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物言志 寓意深刻
——充满人生哲理的散文诗《草木篇》
安徽省砀山县第三中学(235300) 王本利
草 木 篇
流沙河
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苗
——唐:白居易
白 杨
她,一柄绿光闪闪的长剑,孤伶伶地立在平原,高指蓝天。也许,一场暴风会把她连根拔去。但,纵然死了吧,她的腰也不肯向谁弯一弯!
藤
他纠缠着丁香,往上爬,爬,爬……终于把花挂上树梢。丁香被缠死了,砍作柴烧了。他倒在地上,喘着气,窥视着另一株树……
仙人掌
她不想用鲜花向主人献媚,遍身披上刺刀。主人把她逐出花园,也不给水喝。在野地里,在沙漠中,她活着,繁殖着儿女……
梅
在姐姐妹妹里,她的爱情来得最迟。春天,百花用媚笑引诱蝴蝶的时候,她却把自己悄悄地许给了冬天的白雪。轻佻的蝴蝶是不配吻她的,正如别的花不配被白雪抚爱一样。在姐姐妹妹里,她笑得最晚,笑得最美丽。
毒菌
在阳光照不到的河岸,他出现了。白天,用美丽的彩衣,黑夜,用暗绿的磷火,诱惑人类。然而,连三岁孩子也不去采他。因为,妈妈说过,那是毒蛇吐的唾液……
1956年10月30日
[题外话]
流沙河有许多比《草木篇》更深沉、精美的诗作,但提起流沙河,更多的人熟悉的还是《草木篇》。这篇作品曾被指责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诗人被戴上右派帽子,蒙冤二十余年。因为有了《草木篇》,才有了流沙河1988年出版的那本让人读来欲哭无泪的《锯齿啮痕录》。读完那本自传体散文著作后,我们会宁愿没有《草木篇》,而希望流沙河有一个正常的人生,假如时光可以逆转的话。
流沙河是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草木篇》不一定是他最好的作品,但由于错误的批判,使它成了诗人的“成名”作。现在好了,我们可以平心静气的去读去分析这篇作品了。
[赏析]
为了更巧妙地表达某种愿望某种情感——赞美或者谴责,歌颂或者批判,认可或者否定——作家常常会在动笔之际先来一番极认真极仔细的“选择”,以便选择一个足以寄托其情其理的极生动极具体的“物”,然后再紧扣此“物”,或描写,或议论,或抒情,并在看似写“物”的表述中,极传神地传达了自己的情感或愿望。此种写法,就是我们常说的 “托物言志”。
《草木篇》就是这样一组托物言志的散文诗。组诗通过对白杨、藤、仙人掌、梅、毒菌五种植物的描绘,歌颂了生活中的真善美,也鞭挞了立身处世中的假恶丑,表达了作者的“善恶之心、坦诚态度和刚直人格”,寓意颇深。
关于《草木篇》,让我们先抄录一段作者的《锯齿啮痕录》:
咏物有诗,其来久矣。周公作《鸱鸮》,屈原颂桔,荀况赋针,杜甫吟枯棕,白居易咏凌霄花,姜夔唱蟋蟀,于谦赞石灰。历代骚人墨客,滥写松竹梅菊,叫人都听厌了。本是一碗陈饭,我又去炒,得出什么好吃的来!
然而有感于情,有结于心,不能不发,不敢不抒,顾不上得罪某些人了,就糊糊涂涂地写下了《草木篇》。
这里最重要的就是这种“有感于情,有结于心”,有感有悟才能使作品具有真正的灵魂。想必是见识了现实生活中太多的奴颜媚骨和鬼魅行径,诗人流沙河渴慕一种孤高自许、刚直不阿、忠贞不二的人格风范,怀念一种久违了的立身处世之道,唾弃那趋炎附势、损人利己而居心险恶的小人。作者以灵慧的眼光去观察,以敏锐的心灵去感受,当他找到了一组植物作为载体,这满腔忧愤,就都有了寄托之所:正是因为有感于白杨的宁折不弯,作者才赋予它绿光闪闪的宝剑的比喻;有感于仙人掌的风骨和韧性,才如此描绘它为世俗难容的境遇;有感于梅的纯洁和忠贞,才赋予它超凡脱俗的品质……作者所描绘的不是自然事物的属性,而是象征着不同的人生状态。这里的艺术形象,凝聚着人格力量,诗人从它们身上发现了某些高贵的品格,能给人以启示:像白杨的傲骨,仙人掌的顽强不屈,梅的纯洁忠贞都可视为立身之本。在平凡的事物中,作者悟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这组散文诗还通过各艺术形象之间的对比,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
组诗热情地歌颂了孤直不屈、刚正不阿、忠贞不二的美好品格。诗人通过描写白杨的“斗土”形象,描写白杨那种宁死也不肯向谁弯腰的精神,赞美了在任何险恶的环境中也不卑躬屈膝的高贵品质,独立的人格和向上的追求。仙人掌没有奴颜媚骨,终至被逐出花园,然而“在野地里,在沙漠中,她活着,繁殖着儿女……”这种刚正不阿的操行和顽强的生命力恰恰反映了诗人对刚直人格的追求,作者对仙人掌顽强不屈的节操给予充分肯定,也对它的不幸命运寄予深切同情。梅花有不同凡响的精神追求:一般的花儿献媚邀宠的态度,她是不赞成的,她有主见,她一旦把自己许给白雪,便一心等待冬天的到来,这种对爱情忠贞不渝的高贵品质,也启示人们在政治生活中同样要保持这种品格。
组诗无情地揭露了损人利己、善于伪装、暗中害人的丑恶行为。诗人在篇首引用唐代诗人白居易:“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苗”的诗句,题旨就是:告诫人们不要学篇中所写的“藤”和“毒菌”。藤为了达到向上爬的目的,不惜采取损人利己的手段,乃至把人置于死地,显然是个暗算他人的卑劣的角色;而毒菌则善于用漂亮的外衣包裹自己以害人,作者提醒人们要善于识破他们的伪装,警惕现实生活中的两面派。通过这两个形象,作者对邪恶对阴谋进行了谴责。
在艺术构思上以小见大,在表现手法上托物喻人,在感情抒发上憎爱分明,是这组散文诗的主要特色。当然,拟人化的生动,语言的简洁,也是不可忽视的。总之,《草木篇》堪称当代咏物诗中的佳作
这首诗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作品,也是当时传诵的名篇全诗结构严紧,格调清新,通过对荒原野草的赞颂,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
[古诗《草》]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流沙河。
20世纪50年代中期大胆突破'禁区'的诗歌主要有流沙河的《草木篇》。作者告诉了人们深刻的人生哲理,同时也表露了自己强烈的爱憎感情。
《草木篇》散文诗有其独特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作者不是将自己的思想、观念标签似的贴在作品里,而是将它们化作鲜明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让形象去启发读者。感染读者,打动读者的心。
是属于的。《草木篇》是朦胧诗的代表作之一,朦胧诗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文学流派,主要成立于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这一文学流派的特点是用词模糊、语言含蓄、意象丰富、语序倒置、语法混乱,使得诗歌的意境更为深远、悠远,带有一种流沙般的颓废和寂寥。《草木篇》不注重诗歌的章法和韵律的完美,更注重表现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