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础知识~情绪与情感

心理学基础知识~情绪与情感,第1张

        大荔县心理咨询协会尚公正,学习分享第66天。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情绪和情感是不同于认知过程的一种心理过程, 通过和认知过程的比较,可以进一步说明情绪和情感的性质 。

        首先 ,情绪和情感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它反映的是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外界事物符合主体的需要, 就会引起积极的情绪体验 ,否则便会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

          其次,情绪和情感是主体的一种主观感受, 或者说是一种内心体验 。

          再次,可以从一个人的外部表现看到他的情绪变化,高兴时眉开眼笑,生气时面红耳赤,害怕时身上会发抖。

          最后,情绪和情感会引起一定的生理上的变化, 例如心率 、血压 、呼吸和血管容积上的变化 。

        情绪变化的外部表现模式叫表情, 表情包括面部表情、 身段表情和语言表情  。表情又具有后天模仿、学习 、受社会文化背景制约的特性 。

          情绪和情感指的是同一过程和同一现象, 只是分别强调了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不同方面 。情绪指的是感情反应的过程 ,也就是脑的活动过程 。从这一点说 ,情绪这一概念既可以用于人类, 也可以用于动物 。情感则常被用来描述具有深刻而稳定的社会意义的感情 ,如对祖国的热爱 、对敌人的仇恨 、对美的欣赏 、对丑的厌恶等 。与情绪相比 ,情感更为深刻, 它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的 ,因而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          情绪和情感之间又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情感要通过情绪来表现 ,离开了情绪 ,情感也就无法表达了。

中学教学所要预期达到的目标主要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方面,而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过多地注重知识的单方面传授,而忽视了对于学生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培养。在本世纪初教育部颁布了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然而很多一线教师在对新课标的理解和实践中,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还不够重视,本文主要对新课标中情感目标的实现进行了探究, 旨在促进新课标的顺利实施。

一、中学教学情感目标的内涵

在新的中学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再是知识与能力的陪衬、附属,而是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这既体现了中学教学认知与情意的统一,也凸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中学教学中的作用。情感目标主要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要素,在新的课程理念下, 它们被赋予了十分丰富的内涵。新课程目标中的“情感”不仅指学习的热情和学习兴趣, 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情感学习与形成或改变态度、提高鉴赏能力、更新价值观念、培养高尚情操等密切相关。

新课标中的“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 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态度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能有乐观、积极进取、敢于求实创新的人生观, 热爱生活、学习、工作, 热爱自然、社会, 对社会有责任感、义务感, 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等。态度教育对学生有终身的价值, 它有利于人的潜能释放、创造奇迹、实现自我, 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新课程目标中的“价值观”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 以及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 强调让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共同构成了个体的人格素质。

二、中学教学情感目标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要求教育培养的学生是全面发展的人, 除了能处理在科技社会中取得成功所必需的文字、观念、数学等相关的知识能力外, 还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具备勇于创新、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 有对文学精粹的渴求心, 能愉快地聆听优美的音乐等。所以, 情感目标在教育中显示出了重要的地位。通过情感教育, 要调节和协调人的情绪, 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 达到塑造理想人格、培养社会所需合格人才的目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中学教学情感目标的实现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情感目标的实现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那么如何才能够在中学教学中正确体现其情感目标呢?以下谈谈我个人的观点。

1、要转变传统的教师权威观念。传统教育中, 教师权威的绝对化、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冷漠化, 阻碍了情感的生成, 在教师的权威下, 学生不能自主、自由地表达。若教师的权威建立在与学生民主、平等的关系和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尊严的基础上, 学生就能成为自己思想、情感、意志的主宰, 就能感知自身对他人的意义, 结合自身经验体验智者、仁者的思想情感, 借助文本完成审美体验, 唤醒人性的真善美, 课堂教学的情感目标就会自然生成。

2、要合理设计教学的情感性。在教学设计中要有情感目标的设计环节,教师在备课教案中要体现出情感目标的设计。但这种目标大多是知识目标的附带物,因此要求教师要认真领会教材内容,从中找到能体现情感目标的内容。

3、教师要具有关怀学生的意识。在以言语为主要中介的师生交往中,学生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 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由于学生在上述几方面存在差异, 因而在学习中可能存在不同的见解。教师教学就要有高超的艺术技巧, 对学生的引导要看似无心, 实则有意。与教师交往的每一位学生都应得到教师的直接关注, 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独立人格的自主性, 体验到他(她) 与教师结成的是一种合作关系。教师的关怀意识, 不仅能赢得学生的尊敬, 还可能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4、教师用良好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也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 而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具有很强的教育作用。教师要进行有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自身必须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要有崇高的教育理想、教育信仰。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 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 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优良品质, 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对人生有深刻的认识, 富有教学机智和教学智慧, 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在教学交往中, 教师还要善于展现人格魅力,“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5、教师要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引发学生的情感。教师要学会用赞赏的目光欣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他们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转化后进生的有效手段。教师要善于把课文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并把带着自己独特感悟的情感传达给他人、感染他人,在此基础上, 再把学生的情感引入到所感知的对象之中。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具有艺术性的情感教育方法,充分利用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促进学生积极情感的形成,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从而实现新课程目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

歇斯底里又名癔症,早在公元前480年的古希腊时代就已有癔症的记载,不过当时认为这是妇女特有的因子宫在腹腔内游走而引起的疾病,故命名为“歇斯底里”(希腊文“子宫”之意)。古人认为癔症病人的子宫出了毛病,因此当时对一些症状较重的病人采用了子宫切除疗法,这种目前看来近乎荒唐的作法在当时却颇为盛行。直至19世纪人们才逐渐认识到这是一种大脑功能失调的疾病,并将其列入了神经症。

癔症多见于青年女性,病人的文化程度一般都较低,其致病原因除了精神刺激和遗传因素外,不少病人发病前就有情绪不稳定、好幻想、容易接受暗示等性格方面的缺陷,这些人一旦遭受精神刺激,极易促成发病。

在人类的各种疾病中,几乎可以说癔症的症状最为繁多。它可以表现出人体各系统和各部位的症状,其发作形式五花八门、包罗万象,有时又与其他疾病互为混淆、真假难辨,故很容易误诊。如最常见的癔症性痉挛,发作时病人四肢抽搐、呼吸急迫、双目紧闭,与癫痫大发作极为相似。癔症性假性痴呆病人貌似低能,会说错自己的年龄、姓名,把2+2的结果回答成3或5,然仔细检查,会发现他们对复杂的计算或事件的回忆却能精确无误,病人的智能其实并无缺陷。癔症性瘫痪者

可长年瘫倒不起,而检查时却无瘫痪体征。曾有一病人多年瘫痪于床,某日忽闻邻居疾呼“着火啦!”便迅即跳下床,拎起皮箱夺门而出,多年瘫痪即此而愈。癔症性失明及失聪者虽视、听觉丧失,行走时却能避开障碍物,睡眠中唤之能醒。国外一位学者称“癔症是一个了不起的乔装能手,一位万能的模仿巧匠,是变色龙。”他所说的“乔装”、“模仿”均是喻意,并非真正装病,因装病者往往为达某一目的而“生病”,目的达到“病”即不治自愈。而癔症病人没有这种意识和动机,他们不能以自己的主观意志来左右病情

癔症病人有什么性格特点 健康问答

多数癔症病人都有比较特殊的癔症性格,癔症性格的主要特征是过分感情用事或言行夸张,并藉此吸引他人注意,故其又称表演性人格,国外称之为“表演行为”和“争取注意”。据报道,在普通人群中,包括尚未达到癔症程度的在内,有2%~3%的人具癔症个性。

癔症个性具有高度情感性,他们的情感反应强烈且极不稳定,变化多端,如片刻前还是满面春风,转眼间已阴云密布,情绪时高时低,变化常只在瞬息之间。他们喜欢表现自己,渴望成为各种公众活动场合的主角和引人注目的焦点。他们不能容忍自己的要求被拖延,富于幻想,常常有意或无意地将自己融入幻想境界中,并扮演着其中的某个角色。总之,癔症个性给人的印象是肤浅、不稳定或不成熟,若作简单罗列,可有以下一些特点:

(1)表情夸张,犹如演戏一般,装腔作势,情感体验肤浅。

(2)暗示性高,很容易受他人的影响。

(3)自我中心,强求别人符合他的需求或意志,不如意就给别人难堪或强烈不满。

(4)经常渴望得到表扬和同情,情绪易波动。

(5)寻求刺激,过多地参加各种社交活动。

(6)需要别人经常注意,为了引起注意,不惜哗众取宠、危言耸听,或者在外貌和行为方

面表现得过分吸引他人。

(7)情感反应强烈易变,完全按个人的情感判断好坏。

(8)说话夸大其词,掺杂幻想情节,缺乏具体的真实细节,难以核对

歇斯底里是在心理方面受到强烈冲击的时候,使身体方面也产生异常现象,所以这是由心理的压力转换成生理方面的病症。歇斯底里的表现就是身体的某些部分,包括肌肉器官、感觉器官失去作用而不能做出正常的工作,例如耳朵听不到声音、眼睛看不见物件、手臂不能活动等。而这种功能的丧失并非来自生理的病态,反之,纯粹是由心理方面所引起的。

虽然患者没有任何生理上的理由来解释这种失去功能的症状,但这种症状却非伪装而成,病人真的是会在无生理病因之下发生功能失效,而这种症状很难伪装而来。通常在心理承受极大的压力之下,承受过度焦虑折磨,而又没有其他的防卫方法可与之对抗的话,转换反应便会发生了。例如一个没有作战经验,也没有经过严格的训练的新兵,进入了一个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心理遭受压力,会突然之间感到双足麻痹,不能走动,或者会视力突然消失,完全看不见东西。

麻痹和失去感觉是歇斯底里常见的病症,许多病者会有身体的局部瘫痪,失去痛楚的感觉,不过许多时候,丧失的功能只限于在某种情况之下,譬如失明只出现在晚上,或只出现在高度紧张的时候,而四肢瘫痪也只在与敌人正面接触之时才有等等。

病因

1 精神因素。诸如自尊心受到损伤,人格受到侮辱,或因家庭不和、婚姻不满、人际纠纷等难以解决的矛盾,所引起的气愤、委屈、恐惧、忧虑或其他种种内心痛苦,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患者可在亲人死亡或其他不幸意外遭遇引起的强烈情感反应下直接发病。然而有184%的患者,发病的精神因素并不明显,则可能与患者在某种情境下接受暗示和自我暗示有关。

2.性格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性格的强烈性和多变性。患者的情感活跃、生动,但肤浅、幼稚。情感反应强烈,往往带有夸张和戏剧性色彩。情感反应易受环境影响而发生改变,容易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判断是非的标准往往从感情出发,对人对事也易感情用事。(2)高度的暗示性。患者很容易接受周围人的言语、行动、态度等的影响,患者的暗示性取决于患者的情感倾向。如果患者对这件事或某个人的情感有倾向性,则易受暗示,如果缺乏情感联系,则难於接受暗示。(3)高度的自我显示性。即患者具有自我中心倾向。患者过分夸耀和显示自已,喜欢当众表现,成为大家注意的中心,如夸耀自己聪明、能干、有才能、许多人倾慕她的才貌、人们如何夸奖她等等,但事实并非如此。(4)丰富的幻想性。患者特别富于幻想,内容生动。在患者情感反应强烈的影响下,易于把现实和幻想互相混淆,而给人们造成患者在说谎的印象,甚至患者本人也难以分辨。

3.遗传因素。歇斯底里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可能有一定关系。据福州地区报告,歇斯底里具有阳性家族史者为24%,永贝里报告歇斯底里患者的父亲、兄弟及儿子的发病率分别为17%,27%及46%,而其母亲、姐妹及女儿则分别为73,60%及69%,所有男性的患病率为24%,女性为64%。他认为,这一发现支持歇斯底里与遗传有关的论点。对于部分患者来说,遗传素质在发病中起的作用,似乎比精神因素更为重要。但歇斯底里是否肯定与遗传有关,尚需积累足够资料才能说明。

4.躯体因素。某些患者可因躯体因素,如发热、疼痛、不适等引起精神紧张和疑惧,为歇斯底里发生提供自我暗示的基础。另一方面,躯体疾病可以削弱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从而促使歇斯底里的发生。

三、临床表现

1.精神障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情感爆发。常在精神受到刺激后立即发病,情感反应强烈,具有尽情发泄的特点,一般历时不长,约数十分钟或1--2小时即可逐渐安静下来。(2)意识障碍。可表现为昏睡、木僵或懵懂状态。有的患者答非所问,每答必错,呈页沾粲表现者,称癔症性假性痴呆;有的患者能针对问题回答,但答案近似却不正确,称甘塞尔综合征;有的患者言语、表情幼稚如儿童,称童样痴呆。(3)精神状态,类似重性精神病精神运动性兴奋表现,意识障碍不明显,可有短暂的幻觉或妄想观念,整个病程历时短暂,常在3--5天内安静下来。此外,还有阶段性遗忘、神游、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附体体验等。

2.运动障碍。可表现为痉挛发作、瘫痪、站立不能、步行不能、抽搐、舞蹈样动作或失音等。

3.感觉障碍。可突然失明,呈现弱视、管状视野或单眼复视;也可突然耳聋,出现躯体感觉缺失或感觉过敏区;或有咽部梗阻感,称为癔症球。

4.植物神经和内脏功能障碍。可表现为神经性呕吐、呃逆、腹痛、尿频、尿急、假孕等症状。

四、诊断参考依据与治疗

可以概括为:(1)明显的精神因素及由此引起的强烈情感体验;(2)症状的产生和消失与暗示、自我暗示密切联系;(3)症状多样,在情感爆发和其他精神发作时,可带有鲜明的情感色彩。在躯体功能障碍时,检查未见与临床症状相应的体症;(4)病前的性格特点,或有类似发作的既往历史可作参考。

本病以心理治疗为主,可适当配合药物和物理治疗。医生和患者之间应建立良好的关系,使患者对疾病有足够的认识,并对疾病的治愈具有坚强的信心和决心。对有躯体症状的患者,除选用药物或物理治疗外,配合语言暗示。对有精神症状的患者,可选用抗精神病药物,极度兴奋者,可肌肉注射,有焦虑症状的患者可用抗焦虑药物。此外针炙、中药、直流电或感应电治疗,均可配合应用。

五、病程与预后

本病多系急性发作,病程可因临床征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病情是否再发,除与个体素质及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外,还决定于病后是否获得及时的正确处理。不当的处理或不良暗示的影响,尤其是医务人员的不当语言,对病症轻率发表错误意见,常可增加疾病的顽固性,促使病程延长。正确处理,包括及时进行暗示治疗,可以较快地使症状消除。病情缓解后,应向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疾病和对待病因,并自觉进行性格改造,以防止再发。预后一般良好,但若病因未除,处理不及时,治疗不当,有精神病家族史者则预后不良。

所以,歇斯底里 是一种病态。说某人歇斯底里 就是说发神经似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27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