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身居洛阳城内的游子,不知家乡的亲人怎么样了;写封家书问候平安,要说的话太多了,又不知从何说起。
交代“作家书”的原因(“见秋风”),说客居洛阳城,又见秋风。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
原诗:
《秋思》唐代: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注释:
⑴意万重:极言心思之多;
⑵复恐:又恐怕;
⑶行人:指捎信的人;
⑷临发:将出发;
⑸开封:拆开已经封好的家书。
释义:
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身居洛阳城内的游子,不知家乡的亲人怎么样了;写封家书问候平安,要说的话太多了,又不知从何说起。
信写好了,又担心匆匆中没有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写完;当捎信人出发时,又拆开信封,再还给他。
作者简介:
张籍(约766年 — 约830年),字文昌,唐代诗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汉族,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
扩展资料:
张籍原籍吴郡,他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客居洛阳城。当时是秋季,秋风勾起了诗人独在异乡的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于是创作了这首诗。
通过叙述写信前后的心情,表达乡愁之深。作书前是“意万重”,作书后是“复恐说不尽”。“临发开封”这个细节把“复恐说不尽”的心态表现得栩栩如生,意形相融。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
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事本子平,而一经入诗,特别是一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诗,便臻妙境。这在诗坛上并不是常有的。 这首诗与众不同的是寄深沉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吟味,却有无穷意味。
张籍与张翰异代同里,且俱宦游北方。张翰因预测到齐王司马冏即将作乱,知机引退,张籍未必有什么政治上的原因,但在见秋风而思故乡这一点上,却极其相似。把一腔思乡之情倾泻在纸上。这种感物缘情的创作冲动,虽然用的是传统的手法“起兴”,但其中包括如许丰富的内涵,不能不是此诗的一个特色。
全诗一气贯成,明白如话,朴素而又真实地表达游子的心态。在消息传达不便的封建社会,长期客居异地的人常有类似的体验,一经诗人提炼,这件极平常的小事、极普通的题材就具有了代表性的意义。后人每每读到,常有感同身受之叹,所谓人同此心,情同此理。
——张籍
秋风落叶满长安
——咏秋风古诗词赏析(上)
王传学
秋天,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季节。而秋风则是这个季节最具有感情色彩的自然力量。在古诗词中,也把秋风称作西风或金风,是文人墨客笔下常见的意象。
从战国屈原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湘夫人》),到汉武帝刘彻的“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秋风辞》),再到三国曹操的“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观沧海》),曹丕的“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燕歌行》),秋风,似乎总是伴着萧瑟与凄凉来临的。当那一片片落叶随风而下的时候,寂寞便从你体内爬了出来,一种莫名的伤感便油然而生。
唐代大诗人李白对秋风特别敏感,他的《秋风词》写得如此哀婉: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
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
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
何如当初莫相识。
词的意思是:秋天的风是如此的凄清,秋天的月是如此的明亮,落叶飘飘聚了还离散,连栖息在树上的鸦雀都心惊。想当日彼此亲爱相聚,现在分开后何日再相聚,在这秋风秋月的夜里,想起来真是情何以堪。走入相思之门,知道相思之苦,永远的相思永远的回忆,短暂的相思却也无止境,早知相思如此的在心中牵绊,不如当初就不要相识。
在深秋的夜晚,主人公望见了高悬天空的明月,和栖息在已经落完叶子的树上的寒鸦,也许在此时主人公正在思念一个旧时的恋人,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悲伤和无奈,这存留于心底的不可割舍的恋情和思念,反而让人后悔当初的相识。这首词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风、秋月、落叶、寒鸦,烘托出悲凉的氛围,加上诗人奇丽的想象,和对自己内心的完美刻画,让整首诗显得凄婉动人。
秋风里有哀伤,也有相思。李白的《子夜秋歌》写道: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情思;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 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此种思念,在唐代女诗人陈玉兰的《寄夫》中表现得更为深切:
夫戍边关妾在吴,
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
寒到君边衣到无?
陈玉兰是唐代诗人王驾的妻子。此诗写丈夫远征的妻子对她丈夫的关怀和想念。
此诗突出的特色表现在句法上。全诗四句的句法有一个共同处:每句都包含两层相对或相关的意思。在大致相同的前提下,又有变化。“夫戍边关/妾在吴”,这是由相对的两层意思构成的,即所谓“当句对”的形式。这一对比,就突出了天涯相隔之感。这个开头是单刀直入式的,点明了题意,说明何以要寄衣。下面三句都从这里引起。“西风吹妾/妾忧夫”,秋风吹到**身上,照理说应该引起她自己的寒冷之感,但诗句写完“西见吹妾”一层意思后,接下去不写**自己的寒冷之感,而是直接写心理活动“妾忧夫”。前后两层意思中有一个小小的跳跃或转折,恰如其分地表现出**对丈夫体贴入微的心情,十分形象。此句写“寄衣”的直接原因。“一行书信/千行泪”,这句通过“一行”与“千行”的强烈对照,极言纸短情长。“千行泪”包含的感情内容既有深厚的恩爱,又有强烈的哀怨,情绪复杂。此句写出了“寄”什么,不提寒衣是避免与下句重复;同时,写出了寄衣时的内心活动。“寒到君边/衣到无?”这一句用虚拟、想象的问话语气,与前三句又不同,在**心目中仿佛严冬正在和寒衣赛跑,而这竞赛的结果对她很关紧要,十分生动地表现了**心中的操心。这样,每一句中都可以划一个分节号,都由两层意思构成,诗的层次就大大丰富了。而同一种句式反复运用,在运用中又略有变化,并不呆板,构成了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韵律。
构成此诗音韵美的另一特点是句中运用复字。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词的重复。但是,有意识地运用复字,有时能使诗句念起来朗朗上口、动人心弦,造成音乐的美感。如诗后三句均有复字,而在运用中又有适当变化。第二句两个“妾”字接连出现,前一个“妾”字是第一层意思的结尾,后一个“妾”字则是第二层意思的起始,在全句中,它们是重复,但对相联的两层意思而言,它们又形成“顶针”修辞格,念起来顺溜,有“累累如贯珠”之感,这使那具有跳跃性的前后两层意思通过和谐的音调过渡得十分自然。而三、四两句重叠在第二、第六字上,这不但是每句中构成“句中对”的因素,而且又是整个一联诗句自然成对的构成因素,从而增加了诗的韵律感,有利于表达那种哀愁、缠绵的深情。
此外,第一人称的表现手法也值得提出。诗中的“妾”(古代女子自我称呼)当然并不等于诗人自己。采用第一人称,并完全用内心独白的表现手法,通过寄衣前前后后的一系列心理活动:从念夫,到秋风吹起而忧夫,寄衣时和泪修书,一直到寄衣后的挂念,生动地表达了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此诗通过人物心理活动的直接描写来表现主题,是运用得比较成功的。
李白《忆秦娥》中的西风,留下一种苍凉之感: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此词伤今怀古,托兴深远。首句以月下箫声凄咽引起,已见当年繁华梦断不堪回首。次三句,更自月色外,添出柳色,添出别情,将情景融为一片,想见惨淡迷离之概。下片揭响云汉,摹写当年极盛之时与地。而“咸阳古道”一句,骤落千丈,凄动心目。再续“音尘绝”,悲感愈深。“西风”八字,只写境界,兴衰之感都寓其中。其气魄之雄伟,实冠今古。
王国维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人间词话》)这个“气象”,我们只有在盛唐诗人那里才能看到。然而,这首词中的气象,与人们常所说的开元时代的“盛唐气象”已有很大不同,但它又确实是盛唐气象之一种。它博大深厚、意境开阔、气韵沉雄,又带有悲凉之气。这种“气象”我们在李白天宝后期的作品《古风》(四十六)、《远别离》、《夕霁杜陵登楼寄韦繇》等诗都可以看到。后诗写道:“浮阳灭霁景,万物生秋容。登楼送远目,伏槛观群峰。原野旷超缅,关河纷错重。”与这首《忆秦娥》格调气象十分近似。这首词可能作于天宝后期。词人以比拟的手法,托秦娥抒情怀,把直观的感情与意象浑融在一起,上片由个人的忧愁写开,下片过渡到历史忧愁。秦代、汉代过去了,只剩下悠悠的古道和孤独的陵墓,面对着西风残照。这固然是过去的遗迹,然而它又是实实在在的实景,同时,这“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实景又必然使人联系到王朝的未来。于是,过去、现在、未来的界限被取消了,浑融在一起,历史的时序给人们留下的只是一种表象——“西风残照,汉家陵阙”。造成一种悲壮的历史消亡感,或者说是毁灭感,填塞在人们心头,这就是历史反思的结果。因而上片的个人忧愁只能被取代,作为下片的陪衬。
而将秋风写得有声有色,极为凄怆动人的,莫过于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作《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短短前四句,不仅描绘出“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这里的秋风,烘托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诗韵浓烈,令人赞叹不已。
唐代诗人岑参笔下的秋风,也写得极有气势:
白露被梧桐,玄蝉尽夜号。
秋风动万里,日暮黄云高。
(《巩北秋兴寄崔明允》前四句)
梧桐树上落满了白露,寒蝉昼夜不停的哀鸣。秋风兴起,吹动万里草木;黄昏时分,天空中的阴云显得特别高。秋风势大,所以当它吹过去时,远近的草木都在摇动。日暮以后,野外寂静,显得空旷,所以黄云也仿佛特别高。诗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旷野日暮风急的秋景。
唐代诗人许浑《早秋》中的西风,奏出了美妙的清瑟声音: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这是咏早秋景物的咏物诗。首联运用想象的手法,把整整一夜都听到的轻轻秋风,想象为在一条条悬挂着的青翠藤蔓间,秋风拂过,奏出了清脆悦耳的琴瑟声音。接下来具体写早秋景物。颔联由俯察到仰视,颈联由近看到远望;从高低远近来描绘早秋景物,层次井然,境界开阔。题目是“早秋”,因而所写景物处处落在“早”字上。“残萤”、“早雁”、“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都扣紧“早”字。尾联引用典故并加以想象,一片树叶,被荡人心扉的秋波所感召,情不自禁,奋不顾身,展现了一叶追随洞庭波的诗情画意。
唐代诗人贾岛《忆江上吴处士》中的秋风,营造了凄清的抒情环境: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
贾岛在没有中进士前,在京城长安时结识了一个隐居不仕的朋友吴处士。后来吴处士离开长安到闽地,贾岛特别思念他,于是写了两首诗。《忆江上吴处士》是其中的一首。
首联的“闽国扬帆去”即“扬帆闽国去”。“蟾蜍”指代月亮。诗人一开始就情深意长地说,友人离开长安坐船去闽地,已经一个月了,到现在还未得到他的消息。这里,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牵挂。
颔联的“秋风”描写了萧瑟景象,更营造了凄清的抒情环境。“渭水”即渭河。诗人说,朋友别后,长安已进入秋天。这一联是对偶,上句写水。长安在渭水南岸,渭水又是送别友人的地方。离开时,还是夏季,渭水还没有秋风,而今却是秋风吹着渭水的时候了。下句写落叶,从“秋风扫落叶”的角度来写秋天,是说而今黄叶落满了长安。两句联系起来,不但从时空的变化中,表明诗人对友人的怀念,而且也提高了诗歌的审美境界。
颈联将视角退回到分别时。“此地”即分别之地,也就是渭水南岸的长安。“雷雨”暗示分别时还是夏季。这两句意思是说,想起在长安这地方聚会谈心的那个晚上,忽然下了一阵大雨,雷电交加,虽然是夏天,当时心里也不禁感到一阵寒颤。其中的“寒”字用得很妙,不但表明了时节已是夏季末了,也暗示了诗人因朋友远去而心中生寒。而今朋友远去这样长时间了,秋天也来了,一种思念情感萦绕心头,难以释怀。
尾联的“兰桡”即以木兰木作的船桨,这里代指船。“海云端”即海云生处。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由于友人坐的船还远远不见回来,没有音讯,只好极目南望那遥远而又渺茫的闽海之边了。这里,诗人集中表现了自己的情感,朋友还在远方未归,还在那“海云端”,还在天涯海角,没有音讯,这样,更好地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真挚情感,怀念之情尽在言语之中。
全诗语言简朴自然,很好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殷殷忆念之情。景物描写很有时节感,尤其是“秋风”、“落叶”这两个描写秋景的句子,自然而工整,既描写出了深秋的典型景物,又气势苍凉,景象广阔。
唐代诗人杜牧在《齐安郡中偶题》中描写荷叶在西风中向东倾斜,暗寓伤秋的情绪:
两竿落日溪桥上,
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
一时回首背西风。
诗的前两句纯写景物:落日映溪桥,岸柳含轻烟。但从诗人所选中的落日、烟柳之景,令人感到画面的景色不是那么明快,而是略带暗淡的;诗篇的情调不是那么开朗,而是略带感伤的。这是为引逗出下半首的绿荷之“恨”而安排的合色的环境气氛。
三、四两句写从溪桥上所见的荷叶受风之状。这两句诗,以问语“多少”两字领起,使诗句呈现与所写内容相表里的风神摇曳之美外,上句用“相倚”两字托出了青盖亭亭、簇拥在水面上的形态,而下句则在“回首”前用了“一时”两字,传神入妙地摄取了阵风吹来、满溪荷叶随风翻转这一刹那间的动态。这两句诗把风荷的形态写得极为飞动,不仅笔下传神,而且字里含情。
这里,诗人既在写景之时“随物以宛转”(《文心雕龙·物色篇》),刻画入微地曲尽风荷的形态、动态;又在感物之际“与心而徘徊”(同上),别有所会地写出风荷的神态、情态。当然,风荷原本无情,不应有恨。风荷之恨是从诗人的心目中呈现的。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贯注到无生命的风荷之中,带着自己感情色彩去看风荷“相倚”、“回首”之状,觉得它们似若有情,心怀恨事,因而把对外界物态的描摹与自我内情的表露,不期而然地融合为一。这里,表面写的是绿荷之恨,实则物中见我,写的是诗人之恨。
联系杜牧的遭遇来看,其所表现的是一种芳时不再、美人迟暮之恨。杜牧是一个有政治抱负和主张的人,而不幸生在唐王朝的没落时期,平生志事,百无一酬,这时又受到排挤,出为外官,怀着壮志难酬的隐痛,所以在他的眼底、笔下,连眼前无情的绿荷,也仿佛充满哀愁了。
唐代诗人张籍《秋意》中的秋风,是浓郁乡思的触媒: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诗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又含蓄。秋风是无形的,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容可见,却处处可见。羁旅异乡的游子,见到这一派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旅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对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含蓄的“见”字,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异常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米、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不能效仿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很强烈的乡思中又平添了欲归不得的惆怅,思绪变得愈加复杂多端了。“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欲”字,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中涌起千愁万緖,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无法下笔的神情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
三、四两句,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既因为“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加上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近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将要上路的时候,却又想起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打开信封。“复恐”二字,刻画心理细致入微。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唯恐遗漏了一句。“临发又开封”这个细节把“复恐说不尽”的心态表现得栩栩如生,意形相融,写的是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
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此评深得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三昧”。这首极本色、极平淡,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正好印证了王安石精到的评论。
释义
洛阳城又开始刮秋风了,凉风阵阵吹起了我埋藏在心底的万千思绪,便想写封书信以表对家人思恋。
出处
唐 张籍《秋思》
原文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译文
洛阳城又开始刮秋风了,凉风阵阵吹起了我埋藏在心底的万千思绪,便想写封书信以表对家人思恋。又担心时间匆忙有什么没有写到之处,在送信之人即将出发前有再次打开信封检查。
扩展资料:
张籍原籍吴郡,他在创作这首时正客居洛阳城。当时是秋季,秋风勾起了诗人独在异乡的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于是创作了这首诗。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参考资料:
_秋思
高中语文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语文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译文
一年一度的秋风,
又吹到了洛阳城中,
催我写一封家书,
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
捎信人即将出发,
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
赶快再添上几句,
说不尽的心事,
无奈太匆匆。
赏析
这是乡愁诗。通过叙述写信前后的心情,表达乡愁之深。 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原因(“见秋风”),以下三句是描写作书前、作书后的心理活动。作书前是“意万重”,作书后是“复恐说不尽”。“临发开封”这个细节把“复恐说不尽”的心态表现得栩栩如生,意形相融。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事本子平,而一经入诗,特别是一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诗,便臻妙境。这在诗坛上并不是常有的。 当然以家书为题材的作品,在唐诗中也不乏佳作。像岑参的《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写作者戎马倥偬,路遇使者,托传口信以慰家人。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作者身陷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吉,切盼来书以慰远情。他们都用独特的技巧表达了思家的心情。这首诗与众不同的是寄深沉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吟味,却有无穷意味。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颇能道出这首诗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甘苦。诗以秋风起兴,这是自《诗经》以来常用的手法。秋风一起,北雁南飞,他乡羁旅,易触归思。例如刘禹锡的《秋风引》就曾说:“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我们再来看看诗人的历史,原来他本籍吴中(今江苏苏州),这又使人想起晋人张翰的故事。据《晋书·张翰传》说:“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张籍与张翰异代同里,且俱宦游北方。张翰因预测到齐王司马冏即将作乱,知机引退,张籍未必有什么政治上的原因,但在见秋风而思故乡这一点上,却极其相似。他虽不能像张翰那样马上“命驾而归”,但却把一腔思乡之情倾泻在纸上。这种感物缘情的创作冲动,虽然用的是传统的手法“起兴”,但其中包括如许丰富的内涵,不能不是此诗的一个特色。
“欲作家书意万重”,其中的“欲”字紧承“见秋风”。原来诗人的心情是平静的,像一泓清水。秋风乍起,吹起他感情上的阵阵涟漪。行文顺畅自如,一气流贯,然而句末“意万重”三字,忽又来一个逆折,犹如书法上的无垂不缩。因此这里诗人的感情并未顺流而下,而是向更深的地方去开掘。这种手法,看似寻常,实极高超。我们细玩诗意:诗人因见秋风而生乡思,于是欲作家书,可是千言万语,又不知从何写起。“意万重”,乃是以虚带实。刘禹锡《视刀环歌》云:“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万重心”、“万重意”,俱是极言思想感情的复杂。其中究竟有多少心意,每一个有生活经验的读者,都能体会得到。因为是“意万重”,这家书怎么写呢?写了没有?作者没有明言,让读者去想象,这就叫做含蓄不尽,耐人寻味。
尽管“意万重”,无从下笔,但就文意看,家书还是写了,问题在于匆匆着笔,意犹未尽。“匆匆”二字,生动如画,既写了自己一方,也反映出捎信者一方。联系下文来看,那个捎信人是在行期在即时遇到的:也许就要上马、上船,即便不像岑参与入京使“马上相逢”那样急迫,总还是行色匆匆不能久停的。由于捎信人是这样行色匆匆,写信人不得不匆匆落笔。由于匆匆落笔,万重心意一下子很难表达清楚。在这种符合逻辑的描绘之中,诗人的急遽之情,匆忙之色,栩栩然如在目前。“说不尽”三字,也与上文“意万重”紧相呼应,由于“意万重”,所以才“说不尽”。而“意万重”也与“见秋风”引起的乡思相关联。黄叔灿《唐诗笺注》说:“首句羁人摇落之意已概见,正家书所说不尽者。‘行人临发又开封’,妙更形容得出。试思如此下半首如何领起,便知首句之难落笔矣。”说明下半首的起头与全诗的起句,环环紧扣,首尾相应。结句更是造语入妙,写情入微,可称一篇之警策。近人俞陛云评论说:“已作家书,而长言不尽,临发开封,极言其怀乡之切。”又说:“此类之诗,皆至性语也。”(《诗境浅说续编》)所谓“至性语”,就是说写出了最真挚的人类共有的感情,而且达于极致。在结构上,上句说“匆匆说不尽”,下句说“临发又开封”,渲染足了“匆匆”的气氛。
和《阳城驿》
白居易 和《阳城驿》
商山阳城驿,中有叹者谁。
云是元监察,江陵谪去时。
忽见此驿名,良久涕欲垂。
何故阳道州,名姓同于斯。
怜君一寸心,宠辱誓不移。
疾恶若巷伯,好贤如缁衣。
沉吟不能去,意者欲改为。
改为避贤驿,大署于门楣。
荆人爱羊祜,户曹改为辞。
一字不忍道,况兼姓呼之。
因题八百言,言直文甚奇。
诗成寄与我,锵若金和丝。
上言阳公行,友悌无等夷。
骨肉同衾裯,至死不相离。
次言阳公迹,夏邑始栖迟。
乡人化其风,少长皆孝慈。
次言阳公道,终日对酒卮。
兄弟笑相顾,醉貌红怡怡。
次言阳公节,謇謇居谏司。
誓心除国蠹,决死犯天威。
终言阳公命,左迁天一涯。
道州炎瘴地,身不得生归。
一一皆实录,事事无孑遗。
凡是为善者,闻之恻然悲。
道州既已矣,往者不可追。
何世无其人,来者亦可思。
愿以君子文,告彼大乐师。
附于雅歌末,奏之白玉墀。
天子闻此章,教化如法施。
直谏从如流,佞臣恶如疵。
宰相闻此章,政柄端正持。
进贤不知倦,去邪勿复疑。
宪臣闻此章,不敢怀依违。
谏官闻此章,不忍纵诡随。
然后告史氏,旧史有前规。
若作阳公传,欲令后世知。
不劳叙世家,不用费文辞。
但于国史上,全录元稹诗。
王维 洛阳女儿行
《洛阳女儿行》
作者:王维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
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
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
罗帏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
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
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
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
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只是熏香坐。
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沙。
注释:
1、才可:恰好。
2、九华帐:鲜艳的花罗帐。
3、季伦:晋石崇字季伦,家甚富豪。
4、九微:《汉武内传》记有九光九微之灯;
5、花:指雕花的连环形窗格。
6、曾无:从无;
7、理:温习。
8、赵李家: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婕妤李平两家。这里泛指贵戚之家。
译文:
洛阳城里有个少女,
和我对门而居;
颜容十分俏丽,
年纪正是十五有余。
迎亲时,
夫婿乘骑的是玉勒青骢马;
侍女端来的金盘,
盛着脍好的鲤鱼。
画阁朱楼庭院台榭,
座座相对相望;
桃红柳绿垂向屋檐,
随风摆动飘扬。
她打扮好了,
被送上丝绸香木车子;
精美宝扇遮日,
迎归鲜艳的九华帐。
丈夫年纪青青有权有势,
富贵轻狂;
意气骄奢,
大大超过了富豪石季伦。
自己怜爱娇妻,
亲自教她练习歌舞;
把稀世罕有的珊瑚送人,
毫不可惜。
彻夜欢娱,
春窗拂晓才灭九微灯火;
灯花片片飘落,
掉在雕花环形窗格。
嬉戏之后,
她从无温习曲子的功夫;
梳妆好了,
只坐在香炉边熏透衣裳。
洛阳城中认识的人,
尽是富贵豪华;
日夜往来的,
都是赵李般大户人家。
西施洁净美丽,
谁去怜爱这样姑娘;
贫贱的时候,
只好在若耶溪头浣纱。
赏析:
写洛阳贵妇生活的富丽豪贵,夫婿行为的骄奢放荡,揭示了高层社会的骄奢*逸。
诗开头八句是叙洛阳女出身骄贵和衣食住行的豪富奢侈。狂夫八句是叙洛阳女丈夫行为之骄奢放荡和作为玩物的贵妇的娇媚无聊。城中四句是写她们的交住尽是贵戚。并以西施出身寒微作为反衬,发抒作者的感慨。
望海潮·洛阳怀古
梅英疏淡,冰凘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解析
此词一题洛阳怀古,非是。词中提到金谷、铜驼等地,系虚似洛阳、实写汴京,虚虚实实,乃有忧谗畏讥之意在焉。前三句梅花渐稀,冰河解冻,年华暗换,又到早春时节,然后引起对往事的回忆。全词结皆抚今,中间插入追昔内容。记忆越是美好,越是富于情趣,眼前景越是难堪,词意也越耐咀嚼。
赏析
此词不止于追怀过去的游乐生活,还有政治失意之慨叹其中。有一年早春时节,作者重游洛阳。洛阳这个古代名城,是北宋的西京,也是当时繁华的大城市之一。词人曾经这里生活过一段时期,对此地留下了难忘的记忆。词人旧地重游,人事沧桑给他以深深的触动,使他油然而生惜旧之情,写下了这首词。
上片起头三句,写初春景物:梅花渐渐地稀疏,结冰的水流已经溶解,东风的煦拂之中,春天悄悄地来了。“暗换年华”,既指眼前自然界的变化,又指人事沧桑、政局变化。此种双关的今昔之感,直贯结句思归之意。
“金谷俊游”以下十一句,都是写的旧游,实以“长记”两字领起,“误随车”固“长记”之中,即前三句所写金谷园中、铜驼路上的游赏,也同样内。但由于格律关系就把“长记”这样作为领起的字移后了。“金谷”三句所写都是欢娱之情,纯为忆旧。“长记”之事甚多,而这首词写的只是两年前春天的那一次游宴。金谷园是西晋石崇的花园,洛阳西北。铜驼路是西晋都城洛阳皇宫前一条繁华的街道,以宫前立有铜驼而得名。故人们每以金谷、铜驼代表洛阳的名胜古迹。但词里,西晋都城洛阳的金谷园和铜驼路,却是用以借指北宋都城汴京的金明池和琼林苑,而非实指。与下面的西园也非实指曹魏邺都(今河北临漳西)曹氏兄弟的游乐之地,而是指金明池(因为它位于汴京之西)同。这三句,乃是说前年上已,适值新晴,游赏幽美的名园,漫步繁华的街道,缓踏平沙,非常轻快。
因忆及“细履平沙”故连带想起当初最令人难忘的“误随车”那件事来。“误随车”出韩愈《游城南十六首》的《嘲少年》:“直把春偿酒,都将命乞花。只知闲信马,不觉误随车。”而李白的《陌上赠美人》:“白马骄行踏落花,垂鞭直拂五云车。美人一笑搴珠箔,遥指红楼是妾家。”以及张泌的《浣溪沙》:“晚逐香车入凤城,东风斜揭绣帘轻,慢回娇眼笑盈盈。消息未通何计是?便须佯醉且随行,依稀闻道太狂生。”则都可作随车的注释。尽管那次“误随车”只是无心之误,但却也引起了词人温馨的遐思,使他对之长远地保持着美好的记忆。“正絮翻蝶舞”四句,写春景。“絮翻蝶舞”、“柳下桃蹊”,正面形容浓春。春天的气息到处洋溢着,人这种环境之中,自然也就“芳思交加”,即心情充满着青春的欢乐了。此处“乱”字下得极好,它将春色无所不至,乱哄哄地呈现着万紫千红的图景出色地反映了出来。
换头“西园”三句,从美妙的景物写到愉快的饮宴,时间则由白天到了夜晚,以见当时的尽情欢乐。西园借指西池。曹植的《公宴》写道:“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曹丕《与吴质书》云:“白日既匿,继以朗月。同乘并载,以游后园。舆轮徐动,参从无声;清风夜起,悲笳微吟。”又云:“从者鸣笳以启路,文学托乘于后车。”词用二曹诗文中意象,写日间外面游玩之后,晚间又到国夫人园中饮酒、听乐。各种花灯都点亮了,使得明月也失去了她的光辉;许多车子园中飞驰,也不管车盖擦损了路旁的花枝。写来使人觉得灯烛辉煌,车水马龙,如目前。“碍”字和“妨”字,不但显出月朗花繁,而且也显出灯多而交映,车众而并驰的盛况。把过去写得愈热闹就愈衬出现在的凄凉、寂寞。
“兰苑”二句,暗中转折,逼出“重来是事堪嗟”,点明怀旧之意,与上“东风暗换年华”相呼应。追忆前游,是事可念,而“重来”旧地,则“是事堪嗟”,感慨至深。此时酒楼独倚,只见烟暝旗斜,暮色苍茫,既无飞盖而来的俊侣,也无鸣笳夜饮的豪情,极目所至,已经看不到絮、蝶、桃、柳这样一些春色,只是“时见栖鸦”而已。这时候,宦海风波,仕途蹉跌,也使得词人不得不离开汴京,于是归心也就自然而然地同时也是无可奈何地涌上心头。
此词的艺术特色主要是:其一,结构别具一格,上片先写今后写昔,下片先承上写昔后再写今,忆昔部分贯通上下两片。其二,大量运用对比手法,以昔衬今,极富感染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