前期、破伤风等,均有误诊为癔症者。其原因在于癔症的症状缺乏足够的特异性。临床仅凭患者的症状①由心因诱发;③找不到器质性病征:③可接受语言暗示影响,使作出癔症的诊断,并不十分可靠。正确的临床诊断应建立在充分排除能出现癔症症状的各种神经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的基础之上。这不仅要求临床要认真了解患有无有关这类器质性疾病的病史,还要仔细观察有无器质性疾病的体征或可疑线索,然后进一步采取较可靠的现代检查方法,如电子计算机脑断层扫描、核磁共振等技术加以证实。在某些器质性疾病早期,器质性损害的证据不易发现,则需进行足够长时间的临床随访,才能最后确定诊断。在随访过程中,治疗取得显著效果,使症状完全消除,有助于肯定诊断。

  在临床上需要特别鉴别的常见疾病有;癫痫。癫痫患者可同时合并有癔症表现,癫痫发作和癔症发作并存。此时,应注意不要采取二者择一的排除法,以免漏诊。

  癔症的症状可见于精神症和情感障碍,如果有后二者的症状存在,应首先考虑后二者的诊断。

何治疗

  一、心理治疗:是治疗癔症的基本子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暗示疗法:

  是消除癔症性躯体障碍的有效措施,特别适用于急性起病的患者。可分为觉醒时暗示和催眠暗示两种。患者迫切要求治疗者,在觉醒状态下,通过语言暗示,或配合适当理疗、或,即可取得良好效果。病程较长,病因不甚明确的病例,往往需要借助药物或语言催眠疗法,消除患者的心理阻力,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2.催眠疗法:

  除用于增强暗示感受性,消除癔症的躯体症状外,尚可用以治疗癔症的遗忘症、多重人格、缄默症、木僵状态、以及情绪受到伤害或压抑的患者。在催眠状态下,可使被遗忘的创伤性体验重现,受到压抑的情绪获得释放,从而达到消除症状的目的。

  在催眠或觉醒状态下,引导患者倾诉其内心苦闷,使受到伤害或压抑的情结向外宣泄的治疗方法,称为疏泄疗法。对情绪障碍突出的癔症患者可收到良好效果。

  3.解释性心理疗法:

  主要目的在于:引导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致病的精神因素,认识疾病的性质,帮助患者个性存在的缺陷,以及克服个性缺陷的途径和方浊。适用于除癔症性情神病发病期之外的各型癔症。

  4.性心理疗法:

  着重探寻患者的无意识动机,引导患者认识无意识动机对健康的影响,并加以消除。主要运用于癔症性遗忘,多重人格和各种躯体障碍。可采取精神技术或领悟疗法。

  5.行为疗法。

  6.家庭疗法。

  二、药物和物理疗法

  1.药物治疗癔症性朦胧状态、精神病状态或痉挛发作时,很难接受正规的精神治疗。

2.物理治疗:或电兴奋治疗对癔症性瘫痪、耳聋、失明、失音或肢体抽动等功能障碍,都可有良好效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30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