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这篇我写完之后送过去没被采用。当然我看了书中选用的那篇,总感觉他们太胆大,这样的意味丰富的美篇,竟然敢简单从事。你看诗中的语言意味,多么有趣,旁敲侧击,谐音技巧,怎么能不揭示其丰富的内涵和诗句意味呢?尤其是这首《西洲曲》,要更详细解析。
《西洲曲》南北朝乐府民歌中产生较晚的一首民歌,《乐府诗集》把它归入《杂曲歌辞》里,题为《古辞》。《玉台新咏》说是江淹所作,但宋本不敢。明、清人的古选本或题为晋辞,或归于梁武帝。都不妥当。这首诗当是经过文人加工的“街陌谣曲”,是不配管弦、没有伴奏的徒歌。产生的时代有人说是梁代,流行的地域或许与《西曲歌》相同,是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的城市,而以江陵为其中心。
与其他南朝民歌相比,《西洲曲》不是体制短小的抒情小调,而是一首抒情长诗。全篇写一个青年女子的白日之梦表达从春到秋对所爱男子的漫长思念,一往深情,细腻缠绵。然而,诗篇由于逻辑连贯不够,稍有拼凑之嫌,所以历来颇多争议。我以为,应当抓住诗篇中富有特征的事物,深刻领会诗篇所表达笃厚纯真之情。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起首着一“忆”字,既领起了全诗,又扩大了歌词的时空阈限。女子回忆起当年西洲梅下与郎幽会的情形,油然而生思念之情。或许当年在西洲梅下他俩还以梅作为信物来表达相互爱恋之情呢。于是在梅花又开的时节里,女子触景生情,想起了远在江北的情郎,相思之情迫使她不得不前往西洲,再折一支梅花寄往江北,既表示自己对纯洁爱情的忠贞如一,又可唤起情人相同的记忆,互相鼓励。
接下来的歌词紧扣首句“忆”字写开去,是女子对当年相会乃至嬉戏的热烈场面的回忆,写得情意缠绵,意象生动。“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是当初相会时女子的衣着打扮,由此可见女子的唇情深笃。女子身上的单衫红艳艳的,仿佛杏子红了的颜色;头上的双鬓乌黑发亮,就像小乌鸦的羽毛。这种幽会情人的刻意打扮,更衬出眼前的相思之深和伤感之情。时间上,这是自春徂夏的过渡。那么“西洲”在什么地方呢?“两桨桥头渡”,老地方不远,但得两桨同时共渡。以下文字虽带有游戏的成分,但可以从中见出女子春怀摇荡,渴望爱情和自由幸福生活的痴情。写作上,由上而下,接字挂句,层层展示出女子的不耐寂寞和相思之情。“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郎门前,门中露翠钿。”以鸟喻人,用风写心,最后点出由于相思之情而难耐闺中寂寞的人。夜幕即临伯劳鸟孤独的飞翔是在寻找“爱”的归宿;风儿吹动,乌桕树阵阵摇荡,是剪不断的思念在荡漾。这不正是在门里徘徊的女子的心理吗?整个夏季就这样度过了,足见其相思之深。然而“开门郎不至”,是多么令人伤心啊。“不至”二字下得极妙,在情节结构上承前启后,由于“不至”而使相思之情弥笃,由于“不至”忆郎之心愈烈。于是情不自禁的走出了家门,借“采莲”来表达自己清澈透亮、纯洁笃厚的思念之情。“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莲”,谐音“怜”,是爱怜的意思。时间上,这是秋季。春花秋实,按说秋天播下的爱情种子,秋季该结出丰硕之果了吧。然而由于郎君经商出门,远在江北,留给女子的只有孤独和思念,在经过了漫长的春天和夏天之后,女子再也按耐不住自己的思念之情了。一个“采”字,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表达了女子渴望爱情,追求幸福的强烈愿望。“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一个“低头弄”包含了多么丰富的感情。尤其是一个“弄”字,活托出女子对爱情的珍爱和渴望。“莲子”,谐音“怜子”,即爱你的意思。“莲子青如水”的比喻似乎有些文不对题,然而正由于这样,才使人想象出女子那纯洁晶莹的爱情和温润无瑕的品德。“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怀袖”是偏义复词,重点在“怀”而不在“袖”。“莲心”即“怜心”,是怜爱之心。如果说“青如水”表现了女子爱情的纯洁剔透的话,那么“彻底红”则表现了女子爱情的热烈深笃。接下来的诗句,既是过去的回忆,也是眼前的相思。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一个“忆”字不仅把过去和现在揉要一起,而且也使诗歌跌宕生姿。“望飞鸿”为双关语是盼望书信的意思。从季节上看,时至晚秋,女子经过从夏到秋的漫长思念,此时更是相思悠悠,故思念而盼郎至,继而再盼书信传情,聊以慰藉焦渴的思念。但同时,“忆”字又与全诗第一句中“忆”字相呼应,表明女子由于思念而回忆过去,再由过去而至眼前的盼郎至,继而盼书信。读来意味深长。许是由于这两句诗的模糊性特征,才使下面的诗句更显出女子的相思之深,并且显得空灵优美,跌宕有致。“鸿飞满西洲”是承接上文“望”而来的,同时又是下句“望郎上青楼”的铺垫,一个“满”字更衬出女子此时的孤独与相思。“望”与上文“望”不同,它有希望,盼望之意,更见出女子相思之烈。“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望而不见,再掀起波澜。将诗意再推进一层,四季之思已难以尽情,于是转而成为昼夜相思之苦。“尽日”二字毕尽其意。“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即使形象,又是象征;既写心曲,又写品德。与上文“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有异曲同工之妙。“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余冠英先生在《汉魏六朝诗论丛》中说,这两句与上文“尽日”呼应,写秋夜之思。晚秋时节,天高气清,乍一卷帘便觉得纤云四卷,秋天如海。卷帘时由于帘摇而产生的天海摇晃的感觉,使得意境更为悠远,从而表达出“碧海青天夜夜心”的悠悠之思。
末四句是全诗感情发展的高潮。先前的回忆仿佛置身于梦境,往日西洲的两情相通,后来四季的相思之苦都像一场梦导致“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的感慨和痛苦。因此,只有希望南风把相思之梦吹到西洲去,才能抚慰愁苦的思念。“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多么天真的幻想,多么奇特的手法。“忆”之不得,“愁”之太苦,就只好在梦中相见。至此,一个纯真痴情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
全诗抓住季节景物特征,通过季节变换的描写,表达了女子的相思之情,“声情摇曳纡回”(《古诗归》),笔触细腻而生动,语言婉转,音节和谐,技巧圆熟,见出民歌成熟的特色。(一)感情纯真质朴却很动人。全诗语言句句如直出于口,毫不做作,想到做到做得出,意说得出。哀而不伤,怨而不怒。这正是民歌的最大特点。(二)接字钩句,续续相生。如“日暮伯劳飞”及以下诸句,句式上接字钩句,连接自然,意境上移步换景,景景相联,读来不仅朗朗上口,而且眼前景物叠现,美味无穷。难怪清人沈德潜说,这首诗“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这是有道理的。(三)谐音双关,婉约细致。这不但与她的直率质朴没有矛盾,反而更见出其高洁含蓄之致。至于诗的结构和叙述口气,历来评说纷纭。我则认为,当以女子口吻,一贯到底,先实后虚,层层递进,极写女子的相思之苦。结构上,当以两个“忆”字各领起的内容不同,而分为上下两部分。前一个“忆”字领起回忆,用笔较实,感情单一。后一个“忆”字则比前一个“忆”字复杂,亦实亦虚,表现出女子更深的思念之情。这一理解是否正确,权当引玉之砖吧。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诗中描写了一位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纯熟的表现技巧。 一、心思巧藏,以动作展现心境。 “折梅寄江北”,女主人公折梅一枝,唤起对过去西洲梅下相会的回忆,因思念情人想去西洲,于是穿上了“杏子红”的“单衫”,梳起了“鸦雏色”的头发。一折、一穿、一梳,动作看似随意,却展现出痴心女子对爱人思念之深的心境。诗歌的第七句至第十二句,写出少女沉浸于忆念、相思中。风吹叶落,她误以为情人足音,乃“门中露翠钿”,从门缝中探出头等候情人的到来。一“露”,表露了急切、害羞的少女情怀。但情人依旧是无影无踪,心中的焦急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为了掩过邻人的耳目,只好借故出门去采莲。此刻的她,百感交集:深切的思念,失意的感觉,受窘为难的心态,一起涌向心头。这种含羞的姿态,渴慕相思的神色,一系列巧作掩饰的动作,描绘的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于平常的动作中,巧妙地刻画出女子微妙的心理,及对爱情胸怀一颗赤诚之心。 二、托物寄情,巧借景物吐真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民歌《子夜四时歌》)这些诗句是托月寄情,而这一作品则是托“梅”托“莲”来表达相思。“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折梅表达思念之情,以自然景物起兴。“莲花”、“莲子”、“莲心”,由外而内“彻底红”。“莲心”即“怜心”,“彻底红”即红得透彻,喻爱情的赤诚坚贞,语意双关。“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雁可传情,然而,“鸿飞满西洲”,却没有传来情人的音讯,极写相思之深:“海水梦悠悠”,“海水”“悠悠”,喻终年的相思没有穷尽,托物寄情。 诗歌善于以眼前的寻常之物,或起兴抒情,或比喻言志,或语意双关。婉转倾吐真情,耐人寻味。 三、时节变迁,巧用民间词语。 早春时节可“折梅”,春夏之交穿“单衫”,仲夏之时“伯劳飞”,于初秋“采红莲”,值仲秋“弄莲子”,到深秋“望飞鸿”。诗中巧妙地运用民间丰富的词语,表明了季节的变换,条理井然,时序渐进。女子相思怀念的深情,娓娓动听地叙述在诗的字里行间。 四、蝉联而下,巧“接字” 全诗三十二句,四句一解,用蝉联而下的接字法,顶真勾连。“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等等诗句,如此环环相扣,接字成篇,不仅声情摇曳,情味无穷,而且节奏和谐,优美动听。 全诗技法之“巧”,真令人拍案叫绝。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出自南朝诗人民歌的《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赏析
《西洲曲》,五言三十二句,是南朝乐府民歌中少见的长篇。全文感情十分细腻,「充满了曼丽宛曲的情调,清辞俊语,连翩不绝,令人『情灵摇荡』。」《西洲曲》可谓这一时期民歌中最成熟最精致的代表作之一。
首句由「梅」而唤起女子对昔日与情人在西洲游乐的美好回忆以及对情人的思念。自此,纵然时空流转,然而思念却从未停歇。接下来是几幅场景的描写:西洲游乐,女子杏红的衣衫与乌黑的鬓发相映生辉、光彩照人;开门迎郎,满怀希望继而失望,心情跌宕;出门采莲,借采莲来表达对情人的爱慕与思念;登楼望郎,凭栏苦候,寄情南风与幽梦,盼望与情人相聚。这其中时空变化,心情也多变,时而焦虑,时而温情,时而甜蜜,时而惆怅,全篇无论是文字还是情感都流动缠绵。[1]
《西洲曲》在艺术上有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第一是善于在动态中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比如「门中露翠钿」一句,生动形象地通过动作表达出了人物的心情。而「采莲南塘秋」六句,是全篇的精华所在,它集中笔墨描写主人公的含情姿态,借物抒情,通过「采莲」「弄莲」「置莲」三个动作,极有层次地写出人物感情的变化。动作心理描写细致入微,真情感人。
第二是叠字和顶真的运用。「开门迎郎」场景中,四个「门」字的叠用,强化了女子急切盼望心上人的到来,而不时从门缝向外张望的焦虑心情。「出门采莲」场景中,又连用七个「莲」字,着意渲染女子缠绵的情思。而顶真的运用使得句子灵活生动,朗朗上口。
第三是双关隐语的运用。双关隐语,是南朝乐府民歌中一个显明的特征,它在诗经时代的民歌和汉魏乐府民歌中很少见。一说「莲」与「怜」字谐音双关,而「怜」又是「爱」的意思,隐语极言女子对情人的爱恋。同时,「莲子清如水」暗示感情的纯洁,而「莲心彻底红」是说感情的浓烈。这些双关隐语的运用使诗歌显得含蓄多情。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诗以「难解」著称,有研究者将其称之为南朝文学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比如关于此诗的叙述视角就有不同解读,多数人从女子的视角来理解,也有人从男子的视角入手,认为「忆梅下西洲」中的「梅」指代男主角所寄情的心上人。常言道,诗无达诂,我们在解读的时候也可以尝试多种新的视角,从而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
《吹梦到西洲》表达了对爱人的向以及爱恋之情。
《吹梦到西洲》描绘了画中“西洲″这样一个幽暗不明、飘渺难求的桃花源,而自己所倾慕向往的女神置身其中,游乐翩跹,眼眸含情,似是在画里发出相识相知的邀请。《吹梦到西洲》歌名取自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一句,充满了魏晋风流的韵味。
《吹梦到西洲》的歌曲歌词:
无何化有,感物知春秋
秋毫濡沫欲绸缪,搦管相留
留骨攒峰,留容映水秀
留观四时曾邂逅,佳人西洲
西洲何有,远树平高丘
云闲方外雨不收,稚子牵牛
闹市无声,百态阴晴栩栩侔
藤衣半卷苔衣皱,岁月自无忧
驾马驱车,尚几程扶摇入画中
咫尺,径曲桥横
精诚难通,盼你渡口
待你桥头,松香接地走
挥癯龙绣虎出怀袖,起微石落海连波动
描数曲箜篌线同轴,勒笔烟直大漠
沧浪盘虬,一纸淋漓漫点方圆透
记我,长风万里绕指未相勾
形生意成,此意
逍遥不游,日月何寿
江海滴更漏,爱向人间借朝暮
悲喜为酬,种柳春莺
知它风尘不可救,绵绵更在三生后
谁隔世读关鸠,诗说红豆
遍南国未见人长久,见多少
来时芳华,去时白头
忘你不舍,寻你不休
画外人易朽,似浓淡相间色相构
染冰雪先披琉璃胄,蘸朱紫将登金银楼
天命碧城灰土,刀弓褐锈
举手夜古泼断青蓝右,照我
萤灯嫁昼只影归洪流,身魂如寄
此世,逍遥不游
情一物,无木成林无水行舟
情一事,未算藏谋真还谬
情一人,积深不厚积年不旧
情一念,墨尽非空
百代飞白骤,划地为囚
蓝田需汲酒,惟琼浆能浇美玉瘦
至高者清难垢,至贵者润因愁
痴竭火,知她不能求
醉逢歌,知他不必候
只约灵犀过隙灵光暗相投,(黄诗扶、妖扬)
万籁停吹奏,支颐听秋水问蜉蝣
既玄冥不可量北斗,却何信相思最温柔
顾盼花发鸿蒙,怦然而梦
你与二十八宿皆回眸,系我
彩翼鲸尾红丝天地周,情之所至
此心,逍遥不游
《西洲曲》与《氓》都是古诗词,但它们所表达的爱情观却有所不同。
《西洲曲》是一首优美的民歌,讲述了女子对男子的思念之情。诗中的女子与男子相爱,但因为男子已经离开,女子整日思念他。她回忆起两人相识的情景,以及男子离开时的悲伤时刻。诗中的思念之情十分真挚,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比之下,《氓》则是一首更加成熟的爱情诗,讲述了男子对女子的背叛和女子的后悔之情。诗中的男子一开始对女子非常爱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爱情逐渐消逝,最终背叛了女子。女子后悔自己的轻信和盲目,对男子表示了强烈的谴责。
总的来说,《西洲曲》和《氓》都表现了爱情中的情感和矛盾,但侧重点不同。《西洲曲》强调了思念和回忆,而《氓》则强调了背叛和后悔。这些不同的情感和矛盾,都是人类爱情中常见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
巧妙地引用了《西洲曲》里的诗句,把女主人公的淡淡的愁绪结合起来了,《西洲曲》里的少女们风姿绰约,她们荡舟采莲嬉戏,无拘无束,无忧无虑;而作者却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不难想象,‘颇不宁静’的作者对这样自由自在的生活是多么渴望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